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血瘀证

什么是血瘀证

什么是血瘀证
什么是血瘀证

什么是血瘀证?活血化瘀治疗优势何在?

为解答读者的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科主任史载祥教授。血瘀证串起数十种疾病史载祥是我国从事活血化瘀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他与陈可冀院士共同主编了100多万字的《实用血瘀证》一书。

他介绍说:“血瘀证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诸多疾病,而形成血瘀后又可以引发多种更严重的病变。”

血瘀证由何而起?

从中医理论来说,血瘀证的始发原因可因寒、因热、因气、因血。

以寒来说,《内经》记载,“血得温而行,逢寒则凝”,这种寒可是六淫之“外寒”,也可是阳虚之“内寒”,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等即属于“内寒”所致;

以热来说,“热之为过,血为之凝滞”;

以气来说,“气为血帅”,“血离其气,则血瘀积而不流”,但造成血瘀的气又可分为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

以血来说,则又有血虚血瘀、出血血瘀、污秽性血瘀之分。

“用现代语言来总结,由于血瘀证是由很多不同的原因引起,所以它所造成的病种包括了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血液、结缔组织、内分泌、肿瘤、外科、皮肤、骨伤、妇产、儿科、眼科、五官科等多个系统。”

中医学将血瘀证的机制概括为“瘀滞内结”、“血液离经”和“ 血液污秽”3个方面。

“瘀滞内结”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内结之血为血瘀”。从西医研究来看,可表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和动脉管腔狭窄。那么,有这些表现的病就包括了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病、急性脑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深部静脉栓塞、老年血管性痴呆等。

“血液离经”也被认为是瘀血。归纳有以下几类:出血后的离经之血,像各种空腔脏器出血,如胃、肠、胆囊、子宫等不能及时排出的积血以及胸腔、心包腔、腹腔和脑、蛛网膜腔、硬脑膜腔等脏器出血的积血,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其他脏器的血管畸形以及各种新生物的血供,如移植脏器或血管搭桥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子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等。

“污秽之血”的性质是败血、毒血、恶血,西医研究将其概括为:

外源性“污秽之血”,指由生物、理化等因素所污染的血液,如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严重创伤等;

内源性“污秽之血”,指由于重要脏器衰竭自身代谢产物在血中堆积,如尿毒症、肝硬化、糖尿病等患者的血液;

复合性“污秽之血”则指前两种污秽之血并存,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硬皮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活血化瘀解决新老问题虽然属于血瘀证的病种繁多,跨度很大,但由于中医理论将其贯穿始终,因此在诊病和治疗上即可做到“脉络分明”。

史载祥介绍,近40年来,以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血瘀证的研究取得了较全面的进展,尤其在临床危重病以及疑难病方面更为突出。冠心二号复方、血府逐瘀汤、川芎制剂、丹参制剂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方面疗效明显,已在全国推广;血府逐瘀汤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病率降低了50%;

