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藏书家的收藏理念与文人雅兴

宋代藏书家的收藏理念与文人雅兴

宋代藏书家的收藏理念与文人雅兴

引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文人雅兴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在这个

时期,藏书家们对于收藏理念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将探讨宋代藏书家的收藏

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与文人雅兴相互影响。

藏书家的身份

在宋代,著名文人多数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并且将收集和整理藏书视为

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因此,他们不仅仅是文人,同时也是传统藏书家。

收藏理念

追求经典之作

宋代藏书家追求经典之作,特别青睐于儒家经典、诗词、史籍等传统经典著作。他们认为这些经典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学问的基石,值得被珍视和传承。

强调价值观念

除了追求经典之作外,宋代藏书家还注重从收藏中体现出自己对于价值观念的

选择。例如,他们会选择那些具有正面价值观念的书籍,而避开一些被认为具

有负面影响的作品。

物质与精神结合

宋代藏书家将收藏视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他们不仅注重积累大量的图书、文献和手稿,还注重阅读、研究和传承这些藏书中的知识,以探索其中蕴含的

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人雅兴

书法与绘画艺术

书法和绘画是文人雅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代藏书家们通常也是出色的书

法家和绘画家,他们通过自己创作或欣赏他人的作品来增添生活情趣和艺术氛围。

音乐与剧曲

音乐和剧曲在文人雅兴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宋代藏书家喜爱音乐,并经常举行

音乐会或欣赏音乐演出。同时,在观看戏曲表演时,他们也会感受到情感上的

共鸣和艺术上的愉悦。

茶艺与饮食文化

茶艺和饮食文化是宋代文人雅兴中的另一重要方面。藏书家们通常会在阅读和

研究之余,品味上好的茶叶、品尝美食,以满足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影响与遗产

宋代文人雅兴和藏书家的收藏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于经典文

化和艺术追求的精神传承至今,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

结论

宋代藏书家的收藏理念与文人雅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他们通过整理、传承藏书并融入其他艺术领域,使得宋代成为一个独特而灿烂

的时代。

注:以上内容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以确保清晰明了地展示各个

部分和标题之间的层次关系。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19张) 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市城市口号与天一阁有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编辑本段历史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天一阁正门 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 天一阁藏书楼图册(14张) 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天一阁石雕 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 人淡似菊;屋小如舟。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联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学士集句楹联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杨大司马(应琚)读书楼联 门前桂花落;阁中笔墨香。陈雪松(锦衣居士)书斋联 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魏源题书斋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题书斋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集王右军兰亭序字为楹联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清]郑夔题书斋联 看儿曹整顿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 王海日(王文成之父华)自题书室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曹雪芹题砚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与韩生镐论文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冯御史静山家”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题书斋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彭文勤(元瑞)题书房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陶行知题晓庄学校联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清人集圣教序字作楹帖 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已绝无夕不饮酒高歌。 申凫盟(涵光)题书室联 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黄炎培自题书斋 酒阑兴倦事往情迁祗不忘游过名山别来旧友; 春去仍归人老难复更休诧殿前起草海外题诗。 费西墉京兆(锡章)自撰书室联 书斋对联有两种,一种是与斋主、书斋无关,纯粹作为装饰点缀,以示风雅的,如名家手迹、历代名联等;另一种是与斋主有关的,或描写书斋景象,或抒发壮志情怀,这类对联大多出自斋主手笔,亲自题写,也有友人赠予的。我们这里讲的是后一种对联。 读文人学士的书斋对联,可以明了他们的心迹志向。苏东坡早年书斋中悬一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咀嚼这副对联,可明晓他日后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真谛即源于此。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居住在上海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的一幢花园洋房里。他在洋房的楼下辟有一间书房“有不为斋”,布置得非常幽雅。书架上洋装书和线装书并存,显眼处挂着梁启超亲笔书赠的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

