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评价模式和应用策略研究_武文婷

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评价模式和应用策略研究_武文婷

133

院校风采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s

总第193期 2009 05

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评价模式和应用策略研究

Landscape Evaluation Pattern and its Application Strategy Research Based on Public Point of View

武文婷 Wu Wenting

内容摘要:景观的主要受益者、使用者、欣赏者是普通公众,公众评价是景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景观的相关评价目前主要源自专家评价,缺乏公众评价的深入研究。本文探讨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环境评价和景观方案评价的主要模式、限制因素及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景观、公众评价、模式、策略

城市景观的发展正在经历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景观的主要受益者、使用者、欣赏者是普通公众,公众评价逐渐成为景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景观的相关评价目前主要源自专家评价,缺乏公众评价的深入研究[1]。景观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将大大增加景观审批和管理的透明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有助于减少失误,增强方案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合理性[2],并可以监督规划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3]。公众评价采纳的过程也体现了景观评价工作和有关部门对公众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景观意识。

公众参与景观评价主要包括已建成的景观实景评价和规划设计的景观方案评价两个方面。

一、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实景评价模式1.行为主义模式

注重研究外显行为,认为只有可观察的行为才是客观的,研究时大多利用观察法来收集人的行为信息,大量利用标准化或开放式的问卷了解环境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和规律。方法有活动日志分析法、行为地图、形迹分析图、行为或活动分类记录表、景观使用行为核查表等。理论依据是刺激—反应模式,并具有重视心物关系的特色,重视研究物质环境要素的刺激反应及其复杂性。这一模式在我国有较广泛的影响,许多实态调查都以使用行为调查评价为中心。行为主义方法得到的数据虽然客观、可靠,且易于量化分析,但无法全面完整地认识环境使用者内在需求与景观

态度,作为一个完整的评价研究方法,它

仍有许多局限性,并过于偏向决定论,所以也就无法全面地评价景观实景。2.心理认知模式

重视对使用者心理内驱力的研究,认为使用者的内在需求以及他们对景观环境的态度和心理感受影响着景观环境取向与行为方式。信息论的观点对心理认知理论影响很深,比较重视对环境认知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例如林奇的认知地图方法和意象研究法,不重视认知的内在心理机制,更关心的是景观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并由此形成满意、舒适、喜爱等心理特征,并将心理模式与设计环境联系起来。此模式以实证方法为主导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诸如心理测验法、结构主义法、模拟法、口语报告法等综合法。由于理论基础广泛,这一模式越来越成为景观实景公众评价的主要模式,使得使用者主观心理结构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这一取向对心理环境认知结构的研究仍未能圆满解决主客观关系问题。3.社会性模式

重视社会因素对人群主观环境取向的影响,从大范围的社会环境背景出发去研

究环境对象。社会经济地位、私密性、领域性、邻里关系、社会气氛、生活方式、家庭及家庭活力及社区管理等都是这类研究的中心议题和景观评价的主导因素。在理论上以纽曼对空间私密性、领域性和防卫性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物质环境的社会功能一度被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社区社会气氛的评价也是西方早期景观实景评价的主题之一。此模式在方法学上吸收了不少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倾向调查法、田野研究模式、社会公听法、社会实验和文档研究法等,能够较好地把握人工环境的社会特性,并从“社会性动物的人”这一理念去理解使用者的群体互动,很有唯物辩证法的意味,但它也有过于重视场所内容属性而忽视对景观物质要素全面分析的局限。4.现象学整体评价模式

强调使用者在景观评价中的主观作用。它把景观实景评价看作是主体文化、情趣和生活经验与期望的外在表现,重视研究景观环境对使用者的生活意义,关注人们对环境物质状况的整体知觉,着重探索人们对环境的直觉见解。格式塔的心理

1.景观方案评价对象示例

2.景观实景评价对象示例

1-1

院校风采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s

134

总第193期 2009 05

*基金项目:杭州市社科联课题(D08SH05)。

注释:

[1]李清龙、张焕祯、王路光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4.1。

[2]陆雍森:《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2,第120-165页。[3]赵秀敏、王竹、石坚韧:“建成环境评价在多方参与型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江南大学学报》,2005.3。[4]同[2]。

