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

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他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电影史上最早探索纪录片样式并产生影响的人物之一。维尔托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探索是在先锋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理论和实验色彩。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摄影机主体理论②非表演体系③蒙太奇的构成体系。

浅谈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现代性的论文

浅谈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现代性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尤其是纪实性作为其本质特征,对于表达、归纳一定的思想和观念,关注人类的生存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纪录片也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具有现代性的特征。 前言 一切真实地纪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的英语为documenl,即文献、凭证之意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国际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不只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物纪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纪录片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非虚伪性,不论是纪录人,还是自然景观。可以说纪录片的灵魂是其表达的纪实性。 伴随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纪录片已不再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纪录片而是更具有现代性的特征。所谓的现代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使现代成

为现代的那些因素。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而现代性则是其时代特征。时代的不同,纪录片所呈现的形式也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在纪实的基础上,更好地表达其思想。 一、纪录片技术的现代性 电影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如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以及目前的数码电影。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变革的浪潮而改变。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将越来越多的无法实现的内容交给电脑来完成.创造了时空上的奇迹。美国digitaldomain数字影业公司总裁范德雷克宣称: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产业,是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也是继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之后.电影业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变化,它将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电影理念。由于电脑数字技术的辅佐.电影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艺术感召力更强。 以2005年 另外,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个人数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生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 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

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创作谈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3日 陈家平 《草台帮的头家》是泉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反映闽南拍胸舞等民间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危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4年福建省广播电视社教节目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4年第四届《中华荟萃》节目评比一等奖、2005…云南红杯?中国十大纪录片“提名奖”。 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其实,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纪录片所反映的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一种认识,并不仅仅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要说我们拍摄的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这个题材,我们是关注了许多年,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4个多月,剪成了这个不到30分钟的片子。实际上,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当我们扛起摄像机开始纪录的哪一刻,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我们注意了拍摄对象,关心了他们的存在。纪录片的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创作主体(即编导)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我们生活的泉州古城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历史文化非常浓厚的土地,这里有高甲戏、梨园戏、泉州南音、木偶戏、打城戏等非常活跃的戏曲剧团和演出活动,被许多人称为“戏窝子”,我们觉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多元文化中心定在泉州,和这里的文化遗存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熟悉这里的拍胸舞等民间文化团体,他们不是靠政府给钱生存,而是靠自己走江湖,草根那样寻找生存的空间,他们原来就是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昨天还在田地里干活,今天就出现在普通人家的婚丧喜庆场合,通过演出拍胸舞、火鼎公婆等的收入,养家糊口,他们的一身表演艺术是口传身受的,一代代传下来,虽然“土”了点,但是,却给今日的现代文明带来了另类的色彩,他们经常在泉州的各种重要的经济文化活动中表演,把中外游客逗乐,甚至到北京、沈阳、澳门等地方演出,我们的摄像机很自然地拍摄到这样一群以演出拍胸舞等民间文化为内容的农民弟兄,在跟拍他们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是被闽南特有的古老文化所感染,还是被草台帮的农民弟兄们所打动,从文化上看,他们是少数的、可以被忽略的;从历史上看,正在消失的。但他们确实是像农民种地那样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我觉得真实记录他们是我们电视人的责任,不管这个片子本身有没有其历史的、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

最新-新闻专题片与纪录片真实性差异思索 精品

新闻专题片与纪录片真实性差异思索 新闻专题是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中国电视新闻论纲》对新闻专题作的界说。 比如央视《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的节目基本上属于新闻专题。 电视纪录片的定义争议比较大,也没有一个定论的概念,但可以对纪录片进行范围性的描述以探讨人和人性为根本目的,以文学表现的方式为创作手法的节目形态在电视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视剧,另一种则就是纪录片,而两者的区别是虚构和真实的分野。 比如《幼儿园》、《故宫》都属于纪录片。 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真实性是其前提也是其生命,电视纪录片是纪实片的一种,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纪录片的灵魂。 尽管真实性对两种节目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两者真实性的含义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价值倾向性的不同电视新闻专题片遵循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一般通过价值要素来评判,比如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接近性等,时效性是新闻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 新鲜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两个层面。 重要性是往往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 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距离与新闻受关注程度的关系。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强的新闻其价值就大,否则其价值就小或者根本没有价值。 比如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的《鲜火腿遭遇污染》,报道的了不法商贩在没有任何质量保障的情况下,私自加工不合格的火腿的问题。 这个专题在当时引起很大凡响而且获了一等奖就是因为其新闻价值大,首先这个新闻具有新鲜性是不用说的,主要是重要性是很强的,食品质量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容易形成重大事件,还有接近性也是很强的,报道的内容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事,和老百姓的生活甚至生命息息相关的。 而纪录片则不同,纪录片可以不要时效性,有的纪录片拍摄十多年后才播出,

