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之谜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之谜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之谜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之谜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吕碧城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吕凤岐曾做过山西学政,但在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且无子嗣,其家族拒绝分配遗产,其母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吕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盐课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严凤笙。8年后,在清末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吕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访女学”而遭到舅父严词骂阻,并训之以女子当“恪守妇道”。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门,独闯天津。1923年,也就是吕碧城离家出走的20余年后,鲁迅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谈到娜拉出走之后会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当时女性很难在经济上做到独立,“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他还告诫年轻人“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而当年,当离家出走时的激愤、兴奋渐渐地消退,吕碧城第一个意识到的就是这个现实问题:她两手空空,身无分文,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就在她苦想无计的时候,通过和车上乘客的谈话,她意外地结识了一位贵人——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吕碧城的遭遇,不仅为她补上车票,抵达天津之后,还将暂时无处可去的吕碧城带到自己家中安顿下来。知道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吕碧城经过打听,得知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报》报馆中,于是提笔给她写了封长信。无巧不成书,这封信恰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一读之下,不禁对吕碧城的文采倍加称许,又兼得知吕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认识的才女吕美荪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楼探望。两人相见后,言谈甚欢,英敛之对吕碧城的才华胆识甚是赞赏,当即约定聘请她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这对吕碧城来说,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一、最后一位女诗人——吕碧城 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启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二、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民国的十大

民国的十大“巾帼佳人” 民国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里程碑式的时代,大家闺秀们抛头露面活跃于各种交际圈,成就了无数巾帼佳人的传奇。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曼殊斐儿、吴尔芙。而徐志摩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则是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以至于徽因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而徐志摩满脑子想的其实是他理想中的英国才女,那是他对理想爱情的一种投射,可林徽因毕竟不是曼殊斐儿或布朗宁夫人。那种镜花水月的爱情,固然是一种可贵的浪漫情怀,但少了理智的自制及对他人的体恤,亦使他本人深受其害。 黄蕙兰是一位不寻常的女性,在中国,她只不过是外交家顾维钧的妻子,还是第三任的,是个爱摆阔的贵妇。可她的名头在欧美更加响亮。人们知道她是Madame Wellington Koo 或者Hui-lanKoo。她一度是时尚东方女性的代表,有一阵子在欧美社交界是与宋美龄齐名的。据说有一次Vogue 杂志评选“最佳着装”中国女性,她还压过宋美龄一头,得了第一。 唐生明的太太徐来,是当时有名的歌舞片明星,貌美如花,又会做人,台上台下艳光四射,是影坛的标准美人。唐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奈何徐来早就是名花有主,丈夫是著名的音乐人黎锦晖,两人早已结婚生了一个女儿。于是他仿效古代小说里淫媒搭线的故事,先设法接近了徐来身边的眼皮子浅的女秘书张素贞。徐来是大明星,由于影迷太多,她请了私人女秘书帮她处理观众信件,于是唐生明便通过张来接近徐,于是终于有一天黎锦晖夜晚回来发现唐、张、徐三个人睡在一起。唐见他回来干脆拔出枪来要他识相乘早离婚。于是黎、徐两个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唐瑛是上海的名门闺秀。那年,唐瑛与陆小曼被称为交际场上的明星,素有南唐北陆之说,唐瑛曾与陆小曼合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位于上海的静安寺,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相当于巴黎高级时装店。公司开业典礼上明星云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云裳”把世界最流行的服装款式拷贝到中国,很快,“云裳”的服装风靡了上海滩,有人做过统计,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时装,十天之后,基本上就会出现在上海街头。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 民国时期的画坛上有三位绝色才女,风流才女陆小曼,娟秀清丽的吴青霞,高贵优雅的周炼霞。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又都是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活跃在海上画坛。今天,三位昔日美女画家的书画作品仍旧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和追捧。她们的才华与风姿时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我们就欣赏下三位才女的佳作。(本文转自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组图:民国三大美女画家的艺术作品欣赏》)风流才女陆小曼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世所传扬的才女,以与民国诗人徐志摩结合而被世人广泛认知。陆小曼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除此之外她还是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作品欣赏:“龙城女史”

