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大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大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大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大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张宝一1,2

1.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

2.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武汉 430074

摘要: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目标宏大、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已经从传统地球科学发展成为“大地球科学”。作为“大地球科学”的地球系统科学要以大科学思维方式来指导学科的发展,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知识准备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大科学思维方式

Big Earth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ESS)

Zhang Baoyi1,2

1.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1

2. Wuhan Zondy Cyber-Tech Co., Ltd., Wuhan 430071

Abstract: Difference with traditional earth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faced more complex problems and needed more money.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should be guided by big scientific mode of thinking to reach a harmonization between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Big Earth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Earth System, Big Scientific Mode of Thinking.

1.概述

地球科学现在正处于飞跃的、突破的阶段,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以系统科学的高度相互结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ESS(Earth System Science),地球系统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从业人员以及组织形式和规模等诸方面与传统地球科学相比具有许多全新的特色和更高的层次,已经从近代的“小地球科学”发展到了今天的“大地球科学”。1963年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对于“大科学”概念作了明确阐述。他指出:“现代科学不仅硬件如此光辉不朽,堪与金字塔和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相媲美,且用于科学事业人力物力的国家支出也骤然使科学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1]。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地球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也需要在“大科学”的指导下来完成,原来“小科学”时代下的研究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

当前,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暧、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困扰着人们,也是地球科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科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层圈或子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也只有作为“大地球科学”的地球系统科学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科学家认为,19世纪地球科学的突破在于进化论,20世纪地球科学的突破在于板块构造,21世纪地球科学的突破在于地球系统变化的理论。

2.“大地球科学”的产生

作为“大地球科学”的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取决于地球科学、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三大背景和挑战,主要是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传统地球科学的成熟以及对地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推动的[2]。尤其是“3S”技术的突飞猛进开阔了人类的眼界,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能力,“上天、入地、下海、探极”,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大科学研究的舞台愈加宽阔。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3],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知识准备与技术支持。

众所周知,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以其自身的规律造就并主宰着地球上的生灵。今天,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到“全球影响”的时代。人类工业活动和日常生活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导致CO2等痕量气体排入大气,其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全球增暖。人口爆炸,城市扩张,森林、草地被垦殖为农田,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造成植被破坏、生物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引发气候异常。这就迫使人们必须首先认识地球系统本身是如何工作的,全球变化的自然和人为触发机制是什么,从而规范、控制和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建设一个富裕、健康、安全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各传统地球科学学科自身的成熟性促进了各学科之间基本关系和相互依赖的认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科学、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已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独立学科体系。事实上,地球系统各层圈本来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一层圈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其它层圈不同时空尺度过程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任一层圈的结构、功能和行为都是地球系统在局部的反映,层圈行为的耦合产生了系统的新行为,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地球科学研究必须从复杂系统的科学理论出发,站在综合分析的高度上,揭示地球系统的演变机理,从而为环境预测服务。

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行为进行长期、立体监测的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收集、处理、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庞大信息,发展复杂的地球系统的数学模式提供了工具。因此,地球系统科学是传统地球科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开展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新的思维方法[4],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以系统科学的高度相结合成为“大地球科学”。

3.“大地球科学”的基本特征

作为“大地球科学”的地球系统科学是科研难度大,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庞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依赖国际间的技术与资金资助的知识巨系统。由于地球科学有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已不是单个国家可以实现的,而需要许多国家联合攻关。因此,建立国际性研究计划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重大科学问题新的组织需要,如以全球环境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C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力影响研究计划(HDP)”、“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ONDP)”、“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等[5]。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得科研经费日益庞大,资金的筹措已逐渐从单一的国家投入转为多国共同投入。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目标宏大的“大地球科学”,不仅需要科学共同

