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摘要:本文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营林防治四个方面概述了马尾松毛虫的预防防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营林措施;防治

An Overview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Abstract: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the preven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e to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through four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biological method, forest culture and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biological control; forest management measures; prevention and cue.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是我国历史性森林害虫,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因此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几种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方法,以期为松毛虫的防治实践提供参考。

1.物理防治方法

所谓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

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运用,可算作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类防治手段。针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主要包括人工防治和灯诱防治两方面。

1.1人工防治

1.1.1人工捕捉

早在1977年,湖南省郴州地区林科所就采用白僵菌、杀虫烟剂、人工扑捉三种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迅速地控制了1500亩的松毛虫灾情。期间政府动员部分中小学生上山捕捉松毛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灾情

1.1.2塑料围环

在松毛虫上树前,把宽4 cm的塑料条围树干缠绕,相互重叠1~2 cm,用图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 246300) 摘要: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 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 ,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暴发期;增殖期;种群动态;生命表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一种暴发性森林害虫,大量的历史记录和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每隔3~5a大爆发1次。根据马尾松毛虫发生过程特点,柴希明(1995)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分为渐进发生型、暴发发生型、扩散发生型、低密度稳定发生型。根据成灾程度和频次,侯陶谦(1987)将发生区域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马尾松毛虫常灾区多为暴发发生型,偶灾区一般为渐进发生型、扩散发生型或低密度稳定发生型。 1.马尾松毛虫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 在2-3代类型常发区,马尾松毛虫暴发过程大体上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据张真、李典谟(2008)研究,常灾区马尾松毛虫不仅虫口密度变动大,而且变动过程为从低密度迅速上升到高密度,中间没有过渡,而下降迅速,所以虫口密度分布成双峰型,且低密度频率高,高密度频率低。而偶灾区和无灾区变动幅度小,频率分布较为均 图1 马尾松毛虫1个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张真、李典谟,2008) Fig.1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MPC during an outbreak period (Zhang Zhen,Li Dianmo,2008)[1]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贵池区发生范围较大,为害时轻者树木生长明显减缓,重者把松针全部吃光,状似火烧,造成松树成片枯死。为了尽量减少马尾松虫为害的损失,我们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分布及寄主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2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翅展36-49mm,体色茶褐到黑褐;触角羽状,淡黄至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的横条纹,沿外横线的黑褐斑到内侧为淡褐色,中室白斑较明显;后翅中间阴现淡色斑纹。雌蛾较大,翅展42-57mm,体色较雄蛾浅,呈灰褐色;触角呈短栉齿状;中室白斑不明显。 卵椭圆形,初产时多为粉红色,也有淡绿、淡紫等,近孵化时呈紫黑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棕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鳞毛也有银白色和银黄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天鹅绒状的毒毛横带;身体两侧具白色长毛,并有灰蓝色纵带,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后上方的纵带处各有1白色斑点。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末臀棘细长,末端卷曲。雌蛹长26-33mm,雄蛹长19-26mm。茧薄,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外有散生黑色短毒毛。 3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地理分布而有很大的差异,长江流域的贵池区1年发生2-3代,但每年发生2代或3代的百分比并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影响,此外与松树的受害程度、生长状况等等都有密切的

