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年真题的名词解释题

历年真题的名词解释题

历年真题的名词解释题
历年真题的名词解释题

(2001年)6.逻辑地址:程序员编程所用的地址以及CPU通过指令访问主存时所产生的地址。与内存物理地址无固定对应关系的地址。

(2001.2005年)7.微程序控制器:将执行指令所需要的微命令以代码形式编成微指令序列(微程序),存入一个控制存储器,需要时从该存储器中读取。按这种方式工作的控制器为微程序控制器。

(2002年)3.控制存储器(CPU内的):CPU内用于存放实现指令系统全部指令的微程序的只读存储器称为控制存储器。

(2004年)20.垂直型微指令:一种微指令类型,设置微操作码字段,采用微操作码编码法,由微操作码规定微指令的功能。

近年以来每年考本章的名词解释,所以第五章的名称解释是考试的重点。这里给大家列出了本章的名词解释,大家要熟悉一下,这都是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做名称解释、选择题、改错题和填空题。

1.指令周期:从一条指令的启动到下一条指令的启动的间隔时间。

2.机器周期:指令执行中每一步操作所需的时间。

3.指令仿真:通过改变微程序实现不同机器指令系统的方式,使得在一种计算机上可以运行另一种计算机上的指令代码。

4.指令模拟:在一种计算机上用软件来解释执行另一种计算机的指令。

5.硬连线逻辑:一种控制器逻辑,用一个时序电路产生时间控制信号,采用组合逻辑电路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6.微程序:存储在控制存储中的完成指令功能的程序,由微指令组成。

7.微指令:控制器存储的控制代码,分为操作控制部分和顺序控制部分。

8.微操作:在微程序控制器中,执行部件接受微指令后所进行的操作。

9.微地址:微每时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存储地址。

10.相容性微操作:在同时或同一个CPU周期内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

11.相斥性微操作:不能在同时或不能在同一个CPU周期内并行执行的微操作。

二、选择题和填空题:

2000年:

4.在取指周期中,是按照()的内容访问主存,以读取指令。

A.指令寄存器IR

B.程序状态寄存器PS

C.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DR

D.程序计数器PC

「分析」:每一条指令的执行都是从取指令开始,需要对主存储器进行访问。程序计数器PC是用来存放将要读取并执行的指令在主存储器中的地址,对主存储器访问时所需要的地址由程序计数器PC来提供,即需要按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来访问主存储器。D

7.在微程序控制中,一个节拍中所需要的一组微命令,被编成一条(。

「分析」:控制部件通过控制总线向执行部件发出的控制命令称为微命令,它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命令单元。在一个节拍中,一组实现一定功能的微命令的组合构成一条微指令。

「答案」:微指令

2002年:

10.微程序存放在()。

A.主存中

B.堆栈中

C.只读存储器中

D.磁盘中

「分析」: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把指令执行所需的所有控制信号存放在存储器中,需要时从这个存储器中读取。由于每一条微指令执行时所发出的控制信号是事先设计好的,不需要改变,故此存放所有控制信号的存储器应为只读存储器,并将其集成到CPU内,称其为控制存储器.C

11.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机器指令和微指令的关系是()。

A.每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条微指令来解释执行

B.每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段(或一个)微程序来解释执行

C.一段机器指令组成的工作程序可由一条微指令来解释执行

D.一条微指令由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分析」: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控制部件通过控制总线向执行部件发出的各种控制命令称为微命令,在一个CPU周期中,一组实现一定功能的微命令的组合构成一条微指令,有序的微指令序列构成一段微程序。微程序的作用是实现一条对应的机器指令,即每一条机器指令是由一段(或一个)微程序来解释执行的。

「答案」:B

2003年:

7.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执行各条指令的机器周期数相同,各机器周期的长度均匀

B.执行各条指令的机器周期数相同,各机器周期的长度可变

C.执行各条指令的机器周期数可变,各机器周期的长度均匀

D.执行各条指令的机器周期数可变,各机器周期的长度可变

「分析」:机器周期是指令执行中每一步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CPU中完成一个运算操作所需的时间作为机器周期的基本时间,其长度是均匀的,而各种指令的功能不同,因而各指令执行时所需的机器周期数是可变的。

