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

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

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

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4、(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

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三、体温的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下,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例1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

不正确的()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例2右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导出的

结论是()Array A.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

全部散失

B.安静状态下大脑容易进人高效

率的工作状态

C.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

产热器官

四、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1)通常情况下,冬季散热快还是夏季散热快?

通常情况下,冬季外界温度低,与人体体表温度相差比较大,即使人体有很多调节机制,如皮肤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等。人们还采取了很多保温措施,如加厚衣物等,但是能量散失还是比较多,因此冬季的饭量往往比较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供能。而夏季外界温度高,体表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比较小,相对散热少,因此夏季饭量一般比较小。

(2)一个人发烧,但是体温基本恒定,散热多还是产热多?

当一个人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如发烧过程;当一个人产热少于散热时,体温下降,如退烧过程。当这个人无论是正常体温还是发烧,只要体温保持基本恒定,其产热就基本等于散热。

(3)发烧时如何使得体温下降?

当人发高烧时,不少人喜欢多盖被子,说是为了发汗。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当人发高烧时,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多盖衣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不利于热量散失。应该少盖衣被,增加散热,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拭病人身体,通过水分散失来增加散热,也可

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手心和脚心,以增加散热。

(4)冬季尿量多是否是因为冬季流汗少?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冬季尿量比较多,去厕所比夏季频繁。冬季尿液多是否是因为冬季流汗比较少造成的呢?在饮水量等同的情况下,冬季尿液多,流汗较少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冬季我们需要氧化分解更多的有机物以增加机体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在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代谢水,这些水大部分也会排出体外,因此冬季的尿量往往比较多。

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耗氧量随气温变化规律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

1.(2010·太原高三检测)持续发高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下列叙述的原因中错误

..的是()A.循环系统障碍,心跳变慢 B.生理功能紊乱

C.消耗过多的物质和能量

D.易丧失体温调节能力

2.(2010·兰州高三检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3.(2010·攀枝花高三检测)下列有关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宜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结果和条件 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导致产热增加

C.对高烧不退的人应加盖棉被增加排汗 D.肾上腺和立毛肌是体温调节的效应器4.(2010·南宁高三检测)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B.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C.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立毛肌舒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产热量增加

D.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使散热量增加

5.(2010·聊城高三检测)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能引起()

A.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增多

6.(2010·广元高三检测)下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导出的结论是:()

A.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散失掉了

B.安静状态下,脑易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

C.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7.(2010·河池高三检测)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

A.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D.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8.(2010·西北师大附中高三检测)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9.(2010·平昌高三检测)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正确的是()

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③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起作用

10.(2010·聊城高三检测)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体温增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

C.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后,兴奋传入下丘脑就会产生冷觉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内脏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11.(2010·南昌高三检测)下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的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寒冷环境中,①②③④均增加

B.可以看作反射弧的效应器的有甲状腺、肾上腺、皮肤等

C.可以作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的有肾上腺、骨骼肌等

D.⑤的释放减少与皮肤的功能无关,与渗透压有关

12.(2010·桂林高三检测)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

C.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D.在寒冷环境中,经过皮肤所散的热少于高温环境

13.(2010·枣庄高三检测)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运动则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

D.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

14.(2010·南宁高三检测)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其单位面

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

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15.(2010·商丘高三检测)雪后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它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B.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C.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D.整个过程是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二、非选择题

16. (2010·桂林高三检测)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

A 、

B 、C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

是,这种反射属于(条件,非条件)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17.(2010·天水高三检测)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骨骼肌通过呼吸作用实现产热过程,其反应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的调节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肾上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加→产生热量。

(3)在何种环境条件下,A、B两种装置同时发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只有B装置发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体温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F)

产热部位(A)

散热部位(B)

立毛肌

骨骼肌

内脏

汗腺

皮肤血管

C

皮肤(D)

外界温度

温度感受器(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为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图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障碍,使人体表现为_________。

18.(2010·贵阳高三检测)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鼠置于10°C环境中,乙鼠置于30°C环境中作为对照,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⑴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提出改进意见:(至少三点)

⑵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并说明理由。

⑶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⑷你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甲鼠被破坏了下丘脑后,与乙鼠相比较,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对恒定之外,在实验中还能直接观察到哪些异常生理现象或症状?