体内部科技工作者有组织、有分工的协作,而且需要政府、大企业的经费支持,单靠传统科研所进行的个人资助已无可能[6]。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是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旨在研究包括自地核到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各层圈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机理,从而要求地球科学必须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并建立全球环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使社会、经济在下一个世纪保持持续发展[5]。科学家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组元或子系统——主要是地核、地幔、土壤-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完成像这样高难度的浩大工程,没有不同学科领域、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没有大科学思想的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4.“大科学思维方式”指导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广东社科院的王经纶研究员(2004)提出了“大科学思维方式”的概念,就是按照科学自身的整体联系和大一统格局思考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揭示主导性学科在相关学科群中核心和带动作用的、同时揭示知识与经济发展关联的思维方式[7],大科学思维方式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传统地球科学各学科(或科学)、各领域的全覆盖性。大科学思维方式是根据一个科研项目、一个科研课题的需要而安排相关的学科(或科学)、领域参与研究和开发的,其间参与研究、开发的学科(或科学)、领域没有隶属哪一部类的区别,只有从哪一学科(或科学)、领域的视角进行探索的区分。在以传统学科分化研究为主的基础上,地球系统科学更应该强调“系统论”的整体性研究思维,即把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个行星来认识,研究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的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学。因此,多学科和多层圈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大特征[5]。

第二,传统地球科学各学科(或科学)、各领域间的大交叉性。学科设置是客观存在,是划分不同研究、教学领域和组织管理的一种框架,是为了反映自然界的内在秩序,而实际上自然界并没有学科界线。为了取得实质性进展,某一学科的专家面临从其它学科吸取知识的需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了某一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以整体系统的观念认识地球,强化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已成为21世纪初地球科学发展的主题。而且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学科交织的深度,某一学科“单干”的时代已经过去。边缘学科及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8]。

第三,资源的大协作性。资源包括科研科技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以及财政能力资源等;协作包括国家之间的、研究开发机构之间的和科研科技人员之间的等层次的协作。由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大尺度、综合性的特点,一些重大的地球科学研究的突破,已不是个别的科学团体、个别的国家可以实现的,必须要联合多个分支学科、多个科学团体、多个科研机构,组成科学研究的群体架构才能获得成功,甚至多个国家共同攻关,因此出现了地球科学新的组织形式,即建立国际性合作的研究计划[5]。

5.结论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担当着满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对地球科学的知识需求的重大责任,因此必须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以“大科学”的思维方式,组织多学科的科学家开展长期研究,引导交叉学科健康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使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D?普赖斯(美). 小科学,大科学[M]. 世界科学出版社. 1982.

[2]陈泮勤. 一个新的国际前沿科学计划[J]. 第四纪研究. 1990,(1): 68-75.

[3]毕思文. 地球系统科学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19(3): 504-514.

[4]陈泮勤.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6): 974-979.

[5]毕思文. 地球系统科学——21世纪地球科学前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J]. 地质通报. 2003,

22(8): 601-612.

[6]王珏. 科学建制的类型及其伦理样态[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5): 29-32.

[7]王经纶. 确立高新科技时代大科学思维方式的设想[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0(6):

694-700.

[8]柴育成. 浅议学科交叉与地球系统科学[J]. 地学前缘. 2002, 9(3):2-4.

