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超声波提取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的研究

超声波提取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的研究

超声波提取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的研究
超声波提取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的研究

超声波提取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的研究

万大娟1,2,贾晓珊2,*,余光辉2,周国华1

(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采用超声波提取—气相色谱法,对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超声波处理条件下,六氯苯较稳定且降解比率很小;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索氏、振荡和超声波)相比,以超声波提取法最优;最适宜的超声波提取条件为: 超声波功率20W、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60min、以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为提取剂;本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0.80%、变异系数2.23%、检测限0.0001μg/g,可满足植物性食品中微量有机物定量分析要求。

关键词:超声波提取;植物性食品;六氯苯;微量有机物

Ultrasonic Extraction of Hexachlorobenzene in Plant Food

WAN Da-juan1,2,JIA Xiao-shan2,*,YU Guang-hui2,ZHOU Guo-hua1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Ultrasonic extraction-GC of hexachlorobenzene in plant food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degradation rate of hexachlorobenzene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was very low. The best ultrasonic extraction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power 20W, temperature 35℃, time 60min and the mixture of petroleum ether and acetone (1:1) assolvent. Under the best ultrasonic extraction conditions,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hexachlorobenzene in samples was 90.80%, CV2.23% and the detection limits 0.0001μg /g.

Key words:ultrasonic extraction;plant food;hexachlorobenzene;trace organic cont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O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12-0319-04

六氯苯(HCB)作为有机氯农药和工业化学品,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难被化学水解和生物降解、具有三致毒性效应等特点[1],被国际和地区公约以及众多环保机构列入首批需采取国际行动的12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2,3]。众多研究表明,环境中的六氯苯能被植物富集,尤其是通过植物性食品经食物链被人类食用后,长期富集、残留于人体并产生毒性效应[4,5]。

目前对含氯有机物样品的分析多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和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但前处理方法繁多且各有差异,近年兴起的超声波提取法因其过程简单、快速、灵敏和节省试剂而被广泛采用,却主要集中于对水、土壤、大气等环境样品的测定[6~8]

,对植物性食品中含氯有机物的前处理方法也因被测物质不同

而各异。

收稿日期:2006-08-12 *通讯作者基金项目:“985”工程二期项目(2005-90004-3172000)

作者简介:万大娟(1975-),女,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评价。

本文为探讨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的提取方法,有效测定植物性食品中六氯苯含量,首先对六氯苯在超声波辐射中的稳定性进行试验研究,随后筛选超声波提取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条件,最后对最适宜的超声波提取条件进行精确度和灵敏度评价。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食品中微量及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及分析方法研究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KQ-5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昆山市超声

仪器有限公司;DKZ系列电热恒温振荡水槽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索氏提取器 伟业玻璃仪器厂;GC-14C岛津气相色谱仪、微量进样器 岛津制作所。

试剂:石油醚、丙酮、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均为分

析纯,经全玻璃系统50℃两次蒸馏,并经检验无干扰杂峰;无水Na2SO4于500℃马弗炉中干燥8h后冷却备用;氮气(纯度≥99.999%);六氯苯标样(德国Dr.Ehrenstorfer,Augsburg公司)。所有玻璃器皿经铬酸洗液浸泡、蒸馏水淋洗后置于115±2℃烘箱中烘干,临用前以有机溶剂淋洗。

1.2方法

试样制备:将植物性食品样(大蒜、胡萝卜)冷冻干燥后磨碎,称取样品2.00g若干份,分别置于100ml碘量瓶中,加入1×10-6 六氯苯标样10ml并用封口膜密封瓶口,陈化10~15d后备用。

稳定性研究:设置不同的超声波提取过程:①超声波处理时间15min、水浴温度25℃,功率分别为20、35、50W;②超声波处理功率35W、水浴温度25℃,时间分别为1、5、15、60、120min;③超声波处理功率35W、时间15min,水浴温度分别为25、35、45℃。每一过程首先吸取六氯苯标样(1×10-6)5ml 于50ml碘量瓶中,封口膜密封瓶口。在以上各条件下进行处理后定容至50ml,进气相色谱仪分析,以处理后残留浓度占原始浓度的百分比率评价其分解程度。

处理条件筛选研究:设置不同的超声波提取过程,分析陈化样品中六氯苯含量:①设置超声波处理时间30min、水浴温度25℃、以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体积比1:1,下同)为提取剂,功率分别为20、35、50W;

②设置超声波处理功率35W、水浴温度25℃、以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为提取剂,时间分别为15、30、60、120min;③设置超声波处理功率35W、时间30min、以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为提取剂,水浴温度分别为25、35、45℃。④设置超声波处理时间120min、水浴温度45℃、功率20W,提取剂分别为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4:1)、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1:1)和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4:1)。

色谱条件:①气相色谱仪带ECD检测器;②色谱柱为毛细柱AC-5(5% phenyldimethyl polysiloxane),柱

长30m,内径0.25mm,固定相膜厚0.22μm;③载气为高纯氮(纯度≥99.999%),分流进样(分流比1:20),载气流量30ml/min,柱流量1.25ml/min,隔点吹扫流量3ml/min;④进样口温度260℃、色谱柱温度260℃(恒温分析)、检测器温度280℃。

