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这是我在“第七届现代学校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总结发言,应校长朋友们的要求,我稍微作了些修改,全文发表于此。愿我们的论坛成为校长朋友们,缔结友谊的桥梁;交流经验的平台;展现成就的天地。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本次论坛,我们得到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南岸区教委,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能聆听更多专家的报告,结识更多的朋友,感受更浓郁的学术氛围。我们听取了东道主重庆南岸区南平实验小学的冯晓旭校长和南岸区弹子石小学的刘在平校长作的介绍,让我们领略了重庆南岸校长的风采,以及他们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

我们有幸聆听了向琣莉教授报告和李振村主编深刻而又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拓宽了视野,升华了见识,得到了启迪。

我们还听取了来自北京府学小学的马丁一校长;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冯征峥校长;成都沙湾路小学的张友红校长;洛阳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张胜辉校长和无锡天一实验小学的胡志强校长等5位校长的大会发言。还有10多位校长向大会递交了书面发言稿,这些发言都已被印成大会资料,供大家慢慢拜读,细细品味。

经过论坛的研讨交流,我的感想、收获颇多。我想围绕主题,根据大家的发言,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文化?二、怎样建设课程文化?三、如何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文化?

1、什么是课程?

一般而言,课程分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全部生活的总和。就是说校园内所有的教育因素,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处处皆课程,时时有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学校正式开设的,课程表上落实的才是课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今天,我们所说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我觉得,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广义课程如果缺失了狭义课程就会显得空洞,狭义课程如果不置于广义课程之中就会变得单一。由此,我们在建设狭义课程时不能忽视了广义课程,在建设广义课程时必须重视狭义课程。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课程文化,也不会有真正的学校文化。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

2、什么是课程文化?

如果说,什么是课程,这个概念还比较简单,那么什么是课程文化恐怕就要复杂得多了。事

实告诉我们,有课程未必有课程文化。办学校但不一定就能办得出文化。正如一个人,是人,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现实中也随处可见。

根据文化的概念,综合大家的认识,似乎课程要成为课程文化,至少需要以下5个条件。一、要有正确的价值和理念;二、要有完整的体系和整合;三、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序列;四、要有相应的教材和教案;五、要有有效的实施和评价。

1)要有正确的价值和理念——文化需要价值取向

文化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价值和理念。照理这不是个问题,因为现在,几乎每一个方案,指导思想总是被列为首位的,但这恰恰又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如果说,价值观和理念是灵魂,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魂是不是能真正附体。现实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灵魂游走在本体之外。因此,检验课程是否已成为课程文化的第一要素,就是看核心价值和课程理念是否真正与课程的方案、课程的实施融为一体,能否在实施过程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南坪实验小学冯晓旭校长以“责立南小,任当世界”为主题的介绍,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他们的主题是“孕育中国灵魂,开启世界眼光”。无锡天一实验小学胡志强校长对“在教育本真里的深呼吸”的阐述,北京玉泉小学高峰校长以“师生幸福成长发展”为主题的教育,以及其他几位校长的发言,都对课程核心价值和理念作了很好的诠释。他们就是在价值观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文化建设的。

2)要有完整的体系和整合——文化需要整体架构

北京府学小学的马丁一校长说:我们坚决执行教育部总体规划的国家课程门类与课时、积极落实区教委制定的地方课程计划,并根据我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了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许多校长都展开了这样的思考核实践。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以“文化立校、和谐育人、外语见长”为主题,以“和谐育人,育和谐人”为理念,以“五要并举、五会共生、五格共生”为目标,建设课程,实施课程。使主题凸现,理念渗透,目标达成。

山东潍坊坊子区实验小学王在科校长实施阳光教育的框架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四大支柱。形成了一个科学严谨的体系。

深圳宝山区东方小学张爱平校长,说:良好的学校文化的生成要遵从教育的客观规律。

江苏江阴璜塘实验小学张力勇学校,以“开发体育特色课程,引领学校科学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快乐,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很好地避免了两种现象:一是校本课程越开越多。殊不知,多不等于好。且不说在单位时间内,课程太多了,会无暇顾及,降低质量,更重要的还会使师生处于忙乱之中。这里也用得上这样一句话: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是在课程实施的时候,各门课程占据的时间,位置恰当,且相互联系,整体推进。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课程的整体观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3)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序列——文化需要目标指向

文化不仅必须,而且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课程文化理应有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

