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课程

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课程

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课程
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课程

校企合作共创优质课程

联合培养共育优质员工

1、实施背景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现在主要的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借鉴高职和技校的同类校的标准,并没有独创的经验。教材的选用也是根据已经出版的通用教材,随着国家标准的修订,很多专业书籍已经出现了滞后,满足不了现在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重新编排课程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

由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许多毕业的学生的本身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造成很多学生只能从事比较基层的工作岗位,而企业方的关键技能岗位却由于没有相应人才担当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短板。因此如何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优质员工也成为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将企业中的不同岗位工作内容进行汇总,深入分析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分类整理,抽离其中的知识要点,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引领,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撰写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最终编写出一批具有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一批优质教材。

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改变以往的课堂讲述方式,形成任务

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做学教一体的模式,切实让学生掌握真正的企业所需要的技能。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入职员工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活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择优入职。形成学校企业一体,共同培育企业需要的优质员工的办学新模式。3、工作过程

(1)企业调研教学改革过程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具体生产实践,老师们将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带到了课堂上,对那些陈旧落后的不适合实际生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了极大的促进。同时由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革活动,从而掌握了丰富的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充分的了解了行业的现状、发展的趋势、企业的用人情况,知道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到企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每个岗位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这就解决了在教学中教什么、如何去教的问题,从而把教学改革变成了全体教师共同支持的课题,把在生产第一线学到的、想到的、了解到的都拿到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改革良好快速的发展。

(2)实训室改扩建过程

采购相应的施工机械、实验仪器、新增3个理实一体化教室,改善实训室环境,新增测量实训室、绘图室、造价实训室,为专业课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3)教师团队建设过程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校高薪聘请宁阳公路局总工赵胜军高级工程师担任公路系主任,带领专业教师全面规划实施道路与桥梁施工专业的发展。聘请公路局监理处李冠文主任担任实训指导专家,聘请山东交通学院董基福教授为我校特聘专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聘请山东交通学院材料学院副院长张爱勤教授为我校专业教师进行师资培训等。

另外还专门聘请企业专家以企业员工内训的形式为学生授课,例如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李光华总经理、卓秋林副总经理、高建军副总经理、商淑杰副总工、马建主任等多位专家专业讲述检测方向课程,如《公路材料》、《路基路面现场检测技术》、《桥梁检测技术》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都是企业专家自己工作中的案例,讲起来更能贴合企业实际需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师带徒”的授课形式,保证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改变了原来的课程教学方式。

为了增加教师的技能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业务能力培训,开阔教师眼界。根据两年的示范校建设现在每个专业教师都考取了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现有一级建造师1人,二级建造师5人,检测工程师1人,检测员7人。

(4)教材编写过程

根据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公路系专门召开多次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高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

准、具体教材内容编写安排,为搜集素材教师们深入企业一线,获得大量施工图纸、照片,拍摄大量音视频资料,为了使有些教材真正实现全程模拟的项目化编写,学校专门开辟场地进行一段路桥的施工作业,一方面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积累素材,为教材的编写真正实现项目落地。另外的检测类课程,全部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编写,以企业提供教材为主,以教材为载体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培训与上课的全面一致。

(5)企业考核评价过程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改革原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企业学生双向了解,提前入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条件保障

首先物质条件保障,需要重新扩增实训场地的规模,实训仪器在种类和数量上进一步增加,保障实训项目能够满足课程和学生数量的需要。根据示范校的建设任务书,重新规划了原有的实训教室,按照交通部综合乙级公路试验检测中心的标准筹建新的试验检测中心。其次还要有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保障能工巧匠进校园。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支持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给予在工资津贴上优于企业的待遇。

5、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教学改革方面:全部专业课都是实行项目引领式教学模式,例如:为了上好《公路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这两

