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下,有些人会采取自杀的行为以解除难以接受的痛苦。可能还会伴有躯体不适,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消化道不适、头晕、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

对于受灾人群而言,在灾难发生以后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快地调整到正常几乎是很难的。人非草木,面对着尸横遍野,面对着已经突然倒塌了而曾经温馨的家,面对着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生死离别,我们最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什么?不是节哀顺变,不是无动于衷,而应该是上述急性应激反应中所描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只能说明我们的情感反应是正常的,而不能说明我们脆弱、不坚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在这种灾难面前无动于衷。

一、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ASD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别称

急性应激障碍

英文名称

acute situational reaction

acute stress reaction,ASD

多发群体

青壮年

常见病因

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

常见症状

除初始茫然状态外,还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常存在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等

病因

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是ASD发生的直接原因。常见的精神创伤性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重的生活事件

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未婚有孕、被遗弃、被奸污、身患癌症、遭受失明或毁容、长期的夫妻或婆媳关系不合、难民移居异国、遭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2.重大的自然灾害

如遭受特大洪水、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

3.战争

如经历过令人恐惧的战争的退伍军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或爱人的个体、因战争而导致明显残疾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前线士兵等。

4.隔绝状态

如长期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也可发生精神障碍。

在所有经历上述精神创伤性事件的个体中仅有少数会发生ASD,由此可见,ASD的发生还与个体的生物学基础、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创伤前后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1.最核心的症状--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

如创伤性事件的情境或当时的心理感受反复自动出现在意识里或梦境里,任何与创伤体验有关的情境均可诱发,患者因此回避各种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情感可以表现为麻木状态,常存在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等自主神经症状。

2.分离症状

如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等。

3.一般表现

在经历精神创伤性事件后出现茫然、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甚至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表现为逃跑、神游、情感爆发等。

4.精神病性症状

有些患者在病情严重阶段可出现思维联想松弛、片段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焦虑抑郁,达到精神病的程度。

诊断

AS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尚无肯定的诊断标准。ICD-10中ASD的诊断要点:异乎寻常的应激原的出现与症状的发生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数分钟内出现。此外,ASD症状常为混合性的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

治疗

ASD的治疗首选心理治疗,只有在下述三种情况时才考虑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

1.症状严重,单独的心理治疗无效或者焦虑恐惧特别严重;

2.既往有抑郁障碍,且对药物治疗有效;

3.睡眠障碍严重,心理治疗效果不佳。

预后

本病发作急骤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迅速缓解,如果应激原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1周内可缓解。

预防

ASD的预防主要在于平日里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同时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由专业人员尽早给予危机干预、提供脱离创伤的环境、加强社会支持等均可有效地防止ASD的发生。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

英文名称

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常见症状

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等

常见症状

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等

病因

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

临床表现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诊断

依据DSM-Ⅳ-TR,PTSD的诊断标准如下:

1.标准A

该个体曾经暴露于同时具备以下两点的创伤性事件:①A1此人经历、目睹或者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实际死亡,或者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

整性受到威胁。②A2此人的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恐。注意:在儿童,可能表现为混乱或激惹性的行为。

2.标准B

创伤性事件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持续性地重新体验:①B1反复,插入性的对事件的苦恼记忆,包括图像、想法或者感知。注意:在年幼儿童,重复性的游戏中可以出现创伤事件的某些主题或者方面。②B2反复的有关事件的苦恼的梦。注意:在儿童,可能出现令人惊恐的梦,但是没有可辨识的内容。③B3表现得或感觉到好像创伤性事件重现了(包括再体验创伤经历、错觉、幻觉、分离性闪回事件,包括发生在清醒或中毒状态)。注意:年幼儿童中,可能会出现创伤特异性的重演。④B4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跟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强烈的心理苦恼。⑤B5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与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的生理反应。

3.标准C

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之3项以上:①C1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或者对话的努力。②C2回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③C3无法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④C4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者参与明显降低。⑤C5与他人疏远隔离的感觉。⑥C6情感受限(如无法拥有爱的感觉)。⑦C7未来缩短的感觉(如不期望能有一份职业、婚姻、孩子或者正常的人生)。

4.标准D

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2项或以上:①D1难以入睡,或睡眠困难。②D2激惹或易发怒。③D3注意力集中困难。④D4过度警觉。⑤D5过分的惊吓反应。

5.标准E

上述障碍(B、C及D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6.标准F

这些障碍导致了临床上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治疗

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SSRIs,其中,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具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

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能通过一些心理评定工具来初步评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助于筛选出PTSD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

三、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的生活事件有: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发病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应对方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因素有关。

英文名称

adjustment disorder

常见病因

典型的生活事件: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常见症状

多见情绪症状,焦虑、抑郁;青少年:品行障碍为主,逃学、偷窃等;儿童: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指等

