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2013年1月

体育与科学

Jan.2013

第34卷 第1期(总第201期) 

Journal of Sp

orts and Science Vol.34 No.1(Total 

No.201)·特邀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Policy Evolution and Value Change of Chinese Sport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金世斌1

JIN 

Shibin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大致经历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深化体育改革、备战北京奥运会、和谐体育全面发展四个阶段。政策演进呈现四个特征: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群众体育竞体全面发展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转变;从注重政治价值向注重经济和人文价值转变;从社会本位“工具论”向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转变。关键词:体育政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行政;市场;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3)01-0036-06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policy of Chinese sports has experienced fourperiods:competitive sports priority stage,reforming stage,preparing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ge.The evolution shows four characteristics.They are fromcompetitive sports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from onlythe government undertakes sports to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undertake sports,from pay attention to political value to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value and humanistic value,andfrom the social standard tool-theory 

to the people-oriented ontology.Key words:sports policy;competitive sports;public sports;administration;market people-ori-ented

1 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过程和主要内容

按照重大政策事件、主要政策目标和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轨迹划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体育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10年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阶段,第二个10年是深化体育改革阶段,第三个10年是筹备和备战北京奥运会阶段,现在正向和谐体育全面发展阶段迈进。1.1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阶段(1978-1992年)

1979年11月26日,

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由于长期与国际体坛隔绝以及“文化大革命”对竞技体育严重冲击等原因,参加奥运会、夺取好成绩成为当时中国体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于是,国家体委提出“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群众体育)和提高(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随后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在“集中优势、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分类管理”的思想指导

下,调整运动项目布局,举重、射击、羽毛球等13个项目被列为全国重点项目。二是按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原则,调整全运会项目设置。三是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建立一二三线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络。四是大力加强业余训练,

加速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确定了8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1]

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了奥运金牌“

零”的突破、金牌总数名列第四的优异成绩,实现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阶段性政策目标。

1984年11月,

洛杉矶奥运会硝烟刚刚散去,中共中央就发出了《

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发展城乡体育活动,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同时要求大力建设好高水平运动队,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争取在今后的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取更优异的成绩。虽然1986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了以社会

·

63·*收稿日期:

2012-11-20作者单位: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南京210098。

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为重点,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抓普及、体育部门集中精力抓提高的改革思路,但这种“以放权和搞活为主线的体育体制改革只是体育事业各子系统运行机制的修修补补和补偿机制的浅表层次改革”。[2]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在“侧重抓提高”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强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竞技体育除洛杉矶奥运会“一鸣惊人”外,中国女排“五连冠”、中国足球队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以及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在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主义热潮。在群众体育方面,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省市以下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主,各行业各部门分别承担本行业本部门体育管理工作。全国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相继定期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恢复和发展。80年代末,国务院先后批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可以说,这一时期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提高竞技水平、展示国家形象无疑是当时全国体育工作的主旋律。

1.2 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阶段(1992-2000年)

1993年,国家体委印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以及《关于运动项目管理实施协会制的若干意见》《关于训练体制改革》《关于竞赛体制改革》《关于群众体育改革》《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等5个附件,确定了以转变运行机制为核心、以“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之路,并提出了90年代体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

在运动项目管理改革方面,加快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步伐,运动项目由体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事业性协会或纯社团性协会实体管理,体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运动项目的宏观调控。从1993年足球项目率先改革开始,到1997年底已有20个管理中心先后成立,管理着41个单项协会和56个运动项目。实践证明,以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既有助于解决政事不分、管办合一的弊端,又可以带动训练、竞赛乃至体育科研体制改革,促进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3]

在训练体制改革方面,原有的国家队集中训练的单一模式被打破,国家、地方、解放军、企业、高校等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高水平优秀运动队,初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强对抗的训练体制和机制。

在竞赛体制改革方面,体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订竞赛的方针政策、规划和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工作,部门和行业综合性运动会由主管部门负责;单项比赛由各项目协会负责;其他类型比赛逐步放开。按照“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举国体制基本思路,从七运会开始,全运会举办时间由原来的奥运会前一年举行改为奥运会后一年举行。从八运会开始,全运会项目设置与奥运会一致,为28个大项,比上一届全运会减少了15项;改革全运会计分方法,凡在奥运会、全运会前的世界锦标赛取得奖牌的,同时计入全运会;在全运会上创、超全国纪录的实行加牌加分。