纪录片跟拍中的真实意义—我的《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

纪录片跟拍中的真实意义—我的 《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 摘要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素材,对其进行取景,拍摄和客观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生活的本质,并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本论文将通过《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意义和跟拍的真实意义以及跟拍在纪录片和摄影中的运用,通过《gong wai》这部影片的简单真实的分析来反映云南地区农民生活的疾苦,引发人们对偏远农村人民生活的关注。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进行分析探讨,首相介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真实的相对性,然后介绍了跟拍的真实性的意义,最后通过对真实性的判断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让人们了解到跟拍的重要性。 关键词:纪录片 跟拍 《gong wai》 真实性 Abstract: Documentary is a true story based on real life, on the view, the processing shooting of the documentary is to show the nature of life, and guide people to think about a kind of fiction, narrative film style, and truth is the core of the documentar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gong wai》as basis, to discusse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application following shout , with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by simple "gong wai" the film's real analysis to reflect the farmers' life sufferings in rural region,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remote rural people's life. This Paper will divide into six part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llowing shot. The first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realism of documentary and the relativity of the truth, and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shot in the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 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价值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①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②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真实性的体现,这样就会误导观众对它的正确认知性。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果他不存在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中缺少了真实性,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甚至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上海台的《文物博览》中有一集介绍紫砂壶,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特设了一场制壶名家时大彬为解救民女,怒摔茶壶的戏。之所以说成“戏”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已经从审视历史,被牵引到了“调侃戏说”之中。此刻“真实”成了假面,纪录片的“真实性”荡然无存。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法追求到既然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何不在不违背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将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持此种论调的人恰恰忽略了对纪录片“真

