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2)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3)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解析】【分析】⑴本文的论点在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再结合前文,就可以概括出论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的内容在文章的3﹣8段,相关的句子有;第四段“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第七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具体内容要点。

⑵议论文常见的辩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论证论点。“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是举例论证,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是引用王粲的文字,属于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

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先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再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细意去领会”、“大抵观书须先熟读”、“继以精思”。故答案为:⑴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⑵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⑶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

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点评】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外、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从论证、意思、结构上作用几方面分析,然后写出探究结论。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张浩

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②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③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有的剽窃他人成果。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其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名气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大学问家之“大”,既在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

⑤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⑥明德,体现为勤业精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

想耕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

⑦“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在某种程度上,作品和学问就是作者人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以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我们不仅见识到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而且见证了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1)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德为人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立论。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使论证更加严谨。

B.“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可放在第⑤段之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C.第⑥段“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一句中划线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科学的特点。

D.“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这句话体现了作文章首先要学会做人,德为人先。

【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首先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首先要明大德”,然后举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大德的例子,来证明论点。故选:A。

(2)ABC.正确;D.有误,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指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德为人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故选:B。

故答案为:⑴ A

⑵ D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初中阶段常用论证方法的分类与作用: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知识的把握,注意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论证思路的梳理,论证层次的把握及论证方式的分类。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现代文阅读

做个自信的谦者

刘丹阳

①犹太人有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诚然,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

②杨绛先生有言:“要么你的生命驾驭你,要么是你驾驭你的生命,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骑士,谁是坐骑”。正如潜心于学术艺术的钱钟书先生,少年时不经事,他也曾多次被人否定,文革时被人贴上诸多骂名,但即使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他也毫不动摇,用一笔一画的努力来书写自我的价值,他觉得那是人生最美妙的感觉。至于褒扬赞美,对他并无太大魔力。所以,中央台的《大家》栏目曾力邀钱钟书接受采访,但钱老一口回绝。我觉得不是他淡泊名利,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谦卑,在这歌功颂德的名利社会中,不为口舌争名求利,不为交游虚掷光阴,揽古迹,做学问,写专著,一生都致力于学与问的苛求付诸,成就了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③钱老以行动示意我们,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而在功成名就时又要学会放下。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

④鬼才魏明伦,采巴山楚水入文,撷蜀风川物入戏,获誉无数之时,却被

《中国公主杜兰朵》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他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依旧选择相信自我的价值。他巡山转水,山城的“棒棒军”不经意地闯入了他的视线。一条条“棒棒”承载着生活的苦难,一张张皱纹堆满的脸上,写满灿烂的笑容——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也依然毫不妥协。于是他以这样谦卑的态度,重新开始思考人的价值、民的忧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⑤王国维曾有一句感慨:“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的注解。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却坚持保有女子的“弱德之美”,在苦难之中,坚信自己的价值,有所持守,完成自己。她说,她的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坚韧地承担。正是这样才得以写出“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

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面对当今世人的推崇,她却不为所动,执着于三尺讲台,执着于写文作诗。一个人站在高处时仍能葆有谦卑之态,实为难能可贵。

⑥生命,总是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或“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一句话来概括。

B.第①段中划线词“往往”是“常常,通常”的意思,指“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议论文在语言使用上的严密性。

C.第②段列举了“钱钟书拒绝中央台《大家》栏目的采访”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

D.第⑤段引用王国维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列举叶嘉莹饱经忧患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充分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③段中“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B.《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庖丁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C.居里夫人为了提取出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

D.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3)“生命,总是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于生命又有何新的看法?

【答案】(1)D

(2)C

(3)含义:生命中,如果拥有一颗自信而又谦虚的心,那属于我们的生命将会是最美丽的,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看法:(示例)生命中不能缺少自信和谦虚,要做一个自信的谦者。

【解析】【分析】(1)D项中引用王国维的名言,从内容上来看,其作用是引出下文所列举的叶嘉莹饱经忧患的事例,但它没有起到论证作者观点“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的作用,所以D项说法错误。

(2)C项列举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明了“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的道理。与第③段中“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这个观点没有关系。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钱钟书的事例告诉我们: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

