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

未利用的能量(5%)

O 2 能量释放

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

CO

2+ H 2O 肌肉收缩

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

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

(1)糖

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

GS —————— CO 2+H 2O+ 能量

缺氧

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

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

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

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所以,ATP既是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的合成与分解是能量转换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二、能量代谢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概念:是指1g食物在体内氧化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其分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生物热价----体内氧化;物理热价----体外燃烧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价:

糖:物理卡价=生物卡价≈17.2kJ(4kCal)

脂肪:物理卡价=生物卡价≈39.8kJ(9.5kCal)

蛋白质:物理卡价:23.4kJ(5.6kCal);生物卡价:18.0kJ(4.3kCal)

在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4:9:4

2.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概念:是指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氧热价:糖>脂肪>蛋白质

3.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

①概念:是指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同一时间氧化时,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CO2/O2)

计算:RQ= V CO2 / V O2

三大营养物质的RQ:糖的RQ=1;脂肪RQ=0.71;蛋白质RQ=0.80;

测定呼吸商可以推断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RQ趋向于1,说明该人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的氧化;RQ趋向于0.71,说明该人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脂肪。一般膳食RQ≈0.85。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最显著)

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代谢率↑。

因为肌肉活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则来自大量营养物质的氧化,这就必然导致机体耗氧量↑。耗氧量最多可达安静时10~20倍。

(二)精神活动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虽然很高,但睡眠中及一般精神活动(平静思考问题),能量代谢影响较小(<4%),而精神紧张,如激动、愤怒、恐惧及焦虑、思考问题等都可引起能量代谢率升高。

可能的原因是①紧张时使肌肉紧张性增加;②精神活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及加强代谢活动。值接近安静时肌肉组织耗氧量的20倍。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 SDE)

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作用,称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1小时开始出现,2~3小时达高峰,持续7~8小时。

可能机制:(1)可能来源于肝脏处理蛋白质分解时额外消耗的能量

(2)进食后交感受神经兴奋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不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不同,其中蛋白质最高,达30%,糖和脂肪分别为6%和4%。(四)环境温度

安静时,在环境温度为20℃~30℃时能量代谢最稳定,主要是由于肌肉松驰的结果。小于20℃则肌寒颤或肌紧张性增高;大于30℃体内生物氧化等化学反应增强,这此都使机体能量代谢率增加。

此外,能量代谢还受个体因素影响:如年龄小>年龄大,男>女,体表面积大>体表面积小等。

四、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basal state):是指清晨、清醒、静卧、空腹(距前一次进餐达12h以上)室温20℃~25℃,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1.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测定基础代谢率必须满足的条件:

(1)清晨、清醒、安静、空腹:距前一次进餐达12h以上。以排除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的影响

(2)平卧、全身肌肉放松,排除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的影响。

(3)室温保持20℃~25℃,以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基础代谢率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不是最低的能量代谢。当人在熟睡时基础代谢才是最低(比一般安静时要低8%~10%)。

3.基础代谢率的生理变动

(1)男>女

(2)幼儿>成人>老人

(3)与体表面积近似成正比关系

(4)人体发热时,BMR↑(体温每增高1℃,BME将增高13%左右)

(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与同龄同性别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相差(±10~15%)属正常范围。

>±20%-------病理。

甲低:-20%~-40% 甲亢:+25%~80%

2、临床意义:BMR的测定可协助诊断某些疾病,主要是对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

>20%时,见于甲亢、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发热病人(每升1℃能量代谢增加13%)等。

<20%时,见于甲低、肾病综合征、脑垂体功能低下等。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body temperature)

人和动物的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体温又分为表层温度和体核(深部)温度两种。人和高等动物的深部温度都是相对稳定的,故称为恒温动物。

(一)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和核心(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人体外周组织(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温度称为表层温度。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最外层的温度。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差异大,四肢末梢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机体深部(心、脑、肺、腹等)的温度称为核心温度。核心温度比体表温度高,且稳定,各部位差异小,一般变动小于1℃。如安静时,肝脏温度最高(38℃),其次到脑组织(也接近38℃),再到心脏和消化腺,直肠温度更低些,四肢深部温度最低。由于血液循环的作用,使机体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能趋于一致。因此,

机体深部血液的温度可以代表内脏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1、体温---指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2、测量部位正常值

直肠 36.9-37.9℃

口腔 36.7-37.7℃

腋窝 36.0-37.4℃

低热:<38℃结核,风湿 ,中度热:38---38.9℃,一般感染性疾病;

