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的,有人认为他是由雄才大略的大军事家,我则认为他

是由“奸”与“雄”两种性格同时构成的。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朝丞相。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既是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更写了他“雄”的一面,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使曹操成为富有特点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

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首先,曹操有着非比常人的政治目光,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仅见于他在军

事上,还见于他在治国上。曹操占据青州的时候,田地荒芜,居民流离失所。

农耕不修,经济衰退,曹操就施行军民屯田制,不仅大力发展了生产力,还从

中获得充足的军粮。使民有所食,军有所养。而在同时,其他的诸侯却要差的

太远。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其他各路诸侯,纵兵抢粮,抢得到就吃粮食,抢不到的就吃树叶,树叶再吃不上,就吃人。对百姓有这么

大贡献的曹操,说他是国贼,岂不是又伤害了其余的几位诸侯了。曹操灭掉袁

绍之后,地盘逐渐扩大,国力却越发强盛。国家境内,几乎没有农民起义现象

的发生。

曹操在小说里杀过很多人,像董承,伏完,等人。曹操有一篇自白书写的

相当实在,他说“我一开始,只想做一名郡守,造福一方百姓。后来,国家动乱,我就想做一名军官,领兵平乱,如果可以,还希望荣升征西将军,希望死

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那么此愿足矣。后来,我官越做

越到,直到位极人臣。那我现在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还有,那么我就想如

齐桓、晋文这样的霸者,虽然有着强权,但是仍然象侍奉周室那样对待汉朝皇帝。这已经令我非常的满足了。假如,我不在这个职位,难道天下就太平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假如我不在,那么在我这块根据地里,还不知道有几个人

称王称霸呢”曹操一语道破,当时的时代就是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他只不过是

王朝霸业的统治者之一。而曹操敢于说出实话,不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多么好的

人实际上也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伪君子。而这一点也是许多人并不拥有的。曹

操非常的爱惜人才,而又胸怀宽广。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详细描述。尤其是

两次对张绣的作战上,他失去了爱将典韦,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但是,他后来

不但原谅了张绣,还接纳了他。张绣的谋士贾诩,几次在战场上让曹操丢尽颜面。但是,归降曹操后,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并且礼敬有加。这种英雄的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战略目光,是当时各诸侯都做不到的!比较一下,曹操似乎雄

多一些,刺杀董卓、讨伐董卓、诛杀吕布、平定袁绍;只是在杀吕伯奢和借头

平军心显得奸一些。后期势力越来越大,奸多一些,欺负对反对他的人心狠手

辣。原来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基本上是把曹操看成是从英雄走向奸雄的这么一

个人。开始的时候他也真的为民出过力,后来各方诸侯各怀鬼胎,他才做了奸雄。而《三国演义》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等影视剧和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的播出,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

的“三国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多重在他欺君罔上、窃国谋逆、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这一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前期的曹操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期

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刘备的矛盾更为突出,此时曹操

的“奸”和“雄”的关系才明确显示出来。

最初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是认为他是个“坏人”一心一意的要霸占

整个江山,还为了人别人相信在他睡觉时不能靠近他而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杀

死近身奴婢而让自己安全的戏,为此他竟这么的凶残,并不讲一点人情味。后来,我又逐步的认识了真正的“奸雄并有”的曹操,他也为百姓做事,也为朝

廷办事,也很会任用贤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优

秀的作战领导者。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社会动乱中,曹操本来“名微众寡”,凭着他的强

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凭着他的雄才伟略,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尽管

曹操有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

对曹操的奸与雄也有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曹操之“奸”

1.对待君父——欺君罔上

2.对待政敌——赶尽杀绝

3.对待部下——以权术相驭

4.对待朋友——不讲信义

5.对待百姓——殃及池鱼

曹操之“雄”

1.机警智慧

2.豁达大度

3.任人唯贤,从谏如流

4.身先士卒

5.功勋卓着,削平北方

所以,对于曹操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我们不得不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认真审视曹操这个人,而且我们必须了解他的两种性格,才能真正的读懂曹操这一位“奸雄”。

