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最新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人教版)

2017最新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人教版)

2017最新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人教版)
2017最新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人教版)

2017最新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第一章:声现象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

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

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

【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

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

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

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 、B 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

有。

【拓展变式】

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___。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

例:。

【例4】小明正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歌唱家的歌声通过传

到收音机,这歌声对正在专心做作业的小良来说是(乐音/噪声)。

【拓展变式】

城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

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

现的()

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D.以上三种均是

三、【课堂检测】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4.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D.岸——水——鱼

5.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中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B.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导学提示

例1全面考察学

生对“观察水的

沸腾”实验的掌

握情况。教者在

此可提醒学生,

烧杯下垫有石棉

网,可均匀受热。

用酒精灯的外焰

加热,酒精灯外

焰的温度高。拓

展变式,是针对

性的变式训练。

在此可补充画水

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自主学习】

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量程为,分度值是。

2、人们将物质的称为物质的三态。

3、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

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放热的物体能量。物态变化有、、、、、六种形式,其中的三个吸热过程是、、

其中的三个放热过程是、、。

4、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形式汽化的。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

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

0oC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像,可知物

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二、【课堂导学】

【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

纸板外,还需要器材有和。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

(3)实验中观察什么?

(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_ __;水的

声音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

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

【拓展变式】

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点,取了200g的水加热,右表是他们

(1)加热前水的温度19℃,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吸收的

(2)热量为J。(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3)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

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例2考查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熔化和

凝固过程中的

状态变化情

况,同时训练

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

力。

例3旨在强调

晶体熔化的条

件。拓展变式

强调液体沸腾

的条件。

例4的复习,

让学生明确日

常生活中的

“烟雾”、 “白

气”都是水蒸

气的液化现

象,只是水蒸

气的来源不同

而已。

(4)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例题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从图中可看出:海波

是_ ____(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 _____;熔化过程用了 _____

分钟的时间;在B 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 __;在D 点海波的状态是__ ____。 【例题3】0℃冰放在0℃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水中的冰会不会熔化呢? 为什么? 【拓展变式】水饺在水中为什么怎么煮都不会变黄变焦呢? 【例题4】舞台上常需“烟雾”的效果,它是借助于干冰形成的,试分析“ 烟雾”的形成 【例题5】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 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 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请解释这些现象 三、【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是: (1)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________ (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刚写的毛笔字一会儿就干了 。

(4)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很快又变成了岩石 。

(5)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吸热,云层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小冰晶变大后,下落后 成水,落到地面形成了雨。

(6)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 现象。

(7)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 现象。

(8)雾的形成,是 现象。

(9)霜的形成,是 现象。

(10)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这是 现象。

(11)寒冷的冬天,眉毛上结成小冰晶,这是 现象。

(12)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内表面结成的冰花,这是 现象。

2、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

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光的反射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例2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理解。知道光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了解不可见光的作用

例3考查学生

对光的直线传图1 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第三章:光(第1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光源:自身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光源。月亮___________光源(是/不是)

2.光的颜色:

(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白色的,将白光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4)光的三原色:_____________,即这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获得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5)颜料的三原色: _____________,即这三种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获得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颜料。

3.人眼看不见的光

(1)人眼看不见的光有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也是“光家族中的成员”只是人们无法感觉到,就象次声波和超声波人们无法听到一样,

(2)_________________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它能使被照的物体________,具有热效应

(3)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可见光叫紫外线,它最显著的性质是__________。

4.光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__________。在可见光中,____光的发热本领最大。

5.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_____ 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都是由_______ 造成的。

(2)光在_________中传播得最快,其数值为v =____ _____m/s =____ _____km/s 。

二、【课堂导学】 【例1】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 A .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 .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 .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 .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举一反三】在无其它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 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_____色,裙子是_____色。

