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

【例题精析】

(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1)(2)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我们深情地凝望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

我们也同样殷切地关注着母语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之一。此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吸纳信息和沟通外界的成效。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性还是()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粗俗失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母语。

我们不一定赞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但我们同样不赞同对汉语的、甚至。

由此我们郑重呼吁: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在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管理层面,有关方面应该将汉语能力列为一种评价制度,实事求是,规范要求;在文字使用频繁的一些行业,比如新闻、司法、经济、教育等领域,提倡规范使用汉语。

我们相信,越是在开放、发展的大语境下,母语的天空越是自由开阔。

1.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2.文中第一自然段给我们点示的是:

3.根据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入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两个词应分别是:

4.要将“冲击”、“践踏”、“冷落”三个词还原于第五自然段中的横线,其顺序是:

5.阅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概括本文的要点:

(三)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选自《饮冰室全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分)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4分)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3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2分)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3分)

【实战演练】

(一)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

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工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足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文中结尾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阐述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然后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二)拒绝句号

⑴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⑵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⑶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⑷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心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⑸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1.第(2)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有人喜欢句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拒绝句号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3.揣摩文意,在结尾画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句子。

4.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一定有过与“句号”作斗争的经历。请举出一例。

(三)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

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可用原文回答)

2.孔子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那么,根据全文,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3.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如果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除外,那么,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时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四)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⑴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⑵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⑶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⑷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⑸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⑹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

眼睛。

⑺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⑻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说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⑼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1、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答:

2.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答:

3、请在第三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4.文中第五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5.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五)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柯登地)

1.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

2.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答:

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分)

答:

(六)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

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3分)

答:

2.第⑤段中,作者引用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作者论述的“第二种梦”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4.结合全文,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4分)

答:

(七)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

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

2.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5.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答案:

《给人生加个意义》1.给人生加个意义(或“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2、(1)因为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别人附加的,不一定就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2)大多数人基本上目标模糊或是没有目标。3、强调人生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是很难取得成功的。(2分,意近即可)4、有理想,有抱负,能够造福于社会的人生才有意义。(2分,意近即可)如: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2分,若举其他事例,言之有理即可)

《拒绝句号》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有人喜欢句号,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句号表示完成、圆满、成果与收获等。作者拒绝句号是因为句号往往意味着对事业、对其它追求本不该有的终止和懈怠。3、本题为开放题,如:最积极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成逗号的人生。4、如:我初步学会游泳后,曾沾沾自喜,产生懒惰情绪,还原再去游泳。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硬着头皮坚持游泳。一年来不但游泳能力大有长进,而且品尝到了许多成功的快乐。

《孔子的洒脱》1、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2、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指: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达理。

3、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4、融于自然,乐于自然。

5、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或“重事功、重人伦”)

《给女儿的一封信》1、(2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意思同即可)2、“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2分,意思同即可)3、能符合“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的例子就行。4、事例论证,有力证明了“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5、(3分)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1.①‖②③④⑤‖⑥(划对一处得1分)2.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3.C 4.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分)

《好梦何必成真》1.好梦不必成真(或:好梦不一定成真、好梦何必成真)评分标准:3分。其它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简洁也可。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2.为了论证第一种梦(物质的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否则就成为不切实际的梦想,甚至遭人哄笑。评分标准:3分。意对即可。若答“为了论证好梦成真也有不切实际的”,也给满分。

3.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以归入其中)。评分标准:3分。若只答括号中的内容或“精神的梦”之类,得2分。4.(黄金喻指富裕的物质生活,天堂喻指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类若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内心世界将变得荒芜贫乏,荣华富贵将成为心灵的囚牢。

评分标准:4分。意对即可

《另一种珍爱》1.珍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渴望别人的关爱(或: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2.不多余。(1分)这里写女音乐家毁灭自己的事情,是从反面论证“人应该学会爱自己”,(2分)与第二段中的正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1分)3.比喻论证。(1分)使得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更好地论证了“爱自己,就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观点。4.答题要求:围绕“学会爱自己,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这句话举例2分,语言表达清楚流畅1分。5.因为学会爱自己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因为这是真正懂得珍爱世界的前提。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及练习有答案

议论文阅读理解 【基础再现】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 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 合逻辑。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2、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 3、论点的呈现方式: 明确表述式: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有的文章标 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4、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 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5、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分为道理论据 和事实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种。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 5、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九年级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

九年级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 (一)读书是风雅乐事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提高,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要使读书成为纯粹一件风雅乐事,就应当是没有任何功利的、优雅而闲适的读书。B.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是当今许多人读书的真正原因。。 C.作者同意黄山谷的观点,认为读书可以摆脱俗气,使人优雅,。 D.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提高我们的认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16.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3分) (2).请结合②③段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4分) (二)敬重文字传承文化周天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详解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 时间:1课时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⑴论点: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 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 ⑶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⑴立论:正面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⑵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分为三种方式: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波论证 ⒊议论文的结构: ⑴纵式: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⑵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⒋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性强。 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不同: ①论证方式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②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阅读练习 (一)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学雷锋,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

议论文阅读训练 (针对初一学生) 附答案

(一)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11分)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淡化;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1.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附答案及解析)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人生需要参照。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适,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或短语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一项是() A.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选择题)(含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选择题)(含答案)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 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 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 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 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 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 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 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 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 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 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 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 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 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 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 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段落作用

