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少复习1

@儿少复习1

@儿少复习1
@儿少复习1

绪言

1.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0~25岁。

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

2.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

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

3.儿少卫生的研究内容五个主要方面: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学校健康教育、

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

4.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研究儿少生长发育的目的:

①用生长发育水平反映儿少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检测其变动情况,反映发育规律;

②根据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探究各种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③各种学校卫生标准的制定,学校卫生监督、学校卫生要求,都需要儿少生长发育数据作依据。

2. 生长(growth):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

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成熟(maturity):生长发育过程基本结束时个体达到成熟,形态、功能全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可塑性(plasticity):指人体的机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内外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3.体格发育指标:

①纵向生长:身高、坐高、上肢长、下肢长、手长、足长

②横向生长——围长:胸围、头围、腹围、上臂围、大腿围

径长:肩宽、骨盆宽、胸廓前后径、左右径

③量的生长:体重、体液量、体脂肪、瘦体重(体重=体脂肪+瘦体重)

4.必测项目——身高:立位时头、颈、躯干、下肢的总高度。

体重:人体各部分组织重量之和。

胸围:胸廓的围长。

坐高:坐位时头、颈、躯干的总高度。

头围(幼儿必测):头颅的最大围长。

头胸交叉:头围和胸围相等出现的月龄,反映婴儿的营养状况。

5.儿少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连续性——生长的轨迹现象、赶上生长;阶段性——发育关键期

★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指群体儿童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将按遗传潜能决定的方向、

速度和目标发育。

★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又称追赶性生长,出现在那些生长发育过程中曾因疾病、营养、

心理应激等因素而出现生长迟缓的患儿;一旦这些不良因素(尤其是

疾病因素)被解除,机体立即就会出现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的倾向。发育关键期(growth critical period):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

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关键期:指个体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关键生长期(critical period of growth):生长方式以细胞的数量增加为主的时期。

③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头尾发展规律:婴幼儿粗大动作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

近侧发展规律: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的精细动作后发育。

生长模式的四类:一般型、淋巴系统型、神经系统型、生殖系统型。

6.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填空)

按牙齿发育:乳牙期5、6月~5、6岁;替牙期:5、6岁~12、13岁;恒牙期:13岁以后。

按性发育:中性小儿期(0~7岁)、两性小儿期(8~15岁)、性成熟期(16~20岁)

按教育阶段分:托儿所年龄期、幼儿园年龄期、小学年龄期、中学年龄期、大学年龄期。

儿少卫生按生命发育过程分:婴儿期:出生到1岁、幼儿前期1~3岁,托儿所年龄期、幼儿期3~

6岁,幼儿园年龄期、童年期;6~12岁小学年龄期、青春期:约10~20

岁(女早于男);青年期:约18~25岁。

第二章儿童少年身体发育

1.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1年,

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初期,女孩比男孩早1—2年。

身高生长突增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个体的身高增长速度达到最大的时期。

男性约为13-15岁,女性约为11-13岁。

2.生长长期趋势(secular growth trend):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

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出现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

身高不断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3.体脂率(%BF):体脂重占体重的百分比。

男孩的睾酮使上半身的皮下和内脏脂肪沉积,“苹果样”体脂分布;

女孩雌二醇促进周围脂肪沉积,导致皮下脂肪臀部在蓄积,“梨形”体脂分布。

4.身体素质:不仅表现在体育锻炼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中也会自然表现出来。、

身体成分:简称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化学生长范畴。

体脂重(FM):

去脂体重(FFM):指体重减去乙醚提取脂肪后的重量,包括全身水含量、蛋白质、无机物和糖原等,属代谢活跃组织。实际应用中,瘦体重与去脂体重相等。

生长发育标准(appraisal standard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评价个体和群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根据评价目的不同,所选用的标准也不同。

第四章青春期生长发育

1.青春期(adolescence):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及其重要的

阶段。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干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根据时间年龄定义的青春期为10~20岁

根据现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育特点定义。

2.青春期发育特点:①体格生长加速②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③内分泌功能活跃

④生殖系统功能发育成熟⑤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发育⑥心理发展加快

早、中、晚三阶段

青春期形态发育表现为向心律,四肢先于躯干生长;坐高/身高值先变小再升高达到成人水平。

生长突增:

身高速度高峰年龄(age at peak height,PHA)

体重速度高峰年龄(PWA)

身高速度高峰(PHV)

体重速度高峰(PWV)

女童身高增幅最大时间多在初潮前12个月,临近初潮6个月时身高增速开始减慢,初潮后身高增速更慢,但仍有4~7cm的增幅。女童骨龄17岁、男童骨龄18岁时身高增长停止。

3.突增开始年龄(age at take-off,TOA)

突增开始速度(TOV)

突增结束年龄(age at endpoint,EA)

身高突增结束时速度(EV)

4.男女生长曲线两次交叉现象:女性因生长突增开始早,青春期开始前女性生长水平超过同龄男

性,出现男女生长曲线的第一次交叉;

随着男性生长突增的开始,而女性生长逐步进入缓慢阶段,故当男

性达到速度高峰时,其生长水平超过女性,曲线出现第二次交叉。

5.三种成熟类型:

早熟型

晚熟型

一般型

主要区别在于突增开始的早晚,突增曲线峰型是一致的。

6.青春期性发育

睾丸在男性性发育过程中最先发育;遗精是男性生殖功能开始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乳房发育通常是女孩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号。

7.矮身材: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P3)。身高增长速度≥4cm/年。

非病理性原因者(不需处理):①家族性矮身材②体质性生长迟缓

8.填空

⑴合理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有节奏;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的学习时间;

定时进餐;睡眠充足。

⑵生长的长期变化主要表现:①新生儿的身长和体重增加②儿童平均身高增加③身高停止增长年

龄提前④性成熟提前⑤脑重量、第一恒磨牙⑥骨龄、妇女绝经年龄、

成人老视年龄、人均平均寿命、脑力工作能力、儿童易罹患疾病。

⑶生长长期变化的原因、影响:遗传因素、移民、环境因素、营养

⑷青春期身高的生长特点:生长突增

男女

突增开始年龄11~13岁9~11岁

突增幅度7~9cm/年5~7cm/年

PH 13~15岁11~13岁

平均总增长值28cm 25cm

⑸一般月经初潮后身高的增长,大都在初潮后两年内完成,两年以后就很少了。

根据女性人群研究得到的预测月经初潮后身高增长值的公式:

初潮后身高增长值(cm)=初潮时身高÷(94.1%~97.6%)—初潮时身高

第五章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的遗传影响因素

遗传(heredity):指子代和亲代间在形态结构、身心发育、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性。

1.家族性遗传影响

①成年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的遗传度为0.75,“回归”现象

②家族聚集性:父母-子女身高的相关系数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

提示遗传因素越接近成熟表现得越充分的现象。

③性成熟早晚、生长突增模式、月经初潮年龄、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表现家族中的相似性。

2.种族性遗传影响

3.双生子研究

遗传度(hereditary,h2):成年子女身高/身高中等值。

遗传度越接近1,提示遗传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作用越大。

二、生长发育的社会决定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状况(SES),城乡差异

2.家庭因素:

儿童家庭环境测量①制定家庭环境量表,家庭环境商(home environmental quotient,HEQ)

②利用量表进行评价家庭结构。

3.现代媒体

三、生长发育的环境影响因素

1.营养因素

儿童需要热能的特点:①需要量大(单位体重消耗的热能大于成人)②与生长速率密切相关

营养对大脑和智力的影响

①脑细胞的数量、质量

妊娠后期到出生后一年,是脑细胞的生长关键期,脑细胞数量增长。

脑细胞生长“一次性完成”