「答案」:C

10.微地址是指微指令()。

A.在主存的存储位置

B.在堆栈的存储位置

C.在磁盘的存储位置

D.在控制存储器的存储位置

「分析」: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把指令执行所需要的所有控制信号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需要时从这个存储器中读取,即把操作控制信号编成微指令,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通常用许多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这个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微指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存储位置称为微地址。

「答案」:D

2004年:

5.在微程序控制中,把操作控制信号编成()。

A.微指令

B.微地址

C.操作码

D.程序

「分析」: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把指令执行所需要的所有控制信号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需要时从这个存储器中读取,即把操作控制信号编成微指令,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通常用许多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这个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微指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存储位置称为微地址。

「答案」:A

6.从一条指令的启动到下一条指令的启动的间隔时间称为()。

A.时钟周期

B.机器周期

C.工作周期

D.指令周期

「分析」:指令周期:从一条指令的启动到下一条指令的启动的间隔时间。机器周期:指令执行中每一步操作所需的时间,又称CPU周期。时钟周期:计算机主频周期。

「答案」:D

2005年:

11.通常,微指令的周期对应一个()。

A.指令周期

B.主频周期

C.机器周期

D.工作周期

「分析」:指令周期:从一条指令的启动到下一条指令的启动的间隔时间。机器周期:指令执行中每一步操作所需的时间,又称CPU周期。时钟周期:计算机主频周期。微指令周期等于读出一条微指令加上执行该微指令的所需时间。通常微指令周期与指令的机器周期相等。

「答案」:C

19.在微程序控制器中,控制存储器由()构成,用于存放。

「分析」:CPU内用于存放实现指令系统全部指令的微程序的只读存储器称为控制存储器。

「答案」:只读存储器微程序

三、改错题:

历年真题:

(2000年)9.单总线结构系统是指:各大功能部件之间用一根信号线连接。

「答案」:单总线结构系统是指各寄存器及ALU之间的数据通路只用一条总线构成。

(2002年)2.CPU只是计算机的控制器。

「分析」: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为CPU.

「答案」:CPU是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的。

(2003年)21.硬连线方式是用时序电路产生时间控制信号,用存储逻辑电路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分析」:在采用组合逻辑和时钟信号相结合的硬连线控制器中,时间控制信号是由时序电路产生,而各种控制功能则是由组合逻辑电路实现。

「答案」:硬连线方式是用时序电路产生时间控制信号,用组合逻辑电路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2004年)21.在一条微指令中,顺序控制部分的作用是发出指挥全机工作的控制信号。

「分析」:在一条微指令中,控制字部分的作用是发出指挥全机工作的控制信号;顺序控制部分的作用是产生后继微指令的地址。

「答案」:在一条微指令中,顺序控制部分的作用是产生后继微指令的地址。

四、简答题:

历年真题:

(2000年)4.在CPU中,哪些寄存器属于控制用的指令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5分)

「答案」:

(1)程序计数器PC,提供取指地址,从而控制程序执行顺序。

(2)指令寄存器IR,存放现行指令,作为产生各种微操作命令的基本逻辑依据。

(3)程序状态寄存器PS,记录程序运行结果的某些特征标志,或用来设置程序运行方式与优先级,参与形成某些微操作命令。

(2001年)1.硬连线控制器如何产生微命令?产生微命令的主要条件是哪些?

「答案」:

硬连线控制器依靠组合逻辑电路产生命令;(1分)

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入是产生微命令的条件,主要有:①指令代码;②时序信号;

③程序状态信息与标志位;④外部请求信号。(4分)

(2002年)3.微程序控制器怎么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种控制器有何优缺点?

