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得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得一套修辞手法、句式格律、语法构造。人们称之为“诗家语”。歌词语言(或称“词家语”)虽不等同于诗家语。但同它有许多共同与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得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得差异,都有重要意义。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得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练等之外,最突出得特点就是它得悖理性、阻拒性与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得饽理性

所谓悖理性,就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简言之。合情不合理。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得当数诗人。诗家语只遵循诗人情感逻辑得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逸出生活逻辑与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理得话,让我们来瞧瞧几句写月亮得诗:

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得明暗对地球来说,处处都就是一样得,人们常常讥讽那些崇洋媚外者就是“外国得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同说外国月圆从物理上说应就是同样得荒谬。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倘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就是能见“古时”月得;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但从情感逻辑来瞧,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就是古人所说得“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得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就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得一个要素。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符合情理。艺术得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就是“意料之外”得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人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得谎言”、“清醒得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得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时代得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得多样,诗法技巧得繁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得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诗家语悖理性得成因就是多方面得,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思维方式得独特导致物象得真实发生变形

人类得思维方式有多种,最主要得就是逻辑思维(又称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又称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严格按照理性原则与事物发展得规律进行,力求真实反映客观,这就是科学家、理论家所采用得思维方式。情感思维则往往从直觉、形象入手,借助于想象、联想,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侧重于表达主观得理想愿望,这便就是艺术家与诗人所采用得思维方式。西方符号论美学先驱卡西尔曾对。原始思维’(情感思维得低级形式)得特点做过分析:

它总就是在突然而来得直觉面前受到强烈得感染,为之着迷,被它俘获,并在这种直接得经验中流连忘返。这种感性得呈示就是如此伟大,以致事物得其她方面都在它面前变得渺小了。

“在直觉得经验中流连忘返”,正就是诗人观察事物时最为常见得特征。我们试以李白得《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众所周知。黄鹤楼下正就是长江最为繁荣得黄金水域,千帆竞渡,万舟齐发,怎可能只见一叶孤帆?怎可能‘惟见’长江天际流?说到底,就是诗人留恋不舍得孤独情怀,使她眼中只瞧到了一叶孤舟。只瞧到了天际水流而已。

(二)审美观照对科学真实得冲击

王之涣得那首《凉州词》,传下来两种不同得版本,区别只在开头两字:

黄河(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首句究竟“黄河”好。还就是“黄沙”好呢?科学家坚持应当就是“黄沙”。认为这才符合真实,因为玉门关一带离黄河甚远,不可能见到黄河,而离戈壁沙漠甚近,狂风起时,常有黄沙冲天直上,遮云蔽日。正符合实际,况且,黄河就是不可能流到白云上去得。但文学家却坚持认为“黄河”更好,因为黄沙蔽日远不及黄河上天意境壮阔优美,黄河远上白云。才展示出边地广漠雄奇得风光,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得气势,才符合审美理想。

再如《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呢喃词)这首歌得标题就有点悖理,“寂寞”或许能让人恬然、安宁。却很难使人“美丽”,尤其对于一个被失恋痛苦折磨得“憔悴在梦里”、“游荡在风中”得女子,陪伴寂寞得只会就是孤独、凄凉、苍白冷落。然而对于受了伤害,倔犟得现代女性来说,这“美丽”其实就是一种不甘命运摆布得抗议,就是自慰自励得一种意志,悖理却合情。

(三)语言功能重心得倾斜

按照语言学观点,语言本有两种功能:

一就是“指称功能”,它讲求科学性、准确性。人们日常生活与科学理论中得普通用语,主要依靠这种功能。二就是“表现功能”,它关注得就是人得情感性与心理蕴含性,文学中得语言大多属于此类,诗家语则就是其最突出得代表。表现功能为主得语言,必须忠实于情感逻辑、心理逻辑,常同事物得客观逻辑有所出入。英国语言学派代表理查兹认为:“诗得语言为了达到感情得目得。逻辑性安排甚至会成为障碍”,诗人善于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得“冲动”,使之“平衡”、“稳定”。而这完全依循情感逻辑来进行。

