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课堂实录)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课堂实录)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课堂实录)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课堂实录)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多媒体图片:深蓝的夜空中一轮明月)同学们,请看,深蓝的天,明亮的月,空旷,宁静,在那浓浓的月光下,有多少精彩的童年故事。你们瞧那──这月,圆吗?

生(齐声说):圆

师:美吗?

生:美。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用月圆、月美,却用月──

生:“迹”。(师板书课题:月迹)

师:谁写的?

生:贾平凹(āo)

师(笑答):我们都称他为贾平凹(wā)先生,贾平凹先生为什么写月迹,他是来自童年的回忆。

(播放月夜录像:夜空中一轮明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月下突然传来一个孩子稚嫩的喊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紧接着一群孩子一齐高兴地反复地合着“十五的月亮圆又圆……”,顿时欢笑、嬉闹声不绝于耳。)

师:诶,谁来了?

生:一群的孩子。

师: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月下干什么?

生1:看月亮。

生2:在月下玩耍。

生3:在高喊月亮很圆。

生4:在寻找月亮。

师:他们在赏月、谈月、寻月,课后也有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足迹,先寻到哪儿,再寻到哪儿,又寻到哪儿?(生自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师:读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

生:中堂

生:院子里。

生:院门外。

师:很好,(师板书:中堂院子里院门外)你们读书很认真,预习也很充分。孩子们就是这样寻找月亮的足迹的。

三、儿化训练,品读悟情,朗读指导

板块一:

师:先请大家看看中堂里寻到的月亮。请一位同学把写中堂里寻到的月的这段课文读一遍。

生读(师边听读边板书学生读不好的字词:屏气儿亏了末了)

师:(师指亏了、末了)这两个词,你刚才怎么读的?

生:亏了,没了(le)。

师:大家听见了吗?对吗?

生:应该读末了(liǎo)。

师:很好,这个“了”字是个多音字,在这读“亏了(le)”,在这读“末了(liǎo)”,“末了”就是最后的意思,全班一起读一遍。(生读)

师:“屏气儿”这个词请你再读一遍。(生读)

师:很好,这段课文里像“屏气儿”这样儿化的词语有几个,你们很快地找找。

生1:竹窗帘儿。

生2:悄没声儿。

生3:竹帘格儿。

……

师:(读中师纠正并指导)你们注意到“儿化”没有(板书:儿化)?“儿化”就是“儿”这个字只读半音,要读得轻点、可爱点,把它的情趣儿读出来,请同学们接着读。(指导后学生的儿化有了明显进步)

师:作者这么一写,让我们这么一读,是那么亲切、可爱。

板块二:

师:现在请你们再读这段课文(课件出示语片),在孩子们眼里,中堂里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呢?把这些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师:找好了吗?谁来说说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

生1: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师:选一个词,月亮是怎么进来的?

生1:溜。

师:很好,月亮就这样偷偷地进来了。

生2:款款这个词也写了月亮是怎么进来的。

师:月亮走路像模特一样,真好看。

生3:老师,我发现月亮还长了腿呢。

师:是啊,像孩子一样调皮好动,可爱极了。

生4:月亮它是爬着竹帘格进来的。

师:刚才是快快的溜,现在是不紧不慢的爬,两个词写了月亮行走的──

生(齐声):动作。

师:除了这些写动作的词语,你们还找到了哪些词语也是写月亮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

生:“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能不能也抓词语。

生:“白道儿”,“满盈”,“半圆”,“圆”。

师:这些词写了月亮的什么?

生(齐声):形状。

师:通过写月亮的形状变化也能看出它是怎么进来的,那么写月亮怎么出去的词语有吗?

生(争先恐后举手):“亏了”

师:很好,(课件语片中“溜”、“爬”、“白道儿”、“满盈”、“半圆”、“亏了”这些词语变红)师:现在月亮在中堂里行走的足迹是一清二楚了。就这一个“走”字,贾平凹先生居然──生:居然化作这么多生动、有趣的词语。

师:我想贾平凹先生听了你的话一定非常高兴。你们看,动作、动作,形状、形状(师手势),妙!

