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君曰:“此不足为也。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期必于秋。”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1)出下列加下划线中的意思。

①比君往见________ ②君既没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治疾多奇验()

A.验证 B.经验 C.灵验 D.试验

②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A.参与 B.预先 C.料想 D.预兆

(3)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5)①段中葛乾孙“不复应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②段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葛乾孙形象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等到;通“殁”,死。

(2)C;A

(3)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5)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乾孙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不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解析】【分析】(1)①比:等到;“比君往见”译为:等他去看时。②没:通“殁”,死;“君既没”译为:他死之后。

(2)①据前文所说“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可知葛乾孙因为祖传医书药方的缘故,他医术高超,所以“治疾多奇验”的意思是“治顽疾大都能奇妙地灵验”,可见“验”意思是“灵验”。故选C。②“不及”是来不及的意思,依据前文“吾闻中原豪杰方兴”,可知中原地区豪杰正在起事,所以“吾不及预”的意思是我来不及参与了,可见“预”的意思应为“参与”。故选A。

(3)句子大意是:主考官按照规范的取士标准来衡量,不能录用放荡不羁之人,(然而对于他的文章深为赞赏)反复诵读而不忍放手,于是打算将其列为第二批再予考虑。“按图索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墨守成规办事,它是“主司方”的谓语,所以从“按图索骏”之后断开;“斥弛之士”意思是放荡不羁之人,它是“不能识”的宾语,所以从“斥弛之士”之后断开;“把玩不忍舍”是“主司方”对葛乾孙文章的态度,故从其后断开。依据分析,断句如下: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本题注意句中得分点:城,筑城;因,凭借;身,亲自;壮,认为……很有气势;然,认为……正确,认可。译文: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5)依据葛乾孙“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以及“把玩不忍舍”,可知葛乾孙文章新颖大胆,连主考官都反复诵读而不忍放手,可是因为“主司方按图索骏”,即主考官按照规范的取士标准来衡量,所以葛乾孙没有被录用,由此可知葛乾孙“不复应试”的第一个原因是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依据后文葛乾孙所说,“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可知葛乾孙“不复应试”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6)第②段中作者在塑造葛乾孙的形象时,使用了直接评价、举事例、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这是作者以直接评价来表现其医术高明;“有士人患伤寒疾……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是以典型的治病事例,凸显其治病多奇验;“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是以奇疾他医不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是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故答案为:⑴等到通“殁”,死。

⑵C;A

⑶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⑷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⑸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乾孙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葛乾孙,字可久,是平江人。他天赋异禀,外貌卓异出众,体力超过常人。未成年时,喜好攻伐诛杀的策略、排兵布阵的方法,百家的技艺才能,他没有不精心研究的。成年后,一改往日的志向和行为转而用功读书,在被推荐参加的进士考试中,他的卷子语出惊人。但主考官按照规范的取士标准来衡量,不能录用放荡不羁之人。然而对于他的文章深为赞赏、反复诵读而不忍放手,于是打算将其列为第二批再予考虑。但葛乾孙却说:“这也太不值得了,我怎肯同流合污阿谀逢迎,甘心离经叛道而去迎合当局的意图呢!”于是就不肯再参加考试了。此后他还经常指教读书人,其学问见解很不一般。金华的黄溍特别赏识他的才学,多次劝他去科考做官,他都不答应。

葛乾孙家有祖传医书药方,他医术精妙,却独辟蹊径浑然天成,治顽疾大都能奇妙地灵验。从当朝丞相到各级官员凡得了怪病,其他医生都治不好的,就来找他,无不药到病除。有个读书人得了伤寒症,汉不能出来,等他去看时,竟然发狂了,沿着河岸拼命跑,他追上后索性将其丢进水里,不让出来。多时后捞出,用丝绵包裹严实,最后终于把汗捂出,病就好了。他给人治病就是这样的治法。当时的葛乾孙名重南北,吴国的人出门远行,一定要先去向他请教,各地人士途径吴国,也一定要来登门拜访他。

壬辰年间,安徽土匪窜扰江浙,吴国人人自危,浙西廉访佥事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来向他求计,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次年正月,他跟我去游开元寺,私下里跟我说“我听说中原英雄辈出,但我来不及参与了,这就是命啊”,他说“杀气遍地,我的命犯克,不久就要死了,预计是在秋天”,我说“怎么至于呢”。过了一个多月他果然病了,我去看他,还能谈笑自若似乎没有病痛。秋七月,他洗完澡,竟安然去世了,终年四十九岁。他的诗来不及注解编撰,藏在家里。他死后,朝廷给他的任命书正好送到,但已经来不及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荫:庇护