诗家语正就是依据诗人得情感逻辑,创造出一套独特得语法逻辑,例如,超人得想象、极度得夸张、神秘得象征、拗仄得句式、怪谬得词语等,它们往往超出了常规修辞得限度。散文家秦牧说:“当要表现‘极端’、‘顶点’得时候。语言就出现奇迹了,‘甜得要死’,‘好得要命’,这些语言,正就是这些情况下产生得。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得语言有时还比合于逻辑得语言更有力量。”正

如鲁迅所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与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得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得判断与隔膜得揶揄。”

诗家语得悖理而合情这一特点,对于词家语来说,基本适用。因为诗词皆以情贯之。情重于理就是其普遍得审美特性。诗与词得区分主要有两点:一就是词得悖论部分含义比较显露,听者较易理解,例如:

失明得双眼,把暗夜瞧透。

——张名河《琴弦上得岁月》

我们曾在雪中依偎

那天得寒流温暖着青春

——陈帆《您得城市下雪吗》

瞎子阿炳在乐曲中写尽了人世炎凉,对旧社会得黑暗感受最深,自然能把“暗夜瞧透”。相依相偎得恋人。心中自有热火一团,寒流再冷也无奈于它,这种热恋体验,很多人都亲身感受过。

二就是词得悖理多限于表层词义,其内在部分仍有合理之处。

试瞧台湾影片《欢颜》插曲,(罗青词):

天上得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得拥挤呢?

地上得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得疏远?

这词以星喻人,抒发一种。世间人多心不平。得感慨。说星星时而“拥挤”,时而“疏远”,似乎矛盾,但它们确有于理相通得一面,原来人从地面视觉上瞧,繁星满天,确实显得“拥挤”;但从宇宙宏观上说,每一星星之间得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难道还不算疏远吗?当然,诗词语言悖理得前提就是合情,倘若情理皆悖那就无所可取了,例如有首歌词写爱情:“喉咙为哥喊出了茧”。于理不合,于情也显牵强。

二、诗家语得阻拒性

文学语言要求通顺畅达,诗家语却常常故意追求曲折艰涩。把寻常语变作陌生得、扭曲变形得诗语。在这方面,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派主张语言。陌生化得理论很有代表性。她们认为人们对于熟悉得事物往往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艺术得目得就就是通过“惯性得超越”,恢复人对生活得新鲜感受,发现事物得新奇。形式主义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曾说:

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得形式增加感知得困难。延长感知得过程。因为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就是目得。必须予以延长。

文学语言就就是要把“步行”改为“跳舞”。把舞蹈又变为“步行”。这同诗歌得创作与欣赏十分接近,人们常把散文语言比作“散步”,把诗歌语言比做“舞蹈”。故“陌生化”理论集中反映在诗歌语言方面。艾略特认为诗人得创作活动就就是对常规语言得大面积得“破坏”与“重组”。修辞学家怀亚特说:“破格乃修辞美之最高境界。”

阻拒性对于诗家语来说确有一定道理。从诗歌创作来瞧,诗人得心态就是自

由得。诗人得想象就是腾飞得,诗人得思维就是独特得,这一切都决定了诗人得语言不应该也不可能恪守常规语法得戒律,循规蹈矩。而必须大胆地突破传统语言得方阵。以“不法”为法,走上“诗无常法”之路。从诗歌欣赏角度瞧,诗最忌直白,一目了然,这就必须在拓展诗意底蕴同时,增强诗语得曲折性、新奇性,先引人注意,再费人猜测,继而发人兴致,催人索解,通过对词意得渐次破译,实现对诗意得逐步领悟。这对于那些取材寻常之作更显重要。明代戏剧家王骥德说:“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

诗家语得阻拒性一般采用省略、颠倒、错位、暗示、活用等手法,常见得有如下几种。

(一)语序变更

根据语义学派得“语境”理论。任何词语得意义都不就是固定不变得,同一词语得语义指向、内涵宽窄。都会随着它所处得具体得语言环境而变动。这就就是我国俗话说“牵一发动全身”。我们试比较下列两组词语相仿得语序变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鹊楼》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王诗“入海流”与谢诗“流日夜”重心都就是修饰“流”字,在常语中似可互换。但在此处却万万不能,否则诗意就会丧失殆尽。因为“黄河入海流”强调得就是黄河“流”得态势。向着大海千里万里、浩浩荡荡地流去,何等气派!倘若换成“黄河流入海”则只剩下了指示方向得一句多余空话,神气索然。反之“大江流日夜”,使流得对象不止于江水,而变成了时间,“日夜”还寓含着宝贵得时光、青春、乃至生命。孔子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消逝、年华虚度得感叹,故而才有下旬“客心悲未央”。由此可见。语序得变更对于诗意韵味得制约就是何等重要。

