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前庭蜗器的解剖

前庭蜗器的解剖

前庭蜗器的解剖
前庭蜗器的解剖

前庭蜗器的解剖

&声波的传导通路

一、预期目的: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是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器。本实验主要通过解剖分离,暴露前庭蜗器中的鼓膜。三块听小骨/骨迷路等重要结构,以展示声波的传导通路。

二、实验意义:

前庭蜗器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和位觉器官。学习认识前庭蜗器的结构对于今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将通过亲自动手,分离展示前庭蜗器的结构,从而达到对该结构的熟悉,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验原理

(一)人耳结构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是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器。外耳分为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

乳突小房。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迷路。骨迷路由骨密质围城的腔与管,从前内侧向后外侧眼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可分围耳蜗前庭、半规管。他们相互通连,其长度约为18。6毫米。膜迷路包括蜗管,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

1.耳廓

位于头部的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包括耳垂、耳轮、耳轮脚、对耳轮、对耳轮脚、三角窝、耳舟、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外耳道

外1/3软骨部,内2/3骨部,在成人长月2。0~2。5厘米。

3.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4.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传导声波。

1)鼓室:鼓室壁、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

(1)鼓室六个壁

A.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凸窦的上壁,薄,邻颅中窝。

B.下壁:亦称颈静脉壁,仅为一薄层骨板,邻颈内静脉。

C.前壁:亦称颈动脉壁,即劲动脉管的后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的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的为咽鼓管鼓室口。

D.后壁:亦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的乳突小房。乳突窦下房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内含镫骨肌。该肌的肌腱从

锥隆起的尖端的小孔伸出,止于蹬骨颈。面神经管由鼓室内侧壁经锥隆起的上方转至后壁,然后垂直下行,出茎乳。在茎乳孔的上方约6mm处有鼓索自面神经分出,经鼓索后小管进入鼓室。

E.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名鼓膜壁,在鼓膜的上方为骨性部,即骨室上隐窝的外侧壁。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骨室之间,呈椭圆半透明薄膜,直径约的cm,与外耳道形成约45~50度的倾斜角。骨膜边缘的大部分附着于颞骨的骨部和磷部,边缘较厚,中心向内凹陷,为锥骨柄末端的附着处,称鼓膜脐,锤骨柄,光锥,锤骨前襞,锤骨后襞,下3/4紧张部,上1/4松弛部,鼓室上隐窝。

F.内侧部:又称迷路壁,其中有圆形的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看,称前庭窗,(窗卵窗),通向前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在活体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的后上方有一面神经管形成的弓行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面神经管壁甚薄,甚至缺如。

2)听小骨:即锤骨,砧骨,镫骨

(1)锤骨:锤骨头,锤骨柄,前突,外侧突。锤骨头与砧骨体形成砧椎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并借人带连于上壁.柄的上端有鼓膜张肌附着,前突有韧带连于前壁.外侧突位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的标志.

(2)砧骨:体,长脚,短二脚. 体与锥骨头形成砧锥关节,长脚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短脚与韧带连于鼓室壁.

(3)镫骨:分为头,前脚,前后两后脚和一底。

3)运动听小骨肌:

(1)鼓膜张肌,起自咽鼓管软骨部上壁的内面和碟骨大翼,肌腹位于鼓膜张肌

半管内,肌腱至鼓室内,呈直角折向外下,止于锥骨柄的上端,

(2)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肌腱经锥隆起尖端的小孔进入鼓室,止于镫骨颈.

5.咽鼓管:通咽腔和鼓室。为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通道,长约3.5~4.0cm,斜向前内下方。

6.乳突窦:

位于鼓室上隐窝的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的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以,互相连通,腔内覆盖着粘膜,并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连续。

7.内耳

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是位、听觉感受器。

1)骨迷路:分三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长度约5mm气前部较窄,有一孔通连耳蜗,后上部较宽有5个小孔与3个半规管相通。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此处与镫骨底相连接.前庭的内侧壁即内耳道的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在内侧壁上有自谦上向后下的前庭嵴.在前庭嵴的后上方有椭圆囊隐窝,在前庭嵴的嵌下方有球囊隐窝,分别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嵴下部分开,在分叉处内有一小的凹面为蜗管隐窝,内乃水管的前途盲端.在椭圆囊隐窝靠近总骨脚开口处的前方有一前庭水管内口,前庭水管由此向后下至内耳门后外侧的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管经此管至内淋巴囊,后者位于前庭水管外口附近的硬脑膜.