吴青霞吴青霞(1910--2008),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公子。1934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主要作品《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出版有《吴青霞画集》。吴青霞作品欣赏:“金闺国士”周炼霞周炼霞(1908-2000),著名国画家,擅长仕女人物和花鸟,工诗词,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之一。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周炼霞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盘点民国十大才女才貌双全钟灵毓秀

盘点民国十大才女——才貌双全,钟灵毓秀 民国十大才女之一:史良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史良出身于常州世代书香之家,自幼秉承了父亲倔强的品格和母亲干练的气质,从小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口才杰出。1919年史良参加“五四”运动,担任常州女师同学会的会长,还被推为省立第五中学、常州南师和女师三校学生联合会的副会长兼评议部主任,参加了学界联合会。为了查禁日货、鼓动商界和工人罢市罢工,她经常在外进行宣传演讲,许多函电文告均出自史良的手笔。史良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925年“五卅”运动中,史良积极组织了示威游行,以至被捕,释放后主编了一个名为《雪耻》的刊物,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选举宋庆龄、沈钧儒、史良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为了推动国民党抗日,她曾同沈钧儒、章乃器、沙千里作为救国会的代表,到南京请愿,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国民政府悍然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史良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她在狱中拒绝敌人的诱降阴谋,坚持爱国无罪的正义立场。法

庭上,史良穿着香云纱的连衣裙,水红色压白花,质地温存纤柔,微微透,微微薄,艳惊四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公朴与史良是常州人外,“七君子”的辩护律师也是一位常州人,他就是张太雷的堂兄张志让。张志让早年留学欧洲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是民国著名的大律师,历任北大、复旦等名校教授,新中国诞生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史良和张志让这两位常州籍大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才思雄辩,他们严密的词句和幽默风趣的思辨使得法官们哑口无言。直到七七抗战开始后,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史良等才被宋庆龄、何香凝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史良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会法律顾问,以律师的身份继续为争取民主、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进行着积极的民主革命活动。新中国诞生后,史良担任了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部长,并担任中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常州历史上职务最高的女性。民国十大才女之二:盛爱颐盛爱颐(1900年——1983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从小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是盛宣怀最为宠爱的女儿,盛爱颐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她精通英文,能画善绣,写得一手好字。她16岁那年盛宣怀去世,盛爱颐便已是亭亭玉立、如花似

民国第一奇才女:吕碧城

民国第一奇才女:吕碧城 封面人物 03-02 09:26 吕碧城 人生传奇:吕碧城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爱情故事:当时追求吕碧城的人很多,据说吕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启超与汪精卫,但她又嫌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她能看上的人屈指可数,而被看上的人,往往又“使君有妇”。自认“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吕碧城终身未婚。 吕碧城堪称民国第一奇女子,其一生颇为传奇:她主笔《大公报》,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她才华出众,文采斐然,是近代卓越的女词人;她有胆识有才干,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涉足政界,角逐商海,游历欧美,“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的她,最后却看破了世事和繁华。 凤毛麟角之才女

12岁时诗词书画造诣已很高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3万卷。 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得吕碧城聪颖而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造诣就已很高了。这一年她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词:“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兰花,谈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毫兴,写入丹青闲寄。” 当有人告诉当时的“诗论大家”樊增祥,这是一个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断不敢相信“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如此荡气回肠的词句竟出自一个小女孩之手! 吕碧城著有《信芳集》、《晓珠集》、《雪绘词》、《香光小录》等十几本诗词集,其代表作被近代词学理论家龙榆生收入《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称之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凤毛麟角之才女”。 评论家陶杰说,吕碧城的词“并非首首闺秀纤巧,而是烙印了时代的烽烟。手笔婉约,别见雄奇,敏感玲珑,却又暗蓄孤愤。”柳亚子认为,百余年来,吕碧城“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吕碧城不仅是近代卓越的女词人,而且于诗文创作亦同样才笔纵横,卓尔不群,造诣甚深。诗人易实甫曾称赞道:“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 吕碧城不仅是大才女,而且是大美人。从时人赠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以及“冰雪聪明芙蓉色”等诗句里,也可看出她的美貌来。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曾誉其为“美艳有如仙子”。 中国首位女编辑 二十出头成为《大公报》主笔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女,京剧女老生演员。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使得孟小东与梅兰芳分开的事件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