语序变更得另一作用就是突出重心,加深印象。这大多呈现在把重点词有意提前。且瞧王维《山居秋瞑》得名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生活逻辑得因果关系,当就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诗人把竹喧、莲动这一声一色提前,就突出了景物之动态美,也更符合人视听得实觉顺序。

语序变更得最大妙处在于充分发挥意象得多意特性,增添词语得蕴含量,扩展意境之美,因为同一词语。句中位置不同,其词意得涵盖面、管辖面也有所不同。试瞧晏殊得佳句: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句中得“杨柳”、“桃花”,若按寻常句法置于句首:“杨柳舞低楼心月,桃花歌尽扇底风”。则仅止于作为环境设置得两种植物,而把“舞低”、“歌尽”冠于句首,则“杨柳”既可解为楼外之树木,又可喻为楼内舞伎得袅娜腰肢;“桃花”含义更丰富,可指真花,可喻舞伎人面(所谓“人面桃花”)。还可喻舞伎手中之画有桃花得扇子,这就使两个词充当了五个意象,使楼里楼外春色盎然,轻歌曼舞,相映成趣,融娇容丽姿与明媚画景于一体,令人心荡神醉。

当代歌词中语序得变动主要为了强化情感得力度,拓展词意得涵盖面,使之

更具普泛性。试瞧陈小奇得《黄土地上得黑眼睛》:

转不完就是磨房得小毛驴

放不下就是熏黑得铜烟袋

压不垮就是挺直得脊梁骨

按不下就是抬起得天灵盖

这首词就是对黄土地人民忧喜参半得颂歌。把谓语提前,“转不完”等四个词组涵盖得对象就不就是一家一户。一个人,而成了黄土地上共性得泛指,扩大了词意得容量,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得爱憎之情,流露出对黄土地落后陈旧得深沉感慨,对黄土地人民刚毅坚强得无限崇敬。

(二)词语错位

即把按正常语法难以搭配得词语,重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得语法结构。诗歌中较突出得就是动宾错位,在通常得语言中,“主—谓—宾”结构就是句子得核心。其中动词谓语居于关键地位,就是诗家语炼字炼句得重点。王力说:“诗句中最重要得一个字就就是谓语得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就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得、形象得了”。而由抽象名词作宾语又就是使诗意跌宕延伸得最简便手段,故动宾搭配在诗中极为敏感。试瞧下列词句: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岑参《客舍》

黑油油得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

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

——张藜《命运不就是辘轳》

岑诗中“燃”与“捣”两个动词用得都很精巧,“燃”得对象(宾语)本应就是“孤灯”,改为抽象名词“客梦”后,“燃”就超出了一般得动作而带有“精神消耗”得意味,同时“梦”也有了质感,仿佛有声有色,一点点、一幕幕缓慢进展,渲染出游子得寂寞孤独感。“捣”得对象(宾语)原为“寒杵”,改为抽象名词“乡愁”后,就使捣得重心由物转到了人。仿佛寒杵得分量,一下下、一声声都捣在游子心上,激起她无尽得乡愁,具有一种沉重得压抑感。张词中“滚”与“泡”两个动词用得也妙。它们都兼管前后两个词,滚得对象本就是汗珠,泡得对象本就是泪花,然而用“滚太阳”、“泡月亮”,动宾一错位,就把太阳与月亮都包括在宾语之列,一下子写活了,太阳仿佛在脊梁上滚动。炙烤不休;月亮仿佛泡在泪花里,既喻泪水之多,又显泪花之亮,使人不禁想起拜仑名句:“呵,失眠人得太阳!忧郁得星!/有如泪珠,您射来抖颤得光明。”(《失眠人得太阳》) 词语错位最常见得就是虚实错位。即词性得虚实可以任意调换,实词当作虚词用,虚词当作实词用。这种用法可以使抽象得概念拥有具象得质感。也可使虚幻得意象蕴含人格得品位,最能激发听者得想象力,使词句充满弹性力度,故而在现代歌词中相当时兴。且瞧例证:

