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5月FDA口服速释制剂根据BCS分类系统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豁免

2015年5月FDA口服速释制剂根据BCS分类系统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豁免

2015年5月FDA口服速释制剂根据BCS分类系统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豁免
2015年5月FDA口服速释制剂根据BCS分类系统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豁免

口服速释制剂根据BCS分类系统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豁免(草案)

Waiver of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Immediate-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Based on a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Guidance for Industry

2015年5月

一、介绍

本指南为IND、NDA、ANDA、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补充申请以及申请体内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申请人提供建议。

这些生物等效豁免包括:(1)subsequent in vivo BA or BE studies of formulations after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in vivo BA of IR dosage forms during the IND period;(2)in vivo BE studies of IR dosage forms in ANDAs.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颁发的“联邦法规21章”(21CFR)第320部分描述了药品申请和补充申请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数据的要求。同时在21CFR 320.22部分有关于体内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豁免的有关条款。本指南是在2000年8月份颁布的“Waiver of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Immediate-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Based on a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基础上的更新,指南中说明的关于口服固体制剂生物等效的豁免是基于BCS分类系统的方法。

本指南关于还将生物等效豁免拓宽至BCS 3类的药物,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修改,比如对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的定义。

二、BCS分类系统

BCS是针对API的水溶性和肠道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个科学的框架性系统。

当涉及到制剂的溶出时,BCS系统需要考虑影响API从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药物的吸收程度的三个关键因素:1、溶出(dissolution);2、溶解性(solubility);

3、胃肠道的渗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

BCS分类:

此外,有一些口服固体速释制剂被分类为有一个快速的或是非常快速的溶出度。(In addition, some IR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are categorized as having rapid or very rapid dissolution.)在此框架下,当满足某些特定条件,BCS分类系统可以被用来作为药品申请人证明生物等效性豁免请求的工具。

如果观察到两个药剂学等效的固体制剂体内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rate and extent of absorption)有差别,可能是因为二者在体内溶出的区别(differences in drug dissolution in vivo)。然而当口服固体速释制剂在体内的溶出相对于胃排空时间快或是非常快并且药物的水溶性很高,那么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就不可能依赖于药物的溶出时间或胃肠道通过时间。(However, when the in vivo dissolution of an IR solid oral dosage form is rapid or very rapid in relation to gastric emptying and the drug has high solubility, the rate and extent of drug absorption is unlikely to be dependent on drug dissolution and/or gastrointestinal (GI) transit time)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BCS分类1类和3类的药物,只要处方中的非活性成份不显著影响API的吸收,那么证明体内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可能就不是必须的。(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demonstration of in vivo BA or BE may not be necessary for drug products containing class 1 and class 3 drug substances, as long as the i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in the dosage form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absorption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本指南中关于BCS分类方法的概述可以被用来证明对于那些使用推荐的测定方法并在体外表现出快速或是非常快速的高溶解-高渗透性药物(比如BCS1类)和高溶解性-低渗透性的药物(比如BCS 3类)豁免生物等效是合理的(2000版只有BCS1类)。推荐的测定溶解性、渗透性以及体外溶出的方法将在下面进行讨论。(The BCS approach outlined in this guidance can be used to justify biowaivers for highly soluble and highly permeable drug substances (i.e., class 1) as well as highly soluble and low permeable drug substances (i.e., class 3) in IR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that exhibit rapid or very rapid in vitro dissolution using the recommended test methods. The recommende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solubility, permeability, and in vitro dissolution are discussed below)

1、溶解性

关于溶解性的分类是根据申请生物等效豁免制剂的最大规格进行界定。当制剂的最大规格对应的API在250ml(或是更少)pH1~6.8的水溶性介质中自由溶解则可认为该API是高溶解性药物(2000版是pH1~7.5)。250ml的体积估算值是参照针对空腹的志愿者处方口服药物需要的一杯水的体积的典型BE研究方案。

2、渗透性

渗透性的分类是间接依据API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剂量吸收分数,而不是全身的生物利用度)和直接测量药物的跨膜质量转移速率进行界定。(The permeability class boundary is based indirectly on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fraction of dose absorbed, not systemic BA) of a drug substance in humans, and directly on measurements of the rate of mass transfer across human intestinal membrane)另外其他可以用来预测药物在体内吸收程度的方法也可以使用。(比如使用原位动物,体外上皮细胞培养的方法等)。当一个口服药物采用质量平衡测定的结果或是相较于静脉注射的参照剂量,显示在体内的吸收程度≥85%以上(并且有证据证明药物在胃肠道稳定性良好)则可说明该药物具有高渗透性。(2000版的限度时90%)(A drug substance is considered to be highly permeable when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in humans is determined to be percent or more of an administered dose based on a mass balance determination (along with evidence showing stability of the drug in the GI tract) or in comparison to an intravenous reference dose.)