1.3标准曲线配制

用石油醚逐级稀释配制浓度为0.001×10-6、0.01×10-6和0.1×10-6的六氯苯标准溶液,以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样品分析并绘制不同浓度范围标准曲线。

2结果与分析

2.1六氯苯在超声波提取中的稳定性

图1~3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超声波处理功率、温度和时间范围内,随着功率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升高,超声波辐射对六氯苯的降解程度逐渐增大。但总体来看降解比率很小,最低仅为0.19%,最大也未超过4.17%,可以认为超声波处理过程中六氯苯较为稳定,在适宜的处理条件下用超声波法提取植物性食品中的六氯苯是可行的。

2.2超声波提取条件的筛选

2.2.1超声波强度

研究结果表明(图4所示),随着超声波功率增大,回收率逐渐降低。超声波功率20W时,回收率最高,为89.88%;超声波功率35W时,回收率81.66%;超声超声波是一种声能,这种能量有可能使有机物分解[9,10]。通过稳定性研究试验可以检验不同超声波提取

过程中超声波辐射对六氯苯的分解程度。

0203550

率(

超声波强度(W)

图1 不同超声波强度下六氯苯的残留率

Fig.1 Residues rate of HCB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power

015153060120

处理时间(min)

图2 不同处理时间下六氯苯的残留率

Fig.2 Residues rate of HCB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time

0253545

处理温度(℃)

图3 不同处理温度下六氯苯的残留率

Fig.3 Residues rate of HCB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temperature

图5的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波处理时间越长,回收率越高,60min以后基本达到稳定。处理时间为1、5、15、30、60和120min时的回收率分别为62.06%、70.06%、73.32%、81.72%、89.43%和89.82%。由于过长的超声波处理时间不适应大批量样品测定的需求,建议可选择既有较高回收率又不至于处理时间过长的60min为适宜的提取条件。2.2.3

处理温度

(90.87%),其次为45℃(88.74%),25℃时最低(77.18%)。因此选择超声波水浴温度为35℃为适宜的提取条件。2.2.4

提取剂

不同提取剂提取植物样品的回收率试验表明,以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为提取剂提取土样的回收率较高

(89.22%)。优于以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4:1)、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1:1)和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4:1)为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其回收率分别为80.13%、87.35%、82.74%。因此,选择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作为超声波提取剂。

2.3

最佳提取条件的精确度和灵敏度评价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选择最适宜的超声波提取条件为:超声波功率20W、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60min、提取剂为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在此最适宜条件下设定一组平行试验来进行精确度评价,回收率分别为91.78%、89.81%、90.55%、87.96%、90.66%和94.02%;平均回收率90.80%;变异系数2.23%。这一结果表明采用以上最适宜的提取条件既有较高的回收率,也能满足分析精确度的要求。当植物样品量为2.00g时,采用以上最适宜条件提取植物性食品样中六氯苯的检测限为0.0001μg/g,因此该方法灵敏度高,可满足植物性食品中微量有机物定量分析要求。3结 论

3.1

在一定的超声波处理功率、温度和时间范围内,

随着功率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增高,六氯苯较为稳定,降解比率很小。3.2

最适宜的超声波处理条件为:超声波功率20W、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60min、采用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1:1)为提取剂。3.3

超声波提取法的平均回收率90.80%、变异系数2.23%、检测限0.0001μg/g,可满足植物性食品中微量有机物定量分析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连生. 有机污染物化学(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9-68.

[2]金相灿. 有机化合物污染化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36-51.

[3]余刚, 牛军峰, 黄俊, 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9-29.

[4]

WAN D J, JIA X S. Polychlorinated organic pollutants in cultivatedalluvial soil and vegetable[J]. Proceedings of Franco-Chinese Workshopon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the Water and Soil Environment,2005. 172-179.

[5]

KIM S K, OH J R, SHIM W J, et 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accumulation features of organochlorine residues in bivalves from coastal

areas of South Korea[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2,45:268-297.

20

35

50

回收率(%)

超声波强度(W)

图4 不同超声波强度下六氯苯的回收率

Fig.4 Recovery of HCB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power

波功率50W时,回收率较低,为74.05%。由稳定性试验可知,超声波功率较大时,有可能会导致六氯苯的分解,因此可选择较低的超声波功率20W为提取条件。2.2.2

处理时间

15

30

60

120

回收率(%)

处理时间(min)

图5 不同处理时间下六氯苯的回收率

Fig.5 Recovery of HCB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time

25

35

45

回收率(%)

处理温度(℃)

图6 不同处理温度下六氯苯的回收率

Fig.6 Recovery of HCB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temperature

回收率和超声波处理温度的关系由图6可知,在不同的提取水浴温度下,回收率各有差异,以35℃时最高

收稿日期:2006-06-29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05FJ4037)

作者简介:卢成英(1952-),女,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超临界CO2萃取研究

卢成英,雷华平,张 敏,黄早成,刘立平

(吉首大学 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探索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的最佳条件,并对枳椇籽脂肪酸提取物进行了理化检测。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5℃、压力36MPa、时间120min、分离釜Ⅰ压力10MPa,此条件下提取脂肪酸得率为8.1%,α-亚麻酸相对含量为37.90%。GC-MS分析显示超临界CO2萃取的枳椇籽油主要脂肪酸组分为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74.76%。关键词:枳椇籽;超临界萃取;α-亚麻酸;GC-MS

