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绝句56种写法

绝句56种写法

绝句56种写法
绝句56种写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

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

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

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

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帘幕

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

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

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黛玉语)。

南宋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七绝春晓

文/颦儿

湖光天色辨难真,

漾影柔情客梦新。

短笛横流今古韵,

雅声遥渡故乡春。

七绝春晓

文/寒冰

东天忽见彩霞红,

梳面桃花拈煦风。

正值眠轻憨笑梦,

垄间已现种田翁

七绝春晓

文/求索

暝烟漠漠染匀红

街路清幽楼影穹

何处桃香熏倦意

临堤梳柳现垂翁

《春晓》文/飞扬

闻啼树上传,野陌百花鲜。翠岭升迷雾,青江绕紫烟。

桃花香淡淡,柳叶舞翩翩。

童闹村溪径,闲云向远观。

家本清河住五城,

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

独向寒云试射声

押韵八戒,绝句律诗四忌,作诗五戒,论诗八病,转于网络

五言绝句古诗大全

五言绝句古诗大全 以下是关于五言绝句古诗大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1、《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山中》 ·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杂诗》 唐·王维 ·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 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 (1)字句要求。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

五言绝句大全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栾家濑 唐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

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五言绝句大全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 唐·杜甫

近体诗与古体诗

自主招生积累篇 近体诗与古体诗 2013-01-16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类别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相关知识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再记住粘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

七绝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 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春到千花绽艳姿,伏天戏水乐滋滋。秋凉冬冷蚊蝇少,却恋伏天戏水时。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一字多重。 冬日观梅更喜梅,养梅需要细栽培。梅花绽放春将至,瑞雪飘飘梅伴随。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她。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取自民间流传的一首老诗。作者不详。新韵。笑拗松救)。 第三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诗山耸立远天涯,望断天涯宏志加。已觅极峰崎曲径,极峰还要苦攀爬。 第四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诗海无涯苦作舟,仄平韵里孕风流。谦虚勤奋高楼上,更有高楼在上头。 第五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去岁中秋学友逢,诚心祝愿感情浓。今年相约重新聚,可惜中秋无友踪。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前年网络遇伊人,作赋谈诗联系频。今日空间多走访,一天不见似三春。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

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无虑儿时自在闲,上学习字总觉难。如今已过三十后,才懂当年日子甜。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好汉空提往日骄,风云叱咤任逍遥。只今唯有英雄气,坐看新人来弄潮。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四十不惑正当年,工作家庭随愿还。好友同学如相问,多亏往日遇师贤!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绵绵白绢铺原野,素裹银装天地间,借问梅花何作伍,白郎不嫁再无攀。 ( 白郎——指雪)。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好诗妙对网屏栽,词友诗朋喜乐哉。试问空间题字客,几人不是爱文才。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儿女求知接送忙,供应高校费饥荒。何年操就儿孙事,高枕无忧福寿康。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学生毕业觅差忙,父母无权心脑伤。鸿雁不知何处去,欲流心泪费思量。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枉法贪赃混蛋官,酒山肉海腹便便。如何流落狱中客,原是东窗事已翻。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篇一】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蝉 唐代诗人: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

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篇二】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鸟鸣涧

历代文人诗写石柱

历代文人诗写石柱 一、唐代(只找到2首)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注:①此首诗,是唐元和十四年九月九日,四十八岁的白居易时任忠州刺史,到忠州所辖石柱(唐时为南宾县)视察,游龙河题写的。 ②涂溪:是石柱龙河县城上段大致为靴井至关门岩段,历史上曾经称望涂溪,现在仍然有老人称龙河 为望涂溪,还有超市、商店名“望涂溪”。 ③《九日题涂溪》:在《全唐诗》(中卷,卷441_31)和《白居易诗词》中均收录了此诗。 ④杯:唐以前的古音读buai(二声)。唐代古音与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有所不同。“杯”在古时与开、 来等押韵,在王力《诗词格律》中统属“十灰”部。据研究,杯的古音可能类似与现在的“白”音。 春至 唐.白居易 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白片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 乐事渐无身渐老,从今始拟负风光。 注:①此首诗,是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时任忠州刺史,到忠州所辖石柱(唐时为南宾县)视察,饮石柱咂酒后感怀自己忧郁不得志而题写的。 ②“闷取藤枝引酒尝”,是叙述石柱咂酒的饮法。这首诗说明,唐代石柱已经盛行酿造咂酒了。 ③此诗收录在《全唐诗》中卷、卷441_56,《白居易诗词》也收录了此诗。

