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

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

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
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

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

肖楚熊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0006)

摘要:陈垣作为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不仅治学严谨、成果斐然,而且交游广阔,对同仁、后辈的鼓励和提携不遗余力。岑仲勉史学成就的取得,就有陈垣的提携之功。二人在学术上彼此倾服,相互切磋,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推动了史学发展。陈、岑二人的学术交往,永远值得后辈钦佩和学习。

关键词:陈垣;岑仲勉;史源学

中图分类号:K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1)02-0019-04

一、陈垣对岑仲勉的学术提携

陈垣(1880 1971),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著名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陈垣的主要著述有 元西域人华化考 、 校勘学释例 、 史讳举例 、 南宋河北新道教考 、 明季滇黔佛教考 、 清初僧诤记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及 通鉴胡注表微 等。陈垣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岑仲勉即是其中之一。

岑仲勉(1886 1961),学名铭恕,字仲勉,广东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人,著名史学家。青年时,入两广大学堂(清广雅书院,后改为两广高等学堂),就读两年半,考入两广游学预备科(清粤秀书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1912年12月毕业。其后在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员,业余从事植物名实考订及中外史地考证。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学秘书兼文书主任,业余撰著 佛游天竺记考释 ,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从而引起史学界注意。1937年初,由时任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导师的陈垣推荐,岑仲勉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任专任研究员。1948年后,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至逝世。主要代表作有 隋唐史 、 突厥集史 、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 等书。岑仲勉在隋唐史、先秦史、古代文献学、中西交通和民族关系、史地考证等方面,均卓有建树。而岑仲勉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陈垣的鼓励和帮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慧眼识英才,举荐不余力

陈垣与岑仲勉的交往始于1933年,岑仲勉将广州圣心中学校刊 圣心 第一册通过刘秉均寄给陈垣,校刊大部分为岑仲勉写的 课余读书记 ,是对 水经注 中今恒河地区的注释及中西交通史的考证。据1933年岑仲勉致陈垣信:

援庵先生左右:

岁首邮呈敝校校刊,由刘君秉均转传温奖,渐恧莫名。嗣以敝同人不情之请,复承概允题签。拜赐之余,既喜声价之借重龙门,益恐荒疏而贻笑讥獭祭。二期手稿,夏末早付手民,适因辍业转移,遂稽时日。顷印刷甫竣,

别由邮附呈十部。故都贵僚好有不视为纸簏中物者,望为分致。浅学技痒,辄效喧呶,尚幸进而正之。[1]568

此时二人尚未谋面,然陈垣对岑仲勉这样的业余史学者能够写出考证严密、富有见地的文章非常欣赏。他将这部 圣心 分送给陈寅恪、胡适、傅

第13卷第2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3 N o.2 2011年5月 Journal of Wuy i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M ay,2011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肖楚雄(1984 ),广东陆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

斯年等著名史学家。同年12月17日,陈寅恪致函陈垣说: 岑君(即岑仲勉 引者注)文读讫,极佩(便中乞代致景慕之意)。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 [1]377翌年2月,傅斯年致函陈垣说: 承赐 圣心季刊 ,至佩。其第一册犹可求得否?岑君僻处海南,而如此好学精进,先生何不招其来北平耶? [1]558二人对岑赞誉有加。陈垣将陈寅恪来信寄给岑仲勉,1934年1月22日岑回信给援庵说: 奉十二月二十日惠书,交陈君寅恪手缄,奖誉备至,渐汗交并。 同时寄送 圣心 十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虽然现在没有办法看到陈垣奖誉岑的书信,但据当年圣心中学同事马国雄回忆,大意云: 寄来圣心校刊 考证明确而精审,珠江流域有此出类拔萃之学人,真可为吾乡扬眉吐气。 [2]由此可见,陈垣慧眼识英才,对后学的提携不遗余力。

(二)提携唯贤才,工作更添翼

经陈垣引荐,以 圣心 为缘,岑仲勉结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并于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在这个过程中,陈垣对此事热心参与,给予鼓励和帮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从 陈垣往来书信集 中岑仲勉致陈垣之信可见。1934年11月24日,岑仲勉致函陈垣云: 前奉孟真(指傅斯年)所长驰函,以尊处 圣心 之介,来沪约见,嗣复驱车走访。临行时嘱赴宁参观图书,来月中或抽暇一走也。 [1]572同年12月,又致函陈垣云: 在宁谭话中,孟真先生颇有援引入所之表示,并询志愿,当时唯唯应之。 [1]5721936年9月,又致函陈垣: 孟真先生适有书来,寄下拙著单行本,俟到时另邮呈正。傅先生意仍主勉入教育界,然此事总利害各参半,容当熟思之耳。 [1]572可见,陈垣对于岑进历史语言研究所是非常关心的,岑也将进史语所的每一进展情况告之。1937年5月18日岑致函陈垣说:

援庵先生著席:

昨孟真先生赴陕,电约在站晤谈,备悉台从会竣返平,至慰。聘书闻下月乃可发,研究

计画须与主任商定。寅恪先生常见否?便见时

恳略代一探(如何方式),俟接约后再通问也。

邮寄清华想必能达。月前报载某会拨研究款贰

千元一节,未审近来专研何种?再祈突传注拟

加入乙则。倘已付印,或附篇末得否?专上,

敬请撰安。岑仲勉谨启。五、十八。[1]591

6月初聘书寄到、7月就职等情况,岑都在信中详细告之。

(三)史家助产手,文章千古事

陈垣对岑仲勉的史学才能甚为赞赏,常常鼓励他多撰文投稿,如介绍他在顾颉刚的 禹贡 杂志上发表文章,也常常约他为 辅仁学誌 撰稿,诚如陈达超所讲: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赞赏他的专长,特约他为 辅仁学誌 撰稿。仲勉先生在这个刊物发表的 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 、 汉书西域传康居校释 、 新唐书突厥传疑注 、 跋突厥文阙特勒碑 等七、八篇,皆方法严禁,论断有识,行文之美,犹有余事。 [3]2此外,岑在 金陵学报 、中山大学 文史专刊 发表了大量著述,进一步引起史学界重视。