Study on the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of Hovenia acerba Seed Fatty Acids

LU Cheng-ying,LEI Hua-ping,ZHANG Min,HUANG Zao-cheng,LIU Li-ping

(Key Laboratory for Forest Products Chemical Industry Engineering of Hunan,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Abstract :The fatty acids of the Hovenia acerba seed were extracted using the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technique. AlsoGC and GC-M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quality of the seed oil. The optimized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an extraction pressure of 36MPa, an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f 45℃, an extraction time of 120min, a separatorⅠpressure of10MPa. with a crude fat yield of 8.1% and a linolenic acid content of 37.90%. The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fatty acids in the oil are α-Linolenic, oleic acid, linoleic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etc. The content of PUFA in the product is74.76%.

Key words:Hovenia acerba;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α-Linolenic;GC-MS

中图分类号:TS2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12-0322-04

[6]

Venkatesan M A, Deleon R P, VAN Geen A, et al. Chlorinated hydrocar-

bon pesticides and 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sediment cores fromSan Francisco Bay[J]. Marine Chemistry, 1999, 64: 85-97.[7]任丽萍, 周启星, 宋玉芳, 等. 污染土壤和底泥中可提取态有机卤化物的分析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6): 701-705.

[8]

郎印海, 蒋新, 赵振华, 等. 土壤中13种有机氯农药超声波提取方

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4(2): 291-296.

[9]Teo K, Xu Y, Yang C. Sonochemical degradation for toxic haologenatedorganic compounds[J].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01, (8): 241-246.[10]

OKUNO H. Sonolytic degradation of hazardous organic compoundsin aqueous solution[J].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00, (7): 261-264.

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枳椇属落叶乔木,俗名拐枣、金梗、万寿果等,我国广有分布。枳椇籽为传统中药,具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等功能,用于治疗酒精中毒,烦渴嗝逆,二便不利等症[1]。现代药学研究表明枳棋籽有降压[2]、抗癌[3]护肝[4]等生物活性。有研究报道其亚麻酸含量达37.18%[5]。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近二十年来国内

外对亚麻酸生理功能研究表明,α-亚麻酸[6]与γ-亚麻酸[7]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特殊疗效。

目前尚未见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超临界CO2萃取的研究报道,为此,我们对超临界CO2萃取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的工艺进行了探索,旨在更好的综合开发利用枳椇这一湘西地区藏量丰富的亚麻酸资源植物。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及一系列发展应用教案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及一系列发展应用 1.时代背景:时代背景.mp4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 什么是青蒿素时代背景.mp4 ◆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蒿素,是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4,具有过氧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

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3.为什么要选用青蒿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我们的先人对它还是有一定办法的。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疟疾的治疗方药,原文如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意思是,用一把青蒿,以二升的水浸渍以后,绞扭青蒿,取得药汁,然后一次服尽。可别小看这几句话,它说明,我们的古人对于青蒿截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4.验证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实验: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不同?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接下来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植物蛋白饮料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植物蛋白饮料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 作为饮料主要消费群体90后、00后近年来也开始加入养生队伍,对饮料的选择更加追求健康和营养,富有营养价值的植物蛋白饮料逐渐成为他们选购的对象,因此我国从事植物蛋白饮料制作的企业也加大生产力度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植物蛋白饮料产量仅为56.26亿升;2018年产量已经达到82.76亿升,2019年约为87.84亿升,2014-2019年我国植物蛋白饮料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9%。 该植物蛋白饮料项目计划总投资2227.4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74.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4.17%;流动资金352.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83%。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3365.00万元,总成本费用2634.47万元,税金及附加42.43万元,利润总额730.53万元,利税总额873.72万元,税后净利润547.9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25.8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2.80%,投资利税率39.23%,投资回报率24.60%,全部投资回收期5.57年,提供就业职位65个。

植物蛋白饮料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提升植物抗旱性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有效途径 【摘要】:干旱、盐碱和低温(冷害)是强烈限制作物产量的3大非生物因素,其中干旱造成的损失最大,其损失量超过其他逆境造成损失的总和。干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对世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诸多自然逆境中占首位,其危害程度相当于其他自然灾害之和。因此,干旱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逆境因素,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对农业生产实践及稳定荒漠生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抗干旱植物对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稳定干旱区环境,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植物水分抗旱性干旱诱导蛋白渗透调节物质干旱胁迫水分胁迫 【引言】: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分子,植物无时尤刻小在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环境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r这一耐受限度,就形成了逆境。因此,植 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足不可避免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代谢,直至发生有遗传性的改变,将抗性传递给后代。研究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以及植物对此的反应,是认识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为人类控制植物的生艮条件提供了可能性。 【正文】: 在植物生理学发展史上,植物水分与抗旱性当属最早开展的研究领域之一,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世界范围的干旱缺水日趋严重,加之分子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的不断渗入,致使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期,但从旱区农业发展和改善环境的需求看,植物水分与抗旱的研究前路仍然很广阔。

