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月

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

January 2009

[收稿日期]2008-06-11

[作者简介]刘欢(1982-),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刘 欢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贡献;局限性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对女性主义翻译实例的解读,肯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9)01-0132-02

Influence of Fe m inis m upon Translation Practice

L I U H uan

(Schoo l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Q i q i har U n i ve rsity ,Q i qiha r 161006,Ch i na)

K ey word s

:fe m i n i s m transl a ti on ;transl a ti on ;contributi on ;li m i tati on Abstrac t

:F e m i nist transl a ti on cam e i nto be i ng i n the 1990.s ,wh i ch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 elopment of fem i n is m m ove m ent in cu lt ura l fi e l d .It gave fresh i m pe t us to the /cu lt ura l turn 0o f translation .A fte r a rev ie w of fe m i n i s m,fe m i n i st transl a ti on and some exa m-p l es ,t h i s paper g ives a positi ve attit ude towards its achieve m en ts and li m itations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的涌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也正叩响翻译研究的大门。雪莉#赛蒙(Sherry S i m on)作为翻译学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了性别研究对翻译学的贡献:/文化研究启示了翻译及译论中对性别和文化复杂性的理解。它使得我们把对语言之间转换的研究置于当今的种种-后学.中,例如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0同时,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指引下,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方兴未艾,其翻译观念和策略对从事各种形式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60年代欧美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女性主义者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这种女性主义倾向在翻译中表现为,通过翻译文学作品的形式向社会显示了女性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创造新的女性思想载体。西方的女性主义者根据其对语言和女性问题的认识不同分为改革派和激进派。改革派认为传统语言是社会的表征,是社会孕育了这种语言,只要出于美好善良的意愿,现实语言习惯可以改革,以便达到中性。有些人提出了诸如修改原词、重新组合、增加新的中性词等具体的语言改革方案。激进派则认为传统语言是妇女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因而不顾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与结构,任意创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这些有意识的误译也就是女性主义翻译论与/忠实0相对应的/叛逆0。路易斯#弗洛图(Luise ven F l otow )在5翻译与性别6(T ranslati on and G ender)中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女译者已经认定他们有权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产生质疑,如果原文与女性主义观点相悖,她们有权对原文进行干涉并作一些修改。0有的女性主义译家甚至只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如加拿大的Susanne de Lo t b i nn iere ,她认为/我的翻译被扭曲成男性的声音。诗的立场、语言、我的职业迫使我不得不扮演一种窥男狂的角色,似乎唯一可以说话的地方为男性所有,唯一可能的观众也都是男性。0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

二、女性主义翻译的手段

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弗洛图论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的三种常见手段:增补(supple m enti ng)、加些前言和脚注(pre faci ng and f oo t noti ng)以及/劫持(hij acki ng)0。增补是对两种语言(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补偿。在增补的过程中,译者的观念与信仰在翻译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女性主义译者特别注意补偿原文在表述性别意义上的方式。加些前言和脚注一般的翻译者也偶尔使用,他们通过前言或脚注形式对原文意图进行解释、描述,同时对自己的翻译策略做概括说明。但是女性主义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借读者了解翻

译过程的机会发挥女性主义翻译的教育作用。哈乌尔德在译本5她人的信6的前言中说:/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让语言为女性说话;我的署名意指我采取了所有翻译策略,让女性在语言中显现。0西蒙认为,/凸显译者让人们关注他们的女性身份)))或者更明确地说,女性主义者身份的方式,为的是解释他们在翻译工作中感到的亲和力或挫败,也是为了阐明那些为了想象的或政治的目的而利用语法性别资源的文本。0/劫持0是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原文中不符合女性主义观点的文本部分进行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操纵。在他们看来,翻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女性这一群体争取话语权,争取来自社会的平等目光的一个机会。正如戈达尔德所言:/女性主义译者坚持维护她那根本性的差异,她那无穷尽的再阅读和再改写的快乐,把自己对文本操纵的标记昭示天下。0