关系。当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下,松树受害严重或生长势衰弱时,幼虫的发育就迟缓而且代数少;反之,幼虫发育就快,代数增多。 马尾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来年2-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寿命4-10天,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卵期1周左右。 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受惊后弹跳坠落;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口密度作依据。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 4 防治措施 1. 营林措施。(1)封山育林及营造混交林,提供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的栖息环境;(2)选种抗虫树种,如火炬松有较强的抗虫性。 2. 做好测报工作。由于松毛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因此做好虫口数量变化监察是及时控制虫灾的前提。监察重点应放在常灾区,尤其是那些“虫源地”。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振落法。用木锤或硬木棒连续快速猛击树干,将树上的幼虫振落在地,然后点算虫数。(2)性激素监测法。用人工合成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捕雄蛾,了解林间虫口密度。(3)黑光灯诱测法。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夜晚开灯诱捕,从中掌握虫情。 3. 生物防治。(1)施放白僵菌。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中、下旬)和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生态成因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生态成因 马尾松毛虫灾害是我国南方各省非常严重的一种森林虫害[1],严重影响着森林林木的生长,也危害着林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程度的因素很多,如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2]、气候因素[3-4]、森林景观结构[5]、生态系统的退化[6]、松林和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7]等多方面,其中马尾松毛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气候等因素难以人为进行改变,但是人类可以调整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立地类型等生态环境因素,如果能确定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将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生态环境因素包含很多因子,各种因子对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而且很多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果不加以筛选和提炼,往往会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县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取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将复杂的多个生态因子进行综合、降维和简化,为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试图能为防治马尾松毛虫灾害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为省会近郊,属湘中丘陵,27°55'~28°40'N、112°56'~113°36'E。长沙县林业用地面积9.08万hm2,有林地面积7.84万hm2,其中松林面积占总林分的79.5%。由于松林面积比重大,加上松林的林分组成结构较差,人类干扰严重,因此长沙县是马尾松毛虫的常灾县。 1.2试验方法 1.2.1生态环境因素调查 根据长沙县森林分布图、长沙县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表,分别对马尾松毛虫灾害重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轻度发生区进行初步探查,将每种类型分成多个样地区域,然后查取随机数表随机抽取样点进行调查。本研究在虫灾重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6个样方;中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7个样方;轻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8个样方;共调查51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400m2(20m×20m)。详细调查每个样方的单株虫口密度、坡度、坡向、海拔、林分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冠幅、林分起源、林木组成、优势树种等因子。 1.2.2数据分析方法

影响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7(1):56~60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1006-687X 2001202225   影响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因素的重要性分析黄英姿 古德祥 张文庆 梁承丰1 林育红1 陈占芳2 李南林2 (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 (1广东省林业厅森防站 广州 510173) (2广东省德庆县林业局 德庆 526000) 摘 要 运用列联表分析方法探讨了小班的林地起源、优势树种、地理、生长等因素对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小班的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决定小班的马尾松虫灾发生类型的关键因素.小班的优势种结构、平均树高及郁闭度对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也有较大的影响.图12表1参2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小班;发生类型;列联表分析 C LC S763.712.48 ANALYSIS OF IMPORTAN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IDENCE TYPES OF D ENDROLIMUS PUNCTATUS H UANG Y ingzi,G U Dexiang,ZH ANG Wenqing,LI ANG Cheng feng1,LI N Y uhong1,CHE N Zhan fang2&LI Nanlin2 (State K ey Laboratory for Biocontrol,Institute o f Entomology,Zhongshan University,G uangzhou 510275,China) (1Forest Pest&Disease Control Station,Forestry Dept.o f Guangdong Prov.,G uangzhou 510173,China) (2Forestry Bureau o f Deqing Country o f Guangdong Prov,Deqing 526000,China) Abstract The in fluence of forest origin,dominant species structure,geographical and growing factors on the in2 cidence types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in a subcom partments were analysed using crosstable analysis.It was showed that the im portance factors deciding incidence types in a subcom partment were the elevation and the slope of the subcom partment.The dominant species structure,the average height of trees and the canopy density in a subcom partment migh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ncidence types of the subcom partment.Fig12,T ab1,Ref2 K eyw ords Dendrolimus punctatus;subcom partment;incidence type;crosstable analysis C LC S763.712.48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虫灾发生与否取决于其虫口数量,而其虫口数量的消长受着多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和年份都有很大差异.有些地域由于其地理小生境的特殊性,使得该地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害虫的繁殖、发育和生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虽有虫害,却不成灾,在管理上被列为安全类;而有的地域则是害虫繁殖生存的天然良床,一遇虫害便能成灾,在管理上被列为常灾类;还有一类介于安全类和常灾类之间的地域被列为偶灾类.那么,具有什么条件的地域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和生存,以致于该地域成为虫害的常灾区?能够抵御虫灾的地域又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本文以小班(subcom partment,林业管理部门的专用术语)为地域单位,应用列联表分析(crosstabl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0207221 修改日期:2000211209 接受日期:2000212205方法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决定小班马尾松毛虫灾发生类型的重要因素,为害虫的科学治理奠定基础.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德庆县1994年10973个小班的二类调查(省级范围内的林业资源调查)资料,其中安全类小班5508个,偶灾类小班2616个,常灾类小班2849个(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依成灾的频率高低来确定,5a内马尾松毛虫大发生达2次及以上的小班界定为常灾类,10a内马尾松毛虫大发生为1次及以上的定为偶灾类,10a以上未发生过马尾松毛虫虫灾的定为安全类,数据由德庆县林业局提供).

