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

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

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
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

粤北瑶族的来由和历史

粤北瑶族大别为排瑶、过山瑶两种。他们本是由各个不同的山地集团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因为有“盘瓠”作为整个瑶族族群认同的崇拜偶像,又各有“飘遥过海”、“过山榜”、“八兄弟”(排瑶)、“十二赐姓”(乳源茶坪、东田、荒洞等村瑶民)等传说作为各个瑶族支系的识别标志,因此,分布于五岭山脉南麓广阔森林地带的粤北各地瑶族,他们的祖先被认为是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与古代“荆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的瑶族,操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自称与他称。 古代聚居于连山五大排(又称内五排,即军寮、马箭、里八峒、火烧坪、大掌岭)、连州三大排(又称外三排,即油岭、行祥、横坑)和连阳一带二十四冲(猫儿坪、上帝源、黄径坪、香炉山、大莺、老寨、锅盖山、上坪、望佳岭、马头冲、鸡公背、牛路水、八百粟、天塘、冷水冲、龙水尾、猪豹岭、瓦寨、新寨、大坪、鱼賽冲、水瓮尾、六对冲、茅田冲)等地,即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人民,他们自称“yauh minh”(过去音译为“藻敏”,今音译为“邀敏”,意译即“瑶人”)。在瑶”之下前冠以“排”字,是当地汉、壮人民对瑶民的他称。他们的房舍依山构建,一排一排层叠而上,所以称为“排瑶”。在历史上,有人称之为“广东八排瑶”、“连阳八排瑶”,或者简称为“八排瑶”、“排瑶”。 “排”,瑶语读为“yong”,意即“村寨”。“坑”、“冲”、“坞”,瑶语依次读为“hiang”、“sungh”、“wuh”。“坑”是山间溪涧,“冲”是溪涧流经的地段,“坞”是山与山的交界处和结合部,就是“排”以外较小规模的分散居民点。“八排二十四冲”,反映了这部分瑶民以血缘为纽带的聚居特点,大体概括了排瑶同一的历史渊源。因此,排是大寨,也是派系;冲是小村,也即分支。其村寨规模,大的五六百户,小的二三十户。基本上是以一个房姓或几个房姓为主体,杂姓聚居的排很少。最大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排,600多户人家,2600多人口,仅有唐、邓、盘、房四个姓氏。 散居于排瑶附近的另一些瑶民,他们自称为“mien31”(音译为“勉”,意译为“人”)。在旧社会,这些瑶民过着“今岁在此山,明岁又别岭”的游耕生活,通常每三五年要迁居一次。人们基于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这个特点,泛称这种瑶民为“过山瑶”。 瑶语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或苗语支的语言,有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三种。粤北的排瑶和过山瑶,所操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按照他们的自称来区分,连南排瑶所操的瑶语,单列为“邀敏方言”;聚居于连南、连山、乳源及粤北各县的过山瑶,他们所操的瑶语,统属“勉方言”。 邀敏语和勉语的差异甚大。居室近在咫尺的排瑶和过山瑶,不能用各自的祖语通话。但过山瑶所使用的勉语,不但粤北各县比较一致,同广西等地使用的勉语也大同小异,就连明清时期早已侨居老挝,后又转徙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瑶族后裔,他们的语言也能够与粤北过山瑶基本相通。 秦汉以前,南方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当时,今连阳一带属长沙郡,居住其间的瑶族被称“长沙蛮”。瑶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梁书.张赞传》将零陵、衡阳等郡的少数民族称为“莫徭蛮”。他们原居洞庭之北,后因战乱及栖息区域逐渐贫瘠,即出武陵五溪向湘粤桂三省边境迁移。宋以后纷纷向广东广西等地流动,移居广东以明朝最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明代广东境内有瑶族的州县共21个。史籍关于连阳瑶族的记载,屡见不鲜。明万历年间韶州推官黄秀华《乳源县志序》亦说:“韶州僻在山谷,民稀瑶夥”。 据有关资料分析,最早聚居于粤北山区的瑶族,是连阳八排瑶。至迟在隋唐之际,有一支原居武陵、长沙一带的“五溪蛮”,可能还有原居浙江的山越族,经过湖南道州、辰州、江华等地,陆续向我国西南迁徙。《瑶经》中叙述瑶族先民曾经“渡海”,估计其实是渡过沅水或洞庭湖。其中一部分达于连阳一带,依靠利于回旋的山地定居下来,发展为后来的“八排瑶”。