3、溶出度

口服速释制剂具有快速溶度度(rapidly dissolving)的定义是:采用美国药典的方法,方法1—在100rpm(或是方法2在50rpm或75rpm的合理转速条件,见第三部分)、500ml(或是更少)的以下每个溶出介质中在30min内API的溶

(1)0.1mol/L 出均能达到标示量的85%以上。

(2000版是900ml的介质)介质包括:

HCL或是USP中不含酶的模拟胃液;(2)pH4.5缓冲介质;(3)pH6.8缓冲介质

或是USP中不含酶的的模拟肠液。(!注意介质中不含有水!)(An IR drug product is considered rapidly dissolving when 85 percent or more of the labeled amount of the drug substance dissolves within 30 minutes, using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USP) Apparatus I at 100 rpm (or Apparatus II at 50 rpm or at 75 rpm when appropriately justified (see section III.C.)) in a volume of 500 mL or les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media: (1) 0.1 N HCl or Simulated Gastric Fluid USP without enzymes; (2) a pH 4.5 buffer; and (3) a pH 6.8 buffer or Simulated Intestinal Fluid USP without enzymes.)口服速释制剂具有非常快速溶度度(very rapidly dissolving)的定义是:在上述条件下15min溶出在85%以上。(2000版没有该定义)

三、推荐的原料药分类方法和测定制剂溶出特性的方法(RECOMMENDED

METHODOLOGY FOR CLASSIFYING A DRUG SUBSTANCE AND FOR DETERMINING THE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DRUG PRODUCT)

以下是依据BCS分类系统推荐的API的分类和口服速释制剂溶出度特性的测定方法。

1、确定API的溶解性分类

BCS方法的目的之一是测定API在生理pH条件下的平衡溶解度。原料药pH-溶解性曲线的测定应该在37℃±1℃,pH1~6.8的水溶性介质中测定。pH-溶解度曲线上的pH选择应该有充足的点,并且是在pH1~6.8的范围内。(A sufficient number of pH conditions should be evaluated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pH-solubility profile within the pH range of 1-6.8.)溶解度测定的pH点的选择可以参照药物的解离常数,包括pH = pKa, pH = pKa +1, pH = pKa-1,以及pH1.0和pH6.8的点。推荐的方法是每个pH点的溶解度至少重复测定三次!由于研究的变异性,为了保证溶出度数据的可靠性可能还需要更多次的重复测定。USP中规定的标准缓冲溶液用来测定溶解度被认为是恰当的。如果上述规定的缓冲介质对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影响,其他的缓冲介质也可以使用。当原料药加入到介质中,介质的pH需要进行验证。除了传统的摇瓶法,酸碱滴定法也可以被用来说明预测药物平衡溶解度的方法是合理的。(Methods o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shake-flask method, such as acid or base 128 titration methods, can also be used with justification

to support the ability of such methods to predict 129 equilibrium solubility of the test drug substance)在选定介质中API的浓度下,应该使用经验证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区分API和其降解产物。如果API的降解产物影响缓冲介质的组成,如pH,需要报告。If degradation of the drug substance is observed as a function of buffer composition and/or pH, it should be reported. The solubility class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volume of an aqueous medium sufficient to dissolve the highest strength in the pH range of 1-6.8. A drug substance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highly soluble when the highest strength is soluble in < 250 mL of aqueous media over the pH range of 1-6.8. In other words, the maximum dose divided by 250 should b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lowest solubility observed over the entire pH range of 1-6.8.

2、确定药物的渗透性分类

API的渗透性分类可以通过受试者体内试验确定,比如质量平衡(Mass Balance Studies)或是全身的体内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Studies),这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肠灌注的方法。推荐的不涉及人体受试者的方法包括在动物模型上的体内或原位肠灌注或是使用切下肠组织的体外渗透的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单一的方法可能是足够的,如果单一方法无法确认渗透性分类,建议使用两种方法。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了互相矛盾的信息,更应该关注人体数据。

(1)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Mass Balance Studies和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Studies,详细略。

(2)胃肠道渗透性方法:略。

(3)胃肠道不稳定(Instabilit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略

3、测定制剂的溶出特性和溶出曲线相似性

Dissolution test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USP Apparatus I at 100 rpm or Apparatus II at 50 rpm (or at 75 rpm when appropriately justified) using 500 mL of the following dissolution media: (1) 0.1 N HCl or Simulated Gastric Fluid USP without enzymes; (2) a pH 4.5 buffer; and (3) a pH 6.8 buffer or Simulated Intestinal

Fluid USP without enzymes. 对于胶囊剂或是有明胶包衣的片剂,也可以使用USP 中规定的模拟胃液或是模拟肠液。For capsules and tablets with gelatin coating, Simulated Gastric and Intestinal Fluids USP (with enzymes) can be used.

