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又被称为是晚清自救运动,这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洋务派开展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求富运动。那么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一些标志性的事件。第一是兴办实业,洋务运动采用西方技术进行设备生产,在洋务运动开展时期,一大批实业兴起,如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等。第二便是开办报刊,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国人自己开办了20多种近代报刊,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报刊主要是《申报》和《万国公报》。第三便是开办新式学堂,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这个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第四是洋务运动时期选派了不少幼童留学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国内也有不少知识分子翻译了很多外国的文献,这些文献对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便是修建铁路。自从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铁路之后,铁路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于是各国纷纷效仿,都开始大力建造铁路。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观察到这一新生事物后,也深深地被它吸引。他们积极上书,要求建立铁路,虽然多次被驳回,但是他们的建议推动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中国出现首批近代企业,这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其举措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科举制度改革等。洋务运动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 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1.1学堂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创办外国语学校 (2) 创办技术学校 (3) 创设军事学校 洋务派认识到战舰枪炮的制造依赖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于是在引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把近代自然科学引入了课堂。通过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学堂与旧式的私塾及书院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教育方针看,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而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从教育体制讲,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是经学诗赋,即学习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而在新式学堂中,单一的儒家经学内容已被多样化的近代知识所取代。外语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进入课堂。大量西学课程的设置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也就必然动摇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另外,教学方法也由过去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留学生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深入其内涵。为了更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向美国、欧洲、日本派遣了200多名幼童。 此时期的留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洋务派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回国时要掌握手工造船技术。而且,对学生严加考核,实时监督留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也使中国融入了近代国际社会,推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而缺乏思想理念。留学教育又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这些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局限性之一。 1.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取仕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手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 思考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 正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可是在如此良好的资产主义社会的氛围下,洋务运动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缺陷,导致其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历时30多年。它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走向近代的道路上跨出较大的一步。然而它又是以失败告终的运动。 推行洋务运动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忻、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虽然掌握一定的实权,但是在朝廷中有为数不少的大臣官僚、士大夫反对他们的主张,生怕洋务运动的发展危及他们既得的权势,在政治上、经济上和舆论上多方钳制和阻挠。在顽固派看来,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近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训练新式军队等措施,都认为是违背祖制,于是就百般抵制,深恶痛绝。慈禧太后为了独揽大权,就一手扶植那些反对奕忻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用以牵制奕忻和洋务派;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务派。 对于这次运动,这一时期的实际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态度非常重要。一些史学家称为她“一贯顽固守旧”,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与一个最高统治者应该有的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又有一定的差距,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她贪图安荣享乐,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等:她贪权,为了独掌大权,施展其权力平衡的手段,

利用顽固派、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无知、私欲、贪欲,直接影响了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的实绩。更为重要的是,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进程和目标从未有过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而是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说明她仍缺乏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前瞻视野。所以在这么一个掌权者的统治下,洋务运动难以大刀阔斧地前进。 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诸如企业的衙门化、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等等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它是在列强用炮火强迫打开中国大门后,由开明的地主官僚们发起的,先以“自强”为口号,发展军事工业,后来在财力不济时,打出“求富”口号,发展民用工业。但是这些工业都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进行完全资本主义的生产。军事工业是洋务派封建官僚主持创办的,又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和性质;训练新式陆海军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兴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所在,洋务派官员大力购买洋枪洋炮,雇用洋人教习,极力扩充军队,但是不断增强的兵力由于清廷的腐败、投降卖国,而在列强侵略时不堪一击;洋务事业的又一重要措施是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且以北洋水师为主力,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可是这支海军由于清政府腐败,海军军费挪用、指挥失误、避敌不战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无法坐视在洋务运动中权力旁落,对锐意进取的洋务派的打压实际上也极大的挫伤了洋务派的积极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在谨慎行事与设法进取中寻找平衡,难免只能迈出小步。也是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 江南制造厂中也蕴含了李鸿章的私心,带有十分明显的封建派系的烙卸,成为对抗其他洋务派集团的工具,洋务派内部的互相分裂和抑制的狭隘目的局限了自强以立足于世界的眼光,李鸿章对江南制造局的遥控,只重枪炮的生产,使制造厂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更不必说比肩他国。 只是封建政府的一个附庸,一个生产部门,服务于政府依赖于政府庇护,更受制于政府,也受到封建官场恶习的影响,后期的经营混乱,管理无方,任人唯亲,人员冗杂,领取干薪,徇私舞弊,扯皮推诿等现象难以避免,工厂效益低下,无生机可言,走向衰落。这样的工厂,缺乏竞争力,抵抗不了西方企业在华的强大竞争力,而其受官府支持垄断经营的模式,也限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仅仅停留在仿制的层面上,满足政府对新式武器的需求,但对技术追求的偏执,导致这家军工企业陷入了高成本的误区。江南制造总局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西方先进武器的制造技术,但其推出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延迟,并且仿制品与真品之间也存在着性能的差距,可见其技术的落后。而且以轮船为例,由于基础工业发展的落后,进

