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1.区域分类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

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

区域

2.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

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

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

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1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14、区域优势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

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

1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0、区位与区位条件概念

21、自然资源承载力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2、外部性概念: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3、区域经济的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

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24、人口容量概念: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人口容量,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

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

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25、技术进步概念: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

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6、区域竞争力的概念: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

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7、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

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28、绝对成本说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

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29、劳动地域分工概念: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

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

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30、区域规划概念:区域规划——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

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区域规划——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

及其其方案的选择过程,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31、区域发展战略概念: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

的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

一目标的途径。

32、农业产业化概念: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

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

33、产业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从广义来看,它包括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和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从狭义上理解,即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

34、辅助产业概念:

◆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

◆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5、主导产业概念: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

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

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三、辨析

36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即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但作为活动者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如教育、公安和消防等公共物品均能产生正的外部效果;它们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

负外部性: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但它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

37 强制性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

强制性创新是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制度创新,是强制性的。

与强制性制度创新不同,诱致性制度创新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组织,还可以是基层地方政府。

38 节约劳动型进步,节约资本型制度和中性制度进步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

39 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当前经济总量中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运营效率较高,投入产出比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是优势产业不一定能够成为支柱产业。它更加强调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40 简单的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简单的技术转移

简单的技术转移:某先进技术由加过转移到乙国,而乙国不一定在转以后具有复制这项技术的能力。

吸收型技术转移:某先进技术由加过转移到乙国且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

41 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

垂直技术转移--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甲国的科研成果用于乙国的生产中。

水平技术转移--将甲国已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乙国的生产领域。

42 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中间技术: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

43 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

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两种形式: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的商品或劳务不相同;各区域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有差异。

44 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进口替代含义: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使民族工业中的消费品工业得到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

局限性: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发达

国家使用各种措施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

出口替代: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45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在区域分析中,这两个指标一般无较大差异,可视需要与可能任取一个。

46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和发展阶段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

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47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黑龙江商品粮基地(耕地资源);

山西煤炭能源基地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中东海湾石油开采;

我国铁矿开采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生产的地域分布于资源的地域分布吻合应较好。

48 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政府。以非市场途径(规章制度)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

②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可分为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等三类。

③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

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缺乏激励和强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49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有哪些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各类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有不同的影响;各类产业部门有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产业布局指向性)。

③劳动分工规律。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

④区域利益。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

50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②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

51、技术选择的原则

◆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

平;

◆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率;

◆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

力资源;

◆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5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

◆社会消费结构检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

◆社会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动。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的组合影响产业结构。

煤铁组合—钢铁工业为主;

水力资源与有色金属组合—有色冶金工业为主。

◆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程

度也不同。

◆人文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对产业结构存在影响。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

?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

◆区域现有产业结构是在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或多或少留有原

有产业结构的烙印。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使前面

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53、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的条件

? 1.2.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

◆社会消费结构检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

◆社会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动。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的组合影响产业结构。

煤铁组合—钢铁工业为主;

水力资源与有色金属组合—有色冶金工业为主。

◆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程

度也不同。

◆人文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对产业结构存在影响。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

?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

◆区域现有产业结构是在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或多或少留有原

有产业结构的烙印。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使前面

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54、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国家鼓励部门—得到优惠的政策和扶持;

◆国家限制的部门—受到严厉限制措施。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55、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不同的区域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

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

◆以此为中心按照工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形成能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

◆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应当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关联基准

◆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应该作为政府优先扶植发展的产业和主导产

业。

?筱原两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人们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或对某一商品需求增量与国民收入增量

的关系。

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反映了某一产业产品的潜在市场份额大小。

主导产业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业。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以各产业生产效率上升的快慢做标准来规划产业结构,并选取生产

率上升得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生产率上升得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的生产费

用较低,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56、产业的划分及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产业划分: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是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划分

◆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作用划分

◆经济活动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划分

◆社会部门性质划分

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f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57、产业分布分散的原因

同类产业的排异性;产业的区位指向;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产生的推力;小企业的游散经济效益。

58、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分布的原因

1)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存在地区差异,使某些产业部门最适宜在一定条件和资源地区发展,形成产业集中分布地区;

2)企业外部的经济利益使同类型产业各企业的相互吸引力量大于排斥力量。

3)故区域规划应根据客观地域差异,在不同地区集中发展与其条件和能源要求相适应的产业。

59、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60、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区域劳动人口多少及其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

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素质: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

体质好的人口—劳动生产率较高;

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易于学习和掌握或创新各种生产技术。

人口的道德修养影响区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简介影响区域社会与

经济发展。

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产生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

的投资供给;

◆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61、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的原则

?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一个地区尽管在发展特定产业部门上拥有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从国家总体发