门专业课,学校专门开辟一片场地,购置相应施工机械、材料全程模拟一段道路、一座小桥施工的全过程。教师也是施工现场的技术负责人,学生也是技术员。通过全程模拟实现了真正的项目化教学,也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路桥建设为载体,穿插进行《材料试验》、《工程测量技术》、《桥梁构造与识图》、《路基路面现场检测技术》、《桥梁检测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多门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搬进施工现场,学生边做边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教材编写方面:按照任务引领项目化的编写模式,现已出版九门专业课程,全部应用与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3)学生综合评价方面:引入企业评价体系,平常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综合考核。最后一个学期由有用人需求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给学生上课,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部一轮的岗前培训,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培训表现,结合以前的教师的综合评定,总体考核学生,培训结束后,择优录取学生。这样考核与招聘相结合,课堂与培训相结合,学生的表现直接决定将来的就业,很好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不走出校门就具有专业的人员素质。

6、体会与思考

在进行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学生考核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近两年来取得很大的成效,改变了以前只是师生之间只

是在课堂、书本之间的单项交流,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引入企业参与评价机制,多方面加入,有效引导学生在校内成为成功的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在路桥施工过程中,由于有机械、材料,很工工序需要教师指挥学生亲自去做,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管好学生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如果很多项目穿插进行,出现了教师只关注部分学生的、忽略了其余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

(2)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完成教材编写,通过相关行业资格考试,假期要去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增加了很多教师的工作量。下一步综合分工,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时间,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专业水平。

(3)引入企业评价需要正确引导,企业方面为学生培训其实也是面试,但是很多学生自制力不强,往往不能坚持下来,最后企业只是择优录取,有很多学生达不到他们的标准。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更积极参与,这是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课程开发是指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他是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 这种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2、关注个体、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3、课程围绕职业分析进行设计。 通信技术专业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共同开发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学师资、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下面以光传输技术为例,来说明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具体过程及特点。 一、教学团队的组建 以往的授课方式,以理论为主,同时授课的主体为学院的教师。但是这样的教学团队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团队组建时,吸纳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教师加入。这些教师的加入能带来行业中最新的操作规程及方法。同 二、教材的选取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实际授课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分情境的任务式驱动教学,必须要有对应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将课程的内容进行贯穿和组织。基于以上的考虑,采用的是由中兴公司开发的任务驱动式教材,这本教材改变了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

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进具体的项目中。 三、教学内容 在对具体教学内容选取时,选取了一个光传输网络由组建到维护的过程,将这个过程划分成三个情境,再将任务情境划分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到多个单项工作任务,而每个单项工作任务对应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职业

在进行授课时,采用课程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场所三方面的变化。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同时结合通信行业的特点,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一体;教学场所将传统的教室、专业教室和实训室相结合,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整理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校企合作案例1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

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00多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合

校企合作教学与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教学与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建设集教学、培训、科研、服务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优势资源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将教改和科研转化为教学工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编写及科研应用、社会服务能力。 一、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培育示范性精品课程。 通过与常德鑫桥物流有限公司、桃特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项目群”教学创新课程体系。实施体现工学结合的“项目群”教学模式,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对接,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对接。开展配套教学改革与建设,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重点建设《物流运输管理》等专业核心课题,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二、校企合作共同编著实习实训为主导的示范性教材 与常德鑫桥物流有限公司、桃特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编写出版《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指导手册》、《物流运输组 织与管理实训指导手册》等2本突显实训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 业“项目群”实训指导手册。 三、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先进水平的“四位一体”的实 习实训基地 通过与常德鑫桥物流有限公司、桃特物流有限公司、常 德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及劳动主管部门、科

