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与发式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与发式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与发式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与发式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与发式

我们所读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而在书中就会含有描写女性外在形象的内容。头饰是女子妆扮必备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头饰也在不断变化着,充当着女性的身份象征。

古代发饰的起源既有来自于劳动、御寒遮羞、装饰悦目,也有来自于模仿和传感等因素,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维基础。发饰的内容包含很多,其中最经典有簪、簪花,钗、梳钗、步摇、篦、金钿、银钿等,在唐代后还出现了冠,其中最古老的是梳饰。

自从人类结束蓬头垢面的生活,开始注重自己的颜面和修整头发后,就有了

梳。而梳篦,则是古代时人手必备的发

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

一长,便形成了插梳的风气。如图便是

发篦。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

初时用以去除发垢。

下面说簪钗。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发冠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以后的钗是也是在簪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珠钗的使用最早要

朔源到上古时期的人类用动物的肢骨、玉石、象牙等材料制作发饰物,到商

周时期我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的时候才逐步走向完善。簪的本名称“笄”,

是中国古代束

发的工具。在古

代,汉族的结发

方式,无论是辫

发盘髻,还是束

发着冠,都需要

以簪钗约束固定。女子年满十五岁时,如果已许嫁,便将

头发绾成一个髻,即以簪插定发髻,以示成人,如“年以

及笄”。如左图所示,就是商代发饰骨笄。钗与簪是有

区别的,发簪做成一股,而发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

的一种头饰,一般作成两股。如右图所示,便是钗。

就形制而言,单股笄称“簪”,双股笄叫做“钗”,笄首有垂珠坠饰者则称为“步摇”。步摇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的一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

定发髻的作用。《释

名》有解释曰:“步

摇,上有垂珠,步则

动摇也。”“步摇”

因此得名。它是自汉

以来,中国妇女中常

见的一种发饰。步摇所用材质高贵,制作精美,造型漂亮,而且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充分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金银首饰的加工制作水平。

从簪钗上的图形纹饰上看,簪钗的装饰大致可以分为祥禽瑞兽、花卉果木、人物神仙、吉祥符号等。花卉果木中常见的有牡丹、莲花、梅竹、石榴、桃等,如明代的一支“水仙簪”,名中有“仙”字,是吉利的花卉,人们认为用它作吉祥图案可避邪祛秽,给家庭带来吉祥;祥禽瑞兽有龙凤、仙鹤、鹿、十二生肖等,如“梅花与鹿”簪,因梅花分五瓣,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鹿借“陆”之谐音,“陆”与“六”同音,鹿又谐音“禄”,寓意六六大顺。吉祥符

号有八吉祥、八宝、琴棋书

画、文房四宝以及各种传统

几何纹样等。银簪的装饰方

面不仅展现了精美的图纹,

也体现了古人们深深的文化

情结。这些簪钗上的图案纹

样运用形象符号的组合,传达着祈福纳祥、爱情美满的愿望。如上图的两只金凤簪,就代表了祥瑞的希望。

除了簪钗,古代女子头饰还包括其他内容,如华盛。

华盛,也叫花盛。它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

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汉代时在华盛上贴金

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亮的翠绿色,这种工艺被称为贴翠。如上图女子额前的装饰物,即为华盛。