数字地球题目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数字地球? 简单地说,数字地球指地球数字化或信息化技术实现系统,或数字化、信息化的地球虚拟系统; 形象地说,数字地球指地球经过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技术系统。 2.什么是元数据? 答案:元数据最本质、最抽象的定义为(关于数据的数据)。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纪录等功能。 3.解释什么是OLTP?主要应在什么场合? 定义: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也称为面向交易的处理系统,其基本特征是顾客的原始数据可以立即传送到计算中心进行处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处理结果 应用: 1、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面向操作人员、支持日常操作,面向应用、事物驱动 2、记录来自销售点终端或通过网站输入的订单。 3、当库存量降到指定级别时,订购更多的货物。 4、在制造厂中将零部件组装为成品时对零部件进行跟踪。 5、记录雇员数据。 4解释什么是OLAP?主要应用在什么场合? 定义: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是一类软件技术,它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可使决策者通过对信息的多种观察角度进行快速、一致和交互的存取,以获得对信息的深入理解。 应用:1、面向决策人员、支持管理需要,面向分析、分析驱动 2、处理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等重要的决策信息 5什么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系统(dss)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数据仓库研究和解决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数据仓库的特征在于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 6.简述时间、空间、辐射、光谱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一个像元对应地面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边长就是空间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就是色彩量化及,一个黑白图像,辐射分辨率好比是2及,黑灰白就是3及。 光谱分辨率:遥感有好多波段,波段间距就是光谱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和辐射分辨率会差一点 7.什么是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人地(地理环境)关系系统,它体现人与人、地与地、人与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系统有政府、企业、市民、地理环境等,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子系统构成。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1.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信息技术)学科教案 使用日期:说明:内容用5号宋体字打印。 课 题 1.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数据科学,体验大数据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感受大数据的价值。 2. 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实践操作,感受大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到大数据安全问题,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一、情景导入 学生上网亲自体验百度地图带给我们的海量数据: 1.了解松原市当前的实时路况 2.了解66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 3.体验从查干湖机场到前郭五中的路线方案 引出问题:百度地图是怎么提供数据和信息的?由此导入本节课题。 二、新课讲授 1. 介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数据科学工作角色,让学生了解近年来各 高校的录取分数(目的是让学生对此专业有所了解并意识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2.知识探究 学生上网搜索以下四个问题,并将搜索结果保存到Word或记事本中。 (1).什么是数据科学? (2).什么是大数据? (3).大数据的特征有那些? (4).大数据技术包括哪些技术? 以小组方式汇报以上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师生共同探讨举例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感受大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提升 1、(1)通行大数据行程卡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2)在我国很多城市共享单车成为解决短距离出行不便问题的新选择。试分析这个典型的“互 联网+”应用中,大数据的采集是如何实现的,又是如何存储和传输的? 2、数据资讯:央视点名在线旅游大数据杀熟:10月1日起明令禁止(让学生对当前的前沿问题有 所了解) 四、作业 大数据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教学重点:认识大数据,感受大数据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大数据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体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等 板 书 设 计 1.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一、数据科学: 二、大数据: 1.特征: 2.包括的技术: 3.实际应用 三、数据安全 四、作业 五、总结(思维导图)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百度地图”带给我们的海量数据,感受大数据时代的便捷生活, 深刻体会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知识探究环节让学生对大数据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 技术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提升环节通过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实例去了解大数据的技术原 理,同时让学生对当前的大数据的安全有所了解,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授 课 教 师 : 授 课 班 级 :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习题