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萧红出生于1911年6月2日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2.萧红名字、乳名和学名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

为什么民国的名媛多出生江浙沪

为什么民国的名媛多出生江浙沪 为什么民国的名媛多出生江浙沪姓名/ 2017-02-18 一说到民国时期那些曾叱咤上流社会的名媛们,想必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其背后精彩绝伦的故事,更是对这些曾经的中华明珠如数家珍,比如才貌双绝的林徽因、陆小曼;被誉为上海滩第一交际花的唐瑛;让马君武以“赵四风流朱五狂”所点评的赵一狄;还有当初北大公认的“皇后”马珏,她们都曾是那个时代的焦点,也是民国女子们最前沿的代表。能被冠以“名媛”二字,并不是单单只是诸如家世、才貌等众所周知的优秀条件,这两个字背后所蕴涵的,不管是学识、思想、涵养还是文化都代表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至少在女子当中,是为龙凤。但是这里却有一个非常好奇的现象,就是民国的名媛之中,东南沿海、江浙之地占据了绝大多数,当我们一一来对应的时候,你会发现林徽因是福建人,但是生于杭州,陆小曼是江苏常州的,唐瑛是上海的,赵四小姐(赵一荻)是浙江金华的,马珏是浙江宁波的。当然,有人会说我特意挑的都是江浙籍的名媛,比如宋氏三姐妹是海南的,朱五小姐(朱湄筠)祖籍是贵阳,之后成长活动也未在江南一带,但是假如我们列举所谓的民国十大名媛之后,蝴蝶、张爱玲、阮玲玉、孟小冬出生于上海,潘玉良为江苏扬州人,王映霞在杭州,十有八九皆在江浙沪,如此之高的占比,难道会是

巧合么?显然并不是完全都是如此。当然也有人把会原因归结到经济上面,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早于内陆的通商口岸,加上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这些都是令其独步民国名媛界的原因。可当时的长三角一带之于整个民国来说,经济占比完全没有如今龙头大佬的位置,政治和文化中心显然也并不是这块地区,北京依旧以其都城之姿傲视天下。上有长子东三省,西北有着门户天府国,下有得天独厚的粤澳广,如果从经济文化上去比较的话,说服力其实并不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里另外一个理由更加有说服力,那就是江浙地区原远早于其他省份的明清“女子结社”和“女子开放思潮”运动。女子结社,既“女子诗社”。是明清两朝于江浙等地所盛行的一场风俗传统。在明朝文学家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便有“香奁”一列,专录“扫眉才子”共一百二十余人。扫眉才子既唐代著名的女诗人薛涛,这里被泛指为有才情的女诗人。在那个尚旧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主要思潮,女性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男性的旧社会里,江浙一带涌现如此之多的“女子才人”,无一不表示着该地区的女性先进意识要远远的高于其他区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秦淮八艳”,以钱塘顾之琼为首结成诗社的前“焦园五子”和后“焦园七子”等(中国第一个女性组织的文学团体),都是那时代所划过的惊鸿,也悄然的打开了中华女性文化风潮的先河。而清朝的江浙之地所沿袭明末的文人结社传统,更将是已经萌芽

[VIP专享]民国20位书法大家作品欣赏

民国20位书法大家作品欣赏 近现代书画名家荟萃,在他们的作品中,手札是一种独特的形式,更能自然地再现他们在乱世背景下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博大胸襟,可谓寸纸之内见洞天。 今天,我们精心为大家搜集了白蕉、何香凝、黄宾虹、李瑞清、李叔同、林散之、鲁迅、齐白石、徐悲鸿、徐生翁、于右任、张大千等20位书法名家的手札精品,分享给大家。 白蕉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沙孟海先生誉其为: “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

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楼主,汉族广府人,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士。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 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 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胡小石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国学大师。兼为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 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 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吕碧城诗词精粹

吕碧城诗词精粹 吕碧城(1883年-1943),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 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吕碧城的诗词文章,手笔婉约,敏感玲珑,别见雄奇,却又暗蓄孤愤,曾产生很大的影响。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易实甫认为其“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她毕生用文言写作,时光变迁,其文名渐被湮没。时至今日,这位民国女侠,已鲜为人知了。 秋兴三首 其一 宇宙何寥泬,天高爽气多。