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

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 发表时间:2016-12-13T10:22:48.5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2期作者:熊发旺[导读] 摘要:马尾松毛虫对于松树的健康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是松树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 信宜市新宝镇林业站广东信宜 525300 摘要:马尾松毛虫对于松树的健康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是松树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马尾松毛虫防治的有效性,确保松树健康生长,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在农药最适浓度筛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一药液(4000倍液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使用静电和非静电喷雾的防治效果,在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可间歇性猖獗成灾,幼虫取食针叶,严重时松林形如火烧,成片枯死;松树被害后,轻者材积生长率下降,种子减产;重者致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招引其他害虫入侵,造成大面积死亡。因此,在松树种植中,必须对该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噻虫啉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广谱杀虫剂,具有较强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高效,可用于该害虫的有效治理。而静电喷雾技术是高效、精确对靶施药技术之一,能大幅提高雾滴在靶标表面的沉积率和分布均匀度,使药物与害虫有更多接触机会,可有效降低雾滴粒径,使雾滴粒径谱变窄,显著提高生物靶标对雾滴的捕获能力,明显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因农药漂移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具有改善喷雾性能、提高防治效果和节省防治费用等优点,在发达同家受到广泛重视。为实现对马尾松毛虫的有效防治,文章将通过实验研究,研究分析在马尾松毛虫防治中,噻虫啉药剂静电喷雾施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某村庄39林班20大班2小班、54林班27大班6小班内,试验地为杉、马混交林。39林班的马尾松2005年造林,树高5m,54林班的马尾松2000年造林,树高9m。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供试药械为3WF-600J型背负式静电喷雾喷粉机和3WF-3S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虫态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 1.3.2 农药浓度筛选试验采用对角线法,选择4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选5株标准株,分别编号,喷药后在每个样树上套袋(袋内装有50只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1hm2,各标准地相隔50m。在3块标准地内使用静电喷雾喷粉机喷雾,分别以6000、4000、2000倍药液喷洒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以喷到树冠为准,并设1块标准地喷施清水做为对照。施药后,分别于24h、48h、72h检查死虫数,计算并比较各浓度防治效果[公式(1)和(2)],确定最佳浓度处理。 (1) (2) 1.3.3 同一药液不同喷雾防治效果对比试验采用对角线法,在防治区内选择静电和非静电喷雾防治试验标准地各1块,对照1块,各标准地相隔50m,面积1hm2,每块标准地随机选10株马尾松树作为标准株,分别编号,喷药后在每个样树上套袋(袋内装有50只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采用农药浓度筛选试验得到的最佳浓度40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后,分别于24h、48h、72h检查死虫数,计算并比较各浓度防治效果[公式(1)和(2)]。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最适浓度筛选 对不同剂量农药非静电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施药后72h校正防效分别为19.35%、58.06%、64.52%(表1)。校正防效数据经转换后,再经方差分析得表2。由表2可知这3种不同剂量之间显著水平α=0.0001<0.01,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进一步对3种不同剂量校正防效进行多重比较(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得表3,说明4000倍液和2000倍液之间差异不显著,而6000倍液与4000倍液、2000倍液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确定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施药最适浓度为4000倍液。 表1 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非静电喷雾不同浓度药液防治效果 剂量均值C B A C89.710.170.0001 B91.42 2.240.0001 A29.9139.7541.52 施药方法药剂量 (倍液) 供试 虫数/ 头 死亡虫数/头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 24h48h72h24h48h72h24h48h72h 非静电喷雾6000(A)5021273042546030.6125.2619.35 4000(B)5027424854849642.8656.8458.06 2000(C)50334250668410055.1056.8464.52清水(CK)5061517123042