溶出测定装置需要满足USP的要求。在药品开发过程中溶出装置的选择(USP 1法和2法)应该依据产品体外溶出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数据的对比。USP Apparatus I (篮法)通常适用于胶囊剂和易于漂浮的产品,USP Apparatus II (桨法)通常适用于片剂。对于某些片剂,在体外(不是在体内)的溶出可能因为片剂崩解后沉在溶出杯底部而造成溶出很慢。在这种情况下USP的1法可能要优于2法。For some tablet dosage forms, in vitro (but not in vivo) dissolution may be slow due to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disintegrated product settles at the bottom of a dissolution vessel. In such situations, USP Apparatus I may be preferred over Apparatus II.如果溶出测定条件为了更好地反应产品在体内的快速溶出而需要调整(比如使用不同的搅拌转速),这样的调整需要使用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数据进行对比,证明其合理性。(比如使用单一水溶液作为对照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If the testing conditions need to be modified to better reflect rapid in vivo dissolution (e.g., use of a different rotating speed), such modifications can be justified by comparing in vitro dissolution with in vivo absorption data (e.g., a relative BA study using a simple aqueous solution as the reference product).

生物等效豁免试验需要至少12个单剂量产品进行支持评估。溶出曲线测定过程需要取足够多的时间点进行溶出曲线的绘制。(比如:5min、10min、15min、20min和30min)

当进行供试品和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对比时应使用相似因子的方法(f2)。

当f2value is ≥50可判断两条溶出曲线相似。为了确保可以使用平均数据,在初始取样点(如10min)溶出数据的变异系数不能超过20%,其他取样点的变异系数不能超过10%。需要注意的是当供试品和参比制剂在推荐的三种溶出介质中15min内的溶出均达到标示量的85%以上,就不需要进行f2因子对比。

4、基于BCS的生物等效豁免

This guidance is applicable for BA/BE waivers (biowaivers) based on BCS, for BCS class 1 and class 3 immediate-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对于BCS 1类的药物需要证明以下几点:

(1)the drug substance is highly soluble

(2)the drug substance is highly permeable

(3)the drug product (test and reference) is rapidly dissolving, and the product does not contain any excipients that will affect the rate or extent of

absorption of the drug (see section V.A.)

对于BCS 3类药物需要证明以下几点:

(1)the drug substance is highly soluble

(2)the drug product (test and reference) is very rapidly dissolving;

(3)and the test product formulation is qualitatively the same and

quantitatively very similar e.g., falls within scale-up and post-approval

changes (SUPAC-SUPAC-IR指导原则:速释口服固体制剂:放大生产和批准后

变更) I R level 1 and 2 changes, in composition to the reference (see section

V.A.)

5、生物等效豁免申请的其他考虑

When requesting a BCS-based biowaiver for in vivo BA/BE studies for IR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sponsors/applicants should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can affect their request or the documentation of their request。

(1)辅料

BCS1类药物:辅料有时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一般来说使用FDA已经批准的速释制剂中使用的辅料,对于BCS1类速释制剂的药物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不会有影响。为了支持生物等效豁免的申请,速释制剂中辅料的用量应该和辅料在处方中对应的功能保持一致(比如说润滑剂)。但是处方中使用新的辅料或是辅料的用量超过常规的用量范围,申请人必须提供文件证明该行为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Such information can be provided with a relative BA study using a simple aqueous solution as the reference product.某些辅料如果用量很大可能是个问题,比如说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甜味剂(如甘露醇和山梨醇),当遇到这种情况鼓励申请人与监管部门沟通。

BCS3类药物:BCS3类药物和BCS1类药物不同,如果想要申请生物等效豁免,BCS3

类药物必须与参比制剂含有相同的辅料组成。这主要是考虑辅料可能对低渗透性药物的吸收影响更显著。因此,供试样品与参比制剂必须有相同的辅料组成,辅料用料也应该与参比制剂相似。(Unlike for BCS class 1 products, for a biowaiver to be scientifically justified, BCS class 3 test drug product must contain the same excipients as the reference product. This is due to the concern that excipients can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absorp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drug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est product must be qualitatively the same and should be quantitatively very similar to the reference product.)(2)前药(Prodrugs)

前体药物的渗透性通常取决于前提药物转化为活性成分的机制和转化部位。当前药转化为活性成分(prodrug-to-drug)主要是发生在胃肠道膜转运之后,那么应该测定前药的渗透性。(When the prodrug-to-drug conversion is shown to occur predominantly after intestinal membrane permeati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rodrug should be measured.)相反的,如果转化发生在药物的跨膜转运之前,则应该测定活性成分的渗透性。溶出度和pH-溶解性数据对于前药和活性成分可以是相关联的。(Dissolution and pH-solubility data on both prodrug and drug can be relevant)。申请者如果申请该类药物可以咨询相应的审评人员。