还有钿花,是一种用金,银,玉,贝等贵重物品做成的花

朵状装头饰。如右图所示,便是钿花。

同时,古代女子头饰也是古代传统等级观念的缩影。中国

古代女子的发饰讲究的是精巧而华美,而且所佩戴的头饰和女

子的身份地位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

所佩戴的头饰也是不一样

的。上层宫廷贵族多追求精

美、绚丽,以唐代宫廷贵族

中的妇女为例,发饰中的簪

钗不仅品种繁多,使用材料贵重,多以金银珠玉为主。而且插戴数目也极多。如右上图,为鎏金龙纹银簪,就显示了皇家贵族的气派和富足。

女子的发饰如此丰富,而发饰主要修饰的就是女子的发型

了。古代女子一般梳髻。春秋时期女子一般是梳髻,插对笄。

战国女子一般是梳双垂髻,以垂髻发式为主。右图便是三彩俑

中的双垂髻女子。

汉代女子发式,一般是梳垂髻插珠玉步摇,有堕马髫、双

垂环髻、髻后垂梢、盘恒髻、裹帼巾等。魏晋南北朝的女子,大都梳髻后垂髻、

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

插步摇、缬子髻等。左图便是魏

晋南北朝女子的几种发式的简图

解。

而唐代自初唐至晚唐女子发

式花样不断翻新,有盘恒髻、高

髻、义髻、双环望仙髻、螺髻、

凤髻、堕马髻、偏梳髻、双刀髻、

双环高髻、单环高髻、百合髻、

垂髻、惊鹄髻、宝髻、反绾髻、丛髻、双垂环髻、闹扫妆髻、垂环髫、垂练髻等

等。唐代以胖为美,而流行的发式也将唐代女子的丰腴美体现的恰到好处。

五代女子所梳的发髻一般有朝天髻、大首髻,三环髻、双环髻、双垂髻、双

丫髻、高髻等。宋代女子流行的发髻一般有高髻、三鬟髻、朝天髻、双幡髻、小

盘髻、双丫髻、单鬟髻、般螺髻、双髻、盘福龙髻,发髻上还加饰花巾、簪花、白色团冠、花冠、包髻等。

元代女子发髻有双丫髻、双螺髻、高髻、双髻、发中分耳后盘髻,并有扎巾

戴花饰、风

帽等。

明代衣

冠回复汉代

习惯,有高

髻、双髻、

三髻式、挑

出圆尖髻

等,并戴头

箍、兜勒、

卧免、簪珠

翠、插金凤

等装饰。

清朝的时候,按照满族的习惯,女子均梳旗头。头发在旗头下面梳成一个髻,

装饰物一般都在旗头上。

总结历代女子发式,发现均以髻的不同形式为主体。而头饰,也在经济和技术的不管提高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古代女子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当髻和钗簪的文明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忘记各种髻和这些簪钗上处处充满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思想的意趣。

中国古代女子发式

中国古代女子发式 第一章、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类型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3)飞天纟介:“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

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二、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1)随云髻:“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2)凌虚髻:“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3)朝云近香髻:“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中国古代传统发饰之美(一)

青籽话珠宝——中国古代传统发饰之美(一) 在我国古代,男子十五束发,二十加冠。女子过了豆蔻之年,满15岁并已许嫁者结发,用笄贯之,称为及笄。这就代表着是一个成人了。《仪礼·士昏礼》上有:“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春秋玉笄 殷商骨笄 因此笄礼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何为笄?《说文》上面记载:“笄,簪也”。那何为簪呢?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由于古时男女皆蓄发,所以笄并非女子专用,男子年二十行“冠礼”也会用笄。 笄,是簪、钗的鼻祖。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古往今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子尤甚。因此古代女子首饰也是种类繁多,丝毫不比现代人差。大致有笄、簪、钗、步摇、凤冠、华盛、发钿、扁方、梳篦等。

簪,多于簪首加以纹饰,雕刻成花鸟鱼石,飞禽走兽,吉祥器物等形状。例如牡丹、梅花,龙凤、麒麟、仙鹤、燕雀,如意等。制作材料上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犀角等贵重之物,工艺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发簪流行的盛世是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唐代画迹中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众多。宋代陆游《入蜀记》 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累丝龙首金簪

明·牡丹花纹金簪 明·禅杖形金簪 明·嵌宝石花蝶金簪 清·翡翠发簪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与簪最主要区别在于簪作成一股,钗则作成双股。此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的。插入发髻的方向,数量,对称方式也各有不同,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发钗的普及大约是在西汉晚期,现代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中国古代常见发式

