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X寿荣

作者单位:

文摘: 20 世纪是钢铁工业大发展的世纪。实践证明: 经济增长是钢铁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而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力。21 世纪前期世界钢产量将达13 ~15 亿t。钢铁工业格局将转向以亚洲为中心,资源和能源的易获得性将成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决定企业的分类。钢铁工业重组将是不可避免的。中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实施淘汰落后,结构重组和持久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发展趋势;钢铁工业;21 世纪;对中国的挑战

The tendency of world steel industry in the first 2 decades of 21st century and the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steel industry

ZHANG Shou-rong

(Wuhan Iron.and Steel (Group) Co.)

Abstract: The author realized that the 20th century had been an era of leap forward for steel industry. Practice has been proving that for steel industry,growth of economy is the pulling forc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pushing forc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energy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limiting fo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industry. In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the annual tonnage of world steel industry will be reaching 1.3 to 1.5 billion tons. The center of steel industry will shift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o Asia. The obtain 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will be being an important factor of petitiveness. The capability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ll be the core petitiveness and deciding the ranking of steel enterprises. Restructuring of steel industry will be unavoidabl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eel industry depends on the abolishment of backward steel works, re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tendency;steel industry; 21st century;challenges to China

0 引言

2006 年我国钢产量达到4.18 亿t,超过第二、三、四、五位产钢国产量的总和。2006 年,我国由钢材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对我国在21 世纪前期钢铁工业发展的前景,现在是众说纷纭。作者依据

对国内外有关资料的研究, 就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的有关问题提

出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1 20 世纪是钢铁工业大发展的世纪

20 世纪,世界钢铁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1900 年世界钢产量为2 850 万t,到2000 年达到8.43 亿t,增长28.5 倍。水泥和钢材的产量名列前茅,但是水泥只能抗压,不能抗拉,致使其使用X围有限。而钢材则是人类社会所使用的材料中用量最大,使用X围最广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的功能材料。

二战以后的20 世纪50 年代,随着氧气转炉与连铸技术的开发和逐步推广应用,世界钢铁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第一个钢铁工业高速增长期。1951 年全球钢产量超过2 亿t,1959 年超过3 亿t,1964 年超过4 亿t,1968 年超过5 亿t,1973 年超过7 亿t。70 年代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钢产量一直在7~8 亿t/a 之间徘徊达20 年之久。直到20 世纪90年代后期,钢产量开始回升,2000 年超过8 亿t,世界钢产量进入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期。钢产量由8 亿t 增至2006 年的超过12 亿t,到目前仍处在这个高速增长期之内。20 世纪钢产量大幅度的增长,进一步巩固了钢铁是人类社会所使用的最主要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地位。因此,可以认为,20 世纪是钢铁工业大发展的世纪。

2 钢铁工业发展的拉动力、推动力和限制力

迄今为止,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表明,工业化必须要有钢铁工业的支撑。无论是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美、德、英、法,或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和韩国,概莫能外。

农业社会的人均钢消费量是低的,甚至低于1 ~ 3kg/( 人·a)。一个经济体系完整的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其人均钢消费量必须达到一个最低门槛值。根据过去的实践,这个最低门槛值大都不低于100kg/( 人·a)。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均钢消费量不断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人均钢消费量将下降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通常将进入工业化钢需求增长阶段称之增长期,而将基础设施建设钢大量需求阶段称为高峰期,将基础设施完成后的需求稳定阶段称之为稳定期。

进入20 世纪,先期工业化国家已进入工业化进程,钢产量逐渐增长。虽有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干扰,钢产量仍在增加。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总体上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促成了钢铁工业的第一次高速增长,全球钢年产量由2 亿t 增至7 亿t,增长期持续近20 年。第二次增长期的结束,石油危机出现是重要因素,而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 世纪末钢铁工业第二次高速增长则是发展中国家( 主要是中国) 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工业化拉动的。世界钢产量由2000 年的8.43亿t 增至2006 年的12.4 亿t,第二次钢铁工业高速增长的势头更加迅猛,现在仍在持续之中。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钢铁工业的两次高速增长都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某些国家的工业化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材,是两次高速增长的共同点,然而两次高速增长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拉动主体不同,增长势头差别很大。

因拉动主体的不同,两次高速增长具有不同特点。第一次高速增长涉及人口不过8 亿,主要发生在美国、欧洲、日本、前苏联等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二战后国家秩序的恢复与发展、基础设施的重建均需大量的钢材,这种需求直接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而第二次高速增长涉及人口超过13 亿,主

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更多的结构性材料。因此第二次高速增长的年均钢产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第一次高速增长期。

因此可以认为, 经济增长、市场需求是钢铁工业增长的拉动力。

钢铁工业两个增长期之间有一个徘徊期,钢产量波动在7~8 亿t/a 之间。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和西方世界的萧条,使市场对钢材的需求下降,钢铁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暂时消失了。

经济不景气使钢材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跌,钢厂盈利下降,经营困难。于是,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的说法出现了。然而在徘徊期,世界钢铁工业仍在进步。钢铁企业为求生存,更加重视技术进步,努力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高速增长期钢铁工业靠技术进步推动增长,徘徊期同样要靠技术进步来求生存。