②脑细胞的能量供给

③脑细胞的代谢和神经递质合成。

营养状况评价(填空)

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①抽样以最佳营养儿童或营养良好儿童为样本

②反映的不是平均水平,而是较好水平

③“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

标准:①按年龄体重用于1岁以内,小于标准60%为重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80~90%为低体重或称轻度营养不良,90~110%为正常范围,110~120%为超重,大于120%为肥胖

②身高标准体重:用于青春期前,WHO,我国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

③皮脂厚度:姚兴家(1993)7~12男孩

④其他指标身高各种营养指数上臂围

2.体育锻炼因素

3.疾病对生长发育影响程度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后遗症。

对赶上生长的认识:

①积极治疗儿童,利用赶上生长,发挥儿童的生长潜力,实现正常发育

②实现赶上生长必须早发现、早治疗病儿

③控制赶上生长的速度,避免体重过度生长

四、地理气候季节因素:北高南低,春季中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

五、化学性环境污染因素

1.空气污染

2.铅污染:儿童铅中毒血铅≥0.48umol/L(100ug/L);

3.环境雌激素:农药(DDT及代谢产物)、工业化学物(多氯联苯、二噁英)、

药用雌激素(乙烯雌酚)、植物激素(玉米赤霉烯酮)、真菌性雌激素。

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指环境中一类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化学物质,

可干扰内源性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拮抗雄激素作用。

六、物理性环境污染因素

第六章生长发育调查与评价

1.目的:①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变化

②研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制定卫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③检查学校卫生保健措施和卫生工作的效果

④制定儿少生长发育的正常值标准。

2.调查方法

①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制定生长发育水平标准,评价比较生长发育水平

②追踪调查(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制定生长发育速度标准,寻找生长发育规律,观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③序列研究:以前称为半纵向调查(semi-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④非连续性发育资料调查:事件发生所对应的年龄

学生健康监测(students’health surveillance):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检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可以掌握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的变化过程。

3.年龄分组:1~6个月,按月分组;6个月~1岁,2个月一组;1~2岁,3个月一组;3~6岁,6个月一组;7岁~,1岁一组;10岁以上,半(或1)岁一组;18岁以上,1岁一组。

4.调查表格的设计原则:一次一人一表;项目统一编码,名称规范,准确标明度量衡单位;

附清晰、简洁的填表说明。

5.遵循伦理学原则(知法、懂法、依法从事工作)

①向当地(或高校)伦理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

②知情同意③儿童少年的禁忌④正确对待对照组

6.现场资料检查:操作误差发生率P

若P>20%,提示检测质量很差,当日全部检测数据应作废,并重新测试。

规定允许操作误差发生率P<5%。

7.生长发育评价意义

①了解个体、群体的生长发育现状、等级、发展趋势

②为评价遗传、环境影响因素,考察学校卫生工作实效、开展保健干预提供依据

③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

内容:①生长发育水平②生长速度③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④体质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ppt16

⑴指数法(index method):

①表示体型的:身高胸围指数=胸围/身高×100;身高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

②表示营养状况的:身高体重指数

Rohrer指数

BMI

③表示生理功能的:握力指数

背肌力指数

肺活量指数

★指数法的缺点:比较机械,应结合专业知识合理解释评价结果。

应用是注意:①充分考虑反映体型的指数的种族差异

②多数指数呈偏态分布,建立评价正常值前,应先对其群体分布作正态化处理。

⑵离差法:①等级评价法②曲线图法

⑶百分位数法

⑷Z标准差法

⑸LMS法

⑹生长速度评价法

⑺发育年龄评价法(developmental age appraisal)(生物年龄、生理年龄):①形态年龄

②第二性征年龄③牙齿年龄④骨骼年龄

骨龄:骨骼年龄,根据儿童少年骨骼钙化程度与骨发育标准作比较来评价。

第十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1.心理卫生(精神卫生):研究如何维护、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括采取各种预防、治疗、教育措施,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

狭义指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广义指以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潜能为目标,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智力发育正常(>70)②情绪愉快,反应适度③心理发展和年龄相符

④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⑤个性健全和稳定

3.心理卫生问题: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偏倚,是某一特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大多随年龄增长可逐渐消退。

心理障碍:心理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允许的范围时。

心理障碍特征:

①个体自身忍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体验

②个体在躯体、情感、认知上受到的功能损害,在情绪、行为方面表现出来

③这些问题和障碍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疏解,可进一步加重损害,导致身心痛苦、伤残甚至死亡。

4.常见儿童心理问题或障碍:①学习问题②情绪问题③品行问题④儿童身心疾病⑤不良行为习性

⑥广泛性发育障碍⑦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⑧创伤后不良情绪体验

5.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称多动症,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学习困

难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①过度活动②注意力不集中③冲动④学习困难、成绩不良。

⑵学习障碍(LD):指学龄儿童在阅读、表达、书写、拼字、计算等认知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或

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

通常分为阅读障碍、数字障碍、书写障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四类。

行为特征:①语言障碍②语言表达障碍③读写障碍④视空间障碍

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是以社会功能、语言沟通缺陷为主,

伴异常狭窄的兴趣和行为为特征的儿童期发育行为障碍。

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AS)、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雷特综合征和瓦解性情深障碍。临床症状:①语言发育迟滞或障碍②社交障碍③兴趣狭隘,行为刻板

④大多数ASD患儿智力发育迟缓。

⑷儿童情绪障碍: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①焦虑障碍②抑郁障碍③恐怖症④强迫性障碍(OCD)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⑸品行障碍(CD):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继发于童年期的对立违抗障碍(ODD),严重时可发展为青少年违法。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

易激惹、挑衅、粗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等令人厌烦的行为特征。

6.儿童行为指导(child behavior guidance):狭义指针对口吃、恐惧、抽动等行为的矫治技能;

广义包括道德情操培养、榜样作用、规范行为模式的建立和训练。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指运用心理学办法,对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

理援助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健康人格和情感发展为目标,

以咨询、指导、开发等心理援助方式进行的活动等。

常用的儿童行为指导方法:

①系统脱敏②阳性强化法③负性强化法④松弛疗法⑤感觉统合治疗

7.填空

⑴心理发育特点:①自我意识的发展②性意识的发展③认知的发展④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⑵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⑶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归因为:脑损伤、气质特征、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表现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品行问题、不良习惯、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具有特殊性。

⑷青春期心理行为发展的矛盾倾向:独立性和依附性的矛盾、性意识的和性发育的困扰,自发

性集合倾向和羊群行为、独立意识发展快、认识能力跟不上。问题: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意外事故、暴力伤害、青春期情绪行为问题、精神性成瘾行为、自杀、性心理障碍、不良性行为。

8.运动能力:

心理发展:

大脑功能不对称性:

体像障碍(body-image disturbance):指个体躯体外表不存在缺陷,而主观以为具有奇特的丑陋,

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一组病症。如神经性厌食。

第七章儿童少年健康状况

婴儿死亡率(IMR)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首选指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一样,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儿童少年常见病防治

1.视力不良(low vision):视力低下,指用远视力表检查视力,凡裸眼视力低于5.0称视力低下。

各种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及其他眼病均可导致。

防治视力不良的核心是预防近视。

弱视: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国际标准视力表),且通过屈光矫正仍达不到正常的视力不良称为弱视。