B.继迁擅中国要害地擅:占有

C.寢其书不用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寇:侵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②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4)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答案】(1)A

(2)C

(3)①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

②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4)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解析】【分析】(1)A项“荫”:荫庇,古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全句翻译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的牙内都虞侯。故选A

(2)C项,张冠李戴,“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错。原文说“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意思是“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求)”故C项应说“大臣们对宗哥立遵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宗哥立遵的建议”。故选C

(3)本题重点词语:①虐使:残暴地驱使;即:就;移书:发文书;抚纳:安抚接纳。

②过:访问;辄:就;阴:暗地;疾趋:驱马快跑;惮:害怕。

(4)曹公治边措施有:加强法治。文章说“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针对羌人的做法,曹公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以此加强法治。优抚首领。文章说“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至今皆为成法。”曹公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这也是治边措施之一。屯田募兵。文章说“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 曹公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体现了他“屯田募兵”的治边措施。修筑城寨。文章说“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

池,部署军队来防守,体现了他“修筑城寨”的治边措施。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②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⑷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注意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了解题干涉及到的人物做了哪些事情,然后通过这些去整合答案。

【参考译文】

曹公名玮,字宝臣,是真定府灵寿县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的牙内都虞侯。至道年间,李继迁(反叛)强占了河西的银州、夏州等地,后来又攻击其他部落俘虏那里的百姓。在那时候,曹公身为东头供奉官,刚十九岁,太宗问大臣:“可以派谁抵挡李继迁呢?”武惠王举荐曹公应诏出征。真宗登基,移官做了镇戎军节度。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那里的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公就给(这些部落)写信表明朝廷的恩德信义、抚慰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羌人得到书信之后,往往感动得流泪。咸平六年,李继迁死了,他的儿子李德明要求保护要塞。曹公上书说:“李继迁占据着中原的关键之地,一辈子用军队(和朝廷)相抗,使得谋臣像狼一样不停地回头张望多疑而忧虑。现在他的国家危险儿子弱小,(如果)不立即抓捕灭掉他,等以后变得强盛起来,就无法使人民安全地生活了。”那时,朝廷想以恩惠来招纳李德明,因而把他的奏章搁置在一边而不采纳(曹公的建议)。

大中祥符三年,不久又任命他为泾原路都钤辖兼任渭州知州。曹玮曾绘制泾原、环庆两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进献朝廷,真宗留一份在枢密院,把另一份交付这两路保存,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事情。大中祥符八年,升迁做了英州团练使,秦州知州。秦州西南的羌族部落唃厮啰、宗哥立遵开始强大起米,宗哥立遵供奏上地方特产,要求被赐封赞普。曹公上书说:“夷狄之族(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要是满这次足了他的要求,一定会蔑视中原大宋王朝。”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求),但是仍然任命他担任保顺军节度使。曹公说:“我已经对宗哥立遵(贪婪的本性)习以为常了,他又将会成为(我们的)的敌人。我训练军队来等待他。”到了第二年,啰、遵二部落果然带领全部人马号称十万,入侵三都。曹公带领三个将领击败了他们,并且向北追逐他们直到沙州,所杀和俘虏的有上万人。

天圣七年,改任彰武军节度使。天圣八年正月,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皇帝为他罢朝两天,赠官侍中,谥号为武穆。

曹公做统帅将近四十年,用兵从来没有败过,尤其在西部边境上立功很多。归顺的羌人杀了汉人能够按照羌的法规用羊马来赎死罪,曹公说像这样做不是尊重宋朝、关爱我们的子民,上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又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借用如我们官员那样给他们勋阶爵秩,到现在都已成为固定的法律。陕西每年征调边人担任弓箭手但是没有供给,曹公就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到现在边境还依赖它得以充实。所募的人都成为精兵。(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并且说:“日后应当有用得到这地方的。”等到李元昊的叛兵多次被驱逐,(曹公)最终把笼干川作为德顺(将)军的治所,而自陇山以西,曹公所采取的措施,人们都认为很便利自从三都之战后,曹公的威名闻于天下。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三山注:契丹使者经过魏州之地,就暗中约束随从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快速骑马。到了之后,大多畏惧曹公,不敢仰视他。)契丹请求会盟后,真宗对于用兵的事情十分重视和谨慎。一有了边防上的问题,就亲手拟写诏书询问曹公,每每十余次,但曹公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也没有被皇上改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