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论文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摘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本文试就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与传统用人思想之渊源关系, 以及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用人思想;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tegrity principle and tradition of employing ideas,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ing think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er thinking; merit;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引言: “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它是对传统文化“尊贤”、“用贤”、“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是对历代用人得失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 在任用选拔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腐化、犯罪事实, 也恰恰证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因此, 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原则源于传统文化“举贤不避亲”、“任人不避仇”的用人思想。 1. 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关系

曹操的领导艺术

一、引言: 时事造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君主失政、九州易主、改朝换代之乱世,必是英雄人物辈出之时。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君权式微、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先有张角的黄巾之乱,后有董卓的篡权夺政,以致豪强并举、划地割据、互相攻占,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足的魏国的领导者,曹操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其以5000人马起家,灭掉实力强大的袁绍,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战统一北方,实不愧为一代枭雄的称号。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有效的运用领导艺术,使将士用命、万民归心,是其政权得以维持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

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 y(Social Science) Oct.1996 Vol.19No.4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关玉生 摘 要 本文从“不念旧恶”,“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不惟德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指出其人才思想不仅对曹魏集团的建立与巩固有 重要作用,就是对今天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才 求贤 唯才是举 曹操其人,过去我是从小说中认识的。因而,每每接受的是一个“残忍”、“奸诈”的形象。近来读史,我发现曹操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子,历史真实的曹操和艺术加工过的曹操是两码事。在曹操的性格特点中,既有残忍和奸诈的一面,又有大度、爱才、节俭和多情善感的一面。特别是他的人才思想,不但过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现在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一、关于管人的官要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思想。曹操的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掾属官员的选拔之中。三国曹魏集团的掾属是分管人事的机构,正职叫掾、副职叫属。在其中任职的崔琰、毛王介等人,都是曹操亲自遴选的。崔琰,性耿直敢言,知人善知,具有美好的声誉。曹操于是选他担任东西曹的掾和属。授职之时,特发了一道手令:“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从曹操的这个手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掾属官员选拔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选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给社会作出表率,起到影响人、教育人的效果。 手令中所提到的伯夷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孤竹国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三相让国,弃国逃走;史鱼是春秋时的卫大夫,临死对其子说:我数言遽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死后,报告卫君,卫君按照子鱼生前要求擢用遽伯玉,而斥退弥子瑕。伯夷在历史上以谦让著称,史鱼则是公正无私的典型。曹操用“伯夷”和“子鱼”比作崔琰,既是对崔琰的褒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宣示。 毛王介,在担任县吏时,就以公正廉洁著称,被曹操发现后,亦让他担任东曹掾的职务。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得罪了权贵,据说,有一次曹操之子曹丕找到毛王介,要求任用他的一个亲属,被毛王介拒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有人以西曹地位高于东曹为由,要求裁并东曹只保留西曹,想把毛王介排挤出去。曹操了解到实情后,特地下了一道手令:“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不但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用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投靠、投降和投奔曹操的,这些人相互之间也相互猜疑。也就是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种环境下格外地重要。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割发代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如果要奖赏部下,一定是这个人立下了赫赫的功劳;而且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给的奖励一定超出对方希望的那个份额,在奖励的时候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摘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本文试就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与传统用人思想之渊源关系, 以及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用人思想;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tegrity principle and tradition of employing ideas,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ing think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er thinking; merit;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它是对传统文化“尊贤”、“用贤”、“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是对历代用人得失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 在任用选拔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腐化、犯罪事实, 也恰恰证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因此, 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原则源于传统文化“举贤不避亲”、“任人不避仇”的用人思想。 1. 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关系 中国11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视“任贤使能”为治国之大事,“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千古名帝康熙以善用能臣而名垂青史, 他认为“历代治乱不同皆系用人之得失”, “致治之道, 首重人才”。可见,“用贤”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用人思想中最具精华之成分, 至今仍闪耀着进步思想之光辉。传统文化一向十分重视“立德”, 把德行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刘邦、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在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有其积极意义, 为战胜对手, 开创基业奠定了基础。有人认为, 刘邦、曹操重才废行, 不讲品德, 其实不然。刘邦、曹操所谓的德, 是看人才是否忠于自己, 是否为己所用, 这是最为根本的前提。当然, 这种做法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与刘邦、曹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同, 唐太宗用人, 由于即位后的太平治世与曹操所处的混战乱世不同, 因此他较注重人才的品行、学术方面的基本素质。他多次告诫群臣:“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 误用恶人, 不善者竞进”。慎择官吏“须

