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乔太平

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荆州入列规划,将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壮腰工程”新机遇。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现场会,就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作出部署,提出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荆州大地,两年“壮腰”,开局良好。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意味着荆州“壮腰工程”从省级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继荆州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大国家级战略项目之后,又迎来第五个“国字号”,荆州“壮腰”将从国家层面得到更多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与扶持,“壮腰工程”将加快推进,为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建设新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主打绿色生态牌,“生态”成为该区域建设的关键词。“98防洪”后,国家实施荆江大堤整治工程,确保了长江安澜和荆江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长期困扰江汉平原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了健全江汉平原防洪减灾体系的要求,东荆河整险加固、荆南四河及荆州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都被列入其中。由于受江湖水系、气候环境、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洞庭湖区湖泊萎缩、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荆州境内洪湖等大湖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防洪保安任务艰巨。该规划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等,提出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体现了大湖流域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护理念的重大转变,为建设包括荆州在内的“大湖经济区”带来了历史新机遇。

体制机制创新新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涵盖湘、鄂两省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将区域发展与流域治理融为一体,是一个重大创新。推进该规划的实施,必须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湘鄂共建,合作共赢,湖南、湖北以及相关地区必须围绕规划目标,尽快出台配套实施方案、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与实施细则,尽快建立省际与湖区四地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推动跨区域、广流域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更大勇气和智慧。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将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促进生态经济区目标的实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区域城市群建设新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大湖经济区”将培育岳阳、常德、益阳、荆州、津

澧新城五大中心城市,打造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乡人文特质的城镇风貌。这不仅有利于洞庭湖流域的发展,更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积极探索;不仅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的融合,更是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胆实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建设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快速交通格局的构建、信息网络的融合,区域城市群外向型、网络化、一体化逐步形成,区域城市群竞争力将日益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新引擎。

“三农”发展新机遇。荆州是农业大市,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发挥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商品优势为经济优势。要注重统筹兼顾,以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主题,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途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完善和转型升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具有荆州特色的现代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扩大生态健康水产品养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产业集群,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洪湖生态旅游区建设,回归“一湖清水”,建设美丽洪湖,发展旅游经济。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广东省韶关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含解析

韶关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 第1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南方某城市有一小段人工隧道(图),长百余米,顶高十余米,隧道两侧是低缓的小山丘(相对高度约二十米),隧道顶部与山体表面都有茂密的植被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城市隧道的核心功能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调节城市车流量 C. 缩短各功能区距离 D. 保障城市行车安全 2. 在该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挖开山体后又把两边小山丘连接起来并在顶部覆盖植物,其主要目的是 A. 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 有效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C. 防止泥水渗漏堵塞隧道 D. 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 【答案】1. C 2. D 【解析】 1. 该隧道在城市中,是从中间开凿整个山体,方便了城市功能区间的联系,该城市隧道的核心功能是缩短各功能区距离,C对。开凿山体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错。隧道在城市内,不能调节整个城市的车流量,B错。开凿隧道,不能保障城市行车安全,D错。 2. 在该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挖开山体后又把两边小山丘连接起来并在顶部覆盖植物,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岩层裸露,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D对。绿地面积可能减少,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不是主要目的,A错。高差小,发生泥石流可能性小,B错。顶部覆盖与防止泥水渗漏关系不大,C错。

