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蒋文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摘要】结合著名脾胃病专家蒋文照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等,制定具有蒋文照医学特色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因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而发病,或因久病血液运行不畅,络脉不通而发病。结合著名脾胃病专家蒋文照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参照2006年9月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通过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等,特制定具有蒋文照医学特色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一、西医诊断依据

突出中西医结合特点,除临床症状的辨证分型外,要求内镜及组织学检查,组织学以病变为核心。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并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炎症程度、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分为无、轻、中、重四级)。

1.症状

常有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病史。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钝痛、烧灼痛、泛酸、饱胀、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糜烂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

2.体征

多不明显,可有上腹部压痛,部分病人可伴贫血、消瘦,舌炎等。

3.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①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黏膜可见红斑(点、片状、条状)、粗糙不平、出血点/斑;②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返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返流。

?胃液分析:浅表性肥厚性胃炎胃液酸度可在正常范围或偏高,萎缩性胃炎大多数偏低。

?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C或14C尿素呼气实验任意一项阳性。

二、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中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质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样不适感一般为轻至中度持续性疼痛。疼痛有典型的节律性,在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疼痛在两餐间发生(饥饿痛),持续不减至下一餐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在午夜后发生(夜间痛)。胃溃疡表现为餐后约1小时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次进餐后再重复上述规律。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通过胃镜或钡餐透视与之鉴别。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覆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

2.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混淆,胃镜加病理活检可与之鉴别。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功能性症状。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及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腹部手术史者。

三、常见并发症

慢性胃炎可并发轻、中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并发胃癌。

四、中医辨证诊断依据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

次症: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返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主症:①胃脘灼痛。②痛势较急。③烦躁易怒、嘈杂泛酸。④口干口苦。⑤舌质红,苔黄。⑥脉弦数。

次症:①胃黏膜呈樱桃红色或绛色为主。②黏膜表面干燥、脆性增加。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3项,舌脉基本符合,或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

3.脾胃虚弱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沉细。

主症: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闷。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⑥四肢乏力。

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

次症:①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脉沉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3项加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

4.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细弦。

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④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

次症:①胃黏膜成颗粒状或血管显露。②胃黏膜干燥,粘液少或胃酸偏低。③黏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④脉细数或弦细。

辨证要求: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

5.脾胃湿热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濡数。

主症: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④舌质红,苔黄厚或腻。

次症: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②小便黄。③脉滑或濡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

6.胃络瘀阻证: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主症: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②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③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

次症:①胃痛日久不愈。②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③脉弦涩。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精神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精神情绪,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饮食治疗:选择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少吃过酸过甜食物及饮料,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忌煎炸食物和腌制品,进食细嚼慢咽。

2.中医辨证治疗

?分证论治

①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加减。

柴胡10g,白芍15g,郁金10g,川芎6g,香附10g,制半夏9g,炒竹茹10g,炒黄芩10g,陈皮10g,佛手10g,延胡索10g,甘草6g。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1包,一日3次。

②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和胃止痛。代表方剂:代表方:左金丸(《丹溪心法》)或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

青蒿10g,郁金10g,炒黄芩10g,制半夏9g,炒竹茹10g,浙贝母10g,海螵蛸15g,蒲公英15g,车前草30g,延胡索10g,佛手10g。

中成药:坐珠达西1丸,2~3日1次,研碎后,清晨开水泡服。

③脾胃虚弱证:温中健脾,益气和胃。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和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3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6g,炙甘草10g。

中成药:香砂养胃(浓缩)丸9g或8丸,一日3次。

④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络止痛。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和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北沙参15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0g,八月札10g,白芍20g,甘草6g,鸡内金10g,玉竹15g,香茶菜15g,半枝莲15g。

中成药:养胃冲剂1包,一日3次。

⑤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

黄连6g,黄芩10g,白蔻仁6g,蒲公英15g,生苡仁30,制半夏9g,茯苓10g,厚朴10g,陈皮10g,炒枳壳6g,竹茹10g,苍术10g,甘草6g。

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1包,一日3次。

⑥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代表方剂: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减,或经验方脘痛舒。

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丹参20g,炒枳壳6g,炒白术10g,炒白芍15g,制香附10g,广木香6g,郁金10g,蒲公英15g,炙甘草6g。

中成药:胃复春片4片,一日3次。

?常见症状与对症用药

①胃脘痛:胃脘胀痛,嗳气频频,情绪不佳则痛作或痛甚者,属胃腑气滞,是因气郁不舒,肝气犯胃所致。药用木香、香附、厚朴、乌药等。胃脘疼痛如针刺感,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瘀者,属胃腑血瘀,是因瘀血内停,胃腑脉络阻滞所致。药选延胡索、蒲黄、五灵脂、九香虫、徐长卿等。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口淡不渴者,属寒邪犯胃,是因寒邪直接损