(3)复方药物(Fixed Dose Combinations)

如果所有活性成分均为BCS1类:BCS-based biowaivers are applicable for IR fixed dose combination products if all the drugs in the combination belong to BCS class 1; provided there is no PK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and the excipients fulfill the considerations outlined in section 5.(1). (i). If there is a PK interaction, the excipients should fulfill the considerations outlined in section 5.(1). (ii). Otherwise, in vivo bioequivalence testing is required

如果所有的活性成分均属于BCS3类或是一个是BCS1类另外一个是3类:BCS-based biowaivers are applicable for IR fixed dose combination products in this situation provided the excipients fulfill the considerations outlined in section V.A. (ii). Otherwise, in vivo bioequivalence testing is required

6、其他情况

BCS-based biowaivers are not applicable for the following:

(1)窄治疗窗的药物:

This guidance defines narrow therapeutic range drug products as those containing certain drug substances that are subject to therapeutic drug concentration or pharmacodynamic (PD) monitoring, and/or where product labeling indicates a narrow therapeutic range designation. Examples include digoxin, lithium, phenytoin, theophylline, and warfarin. Because not all drugs subject to therapeutic drug concentration or PD monitoring are narrow therapeutic range drugs, sponsors should contact the appropriate review divis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a drug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have a narrow therapeutic range.

(2)口腔吸收的药物:

A request for a waiver of in vivo BA/BE studies based on the BCS is not

appropriate for dosage forms intended for absorption in the oral cavity (e.g., sublingual(舌下)or buccal(颊)tablets). Similarly, a biowaiver for an 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 can be considered, based on BCS, only if the absorption from the oral cavity is ruled out

7、BCS监管的应用

A.INDs/NDAs

B.ANDAs

C.Supplemental NDAs/ANDAs (Postapproval Changes)

8、支持生物等效豁免需要提供的数据

(1)高溶解性的数据支持

Data supporting high solubility of the test drug substance should be developed (see section III.A).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application: 测定方法的描述,包括分析方法和缓冲溶液的组成

化学结构式、分子量、药物属性(酸性、碱性、两性、中性)和解离常

数(pKa(s))

测试结果(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不同pH 溶液、药物溶解度(如mg/ml)以及溶解最大规格需要的介质体积

pH-溶解度的曲线图

(2)高渗透性的数据支持

Data supporting high permeability of the test drug substance should be developed (see section III.B).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application:

测定方法的描述,包括分析方法和缓冲溶液的组成

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PK),包括设计方案和PK数据对应的方法

对于直接渗透性的测定:

…………

(3)对于快速溶出、非常快速溶出和相似溶出的数据要求

For submission of a biowaiver request, an IR product should be rapidly dissolving (BCS class 1) or very rapidly dissolving (BCS class 3). Data supporting rapid dissolution attributes of the test and reference products should be developed (see section III.C).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application:

测定方法的描述,包括分析方法和缓冲溶液的组成

详细描述溶出测定使用样品的信息,包括批号、有效期、规格、重量、直径

溶出数据必须是使用12个单位计量的样品测定的结果,且必须按照上述推荐的测试方法。每个单位计量在不同取样点的溶出数据均需要提供。

对于平均溶出度、溶出范围(上下限)以及变异系数应该汇总成表格。

三种介质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溶出曲线均需要提供

还需要提供供试品和参比制剂在三种介质中溶出曲线具有相似性的数据

(4)其它信息

自制样品的制备工艺也需要详细描述(如湿法制粒or直接压片)

包括辅料的列表、用量、功能;辅料的种类必须是FDA已批准的口服速释固体制剂中使用过的辅料。对于BCS3类药物还需要提供自制样品和参比制剂辅料用量的对比。

附件:This attachment includes model drugs suggested for use in establishing suitability of a permeability method as described in section III. Zero permeability markers and efflux substrates are also identified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第一章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干粉灭火系统根据其灭火方式、保护情况、驱动气体储存方式等不同可分为10余种类型,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及其分类。 一、干粉灭火系统的组成 干粉灭火系统在组成上与气体灭火系统相类似。干粉灭火系统由干粉灭火设备和自动控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由干粉储存容器、驱动气体瓶组、启动气体瓶组、减压阀、管道及喷嘴组成;后者由火灾探测器、信号反馈装置、报警控制器等组成,见图3-8-1所示。 二、干粉灭火系统的分类 (一)按灭火方式分类