水蛭制剂等在治疗脑出血及出血后血肿的吸收方面,经CT证实有良好效应;川芎嗪、大蒜素治疗脑梗塞有效率达90%左右;多数活血化瘀方药可改善血液流变性,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小儿重症肺炎,有满意的疗效;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可辅助抗癌、增效减毒、延长生存期;肺心病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与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各项换气指标均有改善;同时,在治疗高血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硬皮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胰腺炎等急腹症、慢性肾衰、动脉闭塞、干燥综合征等方面,活血化瘀方药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 ol. 14 No. 8 Aug .,2012 血瘀证主要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如气滞、气虚、痰凝、寒凝、血热和外伤等,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而引起的病证,临床表现上以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唇痿色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痛处固定不移、脉涩等为特征。 1 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血瘀理论发源于《内经》,经历代不断丰富和发展,至清代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并且系统的学说,再经民国阶段的完善,以及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血瘀理论已经成为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由该理论衍生的活血化瘀治法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1.1 血瘀理论的形成阶段 《内经》并无“血瘀证”之称,也没有“血瘀”或 “瘀血”的提法[1] , 其散在提及的“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血”(《素问?调经》)、“血凝泣”(《素问?调经论》)以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可看作是血瘀理论的雏形,书中对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类术语进行了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详尽论述,堪称是血瘀理论的起源与根基。 《内经》对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概括为两大类[2],一类是外因,即由六淫所致,其中又以风、寒二邪为甚;另一类是内因,主要包括内伤情志(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久病血衰(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以及跌扑闪挫(如 血瘀证研究进展 郭强中,李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 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关键词:血瘀证;进展;病理机制;动物模型;肿瘤;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8- 0045- 06 收稿日期:2012-0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88)作者简介:郭强中(1980-),男,江西九江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李云英(1958-),女,广东高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 E-mail :docliyuny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9814957.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GUO Qiang-zhong,LI Yun-ying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Blood stasi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research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has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gnation of Qi,Deficiency of Qi,Condensation of phlegm,Yang deficiency,blood heat and trauma,which will rous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lood and vessels,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SS. These changes are the basis for tumor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Using herb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s the way of TCM treating tumors and carcinoma. The methods for building animal models of BSS include imitating the etiology and repeat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Up to now,the composite model embodied all-round four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points of BSS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Tongue diagnosis is the core link for BSS final diagnose,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lor of tongue,the tongue coating,body of tongue,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other parts,bu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Key words : blood stasis syndrome ;research progres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imal model ;tumor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9814957.html,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作者:何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气滞血瘀体质的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不畅通”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了微循环瘀阻,已经成为许多疾病发病的基础,同时更是一些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就出现了“久病必有瘀”的说法,为了能够解决气滞血瘀证给患者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本文在分析了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的基础上,采取了及时治疗的方法,从而为之后治疗气滞血瘀证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1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 (1)气滞血瘀者经常出现头痛的证状。这种证状主要表现为:头部刺痛,如针扎一样,给患者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就出现了“通则不通、痛则不通”的道理。 (2)气滞血瘀的患者会出现掉发严重的现象,而且从头发的毛躁程度上看,头发越枯燥,治疗起来也就越难。因此当患者出现这种表现后,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3)舌头瘀斑。在观看患者的舌头后,如果发现舌头处出现瘀点瘀斑的现象或者患者的下舌头下面的两条血管出现明显的曲张等。如图所示: (4)观看嘴唇的颜色,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为该症状。例如:一般正常人的嘴唇颜色为粉红色,比较湿润和有弹性,如果患者的嘴唇颜色偏暗或者出现偏紫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5)眼睛异常。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眼睛比较清澈明亮,而气滞血瘀患者的眼睛看起来无神,并且比较暗淡、浑浊、夹杂红血丝等。特别是即便患者已经休息了一个晚上,这些症状也不会消失。 (6)记忆力下降和身体日渐消瘦 气滞血瘀患者很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特别是很容易健忘或者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同时,气滞血瘀体质的人一般身体都比较虚弱,不思饮食。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气滞血瘀所带来的胸肋胀满,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食欲,因此,在之后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时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 2气滞血瘀体质的治疗手段 2.1饮食治疗方法