板块三:

师:我们好好把这一段读一读,读出感情来。现在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生情绪高涨,自读)师:大家停一停,老师发现你们刚才读的时候感情还不够,其中的味儿没读出来,该怎么读呢,比如第一句,“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师范读),会读了吧?就这样接着读。

生读(师指导后,学生纷纷注意自己朗读的感情,语气、语调)

师:刚才大家不仅注意到了语气,语调,还注意到了表情。

师:谁来读这句(课件“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一句画线)?

生:(大声朗读全句)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师:这哪儿像溜啊,溜是无声无息、溜得飞快,<师范读>,你再读一读。

生:(又轻又快)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台下掌声)

师:全班一起读一遍。(生齐读)

师:(点击课件)谁读这一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生读)

师:爬得慢点,再慢点,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师一只手做慢慢爬的手势)“爬──着竹帘格儿”,一起来。

生:(一起兴奋地跟着老师手势读)

师: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全班一起把这句读一遍。(生齐读)

师:(点击课件,句子“先是一个白道儿, 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画线)现在请你接着往下读。(生读)

师:同学们,先是一个──

生:“白道儿”

师:诶,“白道”是什么意思啊?

生:月亮刚出来时,像一条白线。

师:多让人惊奇啊,月亮刚刚冒尖儿(师借助手势引读),先是一个──

生:“白道儿”

师:(师手势、语调升高)再是──

生:“半圆”。

师:(师手势、语调再升)渐渐地──

生:“爬得高了”。

师:(师手势、语调升至最高)穿衣镜上的圆便──

生(激动):“满盈了﹗”

师:来,边说边做个动作。

(学生有的双手握拳说“满盈了﹗”,有的做出胜利的手势喊“满盈了﹗”,有的双手做出月亮全圆的样子,有的双手作喇叭状对着月亮呼唤,还有的干脆又蹦又跳又喊……课堂气氛热烈。)

四、叠词训练,品读对话,回忆月下的童年

板块一:

师:看得出,大家好高兴、好激动啊,可是月亮它还是走了,接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寻到了什么样的月、什么样的月光?请大家默读写院子里“寻月”这部分课文,找一找,哪里写寻到的月亮,哪里写寻到的月光。(生默读)

师:找到月亮了吗?找到月光了吗?

生:找到了。

师:(课件出示语片)这段是写院子里的什么?

生:月光。

师:院子里的月光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读读这段话,用一个字来说。

生1:月光很美。

生2:月光很亮。

生3:月光很白。

师:作者看到这又白又亮又美的月光,他好激动好、兴奋啊!在写中堂里的月时他用了儿化,在写院子里月光这段话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生:叠词

师:请你们马上把这段话里的叠词找出来。(生找)

生:玉玉、银银、疏疏、粗粗、累累……(课件中叠词下加点)

师:(板书:叠词)叠词就是两个字的重叠。

师:老师把这段话变换了一下形式,现在请你们用刚才找到的叠词将这段话填写完整。(生填叠词,课件显示所填内容。)

(课件出示):

看那,院子里的白光,

(玉玉)的,(银银)的。

月光里,瞧得见那(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疏疏) 的叶,

那(累累)的骨朵儿,

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儿变得?

师:真不错,你们看,现在这一段话,多像一首──

生:诗歌。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感情再把这段话美美地朗读一遍(生配乐朗读)

板块二:

师:多美的月光啊,写院子里寻月,作者不仅用叠词,还用大量的什么?

生:对话。

师:对了,大家读书都很用心。先请大家听一段。静静的月夜,你们听(播放第一组对话录音)。

师:孩子们这是在哪儿?

师:院子里。

师:没错,可是贾平凹笔下的孩子们却感觉自己在哪儿?