由于陈垣推荐,岑仲勉得以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从此岑仲勉正式成为专业学者。他不负所望,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发表多篇文章,成果丰硕。 其著述之勤,成果之多,在当年的史语所里,名列榜首。史语所里 集刊 有时几乎成了岑氏专刊。如第9本(1947年出版),发表文章12篇,岑氏竟占9篇;第12本(1948年出版),发表文章46篇,岑氏仍占13篇。如此多产,其勤奋不能不令人惊叹。 [4]这说明陈垣有识人之明,且举荐有力。

(四)尺牍相交甚,感情日笃深

从1933年以一封书信开始交往算起,至1961年岑仲勉逝世,陈垣与岑仲勉彼此相交28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岑对陈的知遇之恩、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

陈垣对岑仲勉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常与其商议研究题目,借书或赠书给他。如1935年6月18日,岑致函陈垣,在阐发自己对 观堂集林 、 备录笺证 考证和译注优劣的一番见解后, 兹又有请求者数事 [1]574,提出借书和购书的请求,包括 华夷译语 的摘抄和誊录、 西域访古录 版本的寻觅、 出塞录 单行本的查找等。对于岑的请求,陈垣也是尽悉其力满足,帮助这位对史学抱有极大热忱、孜孜不倦追求的 同行 。如1936年, 12月31日,岑仲勉来函,乞代购书,代借旧报、代觅书 [5]407。

而岑仲勉每有新的研究计划或新的著作,都会请陈垣指正,如1935年10月14日致陈垣函: 如不弃瓦砾,则略有数短篇可供采择,兹别附乙目。诸事请勿客气。 信后还附上了研究计划题目,原文如下:

20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草目

汉书西夜校释:此是校释之一,彼谓一得,原拟俟全书刊布。大意以为西夜即塞之异

译,而乾陀罗亦见于后书。有此则佛教如华时

间问题似可上推西汉,而休屠金人等可研究

也。

外蒙古地名四个:大意就于都斤、他人水等(以见 辅志 )作再详细之研究。

新唐书(突厥传)拟注一篇:此为拙稿 突厥集史 之一篇。清儒专唐书者少,窃谓

旧、新不能偏废,而新书溢出之史料似不可不

先考其本据。所谓注者,即注其本据。

再说钦察:前年寄奄蔡稿后,知伯希和主钦察(屠、柯)即库草奚之说,即再作详细驳

论。

汉书地理志序列之臆测: 汉书集注 有此讨论否?[1]577

陈垣也会将有关文献史料寄给岑仲勉,二人就版本校勘、史地考证等问题相互切磋,情意笃厚。如岑写 元和姓纂索引附四校记 ,前后与陈垣反复商量了好几次。 7月7日(指1935年),岑仲勉来函: 屡承贶假佳本,受惠孔多 。现方作 姓纂 之校记,恳请代钞 雪堂丛刻 中 姓纂 校记第一页。 [5]388同年10月26日,岑仲勉又致函陈垣,谈 元和姓纂 撰写过繁,或有妨篇幅,有数短篇可供采择。11月7日,再次致函谈撰写 元和姓纂 校记的问题。翌年9月5日、21日,11月19日,1937年1月14日、29日,2月26日,3月24日,4月9日、26日等,谈 元和姓纂 版本、比照、校正等诸问题,前后共提及 姓纂 12次。陈垣对此并不倦怠,反而以极大的热心急其所急、供其所需。对岑仲勉的勤学多产,陈垣亦深感佩服,1958年陈垣写给岑1封信,当时岑新著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出版,寄陈垣1册,陈收到后复信,称岑为出版著作 多快好省 者也。

二、陈、岑交往对史学的贡献

陈垣善学术交游,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 交游原本要紧,无友不可以成学。 [1]650陈垣一生治学,与学者交游甚多,与宗教界、政界和史学界志同道合者切磋学术,情意甚笃。岑仲勉在史学界的知名度和学术成就,与其个人及其浓厚的文史爱好、严格审慎的治学态度、严谨缜密的考证方法、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不无关系;而陈垣的推荐、提携、帮助,对岑的成功无疑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垣对这位广东同乡的赞赏、钦佩以及提供的帮助,相比他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一)双方良性互动

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形成了良性互动。陈垣是我国著名史学大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研究领域广泛,在史学上是个不可多得的能人。有论者评价他: 材料丰富,考证精详,立论扎实,文字简练。 [6]这16字非常精练地概括了陈垣的史著特点。陈垣为史,非常注重占有材料。1930年,他用了近1年的时间,以元刻本及其他各本 元典章 校补通行的沈家本刻本 元典章 ,发现沈刻 元典章 的谬误12000余条,著 沈刻元典章校补 10卷。后来他又从这些误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000余条,加以分析归纳,写成 校勘学释例 一书,总结了校勘学的经验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 校法四例 。而岑仲勉在史学上对材料的占有亦是如饥似渴,力求完备。前文讲到,就 元和姓纂四校记 这部专著,他与陈垣书信往来,反复讨论,咨询版本、校对、考证等问题达12次。他博采年谱、碑志方面的书籍,徵辑诸家考证,进行芟误、拾遗、正本、伐伪的深入校证增补,写成了3大册、近170万字的巨著。 其精博之处,为研究唐史和谱学,提供了一部较高学术价值的工具书,至今丝毫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减色。 [3]2-3而他所积累的材料和校正,又为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的撰写奠定了基础。姜伯勤认为: 岑仲勉揭示出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是 元和姓纂 之嫡子 。这是他在史源学上的一个最有光采的发现。 [7]1308

(二)史源学的扩展姜伯勤认为岑仲勉的隋唐史源学是其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之一,而岑的研究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垣的影响。陈垣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讲授 史源学研究 一课,提出读史要 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 [8],认为史源学的研究重在史料的考证。对于考证在整个历史学的地位和作用,陈垣说: 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 [9]在这种史学思想指导下,陈垣经过几十年史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使得自身在掌握和运用史料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正是因为这种探寻史源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本领,才使得他在目录、校勘学和避讳学等学科上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的