梦魂闻鼓角,风雨黯关河。诗笔随秋老,浮生共墨磨。百年惊瞥电,酾酒且高歌。其二 不尽萧条意,登临怀抱开。鸟从空翠落,人负夕阳来。流水去何急,孤云招未回。秋心虽易感,秋气亦佳哉。其三 栖乌惊不定,飞影乱中庭。静夜三更柝,寒天一点星。

霜华蚀树白,竹气逼灯青。 渐听钟声动,谁家晓梦醒。 书怀 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谁起民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老马 盐车独困感难禁,齿长空怜岁月侵。石径行来蹄响暗,沙滩眠罢水痕深。自知谁市千金骨,终觉难消万里心。

回忆一鞭红雨外,骄嘶直入杏花阴。白秋海棠 便化名花也断肠,脸红消尽自清凉。露零瑶草秋如水,帘卷西风月似霜。泪到多时原易淡,情难勒处尚闻香。生生死死原皆幻,那有心情更艳妆。琼楼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云意已阑。棋罢忘言凭胜负,梦余无迹任悲欢。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恻绕吟坛。

被人遗忘的民国才女——雷妍

被人遗忘的民国才女——雷妍 【士仑】被人遗忘的民国才女——雷妍(随笔) 民国才女群星璀璨。在这璀璨的星群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一颗明亮的星?遗忘了一名民国才女。 雷妍(1910-1952),本名刘植莲,笔名刘咏莲、刘植兰、芳田、端木直、田田、田虹等。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文学系,1937年从湖南回北平娘家生孩子时,适逢“七七事变”而不能南返。生活的重压反而促使她拿起笔在虚构的世界中释放着她的才华。作品的发表与出版使她迅速蹿红,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作家。 在很短的才女生涯中,雷妍出版了《良田》、《白马的骑者》、《奔流》、《少女湖》、《鹿鸣》和《凤凰》等六本小说;还有一些未编入集的散文诗歌作品。 中篇小说《良田》是雷妍重要的作品。曾有人说,《良田》可与另一位“女星”赛珍珠的《大地》媲美;如果不以性别类分而以地域划分的话,又有人提出:(湖)南有《边城》,(河)北有《良田》。 《良田》以林家和何家两个家族为轴心,在天灾人祸的背景下,或铺陈、或穿插、或暗示,自然、缜密地演绎着生存、情爱和生老病死的人间沧桑。林二奶奶的老实羸弱,林二爷的无赖好色,何大的正直多情,小凤的机敏天真,乡妓小红

鞋的逢场作戏,女儿一枝花的率性求真等等,都被作者准确简练地勾勒得栩栩如生。而众多人物中,作者极具功力地描写出林大奶奶独特的性格属性。她为人贤淑敦厚,对何大心存好感却并不表露;品性刚强而处事干练,屡屡用智慧化解了多次危难。林大奶奶,是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负载中庸伦理的典灾、求雨等场面均有细密逼真的描写的人物。此外,作者将广袤天穹和大地竟如此与赖以生存的“人”浑然贴切在一起。“我们发现,雷妍的笔名有如此多的“田”、如此多的“植物”,是否与作者生命深处对大自然近乎于偏执的爱恋相关?有理由以为:《良田》是现代文学中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中篇小说。连同她其他文学作品取得的成就,雷妍本不应该既在当今读者中湮没无闻,也在学人中长期得不到公正的地位。为什么呢? 穷其原因,雷妍的作品多发表于北平沦陷后那种特殊时期;相对于沦陷前文艺的繁华和喧闹,国难当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主流。而解放后的雷研,恰逢此时盛年早逝。建国后至今没有再版过雷妍的作品。倒是雷妍的后人,自费出版了《雷妍小