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

1、八部纪录片:《中国力量》《迁徒鸟》《动物世界》《神秘的北朝鲜》《走遍中国》《一部电影的诞》《大国崛起》《沙漠之狐隆美尔》 学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2、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 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审视再现了华夏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廉价的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我们相信,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 纪实性 自打纪录片诞生之日起, 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 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那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的头破血流。其实这些并不奇怪,从争论的源头上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摆拍、导拍的片子。如果其不是仅仅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具备一定的戏剧化矛盾冲突,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电影故事片。 纪录片形式传入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 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 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 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是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流宣传片种, 一般是按宣传口径行事,主题先行,它的最主要两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因此新闻性专题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许多创作者的主观倾向性, 观众欣赏起来很容易得出同一种结论或者感受, 这无疑是社会的需要。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真实人物背后或者事件侧面的不同角度的审视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如何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又叫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很能体现电视特点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形式一出现,就以其特有的纪实性、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众多电视人探索创新电视表现手法的首选。一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风格,起步于编导对所拍摄对象和内容的筛选,最终形成于片子的后期编辑阶段;而在后期编辑的诸多要素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片子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在前期拍摄时,长镜头和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得几乎所有的节目编导在拍摄纪录片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大素材的拍摄量,以便在后期编辑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因素材不足导致二次拍摄。所以每当前期拍摄完成后,留给后期编辑的是一大堆的原始素材。这时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条片子怎么编?素材如何取舍?这就我们常说的纪录片的结构把握问题。 纪录片的结构是指镜头如何编排、段落如何组合、如何进行叙述等表现状态。纪录片结构把握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纪录片的整体把握、全篇的布局、文体的造型,包括对整个片子的主题思想、制作形式、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片子的组织结构、内容构成,原始素材的表达次序和内在联系,也就是对片中相对独立的各个段落的把握。一个完美的电视纪录片,并不是简单的镜头罗列,而是要通过镜头的巧妙组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及其思想内涵。做到一系列镜头相加的内涵超过各个镜头罗列的总和。电视中的叙事必然表现为一种结构上的形态,而作品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叙事的感染力。 围绕中心多侧面地突出主题 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的电视节目单体结构即三段式形式,电视纪录片多采用多层面结构或错落交叉的复合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观赏性,但也对片子的结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观众看起来清晰、顺畅,而且要层层递进、内容深邃。平铺直叙、堆砌材料或一览无余的表述,是无法吸引观众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各类电视栏目和节目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深受各个层次观众的喜爱。但单纯对于纪录片来说,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的价值。其实,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比其他电视节目差,相反,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节目都无法代替的,隐藏在更深层的地方,需要我们来发掘。 “通常意义上来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①纪录片的诞生早于电影,因为最初它是单纯作为现实影像的记录而存在的。时至今日,纪录片在类别、表现力、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它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纪录片的价值也早已超出了原先记录事实的范畴,变得多样起来。 随着影像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纪录片的价值和作用不再局限于充当资料的留存,体现出了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很大意义上在于它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功效和影响。所以说,纪录片的影响力是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价值 所谓人文价值,就是纪录片中包含、体现的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作用的东西。举例来说,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作者几十年来保存的珍贵资料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父母伟大的爱和对儿女无私的奉献,也借此表达子女对父母刻骨铭心的爱与深深的牵挂,向观众传达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是人文价值的很好表现。另外,像《龙脊》之类的纪录片,通过对山区孩子生活的描绘,为受众展现了龙脊孩子们求学求知的艰辛和不易,让人们在感动的同时,有些许无奈和悲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文化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纪录片讲的就是文化。纪录片无论是关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无论是关于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关于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在使观众感受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大可小,可以大到影响世界,也可以只作用于一个个体,但它的意义是相同的,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文化体验。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纪录片《丝绸之路》,虽然讲述的是贸易往来的历史变迁,但通过对这条历史悠久的中西文明交流要道的记录,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还有诸如《藏北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NEWSWORLD 《新闻世界》 声屏世界 【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 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纪录片 自从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 -herty)凭借《北方的纳努克》奠定了纪录 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这种新的影像形式在客观反映生活、记录重大事件、推动社会进步、展现时代风貌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关于“纪录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恐怕也是影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给“纪录片”这三个字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义。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他在1926年1月一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首先使用了documentary 一词。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而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 ·卡温则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① 除 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纪 录片下过多种定义。 在中国,有关纪录片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权威的《电影艺术辞典》中,甚至没有单独的“纪录片”条目,而是将其统统划归到“新闻纪录片”这个更大的概 念当中;而辞典中对新闻纪录片的解释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其特点是如实记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和事件。 ② 学者朱景和 在其《纪录片创作》一文中认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由上可见,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尽管林林总总,但正如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所说:“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中外学者对于纪录片“真实性”本质的强调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④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纪录片有一个独特的空间,不可能拟虚现实,是不可能造假的。传媒大学教授任远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给予了具体的诠释,他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纪录守望者段锦川说,做纪录片的人都有共同的初衷,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做法,也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冲动。这些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诠释,反映出人们拍摄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想说真话想去寻找真实的事情。 实际上,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变成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吕新雨认为,正是“价值”二字,使纪录片脱离了同样具有纪实特性的新闻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纪实虽不等同于真实,但纪实必以真实为基点;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 段,而真正地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进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使其内容易于被人们接受,喜闻乐见,则是一部纪录片制作成功的标志。 同样,“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⑤这种真实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受制于客观现实、摄影镜头和受众。那么,这种基于对“真实性”的理想追求的纪录片在实际拍摄中又是如何逼近真实的呢? 三、纪录片如何做到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不是对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怎样艺术地构建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都会经过反复斟酌、准备和构思;同时作为一种以纪实为基础的艺术,纪录片又有着极大的随机性,这就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若要完美艺术地体现真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真实效果。 一般来说,客观真实的事件的存在是粗糙的,如何将这样客观存在的事件转化为艺术品,那就需要叙述主体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触摸对象,用心去思考,通过艺术形式去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客观真实事件的艺术升华过程,实现创作者各自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念,从而使纪录片具有思想的品格,使纪录片风格多样。反之,如果纪录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而真,是客观素材的堆积,那么其对于受众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可言,也没有给人以美的感受、以思想的启迪可言,更何谈存在的必要。 实际上,在纪录片创作中体现主体意识是纪录片的灵魂。我们怎样在“拟客观”的真实中获得“彼岸存在”的真实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常启云肖邓华 61