21

第13卷第2期 肖楚熊:陈垣与岑仲勉的学术交往

贡献。

岑仲勉传承了陈垣的史源学。1937年,岑在 辅仁学誌 发表的 新唐书突厥传拟注 一文中,亦提出 新唐书 整理中宜注意 史源学之不可不讲 。不但讲,岑更不遗余力地实践。同时岑仲勉在史源学上又提出另一种见解,认为前人修史未取之材料即所谓 史余 ,也是一种史源,故称 集之一部为史源,亦史余也 。岑仲勉能在 登科记 、 方镇年表 、 郎官题名 等研究上扩大前人的成果,即在善于利用史余扩大史源。除此外, 翰林学士壁记的研究是岑先生的独创性工作 [10],而这一研究也体现了岑仲勉在史源学上的独到眼光。他从史源学角度出发,详细考证不同版本,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探明其环环相扣的史源从出关系,给予后来者以重要启发。

(三)拓展史学新领域

陈、岑二人都是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的史学大家,敢于挑战传统,冲破束缚,探索史学新路径。陈垣以史源始进而校雠举讳,以域人华化进而博宗教考;岑以碑证史进而金石证史,以隋唐史源进而通隋唐史。岑仲勉治学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证历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学、碑例、书法等专义,岑仲勉则以碑志考证史实,又纠正了清金石家过信石刻、偏责史实的毛病,客观地论证碑志之价值。在中外史地研究尤其是西北史地研究方面,岑出版有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 、 突厥集史 、 中外史地考证 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辑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有关著作如 金石证史 、 贞石证史 、 续贞石证史 、 新唐书突厥传拟注 、 汉书西域传校释 、 跋突厥文阙特勤碑 等,作于1936至1942年,这几年为陈垣与岑仲勉书信往来之密集期,信中多涉及碑刻考证、西北史地,陈垣在这方面无疑对岑仲勉在新史学领域的拓展有着促动作用。

二人治学广泛,笔耕不辍,产出一部部巨著。粗略统计,陈垣各种著述当在340种以上,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余种,总字数约在400万以上,其中史学著作18部,学术论文杂文159篇。[11]而岑仲勉治史40载,著作17种,论文200篇,凡1000万言。[3]9其著述内容齐全,种类繁多。陈、岑二人 著作等身、群言是宝 [7]302,皆可谓博通古今的大家。

史学家陈垣与岑仲勉的往事,犹如陈年老酒,耐人寻味。二人的史学、史才、史识永远值得后辈钦佩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2]张荣芳.近代之世界学者 陈垣[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2005:137-138.

[3]陈达超.岑仲勉先生传略[C]//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2004.

[4]蔡鸿生.学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4.

[5]刘乃和,周少川,等.陈垣年谱配图长编[M].沈

阳:辽海出版社,2000.

[6]陈智超.励耕书屋问学记 史学家陈垣的治学

[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2:112.

[7]姜伯勤.岑仲勉[M]//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河

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8]陈智超.前言[M]//陈垣史源学杂文.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0: 1.

[9]陈垣.通鉴胡注表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98.

[10]姜伯勤.前言[M]//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10.

[11]牛润珍.陈垣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1999,120 121.

[责任编辑 文 俊]

22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13卷第2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13 N o.2 2011年5月 Journal of Wuy i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M ay,2011

1009-1513(2011)02-0093-03

ABSTRACT

W u Yubi's Influence on C hen X ia nzhang(by ZHANG Yun-hua) Abstract:Wu Yubi's academic guidance led to the rise of the idealistic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Ming age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Jiangmen School cr eated by Chen Xianzhang and Wang Yangming's"Wang School".View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Chen Xianzhang's idealistic philo sophy and his life course,Wu's influence on Chen lay mainly in Chen's acceptance of Confucian systematic know ledge,spiritual stimul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noble character,inspirational learning methods,and the trinity life mode o f farming,study and teaching.

Key wo rds:Wu Yubi;Chen Xianzhang;the study of the mind;meditation

R em ittance Charges and the C hange of Socia l Attitudes in the PR D R eg io n(by LIU Jin) Abstract:In modern times,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 ion became a"homeland of Chinese in A mericas"and hug e amounts of over seas remittances flowed to it via remittance letters.Var ious gr oups at home and abr oad vied fo r the delivering remittance letter s. T hey tried to attr act business by citing kinship ties and geographical awareness or the modern concep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jus tifications.T his competition-induced change in social attitudes in the homeland of overseas Chinese was a sign of social transfor ma tion from the rural society to a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 ciety.

Key wo rds:social transformation;homeland of overseas Chinese;remittance letters;the concep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the Pear l River Delta

W u Guangjian's C ontributio ns to Translatio n in Modern C hina(by DEN G Shi-huan) Abstract:Wu Guang jian was a well-known translator,diplomat and enlightenment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He was the first man to translate famous w ester n literary works into vernacular Chinese and made gr eat achievements and ushered in the era of trans lating using vernacular.He is still unrivalled in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he wide categ ories of wr iting,hig h criteria fo r the selection o f source texts,amount of translation,and the survival ability of his tr anslation works.T oday's translator s can benefit from the reco l lection of his noble char acter and his great contr ibutions.