点睛:该隧道在城市中,方便了城市功能区间的联系,该城市隧道的核心功能是缩短各功能区距离。挖开山体后又把两边小山丘连接起来并在顶部覆盖植物,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岩层裸露,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 深圳市华强北商业区总面积约1.45平方千米,如今商业区日客流量30~50万人次。下图示意其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深圳华强北发展历程 3. 上世纪80年代初华强北成为工业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原材料充足 B. 劳动力充足 C. 国家政策倾斜 D. 市场广阔 4. 华强北T厂外迁,商场人驻,区域功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服务设施齐全 B. 企业竞争加剧 C. 人力成本上升 D. 土地成本上升 5. 华强北成为“硬件创业的好莱坞”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 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完整 B. 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能力强 C. 金融服务和物流配送快捷 D. 劳动力和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答案】3. C 4. D 5. A 【解析】 3. 根据图示,1982年,该地规划建设以电子工业和来料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上世纪80年代初华强北成为工业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倾斜,C对。来料加工,原材料不足,A错。规划建设,劳动力、市场不是主要原因,B 、D错。 4. 工业付租能力低,商业付租能力强。华强北工厂外迁,商场入驻,区域功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成本上升,D对。服务设施齐全对企业有吸引力,不是外迁原因,A错。外迁不能缓解企业竞争加剧,B错。工业区改为商业区,人力成本上升不是主要原因,C错。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

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

论荆州市经济发展

论荆州市经济发展 一)荆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为共识。经济发展在社会中地位突出。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是荆州市人民共同的心声。 荆州市全市生产总值为624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农业占187.9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工业占211.12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2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人民平均收入已达到农民务工就业环境持续好转,本地和外出务工用工需求旺盛、工资水平普遍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据对750户农村住户调查统计,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5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5元,增长21.3%,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36.7%,比上年提高10.5%,其中:农民在本地的劳务收入增加289元,增长51.6%;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增加162元,增长11.4%。 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4750元,比上年增加718元,增长17.8%,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59.3%,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4439元,同比增加588元,增长15.3%,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48.6%;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为311元,同比增加129元,增长71.3%。而在第一产业纯收入中,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加511元,增长16.7%;人均牧业纯收入增加61元,增长18.5%;人均渔业纯收入增加16元,增长3.6%。 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为87元,同比增加13元,增长17.5%,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1.1%;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为296元,同比增加36元,增长13.6%,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3.0%,其中:农民人均得到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各项政策性补贴为195元,同比增加32元,增长19.7%。 人们收入不断上升,居民储蓄大幅增加。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不断提高,2009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21.3亿元和259.5亿元,分别比去年初增加81.9亿元和18.1亿元,储蓄拉动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金。贷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5.7亿元,在上年增长16.9%的基础上增加49.8亿元,增长14.5%。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15.2%和10.3%。人均储蓄达到6200元,增长14.4%。这一方面体现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使得企业效益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和个人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潜力。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发展仍不成规模。(二)荆州市产业发展结构 1、总体而言,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序列结构由2006年的12.9:41.0:46.1变动为2007年的17.9:50.7:31.4,变动为2008年的18.2:45.8:36.0,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大。相比较之前来讲,产业调整取得了新进展,工业及第三产业取得了新成效。 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2.9%上升为2008年的18.2%,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41.0%上升到了2007年的50.7%继而下降为2008年的45.8%,与2006年的41.0%相比,上升了4.8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46.1%下降到2007年的31.4%,然后开始上升为2008年的36.0%,与2006年的46.1%相比,有所下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波动的幅度较大。 近年来,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特征。2008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3.8:36.1,呈现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相同。荆州市的产业结构在合理性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度)

