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观战斗精神

主观战斗精神

主观战斗精神
主观战斗精神

试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

内容摘要

胡风文艺思想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议论的重要成就,其中“主观战斗精神”是其思想体系的一个独特的命题。主观战斗精神主要强调创作主题的个体心理意识,是一种“人”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

主观战斗精神主客观相结合人的文学观

中国二十世纪的文艺理论界是一个急剧动荡的时期,当时文艺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更加注重其政治意义。艺术家们也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胡风却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对“革命文艺新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异议。对《讲话》中“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思考,打破了“只能有一个声音,让一个人思想”的文艺格局,还原了文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坚持了文艺创作的自身发展规律。他主张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并由此提出主观战斗精神这一独到的命题。主观战斗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指作家面对客观世界应该表现出蓬勃高昂的人格力量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批判的战斗精神。

一作家主观力量的体现

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家对客观世界要有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作家要想拥有主观战斗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人格力量,其次就是勇于深入现实生活。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和血肉的现实的人生的搏斗,同时也是作家自我扩张自我斗争的过程。这是一个作家和现实生活之间相生相克的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家的主观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风又将作家的主观力量分解为“思想力”和“艺术力”两种。思想力其实就是指作家对于文学题材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而所谓的“艺术力”则包含了

作家对表现对象的基本的发现能力,对所发现的对象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对已经获得的素材的分解能力,对分解后的素材的整合能力以及在整合基础上的想像变形的创造能力。这些不同因素的“力”,是作家的“主观力量”亦即作家的心理能量在创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们构成了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心理能量的“磁场”,这个心理场对创造对象的“感应”和“辐射”程度的强弱,决定了作家创作能力的高低。

二主客观相结合

“主客观的融合”这一提法使他与作为他批判的靶子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区分开来。主观公式主义者以为他自己是思想的工具,所以在作品里面用人物这个工具来说明思想,因而,那并不是从客观对象把握出来的真实,只不过是由于他自己那一种‘意识的存在’底活动特性,使他的思想和他的人物实际上反而成了他自己的工具。客观主义者以为他自己是客观对象底工具,只要实事求是地去观察它,熟悉它,不让实事求是后面有什么主观要求在把握过程里面起作用,客观对象就可以原样地装进他自己这个工具里面而被反映出来“主观公式主义者”把作品人物当成说明思想的工具,“客观主义者”把作家视为反映客观对象的工具,两者都没能做到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的融合。而胡风主张的主观战斗精神要求做到主客观的相互结合。也就说形成作品的材料、印象,不但须是最令作家感动的,而且还得跟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相结合。不过,这种基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是作家在自己的心中早就孕育起来的。换句话说,作家用来和材料起化合作用的思想、观念原来是生活经验的结果。胡风主张与对象的完全融合那就是作者底诗心要从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的跳动更前进到对象的深处,那是完整的思想性的把握,同时也就是完整的情绪世界的拥抱。与对象的完全融合需要一个主观精神力量与客观对象的相结合。

三人的文学观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也是一种人的文学观,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及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学是人学,作家在反映生活时不只是反映生活本身,而且也要表现作家的自我及爱憎、感受、喜怒哀乐等倾向。要求作家要有献身的意志、仁爱的胸怀,对现实人生的真知灼见不存一丝一毫虚伪的真诚的态度,和为民族

解放而不懈斗争的献身精神,用强大的人格力量进行创作。作家对于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成正比的。

