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在她的

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

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

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

和探讨。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正因为如此,

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

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

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

氛围。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她的词

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

生价值的肯定。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

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

命的热爱。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

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

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

和认同。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

响和启示。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

李清照词赏析一砚残雨写心愁

李清照词赏析:一砚残雨写心愁 引导语:古人总有伤春悲秋、多愁善感,而宋代女词人以自己的旷世孤寂与无尽悲苦,成为愁绝千古第一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关于他的。 绿肥红瘦的春愁——半笺娇恨寄幽怀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二月五日(1084年3月13日)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后举家移居历城(今山东济南)西南之柳絮泉上。济南李清照故居前有漱玉泉,其词集故名曰:《漱玉词》。在历史上,李清照与宋代另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字幼安)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宋徽宗时任礼部员外郎。他师承苏轼,出自苏门,也是当时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家,善属文,尤工于词章。母亲是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皇榜魁星——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王拱辰十九岁那年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整个宋代最为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供职达十五年之久,也是宋代博学多才、著述等身、声名远播的大文豪、著名诗人。李清照的父辈家学渊源、藏书甚丰、文章传世,母亲出身书香名门、官宦世家,当属大家闺秀、知书善文、温雅贤淑。这种文脉相继的家庭背景和富贵优裕的生活环境,拓展了李清照的阔远视野,陶冶了李清照的灵秀天性,濡染了李清照的自由思想,涵育了李清照的卓越才情,培养了李清照的高雅气质,从而造就了一代词宗的别是一家、不同流俗。 九百多年前,年约五、六岁的李清照随父母一起举家南迁,来到宋都汴梁,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清静幽雅之地。对于李清照而言,进京生活也算是“回归故里”,因为外祖父王拱辰的老家就在开封府咸平县(今河南通许)。从此以后,李清照在富庶繁华、人文荟萃的京城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近二十年。 垂髫之年的李清照即能熟读,而且过目成诵、出语成章。她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早负才名。豆蔻年华便能展卷吟诗、执笔属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捷;性情婉曲、吐属风流。她通晓音律,深谙声韵,工散文,能书画。早在孩提时代,李清照就学会了抚琴,三尺焦桐、清音绕指。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铁画银钩、刚健柔美,尤其写得一手工丽娟秀的小楷。她对唐代李思训与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推崇备至。李思训的精丽严整,王摩诘的超然空灵,都对李清照的画风和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闲暇之时,李清照也常常饶有兴致,研朱挥毫,作几幅山水田舍、翎毛花卉。父亲李格非曾对母亲感叹道:“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李清照的幼年时代是在泉城历下度过的。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千年历史名城既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内涵,也具有幽美的自然风光与韵致。秀峰叠嶂的千佛山和碧波荡漾的`大明湖浸润了李清照灵动而飘逸的性情;流贯华夏的儒家文化和一枝独秀的齐鲁风情积淀了李清照广博而沉厚的学识。李清照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在七朝古都京城汴梁度过的。这座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锦绣都市,曾一度连贯东西、交通南北,可谓钟灵毓秀、物华

写秋愁的古诗词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20XX年写秋愁的古诗词李清照《醉花 阴》赏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醉花阴》赏析: 此词的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

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上片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引言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 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武陵春》的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的赏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 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 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 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 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 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 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 落红成阵的 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 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 半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 “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 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 流落金华, 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 睹物思人, 物是人非, 不禁悲从中来, 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 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 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 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 “也拟”、 “只恐” 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 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 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 “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 “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 更显得婉曲低回, 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 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 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在她的 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 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 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 和探讨。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正因为如此, 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 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 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 氛围。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她的词 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 生价值的肯定。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 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 命的热爱。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 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 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 和认同。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 响和启示。