在群众体育改革方面,1995年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提出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实施体质测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等制度。这一时期群众体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化为突破口,调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体育的积极性,提倡、支持社会团体、集体或个人办群众体育。与80年代群众体育改革相比,90年代的改革在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负有国民体质建设责任的同时,强调通过规划、制度建设,使群众体育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体育产业改革方面,1993年国家体委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强调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5年国家体委又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其政策措施主要有:加快体育单项运动协会产业化发展,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开发开放,注重体育无形资产经营开发,加快体育彩票发展,强化各类体育基金管理,加快体育市场立法进程,大力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等等。这一时期,体育产业改革呈现“三个转变”:一是从80年代较多关注承包经营的微观层面,逐步向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宏观层面转变;二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从“多种经营、以副养体”向“以体为主、全面发展”转变;三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从体育系统内部的经营创收向推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4]值得一提的是,经国家体委反复争取,1994年国务院批准发行体育彩票,这一特殊政策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995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体育发展规律来探索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其重点:一是探索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道路;二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开发模式。尽管这些探索和改革遇到很多新问题甚至遭受挫折,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体育改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1.3 筹备和备战北京奥运会阶段(2001-2008年)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从而打开了我国迎奥运、办奥运、战奥运的“政策之窗”。2002年7月,也就是成功申奥后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成为新世纪我国体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强调,要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运行机制转换。是年8月,第一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体育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标志着筹办和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备战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体育部门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2002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主要政策措施有:(1)强化奥运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119工程”,[5]重点攻关田径、游泳和水上项目等基础大项。进一步扩大国家队编制和训练规模,国家队从改革开放前的十来支增加到44支、2700名优秀运动员,涵盖了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35个小项、冬季奥运会3个大项以及2个非奥运会大项。(2)进一步理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城运会之间的关系,加大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力度,充分利用全国的体育资源,集中力量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3)贯彻“科教兴体”方针,推动运动训练与体育科技、医疗康复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和组织程度,促进训练、科研、医疗、教育一体化。

群众体育方面,这一时期最大的政策事件是全国体育大会

·

·

第1期

的创办。全国体育大会是与全运会、城运会并列的全国三大综合性运动会之一,是我国非奥运项目最高水平赛事。2000年,首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宁波举办。2002年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后,

规定每四年举行一次,赛期约为十天,参赛队伍以省级为单位。为淡化金牌意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2006年在苏州举行时,不再设奖牌榜和积分榜,以更好地突出全民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在全民健身设施方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7年末,江苏近18000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在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实现了“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截至2008年8月,全国共投资50.86亿元,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77410个。

[6]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广覆盖地在全国村庄为农民建设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

体育产业方面,北京奥运会带来了巨大商机,也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和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台。2003年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印发了《关于第29届奥运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对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参与者实行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五年规划形式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总体性前瞻性指导。2007年,国家标准委《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将体育标准化作为其试点内容之一。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

2003年6月,

国务院颁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对向公众开放开展体育活动的公益性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和服务、管理和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反兴奋剂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从体育系统内部跃升到国家管理层面。

这一时期,无论是体育政策内容还是实际工作重点统统聚焦于北京奥运会,筹办奥运、备战奥运是体育系统最突出的中心工作,

举国一致提高竞技水平成为头等大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迎接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是群众体育最鲜明的活动主题,“奥运经济”甚至成了体育产业的代名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

无与伦比”一词对北京奥运会进行了概括性的评价;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枚金牌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

出色完成参赛目标。这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奥运战略和体育政策实施的卓越成效。

1.4 推进体育全面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其实,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我国体育政策已出现了调整的信号。2006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使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密集出台了若干体育法规和重要文件,昭示着我国体育正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阶段转变。

群众体育方面。(1)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对于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象征和倡导作用,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高度重视

和关怀。(2)2009年8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全民健身体系中各有关主体的责任,建立了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制度。《全民健身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全民健身的立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是全民健身工作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3)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要以县为单位编制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竞技体育方面。(1)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等政策措施。《

指导意见》在突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解决运动员保障政策的系统化问题、突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政策的落实问题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2)201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简称新《纲要》)。与前两个《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相比,新《纲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在对竞技体育功能作用的分析上,