一.逆境对植物的影响 1.逆境引起的膜伤害 1.1影响膜透性及结构 细胞膜作为联系植物细胞与外界的介质,它的组成、性质与细胞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外界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危害,首先在膜系中有所表现。干旱、低温、冻害等几种胁迫,无论是直接危害或是间接危害,都首先引起膜透性的改变。至于膜上酶蛋白的变化以及脂类的组成也可随着胁迫的深化而有所改变,目前,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是低温引起膜脂相变的假说。1970年,Lyoll8和Raison提出,低温敏感植物的膜脂相变可能由于膜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较低,或饱和膜脂较多,低温下,膜脂以液晶相向凝胶相转变,造成细胞膜膜相分离,从而引起细胞生理活动的紊乱。在此之后,大最试验证明,膜脂的组分和结构与抗冷力密切相关。 1.2 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 逆境对膜的伤害,还表现在膜脂过氧化上。20世纪60年代末,Fridovic提 出生物自由基伤害假说,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细胞内产生过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能引发膜脂过氧化作用,造成膜系统的伤害。主要反应是,活性氧促使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产生MDA。后者能与酶蛋自发生链式反应聚合,使膜系统变性晗。有多位研究者报道,当植物受到低温或高温等逆境的胁迫时,其细胞内自由基清除剂含量下降,而MDA含量上升;另一方面,热锻炼、冷锻练或外源激素处理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也表现在彤汀的活性提高,膜稳定性增强。 1.3 影响离子载体功能的实现 在细胞膜上存在着一些离子载体或通道,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细胞时,除了膜结构变化影响内部代谢紊乱外,膜上的离子载体首先接受了环境变化的信号,并通过刺激一信

最新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宏富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通过对植物的干旱类型、旱害机理、抗旱类型和特征以及在干旱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上的变化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选育植物抗逆品种的研究提供参考,旨在促进植物抗旱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抗旱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LI Hong-f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The type and mechanism of plant drought,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drought resistance and the changes of stress conditions on plan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func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spect was prosp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breeding anti-adversity varieties, and advance the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Key Words: Drought resistanc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干旱、低温、高温、盐渍等不良环境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其作用于植物会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上的变化,主要包括生物膜结构与组成的改变,许多特异性蛋白、糖、渗透调节物质(甜菜碱和脯氨酸等)的

青蒿素提取制备工艺技术范文

1、卤代青蒿素母核、卤代青蒿素衍生物、卤代双氢青蒿素、卤代脱羰青蒿素以及医药用途 2、从生产双氢青蒿素废弃母液中提取双氢青蒿素的工艺方法 3、含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衍生物和Bcl-2抑制剂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4、含有芹菜素及芹菜素类衍生物和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5、一种将双氢青蒿素醚类衍生物转化为双氢青蒿素的方法 6、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在制药中的应用 7、含有索拉非尼和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8、青蒿素及次甲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9、含有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衍生物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10、一种稳定的青蒿素及青蒿素衍生物药物组合物 11、青蒿素及青蒿素衍生物口腔崩解片 12、一种从分离青蒿素后的废弃母液中高效转化青蒿素的方法 13、利用青蒿提取青蒿素的残渣制备青蒿素的方法 14、紫穗槐-4,11-二烯到青蒿素和青蒿素前体的转化 15、一种测定青蒿素浸膏中青蒿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16、以双氢青蒿素为原料制备青蒿素10位醚类衍生物的简单大生产工艺 17、青蒿素透皮贴剂基质、制备方法及其青蒿素透皮贴剂 18、一种黄花蒿等中药材及含青蒿素成分样品中青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19、青蒿素相关性内过氧化物与携带铁的蛋白质之间的共价缀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20、鉴定产生青蒿素的植物的引物和筛选方法 21、青蒿素及其脂溶性衍生物乳剂的制备方法 22、溴代二氢青蒿素 23、一种含有青蒿素的药物组合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24、青蒿素提取的方法 25、一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26、核糖核酸酶和青蒿素的联用 27、多孔微球硅胶表面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28、硅胶颗粒表面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29、[(10S)-9,10-二氢青蒿素-10-氧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系列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30、含有胍基的青蒿素类衍生物及其应用 31、一种复方青蒿素类哌喹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32、快速提制青蒿素的方法 33、青蒿素衍生物的新应用 34、静脉注射用缓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脂肪乳的配方及制备 35、一种硼氢化还原制备双氢青蒿素专用反应釜 36、青蒿素中间体、合成方法和用途 37、一种丝瓜络表面青蒿素分子印迹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38、一种由青蒿酸制备青蒿素的方法 39、青蒿素衍生物及其药用盐用于制备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药物 40、青蒿素衍生物及其药用盐用于制备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药物 41、转DBR2基因提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 42、青蒿素衍生物及其药用盐用于治疗制备白血病的药物 43、复方青蒿素多相脂质体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核桃粉与核桃油提取工艺研究与开发

核桃粉及核桃油提取工艺研究与开发技术项目报告 新疆新粮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7月8日