这种人的文学还体现在把人当作人来描写,把人当作感性活动的主体来对待。对此,他多次表述:“人是活的人,行动着的人,被赋予着意识的人,凭着各自被各种各样的杠杆所规定的反省和热情,向着一定的目的经营着生活的人,各自底反省和热情在各种各样的路径上和历史底冲动联系着,各种各样地被历史所造成,又各种各样地对历史起着作用的人,这叫做感性的活动。文艺作品不是社会问题的图解成通俗演义,它的对象是活的人,活人底心理状态,活人底精神斗争他反对将创作对象憧憬为清一色的通体优美,主张从实践要求出发,表现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饥渴”“愿望”“负担”“觉醒”的多重心理的内容。只有进入人物心灵繁复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真实性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尊重人物的客观性———即其主体性,避免使人物成为纸扎的人物,沦为作家传播主观意图的木偶,这也是“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特点。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文艺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相当的大影响,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却受到了迫害,他在1955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件全国规模的思想罪案的主角。这也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一大冤案。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作者 :  周燕芬 摘要: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 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 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 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胡风;希望社;40年代;思想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33-06
一、伏笔:3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 想论争
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 摩擦和对抗,必须从胡风30年代参与的文艺论争谈起。
胡风参与的第一场重要文 艺论战是发生在1936年的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这是胡风进行现代文艺论争的开始,也 是胡风与周扬理论分歧的发端。其后发生的“两个口号”论争,由于涉及建立文艺上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也因为鲁迅先生的参与,引起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 艺界特别是追随鲁迅先生的一批文学青年,从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这篇著名文章中认识和理解了胡风,使胡风在文坛和文学青年当中具有了相当大的感召力, 而所谓宗派对立的根子也由此埋下。
与胡风相关的另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是1939 年开始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这场论战在延安、重庆等地的文艺界大规模地展开,由于它 从文学形式问题的探讨出发,逐渐引申到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所以讨论波及面 广阔,影响深远。此时的胡风正在不遗余力地反对抗战以来文坛上种种不良风气,在斗争中 开始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胡风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曾经发生在国统区重庆的那场讨论,胡风并没有参加,但他一直关注着论争的过程,双 方的文章也都通读了。胡风意识到论争的关键,是要打破向林冰形式辩证法的自有体系,揭 露向林冰的“中心源泉说”和“移植形式论”。胡风决定从新文学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结合 文艺实践的现实情势进行讨论,有力地回击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1940年底,胡风撰写和出 版了《论民族形式问题》这一总结性的五万言长文。正如胡风所说,他探讨的“不是一个单 纯的形式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途径问题。所以,胡风“是 没有离开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理解民族形式问题的”。这篇文章标志着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走向自觉,胡风的文艺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这场论争发生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的国统区,是一场相对独立的 讨论,但后来人们在批判胡风的观点时,多将其与毛泽东的论断相对应,罗织出胡风在民族 形式问题上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相悖之处,造成一种印象,就是胡风与毛泽东的思想矛盾在 此时已经形成了,由此引起的对胡风的非难,其性质显然比较严重了。但胡风不以为然,他 认为自己批评的中心对象是向林冰,凡是论及的人和观点,也都是提了名的。而且胡风以为 自己在重庆的讨论文章与毛泽东提到的“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在延安的讨论应该是各行其事, 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观点固然不同甚至存在某些对立,但胡风并非有意挑战毛泽东,因为 毛泽东和向林冰立论的背景不同,现实依据也有差别,对向林冰的批评文章,不能牵强为是 挑战毛泽东。胡风自认为问题是很清楚的,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虽然胡风长久以来对 毛泽东深怀敬意,但并没有影响到胡风对自己文艺思想的独立建构,虽然胡风著述《论民族 形式问题》并无意与延安的官方文艺思想直接冲撞,但确实是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而且,毛泽东和胡风作为政治家和文艺家的不同角色职能已经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必然带来 极其不利于胡风的后果,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情形就更加明白了,只是 书生意气的胡风迟迟不能够自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中,看 起来是胡风一人代表论战一方,而实际上,胡风也代表着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一批同道伙友。 早在1938年4月24日,七月社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议题为《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座谈会,社团成员在此问题上持有基本一致的认识。聂绀弩说:“我以为利用旧形式,一定要和实

磨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磨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军人的必备素质,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就要大力开展战斗精神教育,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作风,以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战争不仅是物质因素的对抗,也是精神因素的较量。军队战斗力来源于人与武器的结合,而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不仅需要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体制编制,而且更要具有高昂的战斗精神。古往今来,没有哪支不具备战斗精神的军队能够打胜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的武器装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敌人相比,为什么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官兵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不被困难所吓倒的顽强意志。这种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的激发,与我军历来高度重视战斗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这是对我军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战斗精神的作用与表现 良好的战斗精神对于消防战士来说,尤其是当前形势下,更是