1.全淹没干粉灭火系统 全淹没干粉灭火系统是指将干粉灭火剂释放到整个防护区,通过在防护区空间建立起灭火浓度来实施灭火的系统形式。该系统的特点是对防护区提供整体保护,适用于较小的封闭空间、火灾燃烧表面不宜确定且不会复燃的场合,如油泵房等类场合。 2.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 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是指通过喷嘴直接向火焰或燃烧表面喷射灭火剂实施灭火的系统。当不宜在整个房间建立灭火浓度或仅保护某一局部范围、某一设备、室外火灾危险场所等,可选择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例如用于保护甲、乙、丙类液体的敞顶罐或槽,不怕粉末污染的电气设备以及其他场所等。 (二)按设计情况分类 1.设计型干粉灭火系统 设计型干粉灭火系统是指根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设计计算确定的系统形式。该系统中的所有参数都需经设计确定,并按要求选择各部件设备型号。一般较大的保护场所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宜采用设计型系统。 2.预制型干粉灭火系统 预制型干粉灭火系统是指由工厂生产的系列成套干粉灭火设备,系统的规格是通过地保护对象做灭火试验后预先设计好的,即所有设计参数都已确定,使用时只需选型,不必进行复杂的设计计算。保护对象不很大且无特殊要求的场合,一般选择预制系统。 (三)按系统保护情况分类 1.组合分配系统 当一个区域有几个保护对象且每个保护对象发生火灾后又不会蔓延时,可选用组合

第三篇应用系统_11分类_12章层次

第三篇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把概念、技术和企业的实际相联系的桥梁。它是建筑在硬件、系统软件、甚至通用软件上的系统,它直接面对用户,面对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和基层业务人员。 本篇在介绍了应用系统的分类以后,着重介绍四种应用系统,即层次信息系统,只能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和决策信息系统,见图III.1 应用系统 层次信息系统职能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图III.1 几种应用系统 通过本篇的讲述,使读者对应用系统有个全面的了解,了解应用系统是什么? 能作什么? 从而具体了解计算机的潜力,善于把IT技术应用于管理,为学习系统开发和管理打下基础。

第11章应用系统分类 11.1 信息系统角色的演变 企业或组织中信息系统所担当的角色在不断的改变扩张。不计较分类的严格性,其演变有以下过程: 1950——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 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EDP) 业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 TP) 记录保存(record keeping) 传统的簿记应用。 1960—1970年管理报告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狭义) 管理报告系统(management reporting systems) 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IMS) 1970—1980年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DSS) 管理支持系统(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 MSS)等 1980—1990年战略和终端用户支持系统 终端用户运算系统(end-user computing systems,EUCs) 主管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EIS) 主管支持系统(executive support systems, ESS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ES) 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SIS)等 以上这么多名词是根据其出现的前后顺序列出的,它也可以算分类的一维,就是时间维,但是按照其他概念的分类来说,它的概念是混乱的。分类应当根据一定的原则,一种原则形成分类空间中的一维,沿着这些维构成分类空间中的一个坐标系,其概念是由浅人深,而且是不相交的。分类空间中的坐标应当是正交的,即每一维是独立的。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在下节讨论一下应用系统的分类。

药物制剂的分类

药物制剂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 1. 溶液型 2. 胶体溶液型 3. 乳状液型 4. 混悬液型 5. 气体分散型 6. 固体分散型 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等。 (2)呼吸道给药如吸入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3)皮肤给药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剂、栓剂、膜剂等。一般把直肠给药也归于粘膜给药一类,如灌肠剂、栓剂、直肠用胶囊栓等。[1] 药物制剂化学分解与稳定 药物在制剂中的化学分解有氧化,水解异构化、脱羧、裂环或环重排,聚合等分解途径,其中以氧化和水解最为常见。 水解 (一)水解反应引起的药物稳定性水解反应可分为离子型水解和分子型水解两大类,离了型水解是强酸一弱碱型盐或强碱一弱酸盐等具有离子键的药物与水的瞬时反应速度一般比较缓慢,在H+或OH-催化下,反庆加速并趋于完全。分子型水引起分子结构的断裂,可使药物失效或减效。例如(用通式表示)