近视(myopia):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

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的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聚焦。

屈光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屈折力过强。

轴性近视:晶状体屈折力正常,但眼球前后轴过长。

2.★我国儿童少年近视的流行特征:

①近视率随年龄、学龄而上升,学龄的影响比年龄更大。

②近视程度在青春期(自小学高年级至高中)进展加速。

③近年来近视发生年龄有明显提前趋势。

④城市高于乡村,女生高于男生,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3.近点距离: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眼前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他细小物体时的眼物距离。

调节紧张性近视:如果儿童习惯于过近距离读写工作而不加以纠正,读写持续时间过长或因光照条件不良等原因,使眼经常处于高度调节紧张状态,以致晶状体凸度增大,屈折

力强,使远处物体的影响落在视网膜前面,因此看不清楚物体的形象而形成近视。

这种因视近工作过度而形成的近视,称调节紧张性近视,属于屈光性近视。

轴性近视: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调节紧张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持续下去会引起眼球充血、眼压增高等使眼球壁的弹性降低,进而导致眼轴变长,这种近视称为轴性近视。

4.★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综合措施

①将预防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定期检查视力、加强“防近”健康教育、减轻学习负担、

保障课外活动的时间和质量、改善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

②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③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④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⑤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

5.近视的矫正原则: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6.龋齿:临床上称龋病(dental caries),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织脱矿,有机质溶解,

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缺损。四因素: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7.龋齿流行特点及卫生学意义:

①龋患率:比国外低,但处于上升趋势,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城市>农村,

大城市>中小城市。城市下降,乡村上升。提示:防龋的重点人群和地区。

②龋补率: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农村。提示:及时矫治将成为防龋重点。

③龋均和患者龋均:乳牙龋均:1岁2个,3岁5个,7岁5.9个,以后逐年下降。

恒牙龋均:6岁0.3个,16岁时1.7个。提示:防龋的重点应放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人群上。

④龋齿的度数分布:乳浅龋47.2%,乳深龋52.3%;恒浅龋35.4%,恒深龋44.6%。

⑤好发牙和好发部位

8.★致病因素——四联因素论

①细菌:变形链球菌(主要致龋菌),放线菌(根面龋),乳酸杆菌(深龋)。

②食物:作用(细菌代谢的能源、产酸、诱发聚集)

致龋食物: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糖的种类、进食时间、频率、方式的影响。

防龋食物:粗糙或纤维性的食物。

③宿主(全身和局部):不可缺少的因素(抗龋力和易感性),

包括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④时间:平均需18个月。在牙釉质表面的成熟过程中易患龋

9.龋齿的预防措施

目的:控制牙菌斑,增强宿主抗龋能力。

目标: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建立合理饮食结构,采取综合性防止措施。

①加强口腔保健宣教②定期口腔检查③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④药物防龋

⑤窝沟封闭⑥其他防龋技术。

10.菌斑:牙菌斑是紧密附着在牙面上的一种稠密、不定形、非钙化的细菌团块,是寄居于牙面的

以细菌为主的致病菌的生态环境。特点:附着密、不易清除。控制牙菌斑是防龋的重要环节。第十二章儿童少年伤害与暴力

1.伤害(injury):因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事件而导致人体发生暂时或永久性损伤、死亡

和残疾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意外伤害:通常指无目的性、突然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伤害。包括车祸、溺水、窒息、跌坠、触电、自杀。

2.车祸:

①占意外事故的首位:因车祸死占50%以上,比国外高(车祸标化死亡率)

②自行车引起者突出:儿童少年比例最高,和国外相似(美国、加拿大);

相关健康危险行为:

儿童期:主要原因是公路上嬉闹玩耍(21.7%),公路上学骑自行车(11.1%),抢道或逆向行车(9.2%),突然横穿马路(31.1%),下坡或冲下山导致刹车不及(11.5%),翻、扒和跳车(15.4%)等。

青少年期:主要与违章骑车有关,包括骑车带人、闯红灯、抢快车道、突然猛拐等;突然横穿马路、嘻笑打闹等也占一定比例。

心理因素(如未觉察危险性、缺乏经验、自我表现、别出心裁、故意冒险等)占70%。如“探索”

与“创新”的心理需要,“模范角色”(开英雄车)等。

3.溺水流行特点:

①农村高于城市,河流、水库、池塘密布和沿海地区高于内陆。

②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女之比2~5:1。

③季节分布明显,集中在夏秋季,4月中旬至九月初为高峰期。

④年龄集中在5~14岁,10岁以下多起因于玩水,11岁以上多起因于游泳。

4.溺水原因:

自身因素

①1~5岁小儿:好奇好动、无危险意识和生活经验。

②11~15岁:无纪律约束,过高估计自身能力。

③溜冰时溺水,也与缺乏经验和危险意识有关。

④下水前无准备活动。

⑤心脏病、癫痫等病史。

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人为导致溺水的关键因素。去非游泳场所,心源性因素(自我评价过高、环境危险预计不足、自我表现欲望、伙伴羊群行为等)。

环境因素:

①农村托幼机构不健全,父母忙于农事,忽视对幼儿的监护。

②学校疏于安全教育,缺乏对假日活动的组织引导。

③游泳场所管理不善,如深浅水区无醒目标志,初学者易误入深水区;无完善救生员和救护设施。

④管理粗放,非游泳水域不设阻挡物(如铁丝网)和警示标志。

5.食物中毒死亡率、伤残率、发生率最符合伤害的“冰山”原理。有高度可预防性。

中毒急救处理:①尽快清除未吸收毒物:催吐、洗胃;通风、搬离现场。

②防止毒物吸收:清洗染毒部位,忌用热水;使用毒物拮抗剂。

③对症治疗

6.填空:

⑴伤害的重要性:致死、致伤、致残。“冰山模式”。伤害的可预防性,预防意外事故、控制伤害。伤害的分类:故意伤害(自杀、自伤、暴力和他杀)

非故意伤害(车祸、溺水、中毒、药物反应、砸伤、穿刺伤、跌坠伤、爆裂伤、机械性窒息)⑵意外伤害通常指无目的性的,突然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伤害。

我国意外伤害的死因以车祸、跌落、溺水、自杀等位居前列。

伤害预防的四E策略: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⑶农药中毒预防:①加强农药管理②严禁中小学生从事有害作业

③广泛开展农药安全使用的知识宣教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克服人际障碍。

⑷自杀危险因素:

①心理社会因素:精神障碍、青春期抑郁症最常见。物质滥用,通常与情感障碍共存。青少年自

杀企图的预测因子:饮酒和缺乏家庭支持,其次是无助感,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滥用违禁药物和缺乏学校支持环境等。

②生物遗传因素:5-HT系统功能异常,“易损性三阶段模型”理论。

自杀保护因素:①家庭内聚力②信仰和价值观

自杀的预防和控制:利用预测因子,在学校、家庭和社区开展对自杀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早期防治(精神障碍)。分别开展学校、社区和医疗保健系统为基础的预防措施。①自杀意识课程②技能训练③筛查④危机干预热线⑤枪支、药物管制⑥媒体教育⑦青春期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第十三章教学卫生和学校卫生服务

1.★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定及卫生学意义(6个特性)

⑴始动调节(starting regulation):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后动过程逐

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特点:学日、学周、学期、学年开始时均可见到;中小学生中表现尤其明显。

