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常见的精神病种类有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

及性心理障碍等。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

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

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是精神病明朗化之前的异常精神状态,具

体表现如下:

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症。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驰、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

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维插入等。

注意障碍:包括主动注意障碍和被动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智能障碍:分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后天获得性痴呆。

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激动,迟钝、淡漠、倒错、恐怖,矛盾等。

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板、

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1、性格改变:如原来热情合群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寡言少语,好独处,躲避亲友并怀敌意,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或原来很有教养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好

发脾气,对人无礼貌。

2、神经症症状:如头痛、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以及癔症样表现等。用脑时精神容易兴奋(如回忆和联想增多,对需要思考的问题感到费力,而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很活跃,常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有时对声音和光很敏感;入睡困难,睡后梦多,且醒后感到不解乏,终至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3、情感改变:早期的情绪变化常表现为情绪高涨,洋洋自得,趾高气扬,管闲事,说大话,夸夸其谈,做事有始无终,发脾气;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对通常能享受乐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易疲劳,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责自罪,悲观厌世,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或情绪波动,常无客观依据的提心吊胆,担心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为此感到神经紧张、忧虑不安、坐卧不宁、唉声叹气、无法放松,而且常常伴有头重脚轻、出汗、心慌或呼吸急促、胃部不适、头晕、口干等症状。缺乏适应的情感交流,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对亲属不体贴、对同志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或对镜自我欣赏,自言自语,无故哭笑,或对平时无关重要的物品、环境或活动,常常产生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甚至感到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但无法摆脱。恐惧的内容很多,例如:怕脏,怕感染,怕尖锐的物件,怕空旷的广场和高地,怕脸红,怕得疾病和死亡等等。

4、行为改变:有的人表现奇怪动作和行为,动作增多,呆板重复,无目的性;有的举止迟缓,生活懒散,不能工作和料理家务;有的人收集一些无意义的物品,甚至随身携带一些果皮、废纸等不必要的东西;有的人反复洗涤或表现刻板仪式样动作等。

5、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差、好遗忘,丢三拉四,思考及工作效率下降)和

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

6、敏感多疑:如有人怀疑别人讲自己的坏话,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甚至认为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的内容也是与他有关;有人感觉自己的同事、邻居、甚至父母兄弟害他,恐惧不安;有人觉得周围一切事变得对他不利,有某种特殊的含义等。这种人对自己的观念常坚信不疑,别人的劝说、解释都不能改变他的观点。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因此反复就医,而各种医学检查均正常,并且各种医学检查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

其对疾病的疑虑。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 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例: 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 (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 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 4.机体的功能状态 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指个性,认知与价值系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2.社会因素:指政治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常见与健康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是外在的生活事件和内在的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 三.精神疾病的分类(郝伟.精神病学。2001) (一)概述 必要性: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生尚未找到明确的主要原因,其中既有遗传与素质因素作为远因或素质性因素,又有生物性或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近因或促发因素,以及当时削弱了的功能状态或诱发因素。这是由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两方面决定的。这决定了精神疾病分类

-中医治疗精神病最有效的方法(精)

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症状 1、性格改变: 如原来热情合群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寡言少语,好独处,躲避亲友并怀敌意,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或原来很有教养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好发脾气,对人无礼貌。 2、神经症症状: 精神病患者经常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如头痛、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以及癔症样表现等。用脑时精神容易兴奋,有时对声音和光很敏感;入睡困难,睡后梦多,且醒后感到不解乏,终至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3、情感改变: 精神病患者早期的情绪变化常表现为情绪高涨,洋洋自得,趾高气扬,管闲事,说大话,夸夸其谈,做事有始无终,发脾气;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对通常能享受乐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易疲劳,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神经紧张、忧虑不安、坐卧不宁、唉声叹气、无法放松,而且常常伴有头重脚轻、出汗、心慌或呼吸急促、胃部不适、头晕、口干等症状。 4、行为改变: 有的精神病患者的表现奇怪动作和行为,动作增多,呆板重复,无目的性;有的举止迟缓,生活懒散,不能工作和料理家务;有的人收集一些无意义的物品,甚至随身携带一些果皮、废纸等不必要的东西;有的人反复洗涤或表现刻板仪式样动作等。