【例2】如图1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到达绿

纸做的光屏上,光屏上应该有________种色光,但眼

睛只能在光屏上看到_________光;对于流入市场上的

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_____来辨别真伪。

【例3】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___________传播理论。 如图2所示,位于地球上A 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____食,位于B 区域的人看到 的是日______食。

导学提示 例4考查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理解,

弄清像的大小和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并能作出小孔成像的光路图

【举一反三】2009年7月22日上午9∶30,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发生“日全 食”现象。如图3所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

上,则地球应在图中 所示的位置。(甲/乙)

【例4】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北宋科学家沈括也做过精彩的描述, 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 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富所 束,亦皆倒垂…”。(如图4)

某同学用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下图所示。

⑴请在下图中作出蜡烛AB 在屏上所成的像A ′B ′(要求标出A ′、B ′)。

⑵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

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 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 成 (正比/反比)。

⑶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光斑的直

径为2.8cm ,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3.0m ,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lO 11m ,由此可以估

算出太阳的直径为 m 。

三、【课堂检测】

1.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株洲长江北路茂密的樟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是光的 现象,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 。

2.在暗室中将三原色光投射到白色屏上,其投射情况如图所示,A 区域是____色,光在白色屏上发生的是________(镜面/漫)反射。

3.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水中月亮

C .雨后彩虹

D .海市蜃楼

4.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

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

与常见的彩虹色彩

4 图2 图

3

导学提示

例1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作图问题有三类:一是已

知物和镜面画出像;二是像和镜面画出物;三是物

和像画出镜面。 【注意】 ①画物要用实线;②像及物像连线要用虚线;③镜面要打上斜线。 平面镜作图题:(1)确定

虚像的位置;(2)确定观

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

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

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直线传播

B .小孔成像

C .光的反射

D .光的色散

第三章:光(第2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____ _____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 _____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 _____;反射角____ __入射角。

(1)镜面反射——将平行的入射光线沿________反射出去,即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

(2)漫反射――粗糙表面能将平行的入射光线向__ ___反射出去,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____________。在光现象中,光路具有__ ___性。

3.应用——平面镜:

(1)成像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__ _像,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__ __ 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 __ __。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以 __ __ __对称。

(2)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完成下列光路图

(1)平面镜水平放置,一束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射入,如图1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如图2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 ,S 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 过A 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3)已知点光源A 和两条反射光线,试在图3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4)图4所示的a ,b 是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二、【课堂导学】 【例1】 在图5中画出物体ABC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例2】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它在湖中的像是 (实/虚)像。 小鸟距湖面6m 时,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是 M 。

【举一反三】图6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 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 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 影?( ) A .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B .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物体的高度比真实物体略大一些。

【例3】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成30

如图所示请你在题图7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例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

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8所示,移动后面的

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验证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验证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C.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D.验证平面镜成像满足光的反射规律

【举一反三】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8所示,烛焰在平

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像(实/虚),放在图中B处“烛焰”上的手指

被烧痛(会/不会)。操作中某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后方的

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三、【课堂检测】

1.一束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若反射角为30。,则入射角为()

A.00 B.300 C.450 D.900

2.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笔“断”了B.水中倒影C.邮票放大D.手影

3.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如图,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的后方。

(1)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2)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图6 图7 图8

成的像是 (虚/实)像。

第四章:光的折射(第1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通常会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例举:(1)早晨看到位于地平线 的太阳(2)看到池底变 了(3)水中的筷子向 折起(4)海市蜃楼(5)幻日、太阳变扁、变方等(6)彩虹等。

3、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_两侧。当光从空气____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____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______。根据光路的______,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入射角。

4、中央比边缘______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央比边缘______的透镜叫做凹透镜。透镜的中心叫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叫______,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所会聚的点叫______,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5、请使用三种方法鉴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6、有一个不知焦距的凸透镜,你用什么办法可以粗略测出它的焦距?

7、完成下列光路.