高热:39--40℃急性感染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一般生理情况下,人体体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1、体温的昼夜变化:白天>晚上;凌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任何情况下一天内体温变动范围<1℃。长期夜班工作人员,周期性波动常出现夜间体温高,白天体温低。

2、性别的影响:

女>男约0.3℃。妇女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前低,排卵后升高约0.5℃,女性在排卵日体温最低。女性正常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波动与血中孕激素周期性变化有关(排卵后形成黄体,黄体可分泌黄体酮---升温) 。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可能与皮下脂肪较厚,散热较少有关。

3、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完善) 体温较低,老年人体温较低(由于代谢率低,体温偏低),儿童体温较高(由于代谢率高)。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故受环境温度影响最大,出生时要做好保温措施。新生儿,即使天气很热,也要注意保温。

4、其他

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体温。如激动、运动、精神紧张等

机体活动状态影响:运动、情绪紧张、进食等会使体温升高。

所以,测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机体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正常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大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

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内脏(特别是肝脏);

运动时——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可增加40倍之多。

2、机体的产热形式

(1)战粟产热:

是骨骼肌发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肌肉寒战,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主要产热方式。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首先表现为肌紧张(称为温度刺激性肌紧张,寒战前肌紧张),然后肌肉才出现寒战,使产热量大大增加,以维持寒冷环境中的体热平衡。

(2)非战粟产热(代谢产热):由内分泌激素等体液因素的化学性调节,以加强代谢活动,是在一般冰凉环境时就出现。如儿茶酚胺可引起短暂的产热;甲状腺激素可维持较长时间的产热,其使代谢率增加

20~30% 。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生长素→产热↑,

(2)神经调节:寒冷→交感神经(+)→产热↑。

(二)散热过程

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其次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

1、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是指机体以热射线形式把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一般气温,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占60%)。辐射散热与温差、辐射的有效面积有关,温差大,辐射面积广则散热量就大。

(2)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是体热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其与温差、接触面积和和接触物的传导性能有关。

冰块,温差大,散热加快,能降温。水的导热性能很好,临床上根据传导散热原理,利用冰帽、冰袋降温。

温水擦浴降温(32~34℃),可将皮肤温度通过传导发散,皮肤接受剌激后,初级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继而扩张,擦浴时又用按摩手法剌激血管被动扩张,因而促进体热散发。

(3)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

机体将热量传给周围接触的空气,通过空气不断流动,将体热散发到空间。与风速有关,风速越大,对流散热就越多。增加衣着御寒,减少对流散热,就是这个缘故。如吹电风扇时加快空气对流,对流散热加快而感觉凉爽些。

(4)蒸发散热(thermal evaporate):

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散热方式。包括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和发汗两种。

不感蒸发:

发汗:温度越高,发汗速度越快;湿度越大,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散失,反射性引起大量出汗。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运动或劳动时,温度低也可引起发汗。

而当环境温度≥体温时,蒸发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临床上给高热病人应用酒精擦浴就是利用酒精蒸发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2、汗液

水分(99%)外,主要是NaCl(0.2%~0.3%),其少量KCl。大量出汗时,NaCl不能完全重吸收,因此大量出汗时易出现高渗性脱水。

丢水也丢失大量的NaCl,所以,只补水不补钠,可导致胞外[Na+]↓,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等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热痉挛,即肌肉痉挛收缩,伴恶心、呕吐、头痛、无力等,所以,应同时补

0.2%~0.3%NaCl的饮料。

3.汗腺及汗腺活动的调节

发汗是一种反射活动,人体汗腺受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Ach,→发汗↑(温热性发汗)

手、足、前额等处的汗腺也有一些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精神性发汗有关)

温热性发汗:在温热环境中引起全身小汗腺分泌,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精神性发汗:指精神紧张或激动时引起的出汗,与体温调节意义不大。

4、散热调节

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方式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温度的高低是由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多少来调控的.因此,皮肤的血流量对体热的发散有重要的作用。

炎热环境→交感神经紧张性↓→小动脉舒张→散热↑,以防止体温升高。

炎热环境→出汗→蒸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寒冷环境,机体通战粟及神经和体液调节使产热↑,同时皮肤血流量和出汗↓→散热↓,以维持体温。

三、体温调节

包括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等生理反应,来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通过有意识的行为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如增减衣着、跑步等御寒行为。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存在于皮肤、粘膜、内脏等,这些温度感受器都是游离的神经末梢。

当局部温度升高时,热感受器兴奋,反之,冷感受器兴奋。

2、中枢温度感受器:

(1)热敏神经元:温度↑,发放频率↑

(2)冷敏神经元:温度↓,发放频率↑

(二)体温调节中枢

1、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下丘脑可通过以下三条主要途径调节体温: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来调节皮肤的血流量;②通过躯体神经来影响骨骼肌活动;③通过影响内分泌激素释放的途径,调节机体代谢活动。

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结构的中心部位。

广泛破坏PO/AH,体温调节的产热和散热活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当病人受损及下丘脑时,患者的体温将发生异常,不能维持相对恒定。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结构的中心部位。来自各方面的温度变化信息在下丘脑整合后,发出指令调节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为什么能维持在37℃左右呢?