伤胃腑阳气,胃络拘急收缩所致。药用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茱萸等。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属胃火亢盛,是因火热之邪伤津窜络所致。药选郁金、川楝子、八月札、蒲公英等。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者,属脾胃虚寒,是因阳虚生寒,胃络失于温煦所致。可选黄连、桂枝、附子、白芍、甘草等药,有解痉镇痛之作用。胃脘灼痛隐隐,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者,属胃阴亏虚,是因阴虚津亏,虚火内扰所致。药用王竹、麦门冬、白芍、甘草等,有缓急止痛,保护修复胃肠黏膜之作用。

②闷满痞胀:脾胃气虚,气机不运,脘腹以痞满为多,其势较缓,时作时止,按之柔软,服行气药及加重者,药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佐以行气之药。气滞血瘀,肝胃不和,气滞湿阻,以及湿热蕴结,脘腹以胀闷为多,其势较急,持续而作,按之弦急,类似胃脘痛之胃腑气滞,可投行气消胀之药,如佛手、陈皮、香附、木香、枳壳、大腹皮、沉香、八月札等。

③食欲减退:湿浊内阻治宜芳香和中,药选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薏苡仁、白豆蔻等。中气亏虚治宜补气健胃,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在上述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酌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六神曲等消食开胃。

④嘈杂:阴津亏虚,胃失濡润,阴虚生热,内扰胃腑,症见嘈杂而胃脘灼热,饥不欲食,口中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宜养阴清热。药选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玉竹、石斛、无花果、黄精等。湿热壅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者,症见嘈杂时作,食后即饥,胃脘灼痛,口苦口臭,嗳气泛酸,胸中懊憹,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宜清化湿热,或清肝和胃。药选黄连、黄芩、栀子、蒲公英等。

⑤嗳气、恶心、呕吐、呃逆:治宜和胃降逆。一般药用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等,有降逆和胃的作用。如偏热者,症见呕泛酸腐恶臭,嗳气频频,呃声连续,喜寒恶热,心烦口渴等,药用竹茹、代赭石、陈皮、半夏等加入清热和胃方中。如偏寒者,症见呕吐清涎,嗳气低沉,呃声断续,喜热恶寒等,药用半夏、藿香、吴茱萸、丁香、柿蒂、沉香等。

⑥泛酸:一般可用乌贼骨、瓦楞子、牡蛎等,有止酸、止痛之作用。凡属热者,泛酸而见嘈杂、心烦、口臭、易怒,多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肝胃蕴热生酸,药用黄连、吴茱萸、

山栀等。凡属寒者,泛酸而见脘胀,喜温喜按,遇冷则症增,多因脾胃阳气伤损,温煦气化失源,阴寒内生,寒湿滞胃,气机壅滞,食积胃中,化腐生酸,药用砂仁、香附、党参、白术等。凡属食者,上泛酸腐,胃中灼热,时伴嗳气,矢气较多,其味腐臭,多因饮食失节,食滞胃肠,生湿化热,积腐生酸,胃气上逆,胃酸泛溢。药用鸡内金、谷麦芽、六神曲、蒲公英等以和肠胃助消化。

⑦梅核气:疏肝解郁和胃,化痰开结为主。药选绿萼梅、苏梗、半夏、厚朴、郁金等。如症见咽干口燥,似粘痰梗阻,漱吐难出,大便干结,属肺胃津伤。药选沙参、麦冬、绿萼梅、木蝴蝶、竹茹等。症见胃脘冷痛,嗳气,时感咽部或胸骨后梗阻不适,畏寒,大便溏,属于胃虚寒。药用党参、白术、干姜、半夏、厚朴、吴茱萸、绿萼梅等。症见咽干口苦,咽部梗阻,泛呕苦水,嗳气,纳差,胸胁痞满,胃脘灼热,嘈杂,属胆热气逆。药选黄芩、栀子、竹茹、半夏、陈皮、绿萼梅等。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咽部梗阻感与脘腹痞满胀闷相关,嗳气,口中粘腻,属脾胃湿热。药用苍术、厚朴、藿香、半夏、黄芩、蒲公英、绿萼梅等。

⑧出血:止血当为首务,急用止血药物如参三七、仙鹤草、白及、赤石脂、地榆、大黄等。尤其是大黄研粉单味止血,效果卓著。呕血多属火盛,宜清火和胃降逆,药选黄连、黄芩、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大便下血(黑便)多为气虚血瘀,宜补益和络,药选黄芪、党参、白术、槐花等。出血量较大,或出现头晕、面白、汗出、肢冷等气随血脱时,应急投人参以补气固脱止血。