马尾松毛虫监测预报

马尾松毛虫危害状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监测预报 1、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江西、河南、安徽、陕西。主要危害马尾松,亦危害湿地松、火炬松。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虫口密度大时,将针叶食尽,如同火烧,严重影响生长,甚至死亡。人接触松毛虫毒毛,会患“松毛虫病”,是中国南方的主要森林害虫据我省各县县志记载,最早于1720年有松毛虫发生危害。如澧县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澧县五月早虫食松叶,至秋方解。1953年全省22县150万亩,1954年47个县493万亩。1983年,1988年,1995年,1996年,2003年都是松毛虫大发生年。70年代郴县华塘一片松林,90年代邵阳至新宁公路的边境段公路两旁的松林,通 道杉木桥至溪口公路两旁的松林都因松毛虫危害,引发人为

砍伐,连片的松林被砍得支离破碎,变成残林。松毛虫年平发生面积占全省年平发生面积的80%左右。 2、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成虫体色有灰白、黄褐、茶褐和灰褐色,雌成虫触角短栉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卵椭圆形,长约1.5mm,宽约1.3mm,粉红色,近孵化时为紫褐色。幼虫有黑白和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蓝黑色毒毛,腹部各节有片状蓝黑色,体两侧有白色长毛。老熟幼虫体长38-88mm。蛹体长20—37mm,纺锤体,红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长椭圆形,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毒毛。 ⑴、卵:卵椭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1.1毫米,一半浅红色,一半红白色,卵产于未被害的针叶上,多成块成串。成堆成串地产在松针上。幼虫孵化后吃自已的卵壳。在没有寄生蜂的情况下,孵化率达90%以上。 ⑵、幼虫:虫龄体长(毫米)头宽(毫米) 13~8 0.6~0.9 28~12.6 1.0~1.3 311~20 1.5~1.7 417~32 1.9~2.4 527~50 2.6~3.1 638~65 3.4~3.7 幼虫脱皮一次虫龄增加一龄,以二代幼虫越冬的,可达8龄。一龄至三龄幼虫取食量少,一龄幼虫沿着松针边将松针咬成缺口,受害松弯曲变黄枯萎。1-2龄幼虫有群集性,受惊吐丝下垂,幼虫喜食老针。一龄二龄随风飘,二龄三龄蹦蹦跳。末龄幼虫取食量占幼虫一生总取食量的70%以上。在湖南以幼虫在树皮缝隙中越冬。幼虫在大松树皮的裂缝中越冬,也在幼树的枝梢针叶中越冬。如在2米以下树干树皮裂缝中越冬的幼虫数:福建建欧25%,安徽安庆56%,邵阳45%,东安84%。 ⑶、蛹(茧):茧长椭圆形,长30~46毫米,灰白色,茧表面附有毒毛。蛹为纺缍形,蛹长期2~29毫米,粟色或棕褐色,表面光滑。湘南越冬代结茧多在树下,湘中、湘北多在树上。 ⑷、成虫(蛾):有趋光性,飞行距离600~700米,最远20米。松毛虫天敌多。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摘要:本文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营林防治四个方面概述了马尾松毛虫的预防防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营林措施;防治 An Overview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Abstract: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the preven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e to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through four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biological method, forest culture and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biological control; forest management measures; prevention and cue.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是我国历史性森林害虫,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因此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几种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方法,以期为松毛虫的防治实践提供参考。 1.物理防治方法 所谓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 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运用,可算作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类防治手段。针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主要包括人工防治和灯诱防治两方面。 1.1人工防治 1.1.1人工捕捉 早在1977年,湖南省郴州地区林科所就采用白僵菌、杀虫烟剂、人工扑捉三种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迅速地控制了1500亩的松毛虫灾情。期间政府动员部分中小学生上山捕捉松毛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灾情 1.1.2塑料围环 在松毛虫上树前,把宽4 cm的塑料条围树干缠绕,相互重叠1~2 cm,用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