我们坚定信仰、保持节操,排除干扰、抵制诱惑,战胜困难、创造业绩必备的心理品质。 (一)战斗精神的作用 1、良好的战斗精神是忠诚于党的事业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所从事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每一个胜利的取得,都要经受无数次的艰难曲折。遇到暂时的失败和挫折,一个具有良好战斗精神的军人,必定会不屈不挠,不改革命的初哀,不动摇既定的信念,不丧失必胜的信心。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同志,当年在赣南打游击时,长期被敌人围困,到了“囊中剩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的时候,仍然教育大家“莫怨嗟,稳脚度年华”,他坚信人民一定会胜利。所以,他无论是在蒋匪、日寇的白色恐怖下,还是在“四人帮”的疯狂迫害下,始终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豪情同敌人战斗到底,表现出忠于党、忠于事业的矢志不渝的深厚思想感情。 2、良好的战斗精神是军人勇于牺牲奉献的道德保证 作为一名消防官兵,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使命要求我们为祖国人民牺牲奉献。过去,在战场上,枪林弹雨,炮火纷飞,流血牺牲是常发生的,“死神”随时威胁着每一个军人。这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战斗精神做道德保证,官兵是难以经受住残酷战争的考验的,更不会有为国捐躯的光彩人生。钢铁战士邱少云用他的英勇牺牲换来

浅析对封建帝王的评价(一)

浅析对封建帝王的评价(一) 论文关键词:帝王历史文学 论文摘要:当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在写古代帝王的生活的时候,需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作为现代的剧作者还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这个“最现代的思想”去掌握和选择历史资料、去分析历史事实、去评价历史人物、去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最终让人对于今人的社会有所“感悟”和联想。评价帝王应该有三个要点:我们的作者不要把这些帝王看成是人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我们的作者们应当把帝王置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写出帝王形象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定量分析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写出他们的悖论式悲剧。 一帝王形象创造需要“主体意识”的参与 在众多文学爱好者中,有的学者认为: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双声话语”,既要历史的真,又要艺术的美。这样说自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实际上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三声话语”,除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之外,还必须有作家或编导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差不多就是胡风所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我还认为这第三种声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剧本的内在的灵魂。诚然,我们看重历史的真(可信),艺术的美(好看),但是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如何才能达到呢?这就有赖于作家的自身思想情感介入与参与。历史的真,不是现成的东西,尽管有各种历史著作作为依据,但那是后代的历史学家追忆的东西,其中的偏见几乎到处可见,有意的的增添,刻意地忽略,甚至故意的歪曲,都是可能的。所以有的学者把原本原貌历史的叫做“历史1”,而把历史著作中所展现的历史叫做“历史2”。作家不可能面对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历史1”。在我看来,就是大家一致称赞的司马迁的《史记》,其中也有不少的虚构和假定,美化和丑化,选择与摈弃,增添和忽略,隐藏与突显,否则那些人物对话他是从何得来的?难道他司马迁真的听到了几百年前他笔下人物的对谈了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尽可能(我只说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真原貌呢?这就要靠作家主观思想情感的介入与参与,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做,选择那些应该选择的,摈弃那些应该摒弃的,补充那些必须补充,删改那些必须删改的……,这样,也许更能接近历史本真。艺术的美更要作家主观思想感情雨露的浇灌,如果没有作家思想感情雨露的浇灌,如实地描写,或巧妙地描写,不论描写手法如何创新,都不可能把读者需要的艺术的美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力量重于历史的真与艺术的美的力量,它不能不是历史文学中的另一重声音。 值得作者们关注的是,在写古代帝王生活的时候,也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即对帝王及其生活进行评价。把某帝王的所谓千秋功罪做平列式的罗列,堆砌各种资料,拼凑各种细节,虚构具体的场景,东拉西扯,万般铺陈,这都是无济于事的,或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主体意识的灌注,给帝王一个中肯的评价。把某帝王的真实还给历史。这种经过作家主体意识参入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叫作“历史3”。帝王的真实不在历史1,因为这样的历史本真无从追寻;也不在历史2,这仅是历史家的历史。唯有具有作家主体意识参予的历史3,才是历史文学所需要的历史真实。 二帝王形象需要“最现代的思想”的评价 在1859年马克思给了拉萨尔一封信,信中谈到了拉萨尔写的历史题材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创作的得失。马克思认为拉萨尔对于济金根贵族们隐藏着的旧的帝国和强权的梦想,描写得太多,“占去了全部注意力”,而“农民和城市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的代表)倒是应当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这样,你就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马克思这段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特别他要求历史剧“用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尤其精辟。如何来理解历史剧表现“最现代的思想”呢?是不是像正在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那样,汉代的古装的人们说者现代的白话,