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论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摘要 曹操聚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贤名之士”,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独到的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但贯穿在曹操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同时也非常明确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奖罚分明”。留住人才关键在于识别人才和驾驭人才,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曹操任人唯才、量才录用、赏罚分明、适当控制、共同学习和关心人才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留住人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曹操、人才管理、思想、共同学习 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他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起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当时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之后同楚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是什么让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曹操的对待人才的态度。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接下来我们着重为大家介绍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求贤若渴 曹操曾经颁布过三道《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作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典范,常常使后世很多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他在其中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那样,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而一再强调以“才”举人、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接下来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求贤如渴”的。 1.惜才爱才 曹操的爱才是出名的,甚至对于敌方的人才,他都想聘用。为了争夺关羽,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对于关羽提出的众多过分要求一概答应,甚至将赤兔马赠送给他,还向汉帝上书封他为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劲心机。后来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离曹操而去,曹操也没有阻拦,甚至对他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也没有追究。可见曹操对于人才的爱惜。 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抚掌而笑说到:“吾事济矣”。对于曹操没有穿鞋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来得及穿鞋,二是刻意不穿以显示尊重(在古代,不穿鞋是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都充分显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强烈渴望。之后由于许攸的建议,曹操烧掉了袁绍的军粮,已

浅谈曹操、刘备、孙权

关于曹操,关于刘备,关于孙权之浅谈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时局动荡而天下纷乱,因乱世而英雄四起,各种人才纷纷雄起也纷纷落马,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孙坚,孙策等等等等。整个中原战场就像一个选秀节目,一个一个地被淘汰,直到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与世,动荡局势得以暂时安宁。这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亦可以说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构成的历史。历史往往留给我们很多,前人的故事就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品之,受益匪浅,我浅品三国,亦有些许感触。今天我不谈时局,不谈军事,只谈人,只谈谈大浪淘沙后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愿与大家共勉。有一点要说明,我参考的不是三国演义,那大多是“演义”而非史实,里面掺杂了太多封建社会人的天人思想。我参考的是易中天的品三国,更靠谱一些。 毋庸置疑,曹刘孙三人都是成功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他们就好像是三个商业集团的创始人,都是靠自己非比寻常的能力,将自己的集团一步步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什么因素让他们走到了最后?我想因素有很多,时局给了他们平台、动乱给了他们机遇、社会需要给了他们资本等,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身上都有超乎常人的特质与能力。而且,这么多因素中,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最有用、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还是最后者,就是“人”的因素,因为成事在天而谋事在人,机遇每个时代都有,但机遇不会留给每个人。那什么人才会是机遇青睐的呢?拥有什么特质才能抓住机遇呢?我想从曹操、刘备、孙权身上找出答案。 曹刘孙三人身上肯定有很多特质,一个一个讲也没有必要,我只能取其精华地举一些对于我们很实际有用的来讲讲。在我看来,他们各自最主要的特质分别是:曹操为“大气”,刘备为“坚韧”,孙权为“果敢”。为什么是这些呢?下面我来分析分析。 从他们的“出身”来看: 曹操的出身是相对比较差的,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在当时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就好像今天做鸭的儿子一样让人瞧不起。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耻或者自卑反而在年轻时候处处努力表现自己,想为朝廷效力。这本就需要非常的自信与大气。 刘备的出身只能说很平凡,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东汉时候是农为首业,而商为尾。他只能相当于今天农民工的儿子,他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完全白手起家。但是一直胸怀大志,并不论如何失败都坚守者信念,不惜委曲求全地坚持了下来,这难道不可以看出他的坚韧么。我想刘备的境遇更像我们大多数人,他坚韧的精神也是我们必须要拥有的。 而孙权的出身可以说是最好的,有父兄孙坚、孙策给他留下的江东基业与一大批人才,但是孙权处境并不是很好,他即位时年纪尚幼,不能服众,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们如何驾驭?孙权是有才的也是聪明的,但更重要的他是果敢的,他知道该放权,但也知道知道大局需己定,知道在处理好当时复杂的关系同时要独当一面,这样才逐渐展示自己取得威望而不至于内部不服。 从他们的“做人立本”来看: 曹操的为人很难判断,因为他既狡猾奸诈有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既大家风范又小人嘴脸、既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既阎王脾气又菩萨心肠,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多重人格集于一身,体现了他那种海纳百川的大气,而支撑这种大气的,是他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智慧,是他那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把人生上升到对宇宙对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胸怀。有这样的智慧与胸怀,怎能不大气?袁