三、女性主义译论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特别是对权利关系的解释、对等级的解构和颠覆以及对差异的肯定和支持,使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走到了一起。女性主义自引入翻译理论以来,不断开创出新的研究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日趋繁荣。女性主义对差异的解释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和男性的霸权地位,为人们反思传统译论中翻译的等值、文化差异、译者的主体性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问题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过于激进,并且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作为终极目的。把非理性作为理性,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过于强调翻译中对语言的/操纵0和译者的/干预0,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也就不可避免地为各种各样的批评留下了口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结构主义之后新兴的理论范式,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它的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不断更新和演进,新范式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旧的范式出现了危机,库恩(Thomas K uhn,1970)说:/检验范式总是在解决难题而引起危机以后才产生的0。女性主义翻译观打破了结构主义翻译观的封闭性与静止性,揭示出翻译活动并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操作的,译者在被操控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翻译活动为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利不懈地努力,女性主义成功地颠覆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但是,科学是/破坏与建设的统一0,我们在接受女性主义翻译观时,首要是学习它的批判精神,抓住它的创造性实质而不是否定性、破坏性和颠覆性等表面特征,翻译研究不能停止于颠覆和破坏,因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有它本身所不能克服的缺点和局限性,过分地强调对语言的/操纵0和对文本的/干预0,只会把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引向极端。

四、结束语

女性主义翻译发展至今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女性主义所倡导的翻译遭到了某些批评,比如对女性经验的过分张扬有落入色情文学之嫌;在理论的阐述中涉及到剥夺、侵占、劫持等过激性词汇;在翻译策略上和翻译的效果上有时不一致。但是,女性主义翻译观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转换,其过程必然涉及译者思想、译者文化背景及译者所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的译者眼中必然是不同的文本。译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达到自己的目的,必然要采取某些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操纵。女性主义对文本意义的态度也让我们清楚原文不再是/权威0,翻译研究和实践不必在/对等0、/忠实0等传统问题上纠缠不清。女性主义译者所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给我们的翻译实践带来了新的角度,提供了各种新鲜的翻译方法,是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的重要提示。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翻译的本质,扩大我们翻译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S i m on,S.G ender i n T ransl a ti on[M].L ondon&N ew Y o rk:R ou tledge,1996.

[2]陈琳.中国译论的性别角色双重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7-100.

[3]张景华.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4(4):20-25.

[4]贺显斌.翻译话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40-42.

[5]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4(4):10-15.

[6]刘勇.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J].零陵学院学报,2002,(11).

[7]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翟文奇)

133

第1期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 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 (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这就是所谓的“妇占”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 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 1.增补(supplementing); 2.加前言或脚注; 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 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 “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超越译者本身性别,换个性别视角去解读文本,学会换位思考,从文本中性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揣摩人物心理,去创作) 2)过于忠实原文或为了译文语言和语体特色而摒弃女性主义思想(既要传达原文的内涵,留下女性意识,凸显女性声音,站在女性视角翻,凸显女性主题的差异性,如麦当娜的霸气,又不能矫枉过正,贬低了女性,如译为婊子之类的)e.g. 张译:“哦,她的确是我所见过的绝色美人儿!”(”儿”是男性倾向的词) 孙译:“哦! 我从没见过她这么美丽的姑娘!” 3)过于照顾女性主义而严重偏离原文(麦当娜那句话可以采取反译处理)(可能过于激进而而发真正传达原作意思) e.g. 我是个意志坚定,雄心勃勃,目标明确的人。不喜欢随你,我无所谓。

女性主义翻译的影响(英文)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on Translation Abstract: With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y, translators and scholar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how culture factors influence upon translation work. Feminism is one of these new schools, proposed by a group of feminists that gender and sexual ele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famous school and tries to assess its influence in an objective and proper way. I.Background and Description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are mostly discuss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ext on such as lexicon level, grammar level, and discourse level. Until 1950s, scholars and translators gathered their focus on the “Cultural turn”: the term us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move towards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studies angle. (Jeremy Munday, 2001). A lot of theories sprout up, of which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are: rewriting, feminism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the most controversies among them, deserve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retrosp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we do find that most of them are related to gender, more specifically, to woman.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y is such a school focusing on this issue. To assess this series of theories criticall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analysis is mad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m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translation works in this paper. II.Major points of view in this area Initially, feminism is not a translational notion, but a sociological one. Feminism can be defined as a collection of movements and ideologies aimed at defining, establishing, and defending equ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for women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Simon de Beauvoir’s most famous assertion, from her The Second Sex, that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can be seen a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feminism. Deducted from Simon’s words, translation is also gendered not by its nature, but the impacts and definitions given by human beings. So early in 17th century did people start to connect translation and gender. A famous