更加强调竞技体育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二是在指导思想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体育强国为目标、人才强体为支撑、创新驱动为关键、

优化结构为重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全面提升”的工作方针。三是在发展目标上,

不仅提出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且突出强调了竞技体育结构要更加优化、各门类要均衡发展。四是新《纲要》提出了8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其中优化项目布局、

创新发展机制,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道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等,这些都是根据

体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

[7]体育产业方面。(1)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彩票管理条例》

,明确了我国特许发行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规定了彩票品种审批程序和彩票销售行为,规范了彩票奖金、发行费、公益金的构成和使用。(2)2008年6月,《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颁布,成为体育产业第一个国家统计标准。2010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结果。这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体育产业统计,改变了长期以来体育产业“家底不清、胸中无数”的状况。体育产业统计工作作为体育产业发展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既是国家制定政策、社会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一个产业从初始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3)2010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这是国家层面第一个专门关于体育产业的文件,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指导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纲领性政策。

·

83·体育与科学 第1期

体育竞赛方面。201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节俭高效”的办赛原则,严格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申办资格,严格控制规模、规格、经费支出和表彰活动。2012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全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工作意见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中央文件要求,就申办和筹备全运会、城运会、体育大会、大运会、中运会、民运会、农运会、残运会等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性意见。

总的来看,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政策,这些重大举措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分析和认识当前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解决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谋划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可以说,这几年是我国高层次体育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期之一,填补了体育政策的重大空白,促进了体育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 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和嬗变特征

2.1 体育政策演进与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契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政策取向必然受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制约。从上述我国体育政策演进过程来看,在不同的政策价值取向阶段,不同政策目标和政策文本的出台,是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密切相关的(见表1)。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世界重新敞开国门,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加上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大家庭,这时迫切需要通过优异的体育成绩来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国家形象、提振国民士气,竞技体育赶超战略自然成为80年代首要的政策选择。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大胆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成为90年代体育政策的重要议题和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实现。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很快进入了我国最高决策层的政策议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努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是全党、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共同任务。筹备和备战北京奥运会成为这一时期体育工作的头等大事。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政策演进阶段竞技体育优先发展

阶段(1978-1992)

深化体育改革阶段

(1992-2000)

筹备和备战北京奥

运会阶段(2001-

2008)

和谐体育全面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政策出台背景1978年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作出改革

开放决策,1979年中

国重返国际奥委会

1992年邓小平南巡

讲话,同年党的十四

大确立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

2001年北京获得第

29届奥运会承办权,

两次申奥、百年梦圆

2003年党的十六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2006年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

检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堪忧,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2006年

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

主要政策目标展示国家形象,提升

国际地位

体育社会化、产业

化、市场化

办一届有特色、高水

平的奥运会,参赛取

得优异成绩

增强国民体质,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社

会和谐

标志性政策文件1984年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发展体育

运动的通知

1993年国家体委关

于深化体育改革的

意见;1995年体育法

2002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新时期体

育工作的意见;2004

年反兴奋剂条例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

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9

年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201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

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

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中共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

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

工作的通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

工作的若干意见

政策价值取向政治价值/经济价

值/人文价值

经济价值/政治价

值/人文价值

政治价值/人文价

值/经济价值

人文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

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步入了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

·

·

第1期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民生幸福等成为公共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点。尽管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竞技体育的“世界辉煌”,但是,“光环”背后却是令人堪忧的国民体质。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进一步下降;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8]

2007

年公布的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中国列第32位。[9]

在强调科学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体育政策是否实现了和谐发展,

是否以人为本?“对金牌的过分关注,实际上加剧了我国体育事业整体性结构性矛盾,同时导致改革实践偏离既定的目标设计,

导致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面临着目标定位不清、

改革动力不足、实际工作重心偏离体制改革等不利因素影响”。[10]

凸显人本功能,回归体育本质,促进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2.2 我国体育政策价值嬗变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体育政策在演进过程中,政策取向和价值嬗变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

2.2.1 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刚刚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争金夺银、为国争光”成为体育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既是中华民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民族反抗情绪的表现,也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需

要”。[11]况且,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体育

资源匮乏,广大人民群众为温饱而奔波,群众体育在短时间内整体上有较大提升是不现实的,与其将国家有限的体育经费平均使用低水平同步,

不如集中使用重点突破。因此,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有其必然的社会基础和认识基础。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明确提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表明对体育发展规律和重点工作任务有了新的认识。1995年,国务院先后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从政策上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