研院所合作,建设满足培养影视多媒体专业高技能人才需要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四位一体”的常德一流、省内先进的专业实训基地,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相关内涵建设,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成为行业企业物流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 (一)校企共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和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如院字[2009]12号《同德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院字[2008]13号《同德职业学院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院字[2007]11号《同德职业学院教师工作质量评估办法》、院字[2006]8号《同德职业学院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暂行办法》、院字[2010]9号《同德职业学院教师培养成果验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管理办法。 完善和细化现有的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等制度。 (二)校企共同建立“专兼”结合管理制度 在学院已有制度的基础下,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加大聘任兼职教师力度;根据教学团队自身的特点,制定新形势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开展的,符合教学管理规律的新制度或管理办法,主要有: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管理规定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管理规定(草案) 为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 及时更 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条 教务处负责研究、规划和指导全校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工作。 第二条 教务处作为学校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日常管理机构, 负责受理校企 合作开发教材的立项申请、结项申请、印制、出版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开发范围 第三条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申报应为我校开设的能够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 课程的教材,包括新编教材和修订教材。 第四条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要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 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 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开发要求 第五条 鼓励教师在现有实训指导书的基础上, 着力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任 务(案例) ,将新方法、新内容、新规范、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尽量减少验证性 实验,开发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 第六条 推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邀请行业、 企 业人士一起探讨,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为教材编写的内容。 第七条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 结合目前新的形势, 采用 一体化教学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围绕经 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并参照大中小型企业技术工人实际操作, 从 2 生产实际出发, 以专业技能为主线, 有针对性地介绍本工种职业道德与安全生产 以及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坚持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

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协议书

校企合作共建开发课程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乙方的专业建设发展,甲、乙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原则,共同发展。经双方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甲、乙双方合作开发系列课程,包括 二、责任和义务 1.双方拟合作编写 。教材由方主编代表编委会与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方主编是该书对出版社的第一责任人,由方主编(第一责任人)统一管理协调该团队一应事务。 2.教材大纲及人员编写任务确定后,乙方有义务将本方相关信息及资源提供给对方。 3.甲、乙双方均可根据编写需要,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邀请第三方参加编写该书。 4.甲、乙双方承诺该书所编写的内容,不能含有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权益的内容。 5. 由方承担编写团队运行经费人民币共整,发放方式为: 。方不再承担编写过程中产生的其它任何费用。 6.甲、乙双方各自承担的教材编写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等应符合出版社编写原则和要求,保证质量,按时交稿,必须严格按照出版社和方

单位立项要求所确定的编写进度进行,即该书须于年月日前完成初稿,年月日前完成定稿及联系好出版事宜,不得延误。 7.该系列教材版权由甲、乙双方拥有,方和方共同拥有该系列教材署名权、著作权和使用权。 8. 方和方均有推广该系列教材的责任和义务。 9.出版社支付的稿酬,按照本书所有作者完成的任务以及出版社有关支付稿酬分配原则确定并分配。 10. 两本教材完成后,甲、乙双方将合作推出数字化版本,双方均有数字化版本的使用权、署名权。 三、合作时间 合作时间为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四、其他 本协议壹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后即日生效。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日期:日期: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宗旨。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针对各个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从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上来看,高职层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之中,而课程的开发要从企业来到企业去,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专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由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关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国内外有着非常多的研究和实践,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愿上来看,校企双方的最大利益不能结合导致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受教育规律约束的高职院校和受快速获取效益约束的企业在合作的出发点上就存在不对等性,具体而言,在合作的人员、周期、实施、管理、成本和满意度上等方面都存在不对等性。这些不对等性很难使校企双方的最大利益找到一个结合点,从而导致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合作也是停留在“纸面”上。 2.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上来看,校企双方没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导致课程开发实施效率低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双向的,这个双向的合作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双向合作面临着诸如课程开发的意愿、主体、人员的地位、能力要求、职责要求、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整合和实施保障机制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双方没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使合作过程障碍重重,阻力不断,从未导致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施效率低。 3. 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结果上来看,校企双方没有对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追踪评价导致课程开发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有效的完成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这个任务,所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不单是课程开发前期的开发设计和中期的开发的实施,更重要的后期的课程开发评价与改进。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汽车专业的课程开发都是简单的停留在课程开发成果上,对课程开发的成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个很难说清楚,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课程开发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二、建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路达).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 ——厦门兴才学院 &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一、合作目的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合作过程 从2009年至今,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先后派出机电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先后5批到路达进行顶岗实习。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我们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1年5月,我校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首届二次会议,会上本专业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深化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重构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做法包括: ⑴共同研讨、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2、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3、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5、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我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以20所职业院校典型案例为例