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起到调定点作用。

人的正常调定点约为37℃,当体温<37℃,剌激冷敏神经元,引起产热大于散热,使降低了的体温回到37℃,尔后产热与散热达到了平衡。体温>37℃,剌激热敏神经元,引起散热大于产热,将升高的体温降到37℃。

细菌引起的发热,是由于热敏感神经元的阈值因受到致热源的作用而升高,而冷敏神经元的阈值则下降,使调定点上移所致的。

致热源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元受抑制而冷敏神经元被兴奋,即温度感受神经元调定点上移,这样,由于血液温度低于调定点温度感受阈值,故热敏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其放电频率下降,于是

机体散热下降,同时冷敏神经元兴奋,放电频率增加,产热活动增加,体温乃不断升高。

致热源------前列腺素E

举例:为什么急性发热病人常呈现战粟、高热及大汗退热三步曲?

此学说认为:细菌引起的发热,是由于热敏感神经元的阈值因受到致热源的作用而升高,而冷敏神经元的阈值则下降,使调定点上移所致的(如39℃),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就围着39℃运转。发热之前先出现畏寒、寒战等一系列产热反应,直至体温上升到39℃以上才出现散热反应;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机体产热与散热就继续在此新的体温水平上保持平衡,若致热因素被消除,(如应用抗菌素),调定点回降至37℃,此时39℃的体温可以兴奋热敏神经元,使产热抑制,散热加强而出现血管扩张、大汗等表现,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四、异常体温

1.发热与体温过高

●发热是人和动物在患病时的一种常见表现。

发热的利和弊:

●有利方面:可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干扰素的产生、使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的生成;

●不利的影响:体温>39℃时,出现HR加快、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

●体温过高(>42℃):机体可出现广泛的器官功能障碍。人的最高致死体温是44.5℃。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问答题)

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体温 二、填空题 17.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____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____与所作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 18.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____关系,计算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____。 19.机体内氧化分解的蛋白质可由____乘以____得到。 20.体温是指机体的____温度,临床上常用____的温度来代替体温。 2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和____。 2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____,其主要部位是____。 23.在致热源作用下,下丘脑-视前区中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____,调定点____导致发热。 三、选择题 A型题 24.糖元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 A.肝脏 B.脑 C.肌肉 D.脂肪组织 E.血液 25.机体吸收的糖元远超过消耗量时,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肝糖原 B.肌糖元 C.血糖 D.脂肪 E.蛋白质 26.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 A.是维持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 B.是肝糖元储备的主要形式 C.是机体葡萄糖摄入不足时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D.是糖无氧酵解的主要来源 E.是机体缺氧时的主要供能形式 27.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物质 A.肝糖原 B.ATP C.脂肪酸 D.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8.正常情况下也通过糖酵解供能的是: A.脑 B.肝脏 C.肌肉 D.红细胞 E.以上都不是 29.体内能源储存的主要形式是A.肝糖原 B.肌糖元 C.脂肪 D.组织脂质 E.ATP 30.正常情况下,人体消耗的物质中,脂肪约占:A.1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60% 31.蛋白质物理热价大于生物热价的原因: A.蛋白质在体内消化吸收不完全 B.氨基酸在体内转化为糖 C.氨基酸在体内合成组织蛋白 D.蛋白质在体内没有完全氧化 E.大量蛋白质以氨基酸形式从尿中排出 32.呼吸商是: A.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摄入的氧与呼出的二氧化碳量的比值 B.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氧摄入量的比值 C.呼出气与吸入气的比值 D.二氧化碳产生量与吸入气的比值 E.呼出气与肺容量的比值 33.正常成年男子的基础代谢率约为: A.70KJ/m2?h B.170KJ/m2?h C.270KJ/m2?h D.370KJ/m2?h E.470KJ/m2?h 34.下列哪些情况下呼吸商最小: A.机体将糖转化为脂肪时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生理学-第七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生理学-第七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 [单选题]1.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是 A.蛋白质 B.糖 C.脂肪 D.淀粉 E.脂肪酸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能量储存(江南博哥)的主要形式为脂肪。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2.影响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是 A.寒冷 B.高温 C.肌肉活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BCDE均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其中以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3.糖的特殊动力效应为 A.4% B.5% C.6% D.7% E.8%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糖的特殊动力效应为6%。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4.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 A.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B.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 C.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 D.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 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延续7-8h,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高达30%(推测额外热量可能来源于肝处理蛋白质分解产物时“额

