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差异论文

差异论文

注意学生信息技能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应当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时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想法和策略。

【关键字】信息技能差异教师分层教学协作学习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实际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片段一】这是一堂初中《网页应用》的综合实践课。课始,教师先用15分钟时间将制作网页的几个知识点系统地讲了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自己确立主题,上网查找资料,再根据自定的主题,用20分钟时间制作一张网页或一个网站;最后的5分钟,教师挑选几个比较好的网页进行展评。在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作品,没有理会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教师的点评。课后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堂课绝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确定主题和网上查找资料阶段,还未真正进入网页制作阶段。

【片段二】这是一堂市级优质课。上课的教师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小组合作,要求每行四个同学为合作学习小组(机房中,每行的四个同学相隔较远),让他们自选主题,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找资源合作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在接下来的学生操作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组成合作小组,只是坐在位子上做自己的。教师发现这一现象后,就反复提醒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品,作品的内容应尽量丰富,可学生仍无反应。在作品交流环节,当教师请各组拿出作品展示时,没有一个小组拿得出合作的作品。无奈之下,教师只能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浏览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选出最佳作品来展示。

这恐怕是信息技术课上司空见惯的事情: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环节中,一部分非常忙碌,确定主题、查找资料、根据已掌握的技能合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另有一部分却一脸惘然,无从着手。

诚然,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量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但不能忽视的是一些教师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偏差。从片段一中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没有理解“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的实质,只是笼统地布置了任务,然后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片段二中,教师未考虑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随意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也未让学生进行分工,这样的协作必然会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过分注重作品水平,仅以学生完成作品的情况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作品的构思、布局,影响了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训练。由于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的信息技能和兴趣爱好又存在差异,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巨大的反差会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久而久之,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消失,进而转向拒绝,导致与基础好的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如何面对“零起点”的学生,如何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上的差距,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学生信息技能差异显著的原因:

1、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差异

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教学要求不同,是造成目前中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一个原因。招录的新生来自各间不同的小学,部分学生接受到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

2、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另一主要原因。部分家庭为培养孩子的特长,购置了计算机,这些学生平时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已掌握了八九不离十,这相对于家庭没有电脑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差异。

3、操作的差异

操作是应用器具中的动作,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别,它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平时动手实践活动多一些的同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不大爱动、操作技能差的同学便处于劣势。如单击某个图标、按钮等。操作差异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使用量上的差异。基本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和初步使用过的有较大差异。

4、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差异

这是智力方面、技巧方面、能力方面等的综合。这是接触计算机少与多的差异。当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时间多了,步骤与方法掌握的相对比较多,技巧也比较多。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取差异教学手段,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下面就如何注意学生信息技能差异,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谈一些个人观点。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课的全面认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可以说信息技术课当前正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甚至是文化基础课明天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但目前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对本门课程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以为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的操作课。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水岭: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

其次,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就是以班中相似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的同学为同一个层次,依据实际情况将整个班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师依据各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教学任务,使各个层的学生均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调查摸底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生入学后对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笔试和上机测试、谈话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差异,这是缩小“零起点”与“非零起点”学生之间距离的准备工作。将分析结果存档,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我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既不忽略学困生,也不忽略优生,每节课都从好、中、差三个层次来考虑。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达到不同的目标,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简单地说也就是将任务设计为

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至少要完成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拓展任务;

2.动态调配,目标分层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C三层,三层分别为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一般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差异、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及认知情感上的差异来确定他们属于哪一个层次,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意愿。这种分层有两方面的特点,就是隐性与动态。隐性就是指这种分层并不是教学整体单位上的分开,而是在统一教学的前提下对目标和任务的个别要求上的分层。动态指的是随着教学的推进,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构和能力上的变化,可以随时进行层的调整。

虽然说层次本身是动态的,但一经确定了就基本稳定。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各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我们对基础层的目标定为“打基础、树信心”,提高层的目标是“促内化、立发展”,发展层的目标是“抓创新、出成绩”。