5、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差、好遗忘,丢三拉四,思考及工作效率下降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 6、敏感多疑: 如有人怀疑别人讲自己的坏话,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含沙射影的针对他,甚至认为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的内容也是与他有关;有人感觉自己 的同事、邻居、甚至父母兄弟害他,恐惧不安;有人觉得周围一切事变得对他不利,有某种特殊的含义等。这种人对自己的观念常坚信不疑,别人的劝说、解释都不能改变他的观点。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 精神病的表现 (1思维障碍: 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驰、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精神病症状还有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这是常见的精神病的症状。 (2感觉障碍: 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 (3记忆障碍: 这种精神病的症状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4知觉障碍:

精神疾病常用表格

表格: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 表12 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表13 个人基本信息表 表14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表15 病例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 表16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 表17 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 表18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表19 重性精神疾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 表110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免费药物治疗及住院补助申请表 表111 免费用药记录表 表111 免费用药记录表(续) 表112 实验室检查记录表 表113 应急医疗处置知情同意书 表114 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记录单 表115 非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月报表 附件2 患者个案管理记录手册 附件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年度报表 表3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基本情况年度报表 表3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机构及人员情况年度报表 表33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及解锁情况年度报表 表34 宁夏市县(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年度进度报表附件4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月报表 附件5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表格填报一览表 附件6 全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组人员信息表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得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得人(居委会得居民,村里得人,家中 得人)就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得提问。我们保 证对您提供得信息保密,谢谢您得帮助。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 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有没有 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没有 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得话有没有 (比如说自己能够与神仙或者瞧不见得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就是因为喝醉了酒。有没 有 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有没有 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有没有 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得人都在议论她或者害她(比如给她下毒,等等)。有没有 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有没有 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有没有 10.自杀,或者自残。有没有 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与任何人接触。有没有 1、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机构得精防医生或经过培训得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得含义。 3、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得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精神疾病的种类

现代人们对精神病的认识并不多,但是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出现精神疾病的几率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认识精神疾病下面广州协佳医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精神疾病: 感知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知觉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 在精神科,面对的患者是千差万别的,感知障碍可能发生在不同水平;但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相比较,障碍常发生在综合程度较高的水平。换言之,从接受信息的感觉器官到分析信息时的情感和意志,精神科的感知障碍会影响信息分析的各个过程,包括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两个部分。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知觉障碍常见于精神疾病。 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癔症,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性不适当。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由感觉阈值降低或强烈的情绪因素所致。临床表现为患者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难以忍受,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丘脑或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科常见于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等。 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谵妄或其他类型的意识障碍,精神科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 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喉部阻塞感、腹部气流上涌、内脏扭转或牵拉疼痛等。多见于疑病症、分离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知觉障碍:常见的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感知。出现错觉的前提是有客观刺激的存在,我们熟知的“风声鹤唳”、“杯弓蛇影”都属于错觉。错觉可发生在一下四种情况: 1、感觉条件差使感觉刺激的水平降低时,如光线暗淡时将挂着衣服的衣架错认为是一个人。 2、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感知的清晰度下降时,如专心读书时听见响声以为有人叫自己。 3、意识障碍使意识水平下降时,如谵妄时将输液皮条当成蛇。 4、情绪因素处于某种强烈的心境状态时,如恐惧、紧张、期待时将陌生人看成熟悉的人。错觉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如光线暗淡、情绪紧张或处于期待状态时出现错觉,但条件改善或解释后,很快意识到错误,并能及时纠正。 病理性错觉常因意识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产生,患者常坚信不疑,并伴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容易及时纠正。病理性错觉多见于谵妄和躯体疾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这几种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希望通过我的总结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通过对它的认识从而能够很好的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也同时让更多的人及时进行疾病的治疗。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常见的精神病种类有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 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 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疾 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是精神病明朗化之前的异常精神 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症。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驰、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维插入等。 注意障碍:包括主动注意障碍和被动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智能障碍:分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后天获得性痴呆。 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激动,迟钝、淡漠、倒错、恐怖,矛盾等。 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 板、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1、性格改变:如原来热情合群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寡言少语,好独处,躲避亲友并怀敌意,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或原来很有教养的人变得出 言不逊,好发脾气,对人无礼貌。 2、神经症症状:如头痛、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以及癔症样表现等。用脑时精神容易兴奋(如回忆和联想增多,对需要思考的问题感到费力,而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很活跃,常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有时对声音和光很敏感;入睡困难,睡后梦多,且醒后感到不解乏,终至睡眠感丧失,睡眠 觉醒节律紊乱。