中国古代常见发式 一字头: 亦称“两把头”。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后横梳二平髻,如横二角于脑后,望之如“一”字,故称。亦因其形状似一如意横置脑后,故又有“如意头”之称。二髻间多插以双架以成双角,亦称“架子头”。其间名称各异,形式稍有差别而大体相类,一般左右横出约一尺左右。 三角髻: 亦称“三髻丫”。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 其式高绾三个髻于顶,余发后垂至腰际。 大拉翅: 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由“一字头”发展而来。 于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绕以阔约寸许帛条于发根,其上插以宽寸余,长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发绕扁方与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饰之类。 丸髻: 古代的一种髻式。 其式结髻两丸于两耳上侧,故称。 始于汉魏六朝,其时青少男女有为之者,唐宋以降,民间年轻女子亦多效其式。 小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于唐代。 小鬟: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环成小发髻。 丫髻: 亦称“髻丫”。古代的一种发式。 将头发绾成两个髻结,分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状如丫,故称。

丫角: 古代孩童的一种发式,即丫髻。 双鵶: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犹丫髻。又说其黑如乌鸦之双翅,故称。 叉手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 其式发分两束,左右上绾于顶如叉手状,故称。 不走落: 古代的一种发式,大致属于高髻之类,始自宋代宫妃。 其式即紧绾高髻于头顶,不易变形,故称。 午达: 亦称“羁”。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梳成环辫各一,纵横相交。或谓于顶上束两髻,一前一后如马首。 巧额: 古代头发的一种式样。略如后世之刘海,但曲卷而密实。 囚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把发根紧束;于其上梳出发髻。因其式为匆匆束就,与囚徒束发相类,故称。唐代中后期十分流行。 仙髻: 亦称“仙人髻”。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其式将发绾于头顶。

古代妇女发型

续髻鬓品 (清)梁安鲍协中义孚著 奉圣髻 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马缟《中华古今注》) 三角髻 上元夫人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武帝内传》) 太华髻 七月七日王母至。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武帝丙传》) 新兴髻 赵合德乃飞燕妹,与合德皆绝色。召入宫,新沐,沉香水为卷发,号新兴髻。(《飞燕外传》)

四起大髻 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高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东观记》) 高髻 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灵蛇髻 甄后既入魏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伊世珍《嫏嬛记》) 翠眉警鹤髻 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崔豹《古今注》) 撷子髻

晋时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发环,名曰“撷子髻”。始自宫中,天下翕然化之也。(《搜神记》) 两丸髻 王昙首年十四五,便歌。诸妓向谢公称叹,公欲闻之而无由。诸妓又向王说谢公意。谢后出东府土山上,王时作两丸髻,著袴褶骑马往土山下庾家墓林中。作一曲歌,卒曲便去。妓白谢公曰:“此是王郎歌。”(《世说》) 回心髻归真髻 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马缟《中华古今注》) 秦罗髻 耻学秦罗髻,羞为楼上妆。(梁简文帝《倡妇怨乐府》) 叉手髻 室韦国女妇,束发作叉手髻。(北史《室韦传》)

陆罗髻 场帝宫人为长蛾,司宫吏日供螺子黛五斗,号“陆罗髻”。(《南部烟花记》) 朝云近香髻 隋大业中,令宫中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马缟《中华古今注》) 城里髻 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妆。(薛道衡诗) 反首髻 元和初,有士人见古屏上妇人,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曰:“如何是弓腰?”歌者曰:“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酉阳杂姐》)

女子古代饰品大汇总附图

第一篇:凤冠 凤冠是华夏族女子最高品级的头饰。幽幽数千年,如今存世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朝定陵(万历皇帝的皇陵)遗物。明朝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第13位皇帝明神宗(也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的皇陵,埋葬着他和他的两个皇后。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主动挖掘的惟一一座帝陵。定陵大量文物惨遭损毁:出土的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红卫兵焚毁。即便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我们真是太无知啦。”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徐苹芳回忆。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四顶。它们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为孝端皇后随葬物。四顶凤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 附图: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冠通高四八.五厘米外口径二三.七厘米博餐长三二厘米宽五厘米重二三二零克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附图: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冠通高三五.五厘米口径十九厘米至二十厘米博髻长三一.八厘米宽八厘米重二九零五克 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说明——上有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于上,昂首欲腾;三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其上龙凤均口街珠宝串饰,立在满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冠後的六扇博髻,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全冠珠光宝氯,富丽堂皇。