二、【课堂导学】

【例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

【拓展变式】

如右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 折射,OB 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法线和大

致的折射光线。

【例2】我们观察到水中的鱼和水中的云,它们形成的原因,前者是由于

光的_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__像(虚/实);后者是由于光的________

而形成的 像(虚/实)。

【拓展变式】 O

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光的折射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空气中角大。并让学生动手画图举一反三。 例2考查学生对光由于折射成像的理解。区分由于反射成像。学生可试举实例,巩固重点知识。

导学提示 拓展变式2难度较大,要求学生领会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 例3图形较抽象,学生要抓住两角相等的必是入射、反射角。要给学生留有分析时间。 例4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拓展的能力

1.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2.如图,MM ′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P 是一个物点,P ′是P 的像点,

图中画出了由P 点射向界面的两条光线,请画出这两条光线进入另一种

介质的折射光线。

【例3】如上右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处发生反

射和折射,则 是反射光线,折射角是 。

【例4】如右图所示,东东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

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

紫的色带。东东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

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东东想:

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与同一个凸透镜

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

是否相同呢?

请写出你的推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你推断的理由是: 。

三、【课堂检测】

1.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使这束光的入射

角增大,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 .反射角变大

B .折射角变小

C .折射角变大

D .折射角仍比入射角大

2.一束与水面成50°夹角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则折射角 ( )

A .小于50°

B .大于50°

C .大于40°

D .小于40°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人容器中,在P 处形成一光斑,在 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

A .向左移动后静止

B .向右移动后静止

C .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D .仍在原来位置

4.图中所示现象中,应该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的是 ( )

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透镜成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灵活解决简单问题。并能够熟练透镜成像性质的应用。

第四章:光的折射(第2课时)

一、【自主学习】

1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从左到右依次放置 、 和 ,首先要使它们在同一直线上,其次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 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

4、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 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 。

5、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远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方,近视眼应戴 矫正,其作用是 ,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

6、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是近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应戴 矫正,其作用是 移,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 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 镜。常见的望远镜有__________

8、显微镜的目镜是 焦距的 透镜,物镜是 焦距的 透镜,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 、 的 像,再通过目镜成 、 的 像,近处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成一个 、 的 像。

二、【课堂导学】

【例1】三个焦距都是20cm 小明利用它们做了一些简易光学器 材,第一个做成了简易照相机,拍摄

了墙上的一幅画;第二个做了一台投 影仪,演示了一张幻灯片;第三个直

接作放大镜使用,观察一只小昆虫, 画出对应关系正确的连线。 【拓展变式】

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

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透镜45cm 处,成的像情况是:( )

A 、放大的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例2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熟练

程度。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巩固重点

知识。 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2】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10cm 。某同学蜡烛放置在透 镜前15cm 处,左右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 该同学作适当调整(物距不变)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 像。该像的性质是 。 【拓展变式】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的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 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的水凸透镜(与注射器 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 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所示。 (1)在此实验装置中,_____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 _____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视网膜。

(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要求写出实验过程。

三、【课堂检测】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镜,外界物

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的实像。(正立/倒立)。常见的视力缺陷有和______。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根据该光路图,这

个人可配戴_____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它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__(前/后)移。

2、有一次,小明在他家的写字台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 报纸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报纸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_________像(实/虚)。

3、在练习调节教学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

清晰画面. 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

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_______(增大/减小)投影仪与屏幕

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_(上/下)移动。

4、如图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________

的实像,落在目镜_________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

正立_________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

可以选用合适的_________(近视/远视)镜片来代替。

5、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三棱镜

D.玻璃砖

6、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

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

原理可以制成 ( )

A 、照相机

B 、幻灯机

C 、放大镜

D 、潜望镜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一、【自主学习】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符号为___。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正确使用时首先应观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在读数时,视线要 ,估读时只允许估读到____________。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符号 。时间的测量工具是 。

3.测量时, 值和 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只能______,不能______,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

4.特殊测量方法:(1) __________;(2) __________;(3) __________;