加减清营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的疗效分析

加减清营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7T15:02:00.3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6期作者:饶亚 [导读] 针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给予加减清营汤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巴东县人民医院湖北省恩施市 444300 【摘要】目的:探讨加减清营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减清营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FMPS、F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给予加减清营汤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加减清营汤;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临床疗效 内毒素血症是肝硬化中晚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加重患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等并发症[1]。其中内毒素多分布在微生物细胞壁或者革兰阴性菌之中,如果生物死亡或者细胞处于高速增值状态,内毒素便会被释放并进入人体循环之中,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现阶段临床治疗多遵循中医“温病学卫气营血辨治”理论,运用凉血解毒和清营泻热的方式,有效缓解内毒素虽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加减清营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的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3月~2017年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22,年龄28~68岁,平均(38.3±2.5)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为(12.6±3.1)年;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20,年龄23~60岁,平均(30.4±3.1)岁,病程4~20年,平均病程(13.5±2.8)年。全部患者符合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诊断标准,并且经由中医辨证为热毒血瘀型,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肝治疗,其中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599),1.2g/d,静脉滴注;苦黄注射液(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60004),30ml/d,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630),250ml/d,静脉滴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减清营汤治,药方为:生地黄15g、赤芍15g、金银花13g、麦冬10g、熟大黄8g、水牛角30g、连翘15g、玄参10g,水煎口服,300ml/次,2次/d,早晚服用,持续治疗2周。同时治疗中密切关注患者症状,随症加减,其中对于腹胀尿少患者增加茯苓10g、厚朴5g、薏仁25g;对于舌苔厚腻者增加生白术15g、砂仁6g;对于目黄染重者熟大黄增加2g,另外加田基黄25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其中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功能参考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放映速率(FMPS)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C)两项指标。同时检测患者的内毒素水平,使用动态浊度法,经由BETA-24A内毒素分析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FMPS、FC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对比(x+s) 观察组患者内毒素水平为(0.071±0.02)EU/mL,明显低于对照组(0.215±0.07)EU/mL,t=12.353,P=0.000。 3.讨论 在肝硬化病症进入晚期时,多出现内毒素血症,加重患者肝硬化各项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一情况,临床多采取中医治疗方式,从此病毒、“气虚”和“血淤”等基本病理特点出发,根据患者病症变化具体情况,辅以加减清营汤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放映速率(FMPS)、纤维蛋白原含量(F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清营汤是中医温热学治疗热入营分证的经典古方,严格遵守“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的理论依据,在临床使用中选取本方加减的方法,既起到解营分热毒作用,又能够凉血散瘀,以此有效缓解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症状。其中玄参能够降火解读,配合连翘、金银花和黄连苦等药材能够达到良好的泻火祛热解毒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减用药,以目黄染重者为例,在治疗中增加大黄的用量,有研究[2]表明大黄可有效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降低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徒康宛[3]等人在研究中针对目黄染重者给予清营汤治疗,并加大其中大黄剂量,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内毒素水平降低了11.09%,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针对乙肝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热毒血瘀型患者给予加减清营汤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最新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1 2 气滞血瘀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3 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4 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5 同时形成。 6 1、气滞血瘀应该如何诊断? 7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8 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9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10 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11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12 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13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14 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15 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 16 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 17 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18 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19 2、气滞血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20 气滞,病证名。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21 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22 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

23 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气滞过24 甚可致血瘀。 25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26 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27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28 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29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30 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31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32 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33 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34 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35 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36 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37 3、气滞血瘀会导致什么疾病? 38 中医上讲气血不通畅可能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39 疾病。那么气滞血瘀导致的疾病会有哪几种呢? 40 3.1、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瘀滞,闭阻41 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42 3.2、肝硬化: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病范畴,多因正气亏虚,43 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44 3.3、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病机

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医学论文)

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 血瘀证候多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 一表现 1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色素沉着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局限性的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以及许多皮肤病发生的色素沉着;弥漫性如艾迪生病等。局限性皮肤见黑或褐色,多属于肝气郁结,瘀血凝滞所致;全身性的皮肤色见黑或褐色,往往又与肾阳不足,肾水泛滥有关。 2皮肤色素减退白癜风以及硬皮病等皮肤病出现的色素减退,多为气血为风邪所扰,令气血不和所致。 3固定于一处的慢性炎症性皮疹如钱币状湿疹、盘状红斑狼疮或大片肥厚鳞屑病,皮损多为黯红色,多由气血郁结肌肤,化燥生风,或瘀热成毒所致。 4皮肤硬化、肥厚、结节、肿块与赘生物如硬皮病、瘢痕疙瘩、胫前黏液性水肿、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结节性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疣状扁平苔藓、各种疣以及疼疮、酒渣鼻晚期、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常因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 5皮肤萎缩部分病人属于气血受阻,络脉瘀滞,使皮肤失去荣养所致。

6肌肤甲错类皮肤病肌肤甲错主要是指皮肤粗糙、肥厚及鳞屑增多之类皮肤病,多由血虚风燥或血热有瘀所致。 7皮肤紫斑、瘀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不归经,瘀积于肌肤之间所致。常见于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和各种紫癜。毛细血管扩张与静脉曲张等亦属于瘀血证的表现。 8皮肤慢性肿胀或无名肿胀见于淋巴水肿、皮炎或硬皮病早期以及某些血管炎,多由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 9皮肤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如肢端周围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血管痉挛性雷诺征;两侧或左右冷热不同,汗出不同,或感觉不同,或无汗、脱发等。中医认为此类皮肤病是因瘀血阻塞经络血脉所致。 10疼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瘀血为疼痛的重要发生原因。瘀血疼痛的特点为痛有定处,刺痛或电击感,久痛不已等,常见于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红斑性肢痛病、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炎性皮肤病。 11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或疑难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一切疑难大病或久治不愈之症,血瘀往往是它们的病因,如结节性痒疹、慢性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扁平苔藓以及慢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等,兼用活血化瘀治疗,常有一定效果。 二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法则之一。人体的正常功能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若气血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外卫器官,各种内外病因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必然会反映在皮肤