藏书印和藏书票

藏书印和藏书票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21期 文·图/秦文军 在文人书斋中,你经常能看到藏书印和藏书票的倩影,这两者产生的意义在于,能无言地 表达爱书之人和图书主人对书籍的灵犀赞美。 藏书印是主人用以表示图书所有者,或表达其个性爱好而钤于古籍上的一种藏书印章,也 作印鉴标记,印章形状各异,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 藏书票则以微形绘画,大都为木刻画的形式,贴在书籍的扉页上,这样既可以作为收藏者 的标鉴,还可作为书籍的装饰品。两者都表示对图书的归属,表达个人的志向与品位,提升书 斋文化的雅格。起之源 藏书印是诞生在中国的唐宋年间,是从文入画家的书画用印中演变而来的。由于书画作品 的收藏在当时已蔚然成风,在画作上题款和钤印,就成了收藏者鉴定画作真伪或表示收藏者身 份的一种方式,藏书印也由此产生。唐宋时期,正是我国书籍出版和印刷技术日渐成熟之时, 一些私人的藏书不断地得以充实,私印中闲章渐起,从皇室人员到文人墨客均在使用。如唐太 宗的“贞”“观”连珠印、玄宗的“开”“元”连珠印、南唐李后主的“建业文堂”、苏轼的“雪堂”、米芾的“宝晋堂”等。这些斋名印通常也被作为藏书印的一个种类,钤盖在书籍上。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诗中云:“金篆方圆一寸余,可怜银艾未思渠。不知夫子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可见藏书印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 藏书票起源于欧洲,15世纪时最先在德国流行。有一张早期的藏书票,画面上是一位手持 盾牌的天使,盾牌上画有似牛非牛的图腾。这是当时勃兰登堡家族赠书给一家修道院时特制的 藏书票,也是最早的纹章藏书票。明代末期,一些西方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宣扬神 学的同时,一些教堂图书馆收藏了各种传教士带来的图书,其中有不少私人赠书,上面贴有各 种藏书票。自此,藏书票就渐渐地在我国流传开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书画家叶灵凤 曾特别撰文来介绍藏书票;1935年,广州美术教师李桦在《现代版画》上开辟了《藏书票专辑》,发表了版画协会五位会员的12张藏书票,成了我国早期藏书票中的精品。藏书印 藏书印和藏书票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藏书印是以其印文内容分类,而藏书票却以绘画艺 术分类。藏书印的种类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姓名字号章。姓名字号章是藏书印中最常见的一种,钤于书上可表示图书的归属。在有些 印童上还标有藏书者的字号、籍贯、头衔或身世门第等。如:晚清上海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印“泰峰”、晚清常熟虞绍基的“虞山翟绍基藏书之印”、清末民初徐乃昌的“积学斋徐乃昌藏书”、清方功惠的“方功惠藏书之印”、明陈明华的“丙戌进士”、唐寅的“南京解元”等。 鉴赏印。分为“鉴”和“赏”两大类,“鉴”类藏书印的印文多为“校订”“审定”“勘读”,或是直接记录鉴定结果;“赏”类藏书印的印文多为“鉴藏”“鉴赏”,如:清叶德辉 的“直山审定”,直山是叶德辉之号、明高濂的“高氏鉴定宋刻版书”、清翁方纲的“苏斋真鉴”、近代藏书家缪荃孙的“曾经艺风勘读”、清汪士钟的“郎园真赏”等。 读书或惜书印。有人喜欢在自己读过的书上钤上一印,表示此书已读。一为读书记号,二 为区分什么书未读。如:毛晋的“毛子九读书记”、清贝镛的“简乡读过”“简香曾读”(贝

藏书章

藏书章 一、定义 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辨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 古籍藏书印是指钤盖在古籍上的藏书印章。就其材料而言,或铜或金,或玉或石,明代以来石质者居多。就字数而言,或一印一字,或一印多字,或是一首小诗,或是一篇短文;从其形状来看,有方印、套印、亚字印、六面印、葫芦印、琵琶印等;就字型而言,有大篆、小篆、鸟虫篆、楷书、隶书。 二、简介 北宋苏耆、苏舜钦有“佩六相印之裔”等印。南宋贾似道有“秋壑图书”等印。明末清初藏书家万贞言的藏书印上刻有“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等字,情深意切。明清以后,宋元版书倍受藏书家珍惜,家藏宋版书者竞相夸耀,这类藏书印极盛一时。明朝文人多自号“山人”、“居士”等,故多在藏书章印上刻有这种文字,如“文水道人”,“五峰樵客”、“五峰山人”、“墙东居士”等;很多官宦之士喜欢刻藏书章,如明季振宜有印“吾道在沧州”、“柱下史”,叶盛有“镇抚燕云关防”、“巡抚宣府关防”印,表达他们“春风得意马[1]蹄疾”的情感。还有些藏书家在书印上表达追思前人之意 , 如明江苏吴宽有“延州来季子后”印。 藏书印可印在目录页或是扉页的右下角,加印此章以示本人对此书曾有过收藏的历史。 藏书印,这可是中国人发明并大力推广的玩意儿。我看,比欧洲人的藏书票强。咱们的藏书印五花八门,从极普通的名章,到书斋、书室、堂名印章,金石书画鉴藏印以至抒情言志印(著名的如郑板桥的“二十年前旧板桥”),甚至类似遗嘱的垂诫子孙印,无所不有。真草篆隶,各体皆精。诚乃天下之大观与奇观也。由此发展出进入版本鉴定行列,据印章以考订收藏源流,以至于印章真伪、印泥年代及优劣。藏书印的鉴别,已发展成版本研究的一大旁证。专门著作,如故交林申清同志的《明清藏书家藏书印》等,均为近年来应运而生之作,所惜囿于所见大藏书家范围,视野不甚广阔罢了。喜欢读书的人大都爱好藏书,每购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就在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或钤上一枚赏心悦目的藏书印,以寄托自己的心绪情趣。 三、历史流变 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的“贞观”印,到了宋太祖,已开始用“秘阁图书”这枚专门的收藏印鉴了。明清以来,私人藏书尤其重视藏书印的应用,使这一风气逐渐普及开来,一方朱印钤上书端,既为藏书者标志,又可表露藏书者的心曲,可谓方寸之间高低互见,读来意趣盎然。如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着“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明代著名藏书家、澹生堂主人祁承煌,他的藏书印文是一首诗:“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书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诗中要子孙爱惜书籍,守之弗失。明末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有一方56字的藏书印,其中一段印文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读,将到于鬻,颓其家声,无宁舍旃”,希望后代读其藏书,从中受益,如将他的藏书卖掉,则禽兽不如。顾千里有“陈黄门侍郎三十五代孙”印,陆芝荣有“忠宣第三十七世孙”印。明清之间妇女藏书章有归有光妻王氏的“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印,阮