李清照写愁的诗句赏析

李清照写愁的诗句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 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一个为避金人南下侵扰而四处逃亡的孀妇,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窘艰辛。不仅如此,在经过近六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李清照夫妇节衣缩食长期累积下来的金石之物,已丧失殆尽,但南下后,又经历多次折腾,“金人陷洪州,隧尽委弃。”后因有人诬陷她家人以玉壶赐金人,“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尽管如此珍贵小心,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仅存的少许文物又被盗,“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后又通过重赏,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标签:李清照;生平;愁缘;情愁;亡国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可谓是文坛上独具风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因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特殊的人生境遇,对“愁”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无论是由夫妻别离而产生的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还是由国破家亡带来的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都为世人展示了“愁”的另一层意境,从中也呈现出她人格的清高与坚贞,灵魂的凄清与孤寂,在词坛上成为一支瑰丽的奇葩。因此,她的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她也被称为婉约宗主。 一、李清照生平与愁缘 李清照自幼才华出众,十八岁与赵明成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并一同写词,研究金石书画,生活过得充实、幸福美满。但随着丈夫的外出做官,李清照已被相思的愁苦慢慢包围起来。更令她心碎的是,国破家亡使夫妻二人流落江南,金石字画丧失贻尽。第二年,丈夫病逝,这给已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心灵上刻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多年的背井离乡,加之士大夫阶层对她改嫁问题的污垢渲染,使她那颗已破碎的心七零八落,她在贫困、忧苦、辗转、漂泊之中,凄清孤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下面,就以她的“愁”情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刻为线索,浅析她的“愁”滋味。 二、夫妻别离——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 1. 《一剪梅》中读情愁。“花自漂零水自流”是由想象又回到眼前无奈的现实中:落花漂零后散落到水面,顺水而去、空留余香,是落花流水让作者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闷。同是一种思念,却因时空的阻隔,只能在天涯两头任凭相思、牵挂。这种思念竟然达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可见思念之愁挥之不去,召之即来。作者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表及里地反映相思之愁的浓烈。 2. 《醉花阴》中的情愁名言。《醉花阴》一词中作者因思念丈夫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是她对长期萦绕在脑海之中的思念之情的一次爆发。这句诗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妇闪现出来,由于日夜思念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至此,秋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 可见,她的思夫情愁,一方面与夫妻情投意合,关爱体贴有关;另一方面与她多愁善感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三、国破家亡——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

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

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 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表达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与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答复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清照感慨:“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中所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

李清照《漱玉词》中忧伤情绪的载体浅解(必修教师随笔)

李清照《漱玉词》中忧伤情绪的载体浅解(必修教师随笔) 米永丰 李清照作为中国词史上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并且是唯一一位以词昭著于世的,她的《漱玉词》又最能反映其生活历程和词作特色的一部词集。忧伤的情绪和清雅的格调是其生活和词作的两大基本元素。 一,借酒添愁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不难发现有许多有关于“酒”的句子。《转调满庭芳》“不怕风狂雨,恰才称,煮酒残花。”《如梦令》“常见溪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多雨-咏白菊》“微风起清芳酝藉,不见酴醿。”《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蝶恋花》“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鹧鸪天》“酒阑更喜团茶苦。”《好事近》“酒阑歌罢玉尊空,青釭暗明灭。”《渔家傲》“共赏金尊沉绿蚁。《青玉案》“卖花載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以上零零星星的罗列,并不是其词作中有关“酒”的全部。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酒在李清照生活中的分量。丈夫健在,家国团圆,她是在借酒寻愁,以和少女情怀,满花园,满池塘,满满的一个天地都是一位美女词人陪酒而醉游戏人生的场面。由于其本身家庭环境的极度优越,给她这样悠闲而又诗意化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条件,再加上丈夫的名誉和自己的才情,从小李清照的内心深处就种下了一颗和诗歌有关的种子,在这多方面条件的促和下,飞速的成长! 等到人去楼空,古国飘摇,他开始用酒解脱自己,一次次的醉后,都是接踵而至的悲和愁;一次次的解脱却让他一次次地陷入更加无奈的悲苦境地。上边列举的两个例子很能证明这一点。“酒阑更喜团茶苦。”酒场已散,杯盘零落,烛光明灭。更喜欢团茶的苦味。年轻时经不起辣,受不住苦,可一个敏感的女词人经历了大悲大喜,他的心灵不是麻木,不是宽容,学会了孤灯清影地品尝酒杯中的辣和茶盏中的苦,并且以此为乐,以此为可做之事。“酒阑歌罢玉尊空。”也是在筵席散尽,或者根本就是孤身独饮,面对空落的酒杯,无人筛酒,