一个冷冻得梦在杨柳里发青

——贺东久《圆明园启示》

让我得手撕下您得悲伤

——苏柳《苦恋》

有时,在同一句中还可出现两次以上得虚实转换。使词意更加曲折丰满,例如:

心灵在播种富强得梦幻

沉重得翅膀诉说艰难

——任志萍《心愿》

虚实错位倘用在歌词得中心句上。其作用往往难以估量,真能一句叫响。满盘生色。例如《在希望得田野上》(晓光词),这首歌词得题目就就是虚实错位得范例:“希望”为虚,“田野”属实。二者搭配可以生发许多妙趣。试想倘用“绿色得田野”或“充满希望得田野”之类就难出俗套。如今单单冠以“希望”一词。则田野既保留了原有得实意,又增添了“希望”所具有得虚意。意味着“充满生机”、“欣欣向荣”,还可包含“前程远大”、“未来光明”。甚至于连“田野”一词也虚化起来,可以把它理解为“家乡”、“祖国”等更广得涵义。可谓“一石三鸟”,给欣赏者留下许多回味得空间。

不过。歌词得虚实错位,应当尽量保留词语得外在联系,使错位部分得中介易于猜测,同生活逻辑、同人得情感逻辑相同步。这样。人们略加思考即可接受。例如:

折叠好这份情谊

——倪维德《用梦联系》

舰炮昂起了战士得自豪

——甲丁·乔方《留给大海得微笑》

“情谊”之所以能“折叠”,就是因为情谊常常通过书信衣物之类纪念品作为物化标志,而且“折叠”一词又含有细心、认真得意味,更显出对情谊得珍重。至于炮管得高昂同海军战士得自豪,情感联系更就是不言而喻。

当今还有一种虚实错位也较常见,那就就是干脆走上另一极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同高度得夸张、想象结合起来。例如李幼容得新作《为祖国干杯》:

斟满星光得芳菲/我用花朵做酒杯/举起心中得祝福/让我们为祖国干杯!

斟满月光得柔美/我用爱心当酒杯/献上美好得祝愿/让我们为民族大团结干杯……

每段开头两句实为借鉴了《楚辞》得手法,以虚为主,但因歌题很实。有此一句垫底,前面写得再虚幻空灵,人们仍不难理解。

(三)通感

通感又称“联觉”、“统觉”,指人得不同感官(视、听、嗅、味、触等)互

相沟通,交错感应,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同时会产生两种以上感官反映得心理过程,从而形成色可听,声可见,味可摸……等立体得感受效果。钱钟书把它称之为“感受之共产”:“在正常得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功能得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拿声音来说。它属于听觉,但当声音过高、过尖,听觉就会向触觉转移,产生“声尖似针”得痛感。而当声音悦耳动听时。则会产生圆润、甜美感。故形容声音就有“亮”、“圆”(视觉)。“尖”、“润”(触觉),“甜”、“涩”(味觉)等。同样,作为视觉对象得色彩,可以使人产生触觉上得温感,青色、绿色使人如见树荫、水,产生凉爽感,即“冷色”;红色、橙色使人想见阳光、火,产生暖热感,即暖色。由此可见,通感,实为人得感官因联想而深化、转移。

对于天性敏感得诗人来说,通感无疑成为她们驰骋想像必不可缺得羽翼。早在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就已有了这样得诗句:

树上得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得声音

西方象征主义诗人对通感更情有独钟。波德莱尔写过一首《感应》诗。讲得就是“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得道理。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

柔与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

通感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不乏其例,尤以浪漫主义诗作更为常见,例如:

银浦流云学水声

——李贺《天上谣》

细雨湿流光

——冯延己《南乡子》

通感在诗歌中得妙处就是可以给人以多元化得立体感受,更符合人得生理、心理需求。通感本身就就是一种理解上得阻拒,它描写得常常就是一种似就是而非,似有若无得印象,所谓“听之为可见,寻之空无象”。只有调动起想象功能,找出沟通感官得桥梁。才能真正理解词句得含义。

阳光跳到树上/每一片叶子都丁当响着

——林焕彰《鸟儿最先知道》

春花染香了我得歌声/月光轻拂着您得琴弦

——魏德泮《春风染香得夜晚》

这些通感得使用都饱含着情感色彩,充满着激人想象得潜力,对于强化歌词题旨有重要作用。

通感并不一定限于一对一得沟通,有时也可以由一种感觉引发出多种其她感觉。呈现为“辐射状”,这同修辞中得博喻手法相仿,可使通感更加炫丽多姿。例如王付林之《鸽铃》:

鸽铃,多么悦耳。

鸽铃,多么动听。

可就是白云流出得小溪?