中国古代发饰的发展与流行分析报告

中国古代发饰的发展与流行分析 发饰设计师必备 全文分二个部分1.发(式)饰古今发展2.现代发饰的流行趋势 (一)发(式)饰古今发展 自盘古开天劈地,上古之神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发饰就是女娲按自己身上的头发装饰品给人类的一个修饰。人类的文明就在这时候开始延续,发展至今。由传说中的神话得知,发饰的发展由来已久。 女娲

(人类从神话中塑造的形象) 女娲(拼音:nǚ wā),中华神话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来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用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从现代的科学考古发现,(发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这里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可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的年代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远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人们用树叶、兽皮等物品保护身体,无意之中发现一些兽牙、骨头、石珠、叶子等物品在身上有修饰作用,以及是一种特别的感觉(例如:可以保护自己,狩猎更顺利生活会更好等等,比如现在的信仰、寄托等)。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就慢慢有了一些装饰品。这时候的装饰品也是我们现代发饰品的原始材料及设计元素,还是我们现代品牌发饰所主要挖掘的,“大自然的奥妙”。

古猿人的兽皮衣服及装饰物 古猿人装饰的兽牙 山顶洞人在制作装饰物品。骨头、兽牙、石珠、等都是制作的原始材料

据考古资料研究可知: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不分男女一般都将长发散披在肩上。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加,感到长发散乱颇有不便,就用绳带系束,以骨簪插别。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后期,以至现代,人们还是保留如此梳理头发。 考古发现证明,头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圆形的骨簪出土。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北中原等地区,鼠束发施笄沿习悠久。说明梳妆打扮、束发施,已成为当时人们起居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现代仿新石器时代的饰物)(新石器时代的玉笄) 古人非常重视头发的修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类似现在“童花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二为以绳束发成髻。《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三为以笄贯发成髻。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是为以笄贯发成髻之明证。 伴随着发髻的发展,原始的发饰出现了,束发的羊毛绳、丝、采绢、名头巾以及贯发的骨笄即为此类。传说舜帝为妇女创造了钗,有两只脚,可将多余的发尾叉住。《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荆杖及竹为笈以贯发,至尧以铜为之,且横贯焉。舜杂以象牙、玳瑁,此钗之始也。”这段记载描述了我国原始发饰的发展过程,虽为后世之人的追述,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中国原始发饰的模糊的图画。 编发。所谓编发,即为将头发编成发辫。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编发。

古代女子发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梳百合式的壮丽!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中国古代头饰鉴赏

中国古代头饰鉴赏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 接下来简介下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和头饰的发展演变。 1. 笄,簪,钗,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商代-青铜笄清代-慈禧翡翠簪玛瑙钗花芯胜华 2.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南唐-金镶玉步摇铜制步摇镏金点翠步摇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宋朝-银篦左梳右篦,对比起来梳宽松篦密实一些 金花钿华美的烧蓝花钿

古代女子发型种类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种类主要有下面这几种,一起来看看吧。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有很多盘叠的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4.反绾式 这类发式即是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在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

古代妇女头饰简介 1.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古代女子发式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低俗作品请删除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前浏海:出自于古代雏发覆额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则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只因为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自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 辛亥革命以后,时兴剪发。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由一少部分达官贵人为代表的追求西方烫发而产生了时髦发式,由传统的挽髻向简洁的方向过渡演变。 建国时期,人们受政治影响,发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男士发型兴起了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缝发型,使中国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而女士的三齐发型也相继诞生。 60年代,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发式一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转变。 70年代后,上海和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兴起烫发。使中国的发式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发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时尚发形由此时产生了。影响最大的是吹发,男士吹发三七、四六、中分、老板头(沈阳勒子头)、女人吹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一时间,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 中国的美发进入了演变、改革、繁荣的时期。之后随着西方的影响,染发也再度兴起,开始流行黄色(漂染头发)。 进入2000年,受西方影响,烫发、染发更加盛行。标榜教育机构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通过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的知识教育推动了中国发型美容艺术的发展。 但是,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国情不同、种族不同、人体特征不同,就该有区别于西方而适合于我们国情的新发型。 纵观中国发饰文化发展史,发式的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各种发式无不深受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及不同地