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以文化为转向”的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极大地动摇了 人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和标准的认同,传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念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 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索。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立足于“译者主体性”,把性别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从事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中的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有了更广阔更合理的活动空间。本文探讨了在以文化为转向的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和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期望在颠覆父权制二元对立中心话语的同时能建立多元共生的话语系统。 1女性文学从宗教翻译开始 早在l6世纪的欧洲,发表文学作品是男性的特权,女性只被允许翻译而不被允许创作,并且她们的文学活动被限制在宗教文本的翻译中,女性仅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就是从事圣经的翻译,因为人们认为这极为有限的文学活动不会使女性接触到更复杂的思想,显得比较“安全”。女性似乎也很“自然”地“认同”自己作为女性和译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女翻译家罗特宾尼尔·哈伍德(Lotbiniere Harwood)所说:“我翻译因为我是女性”[1] 。然而后来的女性主义译者在发掘这段历史时却意外的发现早期女性译者并未完全按照世俗和传统对译者 的要求——— “忠实”地对宗教文本进行翻译,而是通过翻译这一媒介暗中改变了宗教文献中的某些 原意,“加入了个人的政治宣言”[2] ,也就是说,女性在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情况下,通过这种狭小空间的积极做着最大程度的反抗,表达了女性以翻译宗教作品为手段,试图摆脱文化歧视和性别压迫,达到女性解放的愿望。 2女性主义翻译哲学:突破二元对立思维 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元论和中心论,它往往假定了某种性别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一方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中心,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决定的边缘;中心是本原和本质,而边缘是派生和非本质的。在这种中心论和二元论的关照下,男性、原作处于中心地位,而女性、译作处于边缘地位;翻译标 准是一元的,即:忠实。具有颠覆性的女性主义, 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否定“绝对的、单一的权威以及权力中心”,她们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对忠实与叛逆的理解是狭隘的,因过它们过分依赖一些僵硬的、彼此不容的二元对立思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而这中问地带正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把视线转到二元对立中的弱者,转到众多的他(她)者,使文化中不为人知的边缘角色被展示出来,被人们注视,为差异的合法性辩护[2],其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质疑原文的权威地位,否定传统的原文高贵而译文低贱的等级观念,提倡译作和原作的共生共荣。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王素娟(197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译介学。 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 王素娟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简要地考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阐明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重写;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4-0072-04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Aug.2009Vol.23No.4

