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3〕10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强化措施,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决策,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保证重点工作的落实,努力把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省已进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阶段,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提升文化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需要,是扩大

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产业之一,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群体,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宽泛,涉及的内容和门类有着不同的划分。从有利于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出发,结合政府五年任期目标,本规划着重选择文化、广播影视、体育、新闻出版等门类为重点进行编制。鉴于科技、旅游业等已形成专项规划并批准实施,在本规划的发展任务中不再单独描述。教育产业规划将另行编制,本规划纲要在指标上包括了教育产业增加值,但不列出具体发展任务。为了和政府五年任期目标以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相衔接,规划分为2003—2007年和2008—2010年两个规划阶段。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相互承接,构成本规划纲要的整体内容。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全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工作会议和2001年省政府?批转〖安徽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十五计划(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号)后,我省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为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力量。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总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8%;其中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四大门类增加值52亿元,约占1.5%。教育产业增加值74亿元,占2.1%,文化旅游业等其他增加值亿元,占 .3%。四大门类从业人员14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5%。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但结构层次不高。到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已经广泛涉及到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四大门类的机构数达万个,其中各类企业数2万个。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比重较大,缺乏进一步更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现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偏低,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快,进入领域较窄。

——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但总体上竞争力不强。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已经组建了安徽广电信息网络公司、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等大型企业或集团。我省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2002年,安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居全国第8位。但从总体上看,

我省文化企业的市场主要在省内,企业创新能力和开拓省外市场的能力不足,管理、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都亟待提高。现有大型企业和集团是在原有体制和基础上的初步整合,还需要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升。

——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仍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设施不断改善,特别是“九五”以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改造了省图书馆、安徽大剧院、省体育场、省体育馆、省游泳馆,建成了省科技馆、省黄梅戏艺术馆、射击馆、训练馆、省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广播电视周边覆盖和“村村通”工程、中德印刷培训中心。合肥市图书馆、芜湖市奥林匹克中心、马钢体育馆、安庆体育馆、黄山体育馆、南陵等一大批市县级文化体育场馆设施也相继建成。各类学校、企业也建设了与自身文化相配套的文化设施。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文化设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不够突出,由于资金不足,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体制和管理等问题,利用效率不高,经营不活,效益不佳。

——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取决于解决好各种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群快速发展;我国入世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将带来更多的国际文化产业资本进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更加广泛和频繁;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提高,需求带动作用明显,这为我省加快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提供了体制、资金、人才和观念上的条件和机遇。

但也应该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重事业轻产业的倾向普遍存在。二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成为政出多门,行业管理不到位,企业运行不规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三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市场准入条件高,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较窄,造成文化产业投入渠道单一,仅仅靠政府资金难以形

成强大的投资拉动。五是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综合分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只要充分把握好面临的各种机遇,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通过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文化,形成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初步实现安徽文化产业的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使之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逐渐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并重。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战略”,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发展多大就发展多大。适应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需要,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现代文化产业大规模成长。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重要的新闻媒体、特殊艺术院团、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继续予以扶持。其他的文化企事业单位都应当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开放促文和创新促文结合。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对外开放,是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与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发展接轨。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文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

管理创新,大力开拓新型文化产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文化产业的比重。

4.坚持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兼蓄。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消费者,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5.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推动并举。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交给市场和企业的职能,全部还给市场和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竞争中强化自身、发展壮大。政府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制定规划、协调发展和规范监管上来。要着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地区封锁,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

6.坚持依法经营和规范管理齐抓。文化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市场竞争,坚持合法经营、依法经营,反对不正当竞争,杜绝经营或参与“黄、赌、毒”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修改和出台地方法规,依法保护企业利益,整顿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化产业管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杜绝“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

(三)奋斗目标

1.总量登上新台阶。到2007年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60亿元和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和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和5%以上。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结构、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层次得到有效提升。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开发高品位、企业运营高效率、各项设施高标准、发展环境高质量、服务管理高水平、从业人员高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达到新的水平。

3.体制和机制充满活力。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市场配

置资源的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以公有制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经营活的企业集团,到2010年力争有3—5家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跻身全国文化企业100 强。