血瘀:病从瘀中来 也从瘀中祛—污秽之血

血瘀:病从瘀中来也从瘀中祛—污秽之血 内结之血史老总结历代医家经典、阐发了血瘀证的三种形成途径,其中一种是内结之血为瘀血。1血瘀证瘀滞内结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是中医对血瘀的最基本认识。属于内结之血为瘀血的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史老曾经救治过一个冠心病的患者,这个患者装了8个支架但是仍然反反复复不见好。史老告诉我们,支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意义非常大,但是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支架只能放在比较大的血管中,对于一些细小的血管堵塞是没办法装支架的,而供应心脏血液的90%全来自于小血管和微小血管。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血瘀的现象,请大家对照以下症状,有两条或者以上就要提高警惕。【血瘀证常见症状】1.舌质紫黯或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2.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者3.肌肤甲错或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4.固定性疼痛或刺痛、绞痛5.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6.月经紊乱、痛经、色黑有块7.肢体麻木或偏瘫8.精神、神志异常9.腹腔脏器肿大或包块冠心病的病人放了支架并不能一劳永逸,虽然冠心病大血管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很多微循环还存在着堵塞,从心肌层面上来看可能并没有改善供血。所以史老根据古代医家关于瘀血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提出了瘀血阻络的观点,并形

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瘀血形成的三个途径内结之血、污秽之血、离经之血2气虚血瘀史老告诉我们冠心病的病机,大多数都是气虚血瘀。气虚以后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容易缓慢停滞甚至凝结。也就是中医当中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大气下陷↓无力擎血↓循环受阻↓血瘀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的表现在血瘀的症状基础上,还有气短,乏力,易汗出,心胸隐痛,动则加重。临床上,史老会给气虚血瘀的冠心病患者用一个名方。【升陷祛瘀汤】生黄芪升麻柴胡知母桔梗山萸肉党参益母草三棱莪术提示:气虚血瘀患者在服用这个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方子做出调整。专家表示,内结之血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与中医的“气”也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气有升有降,升降是人体的基本活动的规律。在解决瘀血的时候,也要从整体上重视协调全身的气血关系以及其他的夹杂因素。芪花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症状不是特别严重,只是想进行调理,史老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芪花饮。【用料】生黄芪9克,三七花9克【用法】泡水喝,这对于调理气虚血瘀很有帮助。【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此茶。3寒凝血瘀心绞痛、冠心病也有很多人的情况属于寒凝血瘀。在血瘀的症状基础上,出现猝然胸痛、遇寒加重、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情况,说明我们体内很有可能有寒凝血瘀的现象。泡脚方▼对于夹杂着寒的血瘀,史老告诉我们要采取温阳活血的办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其治则主要是祛风活血化淤。 散偏汤:川芎30g 白芍15g 白芷15g 郁李仁3g 柴胡15g 白芥子9g 香附6g 甘草3g 水煎服。 祛风活血止痛:川芎30g 白芍30g 白芷12g 细辛6g 葛根40g 柴胡15g 苍术15g 羌活12g 蝉衣6g 地龙30g 水煎服。 活血化淤熄风止痛:桃仁10g 红花9g 川芎30g 白芍15g 生地10g 当归10g 白芷15g 黄芩15g 元胡15g 钩藤15g 生牡蛎30g(先下)生龙骨30g(先下)甘草10g 水煎服. 急性发作的治疗 1、镇吐药和止痛药:灭吐灵、阿斯匹林、消炎痛、颅通定等 2、麦角胺类药:麦角胺咖啡因(头痛开始服2片,半小时后无效再服2片,每日剂量不超过6片) 3、非类固醇抗炎药:萘普生(发作时口服275mg, 根据需要4h后可重复275mg) 4、5-HT受体激动剂:英明格(口服或注射)\ 辨证论治头痛 刘忠伟 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 之会,清阳之府”。脑为髓海,不任受邪。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 塞等,皆可引起头痛。所以对头痛一症,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四诊,细心辨证,不可粗疏。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更要辅助各种检查,达到明辨病因,然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现就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如下。l 辨治要点1.1 辨经络脏腑治疗头痛,首先要辨明所属经络脏腑,循经用药十分重要,因为头是人之巅顶,要达到巅顶,必须循经而行。 头为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循行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头痛的发生主要是由各 种病因导致头部脉络绌急,脉络失养。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客于经络,或普浊、气滞、血瘀阻于经络,经气不利,经络绌急;或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均可出现头痛。由于受邪经络的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根据头痛部位,定所属的经络、脏腑。然后循经用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理所属脏腑用药。 1.2 辨虚实寒热治病知虚实、明寒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散之。补虚泻实是治病的一个要点,治疗头痛尤当注意辨虚实寒热,虚者头部经脉失养,以补养为主。实者头部经气郁滞,以疏泄为主;寒者头部经脉绌急,以温经为主;热者头部经气不利, 以清利为主。 1.3 辨外感内伤头痛有外感与内伤2种。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内伤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于肝者,多为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因于脾者,或为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或为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因于肾者,或 为肾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或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因此,外 感与内伤,病因病机各异,施治亦不同。治疗头痛当辨明外感内伤,外感者病程短,以祛 邪为主,内伤者病程久,以调理为主。肝阳上亢若以疏风清热为主,则更易导致肾阴亏虚,使病情加重;风热头痛若以镇肝潜阳为法,则易引邪人脏,为生他变。故I艋床上治疗头痛必须辨明外感内伤。 2 辨证论治 症见头痛初起、时轻时重、时作时止,或因情志不遂,、或因外感风寒入侵脑户者,以原 方用之,一般l剂~2剂即可见效。若太阳穴有热感、遇热加重、遇凉减轻、或午后加重、 甚者痛连面齿、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或兼肝经风火上攻,去白芥子,加连翘、菊花、