1、酯类药物的分解;很多含有酯的药物,在溶液中容易被水解生成有机羧酸和醇的混俣物。这种水解主要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即酰一氧键之间的共价键的。虽然个别酯类(主要是低分子量的伯醇酯类药物)在单纯的水中也能产生明显的水解,但大多数酯??解酶)的催化下才能加速其反庆,使反太进行完全。酯的酸或碱催化水解的动力学方程式通式:d【酯】/dt=-k【酯】【H+】 d【酯】/dt=-k【酯】O【H-】 故为二级反应。但如【H-】或【OH+】>>【酯】,或用缓冲盐保持【H -】或【OH+】于几乎不变,则:d【酯】/dt=-k【酯】【酯】故为伪一级反应。酯的水解常为一级或伪一级动力学反庆但有时是二级反应。琥珀酰氯化胆碱较氯化乙酰胆碱稳定,注射液(PH3-5)可以98-1000,30分钟灭菌粉剂安瓿为宜。琥珀酰氯化胆碱溶液在PH3.7左右时最为稳定,在 P0.9-8.5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可用嗵式K=1.36×10”exp (-17230/RT)计算。本品水解酸一碱催化,例如醋酸盐缓冲液(600,离子强度=0.2,PH=4.69,3.98)分解为二级反应,反应速度数为5×10(升/克分子小时)。故该注射液不应含有缓冲剂;。羧酸酯(R-C-OR)的水解程度与R的结构关系很大,R基愈大或碳上的烷基或其他基团占据的间愈大,则阻碍H或OH对酯寒攻的作用愈大,故该酯尖药物愈不易被水解所以溴本辛、普鲁本辛就比较稳定,但要制成可以以久使用的水溶液还是困难的,制成片剂时水分也应注意,普鲁本辛片剂的水份如果超过3%,贮藏一年以后咕吨酸的含量将超过药典规定(>2%)。 2、酰胺类药物的水解本类药物比相应的酯类药物可稳定,例如盐普鲁卡因胺比盐酸普鲁卡因要稳定。但有些酰胺药物,由于结构上的特殊原因。也比较容易被水解。现举常见的几种药物为例子以说明: ①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分屯结构中的B内酰胺环是四节环,内部存在张力,在H、OH影响下易于裂环而失效。例如青霉素G钾,水溶液室温贮藏7天,效从下降80%左右,因此只能制成灭粉针安瓿。根据实验青霉素G钾在PH6.5时最稳定。用枸椽酸盐缓冲液(PH6.5)制成的溶液至多也只能用三天。PH2,24℃时的半衰期仅18.5分钟,故不可口服。 ② 巴比妥类钠:巴比妥类是六节不的酰胺类药物,不易水.在溶解度小,通常用钠盐作注射液可被空气中的CO2作巴比妥类分子结构中的亚酰基酸的性比碳酸还弱,故其钠墁溶液可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巴比肝的沉淀,故灭菌粉针宜用无CO2的注射用水溶解。钠盐水溶液(灌注于安瓿中,无CO2)在加温(灭菌时的湿度)或室温贮藏一个朋,约有22%分解。用60%的丙的二醇为溶剂电的注射泫则甚为稳定,至少可用一年。 ③ 氯霉素:氯霉素的化学性质比较,干燥粉末闭密保存二年,其抗菌效力几乎不变。溶液(水中溶解度:1:400)煮沸五小时,效价几首无显著变化。在显著碱性(PH>8)时或酸性时水解较。氯霉在PH=6时最稳定.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分类

药剂学分类 分类《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药)附录收载了26种剂型,二部(化学药)附录收载了21种 剂型,三部(生物制品)附录收载了13种剂型。这些剂型基本包括了目前国际市场流通与临床所使用的常见品种,但是还没有包括一些发展中的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等。药物剂型的种类 繁多,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应用,有必要对剂型进行分类。剂型分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按形态分类 可将剂型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 糊剂等),液体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一般 形态相同的剂型,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如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半固体制剂多需熔 化和研匀,固体制剂多需粉碎、混合和成型。起效时间方面以液体制剂最快,固体制剂较慢。这种分类方式纯粹是按物理外观,因此具有直观、明确的特点,而且对药物制剂的设计、生产、保存和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制剂的内在特点和给药途径。(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相)分散于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此法将剂型看作分散系统,以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种剂型的特点。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直径大小及状态特征,可作如下分类:1.分子型 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剂型。通常药物分子的直径 小于1nm,而分散介质在常温下以液体最常见,这种剂型又称为溶液型。溶液的分散溶媒主要是水、乙醇、丙醇、丙二醇等药用有机溶剂或液体分散复合溶媒。分子型的分散介质也包括 常温下为气体(如芳香吸入剂)或半固体(如油性药物的凡士林软膏等)的剂型。所有分子型的 剂型都是均相系统,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2.胶体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是指固体或高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溶胶)或均匀的(高分子溶液)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如溶胶剂、胶浆剂、涂 膜剂等。胶体溶液型制剂具有丁达尔现象等一切胶体溶液的特征。其中,高分子胶体溶液仍属于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而溶胶则是非均相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乳状液型 乳状液型是指液体分散相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 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滴剂、微乳等。 4.混悬液型 混悬液型剂型是指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 分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 气体分散型剂型是指液体或固体药物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制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

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 注:逻辑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