洛阳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张胜辉校长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很独到。他们是要将师生培养成像水一样善良、正直、坚毅、负责的人,学校的课程规划也坚守着这样的目标。他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样的本性是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我们坚守。

在目标引领下的课程建设过程既是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又是循序渐进,有阶段性的。既要横向整合,又要纵向有序。既要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时缺少瞻前顾后,在建设校本课程时缺少整合有序。而这次我们所有的经验介绍都凸现了课程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因此就使课程有了文化。

4)要有相应的教材和教案——文化需要现实连接

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要求如何落地,如何化为师生日常的教学行为,如何最终在学生发展上体现出来,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是课程的实施者。

山东德州北园小学苏霞校长:几年来,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他们先后编写了《做幸福的北园人-主流文化读本》、《留下童年成长的足迹——我的成长档案》、《北园小学学生眼中的百位名人》、《北园小学教师心中的教育大师》等校本课程。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实施,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案,教案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结合,是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文本的结合。没有教案,没有预设,还是无法转化为师生有效的教学行为。这次我们不少学校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上海浦东梅园小学陆虹校长,聚焦课堂,开展说课堂,延伸到说教材,说课程,不仅改进课堂,改变了教师,而且改变了学校。

5)要有有效的实施和评价——文化需要落实保障

课程如果没有实施和评价,再好的课程、教材、教案都只是一纸空文。因为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科学性、艺术性的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有效的课程实施,不仅指的是课时的安排落实,人员的选择匹配,教学的规则要求,等等,

而且指的是情况的检查和反馈,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指导的针对和到位,等等。没有这些,课程就不可能有效实施,教学价值、理念,目标、要求,就不可能落实到学生。

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冯征峥校长说,他们的艺术教育之所以那么有成效,其中的一个做法就是:艺术教研组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艺体技能测评,填写学生民乐学习跟踪卡,从手形、音准、节奏等方面,对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跟踪。

总之,课程文化需要正确的价值和理念;完整的体系和整合;明确的目标和序列;相应的教材和教案;有效的实施和评价。

二、如何建设课程文化?

什么是课程文化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任务也就明确了。那么怎样建设课程文化呢?按照各位校长的介绍,似乎要有这样五个方面的条件。第一需要动因;第二需要策略;第三需要方法;第四需要机制;第五需要坚持。

1、建设课程文化需要动因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动因,课程文化的根本动因来自校长以及校长带领下的团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如:无锡天一实验小学胡志强校长说:促使我们下决心建设高品质活动课程文化的原因来自于学生的渴求。他通过“小黄老师迷茫了”,“两个孩子秋游的对话”,“他们爱在厕所玩”,等三个小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学生渴望什么?需要什么?校长应该想些什么?做什么?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巨晓山校长说:我们本着健康第一、身心和谐的宗旨,很早就开始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逐步摸索出一条辅助学生幸福成长的新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了符合学校教育风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可见我们的校长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建设着课程文化,建设着学校文化。

2、建设课程文化需要策略

校长办学需要智慧,而办学智慧的重要部分就是策略,而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站在学校的实际与发展的结合点上。

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有成效的。任飞龙校长在他的书面发言中说:我校位于千古奇人、中华游圣徐霞客故居北侧。我校以徐霞客精神“敢于超越,勇创新路”为校训,努力践行“以人为本,成德达材”办学理念,以霞客文化润泽师生心灵,着力构建生命成长的生态校园、活力校园,从徐霞客成长、成功的非凡历程中找寻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霞客校园文化,使学校各项工作高位前行。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清照小学也是这样,一看校名我们就知道,学校是以女词圣李清照命名的。因此他们的学校课程,正如邵静校长介绍的那样,就是:传承立德,文化浸润——建设

“和谐清照文化育人”的学校课程。

宁波北仑郭巨小学乐军校长在他的书面发言中,对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寻求发展,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只有紧紧抓住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拥有的资源,强化各自的特色,形成一种精神品质,使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因校长的调换而改变,也不因教师的调动而弱化,这样的学校内涵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真正可贵的精神。

3、建设课程文化需要方法

一般而言,比较普遍有效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方面,冯晓旭校长是深有体会的:他们从英语学科入手,由特色学科,逐步发展到特色课程,再逐步上升为特色文化。在这个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他们重点做好了拓展、融合、提升三篇文章。冯校长介绍的这三篇文章也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第二阶段:比德于兰,寓教于乐;第三阶段,开拓开放,融汇中西。由此,南坪实验小学,实现了课程文化建设阶段性和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使学校品牌建设与整体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