第一章概述 一、城市概况 1、历史沿革 临湘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地,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地,晋属巴陵县地,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 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 年)更名为临湘县。清代属王禾上、下里,民国6 年(1917)粤汉铁路北段通车,设车站于此,遂逐渐发展为集市。民国19 年(1930)县治由陆城搬迁至长安。1984 年4 月6 日,临湘县的部分地区划归岳阳市。1986 年1 月27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8 号)撤销岳阳地区,将临湘、华容、汨罗、平江4 县划归岳阳市管辖。1992 年9 月1 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96 号),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由岳阳市代管。 2、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建制 临湘地处湖南省东北边陲,素称“湘北门户”。地理位置为东经113°9′-113°21′,北纬29°12′—29°51′,市境南北纵长72.5 km,东西宽31.6 公里。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概括为“一江环绕,两省交界,五线穿境”,一江环绕即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38.5km,沿江有儒溪、新洲脑、叶家墩等10 多处渡口。两省交界即地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与湖北的赤壁、通城、监利、通山、崇阳、洪湖毗邻。五线穿境即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临湖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使临湘历来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 现辖3个街道(长安街道办事处、五里街道办事处和桃矿街道办事处)、10个镇及114个行政建制村,市域总国土面积1718km2。 3、自然条件 3.1地质地貌 临湘市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东南部有药菇山、大云山等28 座海拔800 米以上的山峰,构成雄伟的天然屏障,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植被繁茂;北部是江湖平原地区,海拔在40 米以下,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中部地表波状起伏,为丘陵区域,海拔一般在50-300 米之间。 3.2水文水系 临湘市水资源充足,长江经临湘市境西北边沿流过,全长38.5公里;境内有黄盖湖、冶湖等16 个大小湖泊。北有源潭河,流经长安城区和聂市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890 公顷;南有桃林河,流经羊楼司镇、五里街道办事处、忠防镇、詹桥镇、桃林镇等,汇入新墙河入洞庭湖,全长74 公里,流域面积7382 公顷;东有新店河,与湖北省赤壁市交界,流经羊楼司、坦渡两个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1495公顷。 3.3气候 临湘市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中,气候带上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属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严寒期短,无霜期长;春温多变,秋寒偏早;雨季明显,夏秋多旱;四季分明,季节性强,生长季中光热水充足,农业气候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9 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 3.4 植被 临湘市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树种较多,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银杏、红豆杉、莼菜,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香樟、楠木,以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松柏、罗汉松、中华猕猴桃、刺揪、水青冈、芡实、睡莲等。 临湘市森林覆盖率约为51.11%,2016年林木蓄积量达到261.3万m3,主要分布在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和大云山山区,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3.5主要资源 临湘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木之乡”、“浮标之乡”以及“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矿种较多,尤以稀有金属和非金属为最。地下矿藏30 余种,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题目洞庭湖的生态破坏及恢复姓名 学号 专业心理学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关键词】围湖造田湿地破坏退田还湖污染治理 【正文】 洞庭湖的破坏给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本文将从近代洞庭湖的演变、破坏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洞庭湖的变迁 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据史料记载,洞庭湖原本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还在鄱阳湖之上。可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湖面不断缩小,导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湖面面积比十九世纪中叶缩小了一半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二:洞庭湖破坏的原因 1;不合理的开发 围湖造田是导致洞庭湖面积大规模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2;泥沙淤积 洞庭湖的湖水主要来自于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由于河流上游的环境破坏,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在洞庭湖淤积,使得河床升高。 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水量减少 洞庭湖的水位和流量的时空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来源及其变化。洞庭湖以雨水供给为主,还与长江息息相关,以及四支流的入水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荆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建议

荆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建议 时间:2010-4-6编辑:荆州市政协信息网[ 打印本页][ 返回上一页] 农工民主党荆州市委员会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前提,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优势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一、荆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纵向比较:荆州市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构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总体而言,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序列结构由2006年的12.9:41.0:46.1变动为2007年的17.9:50.7:31.4,变动为2008年的18.2:45.8:36.0,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大。 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2.9%上升为2008年的18.2%,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41.0%上升到了2007年的50.7%继而下降为2008年的45.8%,与2006年的41.0%相比,上升了4.8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46.1%下降到2007年的31.4%,然后开始上升为2008年的36.0%,与2006年的46.1%相比,有所下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波动的幅度较大。 近年来,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特征。2008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3.8:36.1,呈现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相同。荆州市的产业结构在合理性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2011级地理科学班:姓名宋晓娟2011131116 摘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洞庭湖区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历经多年的保护和开发,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洞庭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洞庭湖区发展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构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应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突出产品环保;打造生态城镇体系,实现人居和谐。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一、洞庭湖生态区概况 (一)范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图一),地处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之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调蓄洪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自然通江湖泊之一。洞庭湖区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丘岗及外围低山区,土地总面积37360平方千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在全国占加大比重,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功能旺盛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长株潭、武汉腹地经济区、是“两型”试验区。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引言:荆州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荆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荆州市在几代人努力下,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但荆州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湖北省17 个地市州中处于最低阶段。因此,怎样提升荆州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首要的问题。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生态农业和人文生态旅游。因此,以荆州城区为辐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建立了实施这些战略的保障体系。 摘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提出并论证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县农业局 2012年8月28日 各位领导: 南县属洞庭湖区农业大县,总人口69.4万,其中农村人口52.2万,耕地面积50.1千公倾。区域内气候适宜,阳光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并举、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结构。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菜、水产品及畜禽生产基地。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等。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秋冬季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11年全县水稻面积107.7万亩,总产达到43.9万吨;棉花面积24.8万亩,皮棉总产2.7万吨;油菜面积55.5万亩,油菜籽总产6.9万吨;蔬菜面积22.9万亩,总产41.3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33元。 一、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四

