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上海市警察学员招录考试《申论》模拟试卷.doc

2017年上海市警察学员招录考试《申论》模拟试卷.doc

2017年上海市警察学员招录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一、考生须知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二、给定资料

1.2015年2月9日,河北省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全省政法机关要顺应法治大势,坚持改革导向,努力把全省政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贡献。省长张庆伟对做好今年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越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董仚生主持会议。

张庆伟在批示中指出,2014年,全省政法系统忠诚履职、无私奉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的一年,全省政法系统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基调,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创新发展绿色崛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为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张越在讲话中指出,2015年全省政法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就是“坚持一条主线、把握三个关键、抓好六项重点”。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讲话精神为主线,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法治思维、强烈的改革意识三个关键,着力抓好平安河北建设、法治河北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服务全省发展大局、政法队伍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六项重点工作。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建立法治政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将决策、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

加以固定即为法治政府。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建立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法发〔2009〕58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已经中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贯彻执行中的重大事项,请及时报告我院。

庭审公开:建立健全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旁听和报道庭审的规则,消除公众和媒体知情监督的障碍。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旁听人员应当经过安全检查进入法庭旁听。因审判场所等客观因素所限,人民法院可以发放旁听证或者通过庭审视频、直播录播等方式满足公众和媒体了解庭审实况的需要。所有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公开,能够当庭认证的,应当当庭认证。除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外,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独任审判员、合议庭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基本情况应当公开,当事人依法有权申请回避。案件延长审限的情况应当告知当事人。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在法庭内或者通过其他公开的方式公开宣告判决。

根据《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微博用户中,80%的受过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占55.9%;晚八点至零点是刷微博的高峰;智能手机占到83%。正是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特征,微博成为信息化社会中公众获取资讯、关注社会乃至介入政治的重要管道,成为法院强化司法公开、回应公众关切、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方式。

作为现代科技应用于诉讼民主化的一种形式,电视直播庭审曾经在法院审判公开方面受到高度推崇。不过,由于电视直播庭审容易诱发控辩双方的表演冲动,造成证人出庭作证的不安全感,侵犯诉讼参与人的肖像权与隐私权,影响法官的独立审判,以及所需仪器设备较大,摄录人员走动、镁光灯闪射等对庭审秩序有很大的干扰,因此,目前除一些电视台与法院合作的法庭纪实类节目外,电视直播庭审活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在此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

“可控的公开”形式,微博直播庭审现象破土而出,有效填补了社会公众在电视直播庭审淡出之后对审判公开的需求。尤其是法院进行的微博实时直播庭审,不仅突破了传统司法公开的物理空间限制,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在法庭之外就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媒介自由地“旁观”庭审现场,迅速了解庭审细节,而且可以图文并茂地公开庭审全部过程中的文字、图像、声音信息,使相关信息动态甚至互动式呈现,鲜活生动,便于获取,极大地丰富了司法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刑事审判公开形式的一场革命。

毋庸置疑,微博直播庭审有助于人民接近司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知情权,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不仅强化了公众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和对审判过程公正性的感知,提振了司法公信力,而且形象生动地传播了法律知识,普及了法治精神。

在我们这个重视实质正义的国家,微博直播庭审还能有效地回应社会公众对实体公正的需求。从心理学上讲,社会公众对实体公正实现与否的认知,主要是看法院的裁判文书是否确认了公众对案件的“预判”,而公众做出什么样的“预判”,又往往取决于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在判决前释放出的案件信息,或者说,公众事前了解的案件信息决定了其预判的结论。因此,法院微博直播庭审特别是全程直播庭审可以使社会公众获取全面、准确的案件信息,合理引导其对案件的“预判”,使之与裁判结论相契合,以强化裁判结论的公众认同。

3.2013年8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其官方微博“济南中院”发出一条微博直播薄熙来案件的庭审情况,随后该微博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转载,有电视台在电视直播该新闻时,甚至出现了主持人“低头刷微博”的经典一幕。

北京理工大学司法研究所主任徐昕专门撰文评价了此案的微博直播,称司法公开成为此次审判最大的亮点,济南中院的审判实践赢得了几乎压倒性的赞许,虽然媒体和民众无法自由旁听,但案件审判公开达到这一程度远超预期,值得称许。

2013年9月16日,北京法院网的官方微博账号“京法网事”对北京大兴摔童案进行了现场实时播报,“法庭辩论”“举证质证”“民事赔偿”等内容,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

2013年9月18日,南京“饿死女童案”开庭。审理此案的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账号“南京V法院”,同日直播了庭审情况和之后的新闻发布会。在描述庭审现场的一个细节时,“南京V法院”发了一条微博:“乐燕(被告人)最后陈述时说:‘我真的很想念我的两个女儿!以后我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好人!’”

曾参与过庭审图文直播的赵新岭律师说,“当庭审被搬到了网络上,接受全民监督,实际上就

相当于给法官戴上了金箍。”

“我们院里正在对法官庭审时的着装、语速、仪态等进行统一规范,这些天可是把法官们累得不轻。”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办主任祁云奎说,庭审直播对法官的影响最为直接,不仅规范了法官的言行举止,促进了庭审流程的规范,同时也是对法官司法能力和庭审过程驾驭能力的直接考验。

庭审直播让公众对案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许多网民积极回应。网友“方方”留言说:“从没想过还能在微博上看到法院庭审直播。”还有一位网友留言说:“通过微博对法院庭审进行图文并茂的全程直播,却完全没有了观众人数的限制,不管是谁,也不管有多少人,只要有这个需要和意愿,就可以轻点鼠标,参与进来。这就是现代传播手段的威力和魅力所在。”