成都沙湾路小学张友红校长的方法是:多点开花不断拓展。他们学校开设了教师阅读培训课程,先在语文组试点,成功后,又推及到其它学科。他们注重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独特,先让科任组老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制定出本学年度的阅读推进计划,从而在风格各异的推进计划中,各组老师们显示出了不同的阅读特色。

深圳市宝民小学巨晓山校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三个渠道同时畅通的模式:主渠道“德育融合心育”;隐性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育;辅助渠道,兴趣活动中结合心育。

其实,做任何事,没有有效方法的运用,就不会产生有效的结果。方法就好比到达彼岸的船和桥。

4、建设课程文化需要机制

形成良性循环的推动机制,是建设课程文化的重要保障。

沙湾路小学由教师的阅读课程到学生的阅读课程,有明确的流程规范,有时在的保障机制。如他们要求全校语文老师每月带学生到图书阅览室上一堂儿童阅读课,教导处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并排出相应的儿童阅读课表,期末与阅览室相关人员一起对每班儿童课的开课情况作出检查和考核。

我们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激励机制;一方面还要优化过程,科学探索。在课程建设中课题引领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逐渐也能起到机制性推进的作用。

巨晓山校长就是用课题进行引领,不仅凝聚了人心,而在课程建设中注入科学了的精神,从而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从1999年开始,学校先后引进了广东省“九五”课题——《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广东省“十五”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从此拉开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他们还与香港全人发展基金合作开展“ICAN”全人教育课题,目前已有三个学年。

5、建设课程文化需要坚持

最难能可贵的坚持,就是困难时期的坚持,就是跨过发展进程中那一道又一道坎的坚持。

冯征峥校长说: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曲折,都有困难,但也有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收获。

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上钢新村小学,由于当时学校处于老城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加上社区中年轻成员的家庭大量搬迁,造成生源严重不足。就在学校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经过反复论证,把民乐和排球两个项目作为办学的突破口,并要求以此为抓手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有益的实践。

张胜辉校长在这方面也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说:课程与教学最高度地表达了一所学校对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对教育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透过课程看学校。当课程的“导入”能担负起目标的“导出”,教育的本质才得以彰显。

三、如何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北京马丁一校长发言的题目就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文化建设”。

依我所见,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联结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探寻规律,就是寻找关系,寻找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我所见,有这样几个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1、理顺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将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是一致的,只有两者的一致课程才有了方向,目标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张胜辉校长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目标的导出,就是我们要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就是如何将善良、博大、奋进、责任等等这些特质植入每个师生的心中,成为和他自身血液血脉相融的一分子呢?这就是怎样导入的问题。目标又怎样导入呢?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当我们的课程具备了这样的文化特性,当我们的课堂提升到了关注生命完善的高度,“导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课程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存在时,学校文化的灵魂也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

马丁一校长说:“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小学教育仅仅是奠基工程,无论有多么高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信念,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在6到12岁的孩子心中埋下一颗颗成长的种子。我们不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走出小学校园就成为耀眼的星星,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这六年里的变化与成长的印记。”

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根本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施而当前我们正在面临转型的内涵发展。

2、理顺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的关系,将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学校的内涵,其实就是文化引领的内涵,现代学校的呈现方式,更多地是文化呈现的方式。

冯征峥校长:学校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关心“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学校的本质。我们用行动追求着和谐人生从艺体教育开始的理念,追求着人的成长与幸福生活融合的行为。

张胜辉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努力做水一样的人,校长要做水一样的人,教职员工要做水一样的人,培养学生像水一样做人。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水性。就此就产生以水为主题的课程文化。

济南民生大街小学是国际象棋特色,出过国际级大师,他们从中提炼出两句话成为办学的理念,行动的准则:“精心开局,用心行走”。我觉得比昨天人民教育的那位领导举的那个案例更好,他们是:走好每一步。

其实,我们兴教育,办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教育的属性和学校的本质,最终是通过校长的思想来呈现的。一位校长正确的办学思想,对于办学的准确定位,教育的精确入位,发展的确切站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理顺课程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关系,将课程特色与学校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成都沙湾路小学张友红校长发言的主题就是:“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他说:学校发展其核心应该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特色首先是课程特色。哈佛大学的著名就在于它丰富的、人文的,给学生足够选择的课程。就小学教育而言,我们课程不是要太多的量,而应该是质的发展。