Key wo rds:Wu Guang-jian;translation;contributions

Poetic Wisdom in C onfucianism's Co ntentm ent in Po verty(by Zeng xiao-juan) Abstract:Contentment in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pr oposition in Confucianism and ran throug h Chen Xianzhang's poetry and essays on poetry.Chen played a crucial ro 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 contentment in pover ty.H is thinking on the idea endowed his poetry with special character and had gr eat impact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and chang es to the poetry dur ing the later Ming period. Key wo rds:Chen Xianzhang;Confucian contentment in poverty;po etry

Learned Intercourse between C hen Yuan and C en Zhong-mian(by XIA O Chu-xiong) Abstract:Chen Y uan as a w ell-know n moder n historian and educator was not only a man of meticulous scholarship with impres sive results but also made friends w idely and spared no efforts in encouraging,g uiding and promoting his colleagues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scho lars.Cen Zhongmian's achievements could partly be attr ibuted to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Chen Yuan.T he two scholars admired each other academically,learned from each other and forged a profou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m.T hey jointly pro 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histor y and they are always our role models both in pursuing scholarship and friendship

Key wo rds:Chen Y uan;Cen Zhong-mian;study of the source of history

A C om parative Study of the Economic Thoughts of Liang Q ichao and A da m Sm ith(by ZHAN G Y u-jian,ZHU Zheng-y e) Abstract:Liang Q ichao's thought of w ealth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w as an impor tant part of his N ew P eople thinking.It was suggested with a view to enr i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hina based on Adam Smith's national wealth creation and distr ibution and in light of China's conditions.T her e ex ist similar 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 iang's thought and that of Adam Smith's both in connota tion and extension.Ex amining the similar 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 two is of gr eat significance to r 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value of Liang's thinking on w ealth cr eation and distr ibution.

Key wo rds:Liang Q ichao;Adam Smith;thinking on wealth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A C om parative Study of the C om mittee of100and LA80-20Political Action C omm ittee(by L IAO Xiao-jian,BIN You-wen) Abstract:T he Committee of100and L A80-20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both Chinese-dominated,shar e many things in com mon:both were catalyzed by negative events,both were created to promote the Chinese to integrate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nd to fig ht for and defend their rig hts,both are independent,non-partisan and non-pr ofit national organizations,and both adopt the "group"strategy.But the tw o also differ in purposes,compo sition and number of member s.

Key wo rds:the Committee of100;LA80-20Political A ction Committee;compar ativ e study;Chinese-Amer icans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陈寅恪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冶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着,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选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然亦未始非以敦煌所出经典,涵括至广,散佚至众,迄无详备之目录,不易检核其内容,学者纵欲有所致力,而凭籍未由也。新会陈援庵先生垣,往岁尝取敦煌所出摩尼教经,以考证宗教史。其书精博,世皆读而知之矣。今复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请,就北平图书馆所藏敦煌写本八千余轴,分别部居。稽覈同异,编为目录,号曰敦煌劫余录。诚治敦煌学者,不可缺之工具也。书既成,命寅恪序之。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垂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是说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请举数例以明之。摩尼教经之外,如八婆罗夷经所载吐蕃乞里提足赞普之诏书,姓氏录所载贞观时诸郡著胜等,有关于唐代史事者也。佛说禅门经,马鸣菩萨圆明论等,有关于佛教教义者也。佛本行集经演义,维摩诘经菩萨品演义,八相成道变,地狱变等,有关于小说文学史者也。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等,有关于佛教故事者也。维摩诘经颂,唐睿宗玄宗赞文等,有关于唐代诗歌之佚文者也。其他如佛说诸经杂缘喻田由记中弥勒之对音,可与中亚发见之古文互证。六朝旧译之原名,藉此推知。破昏怠法所引龙树论,不见于日本石山寺写本龙树五明论中,当是旧译别本之佚文。唐蕃翻经大德法成辛酉年(当是唐武宗会昌元年)出麦与人抄录经典,及周广顺八年道宗往西天取经,诸纸背题记等,皆有关于学术之考证者也。但此仅就寅恪所曾读者而言,共为数尚不及全部写本百分之一,而世所未见之奇书佚籍已若是之众,倘综合并世所存敦煌写本,取质量二者相与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有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让焉。今后斯录既出,国人获兹凭籍,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问题,勉作敦煌学之预流。庶几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斯则寅恪受命缀词所不胜大愿者也。

启功和他的恩师陈垣二三事

启功和他的恩师陈垣二三事 陈垣(1880.11.12—1971.6.21)。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 陈垣是广东新会人,出身药商家庭,在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此为阵地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民国初,于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 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49年,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启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古典文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这样一位大学者,但是他的成才之路并不平坦。 而每每在十分艰难困苦之际,总有一个人施以援手。 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所以启功由衷地称他为恩师。

启功生于1912年,字元白、元伯。 他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他的曾祖父溥良袭爵为奉国将军,他主动放弃爵位,参加科举考试,及第后官至礼部尚书。 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以科举入仕,官居四川学政。 启功的父亲十九岁就夭折了,启功家的花销全由祖父承担。 启功出生的时候正值清王朝灭亡,步入共和的第一年,因此启功并未受到皇家丝毫的荫庇。 启功十岁时,祖父也仙逝了,是祖父的两个学生邵从煾、唐淮源募集了2000元善款,以扶助老师的弱孙,启功和母亲、姑母一家三口的衣食才算有了着落。 启功从小由祖父和姑母启蒙,三、四岁时被送到私塾读书,五、六岁时在祖父指导下,读《论语》、《尔雅》,学诗词,习书法。 十二岁进北京汇文小学,插班读四年级,后升入汇文中学。 十五岁拜画师贾羲民学画,后又拜在吴镜汀、齐白石的门下学画,同时随戴姜福、溥心畲学中国古典文学及诗词写作。 后由于个人兴趣和家庭经济等问题,中途辍学。 1933年,溥良的门生、曾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把启功推荐给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先生。 启功拿了自己的几篇文章和一幅画作,去拜见陈垣先生。 陈垣认为写作俱佳。

大学生社交网络开题报告

2013届本科生大文类科研工具SPSS实训过程 开题报告 题目(中文):社会交往类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题目(英文):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Websiteon un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院系名称: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编导 学生姓名:贾天润 201327030101 指导老师:蔡宇辉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系 二零一五年九月