瑶族文化简介 瑶族的语言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瑶族文化简介瑶族的语言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基本简介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瑶语是指华南瑶族使用的语言的合称,又作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语族。在苗瑶语族中,瑶语支的几种语言,通称勉语,另外瑶族所用的语言亦包括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语和巴哼语,和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拉珈语。由于各地瑶语相差不少,往往需要改用中文沟通以便沟通。瑶语一般分为三种方言:勉金方言。是勉语最重要的方言。勉金方言又分为以下三种土语:优勉土语。又称高地瑶话、盘瑶。标曼土语。金门土语。又称平地瑶话、蓝靛瑶。标交方言。又分为标敏和交公勉两种土语。藻敏方言。又称八排瑶语、藻敏语。使用勉语的人口约有140万,其中中国70万,越南50万,其余主要分布在老挝、泰国和美国。在所有说勉语的人中,约有90万人使用优勉土语,40万人使用金门土语。1984年统一的瑶文是优勉土语的拼音文字。布努语和巴哼语,本来被归为瑶语支,但较新的分类把这两种语言归类到苗语支。语言特点瑶族人民瑶语支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地说,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逐渐简化的趋势。塞音和塞擦音清浊对立,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同苗语支的苗语、布努语带鼻冠音的塞音和塞擦音相对应。送气音基本上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元音一般长短对立。辅音韵尾有-p、-t、-k、-m、-n、-等6个,声调通常有8个,同古声母的清浊有密切关系。变调与构词有一定的联系。虚词和词序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指示代词、状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在中心语后。数词有两套,“十”以内的用固有词,“十”以上

的用汉语借词。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都在动词谓语后。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有的附加成分已逐渐脱落。汉语借词比较多。

《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述评

《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述评 李吉和 西夏是古代党项羌人以银川为中心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之一。党项本为一小部族,几经迁徙于唐末在陕北一带建立了割剧政权。其统治者乘中原动乱之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实力,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的经营,势力发展迅速,东抗辽、宋,西攻回鹘和吐蕃,将势力推进到河西走廊,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1038年,西夏王元昊在经过改姓建制、创立文字、秃发易服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正式建立大夏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市)。统治区域相当广大,奄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先后与北宋、辽和南宋、金等政权鼎足而立,最后于1227年亡于新崛起的蒙古汗国。西夏灭亡后,境内民众四散,除居留故地者外,其余散居于各地,从漠北到西域,从青藏高原到中原腹地,都有西夏遗民入,河南濮阳的西夏遗民就是其中的一支。① 元人从大一统的史观出发纂修辽、宋、金三史,将三个朝代置于平等的地位,这是颇具历史眼光的。但独不为西夏写出一部分量同样足观的纪传体专史,只在三史的外国传中以少许篇幅专载西夏史事:116卷的《辽史》只有《西夏外记》一卷,135卷的《金史》仅有《西夏传》一卷,《宋史》以卷帙浩繁著称,全书达496卷,其《夏国传》也只有上、下两卷。以此之故,西夏史料很快湮灭亡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至于清人吴广成撰《西夏书事》、张鉴撰《西夏纪事本末》、周春撰《西夏书》及民国戴锡章撰《西夏纪》等,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的。所以,发掘、研究各种新涌现出来的史料,成为西夏及其遗民研究中至为关键的工作。1985年河南濮阳发现的《述善集》手抄本,就是新发现的研究元代西夏遗民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述善集》系濮阳西夏遗民唐兀氏(杨氏)四祖崇喜于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编成的一部未刊著作集。从集中看,唐兀崇喜(1300~1372?)为元末儒士,为逃避元末红巾军起义曾避居京师十年,与在京名士潘迪、张以宁等过从甚密。在农民起义失败后,崇喜又返回濮阳,决心振兴乡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建孔庙,订立《龙祠乡约》,创办崇义书院等,名声大振。因此四方文人墨客路过濮阳,往往有诗词曲赋相赠,多是对唐兀氏家族先祖业绩的褒扬。崇喜将其汇编成册,命名 ①汤开建:《元代西夏人物表》,《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第53~79页(收入《述善集研究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6~295页);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与其他民族融合》,《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31~38页。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粤北排瑶古寨空间解析

