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军理总结

军理总结

第一章国防教育与法规

第一节国防教育与国防法规的基本概念

一、国防教育的基本概念

国防教育是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与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文化的社会活动。

(一)近代国防教育

孙中山1921年在《建国方略》一书的续篇《国家建设》中提出了“国防建设”的概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教育

1.建国初期: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的国防教育

50年代中后期:以宣传第一部《兵役法》和反侵略战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1955年7月30日)

2.60.70年代:结合边境冲突、捍卫领土完整,开展了以战备为中心的国防教育

3.80年代中期至2000年:1985年1月1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财政部、解放军总参、总政、总后根据《兵役法》第43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的规定,在全国开展了以学生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国防教育。

4.2001年至今:

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意见的通知》,简称国办2001-48号文件。文件规定:“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军训内容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

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对原《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正和调整,使国防教育从大众化提升到专门的课程教育直至学科教育。

二、国防法规的概念

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和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一)国防法规的主要任务

调整和规范国家在国防领域内的各种社会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国家战略总目标的实现。

(二)现行我国国防法规的分层(略)

(三)宪法中对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规定

1954年9月20日颁布

1975、1978、1982、1988、1993、1999、2004年先后修订。

2004年修订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第二节《兵役法》简介

一、兵役法的概念、核心与目的

概念:兵役法是规定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

律。

核心:确定国家总的兵役制度和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

目的:保障军队平时的兵员补充,加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保障社会主义祖国和四化建设大业的顺利进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兵役制度沿革

1.建国初期:志愿兵役制

2.1955年7月30日:第一部《兵役法》,义务兵役制

3.1978年3月7日:修改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4.1984年5月31日:以义务兵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

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5.1998年12月29日: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三、我国现行兵役法的主要内容

(一)把兵役制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改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和民兵组成。

(三)规定了民兵的性质、任务和编制原则及预备役人员、大专院校、高级中学学生实施军训的办法。

(四)对士兵、军官服现役制做出了重要补充。

(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新的军衔制。(两大类:军官军衔;士兵军衔)四、我国兵役法的特点及优越性

(一)特点:“两结合”

(二)优越性:

有利于部队兵员更新,保持兵员年轻化;

有利于部队保留技术骨干,提高军队战斗力;

有利于加强民兵建设,为现代条件下开展人民战争打下基础;

有利于健全预备役制度,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

五、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

(一)服现役或预备役

(二)参加民兵组织

(三)高等院校的学生参加军事训练

第三节《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简介

一、《国防法》简介

依据《宪法》和我国法律建设的需要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共12章70条。

(一)规定了国防法适用范围

凡是国家为国防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均适用本法。

(二)确定了国防的地位、性质和原则

地位: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性质: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战略

原则:坚持全民自卫原则,国家对国防活动实行统一领导,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三)规定了国家机关的国防职能

(四)确定了武装力量的组成、性质、任务和建设方针、原则

(五)规定了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六)规定了军人的义务和权益

(七)对学校国防教育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

二、《国防教育法》简介

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

(一)出台的时间和意义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并颁布实施。共6章38条。

是我国第一步全民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活动的重要法律。它是为实行我国国情和我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而制定的。

(二)确定国家设置国防教育日

每年9月的第3个星期六

(三)对学校国防教育的规定

“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和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在有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第二章国防概述

第一节国防的概念

1.“国防”最早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2.国防的经典涵义:守边疆、护版图

3.国防的基本概念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第二节国防的主体

全民国防

第三节国防的对象

国防的对象:制止侵略和颠覆

第四节国防的目的

一、捍卫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高于一切,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

二、保卫国家统一

三、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领土包括领陆、领海(内水、领海)、领空。

我国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万8千海里;

海邻8个:朝韩日越马菲文印尼

海洋争端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岛屿主权回归难度加大:钓鱼岛;黄岩岛;南沙群岛

(二)传统管辖海域不断被蚕食

(三)海洋资源流失日趋严重

四、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对国家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状态的一种界定

第五节国防的类型和特征

一、国防的类型:

(一)扩张型实行霸权主义政策

(二)自卫型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

(三)联盟型以结盟的形式联合他国进行防卫

(四)中立型坚持和平中立

二、国防的特征

(一)现代国防的内涵更丰富

(二)现代国防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三)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四)现代国防与国家经济建设更紧密