「答案」:

操作控制信号的产生:事先把操作控制信号以代码形式构成微指令,然后存放到控制存储器中,取出微指令时,其代码直接或译码产生操作控制信号。

优点:规整、易于修改和扩展。

缺点:速度较慢。

(2003年)26.当读取并执行一条指令时,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

①从主存取指令,并计算下一条指令在主存中的地址;

②对指令进行译码,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

③控制指令执行的步骤和数据流动的方向。

(2004年)28.与硬连线控制器相比,微程序控制器有哪些优缺点?

「答案」:与硬连线控制器相比,微程序控制器的优点是设计规整、易于修改和扩展。缺点是比硬连线控制器速度慢。

(2005年)28.硬连线控制器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它是如何产生控制信号的?

「答案」:硬连线控制器主要由时钟源、环形脉冲发生器、控制信号编码器电路和指令译码器电路构成。硬连线控制器采用组合逻辑与时钟信号结合的方式产生控制信号。

由上可见,每年都会考本章的简答题。考试的两个重点:一个是硬连线控制器的有关知识,另一个是微程序控制器有关内容。这两方面大家一定重点掌握。

下面一些知识也要求大家了解

微程序控制器的构成: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μIR、微地址寄存器μAR、地址转移逻辑等。

微指令控制字编码的方式:微指令编码的3种方式分别是:直接表示法、编码表示法、混合表示法。

直接表示法是将每个控制信号都作为微指令中的一个位。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直观,其输出直接用于控制,但编码效率低。

编码表示法是将微指令进行分组编码,将不同时出现的相斥信号分在一个组中,然后将其编码成较短的代码。这种方法减少了控制存储器所需要的存储器的代码的数量,但是编码的指令代码需要译码器译码,增加了控制信号的延迟,影响CPU的工作频率。

混合表示法是把直接表示法与编码方法相结合使用,即采用部分直接表示部分编码的方法,将一些速度要求(湖北自考网)较高,或与其他控制信号都相容的控制信号以直接方式表示,而将剩余信号以编码方式。混合表示法便于综合考虑指令字长、灵活性和执行速度方面的要素。

微地址的形成方法:(微指令中顺序控制字段的编码)微地址的形成方法有三种方式:计数器方式、断定方式和结合方式。

计数器方式,又称增量方式。用微程序计数器μPC来产生指令的微地址,将微程序中的各条微指令按顺序安排在控制存储器中,后继地址由现行微地址加上一个增量形成。

断定方式,根据机器状态决定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包含在当前微指令的代码中。

结合方式,是将计数器方式和断定方式相结合。

中央处理器的基本功能: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指令控制,即对程序运行的控制;

(2)操作控制,即对指令内操作步骤的控制;

(3)数据运算,即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这是CPU的最基本功能;