由此可以认为, 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尽管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都是技术进步,但依靠的技术是不同的。第一次高速增长期的主体是发达国家,技术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如氧气转炉炼钢,连续铸钢技术等)。第二次高速增长期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依靠的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在徘徊期,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间的技术转让。

推动力的来源不同,影响着钢铁企业间竞争力的格局。

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技术,装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能耗物耗低,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资源条件和资源价格方面具有优势。21 世纪世界钢铁工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钢铁工业的加工对象是地球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钢铁生产过程就是将资源、能源转化为钢材、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过程。废弃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地球的环境负荷。

作为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钢铁工业的发展、产量的增加肯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地球原生的资源、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当钢铁产量水平较低时,其增加的环境负荷在地球环境可承受X围之内。钢铁产量水平高速增长时,负面影响彰显,制约因素的作用就突显出来。

进入21 世纪,世界钢产量的高速增长,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全球资源、能源平衡的格局。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必然导致其市场价格的上涨,其直接后果就是国际铁矿石价格和海运费的暴涨。由此可见,对钢铁工业而言,发展的限制力是永远存在的。限制力就是地球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从20 世纪以来钢铁工业大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是, 经济增长是钢铁工业规模扩大的拉动力,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永远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力。

21 世纪,我国钢铁工业必须而且只能在上述三种力量的平衡协调中求发展,也就是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 21 世纪前期钢铁工业发展趋向

从市场需求、钢铁价格、原料运输费等三方面对21 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预测。

在稳定期,市场需求、钢铁价格、原料运输费基本保持稳定。进入增长期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钢铁投资加大,钢铁价格和生产成本都随之增加,但产品价格上升的速度较之生产成本快。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价格上升减缓,由于原料、能源、运输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加快。经过快速增长期、稳定期后,钢铁工业规模的发展进入停滞期,市场需求、钢铁价格、原料运费趋于平稳。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钢材替代产品的出现,钢铁工业逐渐进入萧条期,钢铁产品价格下降随后原料运费也降价,且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大,钢铁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减少。这时,钢铁工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其结果必然是部分企业不得不倒闭。

如前所述,钢铁工业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始于20 世纪末,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高速增长期中。这个高速增长期是中国的工业化对钢铁的需求拉动的。中国对钢铁的需求状况,将决定第二个高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从2006 年开始,我国市场钢材表现消费量的增幅己呈现下降趋势。

2005 年以前,我国粗钢年产量的增幅在20% 以上。2006 年降至18.48%,而钢材表观消费量的增幅比粗钢产量的增幅低9.81%,这说明市场对钢材需求的强度已开始下降。这是符合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钢材需求发展趋势规律的。

与2005 年相比,2006 年我国进口钢材量减少了737 万t,出口钢材量增加了2 312 万t,这说明2006 年增产的钢材中有3 419 万t 消耗于增加出口和替代进口。

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钢材需求量的变化是有客观规律的。由于钢铁领域的大量投资,生产能力增长强劲,我国的钢材生产量己超过了国内需求。2007年上半年钢材净出口量已超过生产能力的10%,因此,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递减的趋势是必然的。

中国的高速增长期预计可能持续到2015 年,这一估计是基于我国钢的积累产量超过60 亿t 以后,大规格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将结束推断出来的。到2015年,我国钢产量将进入稳定期。如果印度钢铁工业高速增长期出现得快,则世界钢铁工业的第二个高速增长期有可能延续到2025 年。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需要多少钢,一直是钢铁界未有定论的课题,在先期工业化国家中,某些国家经济体系具有特殊性,与其他国家没有可比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卢森堡和瑞士这两个国家。卢森堡以钢铁立国,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均钢产量达12-000 ~ 16000kg/( 人·a),基本上供出口。瑞士则基本不发展钢铁业,人均钢产量50 ~ 80kg/( 人·a)。这两个国家都不具备完整的经济体系,不具有可比性。

先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的人均钢年产量均在400kg/( 人·a) 以上,有的超过800kg/(人·a)。而我国到2000 年人均钢年产量才超过100kg/( 人·a),2006 年粗钢年产量超过4.18 亿t,人均钢年产量为321.5kg/( 人·a),远低于先期工业化国家。即使钢年产量达到5 亿t,人均钢年产量只有385kg/( 人·a)。从目前市场需求情况看,如果我国钢产量仅满足内需,进出口平衡,钢年产量不会超出5 亿t。换句话说,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年产钢量远远低于先期工业化国家。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钢年产量低于先期工业化国家,其原因之一是20 世纪出现的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例如,钢的成材率提高,同样的粗钢量可以得到更多的钢材; 钢材的使用性能提高,用钢量减少,钢材使用寿命延长。原因之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使工业化的过程向经济与高效方向转变,人们在探索比传统工业化过程更为经济、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如果仅考虑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则全球钢铁工业的第二次高速增长期将在世界年钢产量达13 亿t 时转入稳定期。但是,如果印度钢铁工业高速增长期出现得快,则全球钢铁工业的第二次高速增长期转入