2021年中国古代头饰鉴赏

中国古代头饰鉴赏 欧阳光明(2021.03.07)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 接下来简介下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和头饰的发展演变。 1. 笄,簪,钗,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

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商代-青铜笄清代-慈禧翡翠簪玛瑙钗花芯胜华 2.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 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南唐-金镶玉步摇铜制步摇镏金点翠步摇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

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

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 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古人把头发当作人的身体、性命的一部分,精心梳理,保护终生。 青丝缨络结齐眉, 可可年华十五时; 窥面已知侬未嫁, 鬓边犹见发双垂。 ——《竹枝词》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可见,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即情丝,可见头发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中国古代描写步摇的美诗: 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 ——曹植《七启》 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

——傅玄《有女篇·艳歌行》步摇钗梁动,红轮被角斜。 ——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 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 ——沈满愿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 ——张仲素《宫中乐五首》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 ——武元衡《赠佳人》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谢逸《蝶恋花》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王实甫《西厢记》

蛇角奇诡饰花羽原始时代的发型、发饰原始时代的中国人的祖先们,早在这文明初辟之时就让发型、发饰不断丰富起来,那虽然简单却不失美丽的发髻,那用朴素的石、玉等材料略加雕琢制成的妆饰,虽不如后代精美,却隐约包含着原始时期的神话意境,包含着先民质朴的心愿,已经显露出奇诡、斑斓的美。如北京的山顶洞人,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现,在18000年前他们就把贝壳和砾石之类串起来做成项链。来源:(齐鲁书社出版-云髻凤钗) 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

古代女子发型_____吐血整理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这张图呢本来是还有一个三公主的,然后把佘诗曼演的那只给虚掉了,所以看上去很模糊,但我觉得这个配色什么的 “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额,我找不到3鬟的清晰图,大家凑合着看)

喵,我自己也很佩服我自己,能把这么老的图翻出来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中国古代头饰调研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姓名:叶慧敏 学号:1904090713 班级:艺术设计0901 任课老师:唐俐娟 时间:2011年11月

民间艺术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以及其类似饰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头饰的图案、材质以及色彩,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为今后的设计服务。 内容:以1.头饰类型;2.头饰历史文化;3.头饰的材质与制作;4.头饰图案;5.色彩搭配来分析中国古代女子头饰艺术,并寻找其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方式:书籍资料及网络 地点:图书馆、商场 一、中国古代头饰类型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只要分为:簪(笄),钗,华胜,步摇,花钗, 篦[bì],钿[tián]花、扁方等。 簪的本名称“笄”(《说文》:“笄,簪也。”)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在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均须以簪钗约束固定。女子年满十五岁时,如已许嫁,便将头发绾成一个髻,即以簪插定发髻。以示成人,如“年以及笄”。在中国古代,簪钗还常被用于男女间定情的信物。皇宫贵族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荆条编织的发钗)。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wǎn]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篦[bì],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tián]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以及对现代女性造型的影响