常见病因

典型的生活事件: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常见症状

多见情绪症状,焦虑、抑郁;青少年:品行障碍为主,逃学、偷窃等;儿童: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指等

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抑郁、焦虑,也可以适应不良的品行障碍为主,这与年龄有一定联系:如成年人多见情绪症状,焦虑、抑郁以及与之有关的躯体症状均可出现,但达不到焦虑或抑郁的诊断标准;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如侵犯他人的权益或行为与年龄不符,如逃学、偷窃、说谎、斗殴、酗酒、破坏公物、过早开始性行为等;儿童则可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吮拇指等。

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不一定与应激源的性质相一致,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与应激源的程度相一致。一般而言,症状的表现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个性特征。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病程可能延长,不论病程长短、起病急缓,预后都是良好的,尤其是成年患者。

诊断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应激源作为诱因,特别是生活环

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情绪、行为异常等精神障碍多开始于应激源发生后1个月内。

2.有证据表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3.临床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如烦恼、焦虑、抑郁等,同时有适应不良行为(如不愿与

人交往、退缩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但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标准。

4.社会功能受损。

5.病程至少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鉴别诊断

1.抑郁症

抑郁是适应性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但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较重,常出现消极念头,甚至自杀企图和行为,症状有早晚节律变化,且发病时精神因素不甚明显,可有既往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史,也可有家族史。

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般发病于早年,且无明显的应激源,常有多年持续的人际适应不良史。有时人格障碍可被应激源所加剧,但应激源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导因素。如果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源作用下出现了新的症状,且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则应作出适应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双重诊断。

治疗

1.消除应激源

一些症状较轻的适应障碍患者在改变环境或消除应激源后,精神症状可逐渐消失。因此,应尽早可能减少或消除应激源,如对住院的儿童应提倡家长陪护,以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感。

2.心理治疗

当应激源消失后,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均可用来治疗适应障碍。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鼓励患者把他们因为应激源引起的恐惧、焦虑、愤怒、绝望、无助感等用言语表达出来,确定由应激引起的主要功能紊乱是什么,然后找出减少应激的方法或提高患者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应激源的应对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的失衡。

3.药物治疗

对适应障碍的患者,药物治疗不作为首选的方法,主要用于症状严重者或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可根据具体病情或患者的主要症状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如以焦虑为主者,可短期使用抗焦虑药;以抑郁症状为主者,可选用抗抑郁剂等;对有自杀企图或暴力行为的患者,应转入专科医院,既有利于脱离应激源,又有利于系统的专科治疗。

第十一章 习题集( 应激)

第十一章应激与相关疾病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2.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3.了解应激、应激源的涵义,了解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哪些,了解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源认知与评估的因素。 4.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Selye的应激学说。 5.了解人类需要的分层和动机冲突受挫的常见表现形式。 6.要求学生懂得应激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处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的主要表现。 2.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变化),了解应激与健康的关系(适度应激有益健康,应激过度则会致病)。 4.了解Selye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症的三个阶段)。 5.了解常见的心理应激源;了解需要受挫、动机冲突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个体对应激源做出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 第三节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 掌握此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2.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一项不对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应激源有正性与负性之分 E 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3.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B.体内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D.可表现精神异常 E.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4.有关动机与冲突以下哪项不对 A.动机就是唤起、推动与维持行为去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B.动机的产生源于个体需要与主观愿望 C.动机的实现还要受到许多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 D.动机的好坏是引起应激的根源 E. 动机受挫,就有可能产生应激 5 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 A.情绪不稳、易激惹 B.表情茫然 C.激情发作 D.焦虑不安、慌张恐惧 E.情感淡漠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A.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B.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C.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周 周

周 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可分为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共同特点: 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②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 ③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急性应激反应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发病急骤、历时短暂,预后良好。 出现与否与严重程度与应激事件、个体的人格特点、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及机体健康状态等密切相关。

这些症状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一周,症状超过4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 创伤性体验。 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 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临床表现 闯入性再体验:反复重现创伤体验,症状闪回,闯入性地出现错觉、幻觉、噩梦,出现精神痛苦、生理反应。 警觉性增高:持续性警觉增高,如难以入睡、易受惊吓等。 回避:对创伤相关事物持续回避,如回避相关的场景,避免有关的交谈,甚至选择性失忆。 情感麻痹,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可持续多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 适应障碍 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生活事件:离婚、分居、迁居、移民、患重病、退休等。 发病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心理特征有关。 临床表现 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3个月内出现。 症状变化较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如焦虑、抑郁、品行异常等,社会功能受损。 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老年人可伴有躯体症状,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 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可自行缓解,以心理治疗为主。 女,35岁。2个月前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丈夫身亡,自己轻伤。近一个月频繁噩梦,梦境中反复呈现车祸惨象,时常感到心悸不安。不敢看交通事故的新闻,不敢再驾车。情感麻木,郁郁寡欢,该患者的诊断是 A.抑郁症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0-8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 0-8