卫生学意义:学日、学周、学期、学年开始时,学习的难度和强度不宜太大。

⑵优势法则(dominant rule):人能从内外环境的大量刺激中,选择性地接受最强的或最重要的、

符合本身目的、愿望和兴趣的少数刺激,在皮层相应区域形成优势

兴奋灶,同时抑制周围区域的兴奋性。

特点:兴奋+抑制;持续时间与年龄有关。

卫生学意义:使形成学习的优势兴奋灶;教学持续时间根据兴奋灶保持时间安排,年龄越小,一节课时的时间安排应越短。

⑶动力定型:当身体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与此有关神经环路被固定

下来,形成所谓的“习惯”。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按一定顺序、强弱而配置、构成

的暂时神经联系,称动力定型。

特点:与技能和习惯的培养有关;分三个时相;与年龄有关。

卫生学意义:促进动力定型形成,反复训练。儿童年龄越小,动力定型越易建立,越易消失。

⑷镶嵌式活动(mosaic situation):随着活动性质的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

休息区在空间结构上、功能定位上、时间分配上发生相应的轮换。特点:休息+抑制;与年龄有关。

卫生学意义:注意课程的性质轮换,年龄越小轮换越频繁。

⑸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 inhibit):一旦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皮层反馈性地进入抑

制状态,称为保护性抑制。

特点:保护性抑制及其疲劳表现是一种重要的信号。

卫生学意义:在教育组织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对保护性抑制具有破坏性的安排,要注意观察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

⑹终末激发(final arouse):大脑皮层在持续较长时间的功能活动后,兴奋性逐渐降低,但即将结

束工作任务的喜悦又可反射引起大脑皮层一过性兴奋性增高的现象。卫生学意义:在教学组织中,可以适当利用终末激发的特点,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一节课末,小结本课时内容,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四种类型

①I型: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升高,约两小时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回升,又

逐渐下降;学日末时,下降到略低于学日开始时的水平。

②II型的表现与I型相似,区别在于学日末出现终末激发现象,即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③III型表现为工作能力从学日开始到学日末持续性升高。

④IV型与III型相反,表现为工作能力迅速地下降。

I型、II型是理想的神经类型;III型和V型属不良状况。

3.疲劳:由于脑力工作的强度或/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生的保护

性抑制现象。

疲劳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疲劳,表现为:兴奋过程泛化,内抑制过程减弱。

第二阶段:显著疲劳,表现为:兴奋和内抑制过程均减弱。

内容早期疲劳(第一时相)显著疲劳(第二时相)

机制兴奋过程泛化而致内抑制过程减弱兴奋和内抑制过程均减弱

行为多动打呵欠、嗜睡

条件反射试验错误增多或反应时间长,反应量下降错误增多而且反应时间长、反应量下降剂量作业试验错误增多或工作速度下降错误增多而且工作速度下降

反应及刺激的强度法则均等相破坏(对任何强度刺激都发生

同样强度的反应)

反常相破坏(对强刺激呈现弱反应,对

弱刺激呈现强反应)

过劳(excessive fatigue):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过劳不能作为制订

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4.填空

⑴学习的生理负荷主要落在高级神经系统,尤其第二信号系统上。

⑵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三级四个阶段:①感觉性记忆②短时记忆(第一级记忆)

③长时记忆(第二级记忆)④永久记忆(第三级记忆)

⑶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遗传、学习动机、学习和生活条件、情绪。

⑷过劳的指征:工作能力曲线异常、心理功能下降、精神状态不良、体征上常见皮肤和黏膜苍白、

躯体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有时手部出现震颤。

5.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选择原则:①能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况

②能区分疲劳的不同阶段,便于早期发现疲劳

③便于现场使用,结果稳定

④符合受试者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⑤不过多增加受试者的脑力符合。

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

①体征与行为观察法(靶行为):间接观察法、健康调查法

②教育心理学方法:(间接评价)定量作业试验,短时间记忆量。

③生理学方法(直接和间接)

④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剂量作业试验、运动条件反射法。

6.学校作息制度应符合以下原则

①按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休息交替。

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学生的生理需求。

③既满足学习需要,又保证身心健康。

④学校与家庭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

⑤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要轻易改变

7.编制课程表的卫生学要求

①根据一周内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安排。星期一的学习任务不宜安排过重,星期五应安排较轻松的学习任务。周末布置作业不要太多,以免影响周末的休息。

②课程表编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日中的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

难度较大的课程一般应排在上午第二、三节,难度较小的课程可排在上午第四节和下午末节。早晨第一节课前安排短时间早读。

③课程表编制还应充分考虑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

除作文、实验等特殊需要外,一般不连排两节相同课程。对小学生尤应注意此点。

第十五章学教教学设备卫生

1.水平视角:即观察角,由学生看黑板的视线与黑板面形成的水平夹角,应≦30°。

垂直视角:第一排学生看黑板上缘视线与黑板面所形成的垂直夹角,最小限度为45°。

2.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

①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的照度。

②照度分布较均匀。

③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

④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

3.增加自然采光可采取的措施:

①采光窗应适当地加大,窗的上缘尽可能高些。玻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6。

★玻地面积比:窗的透光面积与地面积之比,比应低于1:6。

②单侧采光时,教室的室深系数不应小于1:2,或投射角(亦入射角)不小于20°~22°。

★室深系数:窗上缘距地面高与室进深之比。

投射角:室内工作面一点到窗侧所引起的水平线与该点到窗上缘之间连线的夹角。

③教室的朝向:以南向为宜,最好南北向双侧采光。主要采光窗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

④窗台高度不宜超过1m,也不宜小于0.8m。

⑤窗间墙不大于窗宽的1/2,最好设计成带形窗。

⑥教室外遮挡物对室内采光影响很大,故要求最小开角不小于4~5°,建筑物间距不小于建筑物高的2倍。

★最小开角:课桌面的测定点到对面遮挡物(如建筑物等)顶点的连线同该测定点到教室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

⑦降低窗玻璃的遮光率。

⑧房间表面应采用浅色装修。

4.采光系数:室内工作面某一点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5.眩光:在视野范围内形成不舒适的干扰或使视觉产生疲劳的光亮。分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

直接眩光:在观察物体方向或接近该方向的发光体所引起的眩光。

反射眩光:由视野内的定向反射表面所反射的高亮度影响所产生。

为减轻或消除教室眩光,一般可采用下列办法:

①限制光源亮度:不宜用裸灯照明。

②采用适当的悬挂高度和必要的保护角。(保护角:灯具边沿至灯丝连线和水平线构成一角度)灯具距课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m。

可采用不透明材料将光源挡住,将灯具作一开口,使保护角最好45°,至少也不应低于30°。

③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比。

④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即纵向排列。对于阶梯教室,前排灯不应对后排

学生产生直接眩光。

6.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即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

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确定临界照度值,直接影响开窗大小和人工照明的使用时间。

7.照明标准的确定:

①教室课桌面上的照度标准最好达到200lx,可略低,但不宜低于150lx 。

②黑板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200lx。

③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

照度均匀度:即均匀系数,指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

该照度标准的制定依据如下:①不同照度对儿童视觉疲劳影响的实验

②不同照度对儿童远、近视力影响的实验

8.教室人工照明的主要卫生要求:

①保证课桌面和黑板面上有足够的照度。

②照度分布均匀。

③不产生或少产生阴影。

④没有或尽量减少眩光作用。

⑤安全且良好的空气条件。

⑥造成具有舒适感的学习环境。

9.前位坐姿:将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上或其前方的姿势。此时由背部肌肉的紧张及大腿来维

持平衡。容易出现疲劳。写字必须采取上体稍前倾的体位。

后位坐姿:把上位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后,背部必须有倚靠。适用于休息、听歌和看书。