大 众 文 艺大124 摘要:自原始社会起,头发就成为人们展示美的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千年来,人类所创造的发式以及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中一笔重要的财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逐渐重视起了自己的外在形象,其中发型就是一个重中之重。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和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女性的时尚感越来越强,不光在服装服饰上,也在发型的创新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古代发型;现代发型;造型;影响 头发,作为人体美的重要特征,它不只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而简单地存在,也早已固定为一种民俗心理,在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头发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作为体现礼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人认为人首是全身最高位置,而头发高居人首,作为妆饰的部位来说,远较其他部位来的庄重、明显。因此,自原始社会起,头发就成为人们展示美的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千年来,人类所创造的发式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一、中国古代女性的发型特点1.新、旧石器时代女性的发型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极为简陋原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不论男女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砸断、整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到新石器时代,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开始懂得梳理头发。从山东大汉口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见证。 2.夏商周到隋唐时期女性的发型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由于统治阶级日益注重自身的仪容,发式及其装饰就是其中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呈百花齐放之态,人们以德高望重为美,与此同时,战争频繁,难民四处为家,妇女们的衣着、发型不得不以简洁为主,民间女子多梳双辫,而贵妇已开始饰戴假髻、笄。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的隋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唐代的女子发型变化最多,样式最丰富的。不管以婚的妇女还是未婚的年轻女子,一般都是将头发全部梳到头上,做成各种造型,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用假发来点缀。每一种造型都有好听的名字。如魏晋时期的“双鬟” 到了唐代不仅得到充足发展,而且完善的更加俏丽美观,另外一些极富艺术感的造型。“云髻,醉髻,蝉翼,螓首,莲花,慵妆,玉环。”造型样式层出不穷,现在日本传统的女子发式,就是学自唐式发型的一种。 中晚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高髻,常见的头饰是发顶上插一只牡丹,牡丹为唐朝国花,更添雍容华贵之气。首饰在传统发簪的基础上发展到步摇,搔头,钗(钗为两股),用来固定发型的木梳,胜,钿,花冠子等诸多不胜列举。 3.宋元明清女性的发型 自宋明始,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宋代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之遗风,也以高髻为尚,且发髻之高大,可谓比唐代有过之而不及。当时妇女为了加高发髻, 自己的头发不够,往往要掺入假发,甚至直接用假发编成各式发髻。 明代妇女的发式,在高度上较之前朝有了明显的收敛,从中晚期开始,妇女的发髻样式开始由扁圆趋于长圆。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当时的假髻也是非常流行的,而且,戴各式各样现成的假髻,也成了妇女变换发式的主要手段。 清代,满汉文化的融合使当时社会上的发式呈现出多元的趋势。满族女子的发式普遍作“旗头”打扮,这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主要有一字头、大拉翅等。而清代的汉族女子由于有“男从女不从”的特赦令,因此得以保存了汉族自己的发式。 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发型特点1.中国近代女性的发型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走向瓦解,西洋文化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前刘海,如追踪溯源的话,出自于古代雏发覆额发式,属未婚女子的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留一绺短发。因为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 辛亥革命以后,时兴剪发。约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由一少部分达官贵人为代表的追求西方烫发而产生了时髦发式,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这一时期中国的美发受到了新的影响,从而也改变了以往民族的传统。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的发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挽髻向简洁的方向过渡演变。民国女子的发式可分为明显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保守派”,一种是“革新派”。保守派的女子主要沿袭晚清遗制,而革新派的女子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封建社会的遗韵,而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新气息。 2.中国现代女性发型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逐渐重视起了自己的外在形象,其中发型就是一个重中之重.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和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女性的时尚感越来越强,不光在服装服饰上,也在发型的创新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分为几大类: 发髻,中国妇女的传统发型之一,历代有所发展。至清代以后,直到现代,发髻仍为中国妇女所采用的主要发型之一。 发辫,又称辫子,是中国妇女最先使用的发型之一。发辫常见的主要有三股单辫、三股双辫等,也有或盘辫成髻,或束扎成圆环状、带状、网状。同时,在辫子上多用各种装饰,如在发根以蝴蝶结或其他造型的饰品为饰,最受女孩喜爱。 束发,又称扎结或束扎发型,是最古老的传统发式。它是将一部分头发用丝带或发夹夹住,固定在某一部位,发梢下垂,形成多种简单的发式,是女性与便装搭配的发型。也是女性常用的基本发型之一。常见的有一侧束发、两侧束发、头顶束发、脑后束发等多种流行式样;发型既有直发束扎,也有卷皮束扎,其发梢形式有马尾形、波浪形、卷形等变化。配以各式彩色头饰,增添魅力。 剪发,又称直发发型,常以自然直发经过修剪而成。其特点是简洁大方,梳理方便,形成格调高雅的风格,是近现代中国女性的主要发型之一。 烫发,又称卷发发型。一般通过烫发操作,将自然直发烫成 浅谈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以及对现代女性造型的影响 齐文东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572200)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