明确提出了体育工作的两项重点任务:一是到2020年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二是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并提,并纳入了党和

国家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强调了二者辩证的发展关系。

[12]2012年11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从“协调发展”到“全面发展”,尽管是一词之差,但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协调发展”着重强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以达到两者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目标。“全面发展”着重强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各个方面发展的全面性,不仅要求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良性互动,而且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内部也要均衡发展,也就是说群众体育组织、场地设施、社体项目、全民健身活动之间,以及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运动训练、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奥运争

光”与竞赛体制改革之间,都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这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2.2 从政府办体育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转变

政府办体育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动力源于满足政府的需求以及由此得到的财政投入和自身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是由计划手段来配置的;社会办体育的主体是各类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动力源于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主要是有购买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以及由此得到的实际利益,

资源是由市场机制来配置的。因此,政府办体育实质上是指通过行政力量来办体育的方式,而社会办体

育实质上是指通过市场力量来办体育的方式。

[13]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计划经济的影子还如影随形,

要在短期内提高体育运动成绩、参与国际竞技竞争,只能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和运作体育工作。国家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单一主体,

必然运用行政权力和计划手段来配置体育资源。80年代中期,为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政府办的弊端,

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工作方针,尽可能调动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潜力。90年代,在加快竞技体育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的同时,群众体育社会化改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打破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出现多种所有制办体育的现象;二是参与体育事业不再局限于社会行政责任约束,而是出于一种利益驱动;三是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推动体育活动组织“由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其核心是改变管办不分、政事不

分的状况。[14]

进入新世纪,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

国各地涌现出由不同行业、

不同所有制和各类法人(包括中资和外资)兴办的体育经营企业。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成为我国社会办体育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运动项目协会(如信鸽协会、龙舟协会等)和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如老年体协、农民体协等)不断健全,形成了中央、省、市、县、镇(乡、街道)的层次结构和组织体系。截至200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所属会员如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

省区市体育总会、行业体协176个;全国共建立省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3个,群众健身活动晨晚练点20余万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92

个。

[15]2.2.3 从注重政治价值向注重经济价值、

人文价值转变体育看起来是一项非政治性的健身娱乐活动,但它的政治功能却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传统理论认为,体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显示制度优越性的福利事业,是为政治服务的上层建筑。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搭建公共外交平台、

模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界限、促成政治文化互补、推动人类价值观的融合与重铸、争取政治正义等方面。

[16]

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国际地位、实现强国梦想,中国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竞技体育承担了重要的政治功能。从1971年的“乒乓外交”到1979年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国际大家庭,从1980年拒绝参加奥运会到1988年的《强国梦》和《兵败汉城》,体育的政治价值显而易见。应该说,在国家经济处于整体不发达的背景下,集中力量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争金夺牌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竞技体育所激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利益之所

在。

[17]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的政治功能日渐式微,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日益凸显,体育本身所

·

04·体育与科学 第1期

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80年代,国家只是鼓励体育系统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增收节支。90年代,《体育产业发展纲要》首次明确了体育的产业性质和经济属性。《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第一次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指导。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近几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讨论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主义体育的得与失,并且试图从体育人文观的构建中,修补和弥合科学主义体育带来的弊端。中国体育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西方人文理念,体育人文价值备受关注。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筹办理念,就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绿色奥运拒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肆虐;而人文奥运则拒绝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立、误解和野蛮,彰显了体育关注的对象从物向人转变,强调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人文认识论。体育人文价值的认同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重要的理论进步,是我国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从人自身、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出发对人与体育的关系最有力的诠释。[18]