中 彩 页【文章编号】1006-3862(2019)02-C025-06 0 引言 文化人类学与发端于16世纪的“文化地理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初,着重于研究原始人类诞生之初的状况。19世纪德国的拉策尔(F.Ratzel)出版《人类地理学》将人类争夺生存资源描述为“生活空间竞夺”,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直接影响了“环境决定论”学派的产生[1]。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被视为最早的文化人类学的典籍;德国裔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基于其“地理学”、“民族学”的研究背景,以“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研究之中,鲍亚士提出“特定的文化特质(行为、信仰和符号)——学者必须在它们的当地脉络中检视它们”,开创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史学派”[2]。20世纪20年代以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扩展到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分支学科,并在“二战”后将研究对象从美国印第安人和非洲土著转向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族裔社群研究,同时期伴随着乡土研究的兴起,古斯塔夫?森佩尔(Gustav Semper),以及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考察了建筑与物质文化解读中十分盛行的“化石隐喻”,将文化人类学发展至“建筑人类学”的更细分支,在20世纪末期,以英国建筑史学家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集合80多个国家研究者编纂的《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为代表,将世界乡土建筑按照文化区域进行分类阐释;进入21世纪,以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物质文化方向的教授维克托·布克利(Victor Buchli)的专著《建筑人类学》(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2013)为代表,分析民族考古学方法下阐释建筑等物质变迁在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中发挥着主动的建构作用[3],建筑人类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习俗与建筑、文化模式与建筑模式、社会构成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4]。 本文以广东连南排瑶村寨为研究对象,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民族志田野调查”,在村落空间中设立调查与分析排瑶族群的“重要观察点”:社区布局、公共空间、住宅结构、生境与生计类型、宗教场所与器物、仪式过程、各种民俗活动等,结合排瑶民族学研究史料将排瑶村寨从微观建筑空间、中观村落空间、宏观地域景观以文化人类学视野进行阐释,解析“民族迁徙”这一排瑶文化内核特征投射于村落空间的结构关系。 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排瑶迁徙文化印记 文化人类学将文化看作一个群体所拥有的共同的非生物特征,其具有多层次性,而一个族群的核心文化印记形成于其演化的长久历史之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并能够在其群体文化、习俗、信仰及社会组织结构等非物质要素上反映。 1.1连南排瑶的迁徙文化印记 图1 瑶族(排瑶)现代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排瑶自称“邀敏、藻敏”(jau min意亦瑶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瑤語支勉瑶支系下十六分支之一,“排瑶”是他称。据1989年底人口调查,排瑶总人口71822人,其中连南64678人,占排瑶总人口的90%。排瑶作为瑶族的重要分支,其文化中承袭了瑶族迁徙的印记(图1)。从族源学上,分布于两广及湘桂山区的少数民族大多为先秦时期长江以南的古越族的分支,而苗、瑶两族则较为特殊。自古代东方“九黎”一路南迁,经秦汉时期长沙、武陵或五溪为中心的“武陵蛮”、“五溪蛮”, 徐 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排瑶作为瑶族的分支之一,其主体分布于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唐宋期间自湖南等地迁入粤北,明清时期形成八排二十四冲的分布格局。排瑶村寨选址于粤北南岭萌渚岭山脉支脉的半山处,横向排列整齐形成多排退台格局。试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解析排瑶传统村寨空间及区域景观的独特人文景观价值,以期为其保护展示策略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排瑶村寨;迁徙文化;地域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粤北排瑶古寨空间解析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BLX2015- 2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北京市古 村落文化保护数据库及可视化管理平台研究》(项目号17SRC018) 城市发展研究26卷 2019年第02期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 ol.26 No.02 2019·25·