真实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纪录片的真实与非真实 (3)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3) (二)绝对真实和相对真实 (4) (三)纪录片真实性概念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 (5) 1、纪录片的原始时期 (5) 2、纪录片的草创时期 (5) 3、纪录片影响社会发展的时期 (6) 4、纪录片变革历史记录的时期 (7) 5、关注人类自身的时期 (7) 二、纪录片的两种表现手法 (8) (一)纪实手法 (8) (二)、真实再现手法 (9) 1、重演手法 (9) 2、扮演手法 (10) 3、运用相关镜头 (10) 4、在使用真实再现手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1) 三、结语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真实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 摘要 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表现手法从纪录片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真实再现手法可以帮助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且可以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性,反对者则认为真实再现手法会降低纪录片真实性。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

个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概念。真正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并不是这个手法本身,而是运用此手法的纪录片创作者对技巧的运用和对尺度的把握。在运用真实再现手法上有诸多技巧和注意事项。尺度把握适中技巧使用得当就可以帮助纪录片去实现真实性 关键词:真实再现、纪录片、真实性 Abstract: Since the solid slice was born,true reappearance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debate, the supporters hold that true reappearance can help to enhance the truthfulness and the artistry of the solid slice, but the opponents have a contrary opin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rogress of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solid slice also developed. Which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solid slice is not this skill, but those who use the skill, and how they use it. There are several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when we use true reappearance. If we have a good grasp, it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solid slice. Key words: True reappearance;The solid slice、truthfulness 前言 在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纪录片的真实性也在随着时代(例如:从和平到战争,再从战争到和平)和科技(例如:摄像、录音的设备和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变迁(例如: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还有经济的日益发达(例如:市场化浪潮、商品经济)而不断变化和发展。i 我们国家的电视纪录片是从纪录电影的母体上脱胎的,在摒弃了电影的创造性和戏剧性之后,严肃、客观、并且具有真实性的纪录片出现了。有人认为去发现并纪录和展现出一个平实世界比设计和创造出一个华丽而不真实的世界更加有意义。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丧失了真实性的纪录片也就丧失了灵魂。现在也有许多人打着纪录片的旗号去做广告,这和到目前为止都备受争议的真实再现手法相比就更加损害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名誉。用假的纪录片来做广告在纪录片届的角度在目前来说无疑是不被大多数喜爱纪录片的人所接受的。但也不能够保证在以后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会从其内容上开始转向。真实再现手法也真实性上备受争议,也因为它和纪实手法相比是一个更难以掌握的手法。本来用来弥补无法拍摄到原画面而使用真实再现手法的画面很容易

纪录片一定是真实的吗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 常雨辰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这个观点对吗?老师在课上说过,关于纪录片是什么?也很多争论,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争论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这个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总之,借用高中学的哲学的一句话: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也就是给纪录片作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许多人对此冥思苦想,难觅要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作为旁观者,作为一名大三的外专业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学习这门课,相比很多看似忙碌的同学,我觉得我自己也很充实。虽然我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特别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当我再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会多了一些思考,更会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大千世界广袤无垠,变化无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信息又是如何地丰富多彩,以至于任何媒介都不能完全涵盖;同时每一个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其内容,不得不依靠媒介来观察和感受。很显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由文化讯息构成的世界。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结合的电子传媒——电视造就的形象化虚拟环境当中。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较为出色的工具透过重重遮蔽着的形象丛林来认识物质世界或找寻“理想”世界,思考生活,展示人生,记载历史(生活即历史),延伸我们的思维触角和存在方式。从而透过别人的甚至自己的镜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沟通心灵。介于电视剧、综艺节目之间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沟通屏幕世界和现实生活,与人们的认识心理和文化参照动机相契合,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形象化工具,一种用以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生活、观察世界的出色的工具。 纪录片要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可以再现,但不一定真实:言为心声,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肯定有几分即兴表演成分,有时候还有导演的指导,就像《阮奶奶征婚》,导演为了让纪录片能拍下去,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干涉,但最后事实证明,这部纪录片很成功。 “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完全等同于现实的真实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纪录片“无我境界”、“客观真实”根本不存在。“纪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创作者实际介入