经纬网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的是赤道的长度。 二、纬线和经线: 3、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4、经纬线的特征比较: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纬线圆不相等东西方向 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方向 三、纬度和经度 5、赤道是0度纬线,是最长的纬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代号“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代号“S”表示,从赤道向南北各有90度。 6、纬度变化规律是:北纬向北越来越大,南纬向南越来越大。0°——30°是低_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 7、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代号“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代号“W”表示。经度变化规律是:东经向东越来越大,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四、半球的划分 8、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9、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与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与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10、在地球仪上画经纬网的目的是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例3、如图,如果图中P点的地理坐标为(0°,130°W),且F点在G点的西北方向,则H 点的地理坐标为() A(23.5°S,40°E)B(23.5°N,40°W)C(23.5°S,140°E)D(23.5°N,140°E) 读世界某国家地理位置图,回答下题。 1.图中甲国的半球位置是()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公布名数字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项目面向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前沿以及国家对空间信息的重大需求,通过承担国家863、中科院等科研项目,创建了国际第一个数字地球科学平台。该平台将数据密集型高性能计算与地球空间信息高精度反演进行集成创新,突破了多源长时序遥感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及归一化处理、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高效汇聚、地学模型自动匹配调度、PB级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以遥感数据为核心的地球科学数据一体化综合分析与多领域应用,引领了数字地球科学及其在全球变化空间观测、重大地震灾害遥感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科技创新内容如下: 1.数据密集型高性能地学计算关键技术 突破了网络环境下PB级数据的存储与按需服务、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高效汇聚、网格节点自动构建、地学模型自动匹配调度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存储-计算-服务”一体化集成平台,为各要素数据的快速汇集、模拟、分析和服务提供计算环境。 2.空间数据综合分析与可视化模拟关键技术 突破了卫星遥感成像组网规划与快速处理、长时序遥感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及归一化、多源信息融合与数据同化、空间数据共享与信息发布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信息反演-多维呈现-网络发布的技术集成,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多领域应用提供了模型方法和运行环境。 3.全球环境变化的空间观测方法体系与应用系统 依托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实现了多尺度、全谱段、长时序、异构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计算,建立了地表要素高精度遥感反演与环境信息模拟模型,揭示了典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时空特性,支撑了以青藏高原、环渤海地区为重点的全球变化研究。 4.重大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应用系统 依托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突破了灾情遥感动态监测、精确模拟、快速评估与预测预警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海量灾情遥感数据产品的准实时共享和灾情信息的快速通报,在汶川、玉树、芦山等重大地震灾害中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主要技术指标: 1.研发集成了33个异构数据库、371个处理模型,支持7*24小时的100TB空间数据 服务和万人在线,可检索数据500余万条,数据量大于1PB。 2.具备30颗以上卫星成像组网规划、100种以上遥感载荷数据处理能力;复杂地 学场景(1000万以上不规则三角面)的三维渲染速度快于60帧/秒,模拟量测精度达 96%。 3.遥感反演全球变化敏感因子多于29类,15种专题产品实现全球覆盖。实现光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大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工程师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规划、应用和科学管理决策方法,具有大数据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能力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财经政务部门、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处理、服务、应用和研究工作,亦可从事各行业大数据系统集成、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交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以培养面向大数据工程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兼顾交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事大数据项目设计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高级复合、创新型卓越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个新专业,首先,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地区对于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否有一定的需求;其次,需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岗位需要何种技能,把大数据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弄清楚,列出岗位技能清单,将技能清单转化为课程清单,明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细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本专业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与数据推荐等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 由于大数据涵盖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如下三类关键人才队伍建设: (1)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编程能力,尤其表现在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方面; (2)精通处理大数据分析的人才;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类人才,以适应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大数据技术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我们通过典型的算法展示、算法实现结合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专业实验教学由理论到应用、涵盖原理验证、综合应用及全方位实验的体系。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专业拓展模块——技能考证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大数据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如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大数据系统运维工程师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必须实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策略,将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学习是一种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比较快捷的方式,4年内你派出20余人次国内外高校、大数据企业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4年内拟引进企业大数据工程师4人。 (四)实践平台与科学研究建设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2018年,我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将首次招生,招生规模预计为60人左右。该专业依托湖北大学与中科曙光共建的“大数据学院”,借助双方共同投入2000万构建的大数据专业实验室,与中科曙光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思维及分析应用技术、具有将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能够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统计部门、税务海关、公司企业以及金融保险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可视化以及大数据决策等工作,或继续攻读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专业代码:08090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数学、人文与专业素养,较全面掌握数据科学专业方向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具有较强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与展示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金融、贸易、商务等行业从事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可视化以及大数据决策等工作,能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动大数据在相关行业的应用创新的应用型数据科学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掌握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大数据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如下具体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基础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科学技术问题。 2. 问题分析:具有解决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具备对复杂工程项目问题进行科学识别和提炼、定义和表达、技术分析和测试及运维管理的能

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测试卷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单项选择题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①位于西半球B.②位于低纬度 C.③位于大西洋D.④位于南温带 (·浙江模拟)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无法比较 4.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区域海面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读下图,回答5~6题。 5.在①点东南方向的是( ) A.④B.② C.③D.⑤ 6.从①到②最短距离的路径方向是( ) A.先向西南后西北 B.先向东南后东北 C.先向正南后正北 D.一直向东南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D.西北方

8.A城市到D城市的距离约为( ) A.4200千米B.5200千米 C.72000千米D.8200千米 下图为地球星瓣图,图中a点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9~10题。 9.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图中的( ) A.b点B.c点 C.d点D.e点 10.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A.0°向西至20°W B.20°W向西至90°W C.90°W向东至90°E D.20°W向东至90°E 读两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飞机从乙地沿着最近距离飞往甲地,其方向是( ) A.由西北向东南B.由西南向东北 C.由东北向西南D.由东向西 12.图示区域( ) ①甲城市临大西洋,乙城市临太平洋②东、西半球位置不同③甲、乙两城市沿海海域的洋流流向不可能大致相同④甲城市所在区域实际范围比乙城市大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二、综合题 13.读“局部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地以地轴、赤道和地心为对称轴(或中心)的对称点。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位于温带的有____________。 (3)甲位于乙的________方向,丙位于甲的________方向,某飞机由甲沿最短航线以每小时1110千米速度飞往乙,飞行方向是________,其飞行时间____________2小时(>、=或<)。 14.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中、低)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 (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 答案 1.D根据题干信息知乙地位于(30°N,135°W),据此读图可得出结论。 2.C在读出四地地理位置的前提下,结合已有知识确定答案。 3.B4.B第3题,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南北半球相反,但纬度相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课堂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球仪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点的位置是(110°E,10°S) B.④点的位置是(40°N,100°E) C.⑥点的位置是(135°W,70°N) D.⑧点的位置是(100°E,50°N) 解析:②、⑥、⑧的地理位置分别是(110°W,10°S)、(135°E,70°N)、(100°W,50°N)。 答案:B 2.下列关于两点之间相对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点在②点的东北方向 B.②点在④点的西南方向 C.⑤点在⑥点的正南方向 D.⑦点在⑧点的东北方向 解析:运用劣弧定向法,②点在④点的东南方向、⑤点在⑥点的正北方向、⑦点在⑧点的西北方向。 答案:A (2017·太原五中考试)右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虚线AS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分别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甲地地方时为() A.7日21时B.6日9时 C.6日21时D.7日9时