职教论坛/2013.3摘 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构建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重心。对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多角度剖析及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中应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最终得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实施;制度保障 作者简介:张俊玲(1979-),女,河北武强人,天津职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编号:FJB110092),主持人:丁建石;贵州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政府主导下,贵州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政策研究”,主持人:章建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21-04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 ———以20所职业院校典型案例为例 □张俊玲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未来 10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 务。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1]。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全国很多学校和企业间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同时也树立了一批校企合作的典型。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中的做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深入探讨其原因,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制度创新。 二、国内典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综述(一)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 1.打造“企业校区”。这是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企业校区”的主体双方是学校和企业。在“企业校区”合作方式中,首先由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场地,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将其改建为标准课室、 实训室、教师办公室和阅览室,并负责购置用于教学的各种设施设备;双方联合成立“企业校区”管理办公室,学校方面负责企业校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企业负责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开展实训教学[2]。 类似于“企业校区”的这种做法也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走校企合作之路上所践行的一种模式。他们通过和温州多家民营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教室,把学生的课堂开设在工厂、商店或者公司,而不再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室里。 2.建立“校中厂、校中部”。“企业校区”的做法 是把学校的教学地点设在校外的工厂或者车间,即“走出去”的模式,而与这种做法相类似的另外一种形式则是“请进来”,即吸引企业在学校内建立“校中厂、校中部”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如滨州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校内与滨威活塞公司联合建设的生产流水线及与山东唐骏欧铃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唐骏欧铃汽修实训室”、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深圳华力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生产开发基地、与云南天顺集团合作设立的连锁超市,以及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在校内合作建立的第四勘测设计分院、校内的娇苑旅行社、交职院公交汽车发动机 BAIJIA LUNYUAN 百家论苑 21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

突出校农合作特色不断深化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办公室刘建平贾彦军张成才 摘要:校农合作是所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灵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农业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以来,通过“送教下乡”,建立并创新了以“校农合作”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以国家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摆脱困境,顺应经济发展 (一)校农合作,摆脱困境的抉择 原平农校从2007年大专停止招生以来,中专办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脱困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2009年,学校确立了“一体两翼、开放办活”的办学理念,率先在省内开展了“送教下乡”教学新模式,紧贴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校农合作应运而生。 (二)校企融合,弥补短板的良策 原平农校是一所拥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中等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蕴积了丰富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与现代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负面因素。几十年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过时的评价模式以及相当一部分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得到根本性改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办学。 (三)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忻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优质林果生产业、温室大棚蔬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业交流合作,努力使五大产业对接学校的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群,围绕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维系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灵魂。 (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 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农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了涉农专业“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了办学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送教下乡”,创新了育人模式;建立了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评价模式。所有这些创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与学校联姻,校企合作动力强劲。 二、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一)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以“立足忻州、辐射晋北、面向山西、服务三农”为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三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生产过程导向”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参与”的新转变,建立由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共同参与、以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新模式,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新团队。 (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纽带,以提升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深融合的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1)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课程开发是指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他是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 这种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2、关注个体、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3、课程围绕职业分析进行设计。 通信技术专业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共同开发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学师资、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下面以光传输技术为例,来说明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具体过程及特点。 一、教学团队的组建 以往的授课方式,以理论为主,同时授课的主体为学院的教师。但是这样的教学团队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团队组建时,吸纳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教师加入。这些教师的加入能带来行业中最新的操作规程及方法。同时这些教师也能带来课程所需的项目资料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教材的选取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实际授课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分情境的任务式驱动教学,必须要有对应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将课程的内容进行贯穿和组织。基于以上的考虑,采用的是由中兴公司开发的任务驱动式教材,这本教材改变了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的