展战略来考虑,这个部门属于应逐步淘汰的行业,或者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

不准备作较大的发展,则该地区在制订发展战略时,就不应该把这种有利的

区位因素作为优势来规划区域发展。

◆实例:美国西部山区特大油页岩矿与美国现阶段能源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实例1:美国东南部丘陵区+种植茶树+茶叶生产。

◆实例2:波多黎各发展成为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

62、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

◆即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一国企业相关产业

的发展水平制约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5)机会

◆波特认为机会这一角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

般与产业所处的国家环境无关,也并非企业内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

影响。

(6)政府

◆政府是国家竞争要素的最后一个因素,波特认为政府的角色是给一国的企业

带来一种干预和放任的平衡。

63、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践应用

1.1增长极的概念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

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 1.2推动型产业

?推动型产业的概念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

◆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

? 1.3增长极的作用机理及评价

1.3.1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

◆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分为单极吸引方式;多极吸引方式。

?极化效应

◆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

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聚集经济可分解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三种类型。

1.3.2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扩散方式

◆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

◆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

可以分为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

◆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

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扩散,为单核辐射方式;

也可以有几个扩散中心,存在多极扩散,形成多极辐射方式。

◆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

?核心辐射扩散、等级扩散、波状圈层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方式

1.3.3增长极的反波效应

?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增长极性质或区域条件的原因,增长极的成长也可能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反波效应。

?反波效应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

?反波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1)增长极成长所形成的有效需求,会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从而加

剧这些资源的限制性作用,不利于周围地区有关经济活动的发展;

◆(2)增长极极化效应所产生的聚集力,会吸引某些产业活动向增长极区位

集中配置并扩大其经营规模,从而使原先分布在周围地区村、镇或小城市的

这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地方市场而被挤垮;

◆(3)增长极极化过程,会使周围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口,从

落后地区向增长极区位迁移,造成这些地区的人才外流,进一步降低这些地

区的人口素质;

◆(4)由于增长极生产的高效率,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会强烈吸引周围

资金,造成周围地区的资金外流,或降低这些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进

一步减少这些地区的投资来源。

? 1.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

◆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

◆集聚效果是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

会效果。

◆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

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

?在区域规划实践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起来。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要从城镇体系发展的要求出发,考虑增长极的体系问题。

◆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64、核心—边缘理论主要内容及实践应用(p309)

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成熟阶段

?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3、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核心区域

?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分类:

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域

–下过渡区域

资源前沿区域

4、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该理论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65、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主要内容及实践意义

1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

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

展。

?轴线开发(带状)理论

◆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

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

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

◆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

展。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3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

?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

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

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

吸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4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4个方面进行考虑: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3个方面进行考虑:

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城镇的发展现模;

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基本概念: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 。 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反映了区域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人口自然增减状况。)人口承载力:指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 增长极: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GDP: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发动型工业:最新科技成果、最高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好的工业。 乘数效应:某一产业的单位资本投入能带来倍增的产出效益的现象。一般来说,乘数效应的产生来源 劳动地域分工: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区域发展战略: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其核心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创新(熊彼特):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的活 2.新的产品; 3.新的原材料; 4.新的市场; 5.新的组织。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服务紧密结合,以当代科技和新兴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 贫困循环(纳克斯):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超稳定性。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 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起作用。 环境功能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性功能区。 二、基本原理(选5题) 1、区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均质、枢纽)?P10-11 1)属性:不可重复性、可度量性、系统性、客观性 2)类型:均质区、结节区 (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 (2)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六阶段” 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有哪些?P56 1)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是“起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主导产业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的主要因素;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3、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是怎样的?区域主导产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怎样? 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所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 若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有三个发展阶段,每阶段又可分为两类: 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①A>C>B②A>B>C ; 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①B>A>C②B>C>A ; 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①C>A>B②C>B>A 。 2)①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②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度化。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区域分析与规划 》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课程代号:21050140 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 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实践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 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 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 (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 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

*

非农业人口指标 (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 1、专题图: 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 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 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 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 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 2、专题分析 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四)实践成果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结构及交通网络专题制图及其分析》 组员:(指导老师:) 一、研究区城镇发展自然、经济、社会支撑基础分析 二、研究区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城镇的规模分布特征 2.2 城镇的职能分布特征 2.3城镇的交通及空间分布特征 三、城镇的发展战略分析 3.1城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3.2城镇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四、研究区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4.1 城镇规模结构的构思 4.2 城镇职能结构的构思 4.3 区域交通网络构思 4.4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构思 4.5各类城镇建设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四、课程实践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安排,集中完成课程实践任务在本学期的第14周至17周,以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为主,课堂只作方法性指导,具体安排如下表。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复习题