10.桌椅高差:桌近缘高与椅高之差。

确定合适的桌椅高差,通常有两种方法:①桌椅高差=人体坐姿肘高②桌椅高差=1/3坐高。

桌椅距离最好是4cm以内的负距离。

11.填空

⑴校址的选择学校布点原则: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居民区,按服务半径均匀布点),

既满足当前需要,也为发展留有余地,

服务半径:学校的设置一般是按人口数和密度规定其服务半径,

一般认为,幼儿园不超过400~500m,小学不超过1500m,中学不超过2500m。

⑵学校噪声级应小于50dB。

⑶标准规定的临界照度为5000lx,学生在室内学习所需的天然光最低照度为751lx,则中小学教室各桌面采光系数的最低值应为1.5%。

儿童少年患病特点

年龄呼吸道疾

病消化道疾

沙眼、蛔虫、龋

齿

近视、脊柱弯曲

异常

其他

婴幼儿

√蛲虫病、佝偻病

学龄前

√√↓↑↑

学龄期√√√↑↑↑结核、意外事故

青春期↓↓↑月经异常、心理行为异常

及其他

三年高考(2017-2019)地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1 工业

专题11 工业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美国某快递公司最大的空运枢纽设在路易斯维尔机场。该机场是美国主要的货运机场之一。在机场周边聚集了诸如美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中心、汽车配件中心,以及乳制品、珠宝、手机制造等100多家企业。据此完成4—5题。 4.【工业布局】该快递公司在路易斯维尔机场附近需要配建大型的货物 A.生产中心B.分拣中心 C.销售中心 D.质检中心 5.【工业集聚】多家企业在路易斯维尔机场附近集聚,主要是为了 A.利用机场的基础设施B.降低交通运输成本 C.方便企业间产品交换D.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答案】4.B 5.D 【解析】4.路易斯维尔机场为该快递公司最大的空运枢纽,其目的是通过机场快速运输货物到各目的地,而不是利用机场进行产品生产或销售,因此不需要建立生产、销售中心,A、C错;该机场附近分布有“美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中心、汽车配件中心,以及乳制品、珠宝、手机制造”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企业,因此为了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产品快速运往不同地区,应建立大型分拣中心,从而快速、有序地完成货物的配送服务,B对;产品质量的检测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快递公司主要是提供产品的包装、运输、配送等服务,D错。故选B。 5.多家企业聚集在机场附近,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但不能利用机场内部的基础设施,机场的基础设施是为机场运转服务的,A错;空运成本高,不利于降低运费,B错;汽车配件、乳制品、珠宝等企业间没有生产协作联系,企业间通常不需要产品交换,且要实现企业间的产品交换不一定要靠近机场,C错;它们集聚在机场附近,是为了利用机场快捷的空运条件,及时响应客户要求,将客户需要的货物以更快的速度送达,D对。故选D。 (2019年海南卷)2015年,我国某服装企业在卢旺达建立成衣制造厂,生产的服装20%在卢旺达销售,80%出口欧美国家。2015年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2 500家,其中民营中小企业超过70%。据此完成7—9题。 7.【工业区位】该服装企业在卢旺达建立成衣制造厂的有利条件是 A.基础设施好B.人工成本低C.本地市场大D.获取信息快

第11章习题.(DOC)

第11章基本放大电路 一、填空题 1、(2-1,中)当半导体三极管的正向偏置,反向偏置偏置时,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即极电流能控制极电流。 2、(2-1,低)根据三极管的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公共端的不同,可将三极管放大电路分为,,三种。 3、(2-1,低)三极管的特性曲线主要有曲线和曲线两种。 4、(2-1,中)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指三极管集电极与发射极间所加电压V CE一定时, 与之间的关系。 5、(2-1,低)为了使放大电路输出波形不失真,除需设置外,还需输入信号。 6、(2-1,中)为了保证不失真放大,放大电路必须设置静态工作点。对NPN管组成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如果静态工作点太低,将会产生失真,应调R B,使其,则 I B,这样可克服失真。 7、(2-1,低)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是与的比值。 8、(2-1,低)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是电流的微小变化控制电流的较大变化。 9、(2-1,低)共射组态既有放大作用,又有放大作用。 10、(2-1,中)共基组态中,三极管的基极为公共端,极为输入端,极为输出端。 11、(2-1,难)某三极管3个电极电位分别为V E=1V,V B=1.7V,V C=1.2V。可判定该三极管是工作于区的型的三极管。 12、(2-1,难)已知一放大电路中某三极管的三个管脚电位分别为①3.5V,②2.8 V,③5V,试判断: a.①脚是,②脚是,③脚是(e, b,c); b.管型是(NPN,PNP); c.材料是(硅,锗)。 13、(2-1,中)晶体三极管实现电流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是,电流分配关系是。 14、(2-1,低)温度升高对三极管各种参数的影响,最终将导致I C,静态工作 点。

专题复习基本操作基础知识

专题复习九:基本实验操作(知识清理) 一. 常见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1.试管 用途:(1)用来试剂反应的容器,(2)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3)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4)暂时存放少量药品和试剂。 使用注意事项: ①装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夹持试管应用夹,使用时应自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离管口处); ③振荡试管时,应用手指捏住试管,用甩动。 ④高温加热需要用硬质试管(如用CO还原Fe2O3等);硬质试管受高温不易变形。 ⑤加热前外壁要。加热液体,应将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一般管口。加热时应利用酒精灯外焰,先,再。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2.酒精灯 ⑴用途:用作加热的热源;(高温可用酒精喷灯) ⑵使用注意事项: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 ②绝对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必须熄灭火焰后再用添加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1/4; 绝对禁止拿酒精灯到另一已经燃着的酒精灯上去点火,以免失火; ④火焰分为、、;由于温度最高,因而只用它给容器加热; ⑤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⑥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等扑盖。 3.烧杯 ⑴用途:①用作配制和试剂的反应容器,②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③接受滤液。 ⑵使用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应放置在上,使受热均匀。②溶解物质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能。 4.蒸发皿 ⑴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结晶。烘干少量固体。(常见蒸发皿是陶瓷质地,也有少数是玻璃质地的。) ⑵使用注意事项:①可直接加热,但不能骤冷。取、放蒸发皿应使用。 ②盛液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蒸发时要用搅拌,防止。 5. 漏斗 ⑴用途:①过滤②向小口容器倾倒液体。 ⑵使用注意事项: ①漏斗:一般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中使用,用于添加液体。注意点是。 ②普通漏斗:一般为过滤所用,过滤器制作和使用时应做到。还可以 ③漏斗:控制液体的用量,达到控制和节约液体药品的作用。 6. 滴瓶、胶头滴管 ⑴用途:滴瓶用于盛放药品,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⑵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滴管时应先,再伸入中。 ②垂直悬滴,不伸入内,不接触; ③取用试剂时不能或,防止液体浸蚀胶头 ④不能一管多用,洗净后才能取另一种液体;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每次用完后不必洗涤。

专题11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专题11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6—8题 【母题题文】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B.农产品C.工业品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 【答案】6.B 7.A 8.D 【试题解析】 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故选B。 7.图示地区有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图示地区地势变化应该是中部较高,河流放射状流向四周,该地区平原面积较小,图示地区不是平原的主体部分,农产品运量较小,B错误;该区域修建铁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因为东北地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图示区域