曹操的用人观

浅议曹操的用人观- 1、---百度知道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曹操起家时候将领不过夏侯,曹氏兄弟,李典,乐进几人.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济济.曹操招致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 第一:重用亲人.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曹操集团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任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曹操均信任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 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曹操属下屡建奇功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实,授以实权,使其消除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曹操破吕布后受到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受了感动,愿意归降.归曹后,成为曹操的一员上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曹,曹操以韩信归汉形容之,夏候渊死后,曹操遗命他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降曹后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侯.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拜立义将军.文官中,贾诩曾经屡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军,几乎使曹操丢了性命.归降后曹操不计其过大用之,可见曹操用人之胆大,胸怀之广阔! 第三:拔将才于卒伍之间.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就给以重用,建功即提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史,后提拔到折冲将军.于禁本为鲍信部从,归曹后提拔至左将军.韩信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实乃揽韩非,商鞅之术的表现. 第四:征召地方官吏和布衣优秀者.曹操罗致文官谋臣常用的办法是征,召,拜,辟.征;征聘,召:招募.拜:据礼授官.辟:对已有相当地位的人的征召.曹操身居汉相,不仅能在自己的区内征召人才,而且还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在对立诸方征召官吏.这些被征召来的人在建立,维护,巩固曹魏政权方面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繇.王朗等就是半路出家罗致而来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公铺大臣.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淯水祭典韦,曹操"再拜,痛哭,昏绝于地"."易州祭郭嘉.曹操"哭倒于地曰:奉孝死,乃天灭吾也!'',曹操对关羽.赵云等敌将虽然得不到但也是很爱惜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和赵云长坂坡救主就是曹操爱惜人才造就的! 有人说曹操也有妒忌妒人才,滥杀人才的一面.例如,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等人.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被杀,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才而被杀,而是因为政治因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曹操是很有心计的。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尽管刘表在他手下时始终韬光养晦,装聋作哑,曹操还是一眼看穿:“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当场就掉了筷子。 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其中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贾诩还捎上了一个张绣,荀彧和郭嘉则是从袁绍那里出走的。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用人特点