(至少写出两项)

1-5ADCCC 6-10ADCCD 11-15ABADC

16.【答案】⑴①应增加两组小白鼠的数量,避免偶然因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

②甲乙两组小白鼠的健康和生理状况应该一致

③实验前应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

④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例如10℃)环境中

⑵赞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⑶BD

⑷①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②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食欲减低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尿量增加

17.【答案】(1)

(2)外界低温→D→E→F→A(3)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4)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

(5)B 散热过程中暑

18.【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 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 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 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4、(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 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答案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体温,其中_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 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 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 7.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日期:2013-02-06] 来源:《考试报》2012年11月作者:陈卫东江苏省沭阳高 级中学 [字体:大中小] 人体体温调节在新课程教材中不再以专门章节形式出现,而是出现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一节的资料分析中。这并不表示其不重要,我们仍需要充分了解这部分知识: 1.体温调节的能量来源: 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哪里来?是由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所提供的。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中,另外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不是白白浪费掉了,而是用来维持体温。当体温有所降低时,通过调节,产能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有所上升时,通过调节,产能减少,散热增加,最终都能保证体温的相对稳定。 2.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或系统: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有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皮肤、甲状腺、肾上腺等。

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能够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能增多 3.体温调节的方式: 人体主要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 对低温的调节: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 对高温的调节: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舒张,皮肤表层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4.测量体温的方式: 人体测量体温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腋窝,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与实际体内温度相差最大。一般相差1℃左右;第二种测量方式是口腔,对测量工具需要严格消毒,与实际体温相差比较小,大约相差0.5℃。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体温的方式是直肠,这种方式很少对人使用,常使用于一些家畜,如猪。这种测量方式最接近体内温度。 5.人体散热的途径: (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6.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核心知识 1.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即(正常值左右)。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维持稳定体温的热量来源:。 【能源和O2供应,以及、分泌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产热】▲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体温既是代谢的结果(热量平衡),又是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的活性)。 ▲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的结果。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是37℃还是38℃,产热和散热总是的。这不同于发热或退热的过程中。 2.产热与散热 (1)产热器官: ▲产热器官主要是(剧烈运动时占)和(安静时占,尤其是)。内脏产热受分泌量影响,各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因为其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大。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总量是安静时的10~15倍(散热总量亦如此) 的产热变幅最大。[ ▲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见右图) 思考:请画出人的离体细胞代谢强度与 环境温度的关系 (2)产热方式:

①非自主颤栗(骨骼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 ②代谢产热(所以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 (3)散热器官:主要是 ,少数由呼吸道(呼吸)和肾(排尿)、消化道(排遗)散 热。【散热过程发生在体表,所以 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功能: ①保护 ①角质层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能吸收 ③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弹性,能耐挤压和摩擦。 ②分泌和排泄 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有 作用,并参与调节 平衡 ③调节体温 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的多少 ②分泌汗液,通过 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的多少 【皮肤的散热机制主要是 。】 角质 生发 皮肤 皮脂汗腺 皮下组织 皮脂腺和汗腺属于 分泌腺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答案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 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7.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 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 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人体的稳态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目的 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 【板书】 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 【注解】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 口腔温度:平均为37.2℃ (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 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调节 (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同类题库】

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 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 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 体温的调节(A:知道) .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 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 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 .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 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高中生物 人体的体温调节3

人体的体温调节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B.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量 C.寒冷刺激可使皮肤血管舒张 D.皮肤血管收缩可减少散热量 【参考答案】C

1.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2.冬泳爱好者在冰冷的水中游泳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A.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 C.体内酶的活性下降 D.脂肪氧化分解减慢 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B.在寒冷的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舒张 C.出汗可增加散热量 D.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量 4.将室温(25 ℃)饲养的小兔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 (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兔子的相关行为。实验初期,实验组兔子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 B.室温下饲养的兔子,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C.实验组静卧减少、兔子焦虑不安,应该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的 D.把实验组的兔子放到0 ℃的环境中,耗氧量会增加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平衡的调节相关知识。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会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从而增加产热量;此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 2.【答案】B

人体的体温调节

人体的体温调节 吴晓宁 知识重要性: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一个知识难点,也是一个知识重点,学好这个知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也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举例子、画概念图、谈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3.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教师活动】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教师活动】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人体体温调节图解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培训资料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 案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王进超 知识目标:1、知道体温的常识和意义;2、掌握体温调节的生理调节过程;3、培养学生对人体科学的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生活相关图片联系来引入人体温度的调节现象。 2.生活实践来讨论寒冷时产热与减少散热的变化, 3通过PPT演示产热与散热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生理调节过程。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安排:一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 Ppt展示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然后引入体温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教师活动】(设疑)同学们认为什么是体温?学生是身体的温度?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 【教师活动】(讲授)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出示学生测的腋温,请同学读出数值。 出示《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提问,从这个表的数据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①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1℃; 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别,年轻者体温高于年长者、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 【教师活动】提示,温度在37 ℃上下浮动。 学生明确:体温的相对恒定。 提问,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王进超 知识目标:1、知道体温的常识和意义;2、掌握体温调节的生理调节过程;3、培养学生对人体科学的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生活相关图片联系来引入人体温度的调节现象。 2.生活实践来讨论寒冷时产热与减少散热的变化, 3通过PPT演示产热与散热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生理调节过程。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安排:一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 Ppt展示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然后引入体温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教师活动】(设疑)同学们认为什么是体温?学生是身体的温度?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 【教师活动】(讲授)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出示学生测的腋温,请同学读出数值。 出示《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提问,从这个表的数据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①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1℃; 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别,年轻者体温高于年长者、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 【教师活动】提示,温度在37 ℃上下浮动。 学生明确:体温的相对恒定。 提问,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明确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教师活动】总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关于人体温度(教学课资)

