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讲述春天的故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思想品德

3、课时:1

4、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家庭生活变化的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有关说明改革的图片、资料、数据或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从而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改革的性质、目标、目的。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山东版九年级第六课第二节内容,它集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短短3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教学重点:改革的原因

教学难点:改革的性质

本课时具体讲解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基本点之一对内改革,即“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的性质、目标、目的

本课时帮助学生去正确理解:1. 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也不是对原有的某些体制的微调和修补,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制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这种对旧体制的改革,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2. 改

革的性质决定了改革的目的,不但要解放生产力,还要发展生产力。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坚持了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实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设计问题时,呈现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如课堂辩论,话感悟、各抒己见等。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学生体验。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得以张扬。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百度音乐】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6316856.html,/player/18/player_334360.html

教师设问:1. 一曲《春天的故事》讲的怎样的故事?2、“故事”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3. 学生说说改革前后身边生活的变化。

学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举例谈改革开放前后身边生活的变化。

教师:点拨总结,导入新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短短30多年的时间,中国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它推动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环节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活动一解读海尔成功的奥秘

【百度视频】(播放电影《首席执行官》片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6316856.html,/u74/v_NTc1OTE5ODQ.html

1. 冰箱厂的厂长面对全厂职工抡捶砸尚未出厂的新冰箱……

2. 质检科长带领全车间职工加班寻找一个漏装的螺丝……

教师设问:“厂长为什么当众砸毁未出厂的冰箱?”、“质检科长为什么带领全车间职工加班寻找漏装的螺丝?”、“电影《首席执行官》的原型是谁?”

学生:(略)

教师:点拨总结,质量信誉十分重要,要严格管理,保质保量,加大改革力度,从而引出电影《首席执行官》就是以中国改革进程的奇迹之一:张瑞敏领导的海尔集团的发展壮大为原型拍摄的。

【百度视频】(海尔集团在创新中前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6316856.html,/programs/view/eUch9jOdXsc

学生分组讨论:

1、“海尔集团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这种改革为什么能使海尔集团成为国际化大型企业?”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通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改革的目的及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海尔集团改革发展的骄人业绩足以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师板书) 目前,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从而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活动二【百度知道】(改革的性质、目的、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6316856.html,/question/103575092.html?an=0&si=12

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改革的是非得失。

活动三(多媒体出示探究情景资料)

小慧的母亲是一家国有电器厂的技术员。以前,厂里职工的收入相差无几,如今厂里改革分配制度,决定按每个人的劳动和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同科的技术员小王因其技术发明为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厂里多次奖励,一年下来,小王的收入高出小慧母亲和其他技术员十几倍,为此,小慧的母亲心理不平衡,牢骚满腹……

各抒己见:收集有关资料,以“改革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为题进行辩论。

正方:认为改革是好事,因为改革可以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社会效益,增加个人收入。

反方:认为改革是坏事,因为改革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收入,会引起部分人的不满,甚至会出现混乱。

……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改革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关键是看改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环节三:我的收获

【百度音乐】《走进新时代》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6316856.html,/m?word=mp3,,,[%D7%DF%BD%F8%D0%C2%CA %B1%B4%FA]&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D7%DF%BD%F8%D0%C2%CA%B1%B4 %FA&si=%D7%DF%BD%F8%D0%C2%CA%B1%B4%FA;;%D5%C5%D2%B2;;117300;;117300&l m=-1&attr=0,0&rf=zb&size=3984588&mtype

话感悟:

教师总结、结束本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一再向人们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今天。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围绕教育主题,从当前社会生活中精心选择典型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较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较为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较为透彻。注意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又体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在难点问题的突破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

考、质疑、辩论,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支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既有从社会宏观层面选取的材料,也有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合理、环节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较好的体现了教学内容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更为根本。 (2)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新的经济基础又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层层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终根源、整个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一般进程具体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是“生产力标准”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产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发展的最终根源。 (3)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一定限度,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要反对历史多元论和历史相对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等等,都能够在

2018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专项训练21(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答案)

单元排查强化练(十六)(教师用书独有) A组易错排查练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5·江苏卷,28B) 提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2014·广东卷,33C) 提示:×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2013·海南卷,17①) 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也不能超越时代和条件的制约。 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2013·浙江卷,27④) 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 5.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013·江苏卷,32②) 提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6.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012·福建卷,34④) 提示:×社会意识作为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 7.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而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2015·新课标Ⅰ卷,22②) 提示:×认为价值判断没有客观的标准说法错误,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8.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2015·安徽卷,9A) 提示:×梦想只是目标,不是途径,其实现需靠行动。 9.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2015·山东卷,35A) 提示:×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正确的价值观也是主观的。10.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2014·新课标Ⅰ卷,23③)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 摘要: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止,而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是精神的力量,还是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合力 根本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即从社会发展由哪些力量促成以及怎样促成的角度,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阐释。所以,该理论不仅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已逝的过去,而且指导着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应当科学地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的前进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它们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自己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人们便要求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和全部社会生活都会相适应地或迟或早发生变革,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归根结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蓬勃凸现。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生产力标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变革旧的制度,只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通过革命推翻旧的剥削制度,才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在阶级社会中对抗阶级的双方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进步阶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反动阶级则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在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最基本的力量。 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并且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作为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李从勋 思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属于“意识”、“精神”的范畴,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形成人对世界的一般印象,是感性认识;思想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形成对客观世界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是理性认识,一般也称为“观念”。思想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的形成。古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促进了其大脑的发育,使其最终进化为人类。可以说,思想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思想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对此,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其实,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特