100929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溯源

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溯源 周盈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上海市 201620)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最早的甲骨文字记录开始,中国的藏书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即使以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算,也已经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讲学之风盛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图书收藏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官府与知识分子俱藏的局面,出现了最早的私人藏书家。 一、早期:孔子墨子为私人藏书先驱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私人藏书家。他周游列国,不仅读过周王室藏书,而且到处访求历代典籍。《公羊传注》称: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而作《春秋》。孔颖达《尚书正义》引《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等等。可见他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 秦始皇焚书时,有不少私人藏书家把书藏在墙壁、山洞中,拒不上缴。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孔安国亦谓:“至鲁共王始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礼记》、《论语》、《孝经》。”《资治通鉴》载:“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甚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私人藏书并非个别现象。孔子之后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时期,各派学者的争论,古代的文献资料都被陆续编集成书,加以抄录书籍的材料容易取得,当时的学者都有藏书,私人藏书出现了一个高潮。《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韩非子》:“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等。到秦代,私人藏书同样与国家藏书并存。 墨子也是先秦有名的藏书家。《墨子·贵义》记载:“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随身携带的书甚多,可见其藏书之富。墨子书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说明墨子非常熟悉前代典籍,这也可以间接证明他有丰富的藏书。 除孔、墨外,先秦富有藏书的还不乏其人。《墨子》书云:“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如惠施,《庄子·天下》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说秦,不纳,归而发愤读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一个穷困的说客还有藏书,可见当时在一般士人中都有藏书。《韩非子·喻老》篇提到“王寿负书而行”。。。“知者不藏书”,可见战国时“负书而行”和“藏书”已常见。到秦代,私人藏书已很普遍。秦始皇下焚书令,正反映当时民间藏书已相当普及,不得不下达法令。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写到,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把儒家经书毁尽,“《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可见民间藏书已经是国家法令无法尽毁的了。 二、汉魏:宗室贵族为私人藏书主流 汉代时,私人藏书还只限于社会上层,这主要和帛书昂贵有关。西汉著名的藏书家河间献王刘德和淮南王刘安,他们都是宗室贵族,凭借财势,大量聚书,《汉书·河间献王传》载刘德聚书事迹说明了河间献王聚书的方法、规模和质量。所谓“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说明这种收集图书的方法是通过一种交易而得到的。 除王侯外,汉代私人藏书之富者也多是贵族世家或达官显贵等社会上层人物,如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汉书·刘向传》记载,刘向十二岁就在皇帝身边接受教育,历任多种官职,官终中垒校尉。他曾一度去职,闲居八年,“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可见他藏书甚富。他在天禄阁校书,撰写叙录时常引用“臣向书”,即他自己的藏书。 到东汉,随着图书社会流通量的增大,私人藏书家也逐渐增多。如曹曾,字伯山,家财巨富,收藏图书甚多。光武初,因兵乱,乃积石为仓以储书,世称“曹氏书仓”,门徒多达3000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字君山,家富藏书,专辟有藏书室,后称“桓君山藏书处”,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清人王岩有“过桓君山藏书处”诗,云:“当年石室虽云古,此日风流犹可睹。图书插架欲连云,翰墨淋漓尚如雨。忆我读书数十年,每披新论景名贤。”东汉时,藏书最多的首推蔡邕。《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曰:“蔡邕有书近

宋代藏书家的收藏理念与文人雅兴

宋代藏书家的收藏理念与文人雅兴 引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文人雅兴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在这个 时期,藏书家们对于收藏理念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将探讨宋代藏书家的收藏 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与文人雅兴相互影响。 藏书家的身份 在宋代,著名文人多数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并且将收集和整理藏书视为 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因此,他们不仅仅是文人,同时也是传统藏书家。 收藏理念 追求经典之作 宋代藏书家追求经典之作,特别青睐于儒家经典、诗词、史籍等传统经典著作。他们认为这些经典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学问的基石,值得被珍视和传承。 强调价值观念 除了追求经典之作外,宋代藏书家还注重从收藏中体现出自己对于价值观念的 选择。例如,他们会选择那些具有正面价值观念的书籍,而避开一些被认为具 有负面影响的作品。

物质与精神结合 宋代藏书家将收藏视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他们不仅注重积累大量的图书、文献和手稿,还注重阅读、研究和传承这些藏书中的知识,以探索其中蕴含的 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人雅兴 书法与绘画艺术 书法和绘画是文人雅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代藏书家们通常也是出色的书 法家和绘画家,他们通过自己创作或欣赏他人的作品来增添生活情趣和艺术氛围。 音乐与剧曲 音乐和剧曲在文人雅兴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宋代藏书家喜爱音乐,并经常举行 音乐会或欣赏音乐演出。同时,在观看戏曲表演时,他们也会感受到情感上的 共鸣和艺术上的愉悦。 茶艺与饮食文化 茶艺和饮食文化是宋代文人雅兴中的另一重要方面。藏书家们通常会在阅读和 研究之余,品味上好的茶叶、品尝美食,以满足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影响与遗产 宋代文人雅兴和藏书家的收藏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于经典文 化和艺术追求的精神传承至今,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

