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管理学基础04726自考

信息管理学基础04726自考

1信息概念的发展

早期,人们对信息字面上的理解。

哈特莱192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1950年出版《控制论与社会》。

当计算机出现后,信息被看做数据。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的传递。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中,信息又被看做经验、知识和资料。

信息在哲学中的发展又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而在通信领域,信息被看做有序程度(或组织程度)的度量和负熵,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定义: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认识论层次上,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3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数据+背景=信息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同样,我们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信息+经验=知识

4信息的特征和性质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5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社会信息。

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从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可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按信息的传递方向划分,可分为纵向信息、横向信息和网状信息。

按信息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

按信息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

按信息的运行状态划分,可分为连续性信息、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和突发性信息等。按信息的流通渠道划分,可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

按信息的记录方式划分,可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和计算信息等。按信息的来源划分,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如组织内部、外部)等等

6信息流

信息流反映物质能量流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来控制物质能量流的运动,左右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科学分配,实行有效管理。

各种信息都有共同的加工(组织、整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信息的积累和加工水平都会影响到物质和能源的生产、加工手段和发展水平。

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大大提高信息加工和利用的效率。

7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社会信息化的三个层次:

生产工具信息化

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社会生活信息化

从社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2)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3)企业信息化阶段。

(4)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包括办公室自动化、消费信息化、家庭生活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娱乐信息化等。

8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

当信息生产出来(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信息流一般经由两条渠道从生产者流向利用者,一条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另一条渠道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前者称为信息传递的非正规渠道,后者称为信息传递的正规渠道。

9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信息管理(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信息管理研究的不同角度

从技术角度,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当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

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信息管理的内容

理论方法: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

学科领域: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10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管理的目标

总目标为: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分目标和任务

(1)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的生产和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能及时地、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供人们使用。

(2)信息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的流通和分配,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按照社会信息过程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

宏观层次信息管理的具体任务

(1)制定信息开发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使信息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的开发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生产和开发的信息能得到充分、及时和有效的利用。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使信息的开发利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

珺er 22:46:24

谢谢啊

嘿嘿

珺er 22:46:52

可以直接传给我

珺er 22:47:06

word的形式

卢芳22:47:25

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在最基层的组织一级上对信息的管理活动,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合理组织和开发信息,向他们提供,实现信息的效用价值。

微观层次信息管理的具体任务

(1)调查和了解组织或机构内部各类人员信息需求,制定一个满足不同需求的折中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一类人员的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2)搞清组织或机构内外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

(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组织或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组织或机构内部的高效信息保障体系。

(4)对信息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

11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信息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出现的概念,但追溯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典型的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1)传统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文字的产生

图书馆便应运而生。

图书馆引入管理的概念

出现科技信息机构。

“源”管理向“流”控制过渡。

(2)技术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计算机实现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诞生和发展。

决策支持系统(DSS)和专家系统(ES)

国际大型联机信息检索系统迅速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3)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两个背景:

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定义: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种延伸和发展,是用技术、经济、人文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产物,也是从经济学资源配置和管理中高层战略需求的角度对信息活动进行资源性质的管理。

(4)知识管理阶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

①仅关注显在知识的管理而忽略隐性知识的管理,大大限制了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②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而忽略学习与创新过程,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③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需求信息重视不够,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④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而忽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知识管理阶段

知识作为组织资产的重要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而“知识管理”一词出现于1989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知识管理迅速推广。

知识管理的前提: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并能够以易于利用的方式提供信息。

知识管理的实质: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2.信息交流

1.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时一种半自然、半社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意识化得信息交流

2.可以说,科学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流动,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类劳动则是人的主观信息向自然的流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

3信息交流的含义

4信息交流时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的一种方式。

5信息交流定义为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6共时信息交流或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而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

7信息传递者,简称S,信息接受者,简称R

8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交流永远是S流向R,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程

9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

10信息交流实质上涉及两个基本的概念:“信息”与“交流”。

11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信息。

12信息交流的实现依赖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行为。一方面。S必须是为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是一种目的行为。另一方面,R也必须是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信息行为。

13目的行为可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和信息吸收密切相关,是信息行为;与信息有关,但不是以吸收信息为目的,所以称为非信息行为。

14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1) 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或信息产生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

(2) 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收者或利用者。

(3) 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

(4) 符号体系。它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

(5) 知识信息库。

(6) 支持条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

2.2 信息交流传播的一般模式

社会信息流的形成

1信息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的行为

2信息一旦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产生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3S与R之间总有一条信息的纽带联系着,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

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

1信息栈(W表示),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2信息的传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有信息栈的参与,对于这种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

3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

4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备有两方面的职能: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5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