化发展战略,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发展为路径,突出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化推进、特色化崛起、产业化发展,立足开发大市场、做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叫响大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发展思路。创新突破,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全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化,立足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规模;产业化,立足大企业培植,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产加销一条龙,实现产业化经营;园区化,立足大项目推进,加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实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市场化,立足大流通构建,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化,立足大品牌打造,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响“南县粮油”、“南县蔬菜”等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三)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粮食总产达52万吨,增长12.6%,创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棉花总产3万吨,增长15.2%,建成全国棉花高

洞庭湖湿地修复综述

洞庭湖湿地修复的研究综述 (丁华学科教学(地理) 1032011025054) 摘要:对湿地的研究国际上已是多年的焦点,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停留在沼泽海岸的湿地研究上,对于湖泊的研究较少。本文作者针对湖泊湿地进行研究在主要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分类及价值作用。同时以洞庭湖湿地的修复展开研究指出了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出现问题及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洞庭湖湿地进行修复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修复洞庭湖 1.湿地修复的概念 1.1湿地的概念 湿地,通常人们把他解释为有水的陆地。目前世界上对于湿地的概念很多种,而要给湿地下个准确的定义,各领域是莫衷一是。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货地下室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7]。另有人认为湿地是一个地面受水浸润的地区,具有自由水面,四季有水,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暂时没有水,自然湿地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气候、地形和地址。(Lioyd,

1993)。而就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景系统,和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14]等等。而湿地的分类也比较多主要的湿地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滩涂湿地。洞庭湖属于湖泊湿地,本文主要是以洞庭湖的湖泊湿地的修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 1.2修复的概念 对于湿地研究不多,一部分人也提到过与湿地修复相关的概念,比如湿地的恢复,比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层研究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他认为是“对先前受扰的水体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新建立”[23]最近,美国生态恢复协会(sER)将恢复定义为:有意识地对一个地区进行转换和改变,来建立一个确定的、原始的、有史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来制定的[20]。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恢复和修复还是有区别的,很多的定义都是对恢复的定义,大多数的理解都是认为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但是本人认为恢复是对他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重现没有经过人为的干扰,而修复是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采用的手段措施或者是工程等等,更多的是强调在于人为干扰的作用更多。 1.3湿地修复的概念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 班级:xx 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组员: xx(14%) 目录 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 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 2、1生态服务功能 (5) 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 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 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

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 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 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 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 3、1、3质质量演变 (7) 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 4、1围湖造田(图4-1) (8) 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 4、2三峡工程 (13) 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 4.3外来生物 (13) 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 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 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 6、治理措施 (16) 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 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 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 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 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 7、总结与建议 (18)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