位于长白山地区,林木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本地需求量小,主要向外运输,A正确;图示区域位于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地区,该区域工业品运输量小,C 错误;东北地区主要的山地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资源广布,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石材资源较少,应不是运输主要对象,D错误。故选A。 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铁路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而经过多年的砍伐,林木蓄积量减少以及近年来,我国环保力度的加大,对于森林的开采和砍伐进入严格限制阶段,原木生产量减少,所以导致铁路废弃,D对。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飞速发展,设施及运速慢等问题均可以进行技术改造,并非是铁路废弃的原因,AB错;铁路密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废弃原因与密度大小无关,C错误。故选D。 【命题意图】 本组题以东北林区铁路的兴起和衰落为例,综合考查交通运输线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区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基本的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得分要点】 铁路选线时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多种因素,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多种自然障碍。由图示可知铁路沿河流修建,为河谷地区而非山麓和山脊。图示区域位于长白山地区,林木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本地需求量小,主要通过铁路向外运输。近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使得铁路运输木材的任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除了木材外该地没有其他可运的物资,导致对铁路的运输需求太小,铁路几乎被废弃。 交通运输线的选择方法 (1)宏观选线: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2)微观选线: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呈“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管道尽可能利用现有管道,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第11章 试题

第十一章品牌与包装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答案。) 1、品牌最基本的含义是品牌代表着特定的 D 。 A.消费者类型B.文化 C.利益D.商品属性 2、品牌有利于企业实施 B 战略。 A.市场竞争B.市场细分 C.CI D.市场选择 3、品牌有利于保护 C 的合法权益。 A.商品所有者B.生产商 C.品牌所有者D.经销商 4、我国对商标的认定坚持 A 原则。 A.注册在先B.使用优先辅以注册优先 C.使用在先D.注册优先辅以使用优先 5、品牌资产是企业与 C 长期动态关系的反映。 A.供应商B.中间商 C.顾客D.政府 6、品牌资产是一种特殊的 A 。 A.无形资产B.有形资产 C.潜在资产D.固定资产 7、品牌运营的基本前提与直接结果是 B 。 A.品牌设计B.品牌定位 C.品牌组合D.品牌传播 8、复合品牌指对 A 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 A.同一种B.两种 C.多种D.不同种类 9、企业欲在产品分销过程中占有更大的货架空间以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一般会选择 C 策略。 A.统一品牌B.分类品牌 C.多品牌D.复合品牌 10、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称之为 A 。 A.品牌扩展B.品牌转移 C.品牌更新D.品牌再定位 11、我国现行的《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 B 之日起计算。 A.申请注册B.核准注册 C.实际使用D.商品投入市场 12、 B 的出现,使企业管理包括品牌管理由传统的直觉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A.激励B.职能管理制 C.人性管理D.品牌经理制 13、商品包装包括若干个因素, A 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应在包装整体上占居突出的位置。 A.商标或品牌B.图案

儿少卫生学

儿少卫生学重点汇总 一、绪论 (MJ)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XZ)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 (JD)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XZ)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JD)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 (MJ/JD)头尾发展律: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来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之前必然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MJ/JD)向心律: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分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由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MJ/JD)生长轨迹现象:在遗传因素控制下,每个正在生长中的个体都有一个生长轨迹,因疾病等阻碍因素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后,一旦阻碍因素得到克服,又会出现向原来轨迹靠近发展的强烈倾向。 (LS)以身高为例,说明一下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发育早期。、 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正常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高增长约10cm。2岁后至青春期前,生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身高增长4~5cm。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再次加快,身高一般增长5~7cm/年,处在生长速度高峰时一年可达10~12cm,男孩增幅大于女孩。青春期突增后生长速度再次减慢,在女17~18岁,男19~20岁左右身高停止增长。 (XZ)年龄别身高生长曲线,男女有2次交叉,第一次9~10岁,第二次13~15岁。(XZ)人体各部位的长度,从出生到成年,头颅增1倍,躯干增2倍,上肢增3倍,下肢增4倍。 (XZ)生长模式的分类: 一般型:包括全身骨骼、肌肉、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生长模式和身高、体重基本相同。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其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3岁前头围测量有特殊意义) 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前10年生长非常迅速,12岁达到高峰,之后逐渐萎缩。 生殖系统型:青春期生长突增开始后生长迅猛,并通过分泌性激素促进机体的全面发育。(MJ/JD)赶上生长: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例如:早产儿、双生儿、久病愈后、大战以后的群体儿童的发育。 (MJ)关键生长期: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都有关键生长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一旦不能抓紧时间治疗,这些器官、组织即便出现赶

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十一第29讲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专题十一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知考纲·明考情] 第29讲两次工业革命 考点1 “蒸汽”的力量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灵犀一点]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机最先完成从工具到机器的转变,它推动了与此相关的织布、动力、运输等一系列行业发明和机器使用,从而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它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把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二、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1.重大发明 2.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 (2)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4)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三、英国政府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措施 1.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主化改革使英国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论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3.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生产的原则。 4.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5.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 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五、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形成条件 (1)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2)技术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重要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标准规定的的临界照度为5000lx。14、学生健康监测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5、玻地面积比采光口有效的采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积之比。 二、简答题 1、近年来,儿少卫生学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学校,为儿童少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3)核心任务: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2、请说出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3、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期生长突增现象。 身高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了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开始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女孩约在9~11岁开始,男孩约为11~13岁。突增的幅度也不一样。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最多可达10~12cm,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平均增加28cm;女孩每年约增长5~7cm,最多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约增长25cm。

饲草生产学资料 (整理版)

饲草生产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牧草、饲料作物 牧草:是指可供家畜采食的各种栽培和野生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类及 可供家畜采食的小半灌木和灌木。 饲料作物:一般是指人们有意识栽培作为各种家畜饲料用的各种作 物。 2、环境:指大气因素(光照、温度、降雨、湿度、风)、土地因素(土壤 质地、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方面和地形、坡向、坡度、海拔等地形方面)、 生物因素(植物之间、动植物之间、微生物活动等)和生产劳动因素等 条件的综合。 3、分蘖期、分枝期 分蘖期:禾本科牧草幼苗在茎的基部茎节上生长侧芽并形成新枝为分蘖,有50%的幼苗在幼苗基部茎节上生长侧芽并形成新枝时为分蘖期。 分枝期:豆科牧草从主茎长出侧枝叫分枝,当50%植株主茎长出侧枝时为分枝期。 4、基肥、种肥、追肥 播种或种植作物之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称为基肥;播种时与种 子同时施用的肥料称为种;根据牧草和饲料作物的需要,在其生长发育期 内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 5、撒播、条播、点播(穴播)、混播 撒播:把种子尽可能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平地撒播时应先将整好的地用镇压器压实,撒上种子,然后用轻耙或再用镇压器镇压。 条播: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并随播随覆土的播种方法。 点播(穴播):方法是在行上或垄上开穴播种,或在行中开沟隔一定距离点播种子。混播: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和生物学类群的牧草的种植方称为混播。 6、发芽率和发芽势 发芽率:种子在标准环境条件下(温度20—250C,空气流通,水分充足,有光照),进行发芽试验,在规定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检验种子的百分率就是发芽率。