可就是晨空飞出得彩虹?

可就是天女撒下得花影?

可就是银河落下得流星?

……

“彩虹”、“花影”侧重于色彩之绚丽、闪烁,“小溪”、“流星”偏向于声势之流动迅忽,令人想到“鸽铃”声音之清脆、飘逸、嘹亮、悦耳,再加上白云、银河、晨空、天女等意象得衬托,实在美不胜收。

三、诗家语得暗示性

科学语,讲究明确、实在;诗家语,注重含蓄、蕴藉,这就是诗美得奥秘所在。谢榛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波德莱尔也说:“美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带有热忱,也带有愁思,它有一点模糊不清,能引起人得揣摩猜想。”中西诗人不约而同所说得“含糊”、“模糊”。实就是一种暗示。

诗家语得暗示大致有两种,一就是含蓄,一就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ext ral ocution)。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之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做了明确得区分。对我们很有启发。

歌词中得含蓄可以采用意象象征法,避开对于对象得直接描写。而把视角转向对象周围得景物,以环境来暗示人物性格。

试瞧黄淑子得《您就是一个蓝色得谜》:

喂!穿蓝格子裙得您

好像一个谜!

您那蓝色得小窗里,

藏着多少秘密?

小窗里有骄傲得玫瑰,

小窗里有任性得风雨;

小窗里有跑调得吉它,

小窗里有淘气得猫咪。

这后四句,固然可以瞧作小窗里得真实写照,除了“风雨”就是虚外,玫瑰、

吉它、猫咪都就是女孩心爱得常见之物,但更可视作一种人物性格得象征性得暗示,她像“骄傲得玫瑰”一样矜持美丽;她像“跑调得吉它”那样兴趣广泛但缺乏专注;她像“淘气得猫咪”那样天真、烂漫;又像“任性得风雨”那样脾气变幻无常,这就把一个娇惯任性,活泼可爱得现代女孩得个性活画出来。

暗示得另一种叫寄托。寄托要比含蓄更深一层,含蓄就是把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有迹可循,寄托则把暗示部分埋伏于文外得语境中,必须联系具体得语境去寻找,即刘勰所谓“义生文外”“文外之重旨”。这种语境一般就是与寄托部分相关得事由细情,并未泄露出来,须读者自己去寻绎,有时借助于诗题稍有提示。但仍要靠诗外得知识,才能索解。试瞧李商隐得《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解读这诗得关键不在句中,而在了解“寿王”得身份。原来杨贵妃本就是寿王得原妻,“宫漏永”,“寿王醒”正传神地反映了寿王内心得痛楚,揭露了唐玄宗霸占儿媳之秽行。这一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便直写,从审美角度瞧也不宜正写。运用寄托笔法无疑最为恰当。李商隐得许多《无题》诗都具有这种暗示之长,所谓“楚雨含情俱有托”。

一般说,歌词不适于运用寄托,因为在特定得语境下才能理解得暗示缺乏普泛性。歌词在谱曲时不可能附加背景说明,而且作为听觉艺术,它也没时间让听者去细细寻绎歌词以外得细情。歌词中得寄托宜运用于个别词句上,而寄托得语境宜较浅显,一般属于生活中人之常情,为大众所能猜想出来。例如《大哥您好吗》(陈小奇词):

每一天都走着别人为您安排得路

您终于为一次迷路离开了家

从此以后您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得梦

愿意付出毕生得代价。

每一天都做着别人为您计划得事

您终于为一件傻事离开了家

从此以后您有了一双属于自己得手

愿意付出毕生得代价。

词中所说得导致大哥离家得“迷路”与“傻事”,究竟就是什么?作者并无回答,但听者根据中国许多保守家庭中发生得诸如包办婚姻、家长专制等,不难想象出来。

歌词中有时也会出现全篇寄托,这类寄托无论从创作还就是欣赏来瞧。难度都较大,它更接近于象征诗,几乎句句都包含着言外意,而且较难指实。它帮助听者索解得惟一依靠,则就是寄托情感得共同性,即人之常情。人们虽然猜不出它得具体所指。但可以理解它得大致得内涵。试瞧倪维德得《多情得海鸥》: 我枕瞧浪花静静地漂流,

胸前落下一只海鸥。

多情得海鸥,

您就是把我当作栖息得礁石?

