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

【知识链接】<<老子》中的成语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3、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9、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10、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11、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所谓“雌”,即“仁慈、慈伏、不张扬”之意。

后来,“知其雄,守其雌”被人们简化(演化)为“知雄守雌”这一成语,意思就是说:内心虽然很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

12、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0章。本意是说: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出生入死”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牺牲性命的可能

13、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对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意思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茫”,与“尘俗”齐同(一样),但却不改变“本真”。

“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后,用以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1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15、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16、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17、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18、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19、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20、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21、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22、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23、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所谓“雌”,即“仁慈、慈伏、不张扬”之意。

后来,“知其雄,守其雌”被人们简化(演化)为“知雄守雌”这一成语,意思就是说:内心虽然很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

24、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0章。本意是说: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出生入死”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牺牲性命的可能。

25、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对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意思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茫”,与“尘俗”齐同(一样),但却不改变“本真”。“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后,用以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26、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9章。原文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蒂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对此,《韩非子?解老》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意思即是说牢固可靠、长生久存。

成语“根深蒂固”(或作“深根固蒂”、“深根固柢”),即是由此演化而来,常用来比喻一切基础牢固、不可动摇的东西

2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8章。意思是说:祸福循环,互倚互存,相因相生,没有太明显的界限。也就是说:“灾祸”中倚存着“福祉”,“福祉”中潜伏着“灾祸”。

28、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3章。意思是说:对于“怨恨”,不作相应的报复,而要用慈德来回报。

29、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0章。原文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知道我的人很稀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贵了。所以,圣人就好像是身披粗布陋衣,但怀里却揣着宝玉。作为成语,它常用以比喻出身贫寒却有真才实学的人。

3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3章。河上公注:“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习察人善恶,无有所失。”意为天道的范围(罗网)非常广大,虽然网眼十分疏稀,但却无所不包,没有漏失。一切作恶的人,最终都逃不脱它(天网)的惩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又演化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为成语,比喻法律犹如天网,虽稀疏却不会漏失,所以它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 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4 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5 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 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 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 功成身退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 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 宠辱若惊 释义: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读老子 学成语 教案

读老子学成语 功成不居,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成不居 (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 2、有无相生 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 (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 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老子的成语

轻诺寡信 读音: qīng nuò guǎ xìn 释义: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 《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造句: 吾家非轻诺寡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轻言寡信 花言巧语 反义词: 一诺千金 不轻然诺 去泰去甚 读音: qù tài qù shèn 释义: 泰、甚:过分。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出自: 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造句: 匪朴匪斵,去泰去甚。(晋·左思《魏都赋》) 用法: 匪朴匪斵,~。 ◎晋·左思《魏都赋》 如登春台 读音: rú dé chūn tái 释义: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 《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若存若亡 读音: ruò cún ruò wáng 释义: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难以捉摸

近义词: 若有若无 深根固柢 读音: shēn gēn gù dǐ 释义: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自: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造句: 乔道清法败奔走,若放他进城,便深根固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六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深根固蒂 根深蒂固 慎终如始 读音: shèn zhōng rú shǐ 释义: 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造句: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晋·陶潜《命子》诗) 用法: 肃矣我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晋·陶潜《命子》诗 受宠若惊 读音: shòu chǒng ruò jīng 释义: 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省躬无有,被宠苦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大喜过望 反义词: 麻木不仁 疏而不漏 读音: shū ér bù lòu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 2

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 读《老子》学成语

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功成不居(第二章) (2) 2、有无相生(第二章) (5) 3、无为而治(第三章) (8) 4、和光共尘(第四章) (11) 第二单元 5、多言数穷(第五章) (16) 6、用之不竭(第六章) (19) 7、天长地久(第七章) (24) 8、先人后己(第七章) (27) 第三单元 9、上善若水(第八章) (32) 10、金玉满堂(第九章) (35) 11、物极必反(第九章) (40) 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 (43) 第四单元 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48) 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 (51) 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 (55) 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 (58) 第五单元 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 (63) 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 (65) 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68) 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 (71)

第六单元 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 (76) 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 (79) 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 (83) 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 (86) 第七单元 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 (92) 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95) 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 (97) 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 (99) 第八单元 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 (105) 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 (108) 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 (112) 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 (116) 第九单元 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 (121) 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 (128) 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 (131) 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 (133) 第十单元 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139) 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 (142) 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 (146) 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149) 附:《道德经》之《德经》全文

老子中的成语(已排版)

老子中的成语 1.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2.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功成身退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8.金玉满堂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0.宠辱若惊 释义: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1.不可名状 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12.听而不闻 释义: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3.涣然冰释 释义: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4.芸芸众生 释义: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9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作者: ————————————————————————————————日期: ?