关于人体温度 宏观讲人体的体温与神经和激素有关,由脑部调节,发烧就是由于细菌入侵体内,脑部调节温度的区域使体温升高有利抑制酶的活性抑制细菌生长,但也会抑制自身酶的活性.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人体新沉代谢的主要激素能促进呼吸作用进行另外还有肾上腺激素等.从微观讲人是恒温动物细胞内的细胞器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热能维持体温,有氧呼吸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的过程其在细胞质和线粒体内完成.(注:在细胞质内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放出能量较少) 人体的体温是比较恒定的,但也非一成不变,它在正常范围内,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定正常的波动范围。正常人上、下午温度相比较,一般下午比上午高0.17℃(腋窝温)和0.12℃(口腔温),但也有下午比上午体温低者。 测量体温时舌下温度比腋下温度高,舌下平均温度是37.2度,腋下的平均温度是36.5度,但腋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没有舌下稳定. 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2度,这一般指是腋下温度. 一般来说,早上温度低,晚上温度偏高。 正常体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从34.7℃-38℃不等,取决于温度的测量部位: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TO)提供的人体正常体温的参考数值:耳朵:35.8℃-38℃腋窝:34.7℃-37.3℃口腔:35.5℃-37.5℃直肠:36.6℃-38℃ 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平均约为37℃。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 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口腔或直肠内测量体温的办法。 身体正常的温度是因为摄入的营养物质经新陈代谢的产生的,运动时会加剧这种代谢,所以运动时人体的温度就会随之升高,另一方面是微循环问题,如果有血脂高或说血液中的杂质影响血液循环,使血液不能很好的循环到身体接近表皮的微血管中,体温也会降低。 所以体温基本上是由于血液和运动两方面决定的,所以均衡的营养是一方面,其次就是要时常运动。 一般成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波动于36.3~37.2℃,且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体温可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一日间,下午较早晨高,一般不超过1℃。剧烈运动、或进餐后体温可暂时升高。妇女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又如昼夜的变化,昼夜间体温可有周期性变化,一昼夜之间,在清晨0~4时最低,从7~9时急剧上升,以后则缓慢上升,至17~19时达最高值,继而下降,至23~24是达稳定值。一日间体温可有三个高峰,第一、二个高峰分别出现于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第三个高峰在下午5时以后。其中以第三个高峰值最高,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常在1℃以内。 关于体温昼夜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迄今尚未阐明。一般认为这种周期性变化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内因,是由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形成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它的变化,可能同机体昼夜间活动与安静的节律性、代谢、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周期变化有关。此外,外在条件对昼夜间体温周期性亦有影响,例如长期夜班工作的人,体温周期性波动与一般人不同,可出现夜间体温升高,白天体温下降。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在36.5--37摄氏度.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要高0.3摄氏度.在人体全身各个器官之中,肝脏的温度是最高的,大概接近38℃,临床上一般测体温,它主要是测几个

体温和体温调节

第二十三章体温和体温调节Body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第一节人体的体温 一、体温(temperature) 表层体温(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深部体温(core temperature):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示意图 A. 环境温度20℃ B. 环境温度35℃

体温的测量和正常值: 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 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易受下肢温度的影响。36.9~37.9℃ 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温度计含于舌下、闭口。 应用比较方便。不能配合测量者不宜使用;受进 食、饮水及经口呼吸等因素影响。36.7 ~37.7 ℃ 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将上臂紧贴胸廓,形成密闭的人工体腔。应用方便。测温一般需要5~l0min 。 36.0 ~37.4 ℃ 鼓膜温度可代表下丘脑温度 食管温度可代表右心房血液温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皮肤表面的温度 体表各部分温度差别大、不稳定 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和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发汗 平均皮肤温度(mean skin temperature, MST)MST=0.2 (T小腿+T大腿)+0.3 (T胸+T上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