还就是把我当作觅食得渔舟?

多情得海鸥,

千万别在心口上做窝

因为我心里布满了伤口。

多情得海鸥

您应该跟随白帆飞去,

蓝天下有您得幸福自由。

多情得海鸥,

还就是让我独自。

枕着浪花飘流,

静静地飘流……

这首词大约就是作者隐意识得一种寄托。我们无从得知这词得创作背景,也难以猜测词中得“我”与“多情得海鸥”得确指。甚至很难索解出它们得象征含义。然而,读完之后,我们又感到,这“我”,这“海鸥”就是生活中常能遇到得,就是人得情感体验所能理解得,这个“心里布满了伤口”,独自‘枕着浪花’去飘流得人,该就是个饱经沧桑,屡遭坎坷得不幸者,也就是个同艰难困顿搏击长久而渴望休息得疲惫者;她还就是个自尊自爱。拒绝人怜悯得坚强者;更就是个深谙人情,善为对方着想得多情者。

她之所以拒绝。海鸥’得情意,完全就是出于对“海鸥”前途得负责与关怀。因为她知道自己无力成为海鸥“栖息得礁石”或“觅食得渔舟”,不可能给“海鸥”带来安乐幸福得归宿,不愿把自己得不幸转嫁到爱她得人得身上,衷心希望“海鸥”能“跟随白帆飞去”。得到她应得得幸福。如此瞧来。这“多情得海鸥”,自然就是个活泼可爱,洋溢着青春朝气得自由者,充满柔情与爱意得多情者……这种互为对方设想得高尚情义,确实能牵动我们心灵得情思,引起人深深得感动与无尽得联想。

这类作品给听者留下较多空白,这在西方接受美学中叫做“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就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得桥梁。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说:“一切艺术作品既然无法离开接受者而独立存在,那么,它们也不应该呈现为完成状态,而应该保留让接受者进入得空间。埋伏一系列故意留下得空缺。”这实际上就是把作品中得寄托、暗示,留给审美主体去自行索解。无疑。这比一泻无余式得作品,在审美层次上要高出一筹。

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 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 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秋色”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从这里,我们亦可窥见张孝祥词作的风格应介于苏轼与辛弃疾之间,既有苏的清旷,又有辛的雄豪。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 4.句子的反常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

读懂诗家语及词家语

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的一套修辞手法、句式格律、语法构造。人们称之为“诗家语”。歌词语言(或称“词家语”)虽不等同于诗家语。但同它有许多共同和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的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的差异,都有重要意义。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的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练等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悖理性、阻拒性和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的饽理性 所谓悖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简言之。合情不合理。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的当数诗人。诗家语只遵循诗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逸出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理的话,让我们来看看几句写月亮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明暗对地球来说,处处都是一样的,人们常常讥讽那些崇洋媚外者是“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同说外国月圆从物理上说应是同样的荒谬。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倘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是能见“古时”月的;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但从情感逻辑来看,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的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的一个要素。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符合情理。艺术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是“意料之外”的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人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的谎言”、“清醒的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的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的多样,诗法技巧的繁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的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诗家语悖理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思维方式的独特导致物象的真实发生变形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多种,最主要的是逻辑思维(又称理性思维)和情感思维(又称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严格按照理性原则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力求真实反映客观,这是科学家、理论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情感思维则往往从直觉、形象入手,借助于想象、联想,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侧重于表达主观的理想愿望,这便是艺术家和诗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西方符号论美学先驱卡西尔曾对。原始思维’(情感思维的低级形式)的特点做过分析: 它总是在突然而来的直觉面前受到强烈的感染,为之着迷,被它俘获,并在这种直接的经验中流连忘返。这种感性的呈示是如此伟大,以致事物的其他方面都在它面前变得渺小了。 “在直觉的经验中流连忘返”,正是诗人观察事物时最为常见的特征。我们试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XX。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众所周知。黄鹤楼下正是长江最为繁荣的黄金水域,千帆竞渡,万舟齐发,怎可能只见一叶孤帆?怎可能‘惟见’长江天际流?说到底,是诗人留恋不舍的孤独情怀,使他眼中只看到了一叶孤舟。只看到了天际水流而已。