稳定期的平台将在15 亿t/a,这个数字是2000 年世界钢产量8.43亿t 的1.78 倍。

由此可以推测,资源、能源短缺将是21 世纪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性环节。

根据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提供的资料(2002 年美国地质调查所),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 400 亿t,铁金属储量为720 亿t。2004 年世界铁矿石产量为13.47 亿t。以世界铁矿石已发现的储量支撑15 亿t的世界钢产量应当是可能的。但是已开采的铁矿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铁矿生产能力的扩大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对全球钢铁工业讲,资源、能源紧X在21 世纪前期将是持久性的。

20 世纪中叶,澳洲、南美等大储量富铁矿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全球铁矿石供应的格局,促进了钢铁工业资源的全球化。世界钢铁工业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使资源价格提升,影响了钢铁企业竞争的格局。拥有资源、能源国家的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得到增强,而缺乏资源,依靠进口的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削弱。

在2006 年的国际第四次炼铁科技大会( 大阪) 上,国外的学者开始将钢铁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资源、能源的所谓“haves”及第二类缺乏资源、能源的所谓“have nots”。这种状况将是21 世纪钢铁工业发展趋向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将影响世界钢铁工业的产业布局。一种可能是将炼钢以前的工序布置在靠近资源的地区,而将后工序布置在靠近用户的地区。受经济运输半径的限制,附加值较低的钢铁产品的布局将受区域的限制。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将集中在部分技术领先的钢铁企业里。全球资源、能源的紧缺,将促进资源、能源开发热。更多的钢铁企业将涉足资源、能源开发领域,占有资源、能源将成为21 世纪钢铁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

资源、能源和地球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性环节,而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转变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用较低的人均钢产量和资源、能源消耗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减轻地球环境负荷。换句话说,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钢铁工业的绿色化,才能解决上述矛盾。实际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单位GDP 的耗钢量是不断下降的。

当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单位GDP 的耗钢量随着GDP 的增长逐年下降。

2006 年,美国每万美元GDP 的耗钢量降至70kg/ 万美元。日本由于是机电设备出口大国,单位GDP 耗钢量比美国高,也降至160kg/ 万美元。如按现行的汇率计算,分别相当于每万元人民币GDP 耗钢量9.2kg/ 万元人民币和21.3kg/ 万元人民币。假设2020 年我国GDP 翻两番,达到42 万亿人民币。按美国单位GDP 耗钢量9.2kg/ 万人民币来推算,则2020 年我国钢产量为3 864万t,而按日本的21.3kg/ 万元人民币计算,则2020 年我国的钢产量为8 958万t。但这两个结果均不可信。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入,单位GDP耗钢量下降则是普遍的规律。我国单位GDP 耗钢量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已呈现下降趋势。

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人类社会对钢的需求量不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地增加的,而是达到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则逐渐下降的。这就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钢的需求控制在可承受的X围内提供了可能。

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是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用较少的人均钢消费量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钢铁工业面临的世界性课题。这一课题主要内容包括: 如何提高钢铁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其消耗量; 如何提高钢铁制造流程的效率,降低单位钢铁制品的能源资源的消耗; 如何减少钢铁制造

过程的排放量,消除有害物质的排放,减轻钢铁工业的地球环境负荷。这一系列问题都要靠持续的技术进步来解决。

21 世纪前期,拉动钢铁工业增长的力量——市场需求将是强劲的,同时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力将日益强大,钢铁工业的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在拉动力和限制力的平衡中如何推动钢铁工业走向绿色制造的轨道,以求得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和谐相处。进入21 世纪,钢铁工业将出现新格局。从世界500 强中钢铁企业三年的发展形势中可以看到以下趋向:

1) 钢铁企业在500 强中的位次逐渐后移。并不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而是500 强的销售收入的水平普遍升高。2007 年500 强最后一位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48 亿美元,比2005 年提高了约20 亿美元。钢铁企业名次普遍后移,除非兼并重组的企业。

2)2006 年进入《财富》500 强的钢铁企业有10 家。2007 年减少为9 家,原因是安赛乐和米塔尔兼并重组。就世界X围讲,钢铁工业企业集中度低,比汽车、石油、矿产低。21 世纪,钢铁企业的重组是不可避免的。

3) 具备自然资源优势的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如美钢联,长期以来生产成本高竞争能力差。美国的钢铁企业靠反倾销过日子。2006 年美钢联销售利润、销售利润率和人均利润大增,主要原因是美钢联矿石自给。不受国际铁矿石涨价的影响。21 世纪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美国的其他钢铁企业日子普遍好过,得益于铁矿石和煤炭自给。

4) 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占有绝对的比较优势,如新日铁、JFE、蒂森、浦项等。安赛乐米塔尔2006 年钢产量是新日铁的3.58 倍,JFE 的3.66 倍,而销售收入仅为新日铁的1.58 倍或JFE 的2.02倍。原因是其产品档次不高,吨钢销售收入仅为496.4 美元,远低于其他进入500 强的钢铁企业。米塔尔的吨钢利润为36.8 美元,而新日铁为91.8 美元,JFE 为80 美元,浦项则高达115.3 美元。人均利润,米塔尔为1.34 万美元,而新日铁为6.35 万美元,JFE 为4.77 万美元,浦项则高达19.83 万美元。企业的规模大小并不代表企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能否引导钢铁工业发展潮流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可靠尺度。

