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

过渡:对,正如歌中所说掌握好方法才能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自古以来咱们国家就人才辈出,这不,唐代白居易就写了一首诗《大林寺桃花》——引出大气受热过程

三、大气受热过程

多媒体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微课

要求:根据微课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用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补充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学过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三.【当堂达标】

1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3-4 题。

2、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

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3、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4、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 )

A.①B.② C.③D.④

课后作业:

秋冬季节,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的“经济”方法处理废弃秸秆,却不理解或者忽视了秸秆燃烧与大气污染、雾霾多发之间的联系。请你调查走访,普及秸秆燃烧危害的知识,帮助农民设想出更环保经济的。深刻意识并牢记科技进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预习提示:1、预习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近地面、高空风的风向

2、完成学案自主预习及预习自测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收集。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堂效果分析

学生按小组围坐在一起上课,边学习边讨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也进一步证明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重要性。同学们围绕课堂探究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在情感方面,学生在各种问答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关心关爱同学、他人。

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变化与收获: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确立了主人翁意识。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

(4)学生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生命价值的落实,也是“有意而为,无意而成”。

2.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观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2)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体验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操作能力。通过小组积极探究活动。

(4)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5)应用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用。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地理,再从地理走向生活,回归地理教学的本来目的。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

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材从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入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讲述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季风环流、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几个问题。再内容上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而且与其他章节之间联系也十分紧密。

本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首先点明了大气圈及其组成,简要介绍干洁空气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重点阐述了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能到达地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教材通过热量在太阳、地面、大气间的传递过程作为线索,阐明两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既可用于解释很多大气自然现象,又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气压带风带做铺垫,是本节的重点。

【评测练习】

1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3-4 题。

2、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

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3、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4、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 )

A.①B.② C.③D.④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一部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基础与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全面、综合发展。现今教育就是要培养能独立思考,有独立能力的人才。对一些自制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则要严格一些,加强基础培养,多方面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厌学情绪。

【课标分析】

本节“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 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进而解释自然现象。

高中地理_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 学 过 程 板 开放教学的任务性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反响设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核心素养: 1.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 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 2.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面特征,大气状况,分析大气受热过 程的差异。 3. 地理实践力:在室外不同天气,观看大气受热状况的差异。 4. 人地协调观: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难点 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教学过程 块 计 导 入 : 多媒体播放图片:同学们仰视天空的时候,看 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日出前的“鱼肚白,清亮明媚的蔚蓝色,日落时的橙红色;为什么天空会变色 呢?秋意渐浓,我们每天都很关注气温的变化,你 独立思考 教师倾听 引出本节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道大气的热量是从哪里获得的吗?假设仅仅是太阳辐射加热大气的话,又何来“高处不胜寒”呢? 〔一〕检查预习状况 〔二〕回忆太阳辐射概念、光谱图、波段分布〔三〕教学内容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学生站出 来讲填空 内容 倾听 大气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大 气对太阳辐射有减弱作用。 1. 吸取: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取太阳辐射中波 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 主要吸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具有 选择性。 PPT 动态呈现大 气的减弱作用 的受2.反射:参与成分:云层、较大颗粒尘埃。无选 择性。云层反射作用尤其显著。 3.散射:参与成分:空气分子、尘粒、云滴解释生活 热思考 1: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常呈现蔚蓝色? 思考 2: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分,天空是绚丽多彩 中的一些 现象 观看天空颜色, 思考天空变色原 过的橙红色? 思考 3:日出前的拂晓和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独立思考 因,交通信号灯 依据,得出结论: 程天空为什么仍是光明的? 思考 4: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的科学依据。 四个思考题推出散射是有选择性的特点。 答复 语言表述 散射是有选择性 的。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鲁教版)必修Ⅰ其次单元其次节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详细要求如下:(1)依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依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说明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主要讲解并描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热状况和大气成分是各层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和其他大气现象都与他们亲密相关。地面汲取太阳辐射增温,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增温,大气逆辐射又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而起到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组成、分层与主要特征;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实际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唤醒同学们的环境爱护意识,树立地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地理观。【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学问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加精神,敬重学生的人格,关切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同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实力的培育,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供应一个充分呈现自我、发挥特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 (一)组成及作用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原始大气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成分。 【自主探究1】 1、现在地球大气以哪些成分为主?这些成分又各有什么作用呢?(阅读课本35-36页,解决问题) 2、大气成分还会改变吗?将来的大气又会是什么样呢?(老师展示农夫焚烧秸秆、工厂排放浓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学设计系列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内容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学目标 “一元”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元”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五、“五步”教学过程 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习惯? 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 1.太阳辐射 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 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 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 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 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 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 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在夜间,这部 分能量就被用来提供保暖,使地球表面温差不容易变大。而月球表面由于几乎没有大气,更没有云层,没有保温作用) (三)巩固应用 解决课前疑问:为什么藏族牧民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或散射少,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藏袍的衣料好,夜晚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子的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资料,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逆辐射的原理进行保温的农业措施。 1.1.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2. 课标解读 课标重在要求学生能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来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利用图表来说明,课标注重让学生读图、析图来学习受热过程环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而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需要教师边讲授,让学生参与到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的学习中来。 2. 教材分析 2.1.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中的一节,此节内容是在前面对行星地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的大气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递进。按照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精编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授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作用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发现式 【学习过程】 视频导入: 目标展示: 【自主学习】 ☆学生回答 一、低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读第26页表2-1-1,说出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 学习教材第27页前3段内容,把大气的组成物质与其作用连接起来。(自主学习2分钟,1分钟展示答案) 氮气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物质 氧气生物体蛋白质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 臭氧成云致雨、调节温度

