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隐性机制反思与构建

关于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隐性机制反思与构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08

关于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隐性机制反思与构建 汪双喜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新时期里,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积累的对策和做法遭遇一些挑战,建立一种辅助性的隐形抵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阐述高校抵御宗教渗透隐性机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理解高校抵御宗教渗透行为发生的三种语境的看法,主张从开发制度环境和抵御机制构成要素的隐形功能出发构建高校抵御宗教渗透隐形机制。 关键词:宗教渗透;抵御工作;高校;隐性机制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1年江南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宗教在大学生中渗透状况研究》(项目编号20111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双喜(1975-),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108-2 伴随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宗教作为独特社会势力和传统文化力量,正成为国际势力角逐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一些宗教向高校主动渗透的案例日增明显,对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主动开展高校宗教渗透现象研究和分析,探讨有效的预防对策,积极构建防御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现有主要做法及其遭遇的挑战 宗教渗透现象以及校园内部群体信教人口基数的变化,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其相关管理部门的注意和思考,提出一些适合实际发展需要的积极做法和对策。主要是: 理论宣传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不断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认识宗教本质。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 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党团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发挥党团组织优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建立组织依法管理。一般在党委领导下建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统一协调学校民族宗教工作。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和校园管理,明确要求不得在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要求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履行有关管理规定,严禁校内布道等。 《荀子?富国》中说:“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奖励和惩罚实际上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鼓励辅导员朝着群体的目标努力而抑制偏离群体目标的行为。就象“胡萝卜加大棒”,毛驴前面吊一个胡萝卜,吸引它向前,后边用大棒威胁甚至敲击,迫使其又不得不向前。胡萝卜加大棒的结果就是使毛驴不断向前走。任何一个组织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规范人们的行为,就必须将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而不能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这样才能做到奖励一人,带动全体,惩罚一人,教育一片。 奖励和惩罚两者尽管都不可偏废,但却不能一样对待,而要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因为辅导员的心理总是喜欢受到赞扬、奖励,这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性提高,而且心情好时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也可将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而另一方面,人都不喜欢被批评、训斥、惩罚,即使不得不接受,并防止以后再被罚,但心里总是不愉快、不舒服,甚至心理受到创伤。一个人受到惩罚,就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积极性,搞不好会使人从此消沉或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激化矛盾,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了。 总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韩非子也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誊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三、结 语 提高了辅导员的士气,必然会使学工队伍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这样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也会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群体的利益奋斗。领导者提高辅导员群体士

气的举措,也必然会大大影响辅导员群体成员的战斗力与活力。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大家只要看这一群体的士气、凝聚力,也能窥出一二了。

参考文献: [1] 俞克纯.沈迎选编著.激励?活力?凝聚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第196页. [2] 李广平.教师工作士气的构成与激发[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3] 王祖成编著.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责任编辑:罗 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1660824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9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