国瑶族文献与世界瑶族迁徙地之关系

美国瑶族文献与世界瑶族迁徙地之关系 何红一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及跨文化交流理论,结合实地考察,探讨了美国瑶族文献与世界瑶族迁徙地之关系。指出中国、东南亚、美国是世界瑶族迁徙的三大要地,美国瑶族文献中藏有大量瑶族迁徙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作文字与书写方式、纪年方式、人名与地名以及内容与类别的考释,证明文献的所有者是明清时期由中国陆续向东南亚一带迁徙的瑶人。对这批瑶族文献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比较研究,便于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探讨世界瑶族文化的特质,找出其间的文化异同,促进世界瑶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美国瑶族文献;中国瑶族;东南亚瑶族;世界瑶族 K18A1672 -433X ( 2011 ) 05-0058-06 2011-06-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08BHZ021)。 作者简介:何红一(1954-),女,河南省淅川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E - mail: hehongyi@ gmail. com

59

60

61

62

@@[1]奉恒高.瑶族通史: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费孝通.瑶山调查五十年[M]//乔建,谢剑,胡起望.瑶族研究 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3] 黄钰,黄方平.国际瑶族概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346. @@[4]乔建.漂泊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初版自序[M].济 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5]赵才林.瑶族的社会关系和居民分布情况[M]//范光欢,等. 瑶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现在与将来.河内:国家社会人文科 学中心,1998. @@[6]富米?冯维希.老挝及其胜利地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斗争 [M].万象:老挝爱国战线出版社,1970. @@[7]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考察组.泰国瑶族考察[M].南宁:广西人 民出版社,1992:18 -57.

粤北文化考试

粤北瑶族的迁徙及其长鼓舞文化 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杨添超 82号 [摘要]:瑶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徒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广东省的瑶族同胞居住在粤北山区, 环境相对封闭, 各种节庆活动就成了他们进行交往的主要机会, 这种交往的需要, 使节日中的各项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 而成为人们参加活动的驱动力, 长鼓舞活动聚集的人数多, 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社会环境。瑶族长鼓舞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经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变化而来的,既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继承与互相融台的历史再现。 [关键词]:粤北;瑶族;迁徙;长鼓舞 一、粤北瑶族迁徙史 瑶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绚丽的文化,以勤劳、勇敢、强悍著称于世。瑶族的起源源远流长,远古为尤人、九黎、三苗族群部落联盟的主要成员,距今四五千年前,生息、活动在黄河、长江中下游、淮河上游一带。广东瑶族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史记中已有零星可寻,但从何而来,说法不一:“一曰从湖南入广东,再转广西;二曰从湘西入广西,再进广东;三曰直接从湖南过五岭分道入桂粤两省。” 瑶族是广东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瑶族同胞经过一千多年的迁徙,最后聚居在粤北山区一带。他们建筑了独具风情的瑶家山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粤北瑶族人民的迁移和发展历史在广东省行政区域中,民族自治县只有三个,它们就是地处粤北地区的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是广东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这里的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的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瑶民被称为“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 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的祖先为躲避战祸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岭南山区结寨定居;为了躲避兵匪的侵扰,他们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元代时瑶族同胞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并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严格管理山寨。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新中国成立时,已建寨定居下来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粤北这片美丽神奇、风光旖旎的土地。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瑶族人民采取歧视和压迫的政策,瑶族同胞被迫不断地迁徙,最后聚居在岭南粤北山区一带。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瑶族同胞的集中地,是全国排瑶唯一的聚居地,瑶族人口在当地占52.6%。在连绵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处是瑶家村寨,故连南有“百里瑶山”之称。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