6“信息栈”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产生者,有利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特点二是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1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或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另一方(R或S),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

2分析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1)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属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

(2)信息源(即S提供的信息)或需求信息(R提出的信息)是直接沟通,是S或R得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如表达语言、表述方式、重点都受A 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4)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

(5)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

信息传递的模式

信息传递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1)多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得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

(2)单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心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3)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受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

(4)单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主要指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咨询的问题可能涉及各个方面,如获得某一信息的线索,某一具体数据或事实,要求能得到圆满的解答。单向被动传递,也称为有向被动传递

信息交流中的交换过程

1信息交换过程是指信息自S流向R,而R则以相应行为对以回报的过程

2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两种方式来分析信息交流中的信息传递与回报过程,即信息交流中的

交换。

(1)S-R式。

(2)S-A-R式。

2.3 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守恒与扩散

信息守恒

1信息守恒描述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变化的规律

2我们可以把信息守恒表示为:社会信息在其生产和接受时是一种“0”或“1”的作用过程。信息一经生成,只能被掩蔽,但不会被消灭。同样,信息被接收后只能被遗忘,但不会消失。3S信息守恒意味着任何信息产生者,只要需不需自他的大脑中输到外部世界,这些信息就是永恒存在的。R信息守恒描述的是信息接受者在接收信息时所特有的“0”或“1”的特征4信息栈应当尽可能地保证信息的保真传递,在对信息进行种种加工、处理过程中,不能篹改或损害信息的内容。信息传递的保真性要求促成成了信息传递的守恒,即T 信息守恒

信息扩散原理

1信息扩散原理是描述社会信息流传过程中,信息发送者S传播信息的规律性的,它包括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和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

(1)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

是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过程中,如果信息源S所处的外围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的话,则S 的信息传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1多向对称有几种形式:传递速度对称、传递内容对称、传递空间(或距离)对称、传递的信息强度对称

2传递内容对称是指信息向各个方向传递时,只要S发出的信息是同样的内容,则传向各个方的信息内容就是一样。

3传递空间的对称主要是指社会空间的对称

4多向对称性法则的条件是:信息时在同质介质中传播。就像声、光在空气中传播一样,如果介质改变,则传播路线、速度、内容、强度都会发生改变。在介质变化时,信息传递不卢芳22:47:30

在遵守多向对称法则。

卢芳22:47:57

珺er 21:33:20

5多向对称的引伸原则,具体包括:1信息传递的拓扑原则:拓扑原则是指信息从S传递至R时,如果是均匀介质环境,则S-R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传递。但若是非均匀介质条件下,S-R信息流就要出现拓扑变换,即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信息栈“来传递信息,因为信息介质的每一次改变都要经过一次转换,都要经过“信息栈”予以变换。2多路传递法则:多路传递法则,又称多通道原则,它是指在S至R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S与R的直接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通道,经过或不经过信息栈而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R.

(2)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

1信息递减律表明:任何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都要发生衰减。衰减也就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

2.4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1信息交流过程的核心是信息传递

2载体具有变换与位移两种状态,变换是指信息从一种载体传递到另一种载体并引起记忆转

换的过程,载体位移是指同一载体的空间运动或沿空间上的展延程度。

3在载体位移过程中,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

4信息交流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表现为载体变换、载体位移、符号转换、符号保持四个方面。

5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全球村的形成,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是人类进入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圈。进一步验证了维纳的名言“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结剂”

信息变异的障碍

(1)信息失真:在S-R信息流中会发生三种形式的失真:1物理失真,所谓物理失真是指信息传递所以来的物质系统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2语义改变: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经过几次语义转换。3语用衰减:是指信息对于接受者R的价值。

1信息失真在社会信息交流过程中式屡见不鲜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②信息栈过多导致失真③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④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2)信息附加

照成信息附加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

信息无序的障碍

其具体表现是:一,信息数量大,增长快,分散程度越来越大;二内容交叉重复,载体及传播渠道多样化;三新陈代谢加速,信息质量下降。

信息传递的保真与冗余

(1)信息保真

所谓保真也就是守恒

(2)信息冗余

它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准确地自S传递到R而使用的各种冗余方法来加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效果。

冗余原理的另一种形式是多路传递。,

3 信息分布

3.1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1马太效应真是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

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势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的信息就回越来越单一。

普莱斯定律

1普莱斯提出了核心生产者分布的“平均根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

该定律表示为;???????