4.现代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初步建成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文化需求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大中城市的设施要能够承办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文化活动,城镇的设施要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尽快建成文化产业网络。到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基本做到全省“县县有馆、乡镇有站、村村有室”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5.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充分挖掘皖北地区历史、人文资源,利用皖南地区旅游、戏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互补的区域文化格局。其中,合肥及沿江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要向高科技、规模化方向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其他地区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挥传统优势,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充分挖掘我省传统文化的增长潜力,应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加以经营和包装,整合和激活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1.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戏曲演出业,改制、组建、新建各种面向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黄梅戏是我省标志性文化品牌,要把黄梅戏作为戏曲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采取适应市场的灵活的演出机制,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国内外有地位、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重点剧种。借助黄梅戏的优势,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界名人来我省交流合作,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庐剧、泗州戏、杂技、花鼓灯、傩戏等传统戏曲要巩固优势,创新剧目,改革体制,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保留剧目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加速产业化进程。鼓励有实力的戏剧表演团体“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更

大的效益。

2.以徽学为代表的安徽传统文化产业。徽学是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要大力挖掘,加快开发,尽快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系列产品。重点开发程朱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菜、徽剧、徽州茶道、徽州“三雕”等传统文化产品。发挥历史名人效应,大力发掘建安文学、桐城派文化、老庄文化、吴楚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遗址文化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挖掘、修复、开发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3.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安徽工艺文化产业。我省工艺品生产基础雄厚,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较大。宣纸、宣笔、歙砚、徽墨“文房四宝”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芜湖铁画、桐城佛光工艺、铜陵铜器、黄山漆器等传统工艺品生产要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强产品设计和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形成更多的名品、新品和精品。要抓紧培养新一代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人才,建立工艺品研发机构,促进继承和创新的有效结合。建立跨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艺术品鉴赏、租赁、拍卖制度,规范拓展文物、艺术品的复制、拍卖市场。

4.引导民间传统艺术品生产。我省民间传统艺术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要大力发展农民画、丝绒画、丝绣丝刻、灵璧奇石、剪纸艺术、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竹编、柳编、藤编、草编等工艺品,突出特色、创新设计、打造品牌,使小产品、小作坊实现规模化、社会化生产与经营。努力开拓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民间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加快形成出口优势。

(二)适应新的需求,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面向文化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根据我省的实际可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选择部分领域积极扶持,使之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1.广播影视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加速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覆盖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走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努力推出若干名牌栏目、名牌主持。深化制播分离,增开

省广播电台交通台、文艺台、省电视台科教频道,巩固“2131”电影放映成果,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突出发展既健康又有票房收入的电影电视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广告设计、策划水平,加快提高广告业收入。

2.新闻出版业。调整产品结构,在巩固中小学教材、教辅和科普、少儿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图书版权贸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新闻、网络出版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网上书店,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农村、小城镇市场。结合当前报刊整治,强化市场定位,突出品牌经营,培育1—2家进入全国十强、4—5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报纸、刊物。到2010年,全行业总收入、总资产超过百亿元。

3.文娱演艺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快发展黄梅戏、花鼓灯、杂技、舞蹈、音乐等文娱演艺产业,通过运用股份制改造和承包、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推进重点艺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的强强联合,促进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的一条龙运作、网络化经营。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品的品牌效应,增加文化演出和游览收入。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娱项目。加大安徽传统文艺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规范发展电子、网络娱乐,培育壮大一大批品牌化、连锁化的文化娱乐经营企业,并向省外市场和农村市场延伸。继续加强艺术培训,加大扶持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包装一批演艺、模特明星。到2007年,有若干家影剧院经营业绩进入全国百强影剧院。

4.体育竞赛健身业。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选择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和体育中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不断引进、创新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发攀岩、漂流、越野、蹦极等现代休闲体育项目。加快发展群众喜爱、有群众基础的健身秧歌、健身气功、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自行车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健身、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协会或俱乐部。创造条件发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推进协会实体化。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表演赛事,申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推动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拓展青少年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增加体育消费。大力开展户外运动,积极发展体育旅

游。充分运用品牌效应、名人效应,发展体育用品。积极培育健身、竞赛、技术培训等专业市场。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通过冠名权、标记权、赞助权、广告权、特许权等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能力。