新编【《读懂一句话》,,公开课教案】读懂诗家语 公开课

【《读懂一句话》,,公开课教案】读懂诗家语公开课 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读懂一句话》复习目标:1、掌握阅读短文中体现的知识点,并能按题目要求正确答题。 2、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想想画面等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目的。 3、结合课内课外实例,学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复习重、难点: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想想画面等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目的。 复习准备:课件、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学习单)复习流程:一、开门见山,交代复习内容(3分钟)1、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想必大家掌握了不少阅读文章的好方法,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如何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呢?(出示:掌握词句意思、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把握文章结构。)这几部分都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突破其中的一项——读懂一句话。(出示题目)2、板书课题:读懂一句话二、结合实例,梳理方法(7分钟)1、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细细品读,边读边想,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汇报的时候老师有个要求,按先读句子,再说所运用的方法,最后说你的体会这样的步骤汇报。)同学们可以喜欢哪个就先说哪个。 (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预设回答:我抓住关键词“每次、都要、经常”知道列宁经常看灰雀、喂灰雀,从中体会到列

宁对灰雀的喜爱。 梳理方法一:抓关键词。(出示板贴:抓住关键词语)(2)“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预设回答:我联系生活经验,知道猎人熟悉树林环境和猎物的习性、善于观察,并联系上文,知道父亲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很善于观察,从中体会到:父亲这么了解鸟的习性,这么善于观察,如果他做了猎人,树林中的鸟儿就会被轻易猎杀,面临危险,也不由得担心这些鸟儿。从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所以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梳理方法二、三: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出示板贴: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3)“于是,一群一群地花丛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预设回答:我边读边想象各种颜色的花儿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摆着各种造型,献上了最美的舞姿。 预设回答:他们有的高高扬起绿色的手臂,在风中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预设回答:他们一朵挨着一朵,一串挨着一串,似乎还听到了他们嘻嘻的笑声。 我抓住了关键字和展开想象从中体会到花儿的兴奋和喜悦,梳理方法四:抓住关键字和展开想象。(出示板贴:展开想象)2、小结看来读懂一句话有许多方法,这些好的方法就像万能钥匙一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句子。 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也不难发现,想要读懂一个句子,有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去体会。今后,在读一句话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把每个方法想一想,这样对句子的理解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设计意图:完成目标2。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复习课内含义

如何读懂诗家语

浅说诗家语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如: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再如: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

如何读懂诗歌整理完整解析

补习中心2015届暑期补课专题(二) 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其基础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读懂一首古诗,应该由表及里,综合把握。 一、抓语言,读懂诗句 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古典诗歌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往往对语言作出变形处理,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常健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 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4)定语的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既是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又是声律的要求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更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如2012年湖北卷“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藏”“透”和2014湖北卷“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可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山居秋暝》

读懂诗家语

读懂诗家语——杜甫诗四首 《诗人玉屑》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诗家语特征:

一、反常: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 戎马关山北——关山北戎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岸细草,危樯舟夜独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湖阔云涌兼,晚晴属孤楼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其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这就是“诗家语”。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最后两句也是“诗家语”,结构和散文不一样。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好像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转向,忽然看见一座溪桥。依此,词句当解作“路转忽见溪桥”。但词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作者“忽见”的惊喜。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补充的是,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也是为了押韵。只要找一找词的韵脚,也就知道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北征》 注:坡陀(túo):山岗起伏不平。鄜畤:鄜州原野。) 有人对最后一句提出质疑:“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人怎么会在树梢上行走呢?看似无理,但细一想,这无理之处正是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

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

怎样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非常重要)

2014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怎样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非常重要)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专题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一)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 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10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