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

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 展开全文 在藏书有了相当规模以后,就需要有专门的场所去存放、保管,古代的藏书家们便开始着手藏书楼的营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藏书楼”,是对古代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并不单单指那些高大的台阁栋宇,也包括一般的堂馆室斋。藏书楼作为藏书家保藏遗珍、读书勤学、著书立说之地,自然十分受重视,从设计命名到管理维护,无不体现着藏书家的智慧与心血,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书楼之所以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是与私人藏书的历史发展实际相一致的。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概在况。我们知道,在唐以前,由于图书的传布尚依赖手写抄录,私人收藏数量终究有限,无需辟专室庋藏,多随居室放置。而史书所记那些藏在山洞、墙壁或石室、地窖中的竹木简书,也多是出于避乱的原因,并非专门意义上的收藏自觉。晋王嘉《拾遗记》记汉曹曾“积石为仓以藏书”,《魏书·儒林传》记北魏平恒“乃构精舍,并置经籍于其中”,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专构藏书之所的最早记录。到唐代,吴兢有《西斋书目》传世,柳仲郢父子于“西堂藏经史子集”,孙长孺的藏书地被称为“孙氏书楼”。这里的“西斋”、“西堂”、“孙氏书楼”,虽有其名,却不过是对藏书地点的泛泛指称。唐李泌在南岳衡山构“端居室”,白居易在洛阳香山建“池北书库”,五代耶律倍在北宁医巫闾山筑“望海堂”,这或许才是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对自己的藏书楼有意命名之始。到宋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普及,图书数量激增,私人藏书家无论在人数和收藏数量上都远超前代,私人藏书楼的营建和命名逐渐多了起来。欧阳修有“六一堂”,韩琦有“万籍堂”,石邦哲有“博古堂”,尤袤有“遂初堂”等等。逮及明清,藏书家累计数千,藏书楼更是遍及城乡,藏

吹万楼藏书与寒隐社刊书初探

吹万楼藏书与寒隐社刊书初探作者:肖哿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南名儒高燮建吹万楼藏书、聚书活动及其发起成立的金山寒隐社刊书活动的举要,探讨高燮藏书、刊书的价值,阐发近代江南藏书家高燮及其同仁孜孜追求的人文精神,并以此略窥江南藏书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高燮;吹万楼;藏书;寒隐社;刊书;江南文化 江南文人的藏书之风,是地区文化实力的展现,也是书香门第的标志。翻开中国藏书史,江南一带的藏书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明清两代,江南藏书盛况空前,藏书家人多、所藏书多、所筑楼多,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对于古籍流传和整理,藏书家以聚书的情怀,或耗尽家财,或孜孜抄录,或谨慎守护,特重于当地文献的收藏、研究、整理和出版。其中,金山高燮就是一位在诗文、学术及藏书等方面都成就斐然的学者,被金鹤望评为与胡石予、钱名山齐名的民国“江南三大儒”,其藏书、刊书经历值得探究。 一、藏书家高燮 高燮(1879—1958),字时若,号吹万、志攘、黄天、寒隐、葩翁,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近代上海藏书家,清末民初江南名儒,南社诗人。金山区现属上海市,清雍正四年(1726)建金山县,隶属江苏省松江府,曾是中国著名的产盐之乡。清中叶以后,松江府及上海地区作为藏书、刻书中心,学术地位不断上升,也为咸同之际的“洋务”和“变法”培养了一批最早的西学人才。 高燮勤于治学,七岁入私塾,先后受教于俞贞甫、顾莲舫、庄瘦岑、顾莲、黄渊甫,曾作《题革命军》《谒张苍水墓》等,其文激昂振奋,以天下为己任。1903年高燮与高旭、高增等创办觉民社,出版启蒙月刊《觉民》。1906年,他参加国学保存会,曾多次捐书给国学保存会的藏书楼。1908年,他发起成立寒隐社,并撰写《寒隐社小启》,其宗旨是“提倡气节、商讨旧学、疏论新知”,并希望把地方结社性质的寒隐社推向全国。1912年高燮正式加入南社,这一年高爕和高旭、姚光、陈蜕、柳亚子等成立了“国学商兑会”,一直延续到1930年,出版了18期《国学丛选》。国学商兑会与南社内容互补,百家争鸣,兼容并包。高燮写有十三篇论学文章,重点维护孔学之真。他的著作有《吹万楼诗》《吹万楼文集》《吹万楼日记节钞》《望江南词》等。其中《吹万楼文集》18卷于1941年出版,刻印精美,金鹤望、胡朴安、温丹铭、唐文治等作序,张元济等人作评语。 二、高燮吹万楼藏书 高燮之父高近斋以力田起家,光绪五年出资刊刻金山顾观光先生的《七国地理考》和《国策编年》,开高家出版书籍的先河。高家出书不多,后以藏书闻名,与出版书籍闻名的金山钱家有一定的关联。钱家重出版,刊刻有享誉海内外的大型丛书《守山阁丛书》《指海》《小萬卷楼丛书》《艺海珠尘》《珠丛别录》等,高家则重收藏与创作。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 肖东发 内容摘要:对中国古代藏书家的评价历来毁誉相参,且否定者居多。本文首先对所谓私家藏书的"吝借性"和"重藏轻用"加以分析,因其立足民间聚书不易,秘藏吝借的藏书家历代多有,但将藏书束之高阁,藏而不用的也并非多数。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藏书著书立说,或校勘刊刻秘籍以利后人,所以,轻易用"重藏轻用"来给私家藏书下结论是不准确的。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藏书的价值,而且多方加以利用。私人藏书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典籍的保存、流播、完美、生产与捐公等方面;通过对私家藏书总体特点及其历史贡献的分析,充分肯定他们藏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表现在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文化价值是私家藏书活动的基石,也是"仁人爱物"的一个前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私家藏书活动的人文精神在反文化环境里的集中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表现为私人藏书家千方百计地收集、校勘、刻印、保护图书,他们还以增值文化为己任,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诸多的治书之学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历代的藏书事业,无论官藏、私藏或是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四大系统中,私家藏书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地位,正如浩瀚的海洋不可缺少涓涓细流的汇入,许多珍贵的典籍正是通过私家藏书这一绵延不绝的渠道得以保存和流传。这应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然而,恰恰又是这看似铁定的事实在近代以来的诸多学者中却见仁见智、或褒或贬,纷争不断。由于有私家藏书秘惜不宣,旋聚旋散的现象,在许多著述中则被当作一种罪责看待,不少的藏书家也由此列归历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说来十分简单:既然你藏了书,就该向公众开放,就该持之以恒代代不散,否则,因为你的聚藏而使别人看不到藏书,而使藏书经你之手毁散,你便有过失罪责,便愧对前期当世后代。在学人的纷争中,对我国历代私家藏书的功过是非这一重大问题迟迟不能给出一个大致公允的、合乎历史事实的明确说法。盖棺也不能论定,这或许不仅仅是历代藏书家的不幸,也是当今学术界的悲哀。 我认为,对一个群体的评价一定要用历史的观点分析,从它们的总体特点入手,通过对私家藏书历史贡献的分析,透过他们或平凡、或壮丽,或欣喜、或遗憾,或曲折、或精彩的藏书活动,不难发现深沉、浓烈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藏书家的显著特征与内在品质。 一、私家藏书的总体特征 历代私家藏书系统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私家藏书是所有藏书系统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系统,时代越后,藏书家数量越多,藏书规模越大。并且,藏书家的身份由早期以贵戚官僚为主越来越多地下移至普通士人布衣,藏书总量与朝廷藏书相比越来越占压倒优势。私家藏书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的基础。 二是私家藏书的发达与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国家的政治中心关系相对薄弱,唐以后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显著。汉以降私藏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南转移,逐渐远离政治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私家藏书事业持续繁荣、风景独好的事实很能说明这一点。就全国范围来统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其中尤以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为最,占全国藏书家的74%,仅江浙两省就占到64·9% 。科举制度似与私人藏书结下不解之缘--历代产生进士、状元最多的地方也总是私家藏书最为发达的地区。以明清两代为例,明代共有状元89名,其中浙江20名,江苏16名,江浙两省共36名,占总