女性主义翻译

读者的中心地位。同英美新批评、巴黎结构主义的本文中心论相对,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在他们看来,创作作品既非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文学活动的目的。相反,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姚斯指出,文学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他之物”,因此,阅读活动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也就是说,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姚斯,1987)。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一)现代阐释学:“视界融合”拓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在”视界融合”的理论下,接受者通过”期待视野”在阅读和诠释中,过滤掉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改造异文本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其有用且能与自身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译者原有“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1995:110)。 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译者极力提倡“重写”(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极大地拓展了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过程: 第一是“补偿”(supplementing),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第二是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第三是“劫持”(hijacking)或“挪用”(appropriation),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 让伽达默尔的“视界”(“先见”)挑战我们的“视界”(“先见”),让我们与伽达默尔的文本在双方“视界融合”的游戏之中“忘乎所以”。这或许是我们对伽达默尔最好的纪念。 (二)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奠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读者阅读活动中所伴随的理解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译者作为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从而在接受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刘云虹,2002);其对文学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及参与,并将其所理解文本的期待带给其他读者。使原文—译文的关系转化为作者—读者(译者)—读者(译文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存在。 “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替女人说话”(Gauvin, 1989:9)。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让读者倾听到女性独立、自强的声音,让语言及作品起到积极地干预意义创造的作用,操纵文本,运用语言对文化,对受众进行干预。在这里,“读者中心论”的思想得到最有力的体现,“读者中心论”成为女性主义译者的理论基石之一。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精品源自生 物 科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 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 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主要观点包括: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2012年第11卷第10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0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李宏洋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的存在与发展在翻译史上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在其起源阶段,特有的女性话语被迫被翻译成处于 主导的父权话语的代码。而伴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步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的支持者及译者们吸纳各家之言,从众多的 语言理论中汲取营养,使女性主义翻译具备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翻译学研究的领域。本文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入手,引出女性主义翻译。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阐明了女性主义翻译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 论述了女性主义翻译对翻译理论的重大影响。文中侧重于女性主义翻译的具体原理,并对其发展策略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翻译理论;性别歧视;翻译研究【作者单位】李宏洋,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时期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广泛的组织反对语言性别歧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纠正措施。语言性别歧视引起一个命题:翻译中的性别研究。本论点分析性别语言歧视的表现及原因,并以此为基准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本文旨探讨女性主义理论与策略,探讨影响女性主义的翻译观。相比之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让人感兴趣的是其多样性的实践。因此,他们试图用心的词语,新的语法结构拼写,并用新的形象和比喻,以及一些文字游戏。他的目的是克服父权公约,突出女性语言本身可以影响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引导他们自然地思考以及创作新的作品。显然,女性主义的语言翻译工作除了表示文本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改变政治地位的方法。 父权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妇女的语言、思想和合作,所以女性主义翻译常使用新的术语,用来突出女性特征。他们认为妇女可以自由的使用她们自己的语言,应创造新的革命思想。大多数女性注意翻译实践表明,在文本中,作者和译者之间的默契共谋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不是将原来的体系破坏,而是扩大和发展。 二、语言性别歧视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纵观古今,人类历史大多是单一的男性统治。在父权社会里,妇女总是被遗忘在角落。因为体质差异等因素,妇女常被逐出社会、政治、文化等活动以及文学创作等,因此这些被视为男性独有的范围。在性别构建的过程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种交流的手段。然而长期以来都是男性在社会操控着语言生成和发布。这种由男性主导的语言讲述男人的生活,描述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称之为 “父权话语”。(二)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有研究表明,父权话语充满了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压迫。几千年来,女性形象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被歪曲和轻视的表现。如法国翻译家梅纳日在1654年杜撰的双关语中写到:“不中的美人”即 “语言优美但不忠于原文”。同时,在古典文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通常男性支配社会,而女性则是从属地位。“三从四德”就是 中国如将经典之一,像一个无形的绳索长期束缚着中国女性。回顾两千多年的翻译历程,我们会发现翻译领域里充斥 着如:把翻译看作“媒婆”、“美丽而不忠的妻子”等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把翻译置于女性相同的地位,并被父权长期压 制,奴役,因此女性翻译处于弱势地位。 三、女性主义翻译 (一)翻译在19世纪、20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末。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比以前出现的西方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包括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并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等,为翻译研究采用新的理论视野和较大的开放领域。与此同时,一些女性主义翻译家认为应该客观地审查动态影响因素,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翻译策略,并讨论此时的文化目标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的发展经历了第三次浪潮。这一阶段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女性同性恋女权主义等等,这是这个阶段女权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20世 纪70年代以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妇女要解放,妇女必须从语言中解放。”因此,女权主义者翻译家做了大量工作,积极 努力消除语言性别歧视,并很快扩展到了翻译领。(二)强调“叛逆”。“叛逆”(或者“创造性叛逆”)是一个长期在翻译理论中的命题。在中外很多国家,很多人多角度解释和强调,但女性主义者的解释,强调的是独特的。她们的 目的是在译文中彰显女性的形象和声音, 以争取女性的权利,尤其是话语权,而其他人强调设计语言、文化、哲学等等方面,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传统的翻译理论以“忠实”或“信”作为主要的翻译为基本原则。违背或偏离这一原则将被批评为 “不负责任的翻译”。而女性主义者则认为要绝对忠实原文,就像“女性绝对服从男性”,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例如: If your brother sins against you go and show him his fault ,just between the two of you.If he listens to you ,you have won your brother over.(Matthew 18:15.NIV 1984)此例句选自《圣经》“马太福音”第18章15节。在此广为流传 · 17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 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 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主要观点包括: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因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长久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等值”为基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译着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之镜。但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以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圣经》作女性主义及两性兼容的语言( inclusive-language) 的阐释引发了争论,不仅让人们注意到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性的含义,而且也加强了对人们对翻译作为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的理解。她们宣称,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在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新拼法、新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超越男权语言的成规,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空间。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肩负着为自己与翻译正名的双重历史任务,她们为此而进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启示与反思