3.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1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信息的重要属性

2信息的离散分布式人类所有信息活动的基石,也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布拉德福定律

1布拉德福定律揭示论文在科学期刊中的分布

2布拉德福定律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频次等级排序,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确定相关论文在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3布拉德福定律主要揭示的是宏观层次的信息(文献)离散分布,而对于微观层次的信息(内容单元)分布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

齐夫定律

1词汇是表达和载荷信息的基本单元。

3.4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指数增长律

1利用指数曲线和生长曲线来研究文献增长、预测未来文献总量必然会有局限。这是因为:一,指数增长律的产生,首先是普莱斯分析研究物理学文献数量的增长时提出的,然后把这一结果扩大到科学期刊和其他类型的出版物上,绘制了普莱斯曲线。二利用上述二曲线对文献增长所作的预测,依据的是预测学中的趋势外推法。

逐渐过时律

1所谓文献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2普莱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小,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

3文献信息老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文献增长。文献的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科学的发展,阐明科学知识的修正率。因此文献的老化,首先是与文献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文献大量增加,表明科学知识增长速率快,新理论,新方法,新设计不断产生,不断完善,原来知识内容不全面,不完善的旧闻献逐渐被人们

遗忘,引用频率降低。(2)科学差异。有些学科由于研究工作活跃,不断需要新方法、新实验、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知识更新快,文献的半衰竭就短。而另一学科,如动植物分类学、地理学等的发展主要是知识积累而不是修正,所以相对来说稳定的对。(3)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后,科学文献增长不在继续保持原有的指数速率递增,文献增长速率变小,其相应的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4)信息环境和需求。不同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不同的。

4信息获取

4.1信息源及其特点

1信息源: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所得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

2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记录型信息

1记录型信息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记录和各种现代介质记录和存贮的只是信息

2记录型信息源可以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按不同的物质载体,通常分为下面五种类型:

(1)印刷型

(2)缩微型

(3)计算机阅读型

(4)网络型

(5)视听资料

按不同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实物信息源

1这是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只是信息

2实物信息源直观生动,含有丰富的信息,易于理解和吸收。

智力型信息源

1这类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故又称为隐性知识

零次信息源

这类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

2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即性、非存贮性等典型特征

3零次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感念、新术语、新数据层出不穷,而且常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以零次信息的形式传播,获取零次信息可以补充记录信息和正规渠道的不足。第二,如果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工作者水平低,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也可以通过捕捉零次信息加以弥补。第三,在市场环境中零次信息子占有较大比例,它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态的变化,是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依据。第四,在现在咨询服务中,零次信息具有特殊的意义,用户的需求通过零次信息反映出来,咨询人员所提出的知识经验正是他们携带的零次信息。第五,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零次信息的传递超越了时空限制,传播量、速度和影响面越来越大。

卢芳22:48:12

4.2 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1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济性等特性。

2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信息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信息的可信赖程度高;信息具有综合性;信息容易获取;信息的费用与目标吻合。

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

1对信息源的评价

信息源的评价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信息工作者根据对信息源的一般要求对信息源进行评价分析,称为直接评价法;另一种是调查信息利用者对各种信息源的利用情况,或由信息利用者根据自己的实践需要来评价信息源,称为间接评价法。

2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就是按照前述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分评价。

3这种评定方法还是十分粗浅的,不能准确地揭示信息源的真正价值,这是因为:第一,对各指标的评分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完全取决于信息工作者个人对信息源的认识和了解。第二,信息源的价值只有在实际利用中才得到真正体现,这种评定方法完全不考虑信息源在实际利用中的真正状态,因而不能正确反映信息源的价值。

4间接评价法

间接评价是通过信息用户来评价信息源。

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信息评价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比较评价信息的准确度,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进行:第一个角度包括下面三种方法:(1)从不同的信息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2)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3)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第二种角度是从信息所含的六个要素出发评价信息的准确度。六个要素:内容,原因,时间,地点,人,方法、途径、状况

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1信息的经济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重要的是使得所需信息的内容与获得该信息所付所谓费用保持平衡

3为了经济而有效地搜集信息,可以从下述要点出发来评价信息:

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2)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3)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

4从信息库中检索到得相关信息的比例称为再现率,而真正所需的信息的比例称作适合率,但未被检索出来,称为漏检信息。

5出现信息错误的原因

原因原因简述

缺乏客观性没有客观地理解获取的信息,而是掺杂了一些主观因素。

取材不足只用片面的素材、片面的信息来完成报道工作。

理解不足判断问题受潮流、情绪影响,不探究其真理、本质。

调查分析不充分过于追求信息提供的速度,而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

思考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对新问题的思考能力,而是墨守成规,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可靠性太大对于信息不明确之处置之不理,而将自己主观臆断注入信息。凭兴趣评价信息有时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过分强调,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则置若罔闻,歪曲了信息的真正价值。

