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韩国首都首尔,新加坡,香港,台湾首府台北均举办过亚洲杯,世界杯,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事。

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很少,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并均为东亚或东南亚强国,政治中心也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

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中国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对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与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⑤西方价值观影响:香港地区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台湾地区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代以后深

受美国影响,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

?2226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推行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开发战略,实行宏观调控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及

时调整发展战略、经济政策、部门结构、产业布局等,经济取得迅速

发展。结果,长期属于落后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一跃成为与新加坡、台湾、香港并列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起世界

的普遍关注。

?经济发展第一阶段:

?1953——1961年,是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8%。在金融方面,政府采取的货币改革和汇率变动等措施抑制了战后持续10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这一时期韩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工业部门,其中纤维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经济发展第二阶段:

?1962——1971年是轻工产品出口主导型阶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出口每年实际增长36%以上,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7%。

?经济发展第三阶段:

?1972——1981年,是重化工业出口主导型阶段,重点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体系.

?GDP平均增长率为8.5%,技术进步率为3.4%,即40%的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贡献的。

?经济发展第四阶段:

?1982年以后,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实施了科技主导型政策,重点是提高本国的研究以及开发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原因一:

?坚持增长导向型。工业导向型,外向型经济战略。

?六十年代初,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消费型经济为开发型经济,改内需型经济为外向型经济,1964年设立“振兴出口会议”,定每年的11月30日为“出口日”,鼓励举国上下“为出口献身”。自1962年至1981年,外贸出口以年增长30%的高速度递增,出口由0.55亿美元跃至212.54亿美元,带动GDP年递增8.3%。

?原因二:

?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及其转换,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步又一步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选择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尤其是90年代以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开始向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始终围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的方向发展。

?原因三:

?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支柱产业的重点培育,发展。三大产业的变动以及合理的调整.70年代,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9%,30.7%,40.3%,到了80年代为16.0%,43.3%,40.7%,90年代为7.7%,45.1%,47 .2%.

33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轨迹:

?1)从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起,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香港的43年时间里,是香港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时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新界划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二是内地一批资金,劳动力流入,还有一批从北美,澳大利亚,南洋一带归国的华侨在香港停留定居,带来资金和管理的经验。三是广

九铁路的通车。

?2)1946-1952年是香港战后复元和转口贸易的恢复时期。1947年至1951年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原因主要是香港对内地贸易额的激增。这一时期香港充分利用优良港口,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网,从转口贸易和航运中获利。

?3)1952-1970年香港第一次经济转型:成为以港产品出口的自由港。他们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制衣等业为先驱,充分运用来自上海等内地城市的资金和人力,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工业化成功的背景,主要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还有中国政府一直政治上稳定,经济上支持香港。

?4)1970-1997年香港第二次经济转型: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自由港。71-81年从工业化走向经济多元化。首先推行工业多元化,再是市场多元化,然后是经济多元化。70年代是香港金融业,旅游业及房地产业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时期,香港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82-97年从经济多元化走向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大量北移到珠江三角洲。国际资本进入香港与日俱增。还有政府的积极推动。

?5)97年起香港开始第三次经济转型:向经济科技化增长模式方向发展。在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制造业投资,重建香港新一代本土工业。主要是信息产品,芯片制造,制药和生物科技的现代高科技产业。

?而成为亚洲四小龙则是在80年代,即第二次转型期时,香港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机会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周期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1985年以来,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也逐渐加强,原有的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大陆,而服务业逐渐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

历史地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扮演了内地改革开放的重要角色,不但成为内地了解世界的最大“窗口”、对外贸易的最大“通道”,引进外资的最大“基地”,与国际接轨的最大“桥梁”,而且在回归之后,其经济注定将日益与内地经济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极为重要和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更紧密经贸关系才显示出其对香港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框架下,部分货物贸易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将促使香港利用资金、信息、商业创意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内地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高增值产品,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香港的信息、资金优势同内地的结合,促进香港高增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内部环境

1.香港特区政府扮演了推动,协助和支持的角色。(1)建立市场规则和实施反垄断法。这是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关键,因为一旦市场被垄断,价格信号和比较优势信息就被扭曲,企业也就难以按照比较优势进行投资决策。

(2)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波动。

(3)采取适当的方式,参与建设和投资于那些具有某种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那些需要较大规模的初始投资,以及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例如教育、卫生、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必要的基础设施部门。这样可以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起必要的基础设施,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

2.政府设立创业板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香港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3.重视整体环境的营造和宣传,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香港的经济崛起,首先因其抓住了外部环境变革机遇,积极发展;其次,香港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香港政府以及人民自身不屈不挠,积极努力地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在其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4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中心,是东南亚各国重要港口,城市的海上家童十字路口,它不仅是东南亚得去海运,空运,贸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务中心和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与石油输出港,而且成为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金融中心,第三炼油中心,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

新加坡的国民收入在1990年人均已达1231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生活水平和日本不分上下。国民平均储蓄额达到6416美元居世界第五位。而且新加坡完全没有外债,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美元,是一个综合竞争力很强的国家。

?第一:劳动密集阶段。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

?第二:资本密集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半叶,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定,新政府提出了“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的发展方针,将制造业朝着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第三:技术密集阶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基地,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此外新加坡还获得海外融资,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炼油中心。

这时的新加坡政府已经把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擎。

?第四:知识密集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时的新加坡已不在“四小龙”

的发展时期。

?1: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合适。在60,70年代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有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又适应国际需求积极转向,到八十年代又转向高科技产业,极具发展眼光!

?2:采取了区域化经济战略。由于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极为有限,新政府充分利用邻国的资源,以对外投资的方式积极参与对方的经济发展,并通过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来完善新加坡自己的产业结构

?3:政府官员高知化。新加坡的政府官员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在加上十分完善的法律体系,官员普遍十分廉洁,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这不仅有利于新加坡制定科学的发展路线,更极大的提高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55我国台湾地区属海岛型经济,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台湾经济已农业为主。

?60年代初台湾经济薄弱,急需引进科学技术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60年代至80年代台湾采取了加工出口的发展战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工业产品,经过50年代至80年代30年的发展,台湾完成了由农业到工业,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的三步曲,特别是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阶段,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工业品的出口展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90%。

?80年代后,台湾集中发展电子,资讯等高科技产业,借此推动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方向升级,资本的效率和技术的创新正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力资本的巨大推动作用。台湾很注重智力投资,把高度知识化的头脑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和加强职工培训来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适应

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创造了许多优惠的条件招揽国外人才并重视取用年轻人才。

?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内资与外资俩部分。通过维持低消费或适度消费及完善积累机制来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它的储蓄率在70.80年代超过30%,;在外资方面,台湾采用借款和外国直接投资并重的机制使得外资在台湾经济60.70年代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技术进步作为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台湾非常注重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且用高新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以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同时台湾对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他们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把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建立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产品体系。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出现了三次大调整:60年代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工业,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台湾利用这次机会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70年代,俩次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80年代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促使他们将产业结构重心向信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台湾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政府的作用。政府对经济体制进行变革,促使经济转轨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决策系统进行适度政府干预,引导经济的发展。例如,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以政策鼓励的方式发展创业投资。

?纵观四小龙,它们具有大体类似的情况。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四大要素:人,物,资金,技术与信息,制度因素来看,他们基本可归于自然资源贫乏的类型,同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因而在物的方面不具备优势。在人的因素上,他们又有优越的一面,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素质较高。而从发展战略来看,他们的出发点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自己的国(地区)情出发,切实找出本身的优势与劣势,结合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来确定战略,同时也能抓住有利的发展机会,从结构上升华,转变,最终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