浅谈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2101318.html, 浅谈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 作者:张智 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第04期 【摘要】:战斗精神直接影响和支配军热行为,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军校青年学员是未来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来源,,深入研究其战斗精神的培养,深刻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对于实现当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引言 從古至今,在战争中军人的战斗精神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军历来重视战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靠坚定的战斗精神,在一次次被日军的侵略和屠杀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抗美援朝期间,在冰天雪地中,中国军人靠着顽强的战斗精神再次取得胜利。近年来,我国长期处于和平时期,部分官兵思想上开始出现“和平年代”。然而,目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南海事件和美国推行亚太的“再平衡”,战争一触即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军校学员是从各个地方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军校将为我们培育出众指挥员和高级干部,加强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对于我们今后的军队具有重大意义。 1. 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现状 1.1忧患意识不强,当兵打仗思想淡薄 近年来,我国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导致一小部分学员对目前的国家形势认识不深刻,认为战争离我们很远,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薄弱。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呈飞速发展,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日益繁荣,但不乏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在担心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会撼动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处处针对我们。一些小部分学员尚未认识到目前国家形式的严峻,忧患意识不强,缺乏战斗精神。一旦发动战争,他们很难做的:“招之能来,来者能战,战则必胜”【1】。 1.2奉献意识不强,价值取向过于追求自我 绝大多数的学员在当初报考军校时,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心理。但是还有极少数的学员是因为家庭因素以及为解决就业等因素才报考军校。对于这部分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或者遵从父母意愿的学员,他们往往寻求一种安稳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不愿到新疆、、外野等地去锻炼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较重,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军队中。 1.3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

论胡风与《希望》的主体人格建构思想

第36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月 Vol.36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4 ──────────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b190) 收稿日期:2013-09-22 作者简介:张玲丽(1979-),女,山东东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11- 论胡风与《希望》的主体人格建构思想 张玲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现代文学期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发轫、发展及成熟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胡风集诗人、理论家、编辑家三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编辑的《七月》与《希望》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胡风思想与两份刊物以相互促生的关系激发与提升了现代文学及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理念——主体人格建构。 关键词:胡风;《希望》;主体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3-0011-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3.003 The Comment on Subject Personality’s Construction of Hu Feng and His Periodical Hope ZHANG Ling-li (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Modern literature periodical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beginning,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process of modern literature. Hu Feng is considered as the poet, literature theorist and edito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July and Hope founded by him shows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e boosting of ideology of Hu Feng and these two literature periodicals had aroused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ncept —— constructing subject personality. Key Words: Hu Feng; Hope ; constructing subject personality 鲁迅在20年代初的《摩罗诗力说》中初步确立了其后文学思想的核心,呼唤摩罗诗人,为中国文学及文化注入了刚健的主体力量。在其后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中,又为中国文学寻找到向内挖掘的创作方向。深受鲁迅影响的胡风,在确立自己的文学之路之初就找准了其后创作与思考的重心。“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对鲁迅“主观”与《苦闷的象征》“主体”思想的拓展与深化。这种深化不仅成就了胡风的思想精髓,也引领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份文学奇葩——《七月》与《希望》。尤其是《希望》,它不仅是“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文学思想演化与成熟的主要媒介,同时,更成为与左翼文学界以及文化界争夺话语权以及文化人格的重要阵地。 胡风对作家主体的思考始于1934年的《张天翼论》,直到1943年的《现实主义在今天》,“主观战斗精神”这个 理论术语已经基本成熟,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其内涵得到了明确的阐述。胡风认为,就文艺家一方面说,只有提高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才能够在现实生活里面追求而且发展新生的动向、积极的性格,即使他所处理的是污秽或黑暗,但通过他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也一定能够在读者的心里诱发起走向光明的奋发。以此为出发点,胡风在其后创办与坚守《希望》的过程中,逐渐扩展与深化“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使它成为一种文化人格的标识。 1944年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无疑是一份宣言,不仅是对单一、被动、惰性的左翼文学界以及文化界的质疑与宣战,同时也是其后《希望》精神实质的宣告。“主观战斗精神”若影随行地贯穿在《希望》的始终。 《希望》时期恰逢左翼思想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运动——由延安铺展开来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这场运动直接