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进具体的项目中。 三、教学内容 在对具体教学内容选取时,选取了一个光传输网络由组建到维护的过程,将这个过程划分成三个情境,再将任务情境划分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到多个单项工作任务,而每个单项工作任务对应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职业岗位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典型案例-长安福特汽车工程应用中心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案例 ---- 以杭科院-长安福特校企合作为例 一、校企合作背景和发展前景 1.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 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 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2.汽车行业国内人才需求分析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宏观 经济大好形势的带动下,我国汽车工业资本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改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 浙江是经济大省,汽车保有量一直居全国前列。据浙江省车辆管理部门公布, 现在浙江省汽车保有量近310万辆,据有关部门预测,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末,浙江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40万辆,到2020年,浙江汽车保有量将高达1280万辆。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类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据 2012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称:“汽车业从事技术管理的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接受过管理培训的只有9.3%,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基础培训的有38.7%;汽车人员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高、初、中的比例分别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分别为35% 50% 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0% 40% 40%。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3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年汽车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知识产权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科学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指导。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课程开发观是指要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使企业和个人得以稳定发展,实现各自价值的目的。它是校企联合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以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因而职业能力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即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观是面向整个职业的,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它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科系统化和综合任务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这种以职业能力系统化开发的课程与以学科系统化开发的课程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内容一个是直接面向职业的,一个是间接面向职业的。 2.关注个体、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学习者需求的调查与确认是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需求分析是确定企业的某种预期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亦即“应该是什么” 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这里,状态一词可以表示知识、技能、态 度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作好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

校企合作,成就品牌特色(吴刚)

校企合作,成就品牌特色 -------- 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纪略 “双元制”培训模式是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享誉国内职教领域的响当当的“东风”品牌。近年来,学校在深化“双元制”培训模式上,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市场和企业一线,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服务,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培训,一批批学生也因“作风过硬、技能精湛、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好”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持续多年始终保持在 98% 以上,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的就业网络。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首批全国职教先进单位、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先进办学单位等,2007 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 2008 年 3 月,被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职业培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5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全国职业教育行业中的翘楚,被人们誉为“学技能、好就业、拿高薪的直通车”。 “企业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 近年来,东风汽车公司随着做强做大、国际化合作等战略的实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关键岗位骨干人员,以及能够解决操作和生产现场难题的人员需求迫切。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抓住时机 , 在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的思路指导下,企业发展到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先后在十堰、襄樊、武汉、广州等东风汽车基地,进行以企业为依托的多校区办学新格局,校企结合,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在相关分校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军事化的封闭管理模式,全程化服务、科学化管理、人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技能训练。比如,在广州分校已完成具备可以容纳 1500 名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区,上级主管部门对该分校教学体系、教育模式、校园环境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襄樊、武汉、广州分校的创建,使学校搬到了企业里,为办学为企业生产服务,全面实现校企双方的多层面、多形式合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企业培养出了大批合格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应用型、技能操纵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也增加了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的发展资源,扩大了办学空间,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使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 9000 人,其中中级工 4800 人,高级工 4200 人,每年为东风公司各专业厂在职员工培训达 5000 人次以上。在专业的覆盖面上,学校也很好地体现了与企业接轨的特点,在原有车工、电工、电控、模具钳工、汽车修理等 10 多个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拓宽,新开辟了工业营销、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数控维修、电子商务、模具制造技术、汽车涂装与美容、物流与配送、计量检测与管理等新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办学受到企业欢迎。 办学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当前,国家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工作重点加以推进。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也及时出台了半工半读实施方案,使办学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比如,学生第一、二学期在学校接受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第三、第四学期除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在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