曹操用人特点 曹操作为我国东汉末年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谋略和眼光都相当高明。在用人方面,更可以凸显他一代枭雄的风范。一些日常小事的举动,足已见证他的独特之处。与刘备,孙权,袁绍等当时豪杰相比,可以说,曹操收下谋士是最多,而且出身也是最复杂的。有主动投诚的,也有被俘而用的。曹操用人的特点,时时可见。 曹操与许攸。曹操本性多疑,但对人才人才却可以推心置腹。官渡之战初期,袁绍率十万大兵,与曹操在官渡相持。此时曹操仅有两万多兵力,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数倍,对曹操战局很不利。并且,曹操军粮匮乏,更是雪上加霜。但是,袁绍无谋,又听信谗言,不但不听许攸计策,还羞辱他。袁绍派遣一个无能的手下去守自己极具战略地位的粮草基地——乌巢。许攸见到袁绍不听忠言,知道他必败无疑,最后决定投降曹操。曹操正在睡觉,突然这时听说许攸来降,万分高兴,鞋也不顾穿,就急忙奔出去迎接。二人交谈,曹操始终凸显奸雄的之色,还想对军粮有所隐瞒,但许攸已猜出曹操粮草将,曹操佩服许攸的谋略,不计前嫌,将粮草虚实尽告许攸。许攸见曹操诚信对待,被其感动,决定彻底归降曹操。又为曹操带来一个袁绍的致命弱点,说出袁绍重地乌巢是软肋,建议曹操突袭乌巢,烧掉袁绍粮草,大战自然胜利。曹操此时不但不怀疑许攸,并完全依照许攸计策,按计行事,偷袭果然得手。粮草被烧,袁绍顿时大乱,这一战就成为曹操和袁绍之战的转折点。但许攸看出曹操是枭雄,曹操也表现出自己出色的招揽人才的方面,使许攸彻底归从曹操。倘若曹操对许攸心有疑虑,对许攸火烧乌巢之计将信将疑,或者因为许攸是袁绍的旧部,将其否定。那么,官渡之战或许将是另外一个结果,历史也将改写。 曹操与关羽。曹操唯才是举,注重实际。曹操自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对关羽非常赏识。当董卓依靠上将华雄将十八路大军阻挡在关外,联军大将屡屡挑战,却屡屡失败是,关羽站了出来。当时关羽仅仅是个弓箭手,想请战时,招到袁术的嘲笑,因为袁术藐视关羽低微的职位。但曹操慧眼识人才,力挺关羽,并且为期倒酒助威。关羽倍感曹操重才,敬才,用才,不辱使命,几回合就斩华雄于马下。联军倍受鼓舞,军心大胜。而后,曹操执意收留关羽,在刘备兵败,关羽被困屯土上,曹操不惜下降身份,与关羽相约三事,才暂时笼络到关羽。此时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又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给关羽大印,封汉寿亭侯等,种种手段。为了一个人才,曹操卑躬屈膝,关羽若有所求,曹操必定答应。关羽得知刘备尚在,又不顾一切想脱离曹操去寻找刘备时,曹操惜才,不忍心杀害关羽,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毅然放虎归山,使关羽离去。曹操这一做法,虽然是内心惜才而产生的,却为曹操日后华容道脱困,救了性命。关羽违背军令状,就是竭力报答曹操昔日爱才行为。 曹操与陈琳。曹操爱才,甚至与自己有过节的,只要有才,曹操也会不计前嫌,破格录用。。陈琳,原为袁绍手下军中文书。,官渡之战之前,陈琳应袁绍要求先赢民心,起草了一篇关羽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陈琳骂曹操是阉人后代,将曹操父辈,祖辈骂个精光。曹操自己看到檄文后,惊的头偏风也好了。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俘获了袁绍一干将士,也包括陈琳。他非常气愤的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的檄文,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陈琳不惧怕曹操的威势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惜其文采,既往不咎,仍旧任命陈琳为军中文书。曹操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坦荡惜才的博大胸怀,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也是许多人才源源不断流向曹操的重要原因。 曹操与杨修。曹操求贤若渴,为了网罗人才,还发布了《求贤勿拘品行令》。杨修也前来投靠,曹操也为杨修才识所服。但是,随着两人深入交谈,二人对军政意见开始冲突。杨修又经常持才放旷,虽然足智多谋,却不识时务,经常不顾曹操面子,屡屡使其难堪。久而久之,曹操心怀厌恶,也引起曹操的妒贤,称杨修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在蜀国交战中,杨修虽挽救败局,力谏曹操不果,仍旧自作主张,先行命令军队撤退。这一举动虽然也曹操心中所想,但依旧惹怒曹操。曹操以扰乱军心,将其处斩。曹操能广纳人才,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林贻瑞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 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智氏恰恰相反。“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赵氏不从。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二人离开后, 疵入内责问智伯:“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改, 疵遂请求出使于齐以逃命。赵襄子在危亡之际让张孟谈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之理说服韩、魏二君与赵结盟。智伯同宗智果见到张孟谈,立即告诉智伯:“二主殆将有变”。因为他见到赵襄子的谋主张孟谈在赵氏将亡的情况下,还是“其志矜,其行高”,而韩魏二主“色动而意变”。并且提出“杀”与“亲”两条对策。智伯不听。智果言之不从,只好改姓辅氏而出逃了。很明显,以智伯之才,辅以智果、 疵,本不至于亡国破家。但由于智伯有才无德,见利忘义、贪婪无厌。结果,“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