本科生SPSS研究实训(论文)开题报告表 社会交往类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湖南大学为例 题目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 1:问题提出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媒体。互联网对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民不仅希望在网络上浏览、搜集各种信息,更希望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因此,网络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它便于人们在网络社区上交流,并形成自己的网络社交社区。近年来,中国网络社区的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大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国梦复兴的重任。他们易于接受新技术、新思想,会把新型的网络社交平台应用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新型网络社交下形成的虚拟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也是今后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当前,有一部分学生面临现实人际关系的困扰。因此,探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意义重大。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如人人网等,拓展了学生们的人际圈,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支持。正如一个硬币有两个面,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许多弊端: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交友会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沉迷于网络交际会加重现实交际能力的缺失;迷失在网络虚拟里会导致现实交往的信任危机;若沉浸在网络?亚文化?圈中,也会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干扰。为此,调查研究社交网站对大学生人家关系的影响对树立当代大学生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选题目的 由QQ、MSN、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IM)和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组成的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正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物。它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完善,不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加快了联系速度,降低了交往成本,提高了交往效率,而且使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延伸到了原本遥远、陌生的弱联系人群。大学生是诸种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最为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必备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拓展了交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工具也使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在某些情况。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针对策略,对优化大学生健康良好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等特点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网络人际交往弥补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时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他们的交往方式更加主动直接,交往面更加宽阔,交往的主体 意识增强。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暴露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使本应在现实中发挥补充作用的网络人际交往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人际情感的疏远,交往信任的危机,自我中心、情感冷漠、缺乏沟通能力,逃避现实等。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是否受到网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许守泯 (成功大学 历史学系;台湾 台南) 一、经历简介 萧启庆教授是当今海内外蒙元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萧教授生于1937年,祖籍江苏泰兴。1955年就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深受姚从吾先生(1894─1970)启发。姚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师事柯绍忞、张相文,亦为胡适入室弟子,后来负笈德国,受到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和班汉姆(E. Bernheim)影响,回国后结合兰克史学和干嘉考证学,研究北亚史及辽金元史。 萧教授在姚先生的教导熏陶之下,选择以蒙元史为研究领域。1959年完成学士论文《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并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仍跟随姚先生研习蒙元史。1963年提交硕士论文《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同年并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在哈佛大学,萧教授主要师承柯立夫(Francis W. Cleaves, 1911─1995)与杨联升两位先生。杨联升先生以博学多闻知名,其治学能以社会科学的观念设定题目和组织材料,却立足于严谨的训诂与考证上。柯立夫先生则师承二十世纪前半西方最伟大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精通汉、蒙、满、波斯及多种欧洲古今语文,其著作以译述与考证见长。萧教授在两位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并由哈佛大学于1978年刊行,自此中外学界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萧教授于196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先是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1974年转任新加坡学历史系。1994年应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邀约,返台任教,讲授“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及“汉学述评”等课程。2000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02年退休,荣聘为清华大学历史所梅贻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 二、研究取径与重心 萧启庆教授认为元史研究有两条主轴,一为探讨元朝在中国史上的独特性,一为考察其在中国史上的延续性。前者着重横向探讨草原传统及外来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元朝制度与文化上的特色。后者着重纵向分析元朝与前后各代之异同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而萧教授的研究重心,早年较重视第一条主轴,近年来也重视第二条,但萧教授也体认到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想结合两条主轴而勾勒出蒙元时代在中国历史及北亚历史中的地位。 三、出版著作 截至目前,萧教授已经出版专书两册,联合编着三种,论文集五册,分别是:专书《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联合编着方面,与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陈学霖两位教授合着《蒙元前期名人传论》(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

一.先秦史 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 二.秦汉史 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 三.魏晋南北朝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 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 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 五.宋辽夏金元史 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 六.明清史 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乃胡编乱造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乃胡编乱造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乃胡编乱造 小大打印 2014-04-30 06:20:57 中国网 最近,一则《出身多么重要》的帖子在网间热传。该帖大致内容如下: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梁启超生了个儿子叫梁思成,梁思成娶了个老婆叫林徽因,有个单恋林徽因的人叫徐志摩。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叶剑英……叶剑英的老婆是曾宪植,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宪植的表兄的女儿的儿子叫蒋经国,他爸叫蒋中正。范文澜有两学生,一个叫郭沫若,还有一个叫汪兆铭。汪兆铭的老婆是陈璧君,陈寅恪的外甥女,这个兆铭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总想填海,后改名为汪精卫。” 乍看这个帖子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是仔细琢磨人物之间的连带关系却是胡编滥造,漏洞百出,让人贻笑大方。为了减少谬误流传,特寻根溯源、逐一澄清。 先看第一句:“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曾多次在中国近海粉碎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虎门销烟”尤称壮举。林则徐有四个女儿,次女林金鸾夭折。长女林尘谭,河南布政使刘齐衔妻,刘家在光禄坊;三女林普睛,两江总督沈葆桢妻,沈家在宫巷11号;小女林金銮,秀才郑葆中妻,郑家在宫巷。她们都在福建,与湖南的左宗棠、曾国藩有什么关系? 左宗棠娶妻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曾国藩娶妻欧阳氏,其岳父是欧阳凝祉,和左宗棠又怎么成的连襟? 再看第二句:“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给现代人以启示。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他不喜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曾纪鸿平时勤奋用心过度,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曾广珊(1871-1949)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的独生女。她自幼爱吟诗填词,亦可称清代著名女诗人。曾广珊是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俞大维之母。而梁启超娶妻李氏、王氏,怎么会是曾国藩的孙女婿? 还有这两句:“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叶剑英。”陈宝箴是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客家人。虽然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所赏识,但是他和曾家并没有婚姻关系,最大的官是湖南巡抚,从未做过宰相。陈寅恪是陈宝箴子陈三立继室俞明诗所生次子。 而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他的父亲叶钻祥(1871-1921),自幼随二哥叶钦祥习武,曾考取梅县武秀才。母亲陈秀云(1872-1944)。这和江西陈家、湖南曾家有什么关系?叶剑英夫人曾宪植倒是出生于显赫的曾国藩家族,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