5.在物理学里,我们把 叫机械运动。

6.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国际单位是__ 。

7. 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_________,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_________。

8.在描述物体运动时, 叫参照物。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9.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1) ;(2) 。

二、【课堂导学】

【例1】图中上方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cm ,下方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_____cm ,_____(上/下)方刻度尺更精确;按上方刻度尺读取木块的长度是

___________cm 。 按下方刻度尺读取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

【拓展变式】如上右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一木块的边长,就工具的分度值

而言,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_____尺不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刻

度尺所测木块的边长为_____ cm 。

【例2】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

示,用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 cm ,可算出细

铜丝的直径约为 mm 。这种特殊的测

量方法叫做 ,还可以应用到那些地

方 。

【例3】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

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 ,b 示。

(1)由图a 可知,甲车在作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

为____秒。(2)由图b 可知,在AB 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米。 (3)比较图ab 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乙车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 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长度测量及读数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分度值不同测量工具的精确程

度不一样,读数的结果也不同,因为估读不同。并且增进学生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例2考查学生对特殊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可试举实例,巩固重点知识。

(s)

【拓展变式】右上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可知:

甲做的是 运动,乙做的是 运动;3s 时,甲和乙的图线

相交,这说明了 。

【例4】如图10为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

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作的是 运

动(匀速直线/变速直线)。小球从B 点到F 点运动的路程是 cm ,平均

速度是 m /s 。

【拓展变式】1、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以12.91S 的成绩夺

得110m 栏冠军。他比赛时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

【拓展变式】2、如右上图小球沿一曲面滚动,间隔相等时间所拍摄的照片如

图所示,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先变_________,后变_________。

【例5】一天某市的天气格外晴朗,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飞行。某人走进一

座高高的商业大厦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移动。该大厦其实牢牢地耸立

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造成此人错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 .地面

B .商业大厦

C .蓝天

D .飞行的白云

【拓展变式】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

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为( )

A .一定上升

B .一定下降

C .一定静止

D .无法确定

【拓展变式】2、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的同步卫星是________的,太阳

是________的。飞机在空中飞行,受油机想让加油机给它加油,它们的

飞行方向必须_________,快慢也应该_________,让二者处于_________状态。

【例6】一列长为140m 的列车以72Km/h 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

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拓展变式】火车在钢轨上作匀速运动,钢轨每根长12.5m ,车轮滚过钢轨

接头处要发生一次撞击声,通过数撞击声的次数就可测得火车行驶的速度,

某人从听到第一次撞击声时开始计时,25s 内共数得51次撞击声,则该火车

导学提示 例3考查学生对速度方面知识的理解,分析历年来中考的趋势速度知识的考查侧重和图像的结合。 例4考查学生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复习平均速度的计算过程。进一步强化对于图像题的理解能力。例5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参照物的选取能力的考查。 【例6】是纯思维应用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全面覆盖书本出现的知识点的目的。

导学提示

例1此题是对密度知识的深度考察,是密度计算与图像的结合,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

方法选取特殊值进行精确计算,然后进行比值运算;第二种方法学生思考。

例3 考查学生利用公式解决

空心部分体积

的问题

例4 考查实验测盐水的密度问题

速度应为多少?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自主学习】

1、 的多少叫质量。质量国际主单位是: 。1t= Kg= g= mg 。物体的质量不随 , , 和 而改变,是物体的物理 。实验室常用 测质量。

2、某种物质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 ;密度主单位

是 ,1g/cm 3= Kg/m 3= Kg/dm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不

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 。水的密度ρ= Kg/m 3,其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 上,把 处;(2)调

节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 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读数(注意左右放错问题)

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 ;(2)加减砝码要用 ,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 放在托盘上。