生:月里。

师:为什么?读读书找找依据。

生1:因为孩子们的身边有一棵桂树,而传说中月亮上也有一棵桂树。

生2:院子到处洒满了月光,就像在月亮上一样。

生3:孩子们感觉身后有了一种气息,就仿佛在袅袅的月上。

师:真是一股仙气扑面而来啊!(生笑)明明是在人间,却感觉自己似乎已在了月里,多美妙的境界啊,真是天上──(生合)人间!下面还有对话,留给你们来读,现在大家分小组,小组内先试着读读看,每个组都要有一个奶奶、一个三妹,还有孩子们。(生分学习小组合作朗读)师:(课件出示第二组对话)这是课文里的一段对话,请大家来读,奶奶在哪?(生踊跃举手)就请一位男奶奶(生笑),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张军。

师:张奶奶(生笑),再请一位三妹,要不你们来挑选一位最漂亮的来当三妹(生气氛热烈)。那么其余的同学就一起来扮演孩子们,好吗?

师:来,张奶奶先开始。

“张奶奶”:“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孩子们”:“谁?”

师:不像孩子们问的,孩子们会怎么说呢?你们看看书。

生:我觉得孩子们应该是“吃惊地说”

师:哦,你很会读书(课件出示对话提示语“我们都吃惊了”)。

师:吃惊什么?

生1:月亮上怎么会有人呢?

生2:月亮上到底有什么人呢?

师:到底是哪路神仙啊!(生笑)

师:(师提示引读)孩子们吃惊地说──

生:“谁”

师:十分吃惊的说──

生:(语气语调更加惊奇)“谁?”

师:张奶奶,该你了。

(学生继续分角色对话)

“张奶奶”:“嫦娥”。

“孩子们”:“嫦娥是谁?”

“张奶奶”:“一个女子”

“孩子们”:“有三妹漂亮吗?”

师:(指另一学生)这句你来说。

生1:(骄傲自豪地说)“有三妹漂亮吗?”

师:我听出来了,在你眼里,三妹是你们当中最漂亮的啊!

生2:(边说边看三妹)“有三妹漂亮吗?”

师:你说着还趁机看了三妹一眼,看来三妹真的是很漂亮啊!(生笑)

师:(请“三妹”同桌的同学)呵,“三妹”就在你的身边噢,你该怎么说?

生3:(悄悄、偷偷地说)“有三妹漂亮吗?”

师:你是怕被三妹听见啊!(生笑)

师:很好,读书就是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这样才会更生动、更有趣。现在你们用自己喜欢的语气,一起读一遍,奶奶开个头。

(生继续分角色朗读)

“张奶奶”:“一个女子”。

“孩子们”:“有三妹漂亮吗?”

“张奶奶”:“一样漂亮的”。

“三妹”:“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啦”

师:你们觉得“三妹”读得怎样?看看书,能不能找到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她读得还不够狂,应该读出狂样儿来。

师:(课件出示提示语:狂样儿)很好,你又在书里找到根据了,就请你来。

师:现在请全班一起来。(学生积极性高涨,生齐读)。

师:再狂些(生越加兴奋地读,场下掌声),好,棒极了,三妹,明白了吗?你是最漂亮的,月亮是你一个人的,你要比他们都要兴奋,都要狂,来,再试试。

“三妹”:(情绪被激发)“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啦!”

师:同学们,三妹这么狂啊,月亮属于她一个人的了,你们没什么想说的吗?说啊,同学们,再不说,月亮就没你们的份啦!来,对着三妹说。

生1:凭什么月亮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大家都有份。

生2:我比你小,我是你妹妹,你应该分我一点。

生3:大家都是好朋友,有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生4:月亮明明属于大家嘛!