李清照愁情小议

李清照愁情小议 摘要:李清照以女子独特的情感体验,抒发着光阴的流逝,亲人的分分合合,国破家亡的国愁。她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造就了很多情真意切的诗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从而挖掘其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愁因愁绪表达愁情开展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这是难以割舍的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回望故国,沦为阶下囚的国愁。“愁〞常见于历代骚客的诗词。据统计,李清照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五六十篇,直抒“愁〞情的有十几篇,其他写到“泪、怨、恨、凄、惨〞等间接涉及到愁情的也不在少数;可见“愁〞情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生命中。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家庭,文化底蕴浓厚。特殊的家庭环境,为她与同时代文人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时机,也让她开阔了眼界,从而造就了她亦柔亦刚的性格。她的从小锦衣玉食,物质条件优握,精神世界也及其丰富多彩,她的“愁〞从何而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闲愁 李清照的家庭条件很好,她从小天赋秉异、博览群书,同时她感情细腻,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这也让她的性格变得多愁善感。于是,花开花谢……大自然的万物更迭都会让她心生愁情,这种愁是淡淡的,婉约绵长。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愁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她待字闺中时的词。短短几行,由物及人,叹韶光易逝,进而生出惜春之意。这种淡淡的愁绪贯穿了全文。 〔二〕离愁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那是幸福美满,但是丈夫常年在外为官,夫妻俩经常两地分居,所以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开,也常常会触发她内心深处深深的离愁,于是她用她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离愁别绪深长,绵远;有时她寂寞难耐,不禁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时,便会“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这种情感在恰逢节日时,就更浓了。如?醉花阴?“薄雾浓雰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时节又重阳,宝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片写她独处深闺,慵懒惆怅,下片写她在重阳节的清冷之感。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是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她的相思苦。 〔三〕国愁 她虽是一届弱女子,却心忧天下。靖康耻,标志着北宋的灭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此,李清照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紧接着丈夫离世,她如浮萍般漂泊他乡,却依然时刻挂念故国。只是“物时人非事事休〞〔?武陵春?〕,尤其是在?声声慢?中,她把家国之愁抒发的淋漓尽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连用七个叠词,表达她内心的凄苦、哀愁,又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表达了她的孤独无助,以及绵长的愁苦。这首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她在经历国家灭亡、家园不存、丈夫离世后的痛苦。

略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

略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南渡前后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悲。 那么,就可以这样说,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中都贯穿着一个“愁”字。但两个时期的“愁”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南渡前是生离之愁,“愁”中带着甜蜜、幸福与牵挂;南渡后是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是哀愁。下面就以她的两首代表性作品为例,做一下比较分析。 李清照早期有一首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做官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借词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