“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部队演讲稿

“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部 队演讲稿 战斗精神是战争的灵魂,是使人的决定性作用得以 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提高打赢能力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 根本保证,也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战争从来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又 是精神力量的较量,武器装备无论多么先进,都不能代 替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所激发出的力量,军事斗争 准备就要做好武器装备和战斗精神两方面的 准备”,回顾我军的光辉战斗历程和发展壮大的历 史也充分证明,没有过硬的战斗精神和良好的战斗作风,就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的战斗精神和良好的战斗 作风,就不可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没有过硬的战斗 精神和良好的战斗作风,也就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当前,在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安全环境面临 着威胁的情况下,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作为军人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我 们要深刻领会和理解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意义,注 重和加强战斗精神的培养,不断增强打赢能力,为做好

军事斗争后勤准备贡献自己的才智。一如何理解“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 战斗精神不是简单的思想支撑,也不是存在于一般水平上的境界和觉悟,而是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与其他军队的重要标志,靠着这股“气”,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着这股气,我们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靠着这股气,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这股气是战斗精神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的集中体现。 (一)战斗精神是“智”和“勇”的有机结合,体现在高素质高智慧上的系统的智能上。现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智能化优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人的科学素质和知识水平上升为战斗力,因此战斗精神不仅强调勇敢精神,更要强化智能水平。 (二)战斗精神是觉悟和信念的体现。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军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对手将采取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等多种过去所没有的作战方式,来动摇我军的信念和战斗意志,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官兵的政治信念,升华官兵的爱国主义情操,凝聚官兵的军魂意识,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军战无不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 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明确指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

(完整word版)自考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 A.散文 B.小说 C.童话 D.诗歌 【答案】B 【解析】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小说。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2.冯至诗歌所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A 【解析】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诗歌创作 3.台湾作家赖和的小说《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 A.台湾乡土风情 B.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C.商场争斗 D.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答案】D 【解析】赖和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 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4.发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社团,除了创造社,还有()。 A.太阳社 B.未名社 C.文学研究会 D.沉钟社 【答案】A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5.“左联”成立后,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理论家是()。 A.夏衍

B.周扬 C.冯雪峰 D.茅盾 【答案】B 【解析】周扬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6.30年代初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次大的论争中,代表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被称 为“第三种人”的是()。 A.胡秋原 B.林语堂 C.苏汶 D.周作人 【答案】C 【解析】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7.茅盾《子夜》中为资本家效劳的鹰犬形象是()。 A.赵伯韬 B.屠维岳 C.吴荪甫 D.冯云卿 【答案】B 【解析】屠维岳是一名资本家的走狗,作者对这一形象赋予了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形象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性和艺术性。 【考点】30年代文学——矛盾 8.曹禺笔下充满生命强力的形象仇虎出自()。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答案】C 【解析】在《原野》里,以莽莽苍苍的原野,沉郁的土地为背景,描写了“充满强烈生命力的汉子”仇虎等人物,表达了对原始生命力和野性的赞美。 【考点】30年代文学——曹禺 9.被叶绍钧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名作是()。 A.《凤凰涅槃》 B.《再别康桥》 C.《死水》