4.3信息获取的途径

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

我们可以采用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费耗率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其效率。

采全率:采全率用来衡量切题信息搜集的完整程度,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性信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当时系统内外所有切题信息中所占的比例。信息采全率可表示为:P=r/R

采准率:采准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针对性,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信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当时该系统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例。信息采准率可表示为:E= r/Q

及时率:及时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速度,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搜集过程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T=∑_(i=1)^n▒t

费用率:费用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资金效率,指用于信息库中单位信息的费用的最低能力。C表示单位信息的费用率,F表示年度搜集信息的总花费,G表示年搜集到得信息量(总件数),费用率可表示为:C= F/G

劳动耗费率:信息搜集的劳动耗费率指信息系统搜集到得单位信息所耗费的最低劳动量,可用搜集过程所有环节的劳动消耗总数来计算。如果L表示搜集信息的工作量,ι_i (i=1,2,…n)表示单位(件)信息在每一环节中的劳动耗费(可用人、时等单位表示),劳动耗费率表示为:

L=∑_(i=1)^n▒ιi

采全率越高,采准率越低;反之,采准率越高,采全率就会越低。

为了避免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在搜集信息时,必须注意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针对性(2)系统性(3)预见性(4)科学性(5)计划性

信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常用的搜集信息方法或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采购(2)调查(3)交换(4)索取(5)

检索

5 信息组织

5.1 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

卢芳22:48:15

珺er 21:33:47

5.1.1

信息组织的概念与内容

1.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信息的外部特征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直接反映的信息对象,构成信息的外在的、形式的特征,如信息载体的物理形态、题名、作者、出版或发表日期、流通或传播的标记的方面的特征;信息的内容特征就是信息包含的内容,它可以由关键词、主题词或者其他知识单元表达。信息组织的基本对象就是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

2.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存贮。

(1)信息选择: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表现,即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序列及排列组合、聚类状态、结构层次等空间序列。

(2)信息分析

(3)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信息描述与揭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著录,二是标引。

(4)信息存贮

5.1.2信息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简称信息源。

(1)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①文字信息组织②图像信息组织③声音信息组织④视频信息组织

(2)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

①一次信息组织:一次信息是人们研究或创造性活动成果的直接记录。

只要是原始资料就是一次信息。

②二次信息组织③三次信息组织

(3)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

1.按照载体形式,可以把信息源分为文献信息源和非文献信息源。

2.文献信息源就是各种类型的文献,其特点是传播信息完整系统,便于积累,便于保管,便于利用。按照不同的角度,文献信息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视听资料等;

3.非文献信息源通常指非记录型信息,我们将这类信息源统称为网络信息源,我们将这类组织成为网络信息组织。

4.相对文献信息源来说,网络信息源有如下特点:(1)类型众多(2)信息发布信息,信息来源广泛,内容庞杂,质量不一。(3)信息数量急剧上涨,信息分布极不均匀,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相对下降。(4)网络信息具有多媒体和超级链接以及交互性(5)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6)网络信息的使用与提供信息站点的软硬件和服务有关。

(4)信息组织的特征

①信息组织的参透性②信息组织的依附性③信息组织的增效性

5.1.3信息组织的原则

在信息组织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没有系统性的信息组织工作是不可能实现其整体目标的。①宏观信息组织和微观信息组织的关系。②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③信息组织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信息组织工作本身也具有多个环节,保持各个环节的正常联系有助于使信息组织工作能一环紧扣一环,其中特别要注意信息分析与描述的基础性地位,它是信息揭示和存贮的必要准备。④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3)目的性原则(4)现代化原则主要包括:①基本术语标准②有关信息技术标准

③信息组织技术标准④其他相关标准

5.1.4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1、信息组织最基础的理论仍然是语言学、逻辑学和知识分类。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符号系统,是信息的载体。

有语词、有词汇、有语法。这就是信息组织的语言学基础。

3、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形式。概念、判断与推

理是抽象思维形式。

4、自组织与系统是密不可分的,自组织是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自行组织、自行创生、

自行演化,即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凡是能够借助外部控制而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并维持稳定有序的状态的系统,就称为自组织系统。

5.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1、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关于信息的信息(information

about informatian),或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that describe data)。它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也是描述和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语言和工具。

元数据的类型包括:元素名称(Element names)、元素描述(Element description)、元素表示(Element representation)、元素代码(Element coding)、元素语义(Element semantics)和元素分类(Element classification)。

2、信息描述的目的,就是以元数据为中介,对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1)识别(2)定

位(3)检索(4)选择

5.2.2信息著录与标引

1、著录

(1)著录的基本概念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著录是指在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著录的结果是款目,它是反映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的著录项目的组合。所谓标目,是从文献内容和形式的某一特征指引排检线索的著录项目。标目的作用在于决定款目的性质。