进入21 世纪世界钢铁工业的格局将出现新的变化:

1) 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特别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经济增长,将改变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分布格局。长期以来,世界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欧、美的格局将转向以亚洲为中心。

2) 拥有资源、能源的程度,将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资源、能源的易获得性将影响钢铁工业的布局。

3) 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钢铁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技术创新能力领先,引领钢铁工业技术发展潮流的钢厂; 大量生产国际水平一流产品的钢厂; 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大宗产品的钢厂和落后的钢厂。目前世界钢铁工业正处于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为全世界钢铁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高速增长期,各类钢厂都会发展,且后两类发展更快。而当增长期停滞后,后两类都面临淘汰的危险。

4) 经济的全球化将促进钢铁工业的重组。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将是21 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合理运输半径对钢铁工业是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大钢铁企业集团与专业性的中、

小钢厂并存是不可避免的。为生产力的有效组合,钢铁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团集中是不可避免的潮流。

总的来说,21 世纪对我国钢铁工业既是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4 21 世纪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国内市场对钢材的强劲需求拉动了我国钢铁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进入21 世纪,投资强度呈指数增长。2001-2004 年4 年间的投资与改革开放后1986-2000 年的15 年间总投资(4-540.3 亿元) 相当。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量高速增长是受以指数增长的投资所驱动的。在钢铁工业领域大规模投资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表现为: 技术装备水平低、高耗能、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大批上马。结果是: 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落后的矛盾更为突出,水、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地球环境负荷更加沉重,电源遭受破坏。其突出表现是,在全国钢铁生产能力中,重点统计单位所占的比例愈来愈低,如表1 所示。到2007 年,落后的炼钢、炼铁生产能力超过了1 亿t。这种增长方式是与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违背的。

为使我国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明确我国钢铁工业的定位。由于我国资源缺乏,钢铁工业所需资源进口依赖度高,环境容量有限,我国钢铁工业的基本任务是支撑我国的工业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钢铁工业必须是内需主导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较少的人均钢产量,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和尽可能少的环境负荷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迎接21 世纪的挑战,我国钢铁工业必须做到:

1) 下大决心,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要完善补充钢铁工业淘汰落后的标准,不仅以设备、容量衡量,而要按能耗、效率及环境排放作为淘汰落后的重要依据。

2) 从我国钢铁工业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确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并制订21 世纪前20 年的合理化方案,指导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

3) 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节能降耗提高钢材使用效率、减少排放是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攻方向。钢铁制造流程的绿色化是我国钢铁工业21 世纪的奋斗目标。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006年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30日由英国《金属导报》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远东钢铁会议暨2006年中国铁矿石会议,3月27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已见,其中北京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就中国钢铁消费发展前景的变化趋势做了专题报告,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二大方面:一是我国钢材需求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今后几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增幅的演变趋势。 一、我国钢材需求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国内近两年钢材市场消费增幅已经回落到14%左右。2001-2003年期间我国受投资拉动,钢的消费增幅分别为22.61%、21.99%和25.75%。2004年以后,我国控制投资增长和进出口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钢消费增长已连续两年回落在14-15%左右。 2003年进出口钢坯、钢材折合净进口钢3624.5万吨。当年国内钢产量22116万吨。国内资源总量25740.5万吨。 2004年进出口钢材、钢坯折合净进口钢1361万吨钢。当年国内钢产量28048万吨,资源总量29409万吨。2004年表观消费同比增长14.25%。

2005年全国累计生产钢34936万吨。同比增长24.56%。进口钢材2581万吨、钢坯131.41万吨;出口钢材2052.26万吨、钢坯706.85万吨,折合成粗钢进口、出口相抵后全年净出口粗钢12.3万吨。 根据钢协数据,2005年钢厂库存增加1400万吨。2005年国内消费钢资源总量为33524万吨。与2004年国内消费钢资源总量29409万吨相比表观消费资源总量增加了14%。 换一种研究思路看看,2004-2005年中国钢材消费增长水平是多少?按2003年净进口钢3624.5万吨计算。2004年的净进口1361万吨,相当于减少国内资源2263.5 万吨。2005年净出口123万吨,与2003年相比,相当于减少3636.8万吨两年合计减少钢资源5900.3万吨。按两年国内钢产量63287万吨计算,相当于平均每年消化国内钢的资源增幅9.32个百分点。 从全国12个主要城市钢材市场线材社会库存统计看,虽然它不能反映全国的库存量,但采集点的变化趋势却能反映库存的变化情况。从调查地区库存情况看,虽然月度库存不断变化,但2005年12月同2004年12月的库存水平是接近的。这种情况表明,我国2005年度钢材社会库存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考虑同时钢厂库存增加1400万吨因素,消费水平比较符合实际。这表明受投资总量控制,我国钢材需求增幅的范围已经从前3年连续增长20%以上回落到2004-2005年期间14-15%左右。