⑨消瘦和贫血:宜健脾养胃,培养中焦,补益气阴。一般药选黄芪、太子参、白术、黄精、当归、白芍、阿胶、大枣等。

⑩肠化生与上皮内瘤变:一般以气阴两虚为其本,浊瘀热毒为其标,故以益气养阴,化浊行瘀,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药用黄芪、党参、白术、黄精、玉竹、甘草等益气养阴,丹参、郁金、延胡索、参三七等活血行瘀,蒲公英、黄芩、黄连、香茶菜、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燥湿解毒。

六、随访检查

慢性胃炎伴有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应定期随访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认为,不伴有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萎缩性胃炎可1~2年作内镜和病理随访1次;活检发现中-重度萎缩伴有肠化生的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检查1次。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12个月随访1次;或根据病情随访。

中医治疗慢性肠胃炎

慢性肠炎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 ,临床以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其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临床表现 ,慢性肠炎属中医“泻泄”范畴。该病发生的原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 一是脾胃虚弱 :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 ,暴饮暴食 ;或劳倦过度 ,情绪不畅 ,忧思伤脾 ;或感受外邪等损伤脾胃 ,脾伤则食后腹胀 ,腹部疼痛 ,大便稀或者有黏液 ,肠鸣坠胀 ;胃伤则不思饮食。 二是木不疏土 :肝属木主疏泄 ,脾属土主运化。若平时心情不畅 ,忧思郁虑 ,导致肝气不足 ,不能疏泄脾土 ,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中医称为“木不疏土”。肝木不疏泄脾土 ,则脾虚失升 ,清气下流 ,也会发生泻泄。 三是火不生土 :中医说的火是指肾阳 ,土是指脾胃。脾的运化功能除肝的疏泄外 ,还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火能生土”。若肾的阳气不足 ,不能温煦脾土 ,导致脾胃的纳化功能减弱 ,也可发生泻泄。中医称为“火不生土”。临床上有的病人在鸡叫五更时 ,腹部作痛 ,痛即泻泄 ,手足不温 ,这便是“火不生土”所致。 慢性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病 ,常常以虚中挟实的面目出现 ,但仍以脾虚为主。因此 ,对其治疗也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可用健脾理肠方来治疗。药取党参 15克 ,炒白术 10克 ,炙黄芪15克 ,赤石脂 30克 (包煎 ),茅梅 30克 ,炒苡仁24克 ,防风 10克 ,炒白芍 24克 ,木香 10克 ,炙升麻 6克 ,儿茶 3克 (冲服 ),元胡 15克 ,炒乌梅15克。上药先用温水浸泡 30分钟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沸后 30分钟 ,合并药汁 ,浓缩至 300毫升 ,每天三次 ,每次 100毫升 ;也可将上药焙干 ,研成极细粉末 ,每天 3次 ,每次 15~ 20克 ,温开水冲服。 20天为 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和肥甘厚味。若能配合药粥辅助治疗 ,则疗效较为明显。 相关链接慢性肠炎喝药粥 慢性肠炎若能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 ,配合药粥疗法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苡仁粥 :取苡仁、粳米各 30~ 50克 ,白糖适量。蒋苡仁、粳米洗净 ,加水共同煮粥 ,待粥熟时 ,加入白糖 ,糖溶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之久泻不止 ,腹部胀痛 ,不思饮食 ,苔腻的慢性肠炎者。 莲子粥 :取莲子肉、粳米各 30克 ,炒扁豆10克 ,小红枣 10枚 ,白糖适量。将上药与粳米洗净 ,置锅内共同煮粥 ,粥熟时加入白糖溶化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 ,神疲乏力 ,久泻不止 ,纳食减少的慢性肠炎者。 山豆粥 :取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炒扁豆各 100克 ,粳米 30克。将中药六味、焙干研成粗末 ,置锅内用小火加热 ,不断翻动 ,炒至米成黄色发出微香时 ,取出放凉 ,置干净食用塑料袋内密封。使用时取 20克与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健脾益气 ,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能运湿 ,湿自内生 ,表现为腹痛肠鸣 ,泻泄日久的慢性肠炎者。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 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 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 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4.HP感染的检查:HP是儿童慢性胃炎常见原因,因此,慢性胃炎患儿均应做HP感染的检查。检查方法有: 1)细菌培养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这也反映了H.pylori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所需的演变过程。其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H.pylori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大不相同;此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关,也与感染的H.pylori毒力基因差异、环境因素不同和遗传背景差异有关。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发区。 4.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下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高达23.2%(但多为轻度)。胃窦的H.pylori阳性率为33.5%,胃体为23.0%;胃窦病理提示萎缩者占35.1%,高于内镜提示萎缩的比例(23.2%);伴肠化者占32.0%,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 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血糖(3)心电图(4)胃镜(5)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胸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一、病名: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导读: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大症型: 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遇冷加重,舌淡,脉细或迟。治法是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阴虚症:主要表现是胃部隐痛或灼痛,肝舌燥、舌红、少苦脉细数,治法是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气虚症:有胃部痛闷、食后胃部发堵、乏力、舌淡、脉弱等表现,治法是补中益气。 瘀血症:胃部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是症状特点,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湿热症:主要症状是胃部胀痛,口苦口黏,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是清热化湿,通降气机。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不一定表现为一个病症,好多病人是虚