精神疾病社区服务中的讲解

精神疾病社区服务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XXX医院 可能涉及伦理和法律的情况 ●社区精神病的登记与管理 ●登记和管理司法鉴定后“解除羁押”的精神病人 ●登记和管理曾住院的精神病人 ●协助家属强迫患者住院 ●协助/接收公安机关处理强制住院患者 ●处理无或暂无监护人的流浪精神病患者 ●应对正在出现危害行为的患者 ●普法宣教工作 伦理和法律两难 ●为患者保密 ●尊重自决权 ●有利于患者 ●不伤害患者 ●依法报告和登记 ●强迫/强制治疗 ●防止危害本人和社会 精神疾病患者住院的主要方式 ●自愿住院—原则 ●医疗保护性住院—补充

●国家强制住院—特例 ●安康医院、指定医院、监狱的强制治疗 ●由公安机关送住院进行紧急观察和治疗 为什么自愿住院是第一原则 ●联合国倡导的精神疾病住院的首要原则 ●尊重自决权的伦理准则要求 ●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患者同样具有“自决权” ●最大限度地避免“精神病学滥用” ●限制医生的“医疗权”和家属“做主权” ●尊重患者自决就是保护医生自己 自愿住院程序 ●自愿住院的决定者是患者本人 ●重性精神病患者也可以自愿住院 ●两种情况 ●患者亲自办理手续,家属陪同/或不陪 ●由监护人或近家属代办手续—注意住院决定不是由家属决定的, 而只是受托代办手续 医疗保护住院的标准 ●是精神疾病住院的次要/补救方式 ●前提是有充分理由表明不能按自愿住院 ●精神病性障碍 ●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和疾病自知力

●医疗角度必须住院治疗:不住院治疗则肯定对患者本人 不利—遵循有利于患者的伦理准则 ●患者拒绝住院 医疗保护住院的法律依据 ●《民法通则》第30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 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 定代理人的同意 医疗保护住院的决定人 ●医疗保护住院的第一决定人是监护人 ●如何对待监护人和近亲属的不同意见 ●《民法通则》第17条规定: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精 神病人的监护人 ●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 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 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没有以上监护人的, 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强制入院的几种情况