第六节国防精神

一、国防精神的概念

国防精神就是一个国家公民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

二、国防精神的主要内容与“两弹一星”精神

国防精神包含的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章国防建设与动员

第一节国防建设的内涵

一、国防建设及国家安全的内涵

(一)国防建设的定义

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二)国防安全的内涵

“总体安全观”: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以及核安全。

二、国防建设的内容

(一)武装力量建设

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

按其职能和性质,大体可分为军队、后备军队、武装警察和群众武装四种基本成分,通常由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高领导人统帅。

(二)人力动员准备

(三)战场准备

(四)战略物资准备

(五)国防事业建设

(六)国防科学技术研究

(七)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第二节新中国国防建设历程

一、恢复阶段(1949-1953)

(一)继续向全国进军

(二)建设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全面建设阶段(1954-1965)

(一)拉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军队建设总方针:建设我军成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2)50年代压缩军队规模

(3)调整军区设置

(4)1957年调整军队领导体制

(5)1955年实行三大制度:义务兵役制;干部薪金制;军衔制

(二)建立国防科研和工业体系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三)出色完成作战任务——1958年“炮击金门”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三、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

(一)制定了新的军事发展战略方针

(二)国防和军事实力增强

(三)北反南击捍卫国家主权

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役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

四、现代化建设阶段(1977-)

(一)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二)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三)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保卫国家安全

(四)提出新时期国防战略方针

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第三节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

一、建立和完善了武装力量体制

(一)设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949年10月)

(二)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1954年9月)

(三)党和国家共同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1982年12月)

二、铸造了一直强大的现代化合成军队

三、建立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

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

五、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

第四节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的概念、要素及类别

(一)国防动员的定义

国防动员又称战争动员,是主权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二)国防动员的要素

动员的主体:通常指国家(或政治集团)

动员的对象:人力、物力、财力

动员的目的:在于适应战争的需求,为战争服务

动员的手段:法制措施、行政命令、教育宣传等

动员的实质: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势力

(三)动员的类别

按规模:总动员(全面、持续、彻底)

局部动员(有限性、不稳定性)

按方式:公开动员、秘密动员

按时间:初期动员、持续动员

按性质:战略进攻动员、战略防御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一)政治动员

(二)武装力量动员

(三)国民经济动员

(四)人民防空动员(CAAD:建设防空设施;组织隐蔽疏散;消除空袭的后果)(五)交通运输动员

三、国防动员的意义

(一)增强国防实力

(二)增强国防威慑力

(三)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四)提高应急能力

四、国防动员的准备与实施

(一)动员的准备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打牢物质基础

◆搞好后备兵员储备,打牢兵员基础

◆健全完善动员体制,打牢组织基础

(二)动员的实施

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落实动员计划。

第四章国际战略环境

一、影响国家实力的客观因素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数量;

③自然资源;

④科学技术水平;

⑤军事力量;

⑥软实力因素。

二、国家战略环境的概念

国家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

三、国际战略格局概念

国际战略格局就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架构。

四、我国与周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①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②日本对我国安全潜在现实的威胁

③朝鲜半岛僵局难打破

④印度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和威胁

⑤南海海域与诸岛之争

五、国际战略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不安宁

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

②能源产地的争夺;

③扩散与反扩散的矛盾;

④新军事变革的较量;

⑤国际恐怖与反恐怖的较量;

⑥经济领域内的各种矛盾。

六、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印度与巴基斯坦

以色列

朝鲜

第五章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一节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领土观念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陆地边境线:2.2万km

陆邻国: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蒙朝(陆邻14个)

●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争议面积150万)

海岸线:1万8千公里

海邻国:越;马;文;印尼;菲;日;韩;朝(海邻8个)

●我国海洋包括:内水(12)领海(12)毗邻区(176)专属经济区

第二节我国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与俄罗斯大国关系的典范

与东盟

与巴基斯坦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与阿富汗

与东北亚国

第三节我国与周边国家已解决的边界问题

1.中俄边界问题

边界线:4300公里,分东西两段

1999年12月9日,《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

黑瞎子岛,阿巴该图洲渚

2.中越陆地边界

3.中越北部湾划界

2004年6月30日,我国第一条海上边界线正式产生

第四节美国的综合性威胁

一、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主要表现在:

①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②军事上对我国全面遏制和防范

③插手干涉台湾问题

第五节日本的潜在现实威胁

一、日本对我国潜在的和现实的威胁

矛盾体现:

a.历史问题

b.军事发展问题

c.国土争端问题

d.台湾问题

第六章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的概述

一、军事思想的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对于战争、军队、国防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研究军事思想的意义

旨在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军事家和名将益智增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1.典型战例:逐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

2.车战

3.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4.以重礼信、轻诡诈为主的战争指导思想

5.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

第三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典型战例: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铁器出现,生产力发展,战争频繁,规模扩大

3.车战转向兵车为主,骑兵、水兵出现

4.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

5.军队的组织制度形式初步完善,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战略战术的原理趋于系统

6.主张慎战、备战、反对穷兵黩武;

追求以全省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7. 作战指导原则上由仁义用兵向用兵以诈转变;

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的结合。(泓之战)

◆对“军礼”传统的突破,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由重“偏战”的“堂堂之战”演变为“出奇设伏”。

◆以“诡诈”为特色的战争指导观念的形成。

第四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秦朝到五代时期(缓慢发展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1.典型战例:楚汉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虎牢之战

2.随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战争观和国防观上出现变化3.各兵种在战争中的地位发生新的变化,南水北骑,骑兵成为决定力量,出现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配合作战

4.兵家的地位开始下降,兵书著录呈递减趋势,军事思想缓慢发展,主要是由官方主持队兵书进行整理和校释

5.兵书:《三略》《李卫公问对》

第五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体系化

宋朝到清朝前期(体系化时期)公元960-1840

1.典型战例:襄樊之战灭元之战抗倭战争萨尔浒之战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

2.火器逐渐使用,出现炮军,军队编制趋向于步、骑、炮、工、锱诸兵种合成军队,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3.出现新的外来威胁,以辽、金、满清为代表的东北半游牧民族,及来自海上的威胁(国防观)

4.武学的兴起与武举的推行,武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

宋代第一部官颁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

中国第一部大型军事类书《武经总要》

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

5.北宋前期,儒学的兴盛,最终确立了对兵学的统领地位,中国传统军事

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第六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及缺陷

主要特点

(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固有的缺陷

(一)偏重谋略,轻视技术

(二)消极防御,不思进取

(三)关注政治,忽视经济

(四)重视道义,轻视功利

第七章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

(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确立:中共七大1945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的确立:1958年中央军委发文确立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本质特征:创新性实践性代表性重要性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产生阶段(1921-1935)

主要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解决三个问题:走什么路;如何建军;如何作战

中共早期领导三大战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二、形成阶段(1935年1月-1945年8月)

主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

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三、发展阶段(1945年8月以后)

◆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

◆提出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提出现代条件下进行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原则。

第三节十大军事原则(略)

第四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辩证法

1.认识战争

2.战争规律

二、人民战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谋求自身解放,组织和武装起

来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

基本内容:

①坚持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

②发动群众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④多种斗争形式密切配合

⑤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宗旨:紧紧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三、人民军队建军理论(略)

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②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制度

③民主制度和严格的纪律

④加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⑤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①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②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③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⑤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第八章航天技术

第一节航天技术的概念

一、航天技术:通过将无人或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二、航天技术与航空技术的区别

航天技术:100-120km

航空技术:飞机无人机25km以内

亚太空25km-100km

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斯帕特尼卡1号)

其他发射卫星的国家:美法日中

三、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四、TMD 战区导弹防御体系

NMD 国家导弹防御体系

第二节航天技术的应用

一、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航气象云图太空蔬菜

二、航天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照相侦察KH-11;电子侦察;导航预警;海洋监视;核爆探测)

2.通信

3.导航

目前世界上的导航系统:

GPS(美国)

格洛纳斯(俄罗斯)

伽利略(欧洲)

北斗二号(中国)

第三节航天技术的组成

一、航天运输系统

运载火箭:“土星5号”

航天飞机:“挑战者”

二、航天器系统

三、航天测控系统

对处于飞行状态的航天器及运载火箭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控制的专用系统。

第四节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概况

一、重大成就

1.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

2.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

3.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

4.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

5.2013年12月24日“玉兔”着陆

二、存在差距

①航天器寿命短、功能弱;

②发射数量少;

