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2018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习题(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8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习题(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8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习题(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8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习题(Word版,含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活动点拨

教材第4~6页活动

1.(1)由太阳系模式图可以看出,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2)由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倾角可知,绕日公转轨道倾角差别不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内,具有共面性。

(3)由于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轨道都是近似于正圆的椭圆轨道。

2.

3.

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地球在物理特征方面也没有特殊性,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业达标]

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天体,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据此完成1~4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哈雷彗星、流星体②月球、星云③航天飞机、陨石

④星云、待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2.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是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天体系统只能以恒星为中心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4.“神舟七号”重返地面时,会和大气剧烈摩擦而发出耀眼的光芒,与下列现象相似的是()

A.恒星的光芒B.流星现象

C.彗星的彗尾D.月亮的光芒

解析:第1题,陨石和待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都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属于天体。第2题,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并不是总星系即为宇宙。第3题,注意顺序为由小到大。第4题,“神舟七号”重返地面时,会和大气剧烈摩擦而发出耀眼的光芒,与流星现象相似。流星现象是流星体坠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产生的发光现象。

答案:1.B 2.C 3. D 4.B

太阳系中的天体被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结合材料,读太阳系结构示意简图,完成5~7题。

5.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6.据报道,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有渐远的趋势,月地的共同质心将会从地球内部转移到地球外部。到那时,月球就可能成为() A.行星B.矮行星

C.太阳系小天体D.卫星

7.下列关于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行星必须围绕恒星运转②行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③行星的质量较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状④在晴朗的夜空,我们肉眼看到的不停地“眨呀眨眼睛”的一般就是行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该图是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它包括了其下级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如果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月球可能挣脱地球的引力,成为一颗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行星围绕恒星运转,且质量较大,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状。

答案:5.B 6.A7.B

8.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

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什么?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太阳系成员、地球的普通性及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知识。第(1)题,根据行星距日的远近判断B为金星,D为火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类地行星。(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近圆性。第(3)题,H行星为海王星,其轨道距离太阳遥远,温度是八颗行星中最低的。第(4)、(5)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关,温度、大气、水是必不可少的三个自身条件,图中显示的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答案:(1)金星火星类地

(2)西东逆共面近圆(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能力提升]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天体M可能是()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

⑦海王星

A、②⑥B.④⑤C.③⑦D.①④

10.图中箭头显示了天体的()

A.共面性B.同向性C.近圆性D.同质性

解析:第9题,天体M的运行轨道在地球运行轨道以内,根据八大行星距日排序可知,M可能为水星或金星。第10题,图中箭头是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且方向一致。

答案:9.D10.B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完成11~12题。

11.“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解析: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而“水世界”类地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说明该行星在银河系之中。

答案:C

12.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解析:结合题目提供的材料可知,该行星上不存在地球型生命是由于其距离恒星太近,温度太高造成的。

答案:B

13.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天体形成天体系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天体系统共有________级,其中比太阳所在天体系统高级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哈雷彗星所属天体系统是________图。

解析:解题时可依据图中提示的天体系统和常见天体来判断图中①~④的天体系统名称;①是总星系;②是银河系;③是太阳系;④是地月系。然后可依次解答各题。

答案:(1)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四银河系总星系(3)③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点拨

1.教材第9~10页活动

(1)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少。

(3)有相关性。

(4)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如下表所示。

(1)1986年到1989年增大到最大值,然后下降,到1996年达到最小值,以后又增大,呈波状起伏变化,两个波谷或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1年,即周期约为11年。

(2)大致相同,大约50年间有4至5个波谷或波峰。

(3)可以。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1.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A.光、热资源B.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原动力

C.生产能源D.生活能源

解析:谚语中所体现的是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

答案:A

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A.进行中的赛车B.煤球炉

C.太阳能电池D.羊八井地热发电站解析:赛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能。

答案:D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3~4题。

3.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较好,日照时间长,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答案:D

4.图中①、②、③、④地区中,地质历史时期积累生物固定的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煤、石油实际是地质史上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华北地区煤、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A

5.有关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B.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西藏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C.利用太阳能发电,连续性好,投资少,收益大

D.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解析:世界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撒哈拉沙漠。利用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大,且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目前,太阳能发电技术还没圆满解决,在西藏地区不是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答案:D

读太阳风暴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色球层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D.①——日冕层

7.下列现象,属于该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可能影响的是()

①大气层受到扰动,有些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短暂中断

②沿海地区台风大量生成③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④全球气温迅速升高,极冰大量融化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6题,图中①为光球层,②为色球层,③为日冕层。第7题,太阳活动可影响地球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使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太阳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台风,也不可能使全球气温

迅速上升。

答案:6.C7.B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纬度带的年降水量和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是________(相同的或不同的)。

(2)图中各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约为________年,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相比,表现出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图表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________有影响。除此之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4)以上所说的太阳活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其中,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是________。

解析:①在中纬度地区的36测站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年间,当太阳黑子相对数多的年份,也就是太阳活动激烈的年份,