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荐】技术架构设计 注:技术架构图 --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荐】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也称为系统总体架构)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of kingdoms oforganisms) 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m Monera)(细菌、蓝藻)真菌界(Kingdom 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4)魏泰克(R.H.Whittaker)的五界(1969),包括原核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胡先骕的二总界系统(1965),包括始生和胞生两个总界,始生总界(Suprastatus Protobiota)只有病毒界,胞生总界(Suprastatus Cytobiota)包括细菌界(Status Bacteriobion-ta)、粘菌界(Status Myxobionta)、真菌界(Status Myco-bionta)、植物界(Status Phytobionta)和动物界(StatusZoobionta);(6)陈世骧等的三总界六界分类系统(1979),即: 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1.病毒界(包括类病毒) 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2.细菌界(Kingdom Mycomonera) 3.蓝藻界(Kingdom Phycomonera) Ⅲ.真核总界(Superkingdom Eucaryota) 4.植物界(Kingdom Plantae) 5.真菌界(Kingdom Fungi) 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生物的分界 面对着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逐将生物分门别类。凡是形态功能相近的生物,即归为一类。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传统上将生物划分为动物与植物王国,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图4.1)提出的二界分类法(two kingdom classification)。到了18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发现尚有许多低等的微生物兼具有动植物的特征,例如细菌、眼虫等等,

医院系统分类

一般来说分以下几大类应用系统: 系统管理平台(SMS) 临床信息系统(CIS) 病人管理系统(PAS) 临床工作站系统(CWS) 管理信息系统(MIS) 决策支持系统(DSS) 知识管理系统(KMS) 公共应用服务(CAS) 协作交互支持服务(TES) 也有医院按各应用系统模块分法,常见的有: 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 CIS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临床信息系统 LI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 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RIS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 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电子病历 OA (Office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PEIS (Physical Examin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体检信息系统 ORIS (Operation Room Information System) 手术室信息系统 CCIS (Critical Care Information System) 重症监护信息系统 WMIS (Wireless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无线医疗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类

数据是存储在一种媒体上的非随机的记号或符号,它对客观世界中某种实体(具体对象、事件、状态或活动)的特征进行描述,是可以识别的抽象符号。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有价值的数据,是人们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 是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是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数据经过处理后,其表现形式仍然是数据。它们的关系是原料与成品的关系。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是经过提炼、筛选、分析和加工等处理过程的数据。 信息分类: 按企业主体:系统部信息与外部环境信息 按规性分类:格式化信息与非格式化信息 按描述性分类: 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 按描述字符分类:文字信息与数字信息 按重要性分类: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按社会中的应用领域:政治、军事、管理、科技、文化、体育 按企业管理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层、作业控制层、 信息的属性:信息价值性、可加工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共享性、信息滞后性、信息时效性 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加工、查询、传输并输出信息的处理系统(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人机系统)。由人、计算机、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 信息系统的特点: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工程思想分为:总体最优思想:系统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开发最优的系统组合思想:系统由各种具有一定功能的要素所构成 分解协调思想:结构复杂的大系统分解成结构较为简单而又相互关联的若干子系统。 系统工程思想: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基本遵循系统工程这一过程。 信息系统分类:过程控制系统:用于过程控制的信息控制系统。 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提供专门的信息资源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 其他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电子商务(EC)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自动化办公系统(OA) 信息系统功能:信息的收集(手工、自动化)、存储、加工(数值运算、非数值处理)、传输、输出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主导,建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 用,同时又可运动。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 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 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 子)。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 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 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他把原核 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 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海克尔 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 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原核生物 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 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 4、硅藻 5、黏菌 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 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8、海绵动物 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 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四界系统中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之下。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但是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不少学者存在质疑和反对意见,

药剂学考试大纲.doc

《药剂学》考试大纲 参考教材:《药剂学》第五版(本科教材)崔福德编人卫出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剂型与制剂的定义 2、药剂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 3、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按分散系统分类的类别 4、药典的定义和历史演化 5、处方的定义和类型 6、GMPGSP的含义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1、介电常数与极性的关系及代表溶剂 2、溶解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与增加溶解度方法 4、药物溶解速度的定义,Noyes-Whitney方程的概念 5、粒径的表示方法与粒度分布图 6、粉体密度的概念 7、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8、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9、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10、HLB的计算,不同HLB表面活性剂的用途 1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性质和用途 12、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13、影响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14、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各方法的实验条件) 第三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的类型 3、液体制剂常用辅剂(防腐剂、矫味剂和着色剂) 4、芳香水剂、糖浆剂的定义与制备 5、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6、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过程 7、溶胶剂的双电层结构和性质