授课内容:语文中考阅读 授课教师:张媛媛 第二章议论文阅读 段落作用

在中考议论文中,有一类题型是对于学生分析段落作用能力的考查。段落可以是议论文首段,中间段,也可以是末段。 首段①引用名言开头(引用名言、道理论据、道理论证) 段落作用②用事例(故事/现象)开头(事实论据、举例论证)内容结构中间段 末段 分析议论文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的论述内容及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结尾是否有照应关系等。 【议论文首段作用】要看议论文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首段具体内容去具体分析。 其作用一般有: ①点题。 ②提出的观点,引出论点或论题,引出下文。 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④充当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论点)。 ⑤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⑥增强说服力 【议论文末段作用】 ①总结全文,阐述了……,强调了……(要根据文章论述内容来做答) ②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突出中心论点 ③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是否有照应关系 【课外拓展】: 点题:就是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 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 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

阅读1 (2015年淄博)《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11. 文章第①段用爱因斯坦的事例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用名人事例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论点、论述的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首段作用要看议论文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首段具体内容去具体分析。本文第①段举例,其作用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阅读2 (2015年威海)《读书》 22. 谈谈最后一段中“哼,算了吧”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3分) 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1分),不必全跟着“我”学(1分)。照应开头(1分),再一次强调“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末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末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的论述内容及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是否有照应关系。 阅读3 (2015年河南)《为什么不读经典》 1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②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出下文。(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文章先引用马克·吐温的话语,引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从而引出“人们为何对经典敬而远之”的论述话题。从结构看,最后的问句,引出了下文的论述,既引出下文,又统领下文。 阅读4 (2015年山西)《人,要有五识》 20. 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承接上文;补充论证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有力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此类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⑤段开头强调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指出有的人有“见识”缺乏“胆识”。第⑥段承接上文的理解,强调“胆识”不仅仅是“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是对上文观点的有力补充,这样使作者的论述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阅读4 (2015年模拟试卷)《“神题”侵害大学精神》 12. 作者用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一个片段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4分) 引出议论的话题;用作事实论据引出(证明)观点。

最新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一、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选择题 如:能够概括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2、填空题 如: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 3、判断分析题 如: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课本链接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结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中间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位置:1、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2、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3、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 4、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陈述句 作用:是全文(段)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3)疑惑点 ?论点: 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结论部分: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或再次重复论点,或提出号召(要怎么样\应该干什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方法总结 1、根据议论文论点的特点概括 2、找中心句(中心段)、议论性的句子(段落) 3、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4、驳论文的论点是它们的相反的观点 二、论据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概括文中的论据 ?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 ?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 (2)什么是论据? ?议论文的论点,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根据材料的性质,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一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一 ——如何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能够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语段的论点 3、能对语段中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分析 教法 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即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议论文知识小测试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 和 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等。 4.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 5.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是、等。 6.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二、导入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找准论点是阅读一篇议论文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议论文其他的阅读要求的基础。怎样提取一篇文章的论点?怎样归纳文章的论点?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三、出示学习目标: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为其中的核心,也可以说是议论文的精神所在,是议论文的一大考点之一,如2008中考议论文阅读《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的第一题便是: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直接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 (一)中考议论文阅读要求: 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文章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所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能够辨析、判断、提取、归纳文段的论点 3、能对语段中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分析 (三)常见的考题样式: 简答题如: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与人为善》、《谈骨气》、《说“宽容”》、《想和做》、P2-15《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这几篇文章,找出它们的论点,观察并总结它们的位置和形式。并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二)总结归纳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1、形式:表示肯定判断的陈述句(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位置: ①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②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③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④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3、作用:是全文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疑惑点 ★论点: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议论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1分) 2、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1分) 3、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经历和感受”句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2分)答: 4、简要概括本文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5、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2分) (1) (2) 6、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2分) 答: (二)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谊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

2016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汉字的优越性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有着其它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现在国际通用的文字主要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等六种,联合国的文件一般都要翻译成这六种文字。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文件往往厚厚一大本,而用中文写的文件则要薄得多。这说明,同样的信息量,用汉字来表述最简洁。 汉字总共六万多个,英文字母只有26个,为何汉字比英文还简洁呢?这是因为,汉字虽多,数量不再增加,并且真正常用的汉字并不多。按照《信息交换用字汉字编码字符集》的统计,现在通用的汉字只有6763个。据测算,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的90%的阅读。 英文字母虽然只有26个,但英语的单词量一直在增长,它要是不增加就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汉语则不同,不管科技时代的社会生活怎样飞速发展,随便从《康熙字典》中找几个汉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衍生出新的词汇,用来表述科技方面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名词。 汉字形体俊美,魅力无限。汉字之所以被称作方块字,是因为它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横竖撇捺,结构匀称。汉字书法艺术更是世界一绝,无与伦比。其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此外,汉字一个音节一个字,阴阳上(shǎng)去,平平仄仄,由此形成的“对对子”堪称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鸿是江边鸟,蚕乃天下虫”、“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扔;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这种汉语言特有的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和韵律美,确实令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鼓舞。 新加坡有关专家对7000多名6至12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儿童在智商方面的表现要比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儿童突出。专家们认为学习汉字是其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汉字的象形特性对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大有帮助。 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都属于“单脑文字”,即这种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刺激,这一刺激只对人的左脑发生作用。相比而言,汉字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复脑文字”,具有音码、形码(平面排列)、义码三种不同的刺激,需要人的左右脑同时发生作用。 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家米奥拉女士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她通过研究亚裔学生的母语,肯定了汉语学习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 15.从全文看,汉字有哪些优越性?(3分) 16.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7.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据测算 ...,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使用汉字量的90%。 18.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汉字”热,请就此事发表你的看法。(60字以内)(3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