[5]李冬环、傅鸣、刘丹丹:“城市景观规划中公众参与途径的实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6]梁乔、胡绍学:“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环境的质量评析”,《建筑学报》,

2007.6。

武文婷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场论”、勒温的行为函数等都是这类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是一种“客观+主观”的整体观察法,注重研究者个人的直觉作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把握不好就有偏离唯物主义的倾向。此模式带有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色彩,并重视意义和“场所精神”的实现,一般不预设评价因素,而注意把握“人—环境”系统的非确定性状态,所以它对研究者的经验要求非常高。5.综合绩效模式

是一种带有管理倾向的景观环境评价模式,追求景观环境的综合效益,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是美国环境评价中较有影响的取向之一,倾向于将评价作为一种对景观环境的技术检验过程和运行管理工具来看待[4],在评价中较重视综合指标的考察,把环境的综合性能视为第一因素,着重于考察客观物质环境和设备运行状况。在理论假设上,它倾向于将客观指标综合起来考虑,认为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才是好的环境,并多以客观标准作为最后评价的判据。这一模式不重视个体和群体心理的文化差异,在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需求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并未能从一个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景观环境,它并不以心理需求为评价标准,有较强的环境决定论取向。

二、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方案评价模式1.信息传播和公示式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实地展示等传播媒介和场所发布信息,介绍项目背景资料,让公众发表看法和质疑,清楚项目建设的目的和目标要求,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能及时根据公众的意见调整方案,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这种方法较简便易行,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但一些公示容易沦为形式主义。2.咨询座谈式

政府相关部门和规划项目的设计实施单位召开公众座谈会。请与会代表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建议等, 建设单位听取意见并在方案中做出合理的调整。3.代表参与式

在景观规划设计和方案审查过程中,可以让公众选出代表直接参与到设计,使

设计者真正了解公众所需,及时调整方案,加快设计进度,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4.听证式

建设单位介绍项目情况,政府和专家等向公众提供法律和专业知识咨询,包括公众和政府、景观单位、专家之间的意见交流。听证会有利于及时交流和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缺点是参加的人数有限并且费用较大。5.问卷调查式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景观所在区域公众介绍景观项目概括,了解公众对项目的关心程度和所持态度,以及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听取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使项目的设计和管理更加合理和完善。

三、基于公众角度的景观评价模式应用策略

1.公众评价模式的限制因素

基于公众角度的多种景观评价模式对设计方案和物质环境的态度以及主客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它们各自既有优点又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且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主观限制因素包括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公众参与的程度存在地区差异[5]、公众自身水平有待提升、委托人和管理者的素质、设计师的认识和参与程度等。客观限制因素包括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公众参与渠道不够畅通、形式单一、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评价研究本身的不确定因素、参与对象选取不合理、参与形式双向性差、调查内容设置不科学、意见整理分析方法不完善及公众参与时段滞后等,从而影响公众评价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众参与往往流于形式。

2.应用策略

组合模式策略:基于公众角度的多种景观评价模式的区别和不足是相对的,各模式之间是互补的,通过组合模式的多样化评价,多种模式间相互交叉,综合形成新模式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将会大大提高公众参与景观评价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主观提升策略: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在进行公众参与时创造较好的参与条件和鼓励机制,重视增强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中的公众意识。不能把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形式和过场,在规划编制、决策和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与社会公众交流探讨,敢于采纳不同意见,多方论证、谨慎决策,提高规划决策和环境管理的水平。

客观改进策略:在公众范围、背景及人数确定等方面力求合理,增强公众的代表性。信息发布、信息反馈、信息交流尽可能保证双向交流的顺利进行。调查内容设置应体现项目的自身特点、语言表达符合公众口味、并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技巧性[6],增强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科学性。保障公众评价的权利,制定公众参与景观评价的技术规范,多方位多层次地激励公众参与景观评价。此外,保障公众参与贯穿评价工作的始终,避免时段滞后现象的发生。

结语

公众评价是景观环境和景观方案评价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尽管我国景观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一些不太规范的问题,但此项工作已受到一定重视。景观评价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相关学科理念和新思潮的影响,加上实践中不同的应用目的,形成了公众评价的多种模式。分析不同的评价模式与限制因素,提出和实施相应的改善策略,可以提高景观评价中公众评价的有效性,并在评价活动中提高全民族的景观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