③一些空间项目还是空白。

三、发展前景

①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②“嫦娥”探月工程

③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④高分辨率对地测系统工程

⑤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

第九章伪装与隐身技术

第一节伪装技术概述

一、概念

伪装技术是为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措施。

二、分类

运用范围:战略战役战术

指导思想:遮蔽融合示假规避

第二节伪装技术措施

(一)天然伪装

(二)迷彩伪装

(三)植物伪装

(四)人工遮障伪装

(五)烟幕伪装

(六)假目标伪装

(七)灯光与音响伪装

第三节隐身技术概述

一、隐身技术概念(又称“低可探测技术”)

隐身技术是指在一定探测环境中控制、降低各种武器装备的特征信号,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难以被发现、识别和攻击的技术。

二、发展过程

(1)探索阶段(二战以来至1970年)U-2 SR-71

(2)发展阶段(1970-1990)F-117(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机)

(3)应用阶段(1990至今)B-2 F-22 F-35

三、基本技术

(一)隐身外形技术:防雷达探测;防可见光探测隐身外形技术

(二)隐身结构技术:

a.防雷达探测隐身结构技术

b.防红外探测隐身结构技术

c.防电子探测隐身结构技术

d.防可见光探测隐身结构技术

e.防声波探测隐身结构技术

(三)隐身材料技术

第四节隐身技术手段

一、分类

光电侦察——可见光隐身技术

红外侦察——红外隐身技术

雷达侦察——雷达隐身技术

电子侦察——电子隐身技术

声波侦察——声波隐身技术

二、雷达隐身技术(目标雷达散射面积与雷达探测距离呈正比)

基本原理:目标使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或将雷达波直接吸收掉,目标就不容易被发现。

设计目标:尽大量是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最小,同时对战术技术性能不够造成太大影响。

方法:将雷达波吸收或散射掉

第十章侦察监视技术

第一节概念、基础知识

一、概念

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

二、基础知识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波->微波->无线电波(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

波普特性

大气窗口

第二节影响因素、分类

一、影响因素

(一)目标的特征信息

(二)地形、地物

(三)气象条件

二、分类

(一)按探测方式:主动;被动

(二)平台活动空域:地面侦察;水面侦察;空中侦察;航天侦察

航天航空:100km分界线

第三节实现技术手段

一、可见光侦察监视技术

是指利用光源在目标和背景上的反射或目标背景本身辐射电磁波的差异来探测、识别、跟踪、瞄准的技术。

军事上的应用:

(一)远距离光学探测

(二)多光谱探测

(三)激光探测

(四)微光夜视探测

二、红外侦察监视技术

三、雷达侦察监视技术

常规侦察雷达:

(1)战场侦察雷达

(2)警戒雷达

(3)超视距雷达

(4)侧视雷达

(5)相控阵雷达

优点:

?发射功率大,探测距离远

?工作波长长,能全天候使用

?测位精度高,能自动搜索与跟踪

缺点:易受电磁波干扰

四、电子侦察监视技术

五、声波侦察监视技术

第四节特点与影响

一、特点

①空间上的立体化

②速度上的实时化

③手段上的综合化

④侦察与攻击的一体化

二、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扩大了作战空间

(2)改善了信息获取手段

(3)增强了指挥时效性和质量

(4)促进了反侦察技术的发展

第十一章精确制导技术

第一节精确制导技术概述

精确制导技术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事技术。

精确制导武器,是才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

特点:高精度;高效能;高技术;射程远;威力大

第二节精确制导技术

一、制导方式(按控制信号的来源和产生方式)

(一)自主式制导

(二)遥控式制导

(三)波束制导

(四)自动寻的制导

第三节导弹武器

一、导弹的定义

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其战斗部打击目标的一种现代武器。

二、导弹发展概况

三、导弹武器的分类

(一)按作战使命分类

(二)按飞行弹道特点分类

(三)按射程分类

近程导弹:射程<1000公里

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

远程导弹:射程3000-8000

洲际导弹:射程>8000

第四节精确制导弹药

一、末制导弹药

(一)制导炸弹

(二)制导炮弹

二、末敏弹药

第十二章新概念武器

第一节新概念武器及激光简介

一、新概念武器简介

(一)新概念武器定义

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工作原理和杀伤机理上有别于传统武器、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的一类新型武器。

(二)特征

强调创新性;作战效能大;符合时代性;高度探索性

二、激光简介

(一)激光的概念

激光是利用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或核能等外部能量来激励物质,使其发生受激辐射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光。