?2 ?功成不居 释义: 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 ?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4 ?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5 ?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7 ?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8 ?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9 ?功成身退 释义: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释义: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 ?目迷五色。?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 ?宠辱若惊 释义: 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4 ?不可名状 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篇一 1、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出自第19章 2、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22章 3、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出自第59章 4、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自第13章 5、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第50章 6、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

的安慰话。——出自第41章 7、大巧若拙:〖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8、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9、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10、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出自第80章 篇二 1、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出自第69章 2、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出自第7章 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自第44章

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自第9章 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34章 7、绝圣弃智:〖解释〗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自第19章 8、来者不善:〖解释〗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出自第81章 9、目迷五色:〖解释〗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12章 10、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篇三 1、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

道德经中的成语

道德经中的成语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道德经中的成语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这部着作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每次阅读《道德经》,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领悟。或许有人认为,《道德经》一书年代已久,必定隐晦难读,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着道德经的智慧。 我们常劝人要“知足常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法官对犯法的人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常用语,也是成语,许多都出自于《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就连这个“根深蒂固”,也都是出自《道德经》。 在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四十多个成语,没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能出其右。现辑录几条与朋友们分享。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积累与应用(三、五年级上、下期)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三、五年级> (上期)1.有无相生 2. 功成不居 3.无为而治 4.和光同尘 5.多言数穷 6.用之不竭7.天长地久8.先人后己9.上善若水10.物极必反 11.金玉满堂12.目迷五色13.宠辱若惊1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15.不可名状16.涣然冰释17.虚怀若谷18.芸芸众生19.取信于民20.六亲不和 积累与运用 一、根据意思填成语。 1.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隐藏了自身的锋芒,把自己混同于世俗之人。() 5.政策法令繁多驳杂,只会加速败亡,后比喻言多有失,多言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6.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形容非常丰富。() 7.天地存在的时间久远,后多用来形容时间悠久,多指感情永远不变。() 8.遇事先为别人着想,然后考虑自己,即优先考虑他人利益。() 9.具备最高境界的善行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0.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11.形容财富非常多,后用来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12.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后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13.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形容人患得患失。() 14.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15.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16.尽管在看,却什么都没看见;尽管在听,却什么都没听见。形容不注意、不关心、不重视。() 17.取得人民的信任。() 18.胸怀像山谷那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 19.泛指一切生物,后多用来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20.与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 二、想一想,选取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 1.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成为皇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达到了()的境界,他走在大街上经常被老百姓叫去帮忙干活,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草帽书记”。 4.皮匠虽然不像银行家那样拥有很多财富,但他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歌声,后来他得到了一百枚金币,却整天提心吊胆,失去了往日平静美满的生活,这里的有和无的变化就叫做()。 5.人们都希望彼此的亲情、爱情、友情能()。 6.书的海洋里有取之不尽、()的知识。 7.雷锋叔叔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8.朱元璋的老朋友因为口无遮拦、说话不知分寸,差点惹祸上身。因此,我们要牢记老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也作——乐业安居、安土乐业: 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也作——暴风疾雨: 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 huàng),也作——不可言状: 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 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

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 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也作——根深柢(dǐ)固: 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词意:原意是顺应自然的存在,不占为己有。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功成身退(gōng chéng shēn tuì),也作——功遂身退: 词意:功业建成就主动辞去官职,隐退家园。指一种保全自身的处世方式。 和光同尘(hé guāng tóng chén): 词意:不显露本身的光彩,与尘俗混同。表示迎合时俗不露锋芒、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涣然冰释(huàn rán bīng shì): 词意:像冰融化一样流散消失。比喻嫌隙、疑团、误会等完全消除。 祸福相倚(huò fú xiāng yǐ): 词意:指灾祸和福运、坏事和好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huò xī fú suǒ yǐ,fú xī huò suǒ fú): 词意:祸伴随着福,福隐藏着祸。现引用以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化。 鸡犬相闻(jī quǎn xiāng wén): 词意: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邻近。也形容百姓安居的太平景象。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词意: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交往。现多用以形容人或单位之间互不了解。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篇一 1、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2、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3、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出自第80章 4、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出自第69章 5、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6、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出自第19章 7、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

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22章 8、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出自第59章 9、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自第13章 10、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第50章 11、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第41章 12、大巧若拙:〖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1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出自第7章 1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自第44章

1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自第9章 1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34章 17、和光同尘:〖解释〗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出自第56章 18、浑俗和光:〖解释〗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出自第4章 篇二 1、祸福倚伏:〖解释〗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出自第58章 2、将夺固与:〖解释〗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出自第36章 3、金玉满堂:〖解释〗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自第9章

道德经中的成语

道德经中的成语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这部著作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每次阅读《道德经》,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领悟。或许有人认为,《道德经》一书年代已久,必定隐晦难读,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着道德经的智慧。 我们常劝人要“知足常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法官对犯法的人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常用语,也是成语,许多都出自于《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就连这个“根深蒂固”,也都是出自《道德经》。 在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四十多个成语,没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能出其右。现辑录几条与朋友们分享。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源于_老子_的成语