就价值,而在功成名就时又要学会放下。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鬼才魏明伦谦卑的态度,重新开始思考人的价值、民的忧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她在苦难之中,坚信自己的价值,有所持守,完成自己。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第二问要围绕中心论点“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C

⑶含义:生命中,如果拥有一颗自信而又谦虚的心,那属于我们的生命将会是最美丽的,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看法:(示例)生命中不能缺少自信和谦虚,要做一个自信的谦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事例或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论点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⑶①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②本题考查谈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谈看法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责的身份

鲁先圣

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②身份,是一个人的标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更是一个人享有多少社会尊严的尺度。③但是,不论有多少身份,我以为,读书人始终是一个高贵的身份。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④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标志。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⑤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工具,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如两个弹奏铜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⑥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没有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深厚和优雅。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买了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的课,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

⑦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因为那样的读书失去了读书的真味。黄山谷曾经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这样的读书人,抛却了世俗和功利。仅仅剩下一种美好而高贵的身份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人是一一个高贵的身份?请用原文回答。

(3)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对于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⑧①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完整的话,一般会出现在题目、首段、末段这几个位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提炼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

可知: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根据第五段中的“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可知:真正的读书人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根据第七段中的“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可知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细读第六段可知,本段列举了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和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的具体事例,这是举例论证。两处举例又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是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性。在文本当中列举具体实例,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读文本可知,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到第五段为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意义。第六段和第七段论述的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以正确划分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故选C。

故答案为:(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对是非的判断,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要概括中心论点,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作者对问题的观点态度,了解作者赞成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再通过归纳分析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其次要注意议论文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文章的论点一般会出现在这些地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有关论证方法的知识,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以上论证方法的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事物特点,增强说服力;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重点把握,准确分析。

5.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者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宇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积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是阴喜怒无处。”所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地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答案】(1)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3)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

(4)D

(5)读了本文后,我的收获是,青年时,应该为心中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学习,树立恒心,葆有坚强的意志,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⑴(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引用古人的话,属于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串联概括解答即可。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第三段先提出了本段的论点,然后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4)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需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还要理解四个选项中诗句的意思,进行比照,即可选择。本文的论点是“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D项大概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遇挫不惧、愈挫愈勇的胆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破一个又一个学习难关。”,所以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故选:D。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故答案为:⑴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⑵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⑶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

⑷D;

⑸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本题为开放题目。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⑵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⑶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作者首先提出了**的观点;②接着运用过渡、引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论点;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④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的。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

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乃至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造出高纯度的器具。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地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

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答案】(1)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风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的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3)①尊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②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解析】【分析】(1)因为这段话前两句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句解释原因,第四句举例证明。故此题从第一二句中提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

(2)认真阅读第④段,可知这段话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了高凤林和顾秋亮的事例进行证明,因此这段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风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的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3)阅读文章第⑤段,用“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分条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风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的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⑶①尊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②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从中提炼出作者对“速成”的看法的语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通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然后再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

(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

【答案】(1)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2)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3)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解析】【分析】(1)结合朋友的身份和本文的观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要多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读书兴趣。而以朋友的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则显得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2)结合富兰克林的示例分析,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们最终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3)结合每段内容分析,文章第一二两段说明了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第三段说明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四段说明要多读些课外书。从中找到每段的中心句即可概括。

故答案为:⑴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⑵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⑶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叙述的角度和形式。文章采用什么角度和形式要根据写作目的来决定,因此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形式和角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事例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举事例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柔软地带

①菜市场外,路边小贩在和城管交涉,对收摊的要求,讨价还价。“再等会儿,再等会儿。”“不能再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丢饭碗啦!”

②我饶有兴致地驻足倾听,观看。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存于人的内心的柔软地带。社会总是在进步,几年前,在我的印象中,城管跟小贩交流只用动作——他们飞起一脚,小贩的菜篮子随即像足球一样飞起。同样这个地点,我看到过多起。

③我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想,好像谁都没有错:小贩提篮卖点小菜能有什么错?城管为交通道路畅通有序而整顿又能有什么错?需要那么尖锐地对立吗?