中有实的病情,同时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症型,就应该症型间相互参照,灵活辨证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一般6-12个月胃镜复查1次,同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根据气阴两虚、虚火内灼、脾胃虚弱三个症型,分别采用甘平养胃方、配甘养胃方、甘温养胃方治疗,也可用平萎汤加减治疗。 作者介绍:曹扬,从事内科、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道、肝胆胰疾病,并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技术。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内的分布位置,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又称浅表性) 、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按炎症分布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炎症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属于“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等范畴。 【中医辩证分型】 1.肝胃不和型: 证候: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2.脾胃虚弱型: 证候: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小便清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细。 3.脾胃湿热型: 证候: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 4.胃阴不足型: 证候:胃烷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 5.胃络瘀血型: 证候:胃脘痛有定处,拒按,胃痛日久不愈,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西医诊断要点】 1.症状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体征 体检可有或无上腹部压痛。 3.实验室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并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药物,戒烟酒、节制饮食,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 2.药物治疗 (1)抗酸剂:只用于胃酸分泌增高或正常分泌的患者,能减轻反酸、烧心等症状。抗酸剂如氢氧化铝凝胶;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药物。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以餐后饱胀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胃痞”。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一》证候分类标准: 1 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 ⑤脉沉弱。 2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3 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 4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5 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③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或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二》治疗:一、辨证治疗 1 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2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药物: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i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7047929.html,erAgent.indexOf("MSIE 6.0") < 0 ){BAIDU_CLB_fillSlot( '920314' );} 3 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炒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4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芦根、茵陈、生薏仁。 5 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二、随症加减 胃胀明显者,可加厚朴、枳实;胃痛明显者,可加郁金、元胡;反酸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虚寒明显者,可加熟附子、肉桂(焗服)。 《三》中成药治疗: ①香砂六君丸:每次10 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10 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②香砂养胃丸:每次9 g,每日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理中丸,每次10 g,每日2-3次;湿寒胃痛颗粒:每次3 g,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③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 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5 g,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 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 主要成分:猴头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 此外,还有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应随证加以选择应用。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精)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目的】: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及其运用。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慢性胃炎;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此可知,半夏泻心汤证有上、中、下三部位的症状,即上呕、中痞、下肠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以上条文可知,满而不痛就是所谓的痞。那么痞是怎么形成的呢? 《伤寒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上条文说明痞的形成原因是医者误下。 综合以上三条条文,痞的成因应是误用下药,徒伤中阳,阳虚则阴盛,寒从中生少阳邪热乘机内陷,以致寒热错杂其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形成满而不痛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就是这样来的。 《医方考》亦云:“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虽略有不同,但大意相符。 《伤寒论》:“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就是说越是痞越不能下,否则就会加重病情。 【西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表现: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对症治疗为主[1]。 【中医关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慢性胃炎这个病名,但可以参照胃痛、痞满、喛气、泛酸、嘈杂、呕吐等病。其中根据症状多与痞满相参照。痞满的病因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而这些病因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的辩证首要分虚实[2],然后知犯何逆而能随证治之。从张介宾的那句话可以看出痞和胀并非一回事但常常合并出现。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分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改党参9g、大枣15g、灸甘草9g组成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苦辛温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辛开(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 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辛开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成药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中成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 (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最新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必需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

(3)腹部彩超、心电图 (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 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 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西医治疗 ①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适应症: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③有胃癌家族史者。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或胶体铋剂+克拉霉素1000mg/d+阿莫西林2000mg/d( 或甲硝唑800mg/d) 7-14天为一疗程。 ②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此治疗属于经验性治疗,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等药物,可单用及联合应用。 4、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诊断已明确。 2、治疗后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