可/

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一直沿用到清朝。

B.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唐朝以后泛指山西。

C.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

D.日昃,亦称“日仄”“日侧”等,为天色纪时法。“昃”意为太阳偏向西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有担当重实干,讲求功效。任职夔州时为了便于治理,提出搬迁治所,设置常平仓的建议,并坚持立即开仓发粮赈灾。

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造福百姓。在任所根据地貌特点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加固河堤,疏通河道,使百姓不再受洪水祸害。

C.程师孟捍卫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他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面对契丹的指责和傲慢无礼,他义正辞严地进行有力回击。

D.程师孟为官能力突出,政绩卓著。历任各种职务,他都能注重实际,结合实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

②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答案】(1)B

(2)D

(3)D

(4)①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②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以筑城。

【解析】【分析】(1)“渝”是“渝州”的意思,作“于”的宾语,所以在“渝”后断句;“建请置仓”是完整的动宾结构,所以在“建”前断句,在“仓”后断句;“凶岁”是“适”的宾语,所以在“岁”后断句;“即”是“就”的意思,一般表承接,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所以在“即”前断句;“他储”是“其他储粮”的意思,作“发”的宾语,所以在“他储”后断句;“吏惧”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在“惧”后断句。译文:程师孟上奏把治所迁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他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立即假托命令发放其他储粮,不等待回复。官吏害怕,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故选B。

(2)D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错误,“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二时前后。故选D。

(3)D项,曲解文意,“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错误,依据原文“治行最东南”可知,程师孟任福州知州时,政绩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并非在同列中堪称第一。故选D。

(4)赋分点:① “两属”:属于两国;“渔”:动词,捕鱼;“岂”:副词,难道;“理”:名词作动词,符合情理。②“为……所”:被动句;“骇”:惊惶;“相踵”:相继。

故答案为:⑴B;⑵D;⑶D;

⑷①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②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以筑城。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附参考译文】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考中进士甲科。历任南康军知军、楚州知州,提点夔州路刑狱。泸戎多次侵犯渝州,边境使者的治所在万州,与渝州相距遥远,有警报常常十天才能传到,程师孟上奏把治所迁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他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立即假托命令发放其他储粮,不等待回复。官吏害怕,告诉他不可以这样。程师孟说:“如果一定要等到回复后才发放,挨饿的人都死了。”最终将这些储粮发放下去。调任河东路。山西地区土山很多,山旁连接着河流,春夏大雨,水像黄河一样混浊,俗称“天河”,可以用来灌溉。程师孟出钱开渠筑堤,用河水中的淤泥改造出一万八千顷良田,并把这些事情聚集起来写了《水利图经》,颁发给州县。程师孟担任洪州知州时,聚积石块修筑江堤,疏通章沟,揭开北闸来调节水位升降,此后就没有发生水灾。程师孟兼任三司都磨勘司。迎接陪同契丹使者,萧惟辅说:“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程师孟说:“两国都应当信守誓约,涿郡有档案可供审查,您不管双方誓书,空口乱说,难道是想滋生事端吗?”萧惟辅惭愧道歉。出任江西转运使。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吏充当内应,所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给几名奸吏戴上镣铐送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获。加封直昭文馆、福州知州。他修筑内城,兴建学校,治理成绩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调任广州。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

不可以筑城。程师孟在广州六年,修筑了西城。等到交阯攻陷邕管,听说广州守备坚固,不敢再向东。当时程师孟已经被召回朝廷,朝廷顾念他以前的功劳,让他担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程师孟奉命前去祝贺契丹国君生日,到了涿州,契丹设宴,迎接的人面向正南坐,涿州官员面向西坐,宋朝使者和副使者面向东坐。程师孟说:“这是轻视我们宋朝。”不肯就位。从下午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程师孟说话的口气更加严厉,呵斥契丹迎接的人更换位置,于是改为参加迎接的人东西相向。第二天,涿州人在郊外为他饯行,程师孟骑马疾驰而过,不予理睬;涿州人移文到雄州,以此上告,程师孟因此被罢官。后又起任越州、青州知州,于是退休,以光禄大夫的头衔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1)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甲)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乙)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丙)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为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量者,定体于恒者也。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非,而势已成乎莫挽,唯定体之不立故也。(丁)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汔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