荆州区位优势

荆州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的比较优势研究班级:20074185 学号:2007417121 姓名:宋勇 荆州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 荆州具有优越的经济地理优势。荆州在两湖经济发展格局中难得的区位不仅体现在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为一种处于关节点地位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 1、市场资源配置的关节点优势 荆州是武汉向鄂西南过渡不可或缺的桥梁和节点,是湖南向大西北资源富集区快捷配置资源的关键物流节点。荆州只要抓住提升城市关节点功能这个关键,奋力改变现在的交通弱势,积极对接周边三极的快速发展,在两湖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资源配置的节点地位将会日益凸显。荆州的这种地理区位的关节点地位,使得荆州(原沙市市)在解放初期,是湖北省仅有的四个城市之一。靠着老荆州的13个县作为支撑点,以其无比发达的商业位列湖北省第二,与武汉市并驾齐驱。 2、地理区位的关节点优势 湖南省“长株潭融城”、“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以“长沙北拓南融”迅猛推进。2006年,湖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在长沙南融基础上,向北加上环洞庭湖益阳、常德、岳阳等城市的3+5城市圈发展战略.把“长株潭一体化”和“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战略重点是,加快了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建设,实现省际交通通关,尽快形成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充分利用环洞庭湖地区的区位优势,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培育沿线环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湖南省这一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处在两湖平原天元位置的荆州更显得天独厚。荆州从地理上讲是两湖平原中心,从地缘上讲是两湖平原的结合部。从古到今,一直是西北部向华南过渡的重要节点。 荆州的人水和谐的文化优势 荆州不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优越的水运条件和发达的农业、水产业,还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突出的入水和谐的文化比较优势。 1、别具优势的涉水产业开发基础 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有干亩以上湖泊30余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万多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荆州水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并且水质较好。全市可养水面达到125.22干公顷,估水域面积的35.42%。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枯水年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讲解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 029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案由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环境保护部 , 国家旅游局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发展 , 规划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一、环洞庭湖地区基本概况及重要地位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目前湖泊总面积约 2625平方公里。它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性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峰和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重要任务, 也直接关系到洞庭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洞庭湖的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面积达 61.2万公顷。它作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 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 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珍稀鸟类的主要希望地”,已载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因此,洞庭湖区对于维护我国中部腹地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麻、渔主产、加工区。它也是我国中部的战略要区, 北接武汉城市圈, 南连长株潭城市群, 位于长江产

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交汇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明显,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公路和 107国道平行穿越, 长江黄金水道 通江达海。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该地区已形成石化、食品、循环经济、造纸、纺织、机械、建材、电力、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其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航运物流和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发展。 二、环洞庭湖地区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1、洞庭湖水位持续多年偏低。自 2003年以来, 洞庭湖持续 9年出现枯水期提前、延长, 水位较常年同期大幅降低现象。水位持续偏低,导致洞庭湖自净能力下降, 加剧了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取水用水困难,严重影响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安全。 2、洞庭湖洪水调蓄功能大幅衰退。由于长江上游、湖南境内“四水”上游来的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影响, 目前洞庭湖面积不到 1825年全盛期 6200平方公里的一半, 调蓄滞洪功能相应降低。目前,调蓄能力仅相当于 20世纪 50年代的50%左右。 3、“天下粮仓”粮食安全面临威胁。近 50年来, 洞庭湖湖床年均增高 3.5厘米, 共增高 1.8米, 部分湖床已高出堤垸内耕地 1-3米。由此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 肥力下降, 农作物生长环境遭受破坏,加上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洞庭湖湿地面积和物种明显减退。近年来,因低水位枯水期延长,湿地减少 速度加快, 东洞庭湖湿地 1989— 2001年间, 水体泥沙滩地减少 106平方公里, 减少 20.1%。致使部分珍贵鸟类到洞庭湖越冬量呈下降趋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几乎已灭绝, 江豚由 1993年的 2700头减至目前不足 110头。而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则泛滥成灾, 严重影响湿地的保护。 5、环湖地区民生问题突出。湖区农民负担重、增收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网络和供电能力建设欠账较多,水利排灌设施陈旧,饮用水不达标,用水困难。洞庭湖区还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为集中的地区,直接流行区人口 336万,慢性血吸虫病人 8.3万。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 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