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快慢和是否均匀。指发芽试验的初期,规定时间内正常 发芽种子数占供试验种子数的百分率。牧草视种类不同而分别予以规定计算发芽 势的日期约为3—7天。 7、草地、草业 草地: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或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 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活产品等 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草业:以草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生产牧草及草产品和家畜及畜产品为 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8、放牧强度、载畜量。 放牧强度:草地被放牧利用的轻重程度,在理论上的表现:利用率=采食率…… 适当放牧,利用率<采食率……重牧,利用率>采食率……轻牧。 载畜量:指一定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在放牧适度的 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天数及放牧头数。 8、青贮饲料: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乳酸菌发酵调制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 9、以磷增氮: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轮作、混作中,优先把磷肥分配给豆科 植物,在改善豆科作物磷素的同时,可促进其生物固氮作用,提供氮素营养。 10、土壤、土壤肥力: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上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 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满足和协调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 热量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被称为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11、根瘤菌接种 根瘤菌具有一定的专一性,播种前一定要注意选择同一种族的根瘤菌与种子 混拌均匀即进行接种。 12、秸秆氨化 在秸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氨水、无水氨、尿素或异尿素溶液等,以提高秸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的方法。 13、草地农业 草地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畜牧业和草地充分纳入农业

操作系统复习总结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 1 操作系统的目标(了解、知道) a、有效性: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b、方便性:方便使用计算机系统,避免用户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的繁琐工作。 c、可扩充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发展的 需求,以便于增加新的功能和模块,并能修改老的功能和模块。 d、开放性:遵循世界标准规范,如开放系统互联(OSI )国际标准。 1.2 操作系统的作用(知道) A、它作为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a、命令方式; b、系统调用方式; c、图形窗口方式 B、它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a.处理器管理(分配和控制处理机)b、存储器管理(负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c、I/O设备管理(I/O设备的分配与操纵) d、信息管理(信息的存取、共享和保护)。 C、它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铺设在硬件上的多层软件系统,增强了系统的功能,隐藏了硬件操作的具体细节,从而方便用户使用。 1.3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知道) A、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最初的动力——计算机系统的昂贵。 B、方便用户使用:改善用户上机、调试的条件,如图形用户界面的出现。 C、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OS的功能和性能迅速增强和提高。 D、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操作系统:单处理机OS OS OS 人工操作方式;脱机输入/输出方式。脱机的优点:减少CPU的空闲时间;提高了I/O速度。 单道批处理系统主要特征:(知道) (a) 自动性:作业自动逐个依次运行,无需人工干预 (b) 顺序性:先调入内存的作业先完成 (c) 单道性:内存始终仅有一道程序运行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好处:(知道) 1、提高CPU的利用率; 2、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 3、增加系统吞吐量。 多道批处理系统(知道)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 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排队、调度),无交互能力 多道批处理系统应解决的问题:(知道) 1、处理机的管理问题(分配和回收); 2、内存的的管理问题(分配和保护); 3、I/O设备的管理问题(共享); 4、文件管理问题(程序和数据的组织); 5、作业的管理问题(组织和管理)。 分时系统:(掌握) 定义:在一台主机上连接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终端,以交互的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资源。 分时系统特征:(知道) a) 多路性:宏观上多个用户同时工作,微观上每个用户轮流运行一个时间片。 (b) 独立性:每个用户各占一个终端,彼此独立操作。 (c) 及时性:用户请求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相应。 (d) 交互性:用户可通过终端与系统进行人机对话。

第11章电子政务课后习题答案

第11章电子政务 一、填空题 1.传统政务和电子技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革命性 2.内部办公自动化、内部文件生成与传递以及档案管理等 3.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改善系统效率 4. G2G 5.对象的“总体成熟度” 二、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 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是指为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提供运行环境、管理工具 及与内部系统的链接,包括链接传输管理、事务管理、网站管理、负荷管理、数据管理和安全管理。 3. G2B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系统来管理经济,并为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4. G2C 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以及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政务 平台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换的新的政府工作模式之一。它同G2B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政府对外服务的一项内容。 三、简答题 1.简单对电子政务进行分类: ①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②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③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2.简述电子政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①可以实现远程与分布式信息采集汇总、信息安全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包括电子资料库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管理等。 ②实现政府业务、服务与办公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包括电子邮递、电子公文、政府决策分析支持、报表汇总统计分析等。 ③外部公共网站服务,包括:①电子商务、电子采购、网上招标、电子福利支付、电子税务等;网站规划、设计、维护、网上发布、检索、反馈等;用户授权、计费、新系统与已有系统接口等。 3.简述建设电子政务应遵循的原则: ①实用性原则。系统必须保证实用,切实符合政府部门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等各项业务和职能要求。 ②可靠性原则。在网络设计时,关键部位必须有高可靠性设备,对于重要的网络节点采用先进的高可靠技术。 ③开放性原则。网络系统开放性要好,应支持多种协议。 ④安全性原则。应有健全的安全防范措施,从硬件、软件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入侵和泄密,在必要时采用物理隔离方法。 ⑤标准化原则。在网络设备和系统平台选型时,应符合国际网络技术标准,使系统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等相互间依赖减至最小,使其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幼儿卫生学重点讲义

《学前卫生学》 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及生长发育 1.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最重要形态指标为身高和体重。 2.脊柱生理性弯曲: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3.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4.“婴儿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 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7.隐睾:婴儿出生后,一侧或两侧睾丸未降至阴囊 8.腕骨钙化:八块腕骨,全部钙化,大约在10岁 9.新生儿期:从出生到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10.关节:可以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11.前囟晚闭:是指前囟在1岁半尚未闭合。 12.促进生长发育的后天因素:营养,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体格 锻炼;合理的生活安排;以及积极防治各种常见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13.生理性远视:5岁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婴幼儿眼球的前后距离较短,物体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前后距离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就可成为正视(正常视力)。 14.上行性泌尿道感染:细菌经尿道上行,到达膀胱、肾脏,所引起 的泌尿道感染,叫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15.婴幼儿的耳咽管的特点:比较短,管腔宽,位置平直。 第二章婴幼儿营养 1.维生素A的来源:一类来自动物性食品中的维生素A,另一类来源于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 2.含锌丰富的食物:锌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鱼、肉、奶、蛋等。 3.添加辅食的目的:补充乳类中营养成分的不足,增加营养促进生长发育,为断奶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 4.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的因素: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乳糖和氨基酸也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植酸和草酸可与钙形成不溶解的钙盐,不利于钙的吸收。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豆类、虾皮、紫菜、海带、芝麻酱等。 5.热能:由食物所供给的产热营养素在代谢过程中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热能。 6.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因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结合,可被肠粘膜直接吸收,因此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利用率高,

word操作复习

WORD操作复习

1.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字处理"命令,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打开相应的 命令,完成下面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注意:下面出现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D:\WEXAM\00000000\]下 (1)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件WD101.DOC,插入文件WT101.DOC的内容,将标题设 置为三号、宋体字,加粗、居中、字间距为加宽2磅;正文部分设置为四号仿宋_GB2312字体、倾斜、居中、行距20磅。存储为文件WD101.DOC。 (2)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件 WD102.DOC,插入文件WD101.DOC的内容,将正文 部分("一体化:指中文信息处理,……其市场份额独占鳌头。")取消倾 斜,前2段加项目符号"◆",正文部分左缩进2.5字符、右缩进2字符,段 前间距1行、段后间距1.5行,行距20磅,第3段文字加双线下划线。存储为文件WD102.DOC。 操作提示:项目符号:格式-项目符号与编号 (3)制作4行5列表格,列宽2厘米,行高0.7厘米。设置表格边框为红色实线1 磅,内线为红色实线磅,表格底纹为蓝色。在考生文件夹下存储为文件 WD103.DOC。 (4)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文件WD104.DOC,插入文件WD103.DOC的内容,将全部表 格线改为黑色,底纹改为白色,第3列列宽改为 2.4厘米,再将前二列的1-2 行单元格合并为一个单元格,将第三列至第四列的2-4行拆分为3列,存储为文件WD104.DOC。