色。一种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革命性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是正确的思想,也会逐渐变得僵化、古板,不合时宜,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锢。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想到,才能做到。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类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挣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大厦。可以说,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动力,促进社会发展也是人们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解放思想”这个词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后,才在各种文件、讲话、媒体上大量使用,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的。其实,思想的解放一直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在进化成人类以前,古猿潜意识里对火是惧怕的。直到有一天,克服了对火的惧怕,开始使用火,甚至钻燧取火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发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就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内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与科学则都就是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与提出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她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里,“交往形式”与“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就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她与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就是“人民之友”以及她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案例及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并通过致议会请愿书。到1839年5月,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25万人以上。1840年7月,全国宪章协会成立,F.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签名人数达300多万。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出现第三次高潮,约197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这三次运动都被政府镇压。1848年后,运动逐渐衰落。 案例分析解说: 恩格斯说:“这三大阶级(包括英国宪章运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化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在历史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根本的体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英国的宪章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运动之一,也是当时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之一。当时应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 “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物质基础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 /生产力\/ 生产方式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形态 (二)社会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这会基本矛盾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生产和发展。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①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②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 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 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 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 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 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 产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 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2、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来源于社会矛盾,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 不同点:革命比较尖锐化,改革并不尖锐。改革由统治者发动,革命由被 统治者发动;改革自上而下,革命自下而上;改革目的是维护统治,革命目的 是推翻统治;改革是非暴力的,革命是暴力的;改革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 局部调整,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全面改变;改革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 内部矛盾,革命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外部压迫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 A.间接动力 B.最终决定力量 C.直接动力 D.根本动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案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间接动力、最终决定力量、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考生对此要熟练掌握。

改革这个中文词现在经常指的是改变旧制度和旧事物。为了对旧的生产和上层建筑关系进行部分或根本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通常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改善和创新。与革命相比,它以极端的方式推翻了原始政权,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内实施改革。 通常,改革能否成功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成功,则可能导致稳定性。如果失败,则可能导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港村实行“农地分户,损益尽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合同),拉开了中国国内改革的帷幕。在城市中,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政府正式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采取灵活措施,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步。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根据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政策,是通往强大国家的道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命力之源。改革,即内部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方面和联系,以促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含义: 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社会进步是必然发生的。 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内在根据: 内在因素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

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进步标准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扩大人民民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

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也是社会发展史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社会动力作用。然而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才具对社会的进步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

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第三、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第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于人自身,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群体内个体的个体化程度的提高,一个社会群体的个体化程度越高,这个群体的复杂性程度就越高,相应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强。每个人的意志和活动对历史运动的合力都有所贡献,都参与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而在社会分工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必然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起一定的社会作用。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强化了个人才能的差别,从而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采、争奇斗艳的景象。另一方面,普通个人的社会分工是与社会总体分工是密切相联的。因而,普通个人所承担的一定社会职能所起的社会作用由于分工的“整合”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 A、间接动机 B、终极权力 C、直接功率 D、基本动机 正确回答 C 答案分析 【考点】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答:]本题从本质上考察了考生对社会发展的间接驱动力、最终决定力、直接驱动力和根本驱动力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应聘者必须精通这一点。

现在的汉字改革往往是指改变旧的制度和事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从局部或根本上调整旧的生产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改革通常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与革命相比,它以极端的方式推翻了原有政权,达到了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内实施改革。 通常,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成功,可能会带来稳定。如果失败,可能会导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开放是我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了“农用地分家,盈亏负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承包),拉开了我国国内改革的大幕。城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明显提高。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步。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1992年10月14日召开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最具特色的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2]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之路和活力之源。改革,即内部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发展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外开放,即对外开放,是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它符合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 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②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③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④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⑤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 案例: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1)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在社会发展中作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2)改革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命。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 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人类出先开始,这个社会就在不断发展,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将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止,而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是精神的力量,还是物质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 我认为这个动力系统中,包含四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其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了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具体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和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三,社会革命直接地完成社会制度的更替,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狭义的革命是指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广义的革命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变革,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教育革命、文化革命。 总之,革命是最直接最彻底的社会变革,就像中国从封建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军事斗争一样,推动社会向更好的制度发展。 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无硝烟的革命。 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比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改革开放…… 这些都让一个国家走强盛的道路。从刚才介绍的那些动力系统中的因素可以看出,不管革命还是改革,都会有一个伟人出现,比如阶级斗争革命中的孙中山先生,克伦威尔……社会改革中的邓小平同志,彼得一世......他们在推动社会前进,民族富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伟人对社会发展到底能有什么作用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一些划时代的伟人出现,他们用自己的领导力指引迷茫中的人们,指明国家或民族前进的方向,他们的地位无可替代,居功至伟。 这里我想先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中国人民对前途无比迷茫,这时,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的出现,为党和国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并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