(2)骨半规管:三个,互成直角,前、后、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弓向上前外方,埋于颞骨岩部弓状隆起的深面,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外骨半规管弓向后外侧,是三个半规管中最短的一个,形成乳突入口内侧的隆起,即外半规管

凸,后骨半规管弓向后上外方,是三个半规管中最长的一个,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单骨脚,壶腹骨脚,总骨脚(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

(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如蜗牛壳,尖朝向外侧,称为蜗顶,底朝向后内侧的内耳道底,称为蜗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

蜗轴伸出骨螺旋板。螺旋板的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穿过。

蜗螺旋管为骨管,围绕蜗轴盘曲约两圈半,底部通向前庭,顶部以盲端终于蜗顶。可分为三部分:顶侧:前庭街;中间:膜性蜗管;近蜗底侧为鼓阶。鼓阶在蜗螺旋管起始处的外侧壁上有蜗管,与鼓室相隔。蜗孔在蜗顶处,是前庭阶和鼓阶的唯一通道。

2)膜迷路

(二)声波的传导:

1.空气传导:

耳廓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继而引起中耳内三个听小骨构成的听小骨链随之运动,将声波转换成机械振动并加以放大,经镫骨底板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的外淋巴波动。在正常情况下。外淋巴的波动首先由前庭阶传向蜗孔,再经蜗孔传向鼓阶。最后波动抵达第二鼓膜,使第二鼓膜外凸而波动消失。外淋巴波动的同时可通过前庭膜引起内淋巴波动,也可以直接使基底膜振动,从而刺激螺旋器并产生神经冲动,再经蜗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2.骨传导

是指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过程。声波的冲击和鼓膜的振动可经颅骨和骨迷路传入,使耳蜗内的淋巴波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兴奋,引起

较弱听觉。

四、实验步骤:

(一)动脉灌注

从一侧颈总动脉插管并进行乳胶灌注,直至另一侧颈总动脉有乳胶流出,则灌注成功,灌注完毕后静置一天。经灌注后的标本,颅内血管清晰,同时可清楚显示前庭蜗器的血液供给。

(二)移除脑组织,暴露颞骨岩部

1.解剖颅顶软组织

1)剥离皮肤及浅筋膜:

(1)切线:

a.自颅顶正中向前下经鼻背、人中至下颌体下缘及向后下延长颅顶正中切口达枕外隆凸。

b. 从颅顶正中向两侧做冠状切口至耳廓上端。

c. 沿上下睑缘鼻孔周围及唇缘各做环形切口

d. 沿下颌骨下缘做横切口至下颌角,然后转向后上方至乳突尖

(2)剥离:

a. 将头部皮肤、浅筋膜剥离,暴露颅顶部帽状腱膜

b. 将两侧颞肌、枕额肌、枕腹和额腹分离,沿皮肤切口方向切开帽状腱膜,并分离暴露腱膜下间隙及骨膜。

c. 沿上述切口用刀尖垂直切开颅骨骨膜,再用刀柄伸入骨膜下做钝性分离。

2.开颅取脑

1)锯除颅盖

通过眶上缘上方与枕外隆凸上方各1cm处的平面,用刀做环行线,依此线小心锯透颅骨外板、板障、部分内板、硬脑膜,使颅盖与颅底完全断离即可。再用“T”字开颅器用力撬开颅盖,即暴露大脑。

2)取脑

用手分别托起额叶、枕叶,并离断与整个脑相连的相关结构,如: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等各神经及延髓、椎动脉等。整个脑即可从颅腔内取出(三)下颌骨解剖,暴露外耳道前壁

1.皮肤与浅筋膜

2.解剖面部浅层结构

解剖面肌依次解剖口轮匝肌、笑肌、颧大肌等表情肌以及覆盖于面部下缘的颈阔肌。

将表面的面动静脉、三叉神经及伴行的血管切断剥离

3.解剖腮腺咬肌区

1)将腮腺及其面神经剥离,暴露颞下颌关节及外耳道前壁

2)剥离咬肌附着于下颌支上的止点,把咬肌翻向下颌角,并切断将其取出4.将附着于下颌角下缘的各神经血管肌肉依次去除,修洁位于颞下颌关节囊外侧壁的颞下颌韧带,切除关节囊的外侧壁,剥离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盘,将颞下颌关节取出,暴露外耳道前壁。