5.文化信息业。大力推进安徽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升级。重点建立省级新闻网站,形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兼顾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国内知名网站。充分利用现有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的资源,实现有线网络多功能业务拓展,为广大用户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可视电话系统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等增值项目。建立以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公用电信网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实现文化资讯上网运行。稳妥推进电视、电信、因特网三网融合,重点抓好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电子商务建设,以商业服务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玩具、游戏软件,发展网络游戏等相关服务业。发展音像制品、软件、多媒体、出版物,提高图书、音像制品发行现代化、网络化水平,推进各类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图书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

6.节庆会展休闲娱乐业。精心策划和举办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豆腐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砀山梨花节、巢湖银屏牡丹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和中国(芜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庆和会展活动,扩大影响,形成品牌。积极承办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大力发展有特色、有潜力、有消费群体的社会休闲娱乐、游艺、歌舞业,在城市发展酒巴、茶巴、网巴、氧巴、陶巴、咖啡馆、装祯室、工艺品制作室等高消费型、小康型、大众型设施,加速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下乡,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和开发,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拉动相关消费;融文化休闲经营于一体的休闲沐浴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服务,壮大实力,促进就业。到2010年,全省举办的文娱、休闲、演艺等经营收入力争达到50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

(三)着眼市场竞争,壮大文化企业集团发展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是参与现代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群艺馆等文化设施以及特殊的艺术院团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保留,其投入通过财政或社会捐赠等方式获得补偿。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创办、领办、合办文化企业,促进以股份制为代表的文

化公司或企业群体发展壮大,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努力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以文化精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加快形成以8大企业集团为先导的大型文化企业群体。各市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狠抓文化企业改革和发展。

1.出版集团。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全省出版社,加快成立安徽出版集团。教材出版中心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快出版集团下属企业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到2007年,全省出版社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

2.广电集团。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为主体,整合系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安徽广播影视集团,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通过实施重点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经营,促其快速成长,力争到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系统收入超过15亿元以上,资产达50亿元。

3.报业集团。加快壮大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尽快形成以母报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报、社、网、刊合一的发展结构。到2007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利税2亿元以上,总收入过5亿元。到2010年总收入突破10亿元。

4.发行集团。已组建的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大型连锁经营。新华书店系统外的发行企业和集体、个体书摊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连锁化的经营道路,减少中间环节,扩大营销领域,壮大经济实力。到2007年,全省发行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5.演艺集团。整合优质资产,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种化、经营体制多样化的要求,组建安徽演艺娱乐集团。各市、县要针对娱乐市场消费多元化的特点,引导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经营的中小文化企业群。扶持和鼓励民营文化娱乐企业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使民营文化娱乐企业在民营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6.印刷集团。以安徽新华印刷股份公司、安徽书刊印刷厂、安徽省印刷物资公司为核心层,联合中德印刷培训中心等若干资产优良的书报刊印刷企业、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璜印刷企业或专项印刷企业,加快组建若干家印刷企业集团。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印刷体系,力争经营效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7.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集团。整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和文物经销企业,吸引旅行社、工艺品生产流通企业共同参与,成立省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集团,拓展文化旅游、文物展览、文物建筑修缮、文物购销经营、文物拍卖、文物复制品生产等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8.文化用品集团。通过市场竞争组建安徽文化用品集团。采用新的技术巩固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生产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型文化用品。

(四)引导各方资金,建设一批大型文化设施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和投资多元化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使之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地。

1.城市文化广场。省会合肥、“两山一湖”旅游区和皖江经济带及其他城市,要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文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城雕、广场、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要注重特色,体现人文内涵,要结合城市规划抓紧建设独具风格、整体协调、生态优美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或文化建筑群。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会展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群艺馆、大剧院、音乐厅、游乐园等文化设施要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连片建设,形成城市文化消费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建设省博物馆、省新闻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

2.出版印刷基地。积极引进新型出版媒体生产研制技术,加快建设电子读物制作中心、出版联合书库、图书配送中心、出版编辑大厦、报业大厦、新闻出版学校等工程项目,扩建旭日光盘生产线,完成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迁址扩建,创办印刷工业园,在合肥等地形成国内一流的出版科技园、出版培训中心和印刷生产基地。

3.现代体育设施。省会城市要建设现代体育中心。各重点城市要合理规划,建设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综合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要建设标准田径场、游泳池、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和综合训练馆(房)等公共体育设施;社区和住宅小区,要按规定配套建设供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各类体育场(馆)要成为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的竞技、健身、培训和休闲基地。所