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既以身任天下,则死之与败,非意外之凶危;生之与成,抑固然之筹画。生而知其或死,则死而知其固可以生;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盘中。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取材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注释:①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1)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

也。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对句中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其机也机:时机

②犯大敌而不挠挠:屈服

③量不足以胜之也胜:战胜

④间群雄间:离间

⑤人且喻于君臣之义喻:告诉

⑥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抑:克制

⑦转念知非非:不是

⑧无所汔止汔:完成

A.①⑧

B.②⑦

C.③⑥

D.④⑤

(3)下列各组语句中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智之遽穷乎唯定体之不立故也

B.卒为嗣源所迫曹彬为下江南

C.以从容论功而行赏在量而不在智

D.自敛雄心以俯听既以身任天下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

B.一摧(于)垓下

C.更起而角死力,(盖)汉亦疲矣

D.而不轻授(曹彬)以使相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

B.藉令戢悻悻之怒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

C.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是相互转化不能预测的

D.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声音表情随着他起伏的命运而变化

(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成必败,苟败必亡

②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

(7)作者认为“豪杰”与“凡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请从文中各举一例,简要概述。【答案】(1)B

(2)A

全国卷语文真题历年(14--17)高考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 有以折之 ..。”及肄射,将 ..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 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 .....,.吾且往大国分画 矣.。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州,又改郓州。上元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 上之 ..;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 马光墓。哲宗以问将 ..,召为佑神观使。 .....,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高中篇情景默写

2016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篇情景默写 高考古诗文高中部分(14篇)。古诗词填空属于高考送分题,大家一定要把送分题全部拿到手。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

1.《孔子》12章 2.《孟子》3章 3.《左传·曹刿论战》 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诸葛亮《出师表》 6.陶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 8.韩愈《杂说(四)》 9.刘禹锡《陋室铭》 10.柳宗元《小石潭记》 11.范仲淹《岳阳楼记》 12.欧阳修《醉翁亭记》 13.周敦颐《爱莲说》 1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5.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6.《诗经·关雎》 17.《诗经·蒹葭》 18.曹操《观沧海》 19.陶潜《饮酒》 20.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王湾《次北固山下》 22.王维《使至塞上》 2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4.李白《行路难》 25.杜甫《望岳》 26.杜甫《春望》 2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0.白居易《观刈麦》 3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李贺《雁门太守行》 33.杜牧《赤壁》 34.杜牧《泊秦淮》 35.李商隐《夜雨寄北》 36.李商隐《无题》 37.李煜《相见欢》 38.范仲淹《渔家傲》 39.晏殊《浣溪沙》 40.王安石《登飞来峰》 4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2.苏轼《水调歌头》 43.陆游《游山西村》 44.辛弃疾《破阵子》45.文天祥《过零丁洋》 4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7.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8.龚自珍《己亥杂诗》 49.《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50.《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51.《答谢中书书》 52.《湖心亭看雪》 53.《河中石兽》 54.《十五从军征》 55.《登幽州台歌》 56.《木兰辞》 57.《黄鹤楼》(崔颢) 58.《卖炭翁》 59.《满江红》(秋瑾) 60.《南乡子》(神州) 61.荀子《劝学》 62.庄子《逍遥游》 63.韩愈《师说》 64.杜牧《阿房宫赋》 65.苏轼《赤壁赋》 66.《诗经·卫风·氓》 67.《离骚》 68.李白《蜀道难》 69.杜甫《登高》 70.李商隐《锦瑟》 71.白居易《琵琶行》 7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74.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75. 《庄子一则》庄子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

2017届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初中50篇+高中 14篇) ☆初中篇☆ 1、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 (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 ..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答案第一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00题与答案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00题与答案 高中必背14篇 劝学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逍遥游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小题,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深敬重之。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幼赴阙..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舍此而去,!孰敢不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素无居宅,帝以芝清忠履正,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位特进,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分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爽懦惑不能用A./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而/不苟免//宣帝嘉之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B.爽懦惑不能用/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不诛/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遂委身受戮C. 爽懦惑不能用 //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宣帝嘉之不苟免而口不论直志当死下狱芝坐爽遂委身受戮爽懦惑不能用D. ////////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 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A.《三坟》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D.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A.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B.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首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2017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016-2018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 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全国卷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全国卷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目录)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