核桃粉及核桃油提取工艺研究与开发技术项目报告 一、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一)我国及新疆省核桃资源丰富 核桃,落叶乔木,原产于近东地区,又称胡桃、羌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糖果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核桃喜光,抗逆性强、耐寒、耐酸、耐旱、抗病能力强,适应多种土壤生长,喜水、肥,同时对水肥要求不严,落叶后至发芽前不宜剪枝,易产生伤流,核桃是被子植物。 我国是世界核桃的主要生产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甚广,种植面积达到3175万亩,产量近50万吨,总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核桃作为重要的干果油料树种,既是传统的营养保健果品,又是重要的油料能源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资料显示,2005年全世界核桃栽培总面积在200万公顷以上,年总产量为170万吨。中国核桃栽培历史长达2000多年,有20多个省区种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年人均核桃占有量仅有0.38公斤,人均消费量更少,核桃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种植面积约133万hm2,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约120万吨),仅次于俄罗斯。我国核桃主要分布于新疆,云南、陕西、山西、四川、甘肃、河北、河南地区及边远山区。甘肃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内陆西北地区,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合核桃生长,所以核桃资源非常丰富。 目前,新疆叶城,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区,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50多万亩,年产量80多万吨,本项目产品有鲜明的区域性资源优势,出口贸易大为方便。 (二)核桃及其提取物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功能 核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高,每100克核桃中,含蛋白质为15~20克,蛋白质亦为优质蛋白,脂肪50~64克,核桃中的脂肪71%为亚油酸,12%为亚麻酸,核桃中脂肪和蛋白是大脑最好的营养物质。糖类为10克,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水资源短缺以及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全球约有20%的耕地受到盐害威胁,43%的耕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与盐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并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仅2001年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466.7万hm2稻的种植面积就因为缺水而减少了53.3万hm2。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胁迫而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其遗传潜力难以发挥,干旱、盐渍不仅影响了作物的产量,而且限制了植物的广泛分布,因此,提高作物的抗旱、耐盐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现将植物特殊生理结构功能综述如下。 1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 1.1根系 植物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它对植物的耐旱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纵深发达的根系系统可使植物充分吸收利用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使植物度过干旱期。对高粱的根系解剖学研究发现,高粱根系吸水每天以3.4 cm的稳定速率下伸,直到开花后约10 d,在有限水分条件下,吸水的多少由根系深度决定,深层吸水差是由于根长不够所致。此外,根水势能也能反映根系的吸收功能。根水势低,吸水能力强。据报道,高粱根水势一般为-1.22~1.52 Mbar,而玉米仅为-1.01~1.11 Mbar,高粱的吸水能力约是玉米的2倍(Cnyxau,1974),对干旱的耐受能力也强于玉米。一般认为抗旱性强的植物,根水势低,利于水分吸收。 1.2叶片 作为同化和蒸腾器官的叶片,在长期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植物的耐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叶片表皮外壁有发达的角质层,角质层是一种类质膜,其主要功能是减少水分向大气散失,是植物水分蒸发的屏障。厚的角质层可提高植物的能量反射与降低蒸腾,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性;具有表皮毛,可以保护植物避免强光照射,减少蒸腾;具有大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和小的表面积/体积比,发达的

青蒿素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青蒿素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子颖, 李士雨, 齐向娟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天津 300072 刊名: 中药研究与信息 英文刊名: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2,4(2) 被引用次数:20次 参考文献(44条) 1.钟国跃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 1998(04) 2.李吉和内蒙古地区黄花蒿中青蒿素的SFE--HPLE测定[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0(12) 3.李锋广西黄花蒿类型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广西植物 1997(03) 4.张萍山东引种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分析[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3) 5.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查看详情 1979 6.乐文菊青蒿酯等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研究资料 1980 7.吴玲娟查看详情 1996(03) 8.A F tawfik S J;bishop A A;yalp;F Sel-feraly查看详情 1990(12) 9.沈明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1983(10) 10.查看详情 1989(06) 11.庄国康查看详情 1982(06) 12.K ou—yang;E C krug;JJ.marr;R.L.berens查看详情 1990(34) 13.D M Yang;NDF Y liem liem Parasitology[外文期刊] 1993 14.Vikkas Dhingra K Artemisinin:present status ahd perspectives[外文期刊] 1999 15.邹耀洪青蒿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1999(01) 16.邱琴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C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1(04) 17.谢家教青蒿素母液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1991(03) 18.陈靖福建崇安黄花蒿精油成分分析 19.王国亮湖北产黄花蒿精油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4(04) 20.刘立鼎黄花蒿和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期刊论文]-江西科学 1996(04) 21.查看详情 1999 22.Mario R Tellez Differentialn accumulation of isoprenoids in glanded and glandless 1999(52) 23.赵兵青蒿药用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现状 1998(11) 24.查看详情 1987 25.查看详情 1989 26.Paniego N B查看详情 1996 27.Vonwiller S C;er al查看详情 1993 28.赵兵青蒿素提取条件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0(06) 29.Elsohly H N;etal查看详情 1990(06) 30.Elsohly H N查看详情 1987(04) 31.赵兵超声波用于强化石油泌提取青蒿素[期刊论文]-化工冶金 2000(03)