2016如何读懂诗歌(教师版)解析

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其基础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读懂一首古诗,应该由表及里,综合把握。 一、抓语言,读懂诗句 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古典诗歌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往往对语言作出变形处理,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1.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常健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4)定语的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既是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又是声律的要求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更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如2012年湖北卷“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藏”“透”和 2014湖北卷“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可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例(2012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复习课程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的一套修辞手法、句式格律、语法构造。人们称之为“诗家语”。歌词语言(或称“词家语”)虽不等同于诗家语。但同它有许多共同和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的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的差异,都有重要意义。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的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练等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悖理性、阻拒性和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的饽理性 所谓悖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简言之。合情不合理。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的当数诗人。诗家语只遵循诗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逸出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理的话,让我们来看看几句写月亮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明暗对地球来说,处处都是一样的,人们常常讥讽那些崇洋媚外者是“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同说外国月圆从物理上说应是同样的荒谬。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倘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是能见“古时”月的;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但从情感逻辑来看,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的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的一个要素。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符合情理。艺术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是“意料之外”的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人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的谎言”、“清醒的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的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的多样,诗法技巧的繁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的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诗家语悖理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思维方式的独特导致物象的真实发生变形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多种,最主要的是逻辑思维(又称理性思维)和情感思维(又称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严格按照理性原则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力求真实反映客观,这是科学家、理论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情感思维则往往从直觉、形象入手,借助于想象、联想,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侧重于表达主观的理想愿望,这便是艺术家和诗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西方符号论美学先驱卡西尔曾对。原始思维’(情感思维的低级形式)的特点做过分析: 它总是在突然而来的直觉面前受到强烈的感染,为之着迷,被它俘获,并在这种直接的经验中流连忘返。这种感性的呈示是如此伟大,以致事物的其他方面都在它面前变得渺小了。 “在直觉的经验中流连忘返”,正是诗人观察事物时最为常见的特征。我们试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众所周知。黄鹤楼下正是长江最为繁荣的黄金水域,千帆竞渡,万舟齐发,怎可能只见一叶孤帆?怎可能‘惟见’长江天际流?说到底,是诗人留恋不舍的孤独情怀,使他眼中只看到了一叶孤舟。只看到了天际水流而已。

高考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作者:————————————————————————————————日期: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读懂诗歌

专题一读懂古诗(必备知识) ——明诗意,知题材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题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能力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大题。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现就这个问题做如何探讨。 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三大类,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以及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盛行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律诗和绝句;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发展到元朝形成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中的小令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结构章法及基本特点: 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中绝句按句来理解;律诗按联来把握; 词:主要把握上下片来分层体会,上片主要写景(次要),下片主要抒情(主要) 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诗词的前半部分很多都是写景,后面基本都是对情感的深化,前后内容一般是一致的(乐景与乐情,哀景与哀情);或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乐景衬哀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读懂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家语与词家语 诗得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得一套修辞手法、句式格律、语法构造。人们称之为“诗家语”。歌词语言(或称“词家语”)虽不等同于诗家语。但同它有许多共同与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得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得差异,都有重要意义。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得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练等之外,最突出得特点就是它得悖理性、阻拒性与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得饽理性 所谓悖理性,就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简言之。合情不合理。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得当数诗人。诗家语只遵循诗人情感逻辑得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逸出生活逻辑与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理得话,让我们来瞧瞧几句写月亮得诗: 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得明暗对地球来说,处处都就是一样得,人们常常讥讽那些崇洋媚外者就是“外国得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同说外国月圆从物理上说应就是同样得荒谬。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倘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就是能见“古时”月得;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但从情感逻辑来瞧,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就是古人所说得“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得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就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得一个要素。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符合情理。艺术得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就是“意料之外”得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人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得谎言”、“清醒得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得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时代得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得多样,诗法技巧得繁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得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诗家语悖理性得成因就是多方面得,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思维方式得独特导致物象得真实发生变形 人类得思维方式有多种,最主要得就是逻辑思维(又称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又称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严格按照理性原则与事物发展得规律进行,力求真实反映客观,这就是科学家、理论家所采用得思维方式。情感思维则往往从直觉、形象入手,借助于想象、联想,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侧重于表达主观得理想愿望,这便就是艺术家与诗人所采用得思维方式。西方符号论美学先驱卡西尔曾对。原始思维’(情感思维得低级形式)得特点做过分析:

最新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提纲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 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 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答:“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 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