第27卷第4期2011年8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Vol.27No.4 Aug.2011源于《老子》的成语 郑益兵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文章对源于《老子》一书的成语进行了鉴定,考察了成语的数量和频率,统计出源于该典籍的成语有41条,分析了成语的产生方式与格式,指出了源于《老子》的成语之特点:相当数量的成语含有反义词。同时与《论语》比较异同,通过成语揭示了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以及影响。 关键词:《老子》;成语;本源;反义词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91(2011)04-0056-03 成语是汉语语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成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研究成语可以加强思想修养,增强阅读能力,提高表达水平。然而成语词典往往搞不清楚成语的真正来源,因此对出自典籍中的成语进行专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老子》为研究对象,探讨源于《老子》一书的成语。研究中尽可能地与源于《论语》的成语进行比较。选择《论语》进行比较,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老子与孔子生活的时代相同,分别是道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前者是后者之师,他们的思想有接近的地方;二是《老子》和《论语》成书时间基本相同,以共时的语言为基础,便于分析历时产生的成语有何不同。 本文分《老子》成语的鉴定、成语的数量、成语产生的方式与格式、成语特点、通过成语看儒、道思想的冲突和融合五个部分。 1《老子》成语的鉴定 考察成语重在溯源,以书证时代的早晚来判断(排除字面偶合情况)源流关系,但如果一个或几个意思相同的成语同时出现在时代大体一致的两部或几部书里,那该如何确定本源呢?这个问题没有人专门谈及过。我们以《老子》和《论语》两部典籍相关的成语“报怨以德”、“无为而治”为例进行说明。 1.1报怨以德 《老子》六十三章中有“报怨以德”,《论语·宪问》中有“以德报怨”。哪个是成语的本源呢?《论语·宪问》中有这样的记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一章是孔子对“以德报怨”处世之道的一种评论。对于“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这两种“报怨”的方式,孔子显然是主张“以直报怨”,而不主张“以德报怨”的。孔子时代就有人主张“以德报怨”,来消除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虽未明说是老子之言,但“以德报怨”这个主张出自老子,具有事实上的合理性。在《老子》中表述为“报怨以德”,《论语》中表述为“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当为“报怨以德”的异体。1.2无为而治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顺应自然法则办事,这是道家的一贯主张。《老子》一文“无为”共出现了13次。《论语·卫灵公》有这样的记载: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老子做过周朝史官,目睹了周王室的礼崩乐坏,他认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实行“无为而治”才是解决社会弊端的不二法门。根据历史记载,孔子为老子的学生,老子对孔子不可能不产生重要影响。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此章中孔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赞美之情。虽然“无为而治”四字出现于《论语》,但“无为”思想渊源于老子,故成语“无为而治”本源于《老子》。 通过文本对读,考查历史,相互联系,“报怨以德”、“无为而治”本源真相大白,均本源于《老子》,而不是许多成语词典所认为的源于《论语》。 2《老子》成语的数量和频率 在上文考察成语本源的基础上,我们鉴定源于《老子》的成语共41条。《老子》各章产生的成语是不平衡的。第二十八章产生成语最多(共4条)。该章精彩地描绘了老子 收稿日期:2010-11-02 作者简介:郑益兵(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语法、语料学研究。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地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地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b5E2R.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地是最高境界,就像水地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地地方或者细微地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地.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p1Ean. 4.金玉满堂 堂:高大地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地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地感官去把握地.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DXDiT.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地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地人聪明,能了解自己地人明智.

描写老子的成语

描写老子的成语 ?哀兵必胜 ?爱素好古 ?安居乐业 ?暴风骤雨 ?不可名状 ?长生久视 ?宠辱若惊 ?出生入死 ?寸进尺退 ?大辩若讷 ?大器晚成 ?大巧若拙 ?独异于人 ?多藏厚亡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福倚祸伏 ?腹中兵甲 ?根深蒂固 ?功成不居 ?功成身退 ?和光同尘 ?涣然冰释 ?祸福相依 ?祸福倚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俭故能广 ?将夺固与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胶柱调瑟 ?金玉满堂 ?进寸退尺 ?绝仁弃义 ?绝圣弃智 ?狂风骤雨 ?来者不善 ?老死不相往来 ?目迷五色 ?被褐怀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轻诺寡信 ?去泰去甚 ?如登春台

?若存若亡 ?深根固柢 ?慎终如始 ?受宠若惊 ?疏而不漏 ?天长地久 ?天道好还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听而不闻 ?无中生有 ?小国寡民 ?虚怀若谷 ?玄之又玄 ?余食赘行 ?欲取姑予 ?芸芸众生 ?知白守黑 ?知荣守辱 ?知雄守雌 ?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 ?紫气东来 ?自知之明 ?抱朴含真 ?被褐怀珠 ?兵强则灭 ?朝梁暮晋 ?齿弊舌存 ?大音希声 ?当家立计 ?多言数穷 ?发科打诨 ?革凡成圣 ?功遂身退 ?寡信轻诺 ?祸福相倚 ?鸡犬相闻 ?佳兵不祥 ?见素抱朴 ?进道若退 ?课嘴撩牙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龙化虎变 ?民不畏死

?无为自化 ?飘风骤雨 ?去甚去泰 ?戎马生郊 ?枘凿冰炭 ?若烹小鲜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思归其雌 ?天道无亲 ?天网恢恢 ?恬淡无欲 ?相差无几 ?相去几何 ?言者不知 ?言者弗知 ?一家之辞 ?知足常乐 ?指事类情 ?指树为姓

《老子》中的成语

【知识链接】<<老子》中的成语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3、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