六种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六种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王超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泰安271018) 摘要:黄刺玫、牡丹、芍药、马兰、沙拐枣、蜀葵都是抗旱性比较强的植物,本文主要从六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根冠比、叶片解剖构造、叶片保水能力、水分饱和亏五个方面研究了其抗旱机理,其结论是叶片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减少了叶片水分散失、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叶片保水能力强,根冠比比值较大,当受到干旱胁迫时,6种苗木水分饱和亏缺大至都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抗旱性;黄刺玫;牡丹;芍药;马兰;沙拐枣;蜀葵 Reach about drought resisting of Six kinds plant Wang-chao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Abstract:Rosa xanthina , peony , peony , Ma Lan , sand honey raisin tree , hollyhock all are the comparatively strong nature plant fighting a drough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he aspect dissecting structure , the blade mainly from form characteristic , root cap of six kinds plant ratio, the blade guaranteeing five water abilities , saturated get a beating of moisture content has studied it's the mechanism fighting a drought , whose conclusion has been that blade's form characteristic and structure have decreased by blade moisture content dissipating , have improved the moisture content utilization ratio , the blade guarantor water ability has been strong , root cap ratio has been bigger, Should arid coerce time, moisture content saturation is 6 kinds nursery stock short assuming an uptrend greatly extremely。 Key word: Drought resistance; Rosa xanthina; Peony ; Ma Lan; Calligonum mongolicum; Hollyhock 1 引言 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等均受到环境的制约。干旱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我国华北、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5﹪。由于全球荒漠化

植物抗旱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一些与植物抗旱相关的因素,比如叶片结构、小分子代谢物、激素以及抗旱相关的基因等,探讨植物抗旱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抗旱叶片小分子代谢物植物激素抗旱基因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factors of drought-resistant, such as leaf structure, 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s, phytohormone, and other drought-related genes and explo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trends. Key words: drought-resistant leaf 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s phytohormone drought-related genes 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5%,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很大的国家,干旱半干旱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2. 5%,其中干旱地区占30.8%,半干旱地区占21.7%。而干旱胁迫造成农作物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植物叶片与抗旱性 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蒸腾作用散失到体外,因此叶片的结构以及生理特征对植物的抗旱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筛选出的抗旱性评价指标不尽相同,通常认为,叶片的角质层越厚,表皮层越发达,栅栏组织越厚且排列紧密,气孔密度大,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值较大,叶片组织结构紧密,上表皮细胞较小者抗旱性较强[1][2]。肖冰雪等[3]对牧草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研究中表明,“阿坝”硬秆仲彬草、“阿坝”垂穗披碱草旱生结构特点明显:角质层厚、气孔下陷、维管束导管发达,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刘红茹等[4]对延安城区10种阔叶园林植物叶片结构及其抗旱性研究中表明10种植物叶片均具备抵抗干旱环境的解剖结构,表皮、角质层、栅栏组织、叶脉、维管束等较为发达,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另外,叶片的一些其它结构也与抗旱相关,比如泡状细胞在植物缺水时,发生萎蔫,叶片内卷成筒状以减少水分蒸腾作用[5],发达的叶脉促进植物吸水率从而有利于植物贮藏水分[6]。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6。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

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2.1有机溶剂萃取青蒿素 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法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是有效提取中药挥发油的重要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青蒿中许多有效成分的提取目前仍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溶剂有醇类(甲醇、乙醇

最新饮料工艺学复习题(1)

饮料工艺学复习题 绪论 1、饮料的定义 饮料定义: 1. 传统定义:是经过加工制作的,供人们直接饮用或经冲调后饮用的食品,以提供人们生活必需的水分和营养成分,达到生津止渴和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2. 新国标定义:经过定量包装的,供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的,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为0.5%的制品,不包括饮用药品。 2、《饮料通则》把目前市场上售卖的饮料归为哪11类 碳酸饮料类、果汁和蔬菜汁类、蛋白饮料类、包装饮料水、茶饮料类、咖啡饮料类、植物饮料类、风味饮料类、特殊用途饮料(功能饮料)、固体饮料类、其他饮料类 第一章饮料用水处理 1、天然水的分类 地表水、地下水、城市自来水 3、水的硬度、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总硬度、水的总碱度 水的硬度:指水中离子沉淀肥皂的能力。通常指的是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盐类的含量。 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钙、镁重碳酸盐,其次是钙、镁的碳酸盐。 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 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mg/L用CaCO3表示) 水的碱度:指指水中能与H+结合的OH-、CO3-和HCO3-的总含量,以mmol/L表示。 4、水的过滤有哪几种形式? 阻力截留、重力沉降、接触凝聚\过滤、反冲洗\池式过滤法、 5、砂滤棒过滤器的基本原理 待过滤水进入容器后,流经砂芯的时候,杂质无法通过砂芯,纯净的水由砂芯中流出。 6、电渗析软化水原理 利用离子在电场下定向迁移现象和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达到除盐的效果。 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阻挡阴离子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阻挡阳离子通过。 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水中离子作定向迁移,使一部分水中的大部分离子迁移到另一部分中,从而达到除盐的目的。 7、反渗透原理 对于浓溶液施加比自然渗透压力更大的压力,使渗透向相反方向进行,把原水中的水分子压到半透膜的另一边,变成洁净的水,从而达到除盐的目的。 8、离子交换法软化硬水的原理 是使用带交换基团的树脂,利用树脂离子交换的性能,去除水中的金属离子。 9、什么是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植物抗旱性处理方式