2.2.4 从社会本位的“工具论”向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转变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即“工具论”体育观和“本体论”体育观。前者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本身以外,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后者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自身,所谓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因此,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以及自身的发展”。可见,“工具论”体育观是典型的社会本位心态,“本体论”体育观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19]纵观我国体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的价值基点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尤其是引进前苏联体育思想后,“工具论”实际上成了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模式。这种体育价值观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成为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国家凝聚力、精气神之所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一味地重视国家利益确定的社会目标,对运动员个体需求完全忽视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对国民身体素质状况跟金牌世界第一极不相称的批评,也常见诸报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幸福等理念的提出,体现出我国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与此相适应的是,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开始成为体育政策的价值选择。从设立全民健身日到制定全民健身条例,从城市全民健身路径到乡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苏州等地个人医保账户往年结余可以用于健身消费到全国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评估“一票否决”,其重要特征就是关怀微观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重视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健康发展,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的体育功能和价值取向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但在实践中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无论是哪种体育观,均不否认通过体育运动作为手段,可以达到体育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的客观事实。因此,上述我国体育政策的价值嬗变并不是完全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价值取向占据了相对或绝对主导地位。在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幸福的时代语境下,更加彰显体育为人服务的本体价值,同时兼顾体育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社会价值,必然成为未来我国体育政策的价值基点。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7.

[2] 陈玉忠.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7).

[3]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3.

[4]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75.

[5] “119工程”:田径、游泳和水上项目(赛艇、皮划艇、帆船)是奥运赛场的金牌大户,这三个项目金牌总和为119枚,几乎占据了奥运会301枚金牌的40%。中国体育代表团

长期以来在这三个大项上鲜有作为,悉尼奥运会中国只

有田径项目获得了一枚竞走金牌,结果是1:119。“119工

程”确定了在近两届奥运会上的目标,即在2004年尤其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力争在三大项目上实现重大突

破,田径、游泳、水上项目将分取2、3、5金,总计10枚金

牌。

[6]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1.

[7] 王向娜.总局竞体司司长蔡家东解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N].中国体育报,2011-05-18.

[8] 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9] 金牌赚了一大堆体质输了一大截[N].长江日报,2010-11-29.

[10]肖谋文.从功能演绎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

[11]林少峰.从断裂到协调———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政策的演进[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1).

[12]田雨普.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体育科学,2010(1).

[13]鲍明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办体育的基本特征研究[A].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

果汇编[C],1999-2000:11-12.

[14]杨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15]刘鹏.序言从昔日“东亚病夫”到盛世体育辉煌[A].国家体育总局.拼搏历程辉煌成就———新中国体育60年(综

合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16]马冠楠,刘桂海.竞技体育政治功能新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7).

[17]陈玉忠.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7).

[18]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19]孙柱兵,贺昭泽.论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内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

·

·

第1期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性质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也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定性展开。 (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教学必须紧扣这一特点展开。 1、基础性: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相对于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康。 2、实践性: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多元价值。 3、综合性: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整合;以体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内容。(区别于义务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强调健康知识的习得)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理论背景 (一)教学指导文件 1、原教学大纲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水平五、水平六) 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二)课程改革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水平一(1—2年级) 室内课 一、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或动作术语。如知道跑步、篮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名称,以及滚翻、仰卧起坐等常见身体运动动作的名称和术语。 二、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注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如注意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上课,运动前做准备活动,在规定的场地内活动,合理、正确使用体育器材;过十字路口时不闯红灯,走斑马线;乘汽车时系安全带,头、手不伸出窗外。熟悉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如发生紧急情况时,会拨打求助电话等。 三、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1、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如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知道牛奶、豆类等食物的作用;按要求做眼保健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和龋齿预防方法;按时睡眠;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等。 四、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1、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1)知道正确的身体姿态。如指出正确的坐、立、行姿态等。 (2)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如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和读写姿势等。 室外课 一、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1、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 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2、学习不同的体育活动方法。 (1)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如学习小篮球、小足球、乒乓球等适合本水平学生学习的球类游戏。 (2)学习一些体操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如学习横队和纵队看齐、向左(右、后)转、立正、稍息、踏步、齐步走、站立、蹲立、仰卧、俯卧、纵叉、横叉等基本体操动作;棍、球、绳等轻器械体操动作;多种个人和集体的舞蹈动作、韵律动

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体育与健康水平三教材分析

体育与健康水平三教材分析 张红哲 一、课程介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目标 (一)、课程目标 增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领域目标及水平目标 1、运动参与 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水平三目标: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 (2)、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2、运动技能 领域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三目标: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观看体育比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2)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3)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4)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5)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6)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3、身体健康 领域目标: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2016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