民国四大榜书家之一唐驼先生书法欣赏

民国四大榜书家之一唐驼先生书法欣赏 题匾圣手名动海上 ——唐驼先生书法赏析 二三十年代,当漫步在商家林立、店铺云集的上海滩,那五颜六色的招贴;鳞次栉比的广告;名人书写的店招,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许多店铺匾牌就是闻名遐尔的唐驼先生的手笔。 唐驼先生是抗倭寇名将唐荆川后裔。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病逝于1938年。原谱名成烈,又名守衡,字鹤龄、子权、孜权,因座姿不端正且二十九岁时生病,遂至驼背,毅然改名为驼,又号曲人。他题签名著《孽海花》时首用“唐驼”之名,一时成为美谈。他天姿聪颖,每日识字五十个,昼夜苦练书法,十七岁时,致力楷书研究,对王、欧、颜、柳诸体悉心临摩。深得王欧笔意,逐渐形成特有的刚劲秀逸的“唐体”风格。与沈尹默、马公愚、天台山人并称题额写匾四大圣手,扬名天下。 唐驼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书法教育者。早在光绪二十七年,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小学课本《澄衷学堂字课图说》,书中大小文字均由唐先生楷书缮写,清晰优美,一笔不苟,更宜为儿童接受,备受家长、学校及各界名流赞赏。此外,又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孝弟祠记》和《育和堂记》二种字帖,风靡全国,再版重印达六次之多(陈吉龙先生语)。另一位受唐驼先生资助留法的杰出人才柳溥庆先生在六十年代首编一套欧、颜、柳、唐

(驼)标准字帖,惜未完成,去世后由其女儿柳伦续编完成《唐体孝弟祠记标准字帖》和《唐体楷书间架结构习字帖》出版发行,延惠至今。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各种书体中,楷书在唐代几乎被写绝,同时,楷书是“静态”字体,有特殊的间架结构要求,笔划稍一挪动便要变异,因此最难创出新的风格和写出书者的个性。宋代以降,以楷书名家的鲜见其人。一般的书家大都将楷书作为临习和功底而不会将楷书“示众”,可见楷书创新之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唐驼先生穷其一生创就的“唐体”,在近代史上独树一帜,无人可比。足可以名家,定可垂世。其实,他的行书写得也很有灵气,可惜不留心于此而已,否则唐驼先生在书界的地位非一般人可比。另外,他还著有《兰蕙小史》三卷,流传于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唐驼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抱负不凡、眼光独到的我国印刷业的开拓者。只是为书名所掩,鲜为人知。二十世纪初,我国印刷业尚处于幼稚时代,机器设备陈旧落后,为了寻求拯救祖国的良方,唐先生毅然去一衣带水的日本考察、学习印刷技术和工艺,他以习字的刻苦精神,学习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管理经营。后来,主持中华书局印刷所,使得中国的印刷事业蒸蒸日上,而且在印刷邮票和钞票方面,当时在亚洲各国中是最先进的。同时,他注意培养人才,慧眼识英,派高徒沈逢吉(字迪人)东渡扶桑,留学六年,掌握系统的凹版雕刻和电镀钞券印版方面的各种技能,学成回国后,被北京财政部印制局聘为雕刻部长,在中国凹版雕刻界独执牛耳(陈吉龙先生语)。而他的再传弟子赵俊先生,是在美国杰出的有成就的著名华人,被誉为中国凹版雕刻大师。因在二十八岁时所雕刻的孙中山像用在十七种钞劵上,获得中外名家的一致推崇。世界雕刻权威、美国的撒威吉(ROBERT SAVACE)就亲笔驰函赵俊,赞赏他的成就。三十四岁出任中华书局香港印刷厂厂长,后来又操刀修改蒋介石先生头像而得以邮票顺利印制,一时传为佳话。一九六四年和一九九零年分别在日本、北京举办的两百多件的雕刻精品展,在国內引起轰动,被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权威评为一流的雕刻家。赵俊先生饮水思源,不仅在家中供奉恩师沈逢吉的照片,而且在安邦小学(现刘国钧职校)设立《唐驼、沈逢吉奖学基金会》,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又在九五年捐款重建唐驼先生家那早已被战火毁掉的《暂园》,笔者三生有幸,勉为其难,受命为前辈书法大家唐驼先生撰书《暂园重建记》(唐驼纪念碑),虽非原貌,亦有可观。唐驼先生地下有知,当捻须含笑!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民国四大才女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那你知道都有哪四个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大才女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四大才女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