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及其发展介绍 (论文完稿)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及其发展介绍 (论文完稿)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及其发展介绍 (论文完稿)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及其发展介绍 (论文完稿)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发展

[内容摘要] 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异质性成功的引入到国际贸易模型中, 从微观层面解释了贸易的发生及影响, 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领域。新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好的企业做国际贸易, 而较次的企业做国内贸易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 所以在政策上应该促进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保护。

[关键词]异质企业,生产率,出口,内生边界,FDI

一、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从研究范畴比较: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

(2)从条件假设比较: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3)从是否涉及企业边界比较: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

(4)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支: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5)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

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 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非常普遍,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不确定性也各不相同,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出口决策。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

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利益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既为本土市场生产也为出口市场生产,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国际贸易而得到提升。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

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

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异质企业分析假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企业生产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出口的沉淀成本除了市场调研、建立分销网络、做广告的成本外,还包括运输成本。FDI的固定成本则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FDI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FDI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三、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选择:一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是继续作一个本土的企业还是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FDI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一家本土企业有在外国进行生产的激励,但是这些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海外生产会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市场交易、分包或许可的形式进行海外生产。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个在企业边界内部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企业,可以选择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进行生产,如果在本国生产,该企业从事的就是标准的垂直一体化;如果在外国生产,该企业进行的就是FDI和公司内贸易。同样,一个选择进行中间投入品外包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在本国还是外国进行外包。如果在本国购买投入品,就是国内外包;如果在国外采购投入品,就是对外外包或国际贸易。Antr à 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论框架中,是否进行外包或一体化,是否在国内或国外进行等决策都是企业的内生组织选择。Antr à s和Helpman将Melitz(2003)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 à s(2003)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控制着总部服务,中间品的供货企业控制着中间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的组织选择产生影响。贸易、投资和企业的组织是相互依赖的,不同组织产生的激励、固定成本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工资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均衡的企业组织结构。Antr à 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产业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生产率差异较大的

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Antr à s和Helpman的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南北工资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投票贸易成本不断减少的影响,国外外包的成本减小会导致市场交易(arm’s-length trade)相对于公司内贸易增多,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

四、新新贸易理论的简评及启示

(1)评价: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界定了新的比较优势来源:企业异质性和企业组织选择,单个企业行为会影响所在产业的结构变化。在新新贸易理论中,产业内部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异质性相互作用,二者共同预测国际化和离岸生产,特别是解释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土市场一体化,本土外包,国外一体化和国外外包等的四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为解释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2)新新贸易理论的政策启示:

第一,除了企业的自我选择,企业的出口决策也同样会受到企业所处环境的影响,政策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贸易政策可以通过激励企业有意识地自我选择并促进生产率提高而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存在“出口中学”效应,效果会更好。如果存在出口溢出效应,非出口企业也会从出口企业学习如何出口。除了像出口补贴、税收优惠等一般常用的出口促进措施外,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沟通,促进企业集群等也都是很好的贸易政策选择。

第二,是否小企业的出口市场进入成本更高?一些企业不能取得出口信贷会不会成为其出口壁垒?如果贸易政策制定者希望有充足的证据来显示应该对哪些特定部门或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那么需要大量的更微观的信息和数据。贸易政策的决策对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足够的微观证据,对所谓的幼稚工业进行出口扶植并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

第三,除一般均衡贸易模型外,研究国际外包政策的局部均衡贸易模型也同样意义重大,一国如何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提高本国企业采纳与国际外包的能力就属于局部均衡贸易模型研究的范畴。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与跨国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间的贸易有何不同?跨国公司的结构如何适应政策变化?那些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的本土就业和工资如何对企业的国际化做出调整?实证方面,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后的出口—FDI模型尚待进一步实证检验。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需要更详细的企业层面的数据来进行检验,这些数据包括不同类型产品的贸易数据,包括中间投入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数据,未来的实证研究将大有可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论文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间的区别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交往的加强,自由贸易的拥护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无数次辩论。两种理论在其立场上持截然不同的观点。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其重点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幼稚而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即建立时需要大量投资并且所生产的是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工业。并且,贸易保护主义对国内工业的保护决不应是无限期的,否则,将会出现保护落后和保护低效率的结局。有些被保护了一定时期的工业部门,当其产品价格已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时,可以降低保护程度或完全撤除保护,让其进入国际市场自由竞争;有些被保护的工业部门,在过了一定的保护期后仍没有明显进步,离开政府给予的协助和扶植仍难以独立发展,这表明它们不适宜成为被保护的对象,政府应该撤除对它们的保护,任其自生自灭。 而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即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