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7708323.html, 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作者:夏益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09期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概述 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持久性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精神(行为)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 社区精神疾病的防治 社区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疾病, 可以采取控制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加以预防。在精神疾患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各种病原体侵犯脑组织所致,如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结核性脑炎和神经梅毒等。因病因明确,故可通过预防接种、给药、加强改善环境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等方法加以预防。在工业生产及建筑业,有效地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可预防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通过缩短病程来降低精神疾病的现患病率。措施是对已经发现有精神疾患的病 人要使他们能及时就医,经过有效治疗后,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争取达到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复正常,社会能力也恢复到病前水平,即达到临床痊愈的目的。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等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的精神疾病,在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前,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达到较好的疗效,及预防疾病复发等几个环节上。目前要做好精神疾病的二级预防,就应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人群中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治疗。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复习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指维护与促进人类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保健措施。 2.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居民健康为主的综合性服务,把预防、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部分解决社区内居民的精神疾病防治。 3.失职行为:指医护人员因主观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照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4.侵权行为:指医护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5.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发生的具有诊断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或功能不良,或较多伴有明显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 6.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病因为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 7.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8.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9.思维逻辑障碍:指概念的形成及判断、推理方面的障碍。 10.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人之和行为改 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大部分患者 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 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 为慢性。 11.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 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 狂。 12.环性心境障碍:指情感高涨雨滴落反 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 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13.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 常,使病人形成一贯、反映个人生活风 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4.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症, 通常表现为严重、持续的认知障碍,临 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和记忆减退为主 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 而没有意识障碍。 15.慢性脑病综合症:痴呆多见于起病缓 慢、病程较长的脑器质性疾病,故又称 慢性脑病综合症。 16.阿尔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 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为 老年人第4位主要死因。 17.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 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以痴呆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既往成 为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其中以MID最多 见。 18.流利型失语:谈话中途出现停顿。 19.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采取结束自己 生命的行为。自杀分为间接自我毁灭行 为和直接自我毁灭行为,间接自我毁灭 行为,是指那些明知将导致生命损害的 行为,但行为者并无致死的故意,如吸 烟、酗酒、吸毒、赌博等不健康的行为 和生活方式,又使又称“慢性自杀”。直 接自我毁灭行为,即一般意义上的自杀, 行为有致死的故意。 20.自杀死亡:指有意采取自杀行为并且 导致死亡。 21.自杀未遂:指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 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有 时亦包括那些并不想结束自己生命但有 自杀姿态。 