有新建、改建的公共体育场(馆)都要考虑综合效益,主动面向体育消费市场,积极搞好功能配套建设,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抓好场馆经营管理,提高利用率。同时,要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

4.影视制作园区。依托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整合全省广电传输网络。强化影视制作能力,大幅度增加优秀广播剧、优秀电视剧、优秀故事片和商业电视剧生产,拓展消费市场,增加影视剧和广告经营收入。

(五)发展中介组织,开拓文化市场

文化中介组织是文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面向市场,培养一大批有品牌、有信誉、运作高效的文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文化中介机构和各类文化协会要与政府脱钩,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合法中介,守法经营,打击非法中介和“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选择相关院校设立文化经纪人专业,加快文化经纪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造就一大批有影响、有特长的文化中介组织和文化经纪名人。

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当好经纪,搞好衔接,谋取“双赢”。“十五”期间,在演出、影视、艺术品、重要体育比赛等方面率先建立规范竞争的文化中介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规律,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完善经纪人与经纪组织的资格评定体系。抓紧制定中介和经纪行业法规,加强中介组织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

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市场和乡村文化市场,积极开拓省外和境外市场,以多种方式促销文化产品。加快培育假日演出市场、社区文化市场、文物市场、乡镇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等,以市场带动产品开发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六)统筹规划,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运输、餐饮、宾馆、教育、园林、社区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重点文物景点众多的优势,加强文化名城、名镇、民居、名园等遗址保护和开发,突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唱响黄梅戏,发掘佛文化,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域、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加

快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力度

各类媒体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强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群众文化消费舆论引导,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强化文化消费偏好,增加文化消费比重。各级政府每年定期组织一次文化产业发展和消费的宣传周活动,扩大影响。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加强本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宣传。

(二)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利用黄梅戏艺术、针灸医疗康复和中国科技大学优势,发起成立中外戏剧家艺术家论坛、世界针灸联合论坛和中外著名高校校长论坛,形成制度,定期举行。千方百计吸引国际经济、文化、金融等组织和跨国企业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举办各种会议、会展和其他活动。鼓励文化机构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办各类分支机构,拓展生产和服务空间。积极争取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享有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权,鼓励演出经纪单位在国外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大力开拓国外演出市场。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等生产单位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生产创作、流通营销和服务收益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正确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组建文化行业协会,将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自律章程,促进行业自我约束和有序竞争。

(三)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加大对文化产业发

展的资金投入。管好、用活省级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项目回报高、就业贡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对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取消所有制限制。加大金融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发展银企合作。有效解决文化机构国有资产担保抵押问题,积极发展各种有关文化保险服务,鼓励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行业或产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队、剧团、书店、体育俱乐部、体育学校,对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实行相同的国民待遇。努力与世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开展多种合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探索拓展利用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允许文化产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在经过认真清理和评估后,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产业经营。

(四)积极培养和使用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艺术演出单位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全面推行制作人制、演员签约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并参与利润分配。实行以全员合同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行人事代理制,逐步推行文化工作者自由职业化。建立企业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培训,持证上岗。试行文化企业管理人“蓝星证书制度”,由中介组织开展资格认证,按不同资历和水平评定1—5星的级别,任职、工资与星级挂钩。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和先进企业的人才合作,派人出国学习或聘请国外文化产业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者为培训顾问,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理论和经验,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需求,增设相应的文化产业系科专业,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激励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奖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支持重要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支持有才干的人士兴办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企业管理水平。着力加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效益意识和服务意

识。鼓励文化企业与旅游等其他相关企业的联合。鼓励生产企业兴办体育、演出等文化产业。

(六)加强文化产业法规建设

在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全面梳理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凡与国家法律、规章不一致,或从部门利益出发的要修改完善。根据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研究制定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措施。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

制定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对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安徽文化产业,在准入领域、准入条件、财税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文化企业用水、用电、用热等方面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其他企业同水同电同热同价。建立文化产业信息库。研究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企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

(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体育设施、网点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和社区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各种文化产业理论研讨活动,组织文化企业举办文化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使我省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立省文化产业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和领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广电、体育、出版等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到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上来,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把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还给市场、让给企业、放给协会,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计划、财政、建设、国土、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积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12-7 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 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