8、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Stokes方程) 9、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及原理 10、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1、乳化剂的种类、选择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12、乳剂的不稳定性的表现和原因 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1、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 2、热原的定义、组分、性质及去除方法 3、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4、注射剂常用附加剂 5、等渗、等张的概念及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6、注射剂的生产环境特点和要求 7、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8、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9、Vc处方分析及实验步骤 10、输液的临床应用、分类和质量要求 11、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 12、冷冻干燥的定义、流程图及存在问题 13、滴眼液的质量要求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五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 1、散剂的定义、分类和制备工艺流程 2、粉碎的机理和混合的方法 3、颗粒剂的定义与特点 4、颗粒剂湿法制粒的主要步骤 5、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制成胶囊剂的限制 6、空胶囊壳的成分与规格 7、硬胶囊剂的制备过程 8、软胶囊剂的定义、特点与制备过程 9、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和工艺流程 10、中药丸剂的定义与制备方法 第五章片剂 1、片剂的特点和分类 2、片剂的常用辅料的选用原则、分类、作用机理、主要辅料举例 3、干湿法制粒流程图 4、片剂压片前处理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

————————————————————————————————作者:————————————————————————————————日期: ?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

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 注:逻辑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

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生物药分类系统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含5个以上氢键供体(-OH 或-NH); ②分子质量超过500; ③logP>5【P 为正辛醇/水(在pH7.4中测定结果)分配系数】; ④含10 个以上氢键受体(N 或O)。 以下为部分药物渗透性一览表 中文名英文名渗透性水溶性 α- 甲基多巴α- Methyldopa 低略溶

主流操作系统分类

主流操作系统分类 Microsoft Windows 中文有译作微软视窗或微软窗口,是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推出的一系列操作系统。它问世于1985年,起初仅是MS-DOS之下的桌面环境,而后其后续版本逐渐发展成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的垄断地位。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也是人们最喜爱的操作系统。 Windows采用了GUI图形化操作模式,比起从前的指令操作系统——DOS更为人性化。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在不断升级,从16位、32位到64位操作系统。从最初的Windows 1.0和Windows3.2到大家熟知的Windows 95、Windows 97、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Me、Windows XP、Windows Server、Windows Vista、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 8.1各种版本的持续更新,微软一直在尽力于Windows操作的开发和完善。UNIX 操作系统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按照操作系统的分类,属于分时操作系统,最早由KenThompson、DennisRitchie和DouglasMcIlroy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 目前它的商标权由国际开放标准组织所拥有,只有符合单一UNIX规范的UNIX系统才能使用UNIX这个名称,否则只能称为类UNIX(UNIX-like)。 UNIX的特性 UNIX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 UNIX的系统结构可分为两部分:操作系统内核,系统的外壳。外壳由Shell解释程序,支持程序设计的各种语言,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实用程序和系统调用接口等组成UNIX系统大部分是由C语言编写的,这使得系统易读,易修改,易移植。 UNIX提供了丰富的,精心挑选的系统调用,整个系统的实现十分紧凑,简洁。 UNIX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可编程的Shell语言作为用户界面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 UNIX系统采用树状目录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维护性。 UNIX系统采用进程对换的内存管理机制和请求调页的存储方式,实现了虚拟内存管理,大大提高了内存的使用效率。 UNIX系统提供多种通信机制,如:管道通信,软中断通信,消息通信,共享存储器通信,信号灯通信。 Linux 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诞生于1991 年的10 月5 日(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公布的时间)。Linux 存在着许多不同的Linux版本,但它们都使用了Linux内核。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视频游戏控制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

多种软件系统架构图与说明

各种系统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2012.07.30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生物分类学(最新完整版)

生物分类学 要想弄清楚生物的分类,首先要理解几个基本的名词: 1.原核细胞、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故只有原核或称为拟核。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环的直径约为2.5nm,周长约几十纳米。细胞结构含有:荚膜(capsule),细胞壁(murein cell wall),细胞膜(cell surface membrane),脱氧核糖核酸分子(circular DNA), 中膜体(mesosome)或间体, thykoloid, 核糖体(ribosome),鞭毛(flagellum)等,没有叶绿体(chloroplast)、线粒体(mitochondrion)等细胞器(organelles)。没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不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无丝分裂,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后,细胞随即分裂为二。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样运动。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均为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Actinomycete)、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植物中的蓝藻门(Cyanophyta),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分裂生殖繁殖后代。原核生物曾是

蓝藻细胞结构图 2.真核细胞、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则分别由叶绿体和 线粒体进行。 植物细胞模式图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 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C.饱和性 D.半透性E.不稳定性 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 E.ABC转运蛋白 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E.饱和现象 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以上都是 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 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C.地高辛D.诺氟沙星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C.大肠 D.直肠E.均是 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 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 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 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 A.漏槽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 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药物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 E.未解离型药物 14.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 A.回肠含量最多 B.≤1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 D.与微粒吸收相关 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 15.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 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 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 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 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E.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16.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A.片重差异B.片剂的崩解度 C.药物颗粒的大小 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 E.压片的压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