二、清代 咏咂酒 清.石达开 万颗明珠供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 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注:①石柱土家咂酒,源于隋末唐初,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的"喜庆酒"。 以糯米或高梁、玉米、小麦为原料发酵酿成,贮藏于瓦坛子,浓度低、味甘甜,用竹、麦、芦管 吸吮,酒液洁莹透明,可加开水复咂,直到无酒味而止。 ②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内讧,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由湖北入蜀,途经石柱,击败石柱厅守沈 瑛刚和石柱土司马驾兵后,惩办豪强劣绅,为老百姓撑腰。老百姓感激翼王,将自酿的咂酒献给他喝。石达开饮咂酒后,豪情万丈,即席赋诗,留下了这首《咏咂酒》诗。 三、历代著名人物咏题秦良玉 (一)诗 明·崇祯皇帝赐诗四首 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二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四 凭将箕帚扫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崇祯(1611—1644),名朱由检,明朝第16位皇帝,在位十七年,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死,葬于十三陵思陵。本诗是崇祯皇帝在北京平台赏赐给秦良玉的诗作。综合史料记载,崇祯皇帝一生公务繁忙,只写过两次诗,另一次是写给兵部尚书杨嗣昌的一首五言绝句。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对秦良玉的崇敬之情。 郭沫若·咏秦良玉诗四首 一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最全的古诗之五言绝句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栾家濑 唐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李贺古体诗对词创作的影响

李贺古体诗对词创作的影响 摘要李贺所创作的一些古体诗在形式、风格、内容及情调上,都与词有着渊源 的紧密关系,其对后人词的创作有开启之功。 关键词李贺古体诗词影响 李贺诗深受楚辞、乐府、齐梁体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自 己独树一帜的诗风,这种诗风对后人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对 词创作的影响。 李贺以诗著称于世,世人称其人为“鬼才”。但也有不少文人,另辟蹊径,论 证了李贺与词的关系。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二十一中曰:“韩(翃)七言古,艳冶婉媚,乃诗余之渐。如“重门寂寞垂高柳”……等句,皆诗余之渐也。”;其卷二 十六曰:“ 李贺乐府七言,声调婉媚,亦诗余之渐(上源于韩翃七言古,下流至 李商隐、温庭筠七言古)。如“啼蛄吊月勾阑下”等句,皆诗余之渐也。”;其卷二 十又说:“李贺古诗或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有者。又仄韵上去二声杂用,正合诗余。”许学夷首次挖掘出了李贺诗歌蕴涵着词创作的成分:乐府、七言诗的内容和格调,都具有明显的词性质,因而大胆提出了其乐府、七言为“诗余之渐”的观点,并通过“渐”字,一字指明了李贺诗歌创作在逐渐向词发展的趋势。 词在中唐已由民间词发展为文人词。李贺的创作仍属于诗歌的范畴,属于诗人,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并不能说词人。但其创作中带有明显词的性质,尤其是 燕乐对其创作的影响。 唐代五绝与七绝,常被用来歌唱。但绝句整齐的句式并不能适应燕乐复杂多变、长短不一的需要,而只能加以声衬字,或拆句减字。逐渐地,长短句的词便 应运而生了。有些乐府诗已具有歌词性质,再加上参差句式,经过文人的改造, 是完全可以发展为词的。李贺正是在对燕乐与乐府诗相融合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乐 府诗的创新,使它在形式上向词逐渐演化。 李贺再追求诗歌灵活自由多变的形式的同时,执著地追求着它与燕乐的配合,使其具有乐府诗具有能歌唱的性质。他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申胡子觱篥歌》、《秦王饮酒歌》等对音乐描述具有超凡脱俗的妙悟,充分证 明他是位精通音乐的人。以《大堤曲》为例,分析李贺乐府诗特点及其与词之间 的渊源关系。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莲风起,江 畔春;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这首诗歌从结构上分析,两处大的意义停顿,第一处到“留北人”,写居住的 留恋之地之景,第二词到最后,写感慨,警之景物易逝,强调及时行乐。这种两 层的形式,是非常与词上下两阙相吻合的。另外该诗三次换韵(①香、珰②人、唇③道、少、老)。其二、这首诗采用三五七句式,参差错落,但又不失工整,其中大量的三字句,是后人词中经常采用的句式。这种长短不一的体式,体现了 作者以声填词的特征,很像后人创作之词。其三、明人许学夷指出:“李贺古诗或 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有者。又仄韵上去二声杂用,正合诗余。李 商隐、温庭绮亦然。后人于上去二声杂用,一则惑于李贺诸君,二则惑于俗 音。”(《诗源辨体》卷二十六)可见,词的用韵规律亦有源于李贺之处。就声调而言,这首诗中均有“仄韵上去二声杂用”的情况。诗中少、老为上声,而道为去声。尤其要强调的是,李贺诗中常用去声韵,而这种用韵词人为表达情感,增强节奏