马丁一校长说:“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最具活力、最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最具特色的课程”。有怎样的课程就有怎样的学校,怎样的学校就需要怎样的课程。

冯征峥校长说: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成长,总是建立在特色项目基础上的,然而仅仅只有特色项目是不足以形成办学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有特色课程作为支撑,研究与开发校本化的特色课程,是学校形成特色文化的有效方式。

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杨秋忠校长:抓规范促养成创建规范特色学校。他们把实验中搜集到的典型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编写了《花儿朵朵—德育校本教材》,开设了行为规范训练课,学校《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创建学校德育特色》教育成果获得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4、理顺课程建设与培养教师的关系,将课程建设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

这方面的经验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我在青岛大北曲小学看到的比较典型的经验是,能很好地

将课程、课堂、教研、教师发展,四者有机联系起来,从使学校迅速地改变了面貌,引起了积极而又强烈的反响。

重庆南岸区弹子石小学刘在平校长发言的题目就是:建设优质课程,成就师生发展。他从课程之构建;课程之实践,课程之成效三个方面作了很有价值的阐述。尤其是纵横结合,全员管理的思考和做法给我们就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浦东临沂二村小学周远强校长提供的书面发言主题就是“建设特色课程,营造师生幸福成长的空间”。

马丁一校长的经验是:“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基本形成了基于府学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沙湾路小学开设教师人文讲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张友红校长说:我们开设了人文丰富的教师讲坛课程。旨在依托学校文化和教师经验,从粗放层面上的“外力灌注”转向哲学占位上的“内力发动”,培育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发展性素质。

历经整整四个年头了,总计已有几百场授课,上万人次参加培训。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的专业自信度得到提高,更加大气,更有品味;在教师中滋养了相互合作,相互欣赏,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学校也因此成为了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

张胜辉校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师的培养。十年中培养出5个文学科的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5个数学学科的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5个品德学科的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个英语学科的省一等奖。全校上下已经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5、理顺课程建设与校长自身提高的关系,将课程建设与校长自身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校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品质修养,而且在于校长的课程意识、课程理解、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上,这就是所谓的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这也是校长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在座的各位校长都做得很好,而且上一届论坛围绕“校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已经作了交流研讨,因此,这里就从简了。

最后,我想说:办学校,其实就是兴文化。我们对文化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办学的高度。让我们的现代学校文化发展论坛,为现代学校文化的发展多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各位校长文化的提升和引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谢谢大家!

2011、11、10、

2021年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 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 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淮安市新安小学蒋寿桐 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植物人”。 文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认识一所学校,要认识他的文化,要研究一所学校,也要研究他的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就是学校个性,就是学校品牌,就是让你记住哪个学校的东西。 下面我就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角度谈几点个人的理解,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历史和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要很好的传承和创新。 不研究校史的校长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校长要了解校史、阅读校史、研究校史、走进校史、宣传校史。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也是著名的少儿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在淮安河下的莲花街创办了新安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30年春,陶行知委派他的学生汪达之来到新安小学接替他任校长;同时委派晓庄师范的学生孙铭勋同志创办了新安幼稚园。 新安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坚持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坚持“教学做合一”,强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大力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当年新安小学老师没有薪水,经费非常困难,他们宁愿把自己唯一的大衣拿到当铺去当,坚持艰苦办学。陶行知先生曾经题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高度赞扬新安小学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全国,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谱写了中国少儿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更好地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点教育,引导他们品味、感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举措 1、创设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学校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载体,让孩子通晓礼仪规范、懂礼行礼、践礼并传播礼,让“美行成习”成为校园的风尚;打造“与礼同行”的主题文化。学校将这一核心元素外化在学校形象设计中,开展“处处皆文化”活动,精心设计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从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两个方面展开规划。室内空间主要由教室文化、楼道文化、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会议室文化、校史文化等建筑空间组成。室外空间主要由道路文化、广场文化、围墙文化组成,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2、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开展“读经典文句、与圣贤为友”活动。以《弟子规》等为主要内容,利用每天晨读等时间,广泛开展经典文句诵读活动,并通过吟诵比赛、读书会、心得体会交流等,促进儿童对传统优美诗文的学习、理解和感悟。每学期各班出一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