北京师范大学项目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项目介绍 一、公司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其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的绝对优势而蜚声海内外。北京师范大学以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的深厚底蕴和不断创新,一直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智慧源泉,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是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的名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北京地区四所"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成员校之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为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积淀的丰厚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能够更有效的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实践和发扬,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面向中国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直属教育服务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致力于弘扬北京师范大学优良的治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和优质服务。中心以其教育服务的全方位、专业化、系统性、精细化、个性化和高质量等特点,成为行业标杆。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支持地方、服务地方的重要窗口和输出平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及相关的教育产业的发展:

2018年劳,有上进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待人真诚,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协调-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劳,有上进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待人真诚,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协调 篇一:个人简历表格 个人简历表格 篇二:个人简历 篇三:自我评价的例文 个人简历自我评价范文本人熟悉office电脑办公软件和运用各类erp、mrp等 系统,丰富的外资厂工作经验, 略通关务基础,具有独立处理突发事件及组织协调的能力,强烈的敬业与团队 合作精神,良 好的职业道德。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能适应各种工作能力,善于与人沟通 交流,比较成熟,为人正 直,能够处理好各种人事关系。并且能迅速的融入团队工作,属学习实干型职员.工作以完成 目的和达成目标为己任,敢于承担责任,富有工作激情,相信有激情就有一切。如能被贵公 司录用,我将与贵公司携手共创辉煌的明天。本人性格温和,做人诚实正直,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做事脚踏实地,有强烈的责 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与同事相处融洽,既有团队合作精神,又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有丰 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具开阔视野及全局观念;思维开放、活跃,理解、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心态好,自信、 自律性强;虚心、好学;善于创新、学习感悟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 能力和有一定

的文字功底。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懂服从,重配合、务实而不失灵活、善巧; 具备良好的管 理知识及技能技巧;具成本观念,重效率与效益;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学习及适应能 力;责任心强并能承受压力,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为善为人做事认真、细致、执着、踏实,求知欲强,在日常学习中能勇于探索各种疑难问题, 喜思索、善钻研,精于学和问、长于辨析、富有上进心和团队精神,不怕困难、善于创新和 发明,爱好挑战性工作。性格外向,兴趣广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集体荣 誉感和团队精神。待人友善,工作认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人思想端正、积极向上、适应力强,有管理、组织能力;工作中能吃苦肯钻研,能承受 较强工作压力,注重长期稳定的发展机会、谈判及沟通/协调能力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及优 秀的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结果导向及成本控制意识强;并且从事的 每项工作都能很好的完成。外贸知识深厚,英语精通,日语熟练,良好的团队精神识礼仪,知荣辱,坚持诚信;善 沟通,富热情,勇于奉献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善于解决突发事件表达 能力良好,与 人沟通技巧熟练,细心有耐性。本人能与同事协作,服从安排,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及工作为人诚恳、有上进心、富有 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强;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分析、处理级力强;对如何提 高一个团队的执行速度、准确、精度,有着丰富的执行贯彻经验。为人忠诚、诚实正直、积极乐观、作风严谨务实,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强管理能 力,优良的沟通交际能力,能很快地融入新的工作中;能很好地面对工作压力,坚持不懈、 求知欲强,乐于接受新的挑战本人工作细心认真、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较强的

陈垣故居观后感

陈垣故居观后感 他,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为反清反帝的斗争竭尽力量;他,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这位伟大的学者——陈垣。今日我有幸来到陈垣先生的的故居,欣赏那精雕细造的陈垣先生的石像,感悟那段坎坎坷坷的拼搏历程。尽管这位伟大的学者已经与世长辞,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遗产,也永远地铭刻在历史上。1880年,在那个并不十分太平的世纪,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片黄土地上,这似乎也注定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持。 陈垣先生的故居亦因为时间的洗礼而长出层层青苔;那坚实的梁柱犹在坚守它的职责;波光潋滟的小溪缓缓流动;亭亭净直的竹子轻轻摇晃。这水木明瑟的胜境,陪伴了陈垣先生晚年的地方,给予了陈垣最后的幽静。 我在故居里的天井徘徊,迎接着从附近流动的风,感受陈垣先生所遗留的书香气息。走在古色古香的走廊和大厅,想象着这个坚韧不屈的学者是如何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说起这《四库全书》,倒也令我也感受到陈垣先生的劳累。陈垣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便去了,却是等夕阳染红了天边才回来,这合算起来,竟读了10小时! 陈垣先生博学多才,难怪被称为国宝。陈垣一生研究多种学科,包括历史,元史,考古学等,而他所写的书更是家喻户晓。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宋人,清人所避讳史作,又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合编成《史讳举例》一书。 陈垣先生一生奔波劳碌,为了祖国而奋斗不停。他一生担任过各科教师和校长,一生都离不开学术与文化。他为国为民,可谓“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学习标榜,我们应该像陈垣先生一样,为学业奋发图强,将来也像他一样为祖国做出奉献。 故居因陈垣的辞世而变得荒凉,在风花雪月中故居也黯然褪色,但依旧山辉川媚,鸟语花香,陈垣校长依旧屹立在故居门前。陈垣校长的精神也影响我们这里,我们的江门,蓬江,新会更加的光彩夺目。

一个被枪毙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一个被枪毙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每年高考都会涌出一大批“高考状元”,他们先后步入政界、商界、学界,成为社会精英,民族栋梁。 他也曾是高考状元,以全国文科第一名考入北大,一个妥妥的学霸,青年史学权威,在全中国的研究领域曾掀起过不小的风浪。郭沫若、周予同、黎澍等著名学者,都对他不吝赞叹之词。他所发表的论文被称赞过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人民日报》上创下整版被摘录的记录。倘若他还活着,日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大师级人物。遗憾的是,他生错了时代,年仅32岁时,就陨落于政治运动中,不幸地被错误地枪决。 他就是:沈元1938年,他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父亲沈昌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镇江县县长,后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因“涉历巨险,忧劳至疾”而病逝。母亲何天予,毕业于早期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汉语言学家,书法家。姑母是协和医院医学博士,姑父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主任、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父亲沈昌 从小他的功课就好,刚上初中时,他是班上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加入了少年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的前身)。进入高中后,他文理各科,均为全班第一,