(四)暴露鼓室

凿开弓状隆起隆起外侧较薄的部分鼓室盖,暴露鼓室及骨窦。用小刀除去骨室的部分黏膜皱襞,显露骨室内的3个听小骨。在鼓室的内侧壁上可见前庭窗,蜗窗与鼓岬。前庭窗上方有前后走行的面神经凸,在其后上方辨认外半规管凸(岩部表面略凸,呈弓状隆起,它包含有前半规管,是确定前半规管的骨

性标志)

(五)追踪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并显露骨半规管

暴露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起始部、内耳道段和面神经管,然后打开面神经管起始部,显示膝状神经节,剪去从此处发出的岩大浅神经,只追踪该神经向前穿面神经管段,同时追踪前庭神经进入前庭,蜗神经进入耳蜗。在弓状隆起处磨去前后缘,待看到岩部骨质内的骨半规管轮廓时用注射器抽取加红色颜料的橡胶乳液从内耳门注满迷路。待胶乳液凝固后,细心用小刀片刮削处骨性半规管的雏形。再加以雕琢修整,以清楚看到与前庭相通的5个开口。磨除前半规管前面的骨质暴露膝状神经节。

(六)确定内耳迷路的基本位置

基本位置:膝状神经节与

棘孔连线的中点、内耳道内侧

缘和膝状神经节, 三点形成的

一个三角来定位耳蜗,耳蜗位

于面神经与岩大神经的夹角

中。磨除上壶腹和耳蜗之间的内耳道底部外侧的骨质, 暴露面神经的迷路段。在后外侧三角( 岩大神经、棘孔和弓状隆起连线、下颌支背侧缘) 暴露岩骨内颈内动脉水平段和膝部。在岩大神经和迷路段面神经夹角内轮廓化耳蜗。

(七)前庭的显露

前庭居骨迷路中部,呈椭圆形,是一个不规则的腔,后上壁有3个半规管的5个开口,前连耳蜗。按照前庭的轮廓,在半规管与耳蜗之间,以半规管的5

个骨脚为标志磨削掉前庭的上、外、内侧壁骨质,显露前庭。注意保护外侧壁上的前庭窗、蜗窗及与前庭窗相连的听小骨链。

(八)外耳、中耳的解剖

将镊子插入外耳道(注意勿穿破鼓膜),在耳屏前缘,寻外耳道方向打磨除去颞鳞骨质,然后沿外耳道前壁的上、下缘,磨除外耳道前壁,显露外耳道及鼓膜,保留骨环骨质,在鼓膜上缘暴露出鼓索。将下颌骨取下并除去翼内肌、翼外肌,暴露出咽鼓管路径,将探针自咽鼓管咽口插入咽鼓管,沿探针方向切除咽鼓管前壁,显露该管,并清除其上方的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九)标本的漂白

标本制作完毕后,放置浓度为5%的双氧水中浸泡漂白。完成后再取出放置流水中缓慢冲洗一天。之后进行外表的修整、美化,即可装入有机玻璃盒中储存。

六、参与人员:

08临床6中班:

1310308291 侯晨婕 1310308292 姜琦

1310308295 宋紫娟 1310308298 张丹丹

1310308299 郑小煌 1310308310 郑小云

2010年10月27日

口腔前庭的解剖结构

前庭的解剖结构: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在息止颌位时,此腔隙经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在牙关系闭或颌间固定的患者,可经此空隙输入流体营养物质。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以下具有临床意义的表面解剖标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前庭沟:口腔前庭沟亦称唇颊龈沟。即口腔前的上、下界。沟呈蹄铁形,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前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上、下唇系带: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粘膜小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明显。制作义齿时,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儿童的上唇系带较为宽大,并可能与切牙乳头直接相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唇系带也应逐渐缩小,如果持续存在,则上颌中切牙间隙不能自行消失,影响上颌中切牙的正常排列,需手术治疗。 颊系带: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双尖牙区的扁形粘膜皱襞,其数目不定。一般上颊系带较明显,义齿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 腮腺导管口: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作腮腺造影或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时,须找到此导管口。 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 翼下颌皱襞: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切口的部位。 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称颊垫。其尖称颊垫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襞前缘,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颊垫深面为颊脂垫。该垫因系脂肪组织构成,因而颊垫尖的位置有时不恒定,该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远离翼下颌皱襞,此时麻醉穿刺点应作相应的调整。