钢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593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1455721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593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iChangQianJingFenXiY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钢铁工业系指生产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的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钢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提高,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13年我国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达10.6762亿吨,同比增长11.4%;2014年全年钢材产量达11.26亿吨,与2013年相比,增长4.5%。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年版中国钢材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其任务是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对于少数有实力企业,要开发高端钢材品种,同时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建筑业用钢、工业生产用钢和能源行业用钢将是拉动国内钢材消费的三大主力,其中房地产用钢仍将是最大的需求通道,预计2015年房地产用钢为4.05亿吨。 《2015年版中国钢材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对钢材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钢材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钢材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钢材技术标准、钢材市场规模、钢材行业潜在问题与钢材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钢材行业投资价值、钢材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钢材行业投资决策者和钢材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正文目录 第一章钢材相关概述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周灵悦 学号:201233745108 指导老师:侯景鑫 时间:2014年12月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第一个20年(1981—2000年)我国实现“能源消耗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可喜成就,国内外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做了预测。在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ERI)在国际能源专家的协助下于2000年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景做了权威的预测,预计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措施,2000—2020年之间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将保持在313%—418%之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417亿吨(绿色增长情景)与33亿吨(普通措施情景)标准煤之间。国际上,一些机构在20世纪末也对此做过类似预测,如美国能源部门研究认为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在315%—419%之间,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413亿—3212亿吨标准煤[1]。 二、中国能源危机现状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第三,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1998年,我国煤炭工业职工总数约占世界煤炭职工人数的52%,而煤炭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1.5%,

21世纪财务管理的所面临的挑战

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回首20世纪,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展望21世纪,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 一、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对财务管理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

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2、知识经济的兴起。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毋庸置疑,这种状况将延续到21世纪,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综合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爆炸的压力。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把工作重心从如何迅速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和有效利 用各种信息。 (2)技术进步越来越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使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企业员工受到巨大的挑战,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否则他们将面临由于掌握的技能过时而遭淘汰的压力。 (3)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高速信息网使所有的信息都极易获得。而更敏捷的教育体系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越来越少的

时间内掌握最新技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以计算机及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20世纪的主要特色之一。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供应链管理系统、自动存储和拣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在世界各 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高技术应用的初始投资很高,但它会带来许多竞争上的优势。高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废品和材料损耗,缩短了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由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新产品或服务介绍给市场,企业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还会进一步加强。 (4)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企业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更多的竞争者。尽管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订单和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坚持他们更需要最新技术,希望也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商。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本相对专门的工作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从而使得工人的工资不得不从他们原有的水准上降下来,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5)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之一是,产品研制

介入医学21世纪发展趋势和对策

介入医学21世纪发展趋势和对策 肖湘生 介入医学以其年轻的生命步入2l世纪。近40年来,介入医学从无到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认同。我国的介入放射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老一辈放射学家的开拓和带领下,在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创造和献身下,部分领域己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展望未来,我们既有获得高速度发展的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介入放射学的历史回顾 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在AJR上提出。1976年Wallace则对该词作了完整的注释,此后逐渐被采用。在我国,八十年代初引入介入放射一词,最初曾有人译为“手术放射学”。追溯介入放射学的历史,通常以1964年Charles Dotter完成的用同轴导管为一例下肢动脉行成形术作为介入放射学的里程碑。Dotter医师因此项技术及后来的系列创造性工作而被誉为“介入放射学之父”。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兴起还应归功于血管造影诊断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影像设备的不断完善。尤其是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发明的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成为各种介入技术的基本技术,八十年代出现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则使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如虎添翼。 综观介入放射学发展史,许多介入新技术都经历了多中心的合作和不断创新的结果。如1964年Dotter完成了首例PTA之后并未在美国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和前所未有的阻力。此时,德国放射医师zeitler等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并很快在欧洲发展了这一新技术,最终导致辞了瑞士心脏科医师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引发了冠心病及全身血管性疾病治疗的一场革命。另一方面,在血管栓塞和注射药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系列的新技术:1967年Baum首先用动脉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血。稍后,Rosch、Ring完善了这一技术;1969年,前东德医生Porstmann则首创了经导管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钢铁现货网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1.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中国钢铁企业格局3.中国钢铁工业大事件---铁矿石谈判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亿吨,超过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国家的粗钢产量的总和。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中国钢铁工业不仅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中国钢铁行业现状献,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钢铁工业留下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如技术水平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从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对钢铁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判断。中国钢铁业世界第一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

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正是得益于钢铁工业提供的各类钢铁产品,才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但是,在获得诸多“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也为钢铁工业的无限扩产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代价不仅是物质上的、环境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仅是短期的,还包括长期的,甚至影响到我国钢铁工业在做大后难以做强。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1.6亿吨0.1。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困境中顽强地前进。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存在的问题一、资源弱势,受制于人造成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原因,几乎贯穿了整个钢铁产业链,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基础资源储备不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地质勘探的支持力度弱化,勘探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特别是对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和深度尤为欠缺。资源储备不足,造成了一边是国内钢铁工业迅速发展,一边是铁矿石资源出现严重稀缺。需求大增,丧失定价权。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求,我国每年不得不进口上亿吨铁矿石和铁精粉,而这些资源仅由几个国际矿业巨头所控制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淡水河谷以及印度的铁矿石公司等。中国钢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连年增加,这些矿业巨头就在每年的铁矿石谈判中联