藏书家王闻远与《孝慈堂书目》

藏书家王闻远与《孝慈堂书目》 辛亥革命网 2012年03月02日来源:辛亥革命网作者:王桂云查看:2102 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9217092.html,/archive-57877.shtml 王闻远名不见经传,生平知交皆奇人逸士,他们之间,得秘籍必护于家中,其藏书多贮于“孝慈堂”中,并有《孝慈堂书目》传世。 王闻远名不见经传,生平知交皆奇人逸士,他们之间,得秘籍必护于家中,其藏书多贮于“孝慈堂”中,并有《孝慈堂书目》传世。 清目录学家、藏书家王闻远,(1663~1741)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声宏,又作声弘,王叔子,号莲泾,亦号莲泾居士。晚号灌稼村翁。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录》中说,他根据王闻远《孝慈堂书目》,据目求书,几乎收得王闻远全部藏书。黄丕烈所得王闻远藏书及黄氏自己所藏书籍,后归聊城杨以增“海源阅”、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归安陆心源“皕宋楼”、钱唐丁丙“善本书室”。姚名达评其为“广窄同观,或异学而同类,或学同而类分,其得氏亦与钱曾比焉”。藏书后归于黄丕烈“士礼居”,黄丕列撰《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时,曾记其藏书源流。黄丕烈略云:“《藏春集》有莲泾跋云:‘康熙岁壬寅三月,借娄东宋氏钞本再校于孝慈堂之东窗’。莲泾王姓,闻远其名,声宏其字,莲泾又其号也。有《孝慈堂书目》传世。”又于《续录》云:“余所收王莲泾家藏书最多,皆得于其族孙处,犹是家藏未散本也。就中有《孝慈堂书目》,分门编类,叙次颇详。以之求莲泾所藏,虽久散之本,按其册数制多寡,纸色之黄白,几如析符之复合。可知书籍贵有源流也。” 莲泾孙元理、元音跋:“是书借钞于竹垞朱先辈。岁辛丑,偶得石君叶先生录本,遂力疾雠校,补写阙页于溽暑中,日挥汗三斗弗顾也。莲泾学人识于四美轩之西窗。” 王大隆补正:“《涵芬楼烬余书录》抄本《元音》鲍以文录莲泾跋为全文,此有删节。”《东湖丛记》云:“莲泾居士王叔子,著有《金石契言》,叙其知交七十七人,皆畸人逸士。” 叶昌炽《藏书记事诗·王闻远》载诗:“墨光纸色问荛夫,已析能还旧合符。七十七人金石契,不教偶著一屠沽。”按曰:“莲泾亦吾郡人。《皕宋楼藏书志》:《南唐书》十八卷,莲泾题云:‘雍正岁戊申阳月,校于采莲泾之孝慈堂。灌稼邨翁王闻远识,时年六十有六。’以此推之,莲泾生年当在康熙二年癸卯也。”又《铁琴铜剑楼书目》云:“《杨仲宏诗》有‘王莲泾钞书记’朱印。”“《龟巢稿》莲泾题:‘校于率真书屋之南窗。”“声宏藏印曰:‘太原叔子藏书’白文长方印、曰‘华亭王闻远印’朱文、‘右军后人’白文联珠印、‘东吴王莲泾藏书画记’朱文长方印、‘购书良不易子孙守勿替’朱文长方印、‘青毡是我家旧物’白文方印、‘拥书岂薄福所能’白文方印。王大隆藏书旧抄《吴中古迹诗》一卷、《光庵集》一卷,有‘王印闻远’白文、‘莲泾’朱文、‘太原叔子藏书记’白文诸印、‘子孙保之’朱文、‘莲泾珍藏’白文。” 莲泾通金石学,著有《金石契言》。王闻远说:“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后以连蹇不遇,更名潜书。”又据清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称:唐甄“僦居吴市,仅三数椽,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清代藏书家相借抄,故王闻远藏书多为秘本名抄,撰有《孝慈堂书目》。 《艺风藏书续记》里载:《孝慈堂书目》一大册。《孝慈堂书目》不分卷 (1921年叶德辉观古堂刊本,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存藏)(清)王闻远撰。《孝慈堂书目》是王闻远记载家藏书籍的目录。根据家藏细加分类编目,康熙间撰有《孝慈堂书目》,体例仿钱曾《述古堂书目》,类分85目,较《述古堂书目》类例更为繁多,而巨细不齐。著录藏书二千七百八十六种,仿四部分为经总、史总、子总、集,每大类下再分细门,全书分有八十四门。偏重史类,史有三十一门。除常见的正史、通史、编年、杂史外,设有史学、