近乎满分。 毕业后参加高考,以当年全国文史类,总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大历史系,致力于古代史,专攻秦汉史。 学习期间,他像饿牛进入水草地一般,每日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就是自修,终日埋头于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他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他不仅学习勤奋,还心系天下,关心时政要闻,常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许,曾志向远大地对同窗说:“我们就是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在当时提倡做“螺丝钉”的社会背景下,谁出头,谁遭殃,一切壮志凌云,都被视为“狂妄”、“无知”、“自大”,他出众的才华,高调的言论,招来了不少异样的目光。1956年,国际形势动荡,赫鲁晓夫发表长篇“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问题,国际上也对斯大林议论纷纷,引起强烈反响。年仅20岁的他十分关心政治形势,有一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到一份英国《工人报纸》,上面全文刊载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他读后大为吃惊。当时大学生的外语都是选择地学习俄语,不能阅读英语报纸,因为他在中学学过英语,便借助字典摘译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私下供同学们传阅,其中特别惊人的是,斯大林在肃反中大开杀戒,受害者达七十万人之多。那时候,宿舍每晚都在议论斯大林问题,他政治敏锐、颇有胆识,发表了很多独特见解,让人叹为观止。而当时意识形态尚存,信息的管制比今天更加严格,很多资料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网络应该是最熟悉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得方方面面,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也是现在网络的一个巨大的作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研究社交网络数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巨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形式导致研究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存在许多困难。社交网络数据挖掘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步骤就是数据分类。下文中研究的数据类型主要是数值型数据,这就大大减小了数据处理的难度,研究的内容是微博用户信息,通过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决策树算法,研究微博用户分类的有效的规则,得出用户分类信息。 1.1 研究背景 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壮大使社交网络数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能利用这些信息帮助企业发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传统的网络形式相比,社交网络具有它独特的性质,首先,对于用户来说,他给用户更多的权限和自主性。这也就使得社交网络的数据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内容也越来越丰满,社交网络还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会将具有相同特质的用户更紧密的来联系在一起。最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传播信息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及时的,非常迅速,扩散范围特别的广,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社交网络数据时,推广率极低,错误率较高,传播速度低,所以创新数据挖掘方法是研究重点。在研究社交网络数据时,必须分析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 目前,国内流行的社交软件有微博、微信、QQ、知乎等新兴APP,只微博就有腾讯、新浪、搜狐等几家公司,其中新浪微博是目前看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之一。新浪微博已经渗透到年轻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影响舆论,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对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选择了新浪微博软件,因为新浪微博使用群体多,具有典型性,网站的点击量也是最大的,所以,选择微博用户信息进行研究挖掘,分析微博用户的信息数据,能得到更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结论[1]。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可以说,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没有蔡元培,正如中国不能没有西藏。因为蔡元培的存在,才出现了民国时代中国的学术井喷,出现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久久回味的名师大家。 陈时,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以一人之力缔造私立大学,而使之卓然学术,开前无古人之先例,这便是陈时。陈时毁家兴学的时候,全中国只有国立的北大和省立的山西大学、北洋大学。陈时一手打造的,却是一个综合性的私立大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复旦大学,陈望道——他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集大成者,复旦新闻系“好学力行”的系训便出自他口,他的伟大,绝不是一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可以概括得。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陈序经——他自称“只是一个教书的”,然而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陈寅恪晚年那光耀万世的成就,也没有广东的学术文化。这份无量的功德,让它成为岭南,耀眼的明珠。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陈裕光——“金陵大学师生以覆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宗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济南惨案后,这个校长带领学生发下这个誓言,至死不渝。 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陈垣——北平沦陷,所有大学把日语列为必修,校门悬挂日本国旗,惟有辅仁大学能够独树一帜,人称“学术抗日”。他对学生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 四川大学,程天放——“程天放,这个人的资料可能找不到多少吧”,四川大学一位老师告诉笔者。他的评价在海峡两岸截然相反,确实他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推广者,但另一面,他也为川大招来了不少大师。历史的迷雾仍在眼前,也许未来一天我们才会发现,真的往事并不如烟。 台湾大学,傅斯年——1919年5月4日,他是游行总指挥,第一个冲进赵家楼。他是“史料学派”创建者,让今天的史学界呐喊:“回到傅斯年!”台大钟每节课都响21下,因为这位校长说:“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多么哲学而又科学的方法呀!”一位同学感慨道。 东南大学,郭秉文——国民党“教育部长”张其昀离开大陆后回忆说:“民国10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南高”,便是易名东南大学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郭秉文,是它的缔造者,在清华之前可与北大并肩者,可能只有这个时代的东南大学。 暨南大学,何炳松——上海沦陷期间,在被称为“孤岛”的租界中,居然屹立着一所中国的国立大学,那便是国立暨南大学。1940年汪精卫就任伪职,上海各大学放假一天以示庆祝,惟有暨南大学书声依旧。校长何炳松的理由掷地有声:“曹汉不两立,忠奸不并存!”