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只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生产自己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会从中得到利益。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只是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性质是和谐的,各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合作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类似于政治自由主义。保护主义认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各国是相互竞争,冲突不可避免,相对获益比相互获益更重要。 在新生工业上,两种理论都认为应该对本国的新生工业给予保护。当然自由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对于保护新生工业的具体目的各持截然相反的看法。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保护措施必须限于下列情况,即要有充分的理由使人相信,以保护措施扶持的工业经过一段时期后能够获得生产效率,从而可以脱离保护的帮助。同时政府也不应让国内的生产者指望,他们的产品在经过一段必要的公平考验时间后,还能继续得到政府的保护。也就是说自由主义者认为,保护的措施充其量只是一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地理大发现: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 巴黎盆地:位于法国北部,南靠中央高原,东至洛林高原,北邻阿登高地, 巴黎盆地西到阿莫里坎丘陵。 中国经济地理: 人口构成:人口总体内部各种属性的数量与比例关系。 华南农业区: 京津唐工业地带:由北京、天津、唐山、以及周围小镇组成的工业带 经济地带: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指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涓滴效应: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对欠发达区域产生有利的作用。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点—轴开发模式: 2004 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网尼克指数: 三湾一海地区: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型,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个进入波斯湾的水道。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常湿,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 区位商品率: 2005 劳动地域分工: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生产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经济地域系统: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具功能和结构特征的多层次有机组合体。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2006 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历来以产粮为主,粮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主要是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国际贸易论文(含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与实务 内容摘要 信用证结算是国际贸易活动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结算方式,世界上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均采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但与此同时,信用证欺诈也随之产生,给贸易商带来了损失。咎其原因主要是信用证本身理论上的缺陷,也就是“独立抽象原则”。信用证欺诈的主要表现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附随的单据、文件;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利用软条款进行欺诈等。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信用证欺诈问题的严重性,不果断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会给被欺诈方造成严重的损失,探讨和分析信用证欺诈的原因、表现,对进出口商防范欺诈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信用证等各项付款方式做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字 信用证托收汇款优缺点比较

1信用证与信用证结算概述 1.1 信用证简述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它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的责任转由银行来履行,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 信用证是由进口方的开证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出口商开发的,授权出口商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款,签发以该银行为付款人的汇票,并保证在交来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时,该行必定承兑或付款的保证文件。 1.2 信用证结算简述 信用证结算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结算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结算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责任,转由银行来承担。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因为,银行信用更加可靠、更加稳健,而且,银行的资金也更加雄厚,使得买卖双方都增加了安全感,从而大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1.3 信用证业务的基本性质 1.3.1 开证行负有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做出付款保证,开证行是首先付款人。出口商(一般即信用证的受益人)可凭信用证,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向开证行凭单取款,而无须先找进口商(一般即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开证行的付款不是以进口商的付款作为前提条件。 1.3.2 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小论文

浙江GDP增长代价与对策 10012135 张佳萍 [摘要]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负效应,如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成为经济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形成这些负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味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绿色GDP是一个衡量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指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本文根据浙江省GDP增长的情况,分析了GDP增长中的代价并对如何减少GDP增长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如何构建绿色GDP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绿色浙江的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浙江经济,GDP,增长代价,绿色GDP 一.浙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之快 用“快速列车”来形容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恰如其分的。从1978年到2003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达到13.1%,人均GDP从40美元增加到2 44O美元。2004年浙江成为中国第4个GDP超过万亿元的省份。目前,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浙江省比2002年又增加了4个,达到30个,占了全国的近1/3。[1]浙江经济发展一直以快速、稳健而闻名,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四个超万亿的省份,浙江经济模式曾经全国闻名。浙商也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 (二).经济发展之险 浙江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就人均而言却是能源缺乏、土地资源有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极不充裕。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浙江经济发展是快中有险,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负效应就是经济发展的为线所在。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使得浙江经济发展快而无险。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论文好写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论文好写的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今后的竞 争行驶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在不断滋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 道路仍然崎岖、坎坷。 1.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 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 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 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5.外贸企业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以来,国际并购 潮流盛行,“新寡头经济”形成,许多行业都开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各国大型企业的全球性战略眼光突显。但现在,中国企业与外 国的跨国公司的关系仍处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合作阶段。跨国公司不 断的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使得中国已成为他们全球战 略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步发展,从而促使 中国经济更迅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中国外贸企业 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发展 以及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失利,也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之间和地区之 间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一致对外”。再者,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贸易结构的不断重组以及利益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仅作参考) 1.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 2.《约翰内斯堡宣言》与贸易发展 3.竞争力理论与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如柑桔竞争力等) 4.环境保护与中国轻工产品出口 5.国际绿色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6.多边贸易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间关系探讨 7.战略性贸易环境政策 8.国内外服务贸易案例研究 9.《巴塞尔公约》与废物越境转移 10.环境保护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包装出口战略 12.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关系探讨 13.生活质量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14.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1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 16.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7.我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战略及思考 18.入世后我国跨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9.我国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研究 20.入世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思考 21.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22.论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23.论中国企业品牌竞争的趋势及策略 24.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 25.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避税与中国反避税税制建设研究 26.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27.入世后中国的补贴与反补贴的问题研究 28.倾销,反倾销问题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29.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对策 3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发展构想 31.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32.区域性经济组织对世界自由贸易的影响 33.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4.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如: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35.某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如: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研究) 36.外商直接投资对某省某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37.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38.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研究 39.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40.我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41.我国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4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研究 43.FDI的技术转移(外溢)效应研究 44.FDI与我国(某某省)经济增长的研究 45.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 46.国际承包劳动合作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分析 47.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经济评价 48.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研究 49.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对国家贸易的影响分析 50.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研究 51.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5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研究 5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54.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5.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56.国际技术贸易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57.国际资本转移与国际贸易的联系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概述及研究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流派 的国际金融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作为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 根据国际金融第二版教材总结,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构制度和货币危机理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重要几部分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 一、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的简介 (一)、货币危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那以后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研究金融问题的焦点之一,按照年代的顺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和一代雏形的危机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指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大类。可见金融危机范围比货币危机广的多,出现货币危机就意味着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不一定出现货币危机。” (1) 投机性攻击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 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 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此理论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哥德模型。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2)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大学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2388775.html,rrain.。“欧洲经济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注:孟春景. 关于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J]. 吉林金融研究, 2009, (10)) (3) “道德风险”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上述两代货币危机模型无法解释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双危机”和“传染性”。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结课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结课论文 —关于贸易术语的选择和贸易风险的防范 姓名:张琪 班级:工商管理1210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术语,又叫“价格术语”、“交货条件”,是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确定买卖标的物的价格、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费用、风险、责任范围的,以英文缩写表示的专门术语。贸易术语的主要作用在于简化了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容,缩短了交易磋商过程,节省了交易费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不少风险。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生的风险,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与外方发生贸易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进出口双方都存在着各种风险,进出口商也会采取各种手段防范风险。通过贸易术语的恰当选择来防范贸易风险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所以慎重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对与贸易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贸易风险、选择、防范规避 贸易术语的选择和贸易术语的防范 一、贸易术语的范围及分类 贸易术语是一种国际贸易惯例,如果当事人选择使用,该贸易术语即对当事人具有