(4)异常处理和中断处理,如处理运算中的溢出等错误情况以及处理外部设备的服务请求等

此外,CPU还具有存储管理、总线管理、电源管理等扩展功能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 1、问诊包括哪些容: 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检查法 三、名词解释 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 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微观部分 1.机会成本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 2.市场失灵 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部性;(2)公共产品,即对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空间研究,天气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很难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3.规模报酬 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率。描述的是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2)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之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4.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题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理论。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进行生产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四名词解释: 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续写,修 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 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量的方法,故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观察这些研究对象 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双生子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其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来研究先天和环境教育发生作用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本我:基本机能,寻求机体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的需要 超我:人格的法官,人格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道德原则 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心理生物性紊乱的情况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载体,其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一个基因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式: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同化:格式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能够被纳入到现有格式中 顺应:为了更好的加工外在刺激,个体对格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自传式记忆: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自考《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01年10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圣训;是指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及默示,是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之一。其作用为补充《古兰经》,使之具体化。最权威的圣训汇编是《布哈里圣训实录》(或《穆斯林圣训实录》)等六大圣训集。 37.星宫法院;是公元16—17世纪英国设立的一种旨在惩治不驯服的贵族,镇压农民起义和反封建进步人士的专门法院。它是专制君主行使专制权力的工具,审断案件往往任意枉法,以严刑拷问和秘密审讯为特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伊始的1641年,星宫法院被废除。 38.“二重内阁”;是19世纪末日本帝国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即军部权重势大,独立行使军权,成为超内阁的最重要的国家机关。“二重内阁”反映出日本帝国国家制度中的军事性和封建性,对后来日本走上对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有重大影响。 39.法律重述;是经综合整理后由美国法学会编纂出版的判例法汇编。它将那些尚有适用价值和效力的普通法原则和规范加以重新阐明,并以法典形式编纂成册。法律重述的出版使复杂的普通法得到简化和系统化,方便了司法者的运用。 40.魏玛宪法;是1919年德国制定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它以专章规定“经济生活”,以“经济宪法”而著称;同时列举了较多的公民权利并标榜社会主义原则。魏玛宪法对现代资产阶级宪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02年1月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物权;是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东西,有时又指对人们有益的、能满足需要的东西。 2.圣训;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 3.军部;是指直隶于天皇的参谋本部、海军司令部、内阁中的陆军省和海军省四个机关的总称。 4.统一商法典;是普通法系中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商法典,它是在综合过去诸单行商事法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时通行的商业判例法而制定出来的,是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结合的产物。 2004年10月 36.蛮族法典;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法典的总称,因日耳曼人称为“蛮族”而得名。内容为各日耳曼部族的习惯的记载,是日耳曼法成文化的产物,包括《撒利克法典》、《伊尼法典》等。37.《大宪章》;是英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内容广泛,涉及国王同贵族的关系,等级制、不动产法、债务关系、刑法、诉讼法和城市自治等,使国王权利受到许多限制。由于《太宪章》宣布,未经“全国公意”不得征税,非经合法裁判不得逮捕、监禁、放逐及没收财产等等,以后曾被资产阶级利用来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并被确认为英国最重要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38.私犯;包括对物和对人两种。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它物件,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的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 39.美国《邦联条例》;是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文件,于l777年颁布。规定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邦联,各州保留主权,国会(邦联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力主要是处理对外事务和洲际事务。l787年被美国联邦宪法所取代。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西南大学名词解释真题11

西南大学名词解释历年真题 近五年考过(2008——2012)近十年考过(1998——2008) 1、风化作用: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3次) 2、风化壳:分化产物虽经分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留物(3次)。 3、崩落是指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又称崩塌。 4、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3次) 5、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 6、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物。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河流侵蚀基准面。 8、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使分水岭外移,导致一条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上游河段的水流,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 9、河流阶地:河谷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10、河流阶地:河谷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11、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湖)地段,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12、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13、岩溶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岩溶洼地,面积10~100平方公里以上,边缘略陡并发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其继续扩大即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残丘。(坡立谷) 14、冰斗:三面环以陡峭崖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和圆椅状的洼地。 15、冰渍地貌:冰川遗留的各种堆积物总称冰渍。 16、冻融作用: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