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藏书之风的史诗,全诗分几个篇章逐步展现了各个时期藏书家的志向、努力和收藏成果。下面是《藏书纪事诗》的大致内容。 第一篇:开卷有益 古代藏书爱好者笔耕纸墨间,自幼酷爱读书的孩童徜徉于古籍之间。馆藏之书数不胜数,博闻强志德生神共。 第二篇:烛影浮象 藏书家为书香知性人,昼夜翻阅于各类名著之间。不畏疲倦,烛火下研读,尽得文字堆砌于胸膛。 第三篇:才子佳人 士人藏书为志,品读与才子佳人共。对诗经史子之研究,往往引发心灵的共鸣。 第四篇:宝贝珍本 竹简、竺书、木刻版,流传千年不失为宝。珍本传世,藏书家梦寐以求,定必谨慎保护。 第五篇:市井书馆 闲人无书多偷闲,贫民无地多沿街。于书坊逡巡,深得书中趣味。 第六篇:名士藏书 名士藏书,家什齐备。古代书法碑刻载于前,流传百世。 第七篇:悬壶济世 藏书家不止穷穴,亦悬壶济世。顺流而下,让知识普及,救赎民众于智慧之海。 第八篇:山水诗友

藏书家往往胸有诗书,尤善山水写生。兴起文雅诗会,共追逐共诗酒 之快乐。 第九篇:震慑一方 君子藏书,必以让道德为前提。秉持经史子研读,达到鼓舞人心之境地。 第十篇:四库全书 藏书家辛劳费时编撰,全面收录,编入四库全书。天下无一个不留神,聪明人非所属。 第十一篇:典章文化 杂家之变、典章制度皆为文字糅合,藏书家深受关注。文明之繁荣, 书香纷飞,为国建功献策。 第十二篇:书香上至官府 文人雅士,以书香入仕途。藏书家胸怀书籍,学识如丰富瑰宝。 第十三篇:名闻遐迩 藏书家在万卷书海中游荡,为世人所知曰名闻遐迩。若梁宽如梦,范 仲淹素有名声。 第十四篇:世代相传 从古至今,藏书家世代相传。书香永存,共享知识盛宴。 《藏书纪事诗》以饱满的诗意描绘了古代中国藏书家的志向和收藏成果,展现了他们对书籍的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这部史诗通过描 写书香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藏书之乐、藏书 之美。

大乐赋白话文全文(天地阴阳大乐赋原文及翻译)

大乐赋白话文全文(天地阴阳大 乐赋原文及翻译) 叶德辉(1864-1927),清代湖南湘潭人,祖籍苏州吴县洞庭东山。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与张元济、李希圣同年,均为科主。叶德辉入吏部后不久,即辞官回湘,倡导经学。从事经典和小学的学习,以及书籍的收集、校对、刻制。叶在文字学上非常下功夫,对《说文》进行了逐条解释,并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受到当时学者的高度赞扬。叶德辉尤其擅长文字编辑,著有100多种校对书籍。著有《藏书十篇》、《书林谈》、《书林遗言》、《六书古今微》等。其中在《关于藏书的十条》一书中,他从购书、鉴定、装裱、陈列等十个方面介绍了古籍收藏的基本规则,堪称藏书家经验之典范。《林纾的余华》是《林纾的花青》的续集。这两类藏书涉及面广,所有涉及刻本、印刷、装帧、记录、收藏、题跋、校对等方面的历史案例和故事。已被研究,因此受到版本和目录学者的重视。他还编著了《资治元丛书》和《关谷唐慧舒克》。中国古代家居艺术的著名作品,如《玉屋秘笈》、《天地阴阳交赋》等。,进行了汇编和印刷。其中,双妹敬亭系列的争议依然激烈。 《双梅鞠婧丛书》共26卷17种,由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刻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编辑出版。此书初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版,1914年再版时,叶氏书得数种,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 《经》、《经》、《玉府秘笈》、《玉府钥匙》、《董》、《天地阴阳交》等六种诗,大体讲的都是宫中阴阳之术和养生之法。除了唐代白行健的《天地阴阳交合》外,其余五种都是唐以前的古书,《神女经》最为古老。它收集了先秦时期三皇