第20卷第2期2007年6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 tics and As 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Vol.20 No.2June,2007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启示与反思 杨朝燕,刘延秀 (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20世纪后30年给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观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成为译学界的一股新生力量。文章着重探究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研究与实践及中国文学翻译的启示,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观;传统翻译理论;启示;反思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7)02-0061-05 收稿日期:2005-09-26 作者简介:杨朝燕(1970-),女,湖北天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翻译. Reflections o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Y ANG Zhao -yan,LIU Y an -xi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Agricul tural Universi 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feminism and translation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raditi 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 -tice in the last 30years of the last century,thus becoming a new force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This paper mainly ex -plores how feminis t translation theory throws light o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Chinese li terary transla -tion.Meanwhile,the theory .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 words:feminis t translation theory;traditional translati on theories;inspirations;reflections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0的最新发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一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著名学者兼翻译理论家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和西蒙(Sherry Simon),另外有斯皮瓦克Gayatry Chakavorty Spivak)、钱伯伦(Lori C ha mberlain)、戈达尔德(Barbara Godard )及哈伍德(Susanne de Lotbini re-Harwood)。她们的理论引起了西方翻译界的注意与兴趣。国内对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研究相对甚少。文章试图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审视翻译研究和进行翻译实践的启示,并简要分析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以期引起人们关注女性主义翻译对翻译界的影响。 一、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启示 (一)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领域注入了一股新 鲜的血液。它将/性别角色0引入到翻译中,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更新了翻译研究的概念,为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深入思考传统译论的一系列问题。 11重新思考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女性主义翻译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翻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作了重新描述,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中的忠实、对等观点。 传统语言哲学下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机械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0一些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因素。翻译被界定为一个传介过程,它没有超越意识形态之上而是在其中穿梭往来。[1](P 8)女性主义认为翻译是跨文化、跨语际的/违规0(transgression)过程,是译者传达、重写并操纵一个文本使它适用于第二语言的公众的语际转换过程。翻译是一项/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0(a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月 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 January 2009 [收稿日期]2008-06-11 [作者简介]刘欢(1982-),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刘 欢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贡献;局限性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对女性主义翻译实例的解读,肯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9)01-0132-02 Influence of Fe m inis m upon Translation Practice L I U H uan (Schoo l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Q i q i har U n i ve rsity ,Q i qiha r 161006,Ch i na) K ey word s :fe m i n i s m transl a ti on ;transl a ti on ;contributi on ;li m i tati on Abstrac t :F e m i nist transl a ti on cam e i nto be i ng i n the 1990.s ,wh i ch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 elopment of fem i n is m m ove m ent in cu lt ura l fi e l d .It gave fresh i m pe t us to the /cu lt ura l turn 0o f translation .A fte r a rev ie w of fe m i n i s m,fe m i n i st transl a ti on and some exa m-p l es ,t h i s paper g ives a positi ve attit ude towards its achieve m en ts and li m itations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的涌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也正叩响翻译研究的大门。雪莉#赛蒙(Sherry S i m on)作为翻译学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了性别研究对翻译学的贡献:/文化研究启示了翻译及译论中对性别和文化复杂性的理解。它使得我们把对语言之间转换的研究置于当今的种种-后学.中,例如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0同时,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指引下,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方兴未艾,其翻译观念和策略对从事各种形式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60年代欧美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女性主义者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这种女性主义倾向在翻译中表现为,通过翻译文学作品的形式向社会显示了女性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创造新的女性思想载体。西方的女性主义者根据其对语言和女性问题的认识不同分为改革派和激进派。改革派认为传统语言是社会的表征,是社会孕育了这种语言,只要出于美好善良的意愿,现实语言习惯可以改革,以便达到中性。有些人提出了诸如修改原词、重新组合、增加新的中性词等具体的语言改革方案。激进派则认为传统语言是妇女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因而不顾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与结构,任意创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这些有意识的误译也就是女性主义翻译论与/忠实0相对应的/叛逆0。路易斯#弗洛图(Luise ven F l otow )在5翻译与性别6(T ranslati on and G ender)中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女译者已经认定他们有权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产生质疑,如果原文与女性主义观点相悖,她们有权对原文进行干涉并作一些修改。0有的女性主义译家甚至只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如加拿大的Susanne de Lo t b i nn iere ,她认为/我的翻译被扭曲成男性的声音。诗的立场、语言、我的职业迫使我不得不扮演一种窥男狂的角色,似乎唯一可以说话的地方为男性所有,唯一可能的观众也都是男性。0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 二、女性主义翻译的手段 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弗洛图论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的三种常见手段:增补(supple m enti ng)、加些前言和脚注(pre faci ng and f oo t noti ng)以及/劫持(hij acki ng)0。增补是对两种语言(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补偿。在增补的过程中,译者的观念与信仰在翻译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女性主义译者特别注意补偿原文在表述性别意义上的方式。加些前言和脚注一般的翻译者也偶尔使用,他们通过前言或脚注形式对原文意图进行解释、描述,同时对自己的翻译策略做概括说明。但是女性主义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借读者了解翻