体育与健康课程准则习题及答案

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 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要作用。 二1、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可以采 用多种方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采用教师评价 B、要关注学生的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C、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 人员的评价作用 D、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采取一致的评价方法 2、( C )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 要结果。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的是( C )。 A、基础性 B、实践性 C、美体性 D、 综合性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A )、 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课程思想 D、课程结构 5、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 到全面和( A )。 A、准确 B、公平 C、公正 D、公开 6、( B )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 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7、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 B )。 A、重要作用 B、主要作用 C、特殊作用 D、一般作用 8、体育与健康(A)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 标的重要手段。 A、学习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定性评 价D、定量评价 9、下面不是一节体育课课例的主要内容包括的 三个环节的是( D )。 A、课例设计 B、课例的过程描述 C、课 例反思D、课例的准备 10、(D )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 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三、简答题(34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8分) 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 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和学习 目标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 择性 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的要求建立多元的 学习评价体系 2、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8分)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和习惯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 习 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3、在确定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目标时,应关 注哪几个方面?(8分) 一是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 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 做好准备。 二是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 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三是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 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 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四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 发展的能力。 4、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 教学质量,开发体育与健康的校本课程,形成各 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条 件。它包括哪些方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 分) 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是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是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六是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问答题(11分) 请详细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初中部分的 课程内容是什么?(11分) 一是运动参与,包括: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 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最新《体育与健康标准》版)—课程理念说课材料

《体育与健康标准》2017版 一、课程的性质 二、基本理念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课程中仍存在忽视幼儿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忽视幼儿园课程本身丰富性和动态发展的错误的价值取向。要想破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步自封”的狭隘课程价值观念,唯有寻求以整体性、丰富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特征的生态主义价值理念来建构当前幼儿园课程①。 动态课程 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仍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课程的目标。 《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强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和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与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 ①以生态主义视角审视当前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与)的共性要求,更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后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现代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观确立的同时确立了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范式。并以同样的方式确定了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范畴。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既要求幼儿园生活是一种即时的真实生活,同时又要保证幼儿成长的自由、自然和充分。这种要求下只有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其存在着完全的无条件耦合性。在幼儿园混龄教育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原初动力,各种主体之间的互动是教育发生的基本机制,同时也是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最基本单位②。 《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 2.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 2.2.2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2.2.3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2.2.4 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2.5 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学科核心素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 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 ②幼儿园混龄教育:理论演绎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住房补贴相关政策问答参考

住房补贴相关政策问答(参考) 1.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后哪些职工可以申请住房补贴? 答:无房和住房未达到规定的住房面积标准的职工,可以按规定申请住房补贴。那些在实物分配住房体制下已经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建住房及通过各种补偿购买住房,面积达到了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不能再申请住房补贴。 2.什么是无房职工,什么是住房未达标职工? 答:无房职工是指夫妇双方均未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建住房及未通过各种补偿购买住房的职工。职工个人出资全额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并且未享受过其它福利房,也算无房户。 住房未达标职工是指职工夫妇双方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和售价承租或购建的住房及通过各种补偿购买的住房(个人全额出资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除外)经核定后的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 3.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是多少? 答:科级(营级)以下60平方米;正、副科级(正、副营级)70平方米;副处级(副团级)80平方米;正处级(正团级)90平方米;副局级(副师级)105平方米;正局级(正师级)120平方米。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参照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标准执行。 4.哪些住房面积核定为职工的住房面积? 答:(1)职工及其配偶按规定的公有住房租金标准承租的公有住房,或以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含标准价优惠)购买或集资购建的公有住房均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2)职工及其配偶按高于当年房改成本价集资购建住房或购买安居(康居)住房的,其购建住房面积减去扣除面积部分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扣除面积=(职工购建房款-职工按当年房改成本价规定购房实付