石油新能源的技术发展及趋势研究

替代石油新能源的技术进展及趋势研究 1.世界石油资源形势及进展趋势 1.1世界石油资源形势 20世纪的工业革命利用广泛存在的化石资源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地进展,但其引发的相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加深,同时化石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性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问题。 目前,全球可采石油储量的38%以上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见图1)。

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石油仅占2.7%,天然气0.9%,煤炭15%,呈现“缺油、少气、多煤”的状况,但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却分不高达4.2%、1.5%和33.5%。高速进展的经济导致石油大幅进口,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40%,严峻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 1.2近年世界石油供需状况 1985-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目前,全球十大石油消费国中有4个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日本第三,印度第六,韩国第七。以后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近2%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以后石油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供需矛盾突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靠度越来越大,中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速仅为 1.67%,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由表1可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迅速,对石油进口依靠度越来越大,这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差不多国性。

1.3替代石油能源产业的进展现状和政策导向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进展的要紧障碍之一,加上石油的高价位等因素,迫使世界各国寻求石油替代产品和新能源,大力推行能源多样化,石油替代产品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推行能源多样化方面,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巴西等国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天然气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达13.8%、核电14.1%;法国核发电占其总发电量的70%以上;巴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41%。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家还大力进展清洁能源来取代核能。生物柴油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总产量已达193.34万吨,欧盟打算于2010年生物柴油产量达800—1000万吨,使生物柴油在柴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专业班级:工业gc1202 姓名:蔡惊学号:0121204930416 摘要:市场营销无疑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市场如没有硝烟的战场,营销也在今天面临这许多挑战,但挑战又何尝不是机遇,在这场战斗中,谁把握住了机遇,那么他也就胜利了一半!对于中国的众多企业来说,在21世纪进入经济全球化之后,我们在思考如何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在不断更新自己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身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与责任。 关键词:挑战,机遇,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道德与责任。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当前,有几个趋势值得注意:首先,全球化的力量会继续影响每一个人的商务活动和个人生活。制造业将会移向经济上更加有利的地区,而保护主义者的一些措施虽会阻止这种转移,但对每个人而言将是提高成本。第二,科技力量将会继续进步,并使我们惊奇不已。克隆羊多利仅仅是生物革命的开始。人类基因工程有希望引入新的医学良药。数字革命产生的芯片正在进入智能化的房子、汽车,甚至服装。我们正处于智能化、机器人能为我们做大部分工作的时代开

端。第三,政府经济部门管制的日益放松。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已确信,市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会运作得更好。买方能自由决定采购什么,何处采购;卖方能自由决定制造、销售什么。竞争性经济能比高度管制或计划经济创造更多的财富。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我们的营销、商品已不仅在中国受到关注,而且受到全球关注。比如格兰仕,它的微波炉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于是有人批评说,中国总是在制造业里做一些低附加价值的产品,人家是靠技术赚钱,而我们是靠劳动力赚钱。我认为这些批评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的制造业形成它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能够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保证质量、保证市场供应链、保证物流的畅通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项科学。如果我们在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生产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而去拼命提高所谓的品牌竞争,提高所谓的技术含量,去和世界500强去比拼,实际上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格兰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叫做"制造占有率"。格兰仕微波炉在世界的制造占有率是80%,世界上最著名的28个品牌的微波炉都是格兰仕生产的,格兰仕在生产这些品牌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全球供应商、全球制造商的概念,于是,就

21世纪化学工程发展面临的挑战措施

21世纪化学工程发展面临的挑战措施 摘要:本文论述了化学工程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促进了化学工业生产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当前,我国大部分化工企业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化学工程的严峻要求,二是化学工程面临的科技创新的挑战。 关键词:化学工程;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挑战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物理过程及其所用设备的设计与操作和优化的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化学工程领域涉及工艺开发、产品研制、过程设计、装备强化、系统模拟、环境保护、生产管理、操作控制等内容。该领域包含无机与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与煤炭化工、冶金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化工、材料化工等行业。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中,化学工程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且化学工程与信息、材料、生物、能源、资源、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共同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1我国化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学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称为“单元操作”[1],该阶段的化学工程是一门共性化学工程学科,以各工业种类所需的单元设备或操作的共性规律为基础;第二个发展阶段称为“传递原理和反应工程”[2],该阶段总结出了不同的单元设备和操作中的共性现象———流动、传热、传递和反应,即“三传一反”,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的知识深化;第二阶段中,化学工程吸收了当时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强化了解决工业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模型化的方法论,进一步推动了化学工程在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阶段“三传一反”的相关研究引领了化学工程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化学工程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资源、能源利用与环境破坏问题的挑战,使得化学工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然而,一方面化学工程的现有理论与方法已经愈发无法满足当前工业工程应用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纳米科学、生命科学技术等也为化学工程未来深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此状况下,化工界关于化学工程新的发展阶段的讨论越来越多。我国化工学者郭慕孙提出“三传一反+X”[3],认为传递过程与反应工程的研究必须扩展到介观尺度、微观尺度范畴,并在探索多尺度转变规律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更新(汪家鼎)[4]。复杂性科学的进步将有力推动化学工程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学工程的需要,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化学工程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然后面对这些挑战怎样将其转变为机遇。 2化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我国化学工程的发展中,第二阶段的“三传一反”依然是化学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化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只有产生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和经济需求的变革,才能继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此变革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多方位的挑战。 2.1化学工程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二三百年来,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资源的急剧消耗,环境也日趋恶化,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迫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努力建立与自然新型合作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而化学工程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加工的生产过程,该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部分有害、有毒,进入环境会造成污染。并且有的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化学工业对环境影响巨大,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对化工生产尤为重要。化学工程领域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或产品对环境的危害。这是化学工程今年来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资源、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问题也面临着突出挑战,因此,化学工程的研究对象将由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不可再生