五帝的遗物,是造房艺术的鼻祖。隋书《经籍志》载有一卷素女密经,而日本《宽平》的参考书目中有一卷《神女经》。但后来在中国失传了。好在日本人丹波康莱在日本长野二年(北宋雍熙元年)写了一本书《心药》,上述书籍被收入其中并保存下来。叶德辉将自己的刻书与日本学者交换,并从中整理出这五种古籍,使失传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性学科学重见天日。《隋书经籍志》中也有《素女》一卷的记载,而《新旧唐书》和《日本宽平》在书目中均未记载。大概是当时和苏女警合二为一,所以不再单独列出。叶丛书是从唐代王导《台外秘方》十七卷中分离出来的。但是,有七首歌,却只有五首。叶的诗是两个丢失的,附在卷上。《玉房秘笈》、《玉房说明》、《洞窟紫萱》都是从《医心方》中记载的,是《女经》的祖先。《玉房说明》只有几篇,或者《玉房秘笈》这本书的不同名称,或者它的概要不为人知。《天地阴阳交合》藏于敦煌石窟。它在本世纪初被法国人佩利奥特偷走,原本存在于巴黎。后来他被派到欧洲,要看这个作业,于是拍了一部电影,带回国内。罗振宇收藏的《敦煌石室文物》为国人所知。此赋无篆刻,错误较多,最后一段似未完成。叶在印刷时根据上下了一些更正,这个排版还是老样子。 叶德辉自己说过,”……………………………………………………………………………………………………………………………………………………..我不知道中国的圣帝周,但这种研究是要注意四千年前的。……性学之美,岂是后世理学、迂腐儒学所能窥其要义!”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他的《中国古代房间考》一书中,引用了《双梅史静丛书》中收藏的五种“房间书”的原文[上海人民出版社,李玲,等译。].在简述了《叶氏文集》的校勘过程后,高罗佩指出:“叶德辉的书证明了他是一位博学而严谨的学者。这也可以从他对这五本书的处理上得到印证。”鲁迅早年不止一次提到叶氏刻本和集子。他在《所谓宋

数度春秋苦蓄书,朱印累累诉几许?——古代藏书家藏书印浅说

数度春秋苦蓄书,朱印累累诉几许?——古代藏书家藏书印浅 说 李素云 【摘要】藏书印作为藏家私人化的图书收藏印记,它的钤定源自藏主不同的动机.藏书家的诸般藏书观念甚至藏主的生命痕迹均在藏书印中得见.藏书印在纸香墨润中的闪现,处理得当便是画龙点睛,妄盖胡钤则难免有毁书之虞.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3页(P55-57)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印;钤印动机;藏书观 【作者】李素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藏书印是公私藏书机构或私人本着不同的动机钤盖在藏书上的一种收藏印记,它是在书籍流传中附着其上而延传至今的一种图书阅读与收藏见证的标识物。某种程度上藏书印是对成型后的古籍的再加工,是独立于书籍之外的附属品,是钤加在书籍上的外来户,是藏主带有仪式感的对书籍的认定方式。 除去书籍征信,期望留名于世是众多藏主钤印藏章的愿望。书不厌人。宿儒名臣抑或失意之士,均能于蓄书嗜藏中获得人生之乐,而于所藏钤加朱印,既添雅趣,亦备借印留名之意。长期以来,名号印成为藏书印中运用最普遍的类型,其简如黄丕

烈的“黄丕烈印”“荛夫”“士礼居藏”等足以表明物权;繁如清赵宽之“虞山侨民赵宽字君闳号止非又号传侯奕世嗜书窃比清常道人自颜藏书之所曰小脉望馆”印,将藏主信息提供得更完备。由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藏主印是藏主自我宣传的一种途径,是藏主的另类名片与藏书广告。 藏书印随着时代的发展,超越了名号印单一的形式,一跃成为印文意蕴深刻、形制丰富多彩的艺术品。藏主对藏书印的使用已不满足于留存姓氏,而是热衷于通过藏书印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追求,渴盼将更多的个人生命印记留痕纸页。读印识人。众多个性化凝聚着藏主卓见与厚望的藏书印,是先贤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现遴数枚择要论之。 聚书不易,藏家不仅自己珍爱备至,更期将其作为财富厚贻子孙,为使子孙永记其作护书之责便将其期望刻于印中以警示之。如祁承42字朱文方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旷翁铭”(如图1)。 祁承(1563─1628),明山阴人,官至江西右参政,一生嗜藏。其在《澹生堂藏 书约》言:“然而聚散自是恒理,即余三十年来,聚而散,散而复聚,亦已再见轮回矣。今能期尔辈之有聚无散哉?要以尔辈目击尔翁一生精力……艰险不避,讥诃不辞……时复典衣销带,犹所不顾,则尔辈又安忍不竭力以守哉!”[1]2祁承 洞悉聚散无常却仍执着于“勿散”,其文与印相合而鸣,述其呕心沥血聚书之苦,讲其殚精竭虑守书之艰,言其废寝忘食读书之勤,令人敬慕;而其训诫子孙坚守家藏的苦心,让人看到一位苍苍老者的锥心嘱托。期望澹生堂藏书世守而“吝借”——“有副本则以应,无副本则以辞,正本不得出密园外。”[1]2将藏书锁于一牖,究竟少了与天下人共读的通达。 祁氏诸子中,以祁彪佳能承父业。然清兵破杭后,祁彪佳自沉殉国,祁氏藏书星散,多为黄宗羲、吕留良所有,部分入杭州赵氏小山堂,余则散坊间。其精华部分,绵