主要内容的手抄报,并进行评比。开展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欣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组织中高年级“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比赛,以文抒怀。 3、开展读书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 开展“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以开拓学生视野,将读书活动渗透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制定详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看书。一是鼓励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家里建立个人小书库。二是调查学生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每月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库。学校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书香班级。三是建立“流动书柜”,学校在每个楼层的平台处都放置了两个流动书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尽情在书海遨游。 4、弘扬传统文化,规范书写汉字。 一是加强老师的培训。学校于开学初由参加省汉字书写培训的冯惠霞老师对全校老师进行培训;12月3日,我校又邀请全国有名的汉字书写专家吴明亮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汉字规范书写的培训,提高全体老师的指导能力。 二是加强学生的训练。我校规定全校每周二下午2时至2时30分为书法练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钢笔字训练(一、二年级进行铅笔字训练)。 三是以赛代练:十六周,学校开展“书写规范汉字,弘扬中华文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启迪学生。

三、目标任务 坚持远期规划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明,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创造环境美、名人佳作锻造艺术美、人际和谐打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实现“六高两发展”(即: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高水平办学。 四、重点工作 1.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精业、求实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乐业、进取的学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作为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纵观诸多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现实,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关系其实就是“齿轮”关系,学校文化和课程变革像齿轮一样咬合,他们之间的互动像齿轮传动一样,推动自身变化和发展。 文化规约课程,课程强化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一层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课程的终极品质。如果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 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做出的价值选择。因此,课程可以强化文化。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需要一系列支撑系统, 即理念要接地气,因为理念只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才可能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 进而形成学校的文化。对于学校而言,课程就是支撑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手段,为学校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可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媒介,如果离开了课程,学校文化则会黯然失色直至枯竭殆尽。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学校文化的活跃程度, 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课程不仅是要适应文化,更要促进文化发展。可以说,课程于学校文化而言,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 使学校文化带着永远保持飞翔的动力与自信的心态向着心中的方向翱翔。

文化助推课程,课程浓郁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二层互动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学校文化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在无形中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是哪些人,参与者将在建设过程中发出怎样的声音,参与者将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都由学校文化决定。课程有了学校文化的指引,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充实内容。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做到枝繁叶茂、有血有肉,就必须将扎根学校文化的“土壊”,并从中汲取充足“养分。因此,学校课程的整合建设必须以学校文化为依据进行,让学校文化为每一门课程都赋予了特殊内涵,使每一门课程又流淌着学校文化的“血液”,这样学校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充实丰富。三是学校文化使课程建设独具特色。由于学校有太多历史传承,导致学校课程体系可能过于庞大,学校课程反而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学校自身特点。而学校文化的确立却能使得学校课程特色更加突出。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把握学校文化精髓,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可以说,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课程变革不是独立成篇的,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文化场域。学校课程变革往往是一项改革倒逼一项改革,一项改革推动一项改革,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显现出鲜明的综合特征。找准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凝聚文化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打造儒雅文化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打造儒雅学校,造就儒雅学生 贤小学创建儒雅文化品牌实施方案 一、创建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打造儒雅特色学校,造就儒雅学生”为出发点,挖掘状元系列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凝聚教师力量,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出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诠释儒雅的内涵 “儒”即读书人,“雅”指高尚的。所谓"儒雅",是指学识渊博、知书达礼、气度温文尔雅。"儒雅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人;儒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整合融通的教育。"儒雅文化"就是通过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学做儒雅家长、开发儒雅课程、创建儒雅课堂等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课程建设、学生成长等诸方面,构成的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体系,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儒雅教育”是依江北第一制科状元---- 马愉的“状 元文化”和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庄农日用杂字》的作者马益著为依托,构建出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体系,使师生树立 正确的儒雅价值观,养成举止文雅的行为习惯,形成爱学、博学的读书氛围,从而使学校处处散发出读书向学的儒雅正气。 三、创建可行性分析