4、物质的物理属性除密度外包括 。

二、【课堂导学】 【例1】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质最,横坐标表 示物体的体积。图像a 、b 分别表示物体甲、乙的质 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像可知ρ甲:ρ乙= 【例2】体积是40cm 3的铁块,质量为316g ,铁的密度是____g/cm 3。 若锯去一半,所剩下一半铁的密度是_____g/cm3。 【例3】一个体积为30cm3的铜球,质量为178g ,这个铜球是实心球还是空 心球?若是空心球的,求出空心体积。(ρ=8.9×103Kg/m3) 【例4】某同学在做“测定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时,采用如下步骤: (1)取一空玻璃杯,用调好的天平称量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天 平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甲所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第一章:声现象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 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 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 【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 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前预习 一、宇宙的组成和原子结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 ________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又由能组成的。原子是由处于中心的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和组成的。 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二、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很强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比较大,粒子间的作用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具有;气体物

质,分子间距离较大,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因此,气体具有。 三、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单位,符号是。 6nm= 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有。 课堂达标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0、3 0、4nm,那么 0、 4nm=__________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分子能用肉眼看到,而原子不能C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粒子叫分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固体的的体积一般比液体的体积小的原因是 ( )、固体的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中振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固体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液体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的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课后巩固 一、基础训练 1、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 _____态、液态、 ______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 ____________。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_________,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 _________。

初二物理导学案

初二物理导学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物理导学案编制:审批: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6页,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 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1)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3) 课题:运动的描述序号:03 (5)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7)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9)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12)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14)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16)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18)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20) 课题:温度计(二)序号:12 (21)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序号:13 (23)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序号:14 (25)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序号:15 (27)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序号:16 (29)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31)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33)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35) 课题:光的反射(二)序号:20 (37)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1 (39)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2 (41)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3 (43) 课题:光的色散序号:24 (45) 课题:看不见的光序号:25 (47) 课题:透镜序号:26 (49)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序号:27 (52)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序号:28 (54) 课题:眼睛和眼镜序号:29 (56)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序号:30 (58)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一)序号:31 (60)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二)序号:32 (62) 课题:质量(一) 序号:33 (64) 课题:质量(二) 序号:34 (66) 课题密度序号:35 (68)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6 (70)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序号:37 (74)

初中物理《压强》导学案

《压强》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设计教师: 一、我的学习目标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研究方法 2.知道压强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 二、我要突破 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理解压强 三、实验器材: 海绵、小方桌、砝码、气球、盒装奶、刻度尺 四、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五、开始学习 1、我来回答 (1)你左右两只手指的感觉是? (2)你看到的现象是?人对气球施加的作用力是?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的_____不同。 (4) 压力作用效果可能和_____和____有关。 2、我来探究 探究目标: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①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比较受力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实验器材中受力物体如何选择? 选择受力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③控制变量法具体如何操作?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我来设计】 实验序号受力物体受力面压力下陷深度1 2 3 【实验进行中】 【我的探究成果】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我的认识 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根据公式可以知道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我来归纳: 增加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来挑战 1、红军叔叔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入沼泽,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 也在其行列,你该怎么办呢? 2、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C.斧刃磨的很锋利 D.木凳上放置一块柔软的座垫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序号:01 课题:科学之旅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

序号:02 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7、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初中物理弹力导学案

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建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6.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的方法感受弹力并感受到弹力变形的物体具有能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7.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初步感受力; 2.通过已有生活中经验来感受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3.家庭活动:利用家中器物自制测力计 创设情景 古人在打猎、奔跑、搏斗、提重物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力的作用。 什么是力呢,它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课内探究 【问题1】力是什么? [思考]观察图 [百度图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6761858.html,/view/70fe3b373968011ca30091d0?fr=prin 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人都在做什么?这些作用都是由什么产生的? [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现有器材感受人对物体的作用(推、拉、举、压) [交流] 1、讨论其他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同样效果? 2、如果要产生力,至少要涉及到几个物体?; 3、你能找到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例子吗? 4、受力的物体与没有受力的时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总结] 1、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对物体的作用来代替。 2、物理学中,把的作用称为力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分别称为物体和物体。 【问题2】弹性形变和弹力 [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拉橡皮筋②压气球③拉弹簧,并观察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1]物体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物体的。 [总结1] 1、物体的和的改变,叫做形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初三物理学案