水汽凝结核、成云致雨 固体杂质光合作用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学习教材第27页前3段教材并结合图2-1-2,在表格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自主学习3分钟,1分钟展示答案) 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垂直变化 一步曲: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首先到达大气层,但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为什么? 观看视频,学生完成填空。 1.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具有作用,将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回宇宙空间。 2.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对可见光具有作用,能使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从而不能到达地面。 3.还有一小部分太阳辐射会被大气直接,这种具有选择性,如: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 总之,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 针对性训练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本节是大气圈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问题,对今后大气圈部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的原则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设置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去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觉得不仅学习到了对考试有用的地理,还学习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个原则始终贯彻课堂,学生表现也不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读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知识难度的逐渐加大,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有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情。 通过这节教学,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了课堂?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可能小组活动时,还能积极发言,但是课堂展示时,不一定有勇气站起来展示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努力改进,让自己和学生都能更好的得到提升。 课标分析 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本节是大气圈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问题,对今后大气圈部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阐明了大气的能量来源,是本节重要的知识点,而该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运用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帮助学习理解整个过程。 知识与技能:

高中地理 第7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讲义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七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 学习目标: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2.了解大气各层的气温和气流运动特征,并理解各层与人类的关系。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难点)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氮: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短波 [特别提醒](1)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2)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变,不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密度极低,也不利于飞行。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热源 (1)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两个过程 (1)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个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或反射。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理解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学会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能够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运用电脑模拟演示、绘图,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放音乐、大气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组织课堂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微博图片导入:西藏摄人心魄的原生态之美一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西藏是人们心中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么骑行游西藏会怎么样呢?近日,一组微博照片吸引了我。请大家看大屏幕,左侧照片中是一位白净秀美的姑娘,右侧是她骑行游西藏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尽管做了全方位的防护,但依然很快被晒黑,完全看不出以前的白净和美丽。是什么原因让她的容貌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展示学习目标。(需要大家掌握低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其中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示内容导航:(本节课主要探讨这两个内容)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主干知识探究 一、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预习交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大气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 题目: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

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课前准备】 1.阅读教材P35~P37和《高中地理图册》P14~P15相关内容,完成【课前预习】。 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写出来。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知识比较的多,而且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流程】 导入——讲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 【教学过程】 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教材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生:(读图文,分析) 板书: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 组成成分体积(%)作用 干洁空气 氮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2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3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 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极少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 护伞” 水汽极少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 质 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生(填写干洁空气一组表) 师同学们把表格填得很好。大家看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师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产生变化。 师大家看教材35页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飞机飞到了云层上方,所以就没有雨了。 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师大家参照教材36页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36页的内容。大家在阅读的基础上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学设计系列 《必修 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潘玉贞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内容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 、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 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 多媒体显示: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教师板书:大气——组成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

教师点拨: 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教师板书:大气——结构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 大气结构总结表格 特点 与人类的 关系 气温垂 直变化 气流运 动状况 天气现象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 :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教学难点:必须要补充一些物理知识来理解本节知识,如物体辐射定律,物体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与物体的温度成反相关。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通过前几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运动有关知识和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知识,在上面学习基础上,今天我来学习有关大气的知识,先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采用地理生活旅游感受引入,展示两张有鲜明对比的图片:一张皮肤白皙的成都女孩照片,一张皮肤皲裂的藏族姑娘照片。提出疑问,采用直观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1)、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 附:知识准备一:启发谈话法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大气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大气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 一、课程标准 1.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2.记住太阳辐射是地面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会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4.理解、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并尝试解决生活实际中有关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记住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能力目标: 学会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规范行为,投身到保护大气环境的工作中去 三、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课的难点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四、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地理理性知识的特点,通过生活中大量事例,采用讨论、探究、讲授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原理,从生活现象上升到理论本质,运用理论分析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体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活动,从直观的视觉中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课堂的学习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采用案例式教学,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坚持从生活着来,回归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教学生学有用的地理。 六、教材分析:

本框包括两目: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绍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然后重点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目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其中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及核心。 七、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大气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概括能力,但是还无法应用地理理论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因此,在教学时,可以由浅入深,由学生感兴趣、较熟悉或比较简单的事例谈起、逐步推动教学环节的展开和学生探究活动的落实;同时要注意由点到面,分析和发现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教会学生及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用地理理论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八、教学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导入: 【展示材料一各种生物图片】总结得出结论 大气——自然环境最活跃的成分 --万物生存离不开大气 学生分组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以下表格: (学生交流,老师订正、评价)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新课】 观察课件上展示的三幅图,思考: 1、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学生思考:答案。。。。。(可能五花八门) 老师引导:可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目标导学】 1.理解并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并能够简单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新课讲述】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 【课前预习】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这些组成物 质各有什么作用?(完成后面导学案填空)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 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结合生活实际,简单举例说明) 1、预习课本P35-36内容,并完成表格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 【教学流程】 一)大气的组成 【预习成果展示】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1、请大家自查对于“一)大气的组成”内容的预习成果。 (自由质疑,后教师对大气成分作用做必要点拨) 2、学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这些改变对环境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简单举例说明) 【承转】大气的组成成分是多样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也是分层的. 二)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 【课前预习】 预习课本P36文字内容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在小黑板上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简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地球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