不仅仅是这些国人强烈关注的大案件,一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案子,也通过直播撩开了神秘面纱。

浙江临海市法院首次微博直播的案件是一宗容留他人吸毒案;广西龙胜县法院对一起财产侵权纠纷案进行了庭审直播……据统计,最近两年来,全国至少有17个省份开展了庭审直播工作,法院通过网络发布庭审相关情况渐成常态。

日前,王书金强奸杀人案在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两次开庭审理,由于王书金此前供述的一起案件,与原本早已被石家庄警方侦破的聂树斌案件非常相似。这一疑似“一案两凶”的事件曾引发舆论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对此,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回避质疑,而是通过官方微博进行了庭审直播,充分表达了各方主要观点。一位旁听了庭审的律师表示,这次庭审直播信息公开力度很大,给法院加分不少,虽然部分媒体和网上意见领袖表达了一些贬义情绪,但由于庭审直播对各方观点的传播,使得原来社会舆论中一边倒的“冤案”观点发生明显变化,理性客观的声音在上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求是》杂志上提出:“推进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让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摒弃‘司法神秘主义’,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原则。不仅要敞开法庭大门,还要创造和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不仅要公开庭审过程和结果,还要公开裁判依据和理由;不仅要公开案件审理,还要公开人民法院的其他审务工作。”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会改变诉讼生态。薄熙来案、王叔金案、李天一案、大兴摔童案……近期多个刑事大要案的审判持续牵引着国人的关注视线。倘若留心不难发现,在这个波澜起伏的审判季中,有一个现象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微博直播庭审。

4.2013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现已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规定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外出打工的,的确很少回来,尤其是走得远的,大都是春节回一次。”眉山市仁寿县龙马镇民英村村支部书记王学民说,并不是外出务工者不愿意回,而是想回回不了。“比如有些当保安的,连春节都没有假期。”此外,王学民认为,车票难买、路途遥远、交通费用太高,都是闯荡在外的儿女们难得回家的原因。

“常回家看看”立法,王学民觉得有些不切实际,一年回几次算“经常”呢?每次回家待多久呢?如果不是自愿的,回家以后黑脸发火呢?那法律岂不是又要规定“常笑着回家看看?”

四川省政协委会、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何敏则认为,这是立法的进步。把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想要体现的是法律对人的引导作用。

“我本人是不太赞成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条的。倡导性规定在这种保障法中经常出现,由此导致保障法成为很软的法。一般法官也不太援用它。我们也很困惑,如果一部法律没有太多法律效力,是否形同虚设?道德和法律是否能混淆?所以,近几年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喊,保障法要加强它的执行性。”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许莉说,“法律的客观标准,如经济上、生活上是否照顾老人,可以量化,但是精神上太难定标准了,那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主观心理感受。”

“以法治孝,无疑是在拿法律‘绑架’道德和孝心。我们常说有法不依还不如无法可依,因为无法可依不过是立法的缺失,而有法不依损害的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仰。这种常回家看看式立法能执行到位么?法律有牙齿,就是说法律顶用,而没有牙齿的法律等于没有牙齿的老虎,这怕是连野猪也吓唬不到的。”北京某律所律师王某如是说。

网友A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非每一个法律条文都必须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有些法律条文可以作原则性的宣示,表明立法者导向是鼓励子女们给予老年人精神需求,希望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常回家看看’立法,呼吁的是老人更需要精神赡养。”

5.长期以来,“黑头文件(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无头文件(领导批条)”等顺口溜在民间广泛流传。

中部某省信访局曾经作过一次专项调查,2013年1月至7月,该省进京涉法涉诉上访实际发生

数为626人次,占进京信访总量的28.2%;而在赴省信访方面,仅登记的涉法涉诉来访就有171批,共计1109人次。熟知情况的信访干部说,“这些统计数字还只是‘冰山一角’,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背后是信权不信法。”

某县委一名工作人员说,“我们有些干部作风粗暴简单,对群众工作浮、懒、散,迟迟不予解决、不办事,甚至有些干部拿了群众好处乱办事,会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

有“民告官法”之称的行政诉讼法日前完成24年来的首次大修。现行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

但该法实施以来,“民告官”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在受案范围、管辖、审理程序等方面,该法存在诸多争议,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三难”问题尤为突出。法院出于受案范围等原因不愿受理,即使胜诉也面临执行力不足的难题,这造成大量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的官民纠纷涌入信访渠道,一度被媒体称作“信访洪流”。

为疏浚信访洪流,破除“信访不信法”的怪圈,完善“民告官”制度设计,该法修正案草案2013年12月23日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历经三次审议通过。修改后的行诉法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高度评价这些规定,并认为,此次行诉法的修改对解决公民“告状难”采取了诸多有效的措施,相信会缓解“信访不信法”的问题。

6.国家信访局周围,30年来形成了来自全国各地访民聚居的“上访村”。“很多案子地方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了百姓也不服,有人就到北京上访。”一名来自东北的基层信访工作人员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信访改革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不接受越级上访”只是诸多举措之一。与此对应的是引导逐级信访,使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及时就地解决,使信访问题在基层属地妥善解决。

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集体学习时,坦率地分析了“信访”面临的尴尬:“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上访、信访,要靠找门路、托关系,甚至要采取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

“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否则还有什么法治可言呢?”习近平提出,“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2014年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3,简要概括“微博庭审”的重要意义。(15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不超过4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4,概括关于“常回家看看立法”的几种不同观点。(15分)

要求:简明、清晰、客观,不超过200字。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5~6,谈谈如何破解“信访不信法”这一难题。(20分)

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对策可行,不超过300字。

(四)资料7提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请结合全部给定资料与实际,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