善于与人交往教案

善于与人交往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能力:培养在交往中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明礼貌的行为对交往的重要影响 感受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必须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难点:文明礼貌的行为对交往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导入《公益广告,讲文明树新风》 1、学生观视频谈感受,教师找到切入点进入本课。 2、濮存昕公益形象大使,他知道,一条公益广告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但它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黑暗就会少一些,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太小,需要我们遵守。是否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影响着我们交往的效果。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在生活学习中,注意哪些言行,才能在交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齐读教学目标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鲁斌逊、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根本行不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在交往中,我们有因为成功而带来的欢乐,也有遗憾的经历,造成烦恼。这说明我们的交往能力有待提高,如何才能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希望通过下面的小品表演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行为习惯对交往有重要的作用 小品《应聘记》 (学生边看小品边思考问题) 师:这位青年为什么应聘落选,如果你是老板,会聘请他吗,为什么? 生:略 师:行为习惯体现了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之所以落选,是因为他不懂得文明礼貌,不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聘请他,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影响与同事的合作,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举例说明养成文明习惯的重要起。 生:略 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不仅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还影响着自身的形象和事业成功。 (提醒学生在教材61页勾画出此句话,写上笔记:行为习惯对交往有重要的作用) 说一说:感同身受 学生阅读小明的故事,思考问题: 小明能得到友情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生:略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 摘要:微博是伴随web2.0技术迅速发展的网络社区平台,越来越多的学者或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微博圈”为研究样本,构建关注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学者之间的关注及交流探寻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网络的特点,以期为其它领域的学术信息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学科发展提供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学术信息交流;社会网络分析;微博 Based On SNA Perspective Empirical Analysis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Exchange Abstract:Microblog is associated with web technology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ommunity platform, more and more scholars or user use Microblog for academic exchanges of information. With "circle of Microblog"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library scie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 build on matrix,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hrough the scholars atten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earch Microblo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information exchange network,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area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re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subject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cademic exchanges of information;SNA;Microblog 1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1.1 研究背景 Web2.0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博客(Blog)、人人网、微博客(简称:微博)、网摘、P2P、天涯社区等虚拟社区的形成,它们所具备的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1]引发了学术信息交流环境、范围、方式以及内容的巨大的变化: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由实体空间逐渐转变为虚拟社区平台,不同学者、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比现实生活中交流更为真实;学术信息交流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学科以及人员结构,从整体上实现了跨空间、跨地区共享;学术信息交流的方式从单一向多样转变,从学术座谈会、研讨会扩展到学术博客、学术论坛、学术微博圈等;学术信息交流的内容也打破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话题固定、覆盖面少、内容单一的局限性,不仅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共享,更推动了隐性知识的利用[2]。其中,微博独特的设计理念,及时、通畅和广泛的用户信息交流渠道,使其在众多的虚拟社区中脱颖而出。近年来,作为新兴的社交网络应用,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3]。 1.2 相关工作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微博信息交流网络的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史源学

史源学简介 一、定义 什么是史源学?简而言之,史源学就是一门寻考史料来源的学问。陈垣认为,研究史著,应该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以考察其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是否正确。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并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以达到“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可以说,史源学是他在长期治史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国20世纪历史学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方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为了传授史源学之精神,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课。 这门课的讲授方法是: 其一,选定教材。他认为最好是选用近代史学名著,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顾炎武的《日知录》,全祖望的《鲒埼亭集》等。其理由一是名作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教益;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考其史源,如能发现名家大师在引证史料中的讹误,会大大激发起他们研究的兴趣,增强他们研究的自信心,并体会到即使是名家大师之作,也不可盲目迷信。 其二,寻考史源。陈垣每次上课,都要从所选定的名著中抽出一二篇,交学生“抄好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他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寻考史源:“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 一是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这一条是强调通过史源学考察史料的可信程度。例如,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陈垣以史源学的方法,从版本异同上发现《提要》所据版本之谬;而《广弘明集》原本并不误,以高丽本为证,其书唐高宗者皆作“今上”。穷史料之根源,不仅为了判断史料正误,还可以厘定各史料间的“父子”、“兄弟”关系,以明史料之优劣。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贯云石事迹,就从《元史》本传追寻史源,发现本传乃采自欧阳玄《贯公神道碑》,且神道碑记载更详;确定两种史料的“父子”关系后,陈垣舍《元史》本传而用神道碑,证明了贯云石学佛之事。 二是看其引证是否充分。考证前史所下结论往往需要追踪史源,看其对史料的引证是否充分。清代史家曾争论一历史公案,即楚汉战争中项羽拘刘邦家属为人质,究竟所拘为何人?顾炎武《日知录》据《汉书·高帝纪》所载“太公吕后”,认为只有刘邦之父及妻。赵翼《廿二史札记》据《史记·高祖纪》所记“父母妻子”,认为除太公、吕后外,还有刘邦母及刘邦子。陈垣遍查《史记》、《汉书》,发现顾、赵二人引证皆不充分,因为两种提法史、汉二书皆曾多处用过,可证此两语乃家属通称,不必拘泥于具体人物的考辨。 三是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前人采集史料或有疏忽,故造成结论之谬。 四是看其判断是否准确:计算、比例、推理。追根史源,还应注意核对前人的判断是否准确。比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在考证《后汉书·光武帝纪》时,认为光武帝年岁应为64岁。陈垣以年代学进行核算,指出凡“一年有两纪元之例,中间须少算一年”。光武帝在建武三十二年改元建武中元元年,赵翼未注意一年之中有两纪元之例,将光武帝即位时年岁,累加建武三十二年、中元二年而未减一年,计算上失误。光武帝去世时实为63岁。 陈垣认为“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也无由知其致误之原。”如在一次《史源学实习》课中,陈垣通过“读《廿二史札记》所得教训”,让学生从六个方面举例说明之:“一、读书不

陈垣

陈垣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生平概述 学术成就 人物评价 著作书目 相关传记 生平轶事 明朝陈垣 人物简介 生平概述 学术成就 人物评价 著作书目 相关传记 生平轶事 明朝陈垣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 陈垣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生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

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编辑本段] 生平概述 陈垣,出身药商家庭。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1917年开始,他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此后﹐他又先后写成专著《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 23)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他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在研究《元典章》的过程中,他曾用元刻本对校沈刻本,再以其他诸本互校,查出沈刻本中伪误﹑衍脱﹑颠倒者共一万二千多条,于是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指出致误的原因,1931年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又名《校勘学释例》。 他在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书。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举例》一书﹐“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而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他身处危境﹐坚决与敌斗争。在大学讲坛上﹐他讲抗清不仕的顾炎武《日知录》﹐讲表彰抗清民族英雄的全祖望《鲒埼亭集》﹐以此自励﹐亦以此勉励学生爱国。同时﹐他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显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八年抗战期间﹐他连续写成《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典籍概论》等宗教史论文及《通鉴胡注表微》﹐都含有讽今喻世﹑抒志表微的用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