4.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S 线为晨线 B .B C 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C .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 D .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 解析:第3题,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分别是0时经线和180°经线,AS 为晨昏线,所以D 点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从图中可以看出D 点与图中左侧日期界线的经度差为45°,所以该日期界线不可能是0时经线,即左侧日期界线为180°经线,右侧日期界线即BC 线为0时经线。甲地位于BC 线以西45°,所以其地方时为21时。又因甲地位于0时经线以西,其所在日期应为旧的一天,即6日,所以甲地地方时为6日21时。第4题,BC 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经线,B 项错;AS 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BC 线以西90°,D 地的地方时是18点,AS 线是昏线,A 项错;赤道上西半球白昼的范围为160°E 向东过180°再向东到135°W ,共65°的范围,西半球黑夜是115°的范围,C 项错;西半球白昼的范围为160°E 向东过180°再向东到135°W ,共65°的范围,所以东半球白昼范围115°,之比是115∶65即23∶13,D 项正确。 答案:3.C 4.D 5.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A 、B 两地均处在30°N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 点看到的北极星的倾角为________;连续两次在此看到北极星高度最大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__。 (2)图中A 、B 、C 、N 四点: ①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②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3)图中NCS ︵ 线是________(晨线或昏线),从B 水平运动到N 的物体会向________(东或西)偏转。 (4)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国际标准时间为________。 (5)该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占全球( ) A .一半多 B .少于一半 C .恰好一半 D .没有任何地方 解析:第(1)题,北极星的倾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连续两次在此看到北极星高度最大的时间间隔为1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第(2)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即A =B =C >N ;自转线速度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得出C >A =B >N 。第(3)题,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判断NCS ︵ 线为晨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第(4)题,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应表示二分日的光照图。此时NCS ︵ 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则0°经线时间(即国际标准时)为8时,北京时间为120°E 经线的地方时为16时。第(5)题,北京时间为16时,则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为:120°W ――→东 180°,占全球的

2020最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学排名

2020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学排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2016年我国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0910T,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理学,修业年限为四年,课程教学体系涵盖了大数据的发现、处理、运算、应用等核心理论与技术,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大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开设概况: 2016年2月16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6〕2号),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有新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大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体包括:掌握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与数据工程实施的基本能力,掌握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规划、应用、管理及决策方法,具有大数据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卓越人才。 主要课程: 课程教学体系涵盖了大数据的发现、处理、运算、应用等核心理论与技术,具体课程包括:大数据概论、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基础、Python程序设计、统计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方法、多媒体信息处理、数据可视化技术、智能计算技术、分布式与并行计算、云计算与数据安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 分析类岗位: 分析类工程师。使用统计模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及其他方法,进行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构建行业数据分析模型,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客户需求。 算法工程师。大数据方向,和专业工程师一起从系统应用的角度,利用数据挖掘/统计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人工智能方向,根据人工智能产品