(2)著录的标准化

文献著录标准化是指在国家或国际范围内,对文献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等做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文献著录标准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2、标引

(1)标引的基本概念

信息标引,原来多称文献标引,是指分析文献的内容属性(特征)及相关外表属性,并用特定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文献标引过程一般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主题分析,二是转换标识。

(3)标引的类型

依据构成原理可将标引语言分为分类语言、主题语言、代码语言。这是对标引语言的最基本划分,其中,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是最主要的两类标引语言。

1、分类语言,也称分类法。

2、主题语言,又称主题法。

3、标引的种类最主要的是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

(1)分类标引,是指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用分类语言表达分析出的主题,赋予文献分类检索标识(分类号)的过程。习惯上,分类标引被称为分类。这是因为,

分类标引实质上就是对文献进行分类。

(2)文献分类,是指根据文献内容及其他相关属性,以分类语(分类法)为工具,分门别类的系统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过程和方法。对文献整体来说,经过分类,可将内容属性相同的文献用相同的分类检索标识予以反映,而内容属性不同的属性则用不同的分类号予以区分。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揭示和组织文献的严密系统。对文献个体而言,分类就是归类,即根据文献的内容属性将它归入特定分类体系的适当类目,赋予相应的分类号。

5.2.3网络信息资源描述的相关标准

与系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资源在资源类型、结构、形式、描述环境、描述主体等方面存在着不同,需要建立适合其资源特点的,更加完备、更加通用的、规范化的描述结构。

(1)MARC标准: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机器可读目录,它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和阅读的一种目录。

(2)下面看看几种典型的MARC标准。

①USMARC(美国国会图书馆季机读目录通信格式)

一条CNMARC记录由24个字符构成,含有关于记录结构的数据和味特定的形式而定

义的几项数据元素:如记录类型、目录级别、记录完整程度和是否完全或部分采用

ISBD规则。

②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集)主要优点:1、简单易懂:15个标记通俗易懂。

2、运用灵活:它既可以用于规范的资源描述领域,也可以用于非专业领域。

3、国

际通用:已有德语、日语、葡语、西语等10余种不同语种的版本。4、可扩展性:

不仅15个标记元素和子元素可扩展,Dublin Core还可以与其他元数据元素连接

使用。

③VRA核心类目格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用于任何一种作品实体或某种

视觉文献所记载的原始作品(多为三维作品)著录的类目,包括19个数据单

元;另一类是用于记载某一种作品实体的视觉文献特征的视觉文献著录类目。

④其他的元数据规范。

⑤CDF频道定义格式(Channel Definition Format),是Microsoft提出的一种元数

据规范。

5.2.4通用标记语言及相关标准

(1)通用置标语言标准SGML

SGML是一种元语言,是用来描述置标语言的语言,适用于电子文档交换、

文档管理和文档发布。SGML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的应用标准包

括超媒体文档标记方面的超媒体语言。SGML是一种通用的文档结构描述

置标语言,为语法置标提供了异常强大的工具,同时具有极好的扩展性,

因此在数据分类和索引中非常有用。

(2)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

HTML为网络信息的出版和发布提供以下功能:1、出版在线的文档2、通

过超链接检索在线的信息3、为获取远程服务而设计表单4、在文档中直接

包含电子表格、视频剪辑、声音剪辑以及其他的一些应用。

HTML的一些缺点:1、扩展性差2、交互性差3、语义性差

(3)可扩展的置标的语言XML

XML具有以下特点:1、XML文档是纯文本,从文本编辑器到可视化开发环境的任何工具都可以对其进行创建和编辑,这使得程序可以更简单。2、基于内容的数据标识。3、可格式化4、具有很强的链接能力,可以定义双向链接、多目标链接、扩展链接和两个文档间的链接。5、易于处理。

(4)MARC DTD (5)MARC XML

5.3信息组织的技术与方法

1、凡是能将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排列的方法,都称为信息的有序组织方法。一

种是分析的方法,另一种是综合、归纳统计的方法。

5.3.1文献型信息组织方法

(1)分类组织法,分类组织法的特点在于:1、从事物的某一方面出发,按表达事物概念的层累制号码排列,同一学科内容的资料都集中在一起,可以体

现学科的系统性,反映事物的从属派生关系,便于安学科体系进行族性检

索。2、按分类号组织分类目录,简单方便。其缺陷在于:(1)以人工语言

(数码、字母代号)作为标志符号,不直观,较难记忆;(2)分类体系固

定,增补新类目不及时;(3)组配方式机械,较难满足多元检索的要求。

(2)文献分为七个部分组成:1、编制说明2、大纲3、简表4、详表5、辅助表

6、索引

7、附录

(3)主题组织法:所谓主题法,也称词汇控制组织法,是以语言为基础,用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来揭示文献内容的一种方法。主题法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法。A按主题(事物)集中文献;B用经过规范化的词语直接标引