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我国发展战略的探讨

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我国发展战略的探讨 摘要:1895年X线的发现,放射学的形成,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超声和核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及发展方向。与国际水平对比,论述了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对策。 1895年X线的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其后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的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继之磁共振成像(MR I)、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数字X线成像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事实上,医学成像技术不仅有图像的产生,还包括图像的处理、显示、记录、存储和传输。这就为图像存储和通讯系统(PACS)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介入放射学逐步应用于临床,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猛,近年已成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结合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以高科技为基础,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疗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在先进国家和我国已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 步入新世纪,知识经济随着新经济的兴起,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生命科学(含脑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跨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将促使医学科学进一步向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继续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的形式,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含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影响影像学的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biomedical imaging)--分子/基因成像(molecular/genetic imaging)已提上日程。 --随着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microelectronics)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及器具(如新近多层面螺旋CT,MR心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深发展。另外,MR I多种原子核成像(现为氢核)的研究、开发,医学成像的多能源化,如微波、红外线和光等,其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GDP的推动作用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GDP的推动作用 选取中国钢铁行业三大主要产品粗钢、生铁、钢材,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利用V 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证明并研究了钢铁行业与我国GDP增长的密切联系。结果表明:钢铁行业以一稳定增速缓慢发展,产量变化接近线性增长;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标签:V 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 1引言 韩晶利用DEA-TOBIT两步法对中国28家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了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存在的问题。傅强和汪俊生采用V AR模型,对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八大行业股市收盘价波动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次贷危机期间,钢铁行业收盘价的波动对大多数行业收盘价的波动有单项因果关系,与少数行业收盘价波动有双向因果关系。 目前对钢铁行业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缺乏精确的数据说明;宏观研究多于微观分析,更多地是在整体上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对钢铁行业主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1)利用我国最近几年钢铁行业相关数据对钢铁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2)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数量描述。 2方法思路 本文采用2008年11月至2014年11月钢铁主要产品粗钢(CG)、生铁(ST)和钢材(GC)月产量数据来描述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情况用我国GDP 数据来描述。在研究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时,我们选取三个代表性指标CG、ST和GC,对其月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钢铁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时,利用钢材(GGC)与GDP建立V 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说明钢铁行业与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然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这种联系,最后利用钢材综合价格、钢材产量、GDP数据等统计分析钢材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估计和预测钢铁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多大推动作用。本文使用的分析软件是Stata11.2。 3实证分析 3.1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1)描述性统计。

未来医学五大发展趋势

未来医学五大发展趋势 巴德年院士谈:未来医学五大发展趋势 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未来20年或30年,医学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特点是:一、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在未来寻求医学服务的,不再仅仅是患者,而会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询医问诊的人,也不仅仅是因为躯体的缺欠或某个系统有病患的患者,相当多的人是为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而求医;医生开出的不会全是去药房取药的处方,还有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处方。医学的对象将从以患者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变成为面向整个 人群的模式。因此,整个社会卫生资源的配置将重点分为两极,即社区医学服务与医学中心。有相当数量的医生(有些国家约有半数左右)是从事社区服务的全科医生,而比全科医生多得多的,对人群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更经常、更直接、更有效、更节省资源的是社区护理队伍(包括家庭病床服务、老年公寓服务以及社区围产与婴幼儿服务等等)。医学中心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更多的人们,在社区医学服务的基础上,将以方便就医与择优就医的方式,来选择他们的就诊医院。所谓方便就医,已不再是区域观念,也不是距离概念,而是指要从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等多元因素进