浅谈外军战斗精神培育

浅谈外军战斗精神培育 杨宇杰尹东升孟庆彬 2005-06-01 10:56:38 作为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核心要素,战斗精神集中体现为军队的精神特质。它能够牢固粘合人与武器,激发并增强战斗力,受到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重视。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外军战斗精神培育呈现一系列新特点和好做法。 一、外军“战斗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外军“战斗精神”的称谓 由于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考察外军战斗精神培育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与我军“战斗精神”完全相同的表述形式。但是,通过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外军所谓的“军心士气”、“职业道德”、“军种核心价值观”、“自卫官精神”等,都与我军提倡的“战斗精神”存在关联。 如:美军强调“军种核心价值观”(Service Core Values),认为它们是军人信仰、准则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其职业能力的具体反映,是每个军人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美军各军种都用高度凝炼的文字对其加以表述,并要求每名军人将其奉为行为指导并内化为精神追求。俄军虽有“战斗精神”(боевойдух)一词,且与我军“战斗精神”的概念基本重合,但条令文件、文章讲话中并不固定使用该表述,而是常用“军心士气”、“精神道德建设”、“永恒的高尚品质”等表示近似内容。日本军队尊崇“大和魂”、“武士道精神”和“自卫官精神”等。印度军队主张树立“克制、自尊、守纪的集体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要求军队必须“能为印度的自由、幸福和繁荣死而无怨”。 由此可见,虽然称谓不尽相同,表述五花八门,但“战斗精神”现实存在于外军的建军理念之中,作为人与武器的重要“粘合剂”以及激发并增强战斗力的“酵母”,“战斗精神培育”被纳入外军军队建设的“重点工程”。 (二)外军战斗精神的内涵 战斗精神是战争领域的精神现象和军队精神品质的总和。它是由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军队的宗旨性质等决定的,同时也受制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客观因素,具有本国、本民族的鲜明特色。但战争作为人类社会集团斗争的最高形式,用同一套法则、逻辑和语言来规范它的各个要素。战斗精神也不例外。世界各国对“战斗精神”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存在明显的共同之处,普遍认为“忠诚、守纪、勇敢、顽强”等精神品质是构成军人“战斗精神”的基本要素。一支富有战斗精神的军队应该是: 1.爱国忠诚,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外军认为,“缺少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是不会履行他的职责,替自己的人民说话的。”“怀有挚爱祖国崇高情感和狂热民族情绪的男女之躯铸成的铜墙铁壁要比武器和堡垒更为坚固”。军队是个高度职业化的团队,它的健康运作要求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一个自私、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人,是无法给部队带来战斗力的,必将成为战场上的胆小鬼、集体里的祸患和战斗中的牺牲品。 2.士气高涨,具有积极的思想情绪和高昂的战斗意志。相同条件下,士气高涨且情绪乐观的军队更容易打胜仗,因而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指出:“没有高涨的士气,则不论战略、战术计划以及其他一切工作如何完善,也不能取得任何胜利”。美军名将巴顿认为,战时军事指挥员百分之八十的任务都在于激发他的士兵的士气。近几次局部战争经验表明,随着“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越来越多地进入战争实践,军心士气已成为交战双方攻防的重点。 3.勇敢顽强,具有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的心理品质。拿破仑认为,“勇敢是士兵的第一品德”。克劳塞维茨也认为,“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而勇气的原始意义就在于“危险中的牺牲精神”。外军认为,士兵的勇气在于胆大心细、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命令,军官的勇

培育战斗精神的思考

培育战斗精神的思考 战斗精神是作战集团或战斗单元在执行作战、训练及其它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是政治觉悟、情感意志、素质能力等浓缩升华并外化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德国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说:“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而“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也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战斗精神则是把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因素。新世纪新阶段前培育和强化战斗精神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优良传统,强化以劣胜优的战斗精神。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武器装备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人的战斗精神则直接影响着战斗的结果。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战斗精神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斗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高昂的战斗士气、坚定的革命信念、勇敢的战斗作风和创新的进取精神等等。战前官兵的战斗精神准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战斗精神,是我军建设以一贯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军战胜一切强敌和困难的法宝。培养战斗精神,一靠教育,二靠在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训练管理中磨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斗精神一直在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长期革命战争我军能够以劣胜优,以弱胜强,能够以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靠的也是我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战斗精神都显示出巨大威力。当前培育和强化战斗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军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所形成的战斗精神,强化我军以劣胜优的战斗精神,认识到虽然与强敌相比我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而言有所落后,但是要认识到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使我军敢于以劣胜优的战斗精神能够在新时世纪新阶段得以发扬广大。 二、打牢思想根基,强化树立军魂意识的战斗精神。 弘扬和培育战斗精神,最根本的是使大家弄清“听谁指挥、为谁而战”的问题。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是激发战斗精神的关键,必须把强化“军魂”意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地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和行动,打牢官兵与党同心同德、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确保执行党中央的号令不折不扣,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等错误思想。军队是为准备打仗而存在的,一心谋打赢是军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进行战斗精神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忠实履行我军职能使命出发,充分认识到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打牢“军队永远是个战斗队”的思想根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军的使命就是要维护好这一战略机遇期,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我军所面临的复杂安全环境,特别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