多年来,七贤小学围绕“造就儒雅学生”的办学理念,倾心积淀着自己的学校内涵,管理规范,教学严谨,学风浓厚,书香飘溢,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不断地创新改革与摸索实践中,七贤小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早已提出“图书使童年更快乐,阅读使明天更美好” 的办学思路,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想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这些都使得七贤小学已经富有浓浓的书香之气;为了 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追寻着符合自己“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七贤小学在教学上也形成以“快乐、互动、实效”为主要教学模式的特色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另外,七贤小学在管理上也达到了精细化,学生品德高尚,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规范教育也非常到位。 为了能全面深入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整合原有的教育教 学特色,铸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教育形象,经过学校不断地尝试与反思,大家提出了一个既能较好继承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又能 振人奋进、富有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打造儒雅文化特色学校,造就儒雅学生,希冀营造出一个有儒雅文化的校园,有儒雅之气 的教师群体、培养出有儒雅之神的学生,最终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一生成长和发展,进而来影响周边环境,使学校散发出读书求学的儒雅之气,让社会弥漫出一种书香正气。 四、创建的目标步骤 我们创建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出有儒雅文化特色的学校”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努力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创建儒雅校园(2015年3月一2015年7月)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礼县雷坝中学王小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们实验教师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井然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与同事分享成果的共时,也对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故在此谈谈我粗浅的两点认识。 一、传统文化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教师对此的认识不同,在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呢?我通过实践、探索、反思,得出三点结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时,则认真思考、慎重安排,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感悟道理,陶冶情操;如果没有遇到,则在辅导时间延伸、拓展、参透,让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在学生作业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学生尽量体验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的重要作

用。最后,利用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专题活动,如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问答等,使学生感悟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且还有德育教育。智力教育其实很简单,而难的则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原因很简单,智力的开发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学习知识,开发智育。但德育却不行,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引导不好,则毁的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不同家庭的几代人。 怎样才能德育教育有所成效呢? 我认为,如果能巧妙的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可以多向他们讲一讲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等优秀的领导者;如果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可以向他们说一说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如果要教育教学热爱祖国,那么可以向他们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等等。所以,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之,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用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极大的帮助。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本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回答实践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什么,分析现实的困境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困,做什么,怎样做, 实现对教育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结合的密切关系及其规律方法,提升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文 化含量。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与基本规律,明确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策略,促进解决学校 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 教育服务。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尊重教育实践中的鲜 活经验。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有坚持实 践的立场、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实现课程文化理论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既有课程改革、课程 文化、学校文化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更有如何使课程改革、课程文 化建设合理性改进,使学校更加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前者 作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后者作为应用研究则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在于批判和建设,“批判”主要是指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文 化建设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无序的低层次竞争、伪现 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建设”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探讨建立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

探究如何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行动模式和策略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也是同步关系。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本研究创新点:作者身为长期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人攻读博士,角色本身比较特殊,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优势,通过博士学习提升一定的理论修养。将课程理论转化成一线课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程文化,所在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正在开展的也正是课程文化建设工作,课题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直面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大批判的力度,同质化现象批判,核心竞争力批判,伪现代化现象批判,已经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充分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思考中小学内涵发展、个性化办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路。第二、关于学校文化分类提出了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从学校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分类方式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更便于学校实践。同时也为学校文化理论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和自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开展系列化、普及化、立体化的优秀文化宣教活动,使传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培育艺术文化人才,打造艺术特色新校园。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目标 全面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及艺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打造艺术特色校园。 五、主要内容;

1、“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品目繁多,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及地区文化基础现状,将以年级为单位,以课程化的形式开展“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国学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民乐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学生按兴趣报名,固定时间、集中上课,通过普及化的教育培训,达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 “戏曲进校园”是中央针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所特别提出的重点项目,近日,文化部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同时,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4部门联合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戏曲进校园”工作做了专门的部署,为了更好的落实文件精神,我们将聘请知名的戏曲大师,面向学生介绍中华国粹——京剧,主要介绍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京剧、辨识京剧脸谱,学会简单的京剧唱段。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起于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传统文化注重“武德”的培养,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进校园”活动,以入门基础“五步拳”为主,重在以武养德,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国学进校园”,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突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

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培训资料

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发展呼唤学校文化; 2、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3、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 4、学校文化与教师发展; 5、学校文化与学校传统; 6、学校文化的自觉与使命。 一、学校发展呼唤文化建设 基本观点:人的本质是文化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和创造文化;学校发展也可以说是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学校自身的文化。 案例:叶舒宪关于“经验”的研究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项目介绍: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院与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学部、欧洲人类进步基金会合作项目“中西文化关键词研究”。 项目名称:中西文化关键词研究:经验( experience ) 成果出处:《跨文化对话(2)》,第55-7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6月版。 文化作为基因的民族遗传 在“儒家经验主义与崇老政治”这个部分,阐发了三个细节:

细节一:国人虔诚地将毛泽东比喻为太阳; 细节二:虔诚地将邓小平视察南方称为“南巡”; 细节三:将克林顿与莱文斯基的性丑闻称之为“幸”。 叶氏结论: 封建话语中所保持的意识经验并不因为封建国家的终结而终结,其巨大的生成性完全可以独立获得隔代遗传的潜能,通过语言文化的再生产而不断投射出来。即使是在曾作为英国殖民地而今又是“一国两制”之样板的香港,封建经验积淀之深广,也可由此略见一斑。 人的本质是文化的 文化是人的本质: 文化就是人化,人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的过程也是人化的过程。文化既是人所创造的,又反过来决定人、建构人、创造人。 人无法逃脱地被文化从外部建构 1、个体的人从出生到死亡,无法摆脱文化的外部塑造; 2、人类的自然性、生理性的本能和需要,无法摆脱文化的渗透; 3、教育作为自觉的有意识的文化建构,时间越来越长; 4、文化作为一种传统,能够通过民族基因的方式遗传。 美国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教育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勒在论述美国文化引人注目的特征和个性时指出: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蚌埠市沫河口中心小学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久经历史考验的教科书。儿童背诵经典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为推进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营造经典诵读的学习氛围,深化经典诵读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为宗旨,以“弘扬中华经典,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主题,以经典古诗、现代美文为载体,以语文学科教学、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为主阵地,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为师生搭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智慧的平台,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推动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进程,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全面提升我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提高德育效能,培育民族精神。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李文革 副组长:朱军 成员:李春李宗文、刘宗明、沈和春 职责: 组长:负责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具体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成员:“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及档案材料的整理 2.工作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马青荣 成员:沈阳、于凤云、李小艳、黄友刚、张雷、徐成成、朱晓运、朱直舜、彭学侠、郭爱云、马井喜、邱闪、李群、胡小芳、张丽梅、唐传艳职责:全面实施经典诵读特色学校建设的具体工作。 三、活动原则 1.坚持德、智、体、美相结合原则。

2.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3.坚持德育工作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原则。 4.坚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相结合原则。 5.坚持“经典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 6.坚持与语文活动课、写字课、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目的要求 1.整个诵经活动要遵照沫河口小学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相关要求开展活动; 2.读书明理。从古诗文中吸取中华文化的智慧,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应当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远离低俗,升华自己; 3.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4.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和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 5.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高雅情操; 6.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毅力; 7.变化气质,提高心理素质,使人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 8.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富有全体师生、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需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和指导。 五、活动形式 1.“一日两诵” (1)晨诵。学生每天旱晨一到校立即开始晨诵,即自由诵读诗文。早读铃声响后,利用10分钟时间集体诵读经典诗文。 (2)午诵。每天中午校园网广播相关经典诗文及歌曲,学生可跟读、跟背、跟唱,也可自由读背。 2.开展竞赛活动 结合读书节和艺术节活动,把经典诵读纳入比赛范畴,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举办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通过诵古诗美文、赛古诗美文、对古诗美文、唱古诗美文、画古诗美文、演古诗美文等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把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除以上活动外,各班级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其它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充实诵读活动。 六、保障措施 1.营造氛围,创设“古诗乐园”。一是结合“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创建工作,在校园内创设氛围,努力让校园文化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无时无刻

家庭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363146.html, 家庭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自龙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8期 【摘; 要】在学校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有效途径和目的。良好的家教家风家训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传承良好家教家风家训教育,是体现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家教家风家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校有效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学校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开展家教家风家训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挖掘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道德体系的部分,充分发挥传统家教家风家训中的德育功能,以学校教育体系为依托,以思政课程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现代基本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国内外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家教家风家训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学者对家教家风家训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21 世纪以来,在家风家训传承历史的研究方面,代表论著有曾凡贞的《论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特征及其现代意义》(2004);徐少锦、陈延斌编著的《中国家训史》(2011)等。自2014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节目播出后,学术界对于家风家训的研究更是形成了一股热潮。但是,从中国教育的现状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的新现象已经显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极不平衡。而我们教育“综合失衡”问题的科学解决,亟待从家庭教育溯源,从搞好家庭教育入手。因此,通过家校互动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构建和谐育人氛围,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国外研究现状

传统文化进校园

传统文化进校园 北陶希望小学陈玉环北陶希望小学始建于黄河故道北陶镇城东南隅。始建于1996年3月18日,占地面积23387平方米,学生1287人,教职工78人,学校布局错落典雅,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在周边地区有一定深远影响。学校教风是教育特色,博采众长,精心勤业,循序善诱。办学思路是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所以,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风以蔚然成形。 近年来,我校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我们的做法是: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创设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环境。 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积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2、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 3、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二、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通过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童蒙养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的同时,进一步积累学生古诗词,提升学生阅读和文学赏析能力,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其次,通过每周一下午第二节的校本阅读课,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三、坚持读书与科研相结合并注重学科整合