约束力。目前国际上贸易双方当事人采取较多及影响较大的贸易术语惯例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简称《INCOTERMS2000》)在其中一共有13个贸易术语,依次分为E、F、C、D、四组,主要涉及货物的运输、风险划分、投保义务、交货地点、出口进口结关手续及费用负担、装卸货义务适用的运输方式等内容。 目前关于《INCOTERMS2000》中的各种贸易术语进行解释及比较的研究比较多,普遍认为就买卖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来看,E组—F组—C组—D组,总的变化趋势是:卖方的义务负担和风险逐渐减轻。按此理解,很多初学国际贸易术语的人即认为对卖方来说,E组贸易术语是卖方承担风险和义务最少的贸易术语。因为该术语是指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按这种理解,人们便产生这样一个概念:出口商理应按照前面的次序选择贸易术语,因为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承担尽量少的义务和风险。然而现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出口商选择E组贸易术语的并不多见,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详尽分析的研究很少。同时在大多数研究中对采用某一确定的贸易术语情况下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的解释不是很全面,而且仅仅集中于对术语的解释及比较,为将术语选择的恰当性与贸易风险的防范这一实际问题相联系。 二、贸易术语的选择依据 1.运输方式:以海运方式运输可采用FAS, FOB, CIF, CFR, 而EXW, FCA, CPT , CIP, DAT, DAP和DDP可适用任何运输方式。 2.当事人的能力:若买方的营销能力强,卖方所在地设有分支机构、代办处,可办理出口手续,则可采用EXW条件;相应地,能力强的卖方可采用DDP。 3.货物的种类:若成交的是杂货(general cargo),多数以定期租船运输为主,需要预订,采用CFR, CIF, CPT或CIP,由卖方在出口地负责安排运输事宜。若成交货物为大宗物资或散装货,多以不定期船运输,可采用FOB或FAS等由买方洽订运输。 4.地理条件:水运方式,铁路、公路,多种运输 5.贸易风险:结合其他贸易条件,考虑贸易风险。如FOB与托收。 6.市场优势:若是卖方市场,卖方可选择对其较有利的EXW, FAS或FOB条件。 7.法则限制与交易习惯:有些国家规定以CFR或CIF条件出口,指定本国船公司运输及/和保险公司投保;日本业者习惯用FOB,中东习惯用CFR。 8.运费及保费的考虑:有些出口商可享受优惠费率,则可选择由卖方安排运输和/或保险;若运费及保费有上涨/下跌趋势,可采用FOB/CIF或CFR条件。 9.关税制度:若买卖双方国家对进口货物采取免征收关税措施,可采用DDU。若进口国

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