22.自杀意念:指有自杀想法而且愿意去 死,但尚未采取自杀行为。 23.康复:是指综合性地与协调地应用医 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和其他 一切可能的措施,对残疾者进行反复训 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是伤者、 病者和残疾人尽快和最大限度地恢复与 改善其已丧失或削弱各方面的功能,尽 量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促使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并提高生活质 量。 24.精神障碍康复:是运用可能采取的手 段,尽量纠正病态的精神障碍,最大限 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 25.社区康复:是指启用和开发社区的资 源,将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为一个 整体,对残疾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 切措施。 26.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需 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力。 27.亚健康状态: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 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 集体个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 健康的生理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 “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28.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 生理、心理和社会造成威胁时的系统反 应过程,所指反映可为适应或适应不良。 29.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急反应 的各种因素。 30..应激反应: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 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源所致各种生 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也可 称应急的心身反应。 31.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应对心理压力 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里 策略。 32.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地 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 理由为期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 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苦恼,保持 个人自尊。 33.应对:又称应付,个体解决生活事件 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又 称为应对策略。目前认为,应对是个体 对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出现自身不平衡 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34.心身疾病:指那些心里、社会因素在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主导作用的 躯体性疾病。 35.乳儿:指刚出生到1岁的孩子。 36.学龄前儿童:也称幼儿,指3-6岁的 儿童。 37. 慢性疾病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 症状已较固定可称为慢性疾病患者。 38.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 法对所观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特征进行 评价和测量。 39.心理咨询:又称为心理辅导,被视为 特殊的助人职业。 40.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 人际关系过程,即以医学心理学的理论 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中介, 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 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的 过程。 41.心理健康教育:指专业工作者以提高 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而开展的有计 划、有组织、有专题、有涉及的普及性 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明确心理健康与 整体健康的关系,指导人们主动地掌握 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应对 方式,帮助人们在自身条件下保持良好、 稳定的情绪状态,降低或消除社会心里 应激对人们健康的严重损害,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 42.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有时也 叫做Hopkin`s(HSCL).本量表共90个项 目,总计分为10个症状因子,反映各种 心理症状有否及其严重程度。 二、填空题 1.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始于1958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会议,迄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会议制定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工作方针,提出了药疗、工疗、娱疗及教育疗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2.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残疾人保障法》,将精神残疾和智能残疾列入残疾范畴,全国提及残疾人的全力保障,以便于他们平等参与各项社会活动。1991年12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 3.1996年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康复工作。 4.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主要涉及一下几类重点人群: ①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②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 ③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 ④灾后人群、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 ⑤在职人群、身心残障人士的康复指导 ⑥被监管人群、其他人群的健康普及教育⑦ 5、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1.