3.任务分层,按层达标。

把学生进行分层只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而分层教学法的核心部分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分层,即确立分层目标,实施任务分层,组织分层指导,完成分层评价,关键是任务分层。所谓任务分层,是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其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对应的任务。

如在教初二学生用FrontPage完成“作品题的制作”这个内容时,我们制定了和学

这种任务的分层,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符合全体发展的教学原则。

3.分层探究,分层释疑

探究是解决任务的方法。根据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通常有三种探究方法供学生选择:

(1)演示法探究这是基础型的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探究方法。教师把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讲授、演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到“巩固基础,按部就班,模仿提高”的探究目的。

(2)导向法探究适合于提高型的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已经预先设定好要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制定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提示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

(3)自主性创新适合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教师只确定探究方向或给一些提示,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这一方向开展探究活动。目标是“自主学习,自我创新,形成风格”。

当然,对各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释疑以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我校计算机教室内装有“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具

有锁定一台或多台学生机进行监控与演示的功能,可以方便地进行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

4.分合有度,整体提升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合作学习(教学)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师生之间包括集体回授、共同释疑、个案分析、总体评价。教师从传统意义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课堂情境的设计者。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使学生探究目标更明确、信心更足、方法更合理、教学效果更好。

学生之间层内相互合作,层外相互指导,协作互动,优势互补。通常的方法是:机房座位安排各层分插利于合作,任务分层而连贯便于合作,动态分层激励合作,分层达标使学生乐于合作。

学生与媒体之间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本身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任务。差异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事先设计好的分层任务作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法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学的负面影响究竟是什么呢?一、难以定位。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难以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目标。二、难以合拍。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可是学生操作与领悟上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他们活动的速度与学习成效上的差距,继而使“教”与“学”之间难以协调。三、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左右涉及,这样自然会造成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总体效率不高。四、易失兴趣。“吃不饱”与“吃不了”状况的长期存在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危机。

在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能够有效地减小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是我们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也常常在教师机上进行文件共享),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主线、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

第三,因势利导,精心组织学生的协作学习

针对学生间存在差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实现优势互补。如采用“强弱搭配”或“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互补”等协作方式,教师设计有一定梯度的学习任务,让基础差的学生跟基础好的学生同组学习,让基础差的同学在协作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增强学习的信心,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异。也可让信息技能互补型的同学同组学习,让每一位同学在活动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需要指出的是:协作不是教师“说”出来的,是学生“做”出来的。为了有效地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首先,“小组协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小组协作”的组织要科学合理,分组、排座要顾及学生的差异和特点,教学任务的设置、分配要有利于学生充分的合作;再者,教师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关注弱势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真诚地与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第四,给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部分学生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纯技术新授课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时间,还应给他们的操作准备必要的提示,一方面加强学生操作实践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照顾部分没有跟上进度的

学生。如果是综合探究活动,要在有限的一节上机操作课中让学生完成收集素材、编排设计、合成作品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主题时,要兼顾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并预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就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构思、收集素材、设计,课堂上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作品的制作、交流、展示,以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对学生课外的延伸活动,教师要注意跟踪,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五,成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特长

通过成立信息技术学科兴趣小组的形式,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较高、十分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予充分指导。让他们学习比较高级的计算机知识,给出一定的有实际用途的任务,如学习比较高级的网页制作工具,负责本班级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活动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学生自己的成果跃然出现在网上,不仅创作者本人,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创新离自己并不遥远。

第六,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更大发展

另外,在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在看到他们的一个进步,那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时,别忘了“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和鼓励。比如:今天某某某同学的作品非常好,虽然看上去不怎么漂亮,但非常有创意(加上教师的点评)。这种赞赏,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困生体会到“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后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求知的欲望也会一步步增加,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会进一步缩小。

学生间信息技能上存在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也不可能用“同一终点”来要求学生。为了对学生负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信息技能目标,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密切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有效地调控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缩小学生间信息技能的差异。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题目:《注意学生信息技能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作者姓名:周元兰

作者单位:常州市安家中学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春江镇安家希望路1号

邮编:213126

联系电话:13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