七绝的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 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春到千花绽艳姿,伏天戏水乐滋滋。秋凉冬冷蚊蝇少,却恋伏天戏水时。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一字多重。 冬日观梅更喜梅,养梅需要细栽培。梅花绽放春将至,瑞雪飘飘梅伴随。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她。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取自民间流传的一首老诗。作者不详。新韵。笑拗松救)。 第三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诗山耸立远天涯,望断天涯宏志加。已觅极峰崎曲径,极峰还要苦攀爬。 第四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诗海无涯苦作舟,仄平韵里孕风流。谦虚勤奋高楼上,更有高楼在上头。 第五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去岁中秋学友逢,诚心祝愿感情浓。今年相约重新聚,可惜中秋无友踪。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前年网络遇伊人,作赋谈诗联系频。今日空间多走访,一天不见似三

春。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无虑儿时自在闲,上学习字总觉难。如今已过三十后,才懂当年日子甜。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好汉空提往日骄,风云叱咤任逍遥。只今唯有英雄气,坐看新人来弄潮。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四十不惑正当年,工作家庭随愿还。好友同学如相问,多亏往日遇师贤!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绵绵白绢铺原野,素裹银装天地间,借问梅花何作伍,白郎不嫁再无攀。 ( 白郎——指雪)。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好诗妙对网屏栽,词友诗朋喜乐哉。试问空间题字客,几人不是爱文才。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 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儿女求知接送忙,供应高校费饥荒。何年操就儿孙事,高枕无忧福寿康。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学生毕业觅差忙,父母无权心脑伤。鸿雁不知何处去,欲流心泪费思量。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福高高二12班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不是指近代的诗。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有了格律依据,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因此,近体诗一出现,由于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就得到历代诗歌的承认,并不因为受格律约束而扬弃不用。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纪初、中期)已发展到完备时期。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不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字一句的和七字一句的两种体裁。诗句的每一字称一言。五个字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律和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①字句上的区别: 古体诗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从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于七字以上一句的,称杂言古诗。有时由于杂言古诗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习惯上把杂言古诗也算在“七言古诗”这一类,如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类。至于少数三字一句的和六字一句的古体诗,都分别称为三言诗和六言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再就组成一首诗的句数来看:古体诗最短的,一首诗只有两句;另有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十多句到百句以上的;其中最长的有传说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是流传到现在的最长的一首诗。而近体诗的绝句诗则限定为四句,律诗限定为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②用韵上的区别 古体诗的用韵,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全首诗既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二,一首诗中每句都可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三,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用韵;四,诗中可以用邻韵。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 从上述情况来看,古体诗在用韵上是比较自由的。相反,近体诗用韵的规矩却很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等等。 ③平仄安排和对仗方面的区别 近体诗在一句中和句子间的平仄声字安排上,有许多讲究;近体诗中的律诗,还要讲究对仗。对仗句中必须平仄相对(见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常见定式)。可是这些规矩,在古体诗中都不存在。 古体诗也没有因近体诗出现而受到影响。因为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又不限句数,可以

5.七绝十二种写法

七绝十二种写法 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无风无雨少骄阳,林木森森草带香。 绿水青山看不足,老牛野岸自徜徉。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雨过晴空雾气流,山前草木绿幽幽。 却看春水欲齐岸,只待渔人好放舟。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群峰无语立斜阳,十里稻花风自香。 若问桃源何处洞,渔舟无路到山乡。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与君携手正清秋,秀水青山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秀水青山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小舟摇过绿杨村,雾气迷蒙野色昏。 好借山头半轮月,照人千里到家门。 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虹桥耸立薄云天,两岸疏林带晓烟。

落尽杨花春欲暮,一河碧浪荡孤船。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清歌一曲动纤尘,阵阵荷香曙色新。 今日莲花开又艳,湖滨不见去年人。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春山草木自芳菲,碧浪清波映落晖。 网罢东湖舱已满,何人沽酒待船归。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春在人间空寂寥,落英池畔自潇潇。 疏林曲岸横塘路,记得当年过短桥。 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肃穆层林路纵横,寒荆白露晓风轻。 秋来且向空山走,红叶清溪照眼明。 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袅袅凉风正仲秋,蒙蒙轻雾白蘋洲。 清河流水孤篷过,曲岸飞歌吊脚楼。

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诗经典十首

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诗经典十首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是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诗经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贾生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雨寄北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霜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寄令狐郎中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为有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瑶池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柳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嫦娥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无题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咏史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五言绝句大全

秋浦歌 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玉阶怨 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李白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前出塞 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绝句 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山中 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 唐王维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洛中访袁拾遗 唐孟浩然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白居易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嘲桃 唐李商隐无赖夭桃面, 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 却似笑春风。 咏风 唐虞世南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蝉 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田上 唐崔道融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 东方殊未明。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霞 唐王周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聂夷中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听筝 唐李端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顾, 时时误拂弦。 剑客 唐贾岛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七言绝句写作的56法

七言绝句写作的56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

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