……

师:好了好了,大家都别争了,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那你们就接着再读读课文,去院里院外找找吧,谁找到了,月亮就是谁的。(生默读课文后回答)生1:我在酒杯里找到了月亮。

生2:我在锹刃儿上,瓷花盆儿上,葡萄叶儿上都找到了月亮。

生3:我在小河里找到了。

生4: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也有月亮。

……

师:哦,大家竟找到这么多月亮啊!看来月亮不仅属于三妹,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五、写作训练,拓展体味,升华感情

师:(课件音乐起)诶,孩子们怎么不争啦,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生1:孩子们有了困意,睡了。

生2: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月亮,满足了。

生3:孩子在月下陶醉了,渐渐地,美美地睡了。

师: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月迹,看到孩子们在赏月、谈月、寻月,最后他们都甜甜地睡去了,这是在梦月,不过作者不写了,让你们接着往下写,能写上一两句孩子们梦中的月吗?(生进行写的训练)

师:现在谁把你写的读一读。(生自由说)

师:大家想像力丰富,写得精彩极了。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师擦去板书)可是,它会永远留在哪儿?

生:孩子们的心里。

师:对,留在了你的心里,我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

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 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 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 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 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需不需要休息一下?两节课连着上有点累,情绪上也会有点紧张,这样我们先不上课,先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上节课呢,我在下面听课见识到了咱们班同学的精彩表现,听课认真,反应迅速,接下来这个游戏是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这是一个关于手势的游戏,我说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这个游戏只能用手指做出正确的姿势,不准出声,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1、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自己很棒。(你们很棒) 2、用两个手指表示一定能胜利。(都胜利了,还能做不到吗?) 3、用三个手指表示没有问题。(OK,没问题。) 4、用一只手来表示一起努力,加油。(看来同学们的反应确实很快,当然 这么小儿科的游戏怎么会难倒同学们呢?)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加油,把最棒的一面展现出来,能做到吗?现在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 执教者:xx实验小学xx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 生:听见。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这里的书选哪种呢? 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挑) 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古时候蟋蟀、蛐蛐叫促织,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愿意听吗?……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试一下吧。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师: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可以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生:捉蛐蛐。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盛年鏖战过去 晚年现状现在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 板书: 报国无门悲怆 壮志难酬愤懑 愤年华空老无奈 无人领军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 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月迹》 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 师:月光曾经洒落在李白的床前,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 P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圆月曾经被李白呼作白玉盘,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 P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师:这里的月儿象征着什么呢?(思念)跨越千载,月亮永恒。月亮不仅映照在古人的心中,也摇曳在今人的篇章中,让我们跟随贾平凹寻找他童年的月迹。(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 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