_金匮要略_对妇科血瘀证证治述要

文章编号:1009-5276(2003)10-1727-02 中图分类号:R25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8-10 《金匮要略》对妇科血瘀证证治述要 许丽绵 宋 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510405,广东广州//第一作者女,1961年生,副主任医师)关 键 词:金匮要略; 妇科血证; 证治 妇女以血为本,经孕胎产乳均以血为用。气血充盈,血脉流通,则经孕产乳均可正常。任何原因引起冲任气血不畅,胞宫血脉瘀阻,致使经隧不通,或血不归经,或壅聚成症,均可发生经孕产乳诸杂证,临床表现有腹痛、经水不利、闭经、出血、发热、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唇口干燥、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不利等,故活血化瘀法乃妇科常用之法。《金匮要略》妇人三篇系统地论述了血瘀证的成因、脉证、治疗,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1 瘀血的成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条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虚是气血虚少,积冷是寒邪冷凝结,结气是气机郁结。因气血贵乎充盈,气机贵乎调达,血脉贵乎温通,若三者一有所患,日久必然导致血气凝结,胞门闭塞,经络阻滞,从而发生妇科疾病。 气滞血瘀 血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气为血之帅。七情内伤,气机失利,气滞而致血瘀。特别在经期、孕期、产后,若因七情内伤,情绪抑郁不畅,气滞血瘀,而导致经行不畅、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等病证。如《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0条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即为气滞血瘀之证。 寒凝血瘀 寒为阴邪,血得寒则凝。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若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均可导致血为寒凝而成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条曰:“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即说明寒入胞宫所致的血瘀证。 热灼血瘀 热邪煎熬,耗律灼血,致血液凝滞。多因感受火热之邪,或经孕产后过食辛热助阳之品,热伏冲任血海,灼血为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条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即说明热邪煎熬,热与血结而成瘀。 出血成瘀 各种出血都有形成瘀血的因素,离经之血,留而不去,久而成瘀,瘀血阻滞经脉,新血不得归经,又可导致异常出血。出血与瘀血互为因果。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4条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均说明有瘀血的存在。 2 瘀血的脉证 腹 痛 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如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其腹痛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块,血块排出痛减为特点。如《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0条曰:“…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为瘀血阻滞痛经;《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5、6、7条则为瘀血停留所致的产后腹痛。 经水不利、闭经 瘀血阻滞,经隧不通,血行不畅,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不行。如《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6条曰:“…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以及《妇人杂病脉 证并治》第10、13、14条皆为瘀血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 出 血 瘀血阻脉,血不归经,新血妄行。离经之血既可为血瘀的原因,也是血瘀的结果。包括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等病证。《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裹急,腹满,…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乃冲任虚寒兼有瘀血而引起的崩漏。《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条曰:“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为妇人素有症疾,复又妊娠,瘀血在内影响胎儿发育而出血。 发 热 瘀血引起失血,出血导致瘀血,久而伤阴,阴虚生内热,则可出现发热。如《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裹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躁”,以及《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7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暮即发热和日晡潮热,均是瘀血耗伤津血,阴津亏耗所致。 望诊及舌脉象 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唇口干燥,乃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津液失调,肌肤失其营养,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如《金匮要略血痹辨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8条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不利。 3 瘀血的治疗 依病情之轻重,病程之长短,体质之虚实而有活血化瘀、活血消症、攻逐瘀血之不同。又因瘀血的成因有气滞、寒凝、热灼之不同,因而相应有行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活血等不同。 活血化瘀 用于瘀血壅阻者,证见腹中刺痛拒按,经行不畅,经来有血块,甚或经闭,舌质紫暗,脉沉涩。《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5条曰:“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气血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妇人经后和产后,风邪最易侵入腹中,与血气相搏,以致气血瘀滞,宜红蓝花酒活血化瘀,利气止痛。瘀血滞留,气血不畅,故少腹疼痛,经行不畅,用土瓜根散以活血调经。方中以土瓜根、 虫活血行瘀;桂枝、芍药和营血,通血脉。 活血消 用于血瘀郁结凝聚积症包块。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条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妊娠合并症瘕下血证。方中桂枝辛散行滞,通脉化瘀,桃仁、丹皮活血化瘀消症,茯苓、白芍健脾养血,取扶正祛邪之意,用蜜为丸,取其缓攻,服量取递增方法,达到症去而不伤胎。此乃治本之法,即“有故无殒,也无殒也”。但当“衰其大半而止”。桂枝茯苓丸除治症病下血外,临床还用于瘀血痛经、产后恶露不绝、胞衣不下、异位妊娠、胎死不下等证。(下转第1775页)  中医药学刊 2003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古医籍博览