植物抗旱性干早处理方法 干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处于干早和半干旱地区,因此,国内外学者在植物对干早胁迫响应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试验内容和对试验进度控制的需求,干旱处理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l)‘盆栽法通过人为控制盆栽植物的土壤含水量,以达到模拟植物所处的干旱环境。草坪护栏根据控制水分的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控水法和缓慢干旱法。①控水法,即控制土壤含水量,使植物处于几种水分胁迫梯度下,以监测、对比不同水分胁迫梯度植物的生长和生理活动情况,从而分析植物对不同水分梯度的响应情况;②缓慢干旱法,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人为控制土壤含水量每日的脱水量和速率,经一定时间达到干旱程度,从而根据时段进行观测植物对干旱环境的响应。目前盆栽方法的优点是试验进程较容易控制,结果可靠,但由于室内外环境差异,势必与田间植物生长存在差异.东莞护栏。 (2)大气干早处理法研究外界干旱气候环境对植物产生的影响中,空气湿度是造成干早环境的主要因子,此方法主要通过使植物生长在能控制空气湿度的干旱室中,或给作物叶面喷施化学干燥剂等方法模拟干早环境,经过设置不同时间的处理,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旱环境,从而分析植物对外界空气湿度变化的响应情况。此方法的优点是制造干旱环境较为精确,但需要的资金也相对较多,难以大面积、大批量进行试验,同时依旧存在与田间自然环境条件存在差异的问题.(3)高渗溶液处理法使用不同浓度的高渗溶液如聚乙二醇、甘露醇、蔗糖、生理盐水等,对植株进行处理,形成植物生理干早,从而进行测定相应的生理指标。目前此方法存在争议较大。 (4)田间试验鉴定法此方法是指在田间进行栽植和测定指标试验,根据控水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供试种在不同地区的试验地上栽种,以自然降水造成干旱胁迫,直接按照植物产量或生长状况来评价植物种的抗旱性;另一类是将供试种直接种于一个地区的田间试验地,以人工灌水来控制土壤含水量,形成有差异的水分环境,使植物生长受到影响,以此来评价植物种的抗旱性。这种方法主要以产量指标来评价植物的抗旱性。 此方法较简便易行,即能反映出植物在真实地田间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又有产量指标,结果较有说服力,但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降水,年际间变幅较大,使每年鉴定的结果难以重复。 (5)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法是近年来主要研究的方法,结果精确,其主要特点是不需要经过干早胁迫,直接找出标记指示植物抗旱的基因,或与抗旱性状相近的基因,用基因追踪技术(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盯LP),对抗旱基因进行定位和标记,通过基因鉴别来反映植物抗旱性。但此方法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成本较高

植物油提炼设备工艺流程

植物油提炼设备工艺流程 郑州宏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各种植物油、动物油制油设备,精油和色素提取设备的生产制造,对各类油脂设备加工具有丰富的经验,今天宏日机械为大家详细介绍植物油提炼设备工艺流程! 植物油加工成套设备的预处理工艺 植物油油料的预处理包括油料的清理、剥壳、干燥、破碎、软化、轧胚和蒸炒等工序。 1.油料清理 (1)油料在收获、晾晒、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会混进一些沙石、泥土、茎叶及铁器等杂质,如果生产前不予清除,对生产过程非常不利,油料中所含杂质可分为无机杂质、有机杂质和含油杂质三大类。

①无机杂质 泥土、沙石、灰尘及金属等。②有机杂质茎叶、绳索、皮壳及其他种子等。③含油杂质不成熟粒、异种油料,规定筛目以下的破损油料和病虫害粒等。 (2)所谓油料清理,即除去油料中所含杂质的工序之总称。对清理的工艺要求,不但要限制油料中的杂质含量,同时还要规定清理后所得下脚料中油料的含量。 ①筛选:筛选是利用油料与杂质之间粒度(宽度、厚度、长度)的差别,借助筛孔分离杂质的方法。 ②磁选:磁选是利用磁力清除油料中磁性金属杂质的方法。 ③水选:水选是利用水与油料直接接触,以洗去附着在油料表面的泥灰,并根据比重不同的原料在水中沉降速度不等的原理,同时将

油料中的石子、沙粒、金属等重杂质除去,而并肩泥则可在水的浸润作用下松散成细粒被水冲洗掉,采用水洗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灰尘飞扬。 ④并肩泥的清选:形状、大小与油料种子相等或相近,且比重与油料也相差不很显著的泥土团粒,称为“并肩泥“,特别是在菜籽和大豆中,并肩泥的含量较大,用筛选和风选设备均不能将其有效地清除,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和设备方可。 2.油料剥壳与仁壳分离 剥壳要求 ①仁中含壳率:不超过*%。 ②壳中含仁率(手拣)不超过*%。 3.油料干燥 油料干燥是指高水分油料脱水至适宜水分的过程。油料收获时有

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姓名: 库热·巴吐尔 学院: 林学与园艺学院 专业: 园艺(特色经济林) 班级: 041班 学号: 043231142 指导教师: 海利力·库尔班职称: 教授 2008年12月19日