解剖学 14前庭蜗器习题

1关于外耳道,正确的描述是(C ) 外1 / 3 为软骨部,内2 /3为骨部 A 、外1 / 3 为骨部,内2 /3为软骨部 B 、外2 / 3 为骨部,内1 / 3 为软骨部 C 、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次稍向后,再折向前下 D 、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后上,次稍向内,再折向前下 E 、以上都不是 2关于外耳道,正确的描述是(B ) A 、为一弯曲的骨性管道 B 、其骨性部分为颞骨所成 C 、皮肤较厚且富有弹性 D 、皮下组织丰富,腺体较多 E 、与中耳相交通 3关于鼓膜,正确的说法是(A ) A 、位于外耳道和中耳之间 B 、是圆形的透明膜 C 、呈深红色 D 、大部分为松弛部 E 、后下方有光锥 4关于鼓膜,错误的描述是(D ) A 、位于鼓室和外耳道之间 B 、在活体呈淡红色 C 、其上方有鼓室上隐窝 D 、下3 / 4 为紧张部,薄而松弛 E 、前下方的反光区称光锥 5在鼓室内侧壁上有(D ) A 、咽鼓管半管的开口 B 、乳突窦的开口 C 、鼓室上隐窝 D . 面神经管凸 E .鼓室盖 6鼓室(A ) A 、顶部借鼓室盖与颅中窝相隔 B 、下壁为颈动脉管的上壁 C 、前壁为颈静脉壁 D 、鼓膜穿孔后,鼓室内空气才与外界相通 E 、蹬骨底借韧带连于蜗窗 7在鼓室前壁上有(A ) A 、口因鼓管半管的开口 B 、乳突窦的入口 C 、鼓室上隐窝 D 、面神经管凸 E 、鼓室盖 8在鼓室后壁上有(D )

B 、面神经管凸 C 、鼓室上隐窝 D 、乳突窦开口 E 、口因鼓管半管的开口 9位于鼓室内的结构是(C ) A 、球囊 B 、面神经 C 、听小骨 D 、螺旋器(CD : ti 器) E 、半规管 10锤骨(C ) A 、柄末端附着于蜗窗 B 、柄末端附着于前庭窗 C 、柄末端附着于鼓膜 D 、头连于连合管 E .头与橙骨头形成关节 11听骨链(D ) A 、锤骨与蜗窗相邻 B 、橙骨与鼓膜相邻 C 、石占骨与前庭窗相邻 D 、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E 、锤骨头与鼓膜相邻 12关于咽鼓管,正确的描述是(D ) A 、连通鼓室与口咽部 B 、外侧份为软骨部,内侧份为骨部 C 、外端开口于鼓室颈静脉壁 D 、内覆有粘膜 E 、内端开口于咽隐窝 13属于膜迷路的结构是(A ) A 、蜗管 B 、蜗顶 C 、蜗底 D 、蜗孔 E 、蜗螺旋管 14使前庭阶和鼓阶相通的结构是(E ) A 、蜗窗 B 、前庭窗 C 、鼓膜 D 、连合管 E 、蜗孔 15使球囊和蜗管相连的结构是(B ) A 、听骨链 B 、连合管

前庭系统

目录 1 前庭系统 (2) 1.1 外周前庭 (2) 1.1.1 前庭器官 (2) 1.2.2 前庭神经 (5) 1.2前庭中枢 (6) 1.2.1 脑干 (6) 1.2.2 小脑 (7) 1.2.3 大脑皮质 (7) 1.3 前庭运动输出系统 (8) 2 前庭系统的奥秘 (9) 2.1 前庭的生理功能 (9) 2.2 前庭与视觉、本体觉的协同作用 (10) 2.4 前庭与眩晕 (11) 2.5 平衡功能检查 (12) 2.6 旋转实验和冷热实验 (12) 2.7 眼球震颤与眼震电图 (13) 2.8 前庭医学的奠基人-巴拉尼 (14) 2.9 美尼尔生平 (15) 2.10 美尼尔病(梅尼埃病)的发现 (15) 2.11对美尼尔病(梅尼埃病)的误解 (16) 2.12美尼尔病(梅尼埃病)的证实 (17) 3 本体感受器 (17) 3.1 肌梭 (17) 3.2 腱梭 (18) 3.3 牵张反射 (18) 3.4 本体感觉 (19) 3.5 本体感觉与运动技能 (19)