问题: [单选]病人重复体验过去痛苦经历属于() A.急性应激障碍 B.创伤应激障碍 C.适应障碍 D.癔症 E.强迫症

问题: [单选]关于PTSD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B.固定一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C.患者常常以模糊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 D.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接收的态度 E.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需要多年才能恢复正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在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此外,有些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故只有选项A 正确。

问题: [单选]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2672598.html,/ 打羽毛球的好处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易;II较易;III较难;IV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B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D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情绪焦虑程度B累计LCU的值C心身疾病发生率D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C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认知改变B情绪反应C个性改变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精品文档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精品文档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三大类。该组疾病的特点是: 1.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 2.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状应相继消失; 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 一、急性应激障碍碍 主要症状:患者在受刺激后通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大多数患者初期为“茫然”阶段或“麻木”,行为盲目,甚至可达木僵状态,对外界剌激毫无反应,事后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爆发。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治疗与康复: 1.首先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2.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 3.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要告诉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主要症状: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如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

等)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地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的情景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在创伤性事件后,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 治疗与康复: 1.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提 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 2.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 3.家属和同事要理解患者,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心理空间。 三、适应障碍 主要症状: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如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患者产生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发病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心境、焦虑或烦恼,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功能障碍(头疼、腹部不适、胸闷、心慌),社会功能或工作受到损害。有些患者可出现暴力行为,儿童则表现为尿床、吸吮手指等。 治疗与康复: 1.治疗重点以心理治疗为主,解决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和情绪发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急性应激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DSM-5 中的诊断名称,在ICD-10 中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在ICD-11 中,急性应激反应已从“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一章中移出。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由于暴露于具有极端威胁或恐怖性质的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短暂的情绪、躯体、认知或行为症状的发展。患者遭受创伤后立即发病,通常在 1 小时之内。一般在数天内或威胁状况消 除后开始消退。症状往往历时短暂,病程不超过 1 个月,预后良好,可完全缓解。 一、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变异性较大,典型表现为“茫然”状态、意识范围缩窄、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狭窄、定向错误、对周围的事物理解困难;也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反复出现闯入性回忆创伤性事件的情景。严重时达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增加(如逃跑反应)。常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赤面等)。症状多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内出现,多在 2~3 天内消失,对于发作过程部分或完全遗忘。有些患者在病情严重阶段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焦虑抑郁,可达到精神病障碍的程度,则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曾称反应性精神病)。 (二)临床评估 目前我国常用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估工具主要包括斯坦福急性 应激反应问卷(SASRD)和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创伤事件和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临床上对急性应激障碍必须评定三组症状群:创伤经历的重现、回避或麻木、过度警觉。另外,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还必须满足一个重要条件,即在创伤事件发生时或发生之后,患者可能出现分离症状。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事件后症状应持续最少 3 天。因此,创伤事件后 症状持续 3 天~4 周可做出诊断。如果经历创伤事件 1 个月后症状还存在,则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诊断要点如下: 1.有严重的精神创伤事件。 2.在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 3.主要有闯入性创伤再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分离症状。 4.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5.满足症状标准至少持续 3 天至1 个月内。 (二)鉴别诊断 发病前的精神创伤事件是诊断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与其他精神障碍进行鉴别前,应首先考虑这一点。 1.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急性期谵妄状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错觉、恐惧等,一般存在严重的躯体疾病和脑部疾病,无重大创伤应激源,即使有也不强烈,与症状的关系不密切。

应激相关障碍 (1)

应激相关障碍 (总分:62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选题{{/B}}(总题数:2,score:12分) 患者,女性,16岁,某次大坝坍塌事故中的幸存者。获救1周后,患者常从梦中惊醒,大呼救命,被询问时什么都不说。3个月以来,患者常失眠,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并且拒绝收看任何与坍塌有关的报道,如被问及坍塌事故,患者表现十分麻木、淡然。【score:6分】 (1).患者不具有的症状是______ ?【A】回避 ?【B】持续性焦虑 ?【C】情感淡漠 ?【D】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E】社会功能受损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2).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______ ?【A】急性应激障碍 ?【B】创伤后应激障碍 ?【C】癔症 ?【D】病理性激情发作 ?【E】抑郁状态 【score:2分】 【A】 【B】【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3).对于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______ ?【A】抗抑郁治疗 ?【B】抗焦虑治疗

?【C】抗精神病治疗 ?【D】抗生素治疗 ?【E】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score:2分】 【A】 【B】 【C】 【D】 【E】【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患者女性,18岁。自幼家里人对其比较娇惯,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3个月前远离家乡到某大学就读,1个月前出现失眠,不高兴,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如其他同学,不与同学交往,少语,常唉声叹气,自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score:6分】 (1).此患者主要的症状为______ ?【A】警觉性增高 ?【B】情绪低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