名词解释以及问答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经济变量 2.解释变量3.被解释变量4.内生变量 5.外生变量 6.滞后变量 7.前定变量 8.控制变量9.计量经济模型10.函数关系 11.相关关系 12.最小二乘法 13.高斯-马尔可夫定理 14.总变量(总离差平方和)15.回归变差(回归平方和) 16.剩余变差(残差平方和) 17.估计标准误差 18.样本决定系数 19.点预测 20.拟合优度 21.残差 22.显著性检验23.回归变差 24.剩余变差 25.多重决定系数 26.调整后的决定系数 27.偏相关系数 28.异方差性 29.格德菲尔特-匡特检验 30.怀特检验 31.戈里瑟检验和帕克检验 32.序列相关性 33.虚假序列相关 34.差分法 35.广义差分法 36.自回归模型 37.广义最小二乘法38.DW 检验 39.科克伦-奥克特跌代法 40.Durbin 两步法 41.相关系数 42.多重共线性 43.方差膨胀因子 44.虚拟变量 45.模型设定误差 46.工具变量 47.工具变量法 48.变参数模型 49.分段线性回归模型 50.分布滞后模型 51.有限分布滞后模型52.无限分布滞后模型 53.几何分布滞后模型 54.联立方程模型 55.结构式模型 56.简化式模型 57.结构式参数 58.简化式参数 59.识别 60.不可识别 61.识别的阶条件 62.识别的秩条件 63.间接最小二乘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3.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4.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5.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数据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6.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什么会存在随机误差项? 7.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8.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9.试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10.在满足古典假定条件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有哪些统计性质? 11.简述BLUE 的含义。 12.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什么在进行了总体显著性F 检验之后,还要对每个回归系数进行是否为0的t 检验? 13.给定二元回归模型:01122t t t t y b b x b x u =+++,请叙述模型的古典假定。 14.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为什么用修正的决定系数衡量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 15.修正的决定系数2R 及其作用。 16.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几种情况? 17.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 t t u x b b y ++=3 10 ②t t t u x b b y ++=log 10 ③ t t t u x b b y ++=log log 10 ④t t t u x b b y +=)/(10 18. 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 t t u x b b y ++=log 10 ②t t t u x b b b y ++=)(210 ③ t t t u x b b y +=)/(10 ④t b t t u x b y +-+=)1(110 19.什么是异方差性?试举例说明经济现象中的异方差性。 20.产生异方差性的原因及异方差性对模型的OLS 估计有何影响。 21.检验异方差性的方法有哪些? 22.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23.什么是加权最小二乘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4.样本分段法(即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检验异方差性的基本原理及其使用条件。 25.简述DW 检验的局限性。 26.序列相关性的后果。 27.简述序列相关性的几种检验方法。 28.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9.解决序列相关性的问题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30.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1.差分法和广义差分法主要区别是什么? 32.请简述什么是虚假序列相关。 33.序列相关和自相关的概念和范畴是否是一个意思? 34.DW 值与一阶自相关系数的关系是什么? 35.什么是多重共线性?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原因是什么? 36.什么是完全多重共线性?什么是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37.完全多重共线性对OLS 估计量的影响有哪些? 38.不完全多重共线性对OLS 估计量的影响有哪些? 39.从哪些症状中可以判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0.什么是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法? 41.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是什么? 42.虚拟变量引入的原则是什么? 43.虚拟变量引入的方式及每种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44.判断计量经济模型优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5.模型设定误差的类型有那些?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自考世界市场行情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同步指标,是指与一般经济活动大致同时进入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指标。 2.供给的价格弹性,亦称为供给弹性,是衡量价格上升或下降一定比率所引起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消费之后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值。 4.定量预测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通过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5.存销比率,是某一时期库存价值与销售价值的比率,它提供了现有库存可供销售若干时间的概念。 6.国际商品协定,是某些食品或原料生产国(出口国)与消费国(进口国)之间,为稳定价格和保证贸易发展而缔结的政府间的多边贸易协定。 7.德尔菲意见法,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判断,是根据预测目的选定一个专家组,以函询调查方式向专家提出问题,同时提供所有与预测有关的情报,请专家做出个人预测。然后将个人意见综合、整理后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这样,在专家和主持预测机构之间往返循环几次,个人意见不断得到修正,最后将较为一致的意见作为最终预测。 8.商品供给规律,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随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市场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的基本规律。 9.多共线性,多元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模型中的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互关系。但是,在实际中,模型中的自变量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多共线性。 10.行情,是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通过市场表现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变化,亦即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它包括生产领域的具体变化,也包括流通领域、分配领域以及消费领域的具体形态。 11..新收订单,是在特定时期(某年或某月底)所收到的全部订单。 12.股票价格综合指数,以某一特定时期为基期,以这一时期的若干种股价总值为100,拿以后各个时期这些股票价格总值与基础股价总值相比得出的百分比,就是各相应时期的股票价格综合指数。 13.商品的生产周期,是指商品从开始生产到完成生产的时间。 14.随机误差, 15.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的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16.津贴,是政府对于企业因价格政策和措施遭受损失而给予的补助金,用于弥补售价低于成本的损失,不是销售收入,而是来自政府的财政分配,故应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 17.国土原则,是指凡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计入国内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