文献主题C用字顺序列直接提供主题检索途径。

2、标题法的优点在于:A因为标题之间的顺序关系是预先组配好的,先组

配式的标题在标引和检索时直接使用,不易混乱;B因为标题法以事物为

中心来集中与该事物有关的文献,适合于从主题出发进行检索,易于查全

一项事件的文献;C直观、易掌握,检索速度快,对新事物、范围细小的

问题容易反映出来,补充修改也比较容易。

3、缺陷在于:A很难查全一门学科或具有某一属性事物的文献;B使用不

灵活,不能满足多途径检索。

4、单元词法。单元词指概念上不能再分的最小的词语单位。

5、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将描述主题内容的关键词抽出,不加或加以少量规范处理,按字顺序列提供检索的方法。A题外关键词索引B题内关键词索引C单纯关键词索引。

6、叙词法。是在单元词法等多种检索语言的基础上,以叙词作为标识符号,标引和检索文献信息的一种检索方法。又称为描述词、叙述词、主题词。

叙词法有以下特点:1、直观性2、专指性3、适应性强4、迅速准确5、后组式6、多维检索7、网络结构

(4)引用组织法(5)文献型信息的宏观组织

5.3.2网络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

(1)文件方式:文件时计算机保存处理结果的基本单位,很自然的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信息组织方式。它的优点是:1、简单方

便2、是存贮非结构化信息的天然单位。

(2)数据库方式:数据库技术是从计算机系统中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大量规范化数据进行管理的一种技术。它的缺陷:1、不能提供数据信息之间的知识

关联。2、对用户和数据库服务端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主题树组织方式: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逐层加以选择,层层遍历,直至找到所需

要的信息线索。优点在于:1、简单易用2、信息检索按照一定的范畴分类体系。

缺陷在于:1、必须事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范畴体系。2、要保证主题树的结构清晰

性和资源可用性。

(4)超媒体方式: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它将文字、图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

5.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1、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半成品,知识是经过整序和提炼的信息,是系统化的信息。

知识组织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时代性。

2、狭义的知识组织是指文献的分类、标引、标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广

义的知识组织是针对知识的两要素进行的,是知识因子(结点)的有序化和知

识关联的网络化。

3、特征:1、自动化2、集成化3、智能化

5.4.2知识表示

1、知识表示有主观知识的表示和客观知识的表示两种。1、逻辑表示法

2、产生式

规则表示法3、语义网络表示法4、框架表示法5、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6、客

观知识的表示

2、分类标引法是语法组织和语义组织的综合,基本上属于族性组织体例。

5.4.3知识组织技术与方法

(1)分类法和主题法是客观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是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也是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

(2)数据仓库和知识挖掘是主观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数据仓库的特征在于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数据仓库的组织过程是:数据的抽取

---数据的存贮和管理----数据表现。

(3)知识挖掘技术主要包括联机分析处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特征:快速性、分析性、多维性和信息性。

(4)搜索及模式抽取方法是KDD的核心技术,它是基于不同的知识组织方法而采取的方法。

6.1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

1、信息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描述信息资源或信息对象,以便于能被需要他

们的人高效地利用。

6.1.1信息检索的涵义

1、穆尔斯首次提出了信息检索的概念。

2、人、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料是信息检索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6.1.2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征

1、按存贮和检索的内容划分:1、文献检索

2、数据检索

3、事实检索

2、按检索系统中信息的组织方式划分:1、全文检索2、多媒体检索

3、超媒

体检索。

3、查全率与查准率往往是成反比的。一段时期内有关特定主题信息的检索,

也称为追溯检索。

4、信息检索的特性:1、信息检索的相关性2、信息检索的不确定性3、信息

检索的逻辑性:信息检索作为信息管理的核心,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6.1.3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