初三物理学案 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本节课,你需要知道的)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学习过程 1.音调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观察并仔细听,得出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_________,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__。 物理学中,我们用____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如,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频率相当于次/秒)请同学们记住: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我们需要了解的: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Hz。人们把高于2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教师演示课本上39页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得知: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 由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四、同步习题 了解一下: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1.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2.发声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_. 3.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_音调越高;__________音调越低. 4.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__,响度越大;__________,响度越小.响度还跟__________有关系. 5.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善声音的音色 D.减小噪音 6.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 四、反馈习题 1.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而载着花蜜飞行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否采了蜜,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的路线不同. D.飞行的高低不同. 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音色逐渐改变。 B.音调逐渐降低. C.响度逐渐降低. D.音调,音色,响度都不变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鸟语、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辨别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频率D。音色。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仔细想一想,你们学到了什么,自己总结一下吧。六.作业 请完成《配套练习册》P32,1—4。

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一、实验原理 P=UI 二、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结论 1.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较暗; 2.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正常; 3.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较亮。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三、今日感悟 《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估计生活中某些用电器的电功率 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1度电可以使一盏100的灯泡正常工作10h B.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为150 C.一个重为2N的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20J D.家用电扇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5A,则它的额定功率为55 【答案】C

【解析】因为1度=1·h,P=100=0.1kW,由=Pt得:t=/P=10h,所以A符合实际;假设小明的体重是m=50g,三楼的高度是h=9m,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所做的功约=Gh=mgh=4500J,若其功率为150,上楼所用时间为t=/P=4500J/150W=30s,B选项符合实际;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Gh=2N×3m=6J,C选项不符合实际;家用电风扇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工作电流是0.25A,则额定功率由:P=UI=220V×0.25A=55,D选项符合实际。故选C。 A”最可能是下列哪个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 A.家用电冰箱B.家用空调器C.普通计算器D.普通的白炽灯 【答案】 【解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若电流为0.15A,其功率为P=UI=220V×A=880W,普通的白炽灯功率通常在几十瓦,D 选项符合题意家用电冰箱功率在几百瓦,A错;家用空调器通常在一千瓦左右,B;普通计算器使用纽扣电池,容量小,电流通常不到1毫安,C错误。 从电能角度求电功率 根据电能表的参数,计算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再利用,求出电功率。 【答案】【解析】小丽同学家电饭煲上的铭牌模糊不清,她想利用标有3000revs/(Kw.h)字样的电能表测量电饭煲的功率。她断开家

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导学案全册合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三环:自学展示反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 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 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 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 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 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 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 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 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 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 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 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 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 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 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 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 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 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 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 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 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 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 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 时比较运动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4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________ 量筒怎样正确使用?3、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4、物质的密度能测量吗?(“能”或“不能”);测量的原理是;即是要测出物质的和;再根据这两个物理量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 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二、课堂导学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2、量筒上的单位标度是;量筒壁上的最大刻度是量筒的;量筒壁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值。3、拿出一只量筒,学生填出这只量筒的量程;分度值是。4、如何在量筒上读数呢?(1)、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与液面,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学生看课本图6.2—1和6.3—2)(2)、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直接测量,可是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即先测出量筒中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和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1、课堂上练习用量筒分别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一、测量液体的密度拿出一杯配制的盐水,要求学生设计测出它的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看能有几种方案?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干燥量筒m1;2、将被测液体倒入一定量到,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该液体的体积。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思考讨论:实验时可先称出量筒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再把液体倒掉后直接测出量筒的质量m1,在两者相减,得到液体的质量吗?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 4、根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例1.1.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1)在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按正确的顺序将下列各步骤前的字母排列________ .A.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B.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C.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线处.(2)实验所依据的公