癌症辨证 多为气滞血瘀

癌症辨证多为气滞血瘀 *导读:中医讲究整体论,自身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外界也是一个整体,由于上述原因造成自己身体里面的阴阳失衡,就是物质和功能的失衡,会产生一些病理性的产物,比如气滞、血淤、痰饮,日久就可能产生癌变,古代称“积”,或者叫“岩”。……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冯利主任16日做客人民网访谈时介绍:中医对肿瘤认识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就认识到恶性肿瘤的一些特点。而“癌”字的记载首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引起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产生气滞、痰饮、血瘀等,留滞于人体,形成积、瘤(留)、癌(岩)。认识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冯主任说:“西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人体基因突变、免疫失衡等导致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恶性肿瘤具有侵蚀、远处转移的特点。中医与我们现代西医学在癌症认识方面有很多机理是相同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太一样而已。” 冯主任还介绍,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大概分三种原因:外因、内因,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内不外因。外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部因素,内因主要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内部的情绪因素。另外还有两者之间的不内不外因,比如饮食、劳倦等。

中医讲究整体论,自身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外界也是一个整体,由于上述原因造成自己身体里面的阴阳失衡,就是物质和功能的失衡,会产生一些病理性的产物,比如气滞、血淤、痰饮,日久就可能产生癌变,古代称“积”,或者叫“岩”,也认识到癌症的一些特点,如像岩石一样凹凸不平,而且具有侵蚀性。

中风的气虚血瘀理论

1从中医角度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机 1.1病名沿革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的记载较多,如“仆击”、“大厥”、“薄厥”、“偏风”、“偏枯”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首创“中风”病名,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则首用“卒中”之名,清·张锡纯将中风病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但对于中风病名的规范化认识,则源于近年,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学组统一本病的名称为“中风病”,又名“卒中”,1992年全国脑病急症会议上又统一以“中风病”作为病证名,CCD编码中西医名称一致。通常按其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1.2关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主要病机之一的理论探讨 1.2.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理论依据 (1)中风病病位在脑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言“血之与气,并而走上,则为大厥”。王冰注云:“厥为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之疾也”,明确指出中风部位在脑。张山雷指出:“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的部位在脑[13]。 (2)脑与气血关系密切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之间相互对立与统一,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相互对立,但又互根互用。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指人体脏腑、经络、五官九窍的生理功能,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脑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通达经络朝会于此。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走于鼻而为臭,其浊气