1、分为三个阶段:1、手工信息检索阶段:信息检索起源于参考咨询工作。

2、

机械信息检索阶段:1、机电信息检索系统2、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也可

分为三个阶段:1、信息检索系统2、产生并发展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3、

产生并发展的网络信息检索阶段

6.1.4信息检索的模型

1、布尔逻辑检索模型

2、概念检索模型

3、向量空间检索模型

4、模糊检索模

6.2信息检索的职能与程序

6.2.1信息检索语言的只能

1、词汇是指登录在分类表、词表中的全部标识,一个标识就是它的一个

词语,而分类表、词表则是它的词典;语法是指如何创造和运用那些

标识来正确表达文献内容和情报需要,以有效地实现情报检索的一整

套规划。

2、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检索语言可以

表示文献内容、数据或其它信息形式。(2)有专用概念表示用户的信

息提问。(3)能够指示计算机执行查询与检索。

6.2.2信息检索策略

1、常用信息检索策略包括:分块概念组配检索策略、逐步组配检索策略、

对偶组配检索策略、增长组配检索策略。

2、三个方面取得进展:1、以检全为目标的检索策略的调节与控制2、以

检准为目标的检索策略的调节与控制3、以最小投入为目标的检索策略

的调节与控制。

3、研究重点是:1、检索策略失误分析2、降低检索费用的研究3、用户

检索行为及用户培训4、现代信息技术在检索策略制定中的应用。

6.2.3信息检索效率的评价

1、检索效率是指全、准、块、便、省(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检

索方便性、检索成本与效益)最主要的是全和准。

2、若欲提高检全率,则检准率会降低。

3、选择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工具是人们为了充分、准确、有效地利

用己有的信息资源而加工编制的用来报道、揭示、存贮和查找信息资

源的卡片、表册、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特定的出版物。

6.3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1、索引、标题和文献有误差。

6.3.1手工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1、手工信息检索的工具:1、目录

2、索引

3、文摘:文摘主要类型包括:

指示性文摘、报道性文摘、统计性文摘。4、年鉴:年鉴是以描述和统

计的方式逐年提供某年度某一领域信息的工具书。

2、手工信息检索工具的排检技术:1、字顺排检技术2、分类排检技术

3、

主题排检技术4、时序排检技术5、地序排检技术。

3、手工信息检索方法:1、顺查法2、倒查法3、抽查法

4、追溯法,有叫

回溯法。5、循环法。

6.3.2机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1、机电信息检索系统

2、光电信息检索系统:1、寻址检索方式2、编码检索方式

6.3.3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1、联机信息检索,优点是:1、检索速度快

2、检索范围广而全面

3、检

索速度多、质量高;4、检索内容新、实时性强5、检索辅助功能完善、使用方便,检索结果输出方式灵活、实用。缺点是:1、主机负担重2、信息组织方式以线性为主,不灵活,3、联机检索不想Internet是面向最终用户的,操作也不方便。

2、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结构:第一部分是检索服务机构。第二部分是国

际通讯网络。第三部分是终端。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

4、联机信息检索的服务方式:1.定题信息提供。2专题回溯检索3电子邮

件。

5、①光盘信息检索特点:使用关盘检索系统,可免除联机检索系统必须

使用电讯设备,免除有通信线路传输过程中所造成的失误,光盘系统向用户随盘提供相当于联机信息检索系统功能的软件,并提供菜单驱动与命令驱动,光盘存贮容量大、耐用、复制费用低。可以把文本/图像/图形/声音及动态结合在一起。如果光盘数据库量不够多,则信息资源就显得有限,购买大量光盘数据库,又要受到经费限制。在信息需求的适时性上,光盘检索不如联机检索系统,因为光盘只能定期提供。

数据库费用大。②光盘信息检索技术:有计算机、驱动器及连接设备、CD-ROM数据库(光盘)及其检索软件构成。

6、网络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是:信息量更大,需要处理各种

不同的语言,信息检索的范围更宽,信息查询的时效应要求更高,检索结果是检全率较高,而检准率较低。

7、网络信息检索模式:广义理解为如何对网络上的海量多态信息进行组

织,如何对这些信息建立索引。狭义网络信息检索模式则只是以网络为媒介。狭义的信息检索模式是在现实世界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核心。

8、网络信息检索工具:1、Archie、Gopher、WAIS检索工具和基于WWW

方式的查询服务。2、Gopher(菜单式检索服务)3、W AIS(广域信息的服务)4、WWW(万维网交互式信息查询服务)5、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就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的工具。

7.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7.1.1信息服务的含义及内容

1、信息服务:一是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

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二是对用户及信息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信息服务的形式、载体、渠道、主体。

7.1.2信息服务的原则

1、信息服务活动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

易用性原则4、成本/效益原则

7.1.3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1(1)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常见的信息报道方式有下列三种:①文字报道:有选择的将重要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加工成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进行报告。这种报道一般可分为定向报道和定题报道。定向报道服务是指信息服务机构围绕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主动进行的定期信息及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这类报道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连续性强,而且一般都是在用户提出需求之前就开始工作,因此,需要经常性地开展调查工作,才能确保信息报道的质量。定题报道服务是根据用户的专题要求所进行的报道服务工作。定题报道服务从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角度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报道和提供过去某一段时间段中所有的相关信息,称为回溯性报道(检索)服务;二是不断提供最新的信息,随时收到,随时报道。②口头报道服务③直观传播报道服务