长塘瑶族乡简介

长塘瑶族乡简介 青山翠谷之间,碧水迂曲湍激,登高俯瞰,宛如一口口狭长山塘相串连,古云长塘河。乡因河名。 长塘瑶族乡位于雪峰山腹地、县城西部,毗邻县城2.5公里,320国道和邵怀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63.9平方公里。东临洞口镇,西临月溪乡,北接渣坪乡,南接古楼乡,长塘瑶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山龙村。解放前属武冈县平善辖地,1952年划为洞口县一区大湾、山龙、新桥等乡,1956年并为长塘乡,1958年建立长塘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长塘乡,1986年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长塘瑶族乡,辖双峰、白龙、长塘、山龙、老艾坪、南山、大公、大湾、实竹、林家10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26人,属瑶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长塘瑶族乡水能资源丰富,小水电风起云涌,已建成大小水电站12家,有11座水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年发电量8900万千瓦。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金银花、油菜、玉米、天麻、雪莲果等。现已形成了以老艾坪、山龙村、长塘村、双峰村为中心的药材生产带;以白龙村、双峰村为主的反季节瓜果生产带;以大公村、南山村、山龙村为主的特种果林生产带;以林家村、老艾坪村、实竹村为主的特色养殖生产带。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10个村全部通村公路的硬化,完成了8个村的电网改造。新修标准渠22000米,改水改厕360余户,恢复水毁工程60多个,完成惠及2000多人的人畜饮水工程。境内邮政代办点1个,电信和移动发射塔7座,。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话。新修垃圾场一个,

垃圾池36个,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乡建成村级活动中心10个,其中新建6所;建成农家书屋9家;远程教育站点10个。有文化站1个,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6个;小学2所,中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敬老院一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模范单位。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工作成绩突出。设立群众工作流动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发放便民手册1400多份,切实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位群众,积极回应每一个诉求,妥善处理每一次纠纷。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县信访“三无乡镇”。安全生产严格落实省里“两个规定”、“一岗双责”,发放1000余份安全手册,成功创建市平安乡镇。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

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

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端,萌渚岭北麓。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112°10′和北纬24°38′~25°15′之间,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截止2011年,全县人口49万。其中瑶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59.2%,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江华县自古至今,人杰地灵,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 江华是全国瑶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瑶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本文基于民俗学,旅游资源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对江华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存在问题,开发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未来瑶族民俗风情旅游可持续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江华对其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进行了大力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接待的游

下帅壮族瑶族乡简介

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简介 下帅乡位于怀集县西北部,北接连山,西邻贺州市,是两省三县(市)结合部,总面积77.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5962亩,辖5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万人, 其中壮族5860人,瑶族1789人,壮、瑶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9.5%。下帅乡是广东省7个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下帅壮族瑶族乡正式成立于1987年3月30日。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下帅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各个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1988年4月下帅乡人民政府被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9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8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09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09年我乡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命名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乡)”;2010年被广东省爱卫会命名为“广东省卫生镇(乡)”,成为全省7个少数民族乡率先成功创建省生态示范镇(乡)、省卫生镇(乡)的民族乡。 下帅乡处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区,自然资源较好,粮林牧渔均宜,主要产业是农业,特色产业有单丛茶、厚朴、八角、黄栀子等种植产业;主要工业有:中小型水力发电站、机制木炭厂、人造花厂等;当地土特名产有:单丛茶、酸水豆腐、八角等;自然景观主要有:红霞湾风景区;民族特色歌舞主要有:壮狮舞、春牛舞、山歌对唱等。 近年来,下帅乡党委、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谋划经济发展全局,立足山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山区特色经济,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我乡山地

瑶族的典型文化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263.74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55.81%。在广西的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

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 姓名: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 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1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 因为本人是瑶族的。回家后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调查瑶族的文化风俗。于是我走访了我们县里的一个瑶族自治乡——小垣,也是我的老家。以下是我从居民的口中,县志和一些史书资料上整理的一些关于瑶族的文化风俗。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接下来我从语言、习俗、节日、婚俗、食俗、和信仰的方面来说明。 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习俗: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 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

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

瑶族礼仪简介 瑶族对待客人是都有啥礼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瑶族礼仪简介瑶族对待客人是都有啥礼仪 导语: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 瑶族民俗风情

云南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