2.(1)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WD141.DOC文件,插入文件WT141.DOC的内容。将标题 设置为三号,仿宋_GB2312,加粗和文字蓝色底纹,居中。正文按每个标点分一段,设置为四号楷体_GB2312,全部居中。存储为文件WD141.DOC。 (2)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WD142.DOC文件,插入文件WD141.DOC的内容。将正文部 分各行的最后两个字加着重号,第一段文字加下划线(单线);第二段文字加边框;第三段文字设置为空心;第四段文字设置阴影。存储为文件 WD142.DOC。 (3)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 WD143.DOC文件,建立五行四列表格,列宽 2.6厘米, 行高0.7厘米,表格边框为 1磅实线,表内线1磅实线,存储为文件 WD143.DOC。 (4)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WD144.DOC文件,插入文件WT142.DOC的内容。将表格中 所有文字居中,所有数字右对齐,按"总产值"降序排序,合计一行仍保持 在最下。存储为文件WD144.DOC。 3.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字处理"命令,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打开相应的 命令,完成下面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注意:下面出现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D:\WEXAM\00000000\]下 (1)新建文档WD081.DOC,插入文件WT081.DOC的内容,设置为小四号、仿宋 _GB2312,分散对齐,所有"计算机"设置为加粗。存储为文件WD081.DOC。 (2)新建文档WD082.DOC,插入文件 WD081.DOC的内容,将正文部分复制 2次, 将后两段合为一段。将新的一段分为三栏,栏宽相等,栏宽为8字符,栏间加分隔线。存储为文件WD082.DOC。 (3)制作4行3列表格,列宽2厘米,行高0.6厘米,填入数据。水平方向上文字 为居中对齐,数值为右对齐,并存储为文件WD083.DOC。 (4)新建文档WD084.DOC,插入文件WD083.DOC的内容,在底部追加一行,并将第 五行设置为黄色底纹,统计A、B列的合计添加到第五行。存储为文件 4.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字处理"命令,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打开相应的 命令,完成下面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注意:下面出现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D:\WEXAM\00000000\]下

第11章习题

旧书(新书) 11-1(11-5)在图示的轮系中,已知z 1=15, z 2=25, z 2′=15,z 3=30,z 3′=15,z 4=30,z 4′=2,z 5=60,z 5′=20 (m = 4 mm),若n 1=500 r/min ,求齿条6线速度v 的大小和方向。 解:此题为定轴轮系 23451155 12'3'4' 25303060200 1515152 z z z z n i n z z z z ???= = = =??? 齿轮5的转速: 1515 500 2.5 200 n n i = = = 5'5'2 55'420402 222 2.540 1.0510 /601000 601000 m z r mm n r v m s ππ-?= ==??= = =??? 齿条6的速度水平向左。 11-3(11-6)图示轮系中,各轮齿数为z 1=z 2=z 3′=z 4=20, z 3=z 5 =60,模数均为m =2 mm ,求: ⑴ 传动比 i 15; ⑵ 齿轮1、2及齿轮2、3的中心距a 12 ,a 23。

解:此题为定轴轮系 (1)计算传动比 21155 z n i n = = 34z z 512z z z 3'4 z z 60609 2020 ?==? (2)中心距 121212322332() 2(2020) 4022() 2(6020) 40 2 2 m z z a r r m m m z z a r r m m +?+=+= ==-?-=-= = = 11-4(11-11) 图示轮系中,蜗杆1是单线右旋,转速 n 1=1000 r/min ,z 2=50,z 2′ = z 3 =20,z 4=60,求输出轴转速n H 。 解:此题为复合轮系,是由定轴轮系(蜗杆1、蜗轮2)与周转轮系(齿轮2'、3、4和行星架H )组成。 在定轴轮系中

河北大学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1.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以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包括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前者主要指细胞组织器官在数量大小重量上的增加,后者主要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化学成分变化。通常使用较多的是涉及形态变化的生长,如身高生长,体重生长等。 3.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各系统在功能上的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过程,包括“身”“心”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发育”在心理学教育学上也称发展。 4.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5.生长发育可塑性:指人体结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外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6.体能: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7.赶上生长:又称追赶性生长,出现在那些生长发育过程中曾因疾病,营养,心理应激等因素而出现的生长迟缓的婴儿;一旦这些不良因素去除,机体立即就会出现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强烈,年龄越小越明显,生长的加速幅度越大。 8.生长长期趋势: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

象。 9.健康相关体能:是体能的基础部分,泛指人的体质,维持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学习生活效率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10.家族聚集性:父母-子女身高的相关系数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提示遗传因素越接近成熟表现得越充分。 11.遗传:指子代和亲代间在形态结构,身心发育,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性。 12.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现性状总变异相对作用大小的指标。遗传度越接近1,提示遗传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作用越大。 13.发育年龄评价法:指用某些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14.近视:指眼睛辨认远方(5m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按近视的屈光度可分为低度近视(-0.25D~-3.0D)中度近视(-3.25D~-6.0D)高度近视(-6.25D~-9.0D),按有无调节因素参与,可分为假性,真性,半真性近视三类。按屈光要素的改变,分为轴性和屈光性近视两类。 15.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外因素作用下,硬组织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缺损的儿童少年常见病。 16.肥胖:是在遗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脂肪积聚过多,从而危害健康的一类慢性代性疾病。 17.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

备战2020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之聚焦热点专题专题11 工业流程(解析版)

专题11 工艺流程 1.(14分) 下面是某科研小组利用废铁屑还原浸出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硫酸锰及电解其溶液制锰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①浸出液中主要含有Fe3+、Fe2+、Co2+、Ni2+等杂质金属离子; ②生成氢氧化物的pH见下表: 物质Fe(OH)2Fe(OH)3Ni(OH)2Co(OH)2Mn(OH)2开始沉淀的pH 7.5 2.7 7.7 7.6 8.3 完全沉淀的pH 9.7 3.7 8.4 8.2 9.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前将原料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程图中“①加入MnO2”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nO2还可以用其他试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代替。 (3)流程图中“②调节pH”可以除去某种金属离子,应将溶液pH调节控制的范围是___~7.6。上述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一种物质是___(填化学式)。 (4)向滤液Ⅰ中加入MnS的作用是除去Co2+、Ni2+等离子,其中可以发生反应为MnS(s)+Ni2+(aq)=NiS(s)+Mn2+(aq)等。当该反应完全后,滤液2中的Mn2+与Ni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__________[已知K sp(MnS)=2.8×10-10,K sp(NiS)=2.0×10-21]。 (5)在适当条件下,在MnSO4、H2SO4和H2O为体系的电解液中电解也可获得MnO2,其阳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层状镍钴锰三元材料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化学式为LiNi x Co y Mn z O2,其中Ni、Co、 Mn的化合价分别为+2、+3、+4。当x=y=1 3 时,z=__________。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2分) (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为Fe3+(2分) H2O2(2分) (3)3.7(1分) H2SO4(1分) (4)1.4×1011(2分)

第十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练习题 古华琼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最早出现于(D) A.20XX年 B.20XX年 C.20XX年 D.20XX年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是(C)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D)。 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A )。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B)。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D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9.( D)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10.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 C) A.广覆盖 B. 可持续 C. 高水平 D. 保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 A.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 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C.是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D.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 A.民主法治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 B.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