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题59095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于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2.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3-4题。 3. 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4. 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 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5.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 B.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 昏线的东边是昼半球 D. 昼夜交替周期为23时56分4秒 2017年12月18日电据外媒报道,当地官员表示,印度尼西亚中爪哇一座火山一侧当地时 间18日发生滑坡事故,造成至少8名矿工死亡,3人失踪。 6.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7. 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 大气环流 B. 三圈环流 C. 热力环流 D. 季风环流 8.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波③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地震波④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地震波④进入②层时,波速突然下降 C. 地震波④和③在进入①层时波速明显减小 D. 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读下图,回答9-10题。 9.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 B.b C.c D.d 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是 A.a B.b C.c D.d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1-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练习题1

第3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 1.下列有关锋面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又叫锋区 B、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C、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D、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暖锋形成 2.我国由于冷锋活动而出现的天气有() A.夏季午后的雷雨 B.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暴 C.南部沿海地区吓秋季节的台风 D.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的梅雨 3.每年春末夏初中国雨带的推移过程实质上属于() A.冷风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下面四副图中,A、B、C、D四地纬度大致相同,此时图示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 5.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是由() A.暖锋造成的 B.准静止锋造成的 C.快行冷锋造成的 D.慢行冷锋造成的 6.下面四副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答案: 1.A 2.B 3.B 4.B 5.B 6.C

第2套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a、b、c三地气压相比较() A.Pa>Pb>Pc B.PaPc>Pa D.P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题

第五章练习题 班级姓名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 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 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 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图, 完成1-3题。 1读图,判断方框Ⅰ、Ⅱ、Ⅲ、 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④③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中所示自然带①是 A热带雨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苔原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从图中判断北纬10度的自然带垂直分异中,积雪冰川带位于()米以上。 A 5000M B 4000M C 6000M D 3000M 6从图中可以判断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D全部都明显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图中R为年辐 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 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 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D 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8图中E自然带可能是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 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9-10题。 9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图中①-②-③的变化 B.图中③-④-⑤的变化 C.图中①-③-⑤的变化 D.图中①-⑥的变化 10图中⑤处的天然植被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 读“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分别为草原、 苔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完成11~12题。 11关于各代号所表示植被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有: ①甲为荒漠②丙为热带雨林③丁为针叶林④戊为阔叶林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有关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范围会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各种天体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 海南海口高一期末,1)”神舟七号”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如右图),轨道舱还要在太空停留一段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留在太空的轨道舱属于( )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陨星 小行星 (2011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期末,1— 3)2011年1月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一直存在,仅今年就将有约10颗小行星运行至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之内,但不会撞上地球。结合以下两图完成3— 5题。 图1 图2 图1中不包含在内的天体或天体系统是( ) 太阳地月系银河系月球 小行星带位于图2中哪两颗行星轨道之间( ) 和4 和5 和6 和7 距离图2中位置3行星的最近的一个恒星是( ) 太阳哈雷彗星 织女星火星 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2)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相同。 (3)流星体所属的天体系统是图。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是。 (2011山东兖州高一检测,1 —2)2011年2月14日18时,经历了256天漫长的”飞行”之后,在俄罗斯参加模拟登陆火星试验的两名志愿者首次踏上”火星”表面,把中国的五星红旗、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和欧洲空间局的旗帜插上”火星”,并进行了”火星”表面采样等模拟活动。据此完成7— 8题。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 ①总星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地月系 ①②③④①④②③ 火星在下图中的位置是( ) 太阳系示意图(部分)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其他行星的轨道,并用箭头画出行星的公转方向。 (2)在图中以点状表示小行星带的位置。 (3)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是,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使地球处于比较安 全的宇宙环境中。 (4)按照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字母填入右面的方框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8045186.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题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题第五单元--地表形态 的塑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题组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天津文综卷,3,4分]读下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2016海南地理卷,19—20,6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2—3题。 2.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3.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6全国卷Ⅱ,9—11,12分]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 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4—6题。 4.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3月—6月—9月—12月 5.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6.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2016浙江文综卷,5—6,8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7—8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习题

自然地理复习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的外部条件是( ) A.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形成原始海洋 B.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C.太阳的光热条件一直很稳定 D.地球能保存住大气,且大气成分演化适宜生命的进化发展 日全食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2015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发生在3月20日17时36分前后。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据此回答2、3题。 2.照片中肉眼所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相应的太阳活动是( ) A.光球、黑子 B.日冕、耀斑 C.色球、太阳风 D.色球、耀斑 3.日全食照片中未被遮住的这一层太阳大气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影响 可能是( ) A.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 B.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有线网络通信 C.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流星现象突然异常增多 4.读下图,下列左图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CB>D C.A=DB>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据此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上面右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6.关于中共十八大四中全会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到AB之间,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B.地球公转到B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公转到CD之间,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公转到D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7.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轮船于2015年1月20日12时起(区时),经过5分钟时间越过180°经线,这时,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船员发现此时为1月19日12时5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习题地貌的观察基础练习

《地貌的观祭》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在观察黄山“怪石”时,才能获得其酷似造型() A.选择特定的观赏地点和角度 B.选择特定的季节和时间 C.选择特定的天气状况 D.选择特定的心态 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在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 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如下图)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完成2~4题。 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3.图中能眺望到八达岭长城的地点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 丁地 4.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缩短运输距离 C.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D.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读图, 40 21N 5~6 题。

5?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6.随着风化的不断深入,该倒立锥坡度()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7题。 7.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向c.西北一东南方向 D.东北一西南方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