1、简述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有较大的增长,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1950~1980年期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每年大约上升0.36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平均只有0.13百分点。 (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明显。第一阶段: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年的大起大落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不前时期。第四阶段:1978年以后的迅速发展时期。 (3)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镇人口的分布也不平衡。 2、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3)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指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和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密度高的居住形式。 3、阐述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 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是居住在城市或集镇地域范围之内,享受城镇服务设施,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特定人群,它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又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或城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 4、简述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呈S形曲线。 城市化初期阶段: 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增长到30%左右。 城市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60%或以上。 城市化后期阶段: 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出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5、简述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待核实)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表示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临近部分。区域类型:1,自然区域2社会经济区域1均质区2结节区。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空间性。整体性是由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的,区域内各部分按一定的联系有机构成,区域的这一特征使区域内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变化。层次性是指区域是有层次,等级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某个较大的区域组成部分,各个区域呈镶嵌的关系,从而形成区域的层次结构。开放性是指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存在着大量的人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动态性是指区域处于大量要素的随时间的变化中。空间性是指区域总是同一定的地球表层空间相关,其内部要素的空间缝补状态、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联系等都影响着区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规划思维方法、规划方案必选的综合性。2地域性。3战略性4动态性5政策性。区域规划的类型:按深度和航宇与风格可将区域规划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区域规划设计等类型。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2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4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管制规划5区域产业发展规划6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7区域基础设施规划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9区域政策10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6)制定规划工作计划。(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针对规划区域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综合考虑区域内部组成要素与区域外部环境,提出规划的要求;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区域为例发展变化的各趋势,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方案;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进行比较。作出规划决策,优选最佳规划方案,并促成其实施。对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根据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修改,进行新方案;大体划分为规划准备、规划调查与分析、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的拟定与决策、规划方案的报批与实施、规划实施的评价与修正。 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来看,两者可互为依据。它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刚要,对区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国土规划是有计划地开展国土资源的开放、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规划层次不同。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只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也促进区域的发展,城市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是区域规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安排。 与其他专项规划是综合与专业、地区与部门、横向系统与纵向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有作用的从属关系。是区域规划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领域中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准,开创区域规划的先河。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提出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整体发展,这使得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区域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目标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六个时期: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社会阶段现 代化社会阶段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自给自足 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 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罗斯托钱纳里和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所揭示的区域发展演化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区域发展大都沿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阶段——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工和制造耐用品工业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阶段”的轨迹演化。但三个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罗斯托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而钱纳里理论侧重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胡佛理论则侧重从贸易角度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和演化过程。上述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 段衰退阶段 区域产业的功能性划分: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 业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 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潜在的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不同规模的点上进行集聚,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接成为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它有利于发挥各级据点的集聚经济效果;有利于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区域的开放式发展,有利于将区域经济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海的发展。它是生态稳定,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综合反映,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空间管制原则:生态敏感区优先保护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原则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区域空 间管制一般将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生命力比较弱的生态系统,作为区域空间管制的基本单元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为出发点,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点,服务功能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特征,引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以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控制是指对影响区域整体利益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提出明确的管制和布局要求;而引导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措施对空间资源开发进行指导。 区域空间管制内容: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规则制定根据空间资源的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城镇建设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根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不同可将空间管制区域划分为:优先发展区扩展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 态缓冲区禁止开发区根据空间资源特征属性和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可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而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应具有不同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标准。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范围。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大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的性质影响着区域阶段性发展的总体特征技术进步的范围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容与空间形式 技术进步的幅度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2012101109 2015 年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7)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9)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10) 二、集镇发展策略 (10) 三、集镇发展职能 (10)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1)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题库

关于区域规划的几个热点话题 1、搞区域规划就是重新瓜分利益? ①首先,规划的主体是谁?不同的规划主体有不同的内容,或者说不同的规划内容要有不同的主体去做; ②第二,规划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避免产业同构、避免恶性竞争,还是为了什么 ③规划的立足点是什么?是全国统筹还是区域统筹? ④规划的方式是什么?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落实的,还是引导性的 区域经济不是放大的“诸侯经济” 2、区域经济不是放大的“诸侯经济” 现在的所谓“诸侯经济”不仅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造成大量低水平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力促进跨地区资产重组和要素流动有助于减弱诸侯经济的负面影响,但从根本上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削弱行政权力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使民营经济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力军。 3、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 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京津冀成就中国“三极” “中部崛起”打造第四极 中国能源战略重心西移 4、中国首次提出“不”的区域发展理念 第一章绪论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3、区域的划分 (1)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

(2)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 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5、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自然资源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组合特征、资源优势、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 自然资源评价的目的:①战略目的:为国土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②效益目的:A、通过资源评价来估测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B、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评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货币价值。 评价的原则:①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②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③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④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①单项资源评价②效益评价 ③综合评价④潜力评价 4、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使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5、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 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好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