中国古代的藏书与图书馆

中国古代的藏书与图书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著名的藏书和图书馆文化也是这些遗产之一。藏书和图书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记录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成果,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君主的藏书爱好 中国古代的君主们曾对藏书极为热衷,他们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著作和文献,这些著作成为了古代的“图书馆”。 唐朝时期,李白曾在一篇诗歌中写到:“草堂数亩方,清泉石上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是描写唐朝时期的皇帝,他在山间修建庙宇,内设书房,收藏各种文献。同时,皇帝还聘请了许多文人墨客为他写书,使他的藏书更加翔实。 宋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张蔺翁,他因收藏书籍而闻名于世。他的藏书之丰富,比当时横跨北宋、南宋两朝的官方图书馆更为丰盛。他的藏书以诗、楹、碑、文、画和名人手迹文献为主,涵盖了宋代以前华夏文化的诸多精华。张蔺翁的藏书堆积如山,据说近七万卷。 二、古代图书馆的建筑和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图书馆逐渐兴起起来,并被正式定为“官方文化机构”。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图书馆建筑——悬屋式坛。这种建筑形式的图书馆,外观宏伟大气,内部装修等细节典雅大方,为读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管理也变得规范化和繁复化。当时,图书馆分设维护、管理和编纂三 大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书籍的采购、管理、编纂、整理等工作。同时,图书馆还建立了详细的藏书目录,方便读者查阅。 三、中华文化在古代图书馆中的呈现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并不仅仅是藏有君主与士大夫们收集的文献的书库,更多的 是一种文化呈现的场所。在图书馆中,文化的种子在不断地播种,重要的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 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明代东林书院,这个书院的图书馆是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反对专制、推崇民主思想的象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书院的藏书以儒家经典、史书、与地理、医学、算学文献为主,通过自由、公平的知识分享和传递,书院为中国文化的繁盛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对比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现代的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收藏、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现代图书馆覆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文化,而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则是以儒家经 典为主要框架,并加入了许多文艺和哲学的作品。古代图书馆的文化呈现是直接的、深入的,它们通过特定的文献收藏和管理手段,使中国的文化经典广泛传播。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传统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发挥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古代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呈现方式的影响,不仅到了现代,而且在现代重塑和扩展了这一传统。所以正确把握和传承中国古代图书馆和藏书传统,将会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它具备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顾氏过云楼的书画鉴藏及其文化影响

顾氏过云楼的书画鉴藏及其文化影响 胡柳 【摘要】本文叙述了顾氏家族书画收藏品鉴、文集曲会艺事等家族性的文化活动,揭示了顾氏过云楼书画收藏的传承及扩散形态所体现的家族性鉴藏关系和文化影响力.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2页(P247-248)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顾氏过云楼;书画鉴藏;文化影响 【作者】胡柳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3 一、顾氏过云楼的书画收藏 关于过云楼的收藏情况,在顾文彬(1811-1889)撰写的《过云楼书画记》,及其后继者顾麟士(1865-1930)撰写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中有详细记述。其收藏包括:法书类,如范仲淹、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画迹类,如吴道子、巨然、李公麟、米友仁、刘松年、夏圭、杨无咎、赵孟坚、钱选、“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僧”、“四王”吴恽、“金陵八家”等,其它明清佳作亦有撷英。今人统

计,过云楼藏品主要以文人画为主,书法作品次之,书画藏品中宋元较少、明清较多,明清书画中以“明四家”和“清初六家”作品最为精彩著名。从过云楼书画收藏的数量差别可以看出,顾氏对于“明四家”和“清初六家”艺术成就的认同,而这种趣味不仅是顾氏一族的选择,也是同年代江南收藏圈整体的风尚。① 关于过云楼藏书部分,顾氏家族的传统是秘而不宣,直到民国时期,过云楼主人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增湘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顾氏秘藏书目从此被公之于世。时至今日,这些文献也是藏家、学者研究过云楼不可或缺的资料。 “家居十五年,义行不胜书”的顾文彬深知其藏品的文化价值,为了传承这些艺海撷英他制定了庋藏法则告诫后人,“一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庋藏家亟应知之: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这十四忌收藏法则谆谆告诫子孙要珍爱藏品。顾文彬说:“今此过云楼之藏,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这是顾文彬心目中收藏书画的价值。 二、围绕顾氏过云楼展开的文化艺术活动 丰富藏品的同时,顾文彬也在着手建造怡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苏州地区许多私家园林毁于战火,大量湖石待价而沽,顾氏购入,“垒石为山,坎地为池……余地尽归于园,园归于庄产……添造亭台,广搜树石,名为怡园。”(杜文澜《憩园词话》)此后,顾氏的书画雅集、诗会、琴会等活动都在此举行。由于主人雅达、文 墨飘香,顾氏的过云楼和怡园逐渐成为了苏州文人艺士的活动中心,并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孕育产生了有明确章程规约的画社组织,称怡园画集或园画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