《地球信息科学》作业3 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学院2014年秋季离线作业 《地球信息科学》试卷3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C A. 几何数据 B.关系数据 C.属性数据 D.统计数据A 2.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B. 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3.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表示点、线、面地理实体的数据结构是: A A. 矢量结构 B.栅格结构 C.拓扑结构 D. 多边形结构 4.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B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C.改变栅格形状 D.减少栅格总数 5.对同一幅地图而言,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A A.图形精度高 B.图形精度低 C.图形精度相当 D.无法比较 6.在GIS中组织属性数据,应用较多的数据库模型是: A A.关系模型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D.混合模型 7.在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之间存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D A.数据编辑B.数据压缩C.数据变换D.数据处理 8.GIS设计中系统分析的核心是: B A.需求分析B.可行性分析C.业务调查D.逻辑分析 9.GIS的系统设计,一般根据设计原理采用的设计方法是:A A.结构化方法B.概念化方法C.物理化方法D.数据流程设计10.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 C A. 几何数据 B.关系数据 C.属性数据 D.统计数据 11.解决道路拓宽中拆迁指标的计算问题,可应用的空间分析方法是:A A.缓冲区分析 B.包含分析 C.网络分析 D.最短路径分析12.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B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掌握数据科学专业方向所需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经济、金融等相关行业知识背景,具备较强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技术和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数据科学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金融、贸易、商务等行业的大数据分析,能利用数据科学方法开展商务流通大数据应用、金融大数据应用,能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动大数据在相关行业的应用创新。 二、培养规格及标准 ⒈知识结构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通识教育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哲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文化历史与国际视野等; (2)基础知识:数据科学导论、数学分析、线性代数A、概率论A、数理统计、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等; (3)专业知识:大数据探索性分析、最优化方法、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计算统计、应用回归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文本挖掘、算法导论等; (4)相关专业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商务大数据案例分析、金融数据风险建模、运筹学、管理学、博弈论等; 具体课程设置详见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⒉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大数据技术,培养比较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思维; (2)掌握数据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具有大数据采集和数据挖掘的技术,具备解决涉及大数据问题的能力; (3)掌握系统的经济、金融等方面的行业知识,具有运用数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熟练运用专业英语能力。能阅读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方面的专业外文文献,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数理统计分析能力,掌握丰富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熟悉常见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环境,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经济、金融、管理、物流、商务等领域的数据分析工作,面向行业、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专业要求 1.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经济贸易和金融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具有扎实的数理统计与分析的基础。 4.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建模的能力。 5.熟悉常见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环境,并具备较强的开发能力。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 三、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所应取得的最低总学分为173学分,其中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 1.课程学分为145学分

2.暑期学校课程 要求修读不少于2门暑期学校课程。 ⑴学生必须完成学校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相应学分。 ⑵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计算规则:社会实践50学时计1学分;专业实习30学时计1学分;毕业论文20学时计1学分。 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四、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要求(专业入门课程) 五、主要课程1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办法》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要求主要课程平均积点达到2.0.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考核 学生成绩考核严格按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前身(管理科学)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本专业面向工业大数据、商业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政府政务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大数据等不同行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基础、基于统计与优化的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基于专业化行业知识的数据应用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未来能够立足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不同行业、具备较强可塑性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决策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1)面向特定行业需求,从事数据采集、分析和建模工作,进而提供管理决策支持的数据分析师;(2)面向不同行业需求和数据现状,从事个性化的数据应用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进而实现业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数据科学家。毕业时颁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经大数据管理) —2016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 本专业依托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强化学科交叉,采用“厚基础、重工程、深融通、精方向”的培养模式,培养既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系统分析与集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熟悉财经领域的组织与运营模式、理解财经领域业务流程及业务逻辑,能胜任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财经领域从事数据分析与解读、数据挖掘、产品运营策划与咨询、数据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决策支持等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卓越工程应用型人才。毕业时颁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经大数据管理)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智能)专业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 通过修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具有先进

区域地理地球与地图导学案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 第一节地球 一、【学习目标】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一、预习导学 (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2.经度和纬度

3.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10° 20° 30° 40° 50° 10° 20° 30° 40°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 经线向东至东经 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 经线向西至东经 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三)、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 二、案例探究1:定位 以常见经纬网图来理解经纬网的组成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如上图中A 点为(23°26′N,70°E),B 点为(23°26′N,135°W),C 点为(66°34′S,45°W)。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 0180 90 90 北北北北北北北北 E W

数字地球导论

数字地球导论论文 ——浅谈数字地球、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 教师:苗放 学号:201005090227 姓名:徐云凤 班级:10级空间二班