(二)特点:

亮度高;方向性好;单色性好;相干性好

第二节激光的应用

(一)激光测距与激光雷达

(二)激光制导

(三)激光通信

特点:

?信息容量大,传输路线多

?方向性好,能量集中

?保密性好

?设备轻便、费用经济

(四)激光武器

特点:

?速度快,命中精度高

?不产生后坐

?威力大,不易受电磁波干扰

?没有污染,效费比高

第三节微波、粒子束及动能武器

第四节其他新概念武器

第十三章夜视技术

第一节概念解析

一、夜视,就是夜间观察

二、夜视技术,就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的技术。

三、夜视器材的概念及类别

(一)夜视器材的概念

狭义:人眼夜间观察的助视器。

广义:能将非可视目标转化为可被人或技术装备感知的信息传感装置。

(二)夜视器材的类别

(1)根据夜视器材所敏感的光波波段:

热辐射成像;近红外光及可见光成像;紫外光成像

(2)根据夜视器材是否需要人工照明光源:被动式成像;主动式成像

(3)根据图像转换与增强原理:

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热成像仪;激光成像雷达;主动式红外夜视仪

第二节夜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夜视技术的技术基础

一、夜视光源

(一)人工光源、人造光源

(二)夜天光

(三)热辐射

二、夜间观察效果与三个参量有关:

(1)视角

(2)亮度

(3)对比度

第四节主要夜视仪器的介绍

一、基本结构

主动式红外仪通常由红外探照灯、红外光学系统、红外变像管和电源等四部分组成。

第十四章军事气象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气象

气象是指风、云、雷电、雨、雪、冰雹、冷、热、干湿、阴、晴、霾、雾等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二、气象学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各种无力、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三、军事气象学

研究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武器和技术装备使用的影响,如何对军队实施气象保障,以及把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应用于军事的科学称为军事气象学。

第二节气象知识简介

一、大气的组成

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外层

三、主要气象要素

(一)气温

(二)湿度

(三)气压

(四)风

(五)云

(六)能见度

(七)霾

(八)雾

第三节气象武器与气象战争及其作用

气象武器就是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气象战是利用气象武器达到某种作战目的的军事运动。

军事上气象武器的作用:

◆为已有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为对方的军事行动制造困难;

◆直接以改变了的大气条件为武器。

第十五章电子对抗技术

第一节电子对抗技术的概念

一、电子对抗技术的概念

电子对抗是指作战双方利用电子设备进行的电磁斗争,也称电子战。其主要包括侦察对抗、干扰对抗等。

二、电子对抗的特点

(一)枪炮未打,电子先行

(二)打击要害,瘫痪神经

(三)攻防兼备,形态完整

(四)软硬兼施,手段齐全

第二节电子对抗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电子对抗技术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形式

一、电子对抗技术的基本形式

(一)无线电通信侦察与反侦察

(二)雷达侦察与反侦察

(三)光电侦察

(四)其他电子侦察形式

第四节电子对抗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获取军事情报

(二)破坏敌方作战指挥

(三)保卫重要目标

(四)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第十六章信息化战争

第一节新军事变革

一、含义

新军事变革,是以人类技术社会(时代)形态由工业社会(时代)向信息社会(时代)转型为根本动因,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直接动力,以信息为“基因”,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根本目标,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把工业

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

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军事变革,是军事领域系统的全面的变革,一般包含三个要素:即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军队的组织结构和编制体制,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

(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使用,使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形成体系。

(二)军事理论的重大突破。

(三)作战方法的历史演变。

(四)军队结构的空前变革。

(五)指挥控制领域的鼎新。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定义

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防攻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系统。

二、基本作战形式

◆制信息权争夺战

◆指挥中枢瘫痪战

◆战争结构破坏战

◆战争潜力削弱战

◆电脑网络攻击战

三、信息化战争的现状

(一)战场透明化

(二)作战反应实时化

(三)实施打击精确化

(四)作战体系一体化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一)战争动因更趋复杂

(二)战争概念的内涵扩大

(三)战争目的更加有限

(四)战争力量趋于信息化、智能化

(五)战争模式将趋于体系化、精确化

(六)战争持续时间短

(七)战争毁伤破坏性小

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大量涌现

(二)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

(三)作战形式将发生质的跃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