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旱(水分亏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植物生长季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本文从植物干旱的种类,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抗旱机理,植物水分胁迫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植物抗旱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干旱和高温在生理水平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干旱胁迫;植物抗旱性,干旱机制 干早(Drought)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和产量的重要因子[1-4],是气象与环境质量的指标,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或少雨,气温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枯死,造成减产或无收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早[5-6]。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5%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很大的国家,干旱半干旱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2.5%,其中干旱地区占30.8%,半干旱地区占21.7%[7]。植物的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大气或土壤干旱条件下生存和形成产量的能力,抗旱性鉴定就是按植物抗旱能力大小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8-10]。前人对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现有研究结果多数是针对植物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而这些研究指标只在某一时间范围内起有限的作用,用这些具有时间限制的少数几个指标来阐明植物抗旱的途径,方式和机理,或进行耐旱性评价都难以反映植物的真实情况,甚至会使某些最关键的问题被忽略。因此,本文对植物干旱胁迫及抗旱性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干旱胁迫 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水的安全供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干旱缺水问题目前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水危机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既成事实。干旱缺水将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1.1 干旱胁迫的类型及特点 干旱形成有两种主要原因,并形成两类干旱。一是土壤干旱。由于连年干旱,雨量过少,每年降雨量约在200~300mm,地下水位又较低,土壤中水分根本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如无灌溉,作物将受干旱之害。二是大气干旱。植物的水分亏缺是由于蒸腾失水超过吸水而产生的,即使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晴天的中午也常常产生干旱。气温高,强烈的太阳辐射显著促进蒸腾;由于土壤干燥,地温低,根的机能低下,使吸水受到抑制。都能使植物产生水分亏缺,特别是二者同时产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亦有效。 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风云突起,东西方冷战进而发生一系列“热战”。美国为寻求与苏联的均势介入越南战争。当时交战双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传染病: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远没有因为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多。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所谓“瘴气”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唐朝时期李宓攻打南诏、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元史列传第四十三有云“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经过如此多的战争,这里的疟原虫似乎也比其他地区的同类更为强壮,当时疗效最好的药物氯喹已经无效。寻找更好的治疗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为支援越南,提供了大量物资上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抗疟疾药物的开发。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也因此称为523办公室。500多名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等六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但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科研工作开展极端困难:工作组1967年~1969年间共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都没有取得进展。 有趣的是,美国当时也在积极开展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他们当时的理论是抗疟疾药物必含杂环,据此测试了20万种化合物,结果都不太理想。

当时中国本身的疟疾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越南战争结束后,523项目继续开展。1969年1月21日,北京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参加523项目,屠呦呦教授任科研组长。她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中医研究院的研究者用低温萃取的方法得到了可贵的青蒿素晶体。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注意到了青蒿的抗疟功效,1970年他选取山东本土生长的黄花蒿作原料,试图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1971年研究人员采用醋酸乙酯等作介质提取到了白色结晶物,但仍不是纯的单体,熔点不固定。直到1973年11月,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提取工艺才成熟,研究人员通过重结晶,得到了纯度达99.9%的结晶体,测得熔点为156度。 第三家从事青蒿素提取工作的单位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2年底,云南523办公室主任傅良书从北京带回消息,说中医研究院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中含有一种可能会对疟疾有效的成分。1973年新年,罗泽渊在云南大学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同属的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采了一大把回来,制备了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并顺利地获得了数种结晶体。从事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惊讶地发现编号为结晶体3的化合物能彻底杀灭小鼠血片中的疟原虫。经过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3月底,研究组证实了3号结晶体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苦蒿的植物标本经分类专家吴征镒鉴定,定名为菊科蒿属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蒿素。这是523项目中首次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虽然起步最晚,但进展最快,在三家单位中最早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并发现了优质青蒿产地、发明了后来广泛应用的溶剂汽油提纯法,为进行药效、毒理、药理及临床试验提供了充足的青蒿素,极大地加速了整个项目的进展。

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

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 导师:董智教授 姓名:彭志芳 学号:20137101 专业班级:13级水保2班 E-mail:pzhf520@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4751544.html,

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 彭志芳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 271001) 1文献检索概述 基于研究课题“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特分别以“草本植物”和“抗旱性研究“为关键词,通过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道客巴巴等于一体的百度学术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如图1.1所示,显示“草本植物”从1958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2008年达到最热,至今共有5939篇相关论文。“草本植物”研究进程中,夏汉平、赵学勇、张洪江、徐海量、曹广民、李英年、刘国彬等前辈贡献了诸多优秀研究成果,他们推动并引领着草本植物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10所研究机构在“草本植物”领域成果斐然,共有275篇相关论文。 图1.1“草本植物”研究走势图 (资料来源:百度学术,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4751544.html,)

图1.2 “抗旱性研究”研究走势 (资料来源:百度学术,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4751544.html,) 如图1.2所示“抗旱性研究”从1981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2010年达到最热,至今共有567篇相关论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抗旱性 研究”相关的研究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以下图1.3是高相关的研究点 及其研究走势。然相关文献浩如烟海,今研究即筛选其中极具代表的经典文献 进行概述展开本文的研究。 图1.3 “抗旱性研究”关联研究 (资料来源:百度学术,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475154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