口原料的成本相较于进口成品更甚。在管理方面, 洋务运动主要在地方展开,缺乏统一规划,大量的国家资源也消耗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封建官僚制度的另一个严重恶果,是经营管理腐败 ,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成本高昂,大部分经费用于支付薪水和工食。江南制造总局每年的支出中,薪水、工食、修建、办公等费约占全部经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以封建官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近代化企业,其后果是使这些企业被它窒息,受其腐蚀而相继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清朝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是由清朝部分官僚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求富”。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持和参加者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例如: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由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伟大产物——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仍然签定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宣告了这场运动的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洋务运动时中国在制度方面的不足,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部分官员试图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力主兴办洋务,在中央的代表有奕欣,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被称为洋务派。而另一部分官僚(以满清贵族为主)则坚决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2、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的教育宗旨,并在其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改组为“”。 二、判断题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四、简答题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18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二、判断题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的研究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那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呢?———————————————————————————————————————参考文章: 1、作者:梁小民题目:《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原因》出处:保钓同盟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其实何止他们不去触动封建思想,连他们本人也是传统思想的信徒。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2、作者:蒋国化题目:《洋务运动评价,兼论洋务运动算不算失败》出处:川教社历史课程网 目前看来,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基本否定。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范文澜、胡绳和刘大年。洋务运动是在推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道路,而不是在推行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不同意把洋务运动纳入中国近代进步运动的行列。 二、基本肯定。六十年代,李达、何干之最早提出了基本肯定洋务运动的观点。洋务运动从来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目的,对内是借用外洋盔甲以保护封建躯体,镇压革命;对外是“夺其所恃”以“绝其觊觎”,防止新的冲突,避免殖民地化。在经济方面至少在客观上使封建坚冰出现了裂口,从而为开通资本主义的确良航道准备了某些必要的条件。 三,不存在“洋务派”或“洋务运动”。吴雁南提出不存在“洋务派”或“洋务运动”。他认为洋务运动实质上都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深入发展。由此他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洋务成为近代中国80年间一个历史时代的活动,并非为某一个阶级或阶层、集团所独有。 但作者认为洋务运动在主观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改革,确在客观上适应了社会进步。从这个角度上说,洋务运动不仅不能说是失败,相反应当说是有成就的。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成就上。其促进西学对中国传统的、落后的文化的宣战,有利于中国人、特别是政府官僚克服盲目自大心态、承认现实。———————————————————————————————————————3、作者:王承仁/柏峰题目:《论洋务运动失败明治维新成功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浅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浅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内容摘要: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和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并且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意义教训影响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潘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局;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长。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了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其次,洋务运动建立新市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杨强装备的军队。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只舰艇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第三,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运动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市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等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也是有多种的,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福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的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

论近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论近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即我们所熟知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这一被迫的背景下,它的产生也就注定了今后失败的结局。处于被动中的中国,被历史无情的推向了一个自己必然要经历的考验。 关键字: 西学改革背景性质失败原因 正文: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夷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弹不上什么洋务运动。 但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泰西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 一,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此也就明确了,此次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这也就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是它只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它的领导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室和官僚,它只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前期口号”师夷长技以以制夷”,(自强)后期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它单纯的想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它的开展并不可能触动根本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它的领导者的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所以注定会失败!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从洋务运动的一开始就坚决百般阻挠,加上慈僖并不是真心同意改革,只是迫与国内外的局势。再加上当中的一些官员中饱私囊!另外,整个洋务运动没有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严重的揭示了我们制度的腐朽性。