房价款)÷与所购住房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价款×集资购建住房面积。 例如某职工为副局级,有两套住房,一套60平方米,按房改成本价购买,另一套按每平方米3200元集资建房100平方米,夫妇工龄和为50,同地段经济适用房价为每平方米4000元,扣除面积=(3200×100-按房改成本价购房房价款)÷(4000×100)×100=57.5平方米,则该职工的核定面积=100+60-57.5=102.5平方米。 (3)职工承租公房(含标准租私房)危改回迁的,其回迁住房中按房改成本价购得的面积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例如:某职工原承租2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公有住房。后该地区危改拆迁。按照回迁协议,分配其二居室一套,建筑面积70平方米。按照京政办发〔2000〕19号文规定,原建筑面积部分(即:20平方米)按房改成本价购买,并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超出原面积部分,但未超过人均15平方米以内的部分,(即:15平方米×3人-20平方米=25平方米),按房改成本价购买,但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超出人均15平方米以外部分(即:70平方米-15平方米×3=25平方米),按经济适用房价购买。 核定面积时,该职工按房改成本价购买的前两部分面积,即:20平方米+25平方米=45平方米,核定为其住房面积。 (4)两个(含)以上家庭承租或按房改价格购买公有住房的,住房面积按职工居住的居室面积和应分摊的面积之和核定。 (5)公房承租人夫妇双方去世后,同住人经房屋产权单位同意并按规定办理租赁变更手续成为承租人的,核定为变更后承租人及其配偶的住房面积。 (6)职工及其配偶申请承租或购买一套以上公有住房的,住房面积合并计算。 (7)职工及其配偶分得的一套住房,因交纳供暖费等原因现承租人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 2. 原《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后者则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3. 体能要素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 4. 制订运动处方时需充分考虑运动的次数,强度和时间三个要素,使体育锻炼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也纳宣言》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它们是合理膳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心理。 6. 皮埃尔·顾拜旦是第二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7.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 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 主要目标的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3、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现、动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评和综合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5、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_实践性_____特征,重视教学内容的_基础性_、__选择性__、以及教学方法的__有效性__、__多样性_,注重激发学生_运动兴趣_。 二1、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采用教师评价 B、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C、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D、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采取一致的评价方法 2、(C)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的是(C)。 A、基础性 B、实践性 C、美体性 D、综合性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前言、(A)、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课程思想 D、课程结构 5、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A)。 A、准确 B、公平 C、公正 D、公开 6、(B)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7、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B)。 A、重要作用 B、主要作用 C、特殊作用 D、一般作用 8、体育与健康( A )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A、学习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9、下面不是一节体育课课例的主要内容包括的三个环节的是(D)。 A、课例设计 B、课例的过程描述 C、课例反思 D、课例的准备 10、( D)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 A )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郑州中学(2011——2014) 新课程的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保证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能得到落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我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付诸于实践,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形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养成终身自觉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社会主义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方案设计的达成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河南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材,为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2、立足我校的实际,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并通过实施,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到现代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学生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 3、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项教学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4、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制定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又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实施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董震(副校长) 成员:宋振国(教务处主任)、马春广(政教处主任)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承担《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研究组 责任人:雷永刚 成员:雷永刚、陈志学、赵艳芬、张鹏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具体研究和实施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和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及时提出调整意见并进行总结或推广。 四、我校师资及场地情况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表表一:

湖北住房补贴政策行实施细则

湖北住房补贴政策行实施细则 2012-10-25 14:00重庆搜房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武汉市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办法》(武政〔1999〕105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住房补贴,是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以后,按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有关政策,由单位向符合补贴条件的职工发放的专项用于住房消费的资金。 第三条本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下列职工均属于住房补贴对象: (一) 1998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单身职工或双职工家庭配偶双方均未租住或购买公有住房的职工(以下简称“无房老职工”); (二) 1998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单身职工或双职工家庭配偶双方虽已租住或购买公有住房,但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以下简称“未达标老职工”);

(三) 1999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以下简称“新职工”)。 第二章住房现状认定 第四条下列住房核定为职工已租住或购买的公有住房: (一) 职工及其配偶按政府规定租金承租的公有住房; (二) 职工及其配偶按房改价格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 (三) 职工及其配偶按政府解困政策购买的解困住房; (四) 职工及其配偶按低于(等于)综合成本价集资、合作建造的住房; (五) 职工及其配偶自行转让、赠与、过户给他人的原承租或购买的公有住房; (六) 职工及其配偶居住已故父母承租的公有住房; (七) 职工及其配偶获得货币补偿的被拆迁的公有住房。 第五条下列住房不核定为职工已租住或购买的公有住房: (一) 职工及其配偶购买的商品房、私房和以政府定价个人全额购买的经济适用房;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解读报告 屈中乾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作总体的说明和分析,以便增进体育教师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了解,从而坚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2、实践性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说明