论曹操的战略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战略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谋略三国与智慧人生课程论文) 课程:谋略三国与智慧人生 姓名:王江 学号:20120515263 年级:2012级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人力资源是构筑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有着不少先进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在管理中,他既施行仁政,又讲求法治,把两个对立的政治措施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在群雄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中崛起,立于不败之地。文章分析曹操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以期为现代企业制定创造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一些借鉴。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2)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如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3)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企业管理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自古就有不少思想家或管理者提出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如孔子宣扬最高道德标准是“仁”,其核心内涵就是以“爱人”为中心的人性思想;孟子主张“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更体现人人具有发展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价值观。纵览三国诸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褒亡厚往”等政策,真正地把爱才、用才等人本管理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曹魏有“谋臣如云,武将如雨”。本文分析曹操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以期对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时代的企业,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企业,制定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人本管理的基础——制度 制度是人性的外化,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运行在一种特定的制度下,好制度可以激励管理主体或客体的献身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成员,使之形成一定的规范行为。制度决定管理系统的运行程序和规则,是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对成员有一定的威慑力,使之不敢轻易违反准则,从而维持及保障管理系统良性运行。墨子也曾说过:“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可见,制度是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 为了做到有法可依,曹操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如在建安九年颁布《收田租令》中,曹操一方面猛烈地抨击豪强军阀的贪婪腐败,另一方面又系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治赋理财思想。他强调:“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下令把在兖州、豫州等地区早已实行的户调加以固定化、普遍化、制度化,废除了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算赋和口赋,把按人口征收货币改为按户征收货币、按户征收绵绢,这些法令法规既照顾了农民的负担(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能力,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又有效地筹集了财政收入。为其鼓舞士气,取悦民心,团结内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些制度保障,使得曹操随后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实施得心应手。 二、曹操人本管理思想内涵 曹操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唯才是举”、“因才授任”,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智,最大限度地用人之所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因才授任、唯才是举”的取士思想。曹操选才强调从能力方面考察和提拔,不应过多的关注他的品行和出身,应该注重的是实际才能,而非世俗的声誉。曹操提出:“夫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 三国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 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伎,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键入文字]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三国曹操东汉魏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兵败赤壁,火烧战船,不禁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出谋千周,用兵不利,竞致前所未有的惨败。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同时也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的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 首先,他把爵赏有功以劝后进的事再次大家强调。田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但其坚决不听封已经过去三年。曹操本已同意,听畴所执至此又出《爵封畴令》,令中再次备赞田畴在北征乌桓时的嘉谋,同时把爵赏的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令文说,表封田畴亭侯,食邑五百,而畴悬恻,前后辞赏,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成一人之高,甚为王典,失之多矣。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足见曹操对次看得很重,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该赐而未赐,失之多矣。为什么?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是其一,但归根结底是此风既倡,有碍仕路不利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衷心于国事。田畴不受封,客观上是对曹操用人思想的击打抵制,故里了洁行自高,不忠王事。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 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曹操把田畴辞封的问题交由世子曹丕和大臣们讨论,曹丕将其比做古人子文辞禄,申胥逃赏,以为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或认为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司隶校尉钟繇认为畴虽不合大义,有益推让之风,宜如世子议。最后,曹操虽然宽恕了田畴,停爵赏而拜为议郎,但在实际上终以为恨。 与此同时,曹操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