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对薄情郎一去不知归的轻怨,传达出“人去席冷”之意。而“独”字既有孤独之意,又含“落单”之情,且为下文的 “愁”做了铺垫。“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双双泛舟,而今独自摇楫,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下阕词人从眼前景物“花自飘零水自流”下笔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花自飘零”是自比落花,情意缠绵。“水自流”是嗔怨丈夫一去不顾。只要我们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传达出来的:写自己虽然与丈夫分居两处,然而相思之情却是同一的,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表达了彼此一样的牵肠挂肚,而这种牵挂因着“少年夫妻”使她内心涌动着幸福、甜蜜。因此,这种“愁”是一种甜蜜的忧郁,抑或是一种忧郁的甜蜜,比较单纯。 她后期的词作当以《声声慢》为代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6100字(论文)》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 目录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1)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1) (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2) (三)国破家亡后的愁己悲国 (3) 二、李清照词中“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 (4) (一)社会环境 (4) 1.社会传统 (4) 2.国家战乱 (4) (二)个人身份 (5) 1.率真的少女 (5) 2.甜蜜的妻子 (5) 3.凄凉的孀妇 (5) 三、李清照词在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一)对同时期女性写作史的影响 (6) (二)对后世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李清照出身官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的一员,收藏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是状元王功臣的孙女。她成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这给了她广泛阅读的机会和条件,这自然有助于她后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从李清照词词中引用的古籍来看,她对儒家经典、历史经典、唐词、晚唐宋词、道家佛经都非常熟悉。这样就开阔了她的视野。小时候,李清照的生活相对幸福、稳定、充满幸福感。这时,她几乎与“悲愁”一词无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李清照已经从一个单纯、活泼、快乐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如下面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词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了闺房“惜春伤春”的复杂表达,堪称“生动的笔”。在整首词中,没有了词人的天真和渴望,无忧无虑的闲暇也就没有了。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绿、肥、红的衰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尤其是“宜青、宜肥、宜红、宜瘦”这句话,是词人对风雨过后春意渐逝、乱象丛生的情景的想象,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情,寄托了词人的生命与青春。它似乎直接表达了他的感情,但却有“隐含的意义”,表达了他深沉、晦涩难言的怨恨。这首词的精髓是词人用花来形容自己,感叹自己的青春多愁善感和无助。虽然整个词中没有“悲”字,但爱花伤春、容颜苍老的深沉哀伤却轻易渗透到整个艺术形象中,揭示了词人多愁善感的时间序列和无奈挽留岁月的淡淡的恨与浅的哀伤。例如“江梅已过柳生绵”描写李子已到地面,柳絮飞离枝头,寓意词人本人已到了求爱的年龄,却仍在等待,这让她在春眠之初醒来时感到一种悲愤。这首词抒发了少女心中对春天的眷恋、朦胧的渴望和淡淡的忧伤,细腻婉转,生动动人。(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赵明成。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感情。李清照除 了对普通文人词琴棋艺的优雅发展外,还有一个相似的职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遵循“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美满的婚姻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们是一对相爱的人,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世上罕见。这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记》中可以看出,“每到过年都告诉我们,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实在令人羡慕。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有盈亏”,结婚两年后,赵明成当官了,他们经常面临长短分居。一旦一个有抱负、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做了老婆,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她也会逃入童心未泯的狭隘世界。爱情生活越甜蜜越幸福,离开就越痛苦和悲愁。词人对此有着深刻的人生阅历,所以她在词中表达了这种离别的恨意。例如《一剪梅》这首抒情词真诚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第一次婚姻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词的第一部分描写了红藕飘香、雁南归来,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 同时,它委婉曲折地描绘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悲愁。落花和流水被用来描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迁移。它表明相爱的夫妇应该一直在一起。结论通过“眉头向下,心在上”的“下”与“上”,揭示了“闲暇烦恼”从表达到内心的转变。

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

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 沉郁之风即“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味永情长之谓也。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其生活区域主要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庙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是,年少时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一次郊游中,词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黄昏时兴尽而归,却忘记了来时之路。小舟随波逐流,摇摇晃晃误划进了荷花丛中,将正在此休憩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在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描绘中,青春少女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健康开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生于东京仕宦之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即使见到陌生人时也没有表现出慌张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态。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态。春日清晨,词人正在花园中荡秋千,罗衣轻裾、笑意盈盈。正“薄汗轻衣透”之时,突然有客人到来,词人在惊诧之下,来不及整理衣装,赶紧回避。然而,词人跑到门口,却又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之情,假装嗅青梅来回眸偷觑客人的风采。这首词风格明快清丽,寥寥四十一字,写尽少女纯情、娇憨之态,把词人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细腻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作中,最为盛名的当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从时间顺序上着笔,从清晨写到深夜难解的愁结。秋风一起,人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这首词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抒发了怅惘悲愁的情怀,别有情致。 “靖康之变”后,金人窃据中原,宋室南渡,李清照的命运也由此改变。“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更让她心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身染重病,最终弃世而去。从此,她一身承受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