既然要浅谈数字地球、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以及对数据科学、数据产业的认识,那么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数字地球,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数据科学以及什么是数据产业。 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在接下来对数字地球的只管实例解释中可以发现,戈尔德数字地球学是关于地球、全方位的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期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智慧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 大数据:或者称为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大的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以有效的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贵弄的并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存储系统。 介绍完数字地球,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大数据,,接下来就来浅谈一下数字地球、智慧地球认识。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3.0(信息港是1.0,数字城市是2.0),是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把物联网作为第五基础设施,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一种基础设施高端、管理服务高效、产业生机勃勃、环境智慧友好、未来特质明显的新型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是一脉相承的,是从数字城市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一定充分利用数字城市的已有基础和资源,实现优化升级、节省资源,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和理念的智慧。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都是美国的舶来品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通识导论》题库及答案-2019年温州市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1.数据科学的三大支柱与五大要素是什么? 答:数据科学的三大主要支柱为: Datalogy (数据学):对应数据管理 (Data management) Analytics (分析学):对应统计方法 (Statistical method) Algorithmics (算法学):对应算法方法 (Algorithmic method) 数据科学的五大要素: A-SATA模型 分析思维 (Analytical Thinking) 统计模型 (Statistical Model) 算法计算 (Algorithmic Computing) 数据技术 (Data Technology) 综合应用 (Application) 2.如何辨证看待“大数据”中的“大”和“数据”的关系? 字面理解 Large、vast和big都可以用于形容大小 Big更强调的是相对大小的大,是抽象意义上的大 大数据是抽象的大,是思维方式上的转变 量变带来质变,思维方式,方法论都应该和以往不同 计算机并不能很好解决人工智能中的诸多问题,利用大数据突破性解决了,其核心问题变成了数据问题。 3.怎么理解科学的范式?今天如何利用这些科学范式? 科学的范式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第一范式:经验科学 第二范式:理论科学 第三范式:计算科学 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 今天,是数据科学,统一于理论、实验和模拟 4.从人类整个文明的尺度上看,IT和DT对人类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 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正在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大数据驱动的DT时代 由数据驱动的世界观 大数据重新定义商业新模式 大数据重新定义研发新路径 大数据重新定义企业新思维 5.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告诉我们: 数据思维:讲故事→数据说话 总体思维:样本数据→全局数据 容错思维:精确性→混杂性、不确定性 相关思维:因果关系→相关关系 智能思维:人→人机协同(人 + 人工智能) 6.请列举出六大典型思维方式; 直线思维、逆向思维、跳跃思维、归纳思维、并行思维、科学思维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第17卷 第1期 2001年3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F ujia n T eacher s U niv er sity (N atural Science )V ol.17 N o.1M ar.2001文章编号:1000-5277(2001)01-0099-04 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陈逢珍,林志垒,林文鹏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论述了传统模拟地图的特点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对地图学的挑战以及数 字地球的到来对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的挑战. 关键词:传统模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中图分类号:P 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造卫星的出现及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革命的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人类社会,也冲击着历史悠久的地图学.空间信息的表达和传输由地图—GIS —数字地球,经历了五千多年,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本文从三个层次剖析数字地球的到来对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传统模拟地图 传统模拟地图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功能逐渐完善.传统模拟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信息传输的工具,是地理环境的形象符号模型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长期以来,它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广泛应用在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人们不仅将采集的地理信息用图型符号存储在地图中,而且将地图作为信息源,从中提取大量地理信息,借助地图分析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地图已经成为国家基本建设、国防建设、军事指挥、国土规划、资源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1.1 传统模拟地图的特性 传统模拟地图的三大基本特性是:严密的数学法则、科学的地图概括、形象的图型符号语言[1].数学法则解决了地球体(或地球体的一部分)在有限地图平面上的显示,形成了地球面上的点与地图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为地理信息的平面显示奠定了基础.地图概括科学地压缩了制图区的地理信息,实现了地理信息有选择、有简化的分类和分级显示,保证了地图的清晰性.图型符号语言将经过概括处理的地理信息符号化,并应用地图符号形状、尺寸、结构、色彩的变化,建立地理信息与图型符号语言之间的约定与联想,增强地图的直观性.这些基本特性揭示了传统模拟地图的内涵和本质. 1.2 传统模拟地图的局限性 传统模拟地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信息滞后、存储受限、传输方式单一、模拟能力有限、信息提取分析速度慢. 传统模拟地图的制作严格遵循手工制图工艺,其生产过程复杂,成图速度慢、周期长、信息更新 作者简介:陈逢珍,(1942— ),女,湖南郴州人,教授.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M B2084)收稿日期:2000-08-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