1 前庭系统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殊的感受器,能够接受适宜的刺激,经前庭神经把刺激信息传入到相应的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经过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信息、其它本体觉信息)的整合、加工等处理后,再经多条神经通路把这些信息传送到脑内更高层次的中枢,进行高层次的加工处理,甚至形成主观意识,或经一定的神经通路传送到运动神经核(如眼动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核等),从而做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功能反应。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高级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人的前庭系统可分为三部分:外周前庭系统、前庭中枢处理系统和运动输 出系统。 1.1 外周前庭 1.1.1 前庭器官 外周前庭系统由前庭器官与前庭神经组成,它们传送有关头的角速度、线加速度和相对于头的方向的重力线等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和小脑。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加工,并与其它感觉信息相组合以判定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完整版前庭系统生理学是研究前庭系统功能及其正常活动规律的科学.doc

平衡生理学 前庭系统生理学是研究前庭系统功能及其正常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维持平衡功能的三个信息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这 3 个系统的外周感受器感受身体位置、运动、以及外界的刺激,向中枢传送神经冲动,经平衡中枢信息整合处理后,传出指令 达相应的运动神经核,通过各种反射性运动,维持身体在空间适宜的位置,亦即维持平衡。 前庭感受器感受头的运动及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信号:半规管壶腹嵴感受头的旋转运动,即感受头部角加速度运动刺激;而耳石器感受头部直线加速度运动刺激。重力也属于一种直线加速度运动,当头倾斜时,耳石器可感受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改变。因此,可将所有作 用于人体、并可引起前庭平衡反应的外力,分为角加速度运动和直线加速度运动两大类。 视觉感受器主要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物体位置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于周围物体运动的信 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确定从耳石器传入的信号是由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倾斜 刺激而引发,还是因头部线性运动刺激所产生的。 而体感系统通过位于肌腱、关节和内脏的本体感受器,感受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以及身体 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比如,体感信息可帮助中枢神经系统区别头部旋转的信号是头部 相对于颈部的运动所刺激而产生,还是由躯体在腰部的弯曲所引起。 因此,身体平衡的维持是由前庭系统、视觉系统以及本体感觉系统三者传入信息与平衡整合 中枢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如果这 3 个系统中有任何一个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在代偿功能出现后,依靠另外二个系统的正常功能尚可使人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维持身体平衡。倘若这 3 个系统中有 2 个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维持身体平衡。例如,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在黑暗环境中或闭目时行走常感不稳,此乃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皆不能向中枢神经 系统提供信息之故。就维持平衡功能而言,上述 3 个系统中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二、前庭感受器的生理 前庭感受器包括 3 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一)前庭毛细胞兴奋的机制毛细胞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胞膜这种离子通 透选择性是通过膜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来实现的。实验观察到,在生理性刺激时,毛细胞顶部表皮板电阻的变化与静纤毛的弯曲角度有关。兴奋性刺激引起毛细胞膜电位的电压变化 称发生器电位,后者引起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入神经末梢,调节传入神经的排放率,前庭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神经电活动传入各级前庭中枢。因此,毛细胞参与机械-电转导过程。前庭毛细胞的静纤毛尚可随钙离子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劲度,这可能与静纤 毛结构中含有肌动蛋白有关(Orman 和 Flock , 1983)。 (二)半规管的生理功能膜半规管的内径约0.4mm,管腔内充满内淋巴。膜半规管管腔内 的内淋巴在膜壶腹处被壶腹嵴帽所阻断。壶腹嵴帽为一弹性结构膜,它从壶腹嵴表面延伸至