初中物理导学案论文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心得体会 如今,导学案无疑已成为新式课堂的载体。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导学案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编写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把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 其次,学习目标应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适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制定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能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学习

目标”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要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当然,所制定的目标也要具有可行性,切勿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二、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我认为,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1.预习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可利用的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如:向家长了解并思考,刚洗好的衣服应该怎样晾晒?秋收之后,家里人是怎么晾晒稻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做 这些题目,同时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课堂就不容易开小差。 2.预习作业应有适当的动手实验内容。 有些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 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完成此类预习的时候,直接打开课本,依葫芦画瓢,脑子中却毫无印象。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浪费时间。老师在编写导学案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少一些“死知识”,多一些“做一做”。如:在手背上涂一些白酒,白酒会,同时手背会有的感觉,

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学案 算专题

《计算题专题》复习导学案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现在的计算题的计算量和计算难度都要求不高。无论是解好哪种类型的物理题,除了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外,解题时审题是关键,否则将会离题万里,前功尽弃。 审题时需注意: (1)理解关键词语 ①光滑、不计阻力、轻质(杠杆、滑轮)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 ③升高多少度,和升高到多少度;降低到,降低了 ④有用的功率还是总功率、功率还是效率等 (2)挖掘隐含条件 说到家庭电路意味着电压220V,各用电器并联 说到气压是标准大气压,意味着压强是105Pa,水的沸点是100℃ 说到不计能量损失,意味着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效率是100%.

说到用电器正常工作,意味着用电器上加的是额定电压。 (3)排除干扰因素 物体水平移动时,不会克服重力做功,此时物体的重力就是干扰因素。 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表明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的“上升”、“下降”及“不同的速度”均为干扰因素。 两灯串联,甲比乙亮。这里的“甲比乙亮”就是判断电流相等的干扰因素。 表格类题目中有很多数据,不一定都有用,要快速搜寻有用,排除干扰因素。 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1、细心读题审题 2、寻找解题根据 3、解答和检验 解计算题的一般要求: (1)要明确已知条件和相对隐含条件,确定主要解题步骤。 (2)分析判断,找到解题的理论依据。 (3)分清各个物理过程、状态及其相互联系。 (4)计算过程应正确、规范。要正确写出有关的公式,正确代入公式中物理量的数字和单位。能画图的可以作图辅佐解题。

解计算题应注意: 单位的统一性;物理量的同体性、同时性;解题的规范性。 【计算题主要类型】 一、力学综合: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有五个主要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阿基米德原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六个重要物理量:速度、密度、压强、浮力、功和功率。力学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找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计算公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中考热点 (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计算浮力、密度、液体压强等; (2)以简单机械为平台,与运动相结合,计算速度、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等。 2.涉及公式: 速度 t s v = 重力 mg G = 密度 V m = ρ

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课本预习】 物质的构成 1、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的,一般的直径只有,通常以为单位来量度。 2、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这些、。 分子热运动。 1、的现象,叫做。 2、现象可以在之间发生,也可以在 之间发生。 3、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越高,运动越剧烈。 4、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 叫做。 分子间的作用力 1、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 。之间的使得和 的不致,因而和能保持一定的。 2、现象还可以看出,物体的不是紧密地 ,而是彼此之间。但压缩和 很困难,这是因为。 3、之间既有又有。当被时,的距离变小,表现为;当被时, 间的距离变大,表现为。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和,具有一定的和。 4、相距,就变得十分的,可以 。相距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 因此,具有,容易被 5、通常之间的比的小,比的大;之间的比的小,没有 ,运动。这样的结构使得,没有确定的,具。 6、常见的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内的在不停地做;之间存在和 。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学生活动四:影响物体扩散快慢的因素 1、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的分子会运动吗? 2、它们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 3、试一试: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交流达成共识。 气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看见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