强化战斗精神勇于摔打磨砺

强化战斗精神勇于摔打磨砺1982年6月19日我们公安消防部队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赴汤蹈火、火灾面前不畏生死、危难之中岿然不动,靠的就是战斗精神。 一、准确把握新时期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首先,明确一下战斗精神的概念。战斗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广义上讲,战斗精神是一种治军方略。主要包括政策、战争性质、军事理论、指挥艺术、知识素养、精神状态等。比如冷兵器时代,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两军对垒时的敢打敢拼、英勇顽强,其核心要素是统帅的才能、士兵的勇敢精神;又比如抗战时期,它集中表现为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精诚团结和同仇敌忾,其本质首先是民族大义;再比如解放战争中表现为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核心标志是团结一心、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狭义地讲,战斗精神就是官兵的胆略勇气,是部队的军心士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斗精神就是军队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敌我对抗中一切思想、意志、信念、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和升华。它包括忠诚的革命气节、振奋的军心士气、勇敢的战斗作风、顽强的对抗意志、强烈的战备观念、自主的武装意识和能动的创造精神等。 其次,谈谈对战斗精神的理解。形象点说,战斗精神就

是我们红军老前辈爬雪山、过草地,野菜充饥志愈坚的坚定革命信念;就是刘胡兰面对血淋淋的铡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坚贞革命气节;就是黄继光英勇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勇敢献身气慨;就是邱少云烈火中永生、守纪如铁的高度纪律观念;就是抗洪勇士众志成城,誓与大堤共存亡、决战决胜的团结拼搏劲头;就是科研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一丝不苟、勇攀高峰的刻苦攻关精神;就是飞天英雄杨利伟为国争光、敢为人先的高尚爱国情怀;等等。它是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骨”,是维系军人职业道德的“根”,是凝聚军心士气的“魂”,是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势”。 再次,讲讲战斗精神的特点。战斗精神具有政治性、目的性、对抗性、能动性、传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斗精神同其他战争力量一样,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根本的指向是国家、民族、阶级的政治目标。战斗精神从总体上体现特定阶级的根本态度,反映战争参与者对自身利益的根本看法,既有永恒的内容,又有与时俱进的要求。 最后,重点谈谈战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忠实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我军战斗精神更新的内涵。结合当前使命任务,我觉得具有应急特色的战斗精神,至少应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仰。就是枪听我的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000年1月第27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0 V ol.27.N o.1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范际燕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 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0)01—0043—08 H u Feng ’s Ideology on Literature &Art and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rt FAN Ji 2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China )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w orld scope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ree major branches -the S oviet Marxist theory ,the Wester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Hu Feng is un 2doubtedly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In the course of its formation ,having been in fluenced by Chinese Leftist thought and the S oviet RUPW theory (Russian Union of Proletarian Writers ),Hu Feng inevitably bore s ome inadequacies shared by the Left -Wing theorists of his times.H owever ,he g ot nurtured from Lu Xun ’s w orks and actions ,and had extensively read w orks by foreign literary masters.His loyalty to art and ample artistic experience as a poet makes it possible for him to stretch his theoretical antenna into the expanse of artistic creation.C onsequently his unprecedented theo 2retical contribution greatly enriches the treasure house of Marxist theory. K ey w ords :Hu Feng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 ovie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stern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ubjectivity [收稿日期]1998—11—20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96BZ W035)。 [作者简介]范际燕(1939—  ),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 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世界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流派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不同的现实、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面临的不同的文艺对象和文艺问题,结果 便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分化衍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派别。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至少已经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 34?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

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6、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七月诗派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发扬诗歌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