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为重要内容的营造书香校园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书香班级”评比,学生经典古诗文比赛,教师美文大赛等,丰富了活动形式,活跃了校园文化,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例,同时也让教育科研剥去神秘面纱,更加贴近教师,贴近了学生,贴近学校,为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开创了崭新思路和现实途径。全体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经典诗文学习实践的研究。如语文教学中可开展经典诗文教学的赏析拓展学习;美术教学中结合经典诗文进行诗配画,画配诗的创作实践;音乐教学中尝试开展古诗新唱、经典诗文的配乐吟唱或舞蹈练习方面的探索;体育教学中尝试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或进行经典诗文韵律操训练;信息技术教学中辅导学生利用电脑编辑经典诗文小报、个性化阅读小报等。 四、创新形式,力求活动丰富多彩。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要在活动中注重艺术创新,用普通话和现代艺术手段表现经典内容,通过诵读活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激励人生,演绎时代精神。班主任每学期组织开展“相约经典”主题班队会、主题晨会活动,如:利用诵读会、诗文展示会、诗文书画展、诗编剧、快板、歌唱等艺术形式带领学生唱古诗、对古诗、诵古诗、演古诗、画古诗、赛古诗,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五、抓实措施深化巩固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能得到深化和巩固,形成全校诵读诗文热潮的持续和长效。学校还制定了一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深化巩固。 1、学生每天每周定时定目标定要求诵读,形成常规。 定时: 每天早中晚诵读规定时间:早晨到校晨诵:(第一节有课教师负责);放学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作者:————————————————————————————————日期: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政治论文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王静慧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管窥课程走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成德达才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王静慧,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师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形成能持续释放的强大感染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走向学校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探索课程恚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一、聚焦学校精神文化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关键是走向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日复一日的传承,更在于其对传统与现代

小学文化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小学文化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primary school with cultural characteri stic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小学文化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全面实施《晋中市学校艺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计划》和以魅力为纽带,以音乐为抓手,将“两纲”教育融入艺术学科,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活动,扎实完成各项任务,将特色文化学校活动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中去,全面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 二、特色学校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目前,世界范畴内正在经历着教育现代化的巨变。其主要内涵是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中,艺术没有其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2、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面对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将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从而重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织部分的艺术教育。 3、艺术教育是推动“艺术2+1”项目的需要。在传统形式上,艺术教育往往被简化为艺术技巧、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被归入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二)基本情况分析 ZZ小学现有学生百余人,是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制农村小学。为了让学生享受到和城区学生一样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在魅力音乐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从小在心灵深处播下音乐的种子,感悟音乐的魅力,我校以面向全体学生,扩大辐射面,开展电子琴、口风琴竖笛、葫芦丝等器乐特色项目,营造音乐的氛围,以魅力音乐为纽带,以音乐为桥梁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农村教育探寻出一条新模式。 三.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提倡科学严谨的教学风格,加强丰富多样的器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气质,培

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

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学校文化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定义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 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学校文化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 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知文明、懂礼貌、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参照市教育局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切实提高我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唤起他们善良、聪颖、活泼的天性。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对学行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文明礼仪,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活动宗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和核心道德信仰,需要我们世代传承。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宗旨是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加强师生自身修养,用美德规范师生的言行,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校园生产力在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扎实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抓;中层领导密切配合,年级主任包学年组;班主任包班级。从校长到科任教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使责任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特设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启凯 副组长:昌俊曾祥勇 组员:欧阳军曾祥新张德高余霞龚波谢红波 四、组织形式: 由校委会统筹,学工处组织实施。按照日日有教育,月月一重点,部门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原则开展活动。做到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使中华美德教育入耳、入口、入脑、入心、入行,从而达到用传统美德感染人、教育人、约束人、规范人的目的。 五、活动目标 1、经典诵读。利用每天晨读等时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读书交流、撰写心得、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自觉继承传统美德。 2、宣传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同时利用教室、食堂、寝室、走廊、墙壁、橱窗等宣传窗口,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介,张贴和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图像、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3、征文演讲。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开展“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分层次进行小组赛、班级赛、年组赛,寓教于赛,以赛促学,同时遴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相互文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