余庆县关兴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说明 拟写人:郑君庆编写指导思想 1、遵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 2、依据《课程标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国发展”和“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内容标准规定的基本精神,修订体育与健康教科书。 编写原则 (一)把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转化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遵循运动技能形成、动作发展等基本律以及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三)充分考虑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习内容的衔接,充分关注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新成果,同时充分考虑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学生的现实基础和现有学习条件,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在追求教材适切性的同时注重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编写思路 把知识体系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以问题或以困惑设疑为切入点,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媒介,以解决、寻找合理的学习对策和学习、锻炼中的实际问题为手段,以反思评价为导向的编写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分析和解决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中所困惑的问题过程中,在从事体育锻炼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会思考,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体育与健康能力。 本册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整体结构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本套教材编写总体思路,我们确定每册教科书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约占30%,为第一章的内容;运动技术项目约占70%,为第二章至第九章。 理论部分 1、按照《课程标准》精神,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具体内容涵盖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领域多处涉及相关知识,基本分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生活方式与健康、卫生防病、青春期知识、体育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运动安全与避险等方面。 2、本册书包括有“生活方式与健康”“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促进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等五个内容。 实践部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四)初三级 “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200米跑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升中体育考试必考项目200米跑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综合素质,是对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对学生意志、精神的考验,学生必须通过自己脚踏实地、刻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中考体育的胜利。为使学生适应考试要求,教师通常把200米跑教学课上成枯燥、机械的训练课。本节课教师旨在使枯燥的训练课教学化。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突现教学教法的有效性、趣味性。在整节课中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激励情景,采用有效的激励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初三学生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挑战,学习的紧张,成功与失败,个人的前途,父母的期望等问题都会压在他们身上,困扰着他们。因而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等等。为了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战胜这些挑战,教师在重视技能、技术、体能发展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弯道跑,提高弯道跑接直道跑动作技术。 2、提高学生快速奔跑能力,发展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 3、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意识,发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精神。 四:教学内容: 1、200米跑 2、发展下肢力量素质练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弯道跑接直道加速跑动作技术 难点:正确运用途中跑技术 六:教学场地与器材 场地:田径场器材:跳绳41条、雪糕筒3个、弯道跑、途中跑挂图各1张 七:运动密度预计为40--50%,心率预计:140-150次/分 八:有效教学策略 1、激励教育法,教师在不同阶段教学中提出不同的目标与口号,如本节课发展速度素质教学提出口号:“挑战自我,勇往直前”,又如在平时教学中发展速度耐力教学提出口号“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中考备考最后冲刺阶段提出口号“全力以赴,顽强拼搏”。 2、教师利用本身的教学优势(如:示范能力、语言激励、情绪感染、师生互动)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关注学生的技术掌握及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参与、兴趣、合作、表现等社会适应与心理目标 九:教学安全提示 1、感冒发烧、心脏病、哮喘病同学安排见习或进行自选项目的练习。 2、感冒发烧刚恢复的学生适当减少运动量,教师注意观察学生上课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 运动量。 3、加强过程监控、课堂上如遇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体育与健康意义和作用

试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谈对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它指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殊功能,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突出显示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拓展了教师创新思想和创造性实践的思路;导向学生全面兼具特长发展。以求实的态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实现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学科功能。 关键词:课程目标设置体育健康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秋季开学实施试行,从而引起对学校体育新一轮的思考和改革。它将为学校体育带来些什么?在素质教育中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预见《课程标准》的目标达成,前瞻其对中学体育教育产生的影响;从而勾画出实施《课程标准》的工作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期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更多思考,给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更多启迪。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科本身的体系而构建。它包括了诸多内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体育学科的特殊作用;体现了时代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它突出显示了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给学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了广大教师创新思维的思路;导向了学生全面兼具特长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内容和实施要点;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建立有利于《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学管理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体育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一、突显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摆正了《体育与健康》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位置,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既反映了整个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 《课程》以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以及心理活动为主线,强调了对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发展扩大了体育教学的外延,它包括了综合的实践活动,而且要求把这些活动向课外和校外延伸。并同课余训练,小型体育比赛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有性质。 新课程标准重视了与相关学科教育的联系,明确指出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学科要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与适应。改变了把体育课程只看成是系统地学习体育技术,健康只是没病的旧观念。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和合作、竞争、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明确了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奠基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突出地显示出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