纪录片《神经病人》

浅谈纪录片《神经病人》

————————————————————————————————作者:————————————————————————————————日期: 2

浅谈纪录片《神经病人》 摘要:敢作敢为,正义直言,不畏权威,言辞犀利,透析真相,真理捍卫者是许多人对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的一个总体评价。在纪录片《神经病人》中,他的这些特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作者对摩尔及其作品的感悟为切入点,对影片中的叙事方式、剪辑方式、音乐音效、解说对白等内容加以分析研究,深入剖析摩尔及其纪录片《神经病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医保叙事剪辑声效解说 一、影片的叙事方式 由于影片单人的叙事方式,影片中凡是所涉及的采访都是由迈克尔·摩尔自己作为采访人去实现的。由于摩尔在影片中介入方式的不同,其采访方式也就不同了。 (一)、首先是倾听者的方式介入。这是在影片中导演运用最多的一个角色。这也是纪录片这一独特媒体形式的特性所决定了的。于是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有人两只被锯断的手指被标上了价格,最后不得不选择便宜的一只无名指,而将中指埋在了俄勒冈州的坟墓中”。迈克·摩尔善于做一个倾听者,这比导演自己站在镜头前说更具有可信度。 (二)、其次是质疑者的方式介入。当我们被影片前面那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案例刺激到时,导演及时地抛出了一大堆“为什么”!这些问题吸引了观众,引起了共鸣,让观众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充满了期待。譬如,为什么关塔那摩关押的恐怖分子可以享受那些“911”志愿者英雄们都不能享受到的医疗待遇?对于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来说,质疑远比指责更有力量。 (三)、再次是以影像记录方式介入。影片中运用了许多过去几十年和近年来有关医疗保险的珍贵影像,文字,录音资料来证明政府曾经为全民免费医保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后来的不了了之。从尼克松,到希拉里,克林顿,再到小布什,让大家看看这些人是如何被保险公司收买,并用这些本来可以救人的钱为自己牟利。 (四)、另外是行动者的方式介入。有了影片前面的诸多案例和疑问,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渴望去寻访调查原因。这不仅仅是应和观众的观影需要,也是体现影片价值所在的关键。为了寻找出原因,他带着观众到国外去看,去听那些实行“公费医疗”国家人怎么说。于是他们来到了加拿大,英国,法国和古巴。在这些国家的亲身体验让Moore几乎快要崩溃了。观众们的情绪也随之调动,疑问,渴望答案的声音越来越多。 (五)、最后是思想者的方式介入。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导演和观众失望,悲伤了,甚至是绝望了。可是不管怎么样,他们总希望他们所听到的会是最真诚的

论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数据库】语言文学艺术史地类(1998年) 【文献号】2144 【原文出处】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53~58,75 【分类号】J8 【分类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803 【标题】论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作者】郑祖武 【正文】 进入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被人们“炒”得火热。这与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它已不再满足于影像艺术的精致与完善,而更注重对现实历史的揭示深度,以冷静求实的目光去观察历史、思索历史”,“成为时代的文献笔记与历史备忘录”。〔1〕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了,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特点的认识与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现代纪实本体论为基础,试图探讨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纪实性与艺术性。 一、现代纪实本体论及其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 纪录片这一名词,是英国电视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写影评时首先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当年,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应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总裁拉斯基之约,拍回了反映西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上岛民生活的影片,片名叫《蒙安娜》,它在电影史写实主义的名片中,是令人难忘的,该纪录片将真实生活场景与编导想象与诗意作了巧妙的结合。〔2〕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纪实结下了不解之缘。纪实手法又叫长镜头技法,早在1895年电影一问世就有了。法国路易·卢未埃尔兄弟在这一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现场播演了他们的发明——内容有火车进站、工厂放工(工人从厂门口走出来),街上车辆来往与给婴儿喂奶等12部短片的真实生活场景,每一部片约一分钟只有一个镜头,中间不剪断,这12部片无一不是长镜头的纪实手法。〔3 〕纪实手法与纪实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纪实主义理论则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电影理论,又叫长镜头理论,是由法国安德烈·巴赞提出来的,其代表人物除巴赞外,还有德国的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巴赞理论的核心是倡导“纪实主义”电影,即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与纪录功能,纪实本体论又正是其纪实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1958年,巴赞在其专著《电影是什么》里的第一篇《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说:“作为摄影机的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而它们的名称就叫 ‘OBJECTIF’(法文中客观性和摄影镜头是同根词,有双关意义,原注)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