因此不改变这种状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 三,外国侵略者不可能希望中国得到真正的富强,所以导致他们在洋务派所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只改动一些器用等皮毛,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味地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无法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的。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的独立解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单纯技术方面的模仿无法解决中国落后的根本问题。而且洋务派坚定维护的封建制度本身正是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大阻碍。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派从国外聘请了一些洋人担任教官或作为技术人员,从国外购买大批的军事装备,进口机器,举借外债等,可谓处处依赖外国。然而,西方列强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希望中国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裕强大起来。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虽然洋务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内部管理松散,组织混乱,效率底下,挥霍浪费,贪污腐败盛行。军事工业不但投资大,而且产品质量低劣,民用工业虽然能有一定的利润,但官员贪污腐败,管理落后,与外国企业相比竞争力弱,利润低,无法抵抗外国资本的侵略打击,先后倒闭。第四,洋务派的领袖自身的封建性和对西方的认识有限,缺乏科学知识。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是受的传统的封建教育,封建礼教的影响根深蒂固,而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实施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而且他们创办的企业很多还非洋人洋匠不可。这就不可能摆脱洋人的制约,并且这样还加速了洋人对中国的渗透,国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优秀的人才也一时不愿进入这些企业去学习,这就阻碍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模仿再改进的方针。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它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脚步。 第二,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总之,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第三,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它增强了国防力量,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洋务运动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五,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外国商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缓解了中国本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 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 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举措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 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近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失败的其他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使某一单一因素的发展失去了各社会因素的配合。一、经济 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和“求强”的运动。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 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时要进行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时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国民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奋发进取、勇于吸收外国一切先进的文明为我服务的思想。 二、军事 一方面,对于中国自身来讲,它是清军使用原始的冷兵器的比例减少与近代先进火器使用比例逐步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从中外武器对比来看,它又是装备近代洋枪洋炮与铁甲战舰的清军,与列强的武器差距逐步缩小赶超西方的过程。 三、教育 1“中道西器”的人才培养模式 2 短期应急的教育价值追求洋务学堂是以巩固传统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以求强御侮为现实价值目标的。因此,它在办学的具体举措上是短期应急的。 3办学的基本要素向现代教育转换布新不除旧,新旧并存是洋务学堂的又一办学特点四、政治 (一)洋务派以“西用”固“中体”,延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体西用”

是洋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二)洋务运动以“西学”解“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派的思想纲领。 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又要保持稳定,维护大局。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摘要:作为晚清时期中国的重要改革之一,洋务运动不但决定着清王朝发展的趋势,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国家体制转变的方向。如果站立在国家政治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或者政治制度立场上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其是打开了中国近代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大门,促进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但是,历经了三十年时间的改革,非但没有有效增强清帝国的实力,反而增加中国的政治危机,从本质上看其属于一次失败的改革。因此,并不能对洋务运动但一次持有否定态度,需要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洋务运动多方面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从历史中汲取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洋务运动;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在激发社会活力和提升国家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在社会矛盾尖锐或国家面临强大外部环境压力等现实背景下才会有国家政治制度的大幅度改革。洋务运动就是中国在晚清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的一次政治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为了缓解国家内外面临的压力,解决国家的一些矛盾,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发展方向和历史趋势。为此,研究洋务运动改革,分析其失败原因和历史作用对于当下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升国家国力、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具备的历史作用,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1.1传动国家受现代国家思想的冲击 在14世纪左右,欧洲发起了思想启蒙运动,促使欧洲的一些国家打破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禁锢,资本主义诞生出萌芽。在中国,虽然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当时的统治者注重皇权绝对统治以及重农抑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生国家体制转型。在清朝时期,皇权主义得到强化,思想文化受到高度控制,致使清王朝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出现僵化状态,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家开始逐渐衰败,除了自然灾害、农民起义之外,清王朝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尽管一些帝王通过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促使国家保持辉煌,但国家内部的缺陷必定导致国家趋于衰弱。 1.2农业文明面临农业文明的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悄然开展,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福利下,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高速的进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各种交通工具和武器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作战兵员数量的主导地位。但是,此时的中国依旧应用传统的生产方式,高度依赖天气状况和自然条件,在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另外,在军事领域,当时清王朝依旧应用冷兵器,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无论是武器还是军队的调动速度,中国都处于完全的劣势。 1.3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洋务运动开展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面临着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开始着频繁的战事,经济区域受到太平天国的严重破坏。除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