口腔前庭的解剖结构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前庭的解剖结构: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在息止颌位时,此腔隙经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在牙关系闭或颌间固定的患者,可经此空隙输入流体营养物质。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以下具有临床意义的表面解剖标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前庭沟:口腔前庭沟亦称唇颊龈沟。即口腔前的上、下界。沟呈蹄铁形,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前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上、下唇系带: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粘膜小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明显。制作义齿时,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儿童的上唇系带较为宽大,并可能与切牙乳头直接相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唇系带也应逐渐缩小,如果持续存在,则上颌中切牙间隙不能自行消失,影响上颌中切牙的正常排列,需手术治疗。 颊系带: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双尖牙区的扁形粘膜皱襞,其数目不定。一般上颊系带较明显,义齿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 腮腺导管口: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作腮腺造影或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时,须找到此导管口。 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 翼下颌皱襞: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切口的部位。 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称颊垫。其尖称颊垫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襞前缘,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颊垫深面为颊脂垫。该垫因系脂肪组织构成,因而颊垫尖的位置有时不恒定,该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远离翼下颌皱襞,此时麻醉穿刺点应作相应的调整。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前庭系统的功能解剖学 (原创)-1

前庭系统的功能解剖学(原创) 岳文龙教授 正如大家所知,前庭系统是人类调制自身与周围空间关系而发育形成的神经结构,疾病状态下,常常表现为这种空间位置感觉的异常,即我们所说的眩晕症状;同时,这些功能的异常引发的运动障碍则构成了临床所谓的体征,例如眼球震颤、身体倾倒以及恶心和呕吐等。作为医生而言,正确地诊疗眩晕性疾病,也需要从认识人类前庭系统的解剖结构开始,而这种纯粹的解剖学的学习常常使我们临床医生感到枯燥而复杂。因此,从应用的目的出发,结合相关的功能展开解剖学的认识,或许对于我们理解前庭系统的奥秘和正确地诊断与处理眩晕性疾病有所帮助。在偌大的宇宙中,各种生物体都与周围的空间发生着相对的关系,静止的或动态的,毫无例外地需要平衡机制加以调制,否则,无论是身体的静止还是运动都难以保持稳定状态,从而出现感觉的或者运动的问题,比如空间位置感的幻觉,我们将其称之为眩晕。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这个过程需要以下三个环节: 1.感知通过前庭系统的末梢感受器捕获外界信息,诸如眼睛、关节或者耳朵等结构,借助于神经通路将这些平衡信息传达到各级相关的神经中枢。因此,外周平衡感受器的存在是平衡感觉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体进行平衡调节活动的保障。 2.统合大脑负责对相关来自于外周感受器的平衡信息进行的

收集、综合、分析与判断,然后,向平衡系统的效应器发出调节指令。因此,前庭中枢不仅负责着平衡的感受,而且,也司理着平衡的调整过程。显然,中枢性疾病引发的眩晕不仅出现平衡的的感觉障碍,即眩晕症状;同时,也并发着判断上面的问题,往往难以清楚地表达眩晕的具体内涵,换句话说,中枢型眩晕病人不能够清楚地描述眩晕的平面等,所以我们称这类眩晕为头昏,也就是英文Dizzy一词的含义,有别于周围型眩晕的真性眩晕,即Vertigo。 3.调节前庭的反馈系统,例如眼睛、脊柱、四肢、自主神经等则按照中枢系统的指令,改变着自身的功能状态,使得身体产生相应的运动与调节,从而保持了身体的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人体的前庭系统包括外周的感受器、中枢和效应器三个部分,相互之间进行着有序的协调,任何环节的功能障碍都可能造成身体的平衡失调。临床上,我们可以将源于外周感受器疾患而出现的眩晕成为外周性眩晕,而中枢系统缘故导致的眩晕叫做中枢性眩晕。诸如脊椎、关节或眼病等外周效应器形成的身体稳定性受损,也称为外周性平衡失调,而部归为眩晕的范畴。眩晕,是一种感觉方面的问题,就前庭系统的整体功能而言,仅有外周感受器和中枢具有感受、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而平衡的效应系统没有感知平衡的作用,仅仅是按照中枢的系统的指令被动地进行运动,因此,这个部分的疾患造成的人体位置失衡仅仅是运动活动态的失调,决不是平衡的感觉,因此,将这类体征叫做平衡失调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 中耳鼓室: 中耳鼓室内可见:一条神经,二块肌肉,三块骨,四个骨凸,五个骨孔,六个骨壁。 一条神经:鼓索; 二块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三块骨: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四个骨凸:岬,锥隆起,面神经管凸,外半规管凸; 五个骨孔:咽鼓管鼓室口、前庭窗、蜗窗、乳突窦口和外耳道内口; 六个骨壁:上壁(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内侧壁(迷路壁)。 前庭蜗器vestibulocochlear organ又称为耳ear,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感受器(听器)和位觉感受器(平衡器)位于内耳;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装置,是前庭蜗器的副属器。听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觉器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重力变化和运动速度刺激的感受器。二者的功能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 第一节外耳 外耳external ear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 一、耳廓 耳廓auricle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盖着皮肤。耳廓下1/3 为耳垂auricular lobule,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是临床采血的部位。耳廓前外侧面凹凸不平,从前面观察耳廓,可见耳廓周缘卷曲,称耳轮。耳轮前起自外耳门上方的耳轮脚,围成耳廓的上缘和后缘,连于耳廓下方的耳垂。耳轮的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对耳轮的上端分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有三角形的浅窝,称三角窝。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狭长的凹陷,称耳舟。对耳轮前方的窝称耳甲,耳甲被对耳轮脚分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门external acoustic pore。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耳甲腔后方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耳屏间切迹。 耳廓后内侧面的隆凸与前外侧面的凸凹相对应。对向耳舟、耳甲、三角窝的部分分别称为耳舟隆起、耳甲隆起、三角窝隆起。与对耳轮、耳轮下脚、耳轮脚对应者,分别称耳轮窝、对耳轮横沟、耳轮脚沟。