行考虑与判断的概念。譬如,交通是否方便,有无急诊抢救的“绿色通道”,医院有无足够的停车位和其他相关设施,服务是否周到,患者及家属是否确实感到方便。交通阻塞、无处停车、环境脏乱、甚至绿地不足的医院,将在无奈中失去大量的患者。限制患者自由选择医院的逐级转诊制度和定点报销制度都将被淘汰,一些不方便、不优秀、无特色的医院势必走向分化,走向倒闭。其出路是:一、化整为零走向社会,踏踏实实去做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二、彻底改革,提高水平,成为患者心目中可信赖可选择的医学中心。否则就只好眼看着门诊量逐年减少,空床位日益增多,医院效益每况愈下,直至难以为计,最终不得不宣告倒闭。希望卫生主管部门在规划卫生资源时,不单单考虑地域分布,而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考虑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花费时间最少的地方,配置急重症抢救中心。在环境优雅,阳光、空气和水质都好的地方,配置面向未来的医学中心。当然,对已有的医学中心进行环境改造(包括绿化与美化内、外环境,配置停车场,建立交通疏导和绿色通道),以确保现有的重要的卫生资源在面向未来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二、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将改变医学工作的方式长期以来精心保存的厚厚的病历,将被一张小小卡片所代替,这张卡片也许只有名片大小,最多二、三张,就足可以记载一生的病情变化和诊疗经过,甚至

浅析我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上)我国钢铁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已开发出30余个实验系统,不少系统在局部业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系统拘泥于当时的管理模式,缺乏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多数IT系统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有隔膜,所以作为整体系统留用的不多。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都为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在新世纪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总结国外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性的解决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等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一批体现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工程涌现。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开始纳入信息化容,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容、任务、技术路线逐渐明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逐步确立,企业最高决策层逐渐领衔领先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意识增强;信息产业队伍逐渐强大,系统集成与维护、软件设计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提高;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经验管理各个层面;信息化为推进钢铁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手段和平台,生产过程自动化为实现柔性制造、敏捷生产提供了条件。在钢铁企业信息

化过程中,伴随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造就了一批兼具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国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强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业竞争能力成为当前钢铁行业亟须自行探索和实践的迫切任务。 钢企逐渐对信息化建设加深重视 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中钢协的统计显示,企业近年来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 促进企业信息化投资增长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企业面临市场、价格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的动荡调整中,很多企业是靠信息化练好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国家政策导向对信息化投入影响较大;三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对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方面来看,中钢协的统计显示,近92%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其中80%以上的企业能够较好的根据规划完成任务。同时,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运维管理制度、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化考核机制,有87%以上的企业能够较好的执行信息化制度。目前,多数钢铁企业都具有坚实的“两化”融合发展基础。尤其是宝钢、武钢、鞍钢等特大型企业在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度方面做出了表率。 钢铁企业对信息化发展与规划很重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人为因素。目前大部分企业都由决策层领导亲自主管信息化工作,信息化规划也成为企业常态化管理的一项容。中钢协统计显示,43.3%的企业在决策层(如董事会)建立了信息化常设机构,进90%等等企业建立了公司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多数企业都设立了信息化主管(CIO),其中76%的企业有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领导主管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小三号,黑体,居中)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ources(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 中) 动力0742 李晓唤0703411403(五号宋体居中段落前后自动) 摘要尽管寻找新能源的工作已经有相当的历史了,但是世界性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已经迫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寻找和开发新能源。在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很 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各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小五号宋体) Abstract While the search for new energy sources has been a considerable history, but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hortages have forced people to work harder to find and develop new energy sources.(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关键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 Keywords Nuclear wind solar geothermal energy, ocean energy 1.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五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质能。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深度研究中国钢铁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最近看到的一个数字,实在让人震撼。目前我国7.18亿吨钢铁产能中,竟有3 亿吨左右产能未获中央政府批准。钢铁行业业内将这些产能称为“违规产能”或“黑户产能”。更有专家认为,违规产能不止此数,至少占钢铁总产能的一半! 炼钢铁,相比而言,是高投入、高能耗、要占很大场地的行当,不像炸油条、烙烧饼那么简单,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过硬的“后台”,是根本搞不起来的。换句话说就是,一般人恐怕想“违规”都不行,因为你没“资格”! 那么如此巨量的“违规产能”又是由谁打造,怎样形成的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给出的答案是,未得到中央政府批准的3 亿吨产能中,大部分是经过各地方政府批准的。也就是说,大量“违规产能”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什么“不法奸商”,而是本应模范执行中央政令、对市场秩序担负主要维护职责的各级地方政府!是它们,置中央的权威于不顾,超越职权范围、纵容钢铁产能肆意“超生”,进而不断加剧了钢铁行业的混乱。当然,作为国家的相关分管部门,恐怕也难脱监管乏力之责,因为 3亿吨的“黑户产能”,绝非一个早上突然冒出来的,必然是较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地方长期越权审批、屡屡违背中央之“规”,为什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究查、遏制?以致累积达数亿吨之巨。 如何处理这些“违规产能”?罗冰生认为,“可以通过大型钢铁企业的兼并而保存”。另一位业内人士开出的“药方”是:“很多钢铁企业、项目没有经过审批,从手续上来说,是存在缺陷的;但它们很大一部分是符合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仅仅是手续不全。这些产能中有需要淘汰的,也有符合规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显然,他们是单纯从专业角度看待这些违规超生“孩子”的,而笔者更为关心的则是,对于那些违规者应该怎样处置?他们是否应对越权行政、违反中央政纪法规的行为,承担效应的责任? 在计划生育执法方面,我们是相当严苛的,不仅“超生”当事者要受到严厉处罚,相关领导也要受到连带的责任追究。可是在经济领域,对于钢铁“超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