开展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精神疾病的社区医疗,是社区精神卫生的最基本服务形式。(2)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3.培训基层卫生专职或兼职医生4.精神卫生宣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与友善对待精神病人。此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还包括管理、指导、参谋、监察、信息、评估和科研。 6.社区精神卫生的干预模式:个案管理、主动式社区治疗程序、过渡性康复站、自主团体(1)治疗性自助团体(2)心理社会俱乐部综合性康复措施。 7.从事社区精神卫生的护士主要面对 ..轻度或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和大量精神正常人群,其需以现代护士素质为基础,兼有社区护士和精神科忽视的双重角色特征。 8.社区精神卫生护士的心理素质:爱心与同情、抗压与包容(“四不”:不畏精神病患者的错乱言行;不计精神病患者的无理相待;不辱精神病患者的病态人格;不戏精神病患者的病态人格;不戏精神病患者的离奇构想)、独立与协作、敏锐与冷静、严谨与灵活。 9.社区精神卫生护士的角色功能:治疗者、管理者、照顾者、辅导者、教育者。 10.精神卫生立法的双重意义:精神卫生立法一方面保护病患就医的权益、病患及家属的人身安全和控告医护违法行为等权利、另一方面也保护医护工作者的从业权益、职业自主权以及正当医护活动中的人身安全等。精神卫生行为,涉及一般法律的广泛内容,又有其自身特殊性。广大从事精神卫生的护士若对法律赋予病患、医护人员的权利等知之不多,必然影响其对病患及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11.知情同意主要包括4个基本要素:提供信息、信息的理解、做决定的能力、自愿参加 信息的理解是患者做诊疗决定的前提 ..;自愿参加是知情同意过程的目的 ..。 12.精神病患者的知情同意主要指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有两种情况需特别加以注意。①具备“做决定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应有其自行完成知情同意过程,也是患者的自身权益;②不具备“做决定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应有其合法代理人或监护人完成知情同意过程,合法代理人或监护人的合理排序通常依次为配偶、父母、其他直系亲属、一般亲属等。 13.判定某人有无知情同意过程的决定能力之参考标准有4:①能否正确理解想换信心;②能否明了自身状况;③能否理性分析其接受诊疗及过程的后果; ④能否正确表达自己决定。 14.失职行为包括延误救治的行为、未尽职守的行为、查对失当的行为、忽略规则的行为、草率文书的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侵权行为包括剥夺患者权利的行为、泄露患者隐私的行为、侵犯患者身体的非职业行为。侵权行为乃法律追 究的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后果比失 职行为更严重。 15.1997年3月14日公布、1997年10 月335“ 护人员由于严重失职,造成就诊人员死 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员身体健康的, 处3年一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6.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医学标准、个 人经验标准(一指病人的主观体验;二 指观察者的判断)、社会适应标准、心理 测验标准。 17.知觉障碍包括幻觉、错觉和感知综合 障碍。最常出现的知觉障碍是听幻觉。 18.感知综合障碍常见的有事物变性症、 空间知觉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非 真实感。 19.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 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思维联想障碍 主要表现在联想结构和联想自主性方 面。 20.情感障碍可具体变现为情感倒错、表 情倒错或矛盾情感。 21.认知功能障碍可具体表现为注意警 觉障碍、记忆障碍、抽象思维障碍、信 息整合障碍、运动协调障碍。 2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可划分为几 个亚型:偏执型、紧张型、青春型、单 纯型。 23.心境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 之间,≤15岁和≥60 见,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 症自杀率高。生活时间在抑郁症发病中 起“板机作用”,其中丧偶是与抑郁症关 系最密切的应激源。2001年WHO年报 中,抑郁障碍已跃升为全球疾病负担首 位。 24.抑郁发作主要有3歌特点,即情感低 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躁狂发作主要有3个临床症状,即情感 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型 兴奋,故又称“三高症状”。双相障碍的 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 动水平明显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 乱的发作,又是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 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又是表现为心 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期间通常以完全缓解位特征。混合 型发作是双相障碍的亚型,指躁狂症状 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 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 转相时发生。 25.躁狂发作好发季节春末夏初,抑郁发 作好发季节为秋冬季,双相障碍的躁狂 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 个月不等;抑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约 6个月。 26.儿童孤独症的4大特征:缺乏对社会 的兴趣和反应;言语障碍;语言形式障 碍或无语言;怪异的动作行为。 27.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语言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第二大主征。 刻板重复的行为障碍是孤独症的第三大 主征。 28.教育训练和行为治疗是当前儿童孤 独症的主要方法。治疗目的是训练培养 患儿的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减少 异常行为。特教培训是治疗孤独症最主 要的方法。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行为 干预方法包括应用行为分析治疗和结构 化教育。 29.老年期痴呆的常见原因是阿尔海默 病AD,约占痴呆病例的50%,其次是 血管性痴呆VD,约占痴呆病例的20% 痴呆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认知功能 缺损、社会生活功能减退、行为和精神 症状三个方面。在门诊中常用简易智力 状态检查(MMSE)初步确定患者是否 存在痴呆。近事记忆障碍是痴呆早期的 突出症状。 31.AD确诊的金标准为病理诊断,胆碱 酯酶抑制剂(AchEI)是目前治疗AD 的首选药物。 32.VD的临床表现①早期症状一般包 括脑衰综合症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②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③痴呆早期核心 症状为记忆障碍,尤以识记障碍、近事 记忆障碍为主,晚期出现远事记忆障碍。 