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师:课前多预习了吧!文中有一些生词(课件出示)(生读,齐读) P累累袅袅嫦娥嫉妒锨刃面面相觑倏忽间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文中,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出示)(生默读,师巡视)P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师:现在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P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P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P事情:寻月亮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些主要的线索,理清楚了。现在请同桌合作学习,完成表格(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合作学习,师巡视) P文中的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的足迹?月亮有没什么变化呢? P 师: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 P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叫《品质》,作者是谁? 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 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生2:店面的变化。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但物是人非了。 生4:店面招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师:从上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生意越来越清淡;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三,他们最后离开了世界。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 生:(齐声)饿死的。 师:你们真的相信是饿死的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他哥哥的死是从格斯拉口中得知,“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可见,他哥哥是抑郁而死。格斯拉的死是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的,“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留到最后。下面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他们命运的变化?请同学们从原文找出依据。 生1:是靴子的品质。小说多处写到他所做的靴子非常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FONT size=3>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曾昌莲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生:(读题目)。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生(齐读题目)。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生:(默读)。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师:(指生1)你说说!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生2:(举手)冷冷清清。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众生举手)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PPT讲稿(考试专用)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讲座PPT讲稿(考试)★培训课程设计说明 1.逻辑起点:立足问 题解决—关照政策理 论—指向具体实践 2.宗旨追求:让接受 培训者既能“仰望星 空”,又能“脚踏实地” 3.内容主题: ① 教育改革发与展 新理念;学校特色文 化建设;课堂教学改 革 ② 教师专业化发 展;德育工作创新; 校本课程开发;教育 科研 4.培训方式 高位理念引领--生动 案例展示--互动式实 践学习--讲授研讨相 结合 ★培训效果期许—— 打开一扇窗? 指出一条路? 传递一种高新理念? 呈现一个鲜活案例? 提供一个操作工具?★三个案例选择的目标 取向 1.为认识理解教育改 革发展方向与主题提 供实践参照 2.尽可能考虑各个学 段并指向关键问题的 突破与创新 三个案例聚焦的关键 问题—— 汪校长:义务教育薄 弱学校究竟如何谋求 内涵发展? 于校长:普通高中究 竟如何激发学生生命 内能? 孙校长:重点高中究 竟如何在高考中赢得 高质量? 三个案例设计的内容 主题—— 学校特色文化的整体 建构 学校特色课程的系统 开发 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课堂教学“道”与树“术” ★历史反思:新课程 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现 状 ★教学之道:高品质 课堂概念的意蕴与内 涵 ★教学之术:高品质 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 计 历史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忽如一夜 春风来 核心理念: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 三维目标:知识技 能,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加强生活 和科技联系,关注学 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教学方式:独立思 考,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1999) ★教学改革:一石激起 千层浪 学生角色:课堂“主 人”——“要走上课 堂的前台” 教师角色:“场外指 导”——“要把课堂 还给学生” 学习方式:自主性、 研究性、合作式、交 流式 教学原则: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 课堂文化:“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 堂活起来” 教学模式:乱花渐欲迷人眼 高效课堂 数字命名:分割时 间;划定类型 手段命名:划定环 节;固化流程 导学案:强化预习, 汇报预习代讲授 分小组:强调交流, 倡导合作式教学 教学流程:年年岁岁花相似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汇报展示,总结点评 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反思追问—— 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 论一无是处吗? “先学后教”符合教学 与学习的基本原理 吗? 每一节课一定需要 小组合作吗?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 体现了吗?学习过程 确是完满的吗? 教师为学生学习究

冀教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月迹》优秀说课稿

《月迹》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上午好!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难忘的;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是心灵中最温柔的港湾,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尽的源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生活的画卷,让我们体会童年生活的新奇美妙,让我们思绪飞扬,去寻找那仿佛发生在昨天的点点滴滴。我说课的题目是《月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月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各位同仁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基于这样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难点是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以自主学习、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极力创造一种充满人文性、生活性的语文课堂,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 三、说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圈画批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设计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绍兴上虞区丰惠中学刘建松 上午忽悠完,晚上整理好。 大致框架说明:橱窗中三次出现的靴子变化和描述技巧,解读背后的人物的变化。奇怪之匠→坚守之士→艺术之神,最后归结为“底层的光芒”。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小说叫——(单刀直入,简简单单,靴匠的人生就是单纯) 生:品质 师:标题简简单单,但故事不简单,人物更不简单。作者是—— 生:高尔斯华绥(如何引出作者) 师:这位作者也并不简单,出身英国上流社会,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词中,评委特别肯定这位作家的“描述的卓越艺术”。(有意识的强调这篇小说的特色,在文本解读中,这是一条线索,先静悄悄的埋在这里,有预谋)在诺贝尔获奖时,高尔斯华绥特地提到了他的这一篇《品质》,虽然只是短篇,但在作家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那这篇小说到底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老师可适当

补充,强调死亡和悲剧。)(简要的叙述情节,似乎是小说的不可回避的环节,这不是一篇情节制胜的小说,可淡化情节,侧重于描述的技巧,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 师:《品质》通过对靴子的描述,呈现了一位靴匠传奇而沉浮的一生。浓缩一下,就是靴子和一个人的遭遇,或者说两者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们以靴子为突破口,来解读靴子背后的人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怎样点化,提升,又要自然引到教学内容。) 师:作家有意识的为大家呈现了橱窗里三处有意味的靴子,你能发现吗?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学生寻找,划出)(老师特地强调“橱窗”了,是让学生的阅读取向有一定的限制,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这些篇幅相对较长的文本,提问应尽量指向明确,直逼要害。也是教学的窘迫,阿弥陀佛。)(学生找出具体出现靴子的几处重要的段落,最后归纳集中在三段。) 42页、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46页、“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48 页、“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读一读,加深印象)师:分析三个段落背后的靴匠人生。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 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 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 a o)萧梧(w匚)叶促(ct)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 ? (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高品质美术教育追求