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 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 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均GDP已经接近2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这样的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的精神文化支出就会越来越超过物质方面的支出。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城市来说,市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告别了昔日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的局面,他们急切盼望“文化下乡”,希望有更多的好书、好戏、好电影和科技知识进村到户。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并创造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光是依靠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产品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这种不断高涨的文化需求。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经济生活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本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我国虽然在文化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尚有大量潜在需求没有得到开发。我们一定要从整个世界大背景的层面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力举措,千方百计地将我国的文化产业搞上去。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不仅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其独特的智慧不断积淀,并创造出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加以弘扬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了解、感知,进而热爱中华文化。只有使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只有借助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技术,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第四,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全面协调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到重要作用。在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

安徽文化产业升级发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安徽:文化产业升级发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在第七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三家皖企榜上有名,我省入选数与北京、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位;8部徽派精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占GDP比重由3.86%上升为4.65%,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目标……一组数据充分反映了安徽文艺的繁荣生态和强劲势头,被业内人士誉为“安徽文艺现象”。在日新月异的江淮大地上,文化建设的“交响”激昂跃动,文化生活的乐章愈发动听。我省以服务群众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八个强”开启文化强省新境界 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是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任务之一。加快打造与经济强省、生态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被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细化了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建设路径、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2014年年初,对照既定的《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文化系统围绕实现2016年阶段性目标,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宏伟愿景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八个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到底强不强和究竟怎么强的问题。”在安徽宣传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对文化强省建设成绩与差距的解析,引发与会者强烈的共鸣。 我省提出构建文化强省“八个强”,是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逐个“强”制定推进方案,细化定量评价体系,明确在全国争先进位的“落实路线图”和“任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武汉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文化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武汉市文化强市建设(2003-2012)纲要》,2003年制定了《武汉市文化产 业发展计划》(2003-2007年)。这表明武汉市政府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影响整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高度。本文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借鉴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从武汉市的市情出发,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一、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0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由贫穷走向经济起飞,国民经济规模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产生一个强烈凸起的现象。此时,人们在获得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将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文化产品在传播速度、覆盖面和对公众的影响力上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此时,对文化、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定位,对文化领域进行改革,出台 1 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发展,就历史性地成为一个重 大课题。武汉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性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002年,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492.74亿元,人均GDP达19560元,折合2365美元,按现在的增长速度10.7%计算,再过两年,既可达到3000美元。这说明武汉市已经从经济总量规模方面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实力。另外,按照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分析方法,当居民收入越过温饱线开始走向小康水平时,居民收入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外,开始有了剩余,精神文化消费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就具备了条件。一般公认的是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时,就标志着人民生活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th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ultural Industr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 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 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局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安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既有以殷墟、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市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五”以

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调查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文化产业指的又是什么呢?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得以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上半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万元,占GDP比重为1.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8000余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2%,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4%左右。我市文化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完善。

“十五”时期以来,我市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陆续新建了音乐喷泉广场、体育场、博物馆、二卡红色旅游展馆、拓拔鲜卑历史生态陈列馆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作为全市3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占地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为展现我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所建的满洲里市套娃广场,规划面积达54万平方米,主体广场6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个由三个侧面组成的巨型套娃雕塑,高达30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我市正在筹建和建设的还有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现代歌舞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外观为哥特式建筑造型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将成为我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进一步体现我市新时期的文化特色。 2、我市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产业规模正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0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KTV量贩22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8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67家,电子游戏37家,演艺场所5家,台球厅29家,综合性娱乐场所2家。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在如今各种文化混杂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处境,经历着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困境,如何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产业,财政,金融 一、前言 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就必然有其传统。一种文化传统就是一部民族的生命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经过了长期延续发展和演变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何谓传统文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本文使用赵洪恩、李宝席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一书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是指以出版、影视、动漫、餐饮、企业管理、旅游等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产业。 相较于一般的市场经济产品,传统文化产品有属于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即是非竞争的,并且其产权不易被界定,所以他还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这两点决定了它的公共性质特征。其次,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政治、文化体制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只归国家唯一所有。除此之外,又因传统文化产业受限于我国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企业资产无形化等问题,使其与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目前市场中供给双方都严重不足,如何更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保护,不断消逝。中华民族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