33.在痴呆病例中有10%—15%同时存 在脑血管病变,为混合性痴呆,如果有 证据表明两者同时存在,应该下两个诊 断,若脑血管并先于阿尔芡海默病,则 只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34.我国对自杀行为的分类包括一下4 类:自杀死亡、自杀未遂、准自杀和自 杀观念。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 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提出了自杀分类: 自杀死亡、自杀未遂及自杀意念。 35.自杀的直接原因可分为精神疾病原 因自杀、躯体疾病原因自杀和非疾病人 群自杀。 36.自杀动机分为人际动机和个人内心 动机,前者企图通过自杀行为使其他人 有所行动或改变,也有用自杀行为表达 其内疚和对别人的歉意,多见于年轻女 性;后者主要在于表达不能满足自我需 要所遭受的压力和刺激,多见于老年人。 37.自杀的处理要点:抢救生命、危机干 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36.发现自杀的重要线索有:语言线索、 行为线索、环境线索、综合征线索和自 杀未遂。 37.危机干预常用的 .......“六步法 ...”:明确核 心问题、保证当事者安全、提供情感支 持、开发应对资源、制定康复计划和当 事人的承诺。 38.重复自杀未遂者多见于边缘性人格 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癔症。 39.危机干预主要包括电话危机干预、面 对面帮助、家庭和社会干预以及书信咨 询干预。 40.Caplan(1964)首先倡导应重视精神障 对精神卫生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1.精神障碍康复有三项基本原则:功能 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42.应激源分为四类:躯体性应激源、心 理性应激源、文化应激源、社会性应激 源(是最广泛的应激源)。 43.该理论首先由Selye(1956)提出,他根 警戒期、阻抗期和衰竭期3个阶段,称 “整体适应综合征”(GAS)。 44.应激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最常见的 情绪反应)、恐惧、抑郁和愤怒;应激的 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45.人们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否认、 压抑、反向、退化、转移、合理化、升 华和幽默。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7708323.html,zarusD的应对定义包含4个要点: ①应对是有目的的努力②应对与自主性 适应性为不同,它被限制为心理应激的 应付③指个体努力处理些什么,无论做 或想,均不涉及所做、所想的对、错④ 应对中处理事物不同于控制或掌握。 47.应对的5个维度:应急过程维度、应 对主体维度、应对指向性维度、健康效 应围堵、应对方式维度。 48.心身疾病不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也 非单纯性躯体疾病。 49.心理神经中介、心理神经内分泌和心 理神经免疫学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 疾病的3个具形态学意义的心理生理中 介机制。 50.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 高血压是最早被确认的心身疾病。 51.Alexander最早提出7中经典的心身 疾病。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 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并认为他 们与特定的心理行为冲突有关。 52.初产妇在产后3个月内患抑郁症、双 向性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 性疾患的危险增高。产后抑郁症是常见 的精神疾患,患病率高达1/7。特别是产 后的最初几周。 53.产后抑郁症又可分为产后沮丧、产后 抑郁和产后精神病。 54.一般人认为,3岁左右,进入第一反 抗期;3-4岁是形成人格的基础时期;5 时期称为“童蒙”。幼儿3-4岁开始形成 “自我评价”的概念,4岁时有自我情 绪体验,4-5岁时,开始学习自我控制。 5-6 55.老年人的新界定:年轻的老年人: 60-74;高龄老年人:75-89;长寿老年 人:≥90。老年人的健康标准5个条件: 生活自理、精神健康、躯体俱佳、社会 适应、经济无忧。老年人特有的心态: 怀旧心态、失落心态、焦躁心态、依恋 心态。脑体变化有“四减”感觉共功能 减退、器官功能见底、心智发展减慢; 运动能力减弱。丧偶的老年人精神世界, 大多需要经历3阶段:自责、怀念、恢 复。 1.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答:(一)早期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发病初期、主要症状出现爱年前,可 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可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类神经衰弱状态、性格改变、 情绪反常、意志减退、零星出现难以理 解的行为,由于早期症状不具特异性、 出现频率较低,加之此时患者其他方面 基本保持正常,且对早期症状有合理化 解释,易被忽略。 (二)核心症状可分为阳性、阴 性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阳性症状常见 的有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阴性症状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四位频发、情感平淡或淡漠、意 志活动减退。 2.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 答:1.目前虽无法根治精神分裂症,但 治疗能减轻或缓解病症,并减少其他疾 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2.识别分裂症的 促发或延续因素,提倡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3.确定药物及其他治疗,制定全 面的全程综合性治疗计划。4.努力取得 病人及其家属的配合,增强执行治疗计 划的依从性。5.精神科医生除直接治疗 病人,还常作为合作伙伴或指导者,以 团队工作方式与其他人员共同根据病人 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改善社会功能和提 高生活质量。6.以适合病人及其家属的 方式提供健康教育,并应贯穿整个治疗 过程。 3.精神分裂症各期治疗原则: 答:1.前驱期一旦明确分裂症的前驱 症状,应立即治疗。药物可用于前驱期、 先兆发作,或急性发病的防治以及改善 间歇期症状。2.急性期(1)尽力减轻和 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病人的社会 功能。(2)尽早使用抗精神病药。(3) 其他药在一种抗精神病药疗效不佳可并 用。(4)紧张症、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 忌症是,电休克治疗可作为后备手段。 3.恢复期(1)减少对病人的应激、改善 症状(2)心理治疗的支持作用(3)避 免过度逼迫病人完成高水平职业工作, 或实施社会功能,可增加复发危险。4. 康复期(1)保证病人维持和改善功能水 平及生活质量(2)一旦出现早期症状, 应及时干预(3)抗精神病药:长期的药 物治疗计划应针对药物不良反应与复发 风险加以权衡。处罚病人经1年维持治 疗,可尝试停药;多次反复发作者,维 持治疗至少5年甚至终身。 4.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措施 答:1.安全和生活护理(1)提供良好 病房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 查制度。