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

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里面去了,常发生在热带地区,或者是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热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兴奋剂,都可能导致血热。 血热的症状是血液热了之后,到处乱窜。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血热的经验,只是不太记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晒过太阳之后,血液在体内乱窜,弄得你坐立难安。你通常会说,好热喔。仔细的去感觉一下,就可以发现,皮肤由内而外有一点刺刺的感觉,那是热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较脆弱,就在皮下出现一点一点的小红点。那就是脾经对血管的调节不好,当热血窜到末稍的时候,血管就挡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渗出来一点。看上去,就是皮肤有斑疹。 在血热的情形下,即使是静脉流出来的血液,也是鲜红色的。不像平常静脉的血液比较暗红。早期,西洋有一位医生陪著工人搭船通过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时候的船舱没有冷气设备,通过赤道时,很多工人病倒。当时的治疗方式就是把静脉割开来放血,让血液流一点掉,症状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热造成的。当时,他把静脉一割开来,看到血色鲜红,吓了一大跳,以为割到了动脉。后来,他从这里面想到了物理学上有关热力学的一条定理,就是能量的转换,热能会转换成身体的内能。从而得到物理学上一个认知。 还有心烦不安。这时候一定很烦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来走走,一下子又坐下来。舌绛,这时候的舌头是很红的。再严重一点,就会谵狂,就是讲话不经过大脑,乱讲一通。再更严重一点,就会昏迷,不醒人事。 我在前面讲过,身体的操作都是非线性的,当血热的时候,非线性现象就会很厉害。厉害到某一种程度,身体就会失控,各个器官会失去彼此之间应有的节奏和协调,也就很容易昏迷。 脉数,是血脉跳得很快。因为要加速散热,必需要加速循环。透过表皮来散热,也透过呼吸来散热。 血的病大概有以上所讲的三种,第一种是血虚,造血功能不足,对身体的滋养、濡养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种是血瘀,通道不顺畅所造成的。第三种是血热,环境的温度太高,以致热毒入侵血液里面。 血热根本无法治愈,只是看自己平时保养的好不好.发血热的时候,可以吃中药,也可以买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两瓶,一天吃两次,是大清热的药,再买十滴水擦患处,在生病期间不可以吃辣椒,不可以抽烟,多吃清热解毒的蔬菜,多喝绿茶. 一般半个月就好了.也不会每年都发.快到夏天的时候,煮薄荷冰糖水喝.会有一点预防作用 双手双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通常较差,是我们的身体最容易觉得冷的部位。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30T09:26:19.9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张东芳[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慢性心衰在辨证分型中以气虚血瘀型居多,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等,可在活动后加重。我们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张东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 150050 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 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中首次直接提出"心衰"这一病名;宋?赵估《圣济总录?心脏门》有云:"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2]。可见"心胀、心痹、心水、心衰"是古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名早期的认识。从这些病名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开始早,且研究日趋完善。2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心衰的发生病因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饮食偏嗜、情志所伤、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的[3,4]。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现代的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病机普遍认为是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气阳虚为本,血脉淤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心主血脉,而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若因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违和,心失所养,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的症状。众多学者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致病环节。 2.1气虚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明代刘纯在《伤寒治例》中曾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心气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气虚导致心阳虚,进而发病为慢性心衰。中医认为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这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心气(动力)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于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获得必要的荣养,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所以说心气虚衰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临床观察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正虚的最基本证候,且贯穿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 2.2瘀血是慢性心衰的中心环节在传统中医学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血瘀证是伴随心气虚的最常见的标实证。"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日久气虚血运无力出现血瘀、痰阻、水饮标实之候。若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则血行滞缓,血脉淤阻,从而出现心衰症状。《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如果一旦心气虚衰,缺乏动力则帅血无力血行不畅,瘀阻经络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衰症状。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瘀血是慢性心衰中心环节,是伴随整个心衰过程的症状。3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辩证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运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形成血瘀。所以气虚血瘀在心气虚的前提下贯穿于慢性心衰的全过程,为主要病理表现,以心悸、喘息、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不能平卧、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4中医药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法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益气活血法可针对心衰发病之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而应用。 张艳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所以我们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5结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