口腔前庭的解剖结构

个人收集整理-ZQ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地蹄铁形地潜在腔隙,在息止颌位时,此腔隙经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地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在牙关系闭或颌间固定地患者,可经此空隙输入流体营养物质.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以下具有临床意义地表面解剖标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口腔前庭沟:口腔前庭沟亦称唇颊龈沟.即口腔前地上、下界.沟呈蹄铁形,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地沟槽.前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地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上、下唇系带: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地粘膜小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明显.制作义齿时,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儿童地上唇系带较为宽大,并可能与切牙乳头直接相连.随着儿童年龄地增长,唇系带也应逐渐缩小,如果持续存在,则上颌中切牙间隙不能自行消失,影响上颌中切牙地正常排列,需手术治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颊系带: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双尖牙区地扁形粘膜皱襞,其数目不定.一般上颊系带较明显,义齿基托边缘应注意此关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腮腺导管口: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地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作腮腺造影或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时,须找到此导管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地后方,该三角地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地颈缘,其尖朝向后方;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地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翼下颌皱襞: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地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地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切口地部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称颊垫.其尖称颊垫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襞前缘,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地重要标志.颊垫深面为颊脂垫.该垫因系脂肪组织构成,因而颊垫尖地位置有时不恒定,该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远离翼下颌皱襞,此时麻醉穿刺点应作相应地调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前庭蜗器的解剖

前庭蜗器的解剖 &声波的传导通路

一、预期目的: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是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器。本实验主要通过解剖分离,暴露前庭蜗器中的鼓膜。三块听小骨/骨迷路等重要结构,以展示声波的传导通路。 二、实验意义: 前庭蜗器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和位觉器官。学习认识前庭蜗器的结构对于今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将通过亲自动手,分离展示前庭蜗器的结构,从而达到对该结构的熟悉,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验原理 (一)人耳结构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是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器。外耳分为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

乳突小房。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迷路。骨迷路由骨密质围城的腔与管,从前内侧向后外侧眼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可分围耳蜗前庭、半规管。他们相互通连,其长度约为18。6毫米。膜迷路包括蜗管,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 1.耳廓 位于头部的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包括耳垂、耳轮、耳轮脚、对耳轮、对耳轮脚、三角窝、耳舟、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外耳道 外1/3软骨部,内2/3骨部,在成人长月2。0~2。5厘米。 3.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4.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传导声波。 1)鼓室:鼓室壁、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 (1)鼓室六个壁 A.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凸窦的上壁,薄,邻颅中窝。 B.下壁:亦称颈静脉壁,仅为一薄层骨板,邻颈内静脉。 C.前壁:亦称颈动脉壁,即劲动脉管的后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的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的为咽鼓管鼓室口。 D.后壁:亦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的乳突小房。乳突窦下房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内含镫骨肌。该肌的肌腱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