(2)注意服务态度,建立良好 护患关系(3)减少外界刺激,做好日常 生活护理 2.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做好支 持性心理治疗和领悟治疗,鼓励病人说 吹对疾病和有关症状的认识及感受。3. 特殊护理(1)了解病情(2)密切观察 和防止病人因幻觉妄想引发自杀、伤人 或走失等意外行为。(3)加强巡视,掌 握住院病人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 出走行为等发生的规律(4)一旦患者发 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 离病人,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急救措施。 (5)患者发生冲动时,可酌情隔离或保 护约束病人,执行保护约束护理常规, 并及时告知医生采取进一步措施(6)画 着发生出走时,立即报告医生组织力量 及时寻找并通知家属。(7)对木僵病人: 生活护理,维持水电解质能量代谢平衡, 必要时给与鼻饲;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必要时遵医嘱配合医生做ECT,注意观 察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8)对意志减 退,退缩淡漠的病人教会病人日常生活 的基本技巧,帮助实施自理生活能力的 训练计划,循序渐进,鼓励其参与工娱 治疗和体育锻炼(9)遵医嘱给各种药物,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治疗制度, 密切观察药物治疗的作用与不良作用。 4.健康教育(1)教会病人和家属知晓分 裂症的基本知识、有关治疗基本知识, 使其明白按医嘱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或 恶化的重要意义(2)教会病人和家属应 对各种危机的方法,争取病友、家庭和 社会支持。根据病情安排“假出院”以 适应家庭、社会生活。 5.心境障碍的治疗原则 答1.目前还无法根治心境障碍,但治 疗能减轻或缓解病症,并减少其他疾病 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治疗目标是降低发 病的频率、严重性及心理社会性不良后 果,并增强发作间歇期的心理社会功能。 2.加强对心境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了 解和调整。3.确定药物及其他治疗。4. 治疗应努力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配合, 增强病人执行治疗计划的依从性。5.建 立和维持治疗性协作关系。6.意识和病 人的方式提供健康教育,并应贯穿整个 治疗过程。 6.抑郁发作的护理措施: 答:(1)安全和生活护理①提供安静 舒适的病室环境。将自伤,其自杀危险 的病人安置于重点房间,其活动范围不 离护士视线。②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沟 通,及早发现自杀先兆,适时帮助其分 析认识精神症状,帮助和鼓励其树立正 向性人生观。因抑郁发作有白重夜轻的 特点,要严密监护早醒的病人防其自杀。 ③保证病人定时足量进食和饮水。④教 会病人应对失眠和早醒的方法,培养自 行按时睡眠的习惯。必要时给与催眠药, 详细记录睡眠时数及用药情况。了解病 人兴趣爱好,鼓励参与易完成,有趣味 的活动,教会病人放松技术。表扬其进 步,减少卧床时间。(2)心理护理①建 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病人讨论并接纳 其抑郁体验,创造理解和同情的气氛, 鼓励病人诉说自己感受的痛苦和想法。 ②针对相关引述加强心理疏导,每天不 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③限制 与其他抑郁病人接触,病防治将抑郁传 给病人。④对躯体化症状,要派出器质 性病变,但避免对每一主诉过度关注; 症状消失时及时鼓励。(3)特殊护理① 抑郁病人有时可出现自杀自伤、不合作、 冲动行为等,必须适当限制,加强巡视, 掌握其发生规律,并于间可能发生的后 果。②一旦病人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 意外,应立即将其隔离,与医生合作实 施有效抢救措施。③鼓励伴幻觉、妄想 者说出异常的感知、思维及所致恶劣情 绪的感受,并讨论应对方式。④遵医嘱 给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要,注意观察药物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4)健康教育① 护士应适时运用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与沟通技巧,帮助病人确认其异常的思 维、情感和行为表现;减少病人或家属 因模糊观念而焦虑、抑郁,鼓励家属配 合治疗护理;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支 持。②随着病情的好转,教育病人克服 性格弱点,正确对待疾病、面对未来。 7.躁狂发作的护理措施 答:(1)安全和生活护理①提供安静 舒适的病室环境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 系,稳定泵人的情感,保证休息。③引 导鼓励病人暗示料理个人卫生参与收拾 病室卫生;婉转地指正病人异常的打扮, 教会更好地体现个人修养和身份。④让 病人单独进食,减少周围事物对他的干 扰和影响,加强监护防其暴饮暴食。⑤ 引导病人参与其喜爱的活动,并配合恰 当的肯定和鼓励,即增强病人的自尊, 又使病人过剩的精力得以自然疏泄。(2) 特殊护理1)躁狂行为的防范。①提供 安全、宽敞良好的病室环境②分析病人 的合理与不合理要求,适当满足合理要 求。③不采取强制性语言和措施,对其 过激言行不辩论,但不轻易迁就,因势 利导。④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减少外界 刺激,鼓励其参加喜欢并可自控的活动, 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支持。⑤加强巡 视,队友严重躁狂发作的病人安置重病 室,专人护理,严禁单独活动,严加监 护。⑥医护人员有权查阅急性发作期病 人的书信,防止病人在自控能力下降期 间造成权益损失,设置法律纠纷。⑦遵 医嘱给各种对症药物,注意观察药物治 疗作用与副反应。2)病人一旦发生冲动, 应实施有效医疗护理措施,尽快终止和 预防其再度发生冲动行为。3)做好冲动 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针 对性防范措施。(3)心理护理和健康教 育:悬着适当时机让病人认识其情感失 控是病态,能主动调整和行为。 8.人格障碍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答: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 执为特点。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奇特的 观念或行为或外貌装饰、情感冷漠、人 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3.反社会性人 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 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4.冲动 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 冲动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型人格障碍。 5.表演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 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特点。6.强迫性 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 为特征。7.其它类型如依赖性人格障 碍、焦虑性人格障碍。 9.人格障碍的护理措施 答:1.安全和生活护理2.心理护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