④几天前,我看过一本书,书中有个细节: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而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在法律管辖的范畴之外。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的内心不是铁板一块,应该都能做到。

⑤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

⑥绝对的“神圣”,许多都化成后来的“荒诞”。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常识更为强大的东西,它们的检验,能够摧毁人们心中曾经毫无怀疑的确信与坚守。

⑦因此,在是与非之间,在权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能给后来的进与退留一点余地,给调整与纠偏留一点空间,而这,需要人们的内心有一块可

以松动的柔软部分。

⑧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适就和鲁迅商量着要改写《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到了1934年,胡适终于将《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做了改写。“观音点薄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单看题目就知道唐僧做了些什么。

⑨唐僧的内心始终有个柔软地带,不似悟空见了妖魔一棒打死那么简单,因为妖魔是打不绝的,而且它们中的许多,还是天神们的坐骑或宠物。改写的部分,胡适让唐僧终于割肉了,妖魔被唐僧的大慈悲感化,为自己的欲望羞愧,每位只吃一小口,或者不吃。最后,待到东方满天红霞时,唐僧摸摸全身,肌肉复生,丰润如初。

⑩这就是柔软的力量——对立被缓解,和解也已达成,唐僧也终于将大慈悲进行到底.

(文/查一路,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柔软地带”具体指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可以吗?为什么?

【链接材料】在机场办机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是看到带2岁以下的孩子坐飞机的乘客,只要飞机上的座位坐得不是特别满,他们往会把这类乘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4)第⑤段画线句“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1)“柔软地带”指生活中刚性的规则下良知的灵活变通。

(2)举例论证。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讲述道理,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吸引人注意,又能给人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让人无可置辩。

(3)可以。这个工作人员的作法就是选文强调的“柔软地带”,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

(4)我认为不需要。生活需要规则,“柔软地带”其实是规则的漏洞。本来就有好事之人会去钻这些漏洞,如果执法者再给人以“柔软地带”,等于在纵容这些人投机取巧,其实是在伤害更大人群的正当利益。

【解析】【分析】(1)在通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第⑤段可知,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人们必须遵守,但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需要人们能够在刚性的规则下有良知的灵活变通。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2)由这一段的内容可知,这一段引用的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因此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这个事例非常的典型,它很通俗、明白地说明了刚性的规则下要有良知的灵活变通这个观点,让人无可辩驳,而且故事本身非常吸引读者。

(3)结合本文的观点和材料分析,本文的观点是: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按规定飞机上只有成人才有座位,而2岁以下的孩子是没有座位的,这就是刚性的规定,但由于飞机上有空位,这样安排既不违反规定,又能照顾到这些特殊的乘客,这就是灵活变通。因此这个链接材料能够作为本文的论据。

(4)这是一个表达观点的题目,这样的题只要能在理解文章观点的基础上再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柔软地带”指生活中刚性的规则下良知的灵活变通。

⑵举例论证。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讲述道理,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吸引人注意,又能给人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让人无可置辩。

⑶可以。这个工作人员的作法就是选文强调的“柔软地带”,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

⑷我认为不需要。生活需要规则,“柔软地带”其实是规则的漏洞。本来就有好事之人会去钻这些漏洞,如果执法者再给人以“柔软地带”,等于在纵容这些人投机取巧,其实是在伤害更大人群的正当利益。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⑷本题是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可答出“需要”或“不需要”两种态度。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举例子或讲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

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邓稼先吴王夫差刘禅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答案】(1)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2)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沦点。

(3)示例1: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示例2: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4)示例: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如我们中学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指定的段落,找出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如第②段结尾一句话,第④段第一句话,然后将其精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文章第③段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和“对自己人生没有责任心”两方面,强调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观点,很显然,正反两方面对比,使中心论点得到更有力的证明。

(3)解答这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所选的人物及事例要能够支撑中心论点(即围绕“责任”,紧扣论点);③不能只有名人而无具体事例;④补充要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来阐释事例。绕这几点,从中选择一个人物即可。答题格式:人物+事例。

(4)解答时,一定要结合选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对自己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责任感”来组织语言,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⑵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沦点。

⑶示例1: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示例2: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⑷示例: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如我们中学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分论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B.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C.人应该至少有两“怕”:一“怕”法律,二“怕”道德。

D.国家也要学会知道“怕”。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B.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3)下面这则材料如果作为选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里合适?请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1956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两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