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 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 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加快湿地保护立法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明书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 xx 1、前言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衡水等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发[2002]115号)、《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初步设计》以及根据工程区现有状态,由于冬季芦苇作业严重影响水禽的栖息,特别是冬季集中收割作业,持续时间长,加上砍光、烧山的生产作业方式,对部分水禽的繁殖与生存造成严重影响。为给湖区一些生物资源提供栖身之地,恢复湿地生态景观和湿地物种资源,在南洞庭湿地建立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面积分别为7120亩、1246.5亩、100亩,特编写此作业设计说明书。 2、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x西南部,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2°18′15″—112°56′15″,北纬28°36′15″—29°03′45″。 2.2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9.1℃,日平均气温≥10℃的日活动积温5305.5℃,年平均日照时数1756.8小时,无霜期279天,年平均降水量1319.7毫米。 2.3地质地貌: 项目区属平湖洲土,地面高程在29.0—32.5米之间,水肥条件好,适宜树木和草丛的生长。

2.4土壤: 项目区由河湖冲积物沉淀而生成的潮土,PH值为6.0-7.6,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含量丰富,土层深厚、湿润、肥沃、透气、排水性能良好。 2.5植被: 项目区为芦苇退化地、沙化和新冲积成的洲滩,植被主要有芦苇、荻、水芹及部分白泥土。 2.6人为活动: 项目区人畜活动少,便于造后管护工作。 3、设计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经济可行原则 4、范围与布局 4.1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面积7120.0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七星洲、桔洲、蒋家台子、兰家山、凌云塔,地面高程较高芦苇退化地和荒洲。 4.2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面程1246.5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凌云塔、桔洲等几个湖水冲积形成的洲滩和沙滩。 4.3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 面积100亩,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保民村车便湖。 5、工程技术设计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共31个市。荆州跻身其中。 城市群是由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联合体。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密切。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经济“第四极”。跻身长江中游城市群,对荆州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更好更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版图意义重大。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31个市。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优势何在 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五大合作基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历史渊源深厚,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交通条件优越,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经济实力较强,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城镇化基础良好,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合作交流密切,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 如何发展 四大战略定位、两大发展目标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第28卷 第6期 2009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8,No 16Nov 1,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17;修订日期:2009208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172),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8040600580801),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2008BAC34B01)和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者简介:蒋卫国(19762),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从事遥感与GIS 在湿地生态与水文的应用研究。 E 2mail :jwg @ires 1cn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蒋卫国1,2,潘英姿3,4,侯 鹏1,2,李 雪1,2,季 维5,郑建蕊6 (1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21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3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4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51密苏里大学地球科学系,堪萨斯城,美国; 61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摘要: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退化速度远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 而使得湿地健康评价与分析成为湿地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生态系统健康及压力 -状态-响应模型为研究方法,综合利用遥感、野外实测和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建立一套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集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模型,实施湿地压力、状态、响应、健康分析,揭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 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31%的湿地面临人类干扰压力较大,19%的湿地状 态较好,82%的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很大变化。(2)湿地的总面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逐渐缩 小,湿地综合健康较差、一般和较好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6%、75%和19%,缺乏健康状 况最好及最差的区域。(3)湘阴县、沅江县及岳阳县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益阳县 较差,安乡县等12个县市一般。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9)0621665208 1 前言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由于湿地退化速度远大于其他生态系统[1],并且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影响着与其相连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而影响区域或流域的生态安全[2],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领域的新方向[3]。美国环保局在20世纪90年代从响应指标、暴露指标、栖息环境指标、干扰因子等方面开展了河口湿地生态健康方面评价工作,并将其结果应用于湿地管理和规划[4]。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针对流域环境的特点,从环境背景、环境变化趋势、经济变化趋势等方面建立了流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从而实现了对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量化评价[5]。崔保山等对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种表述和确定指标,较详细地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尺度特征,并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方法与案例[6]。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湿地健康评价中。Ji 和Ma 开发了基于GIS 的湿地脆弱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