高品质美术教育追求 教材,作为教学的结构要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教师教学的依据。高品质美术课堂的构建,有赖于教材功能的优化与价值彰显。基于此,笔者选择“教材”要素,从教材解读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教材统整优化、教材实施等三方面探讨高品质美术课堂的构建。 一、问题透视:教材解读与实施之弊 美术教科书(本文主要基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目标编写,各学段、各领域丰富的教学内容以相关性、递进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对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整体观照。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教者把握不住教材内容与目标设计的结构性暗线,出现影响学生审美感知、创美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知识技能的“碎片化”处理:在课堂中,所教学科知识、技能与孩子已有的学科能力缺乏必要的联系,以零散性、碎片性的方式处理和呈现知识点,缺乏合理规划与构建。培养目标的“平面式”追求:由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深度,课堂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提升,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形式上变化,思维同水平重复,教学目标平面式、无折叠,导致在丰富热闹的课堂表象下,存在学生审美认知与体验肤浅、学科能力薄弱的遗憾。课堂教学“模式化”实践: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缺乏主体思维,内化过程与信息时代对教师视野拓展、创意要求形成矛盾,课堂教学标准化、模式化倾向普遍,表现在教师教学少自主、缺个性,或以“拿来主义”复制他人经验,或过度依赖现有的教

材辅助资料。这种照搬套用,使课堂无法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对生成性的问题不能够较好处理。 二、对策探寻:教材统整解读之思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每学期约18周的有限教学时间,要提升课堂品质,顺利完成课标所安排的教学任务,发展学生审美素养与能力,需要以统整的思路解读与处理教材,按总体和阶段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合理增减,科学调适,优化整合。整体认知,从字面上理解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相关联系的课题或内容进行组合性解读,摆脱对教材内容局限于“册”、受制于“节”的“见木”式认知,形成对教材的“见林”式感知,让教材内容在教者心目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说,需要教师打破任教某一学段、年级的固定思维模式,通过对1~9年级甚至高中的教材的整体解读,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综合了解和整体把握,进而按类型有意识归纳组合、对比思考,分主线形成知识内容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结构网络图。按领域分类梳理:教材中已用色彩标识的方法将内容分为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明确教学内容所属的领域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有意识分学段、分学期梳理各个领域的内容,形成对知识结构的内在把握。部分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按课题序号呈现如表1。按题材分类梳理:简单解读课题表述,可以了解某一题材内容在不同的年段的呈现方式与目标定位,有利于教师在教材的增减、拓展或铺垫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表2)。能很多,认真梳理,能够让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关联。例如在各年段的教材中都会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太白中学“问题式”教学实验教案 编写:张月劳 审核时间2011.11.9 课题 杜甫《蜀相》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学 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重 点、难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赏 析 要 点 指 导【这类诗歌的赏析要点】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学习过程 问题解决自主解决(8min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2、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杜工部集》。 3、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呢?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4、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颈联、尾联 互助解决(12min)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用“尽”“皆”传达的是高兴的心情。用“自”“空”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 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 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25.古人谈读书 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重点】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古人谈读书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理解词语。

一等奖!部编版语文,部编版语文《月迹》教案教学设计五上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 情怀。 4.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5.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对景物中的哲理的抒发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限情思遐想。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的《月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

西。(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小说集《商州》《白夜》《浮躁》《废都》等。作品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字词检查 四、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1.解题(月:月亮;迹:踪迹、痕迹、轨迹) 2.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文章重点:寻月亮 3.师: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 生浏览课文,生说。 ——明确:月亮的踪迹:镜中、院中、杯中、河里、眼中 【引导学生关注边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说,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板书:月亮的踪迹线索) 五、品析文章语言,欣赏月之美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