女性主义的翻译接受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忠实于作者和原文,是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共同基本原则,但在中西 方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种种隐喻性称谓中,我们发现了一点不同。西方传 统翻译理论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如将原文称为处女,将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 称作不忠的美人,或者直接将翻译与女性等同起来,认为它们都是原文和男 性的依附物。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却不以性别为基础,有关翻译的隐喻基本上 是号|生别无关的。这是否说明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就没有性别差异和歧视 呢?当然不是。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排斥女性方面,较之于西方只 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竭力将女性译者“他者化”,原因 如张伯伦所说是对交陛译者,或者从更大的层面来讲,是对翻译的不信任所 引起的焦虑。他们担心译者背叛作者,翻译篡改原文,由于女性在一定程度 上从事翻译活动,他们更焦虑女性译者所表现的女性思想会对男权统治造成 威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几乎没有给予过女性译者任何生存的空间,所以也 威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几乎没有给予过女性译者任何生存的空间,所以也 就谈不上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体现的差异性及其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 论缺失这种焦虑感和威胁感,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 迫,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匮乏。在翻译理论中给女性主义 一席之地,在中国也仅仅是这十来年的事情,而且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接受也是介绍远远大于阐发。 中国的传统翻译实践起始于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从东汉末年 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达到极盛,北宋时已 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1998:18)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 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从事佛经翻译的人主要是从国外云游传道至中国的僧 人。同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开始允许女性从事宗教文本翻译的情况不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翻译活动是完全禁止女性进入的。在中国,女性真正能 够从事翻译活动并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翻译文学作品,则是“五四”前后新 文化运动时的事了。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继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 西学翻译后的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一时期,许多进步的作家以文学为武器 来实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他们除了创作,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 品.在这批作家兼翻译家群体中,也包括了翻译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一1931)的《先知》、印度作家泰戈尔(R.Tagore, 1861—1941)的《吉檀迦利》《泰戈尔剧作集》《诗集》《园丁集》等的女作 家和翻译家谢冰心(1900--1999),翻译俄罗斯文学的女作家和翻译家萧珊 (1912--1972)、彭惠(1907—1968),翻译英美文学的女作家和翻译家、 1949年以后定居台湾的沉樱(1907一)等。在以鲁迅(1881--1936)、胡适(1891—1962)、郭沫若(1892—1978)、林语堂(1895--1975)、茅盾 (1896--1981)等为代表的,影响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史和翻译文学史的作家 兼文学翻译家中,女性译者的数量极少,且缺乏影响力。西方女作家的文学 作品,反而是由男性译者来翻译的。以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作品翻译为例, 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的《傲慢与偏见》在1937年出过两个 译本,分别由董仲篪和杨滨翻译;英国文学史中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的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