(3)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主要向用户提供下述服务:1、从哪里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最有价值的信息源是什么;2、最方便的信息渠道是什么,其可靠性如何3、对信息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型进行评价4、为用户提供信息分析研究与预测报告5、为用户提供和推荐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评价方案6、为用户提供信息系统和网络设计的解决方案。

(4)网络信息服务:①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a电子邮件,b文件传输,c远程登录。远程登录分特许和客户两种。

扩展服务功能如:a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电子公告,新闻组,邮件列表。b名录服务:分为空白页和黄页服务两种。c索引服务d交互式信息系统:交互式信息系统为用户迅速而有效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方便。

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简称HTML),统一支援定位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Gopher还提供了两个功能:一是直接的资料获取功能,二是服务器之间的互联功能。

②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特点:信心需求和利用的多样化、综合化和社

会化。a信息资源数字化:即指信息以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贮。信

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主要是数据库的建造。b信息存取网络化。c

软件服务系列化d信息咨询社会化.e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化。

推行标准化是信息服务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证。2000年3月17日,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CB18030—200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该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衔接,是我国继GB2312—1980和GB13000—1993之后最重要的汉字编码标准,也是我国未来中文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础性标准之一。

7.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1、信息用户是指在科研、生产、管理、商业、贸易、军事、外交以及日

常生活中需要利用信息的个人或团体,前者称为个人用户,后者称为团体用户。

2、信息用户是信息交流的末端,是信息传递的归宿。

7.2.1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意义

1、要以“信息用户”为中心。

2、在实践上,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将对信息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可以达到下述目的:第一,调查和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是信息机构开展服务工作的依据,是提供优化信息服务的条件。第二,调查和研究信息用户及其需求是设计和建立新的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的基本依据。通常采用两种办法将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情况反映到信息系统或信息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去:一是让用户直接参加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工作,二是以各种方法调查和搜集有关用户及其需求的情况。适用性、针对性、主动性和预见性,有效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第三,调查和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可以争取更多的用户更全面的利用信息服务,扩大信息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当前用户:一类是应该利用这种服务而实际上并没有利用的用户,称为潜在用户。第二种是意识到的信息需求。第三种是表达出的信息需求。第四种是未表达出的信息需求。第四,调查和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有助于发挥信息交流的非正规渠道传递信息的效能。

7.2.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任务与内容

1、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用户构成及分类研究(2)用户信息需求调查

分析:已知资料的需求,是指用户已经知道文献资料的片名,或作者,或文献号,而要获得文献的需求。所谓主题需求,是指用户围绕某个学科专业主题查找有关文献或获得某些事实和数据的信息需求。(3)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心理规律研究(4)用户吸收信息的机理研究(5)影响信息用户需求的因素研究(6)用户的信息保证研究:“信息保证”

的目的是及时地、恰当地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为用户所从事的工作服务。

7.3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1、用户的信息行为是指寻求他所需求的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表达、

信息获取、信息利用等行为。

7.3.1用户信心行为的特征

1、用户所需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或所需要的信息的价值的大小,是决

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否转化为信息行为的根本原因。

2、信息和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是决定

情报用户是否利用某种信息服务的最重要因素。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存在着著名的“穆尔斯(Mooers)定律”。

3、用户寻求信息的过程,首先从个人的资料库中查询,然后转向非正规

渠道,取得同行的帮助。这种行为特点具有两种原因:1、易用性所致

2、可获得性所致

4、任何信息用户,既通过正规渠道,也通过非正规渠道寻找所需要的信

息。

5、用户对提供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料的时间要求有一个总趋势,更快更新。

6、用户向信息中心的服务工作者提出咨询,会产生信息两种现象:第一,

用户在向信息服务人员提出咨询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息系统的功能不能令用户满意,二是新用户初次利用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第二,用户用书信方式提问比直接向信息人员提出质询更能准确的表达其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学基础04726自考

1信息概念的发展 早期,人们对信息字面上的理解。 哈特莱192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1950年出版《控制论与社会》。 当计算机出现后,信息被看做数据。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的传递。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中,信息又被看做经验、知识和资料。 信息在哲学中的发展又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而在通信领域,信息被看做有序程度(或组织程度)的度量和负熵,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定义: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认识论层次上,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3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数据+背景=信息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同样,我们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信息+经验=知识 4信息的特征和性质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5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社会信息。 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从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可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