外”消耗的能量)。额外增加的热量不能被利用来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在为患者配餐时,应考虑到这部分额外的热量消耗,给予相应的能量补充。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5.在测量基础代谢率时,正确的做法是 A.室温不限高低,但要求恒定不变 B.测量前一天晚上的饮食不受任何限制 C.测量可在24小时内任何时刻进行 D.受试者无精神紧张和肌肉活动 E.受试者应处于睡眠状态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6.基础代谢率是以每小时下列哪一项为单位计算的产热量 A.体重 B.身高 C.年龄 D.体表面积 E.环境温度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能量代谢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7.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效应最大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混合食物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效应最大的食物从高到低:蛋白质、混合性食物、糖、脂肪。掌握“能量代谢”知识点。 [单选题]8.下列有关基础代谢中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基础状态下测定 B.儿童高于成人 C.反映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水平 D.临床常用相对值表示 E.正常平均值相差±10%~±15%属于正常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将降低()。A.发热 B.糖尿病 C.甲状腺功能减退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式来增加产热量()。 A.战栗产热 B.非战栗生热 C.温度刺激性肌紧张 D.肝脏代谢亢进 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3. 在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 A.皮肤温度 B.环境温度 C.环境湿度 D.皮肤和环境温度差 E.风速 4.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5. 摄取混合食物,呼吸商通常为()。 A.0.71 B.0.75 C.0.80 D.0.85 E.1.00 6.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下丘脑前部-视前区 B.中脑 C.下丘脑视上核 D.脑干网状结构 E.延髓 7. 增加产热作用最强的激素为()。 A.甲状腺激素 B.去甲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 D.孕激素 E.乙酰胆碱 8. 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最低()。A.安静时 B.基础条件下 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 D.平卧时 E.慢波睡眠时 9. 当人体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 A.13% B.18% C.20% D.23% E.30% 10. 下列哪种情况下呼吸商较大()。 A.机体将脂肪转化为糖时 B.肺通气不足时 C.代谢性碱中毒时 D.肌肉剧烈活动时 E.吸入O2过多 11. 机体在安静时产热量高于基础代谢率的原因是()。 A.大脑思考问题多 B.消化腺分泌旺盛 C.机体发生寒战 D.肌肉收缩以维持姿势 E.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12.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属于()。 A.蒸发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辐射散热 E.不感蒸发散热 1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改变,这可能与下列激素有关的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甲状腺素 D.肾上腺素 E.胰岛素

《生理学》复习题 能量代谢与体温(含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2.基础代谢 3.温热性出汗 4.行为性体温调节 5.体温调定点 6.蒸发散热 7.能量代谢 8.食物的热价 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 11.非蛋白呼吸商12.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 1.体温通常是指_____.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 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 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9.女子体温在排卵前升高,在排卵后降低,故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10.体温的稳定全靠机体产生热量来维持。()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 (总分:3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29.00) 1.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效应最大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混合食物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关于温度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黏膜均含有冷、热感受器 ∙B.外周温度感受器对温度的变化速率更为敏感 ∙C.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弓状核中以冷敏神经元居多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以热敏神经元较多 ∙E.脑组织局部温度变动0.3℃以上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才会发生改变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当机体体温与调定点水平一致时 ∙A.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B.产热降低,散热加强 ∙C.产热加强,散热降低 ∙D.产热和散热都降低 ∙E.产热和散热都加强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解题思路]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发挥调定点的作用。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水平。当体温与调定点水平一致时,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当中枢的温度高于调定点,产热降低,散热加强;反之。 4.人在安静时,机体能量代谢最为稳定的环境温度是 ∙A.5~10℃ ∙B.10~20℃ ∙C.20~30℃ ∙D.30~35℃ ∙E.35℃以上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大脑 ∙E.下丘脑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6.与能量代谢率的高低基本上成正比的是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学时分配】 本章总学时:2学时 第一节能量代谢 1学时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1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理解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的概念。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是主要因素。 3.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生理变动和临床意义。 4.掌握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体温调节。 5.熟悉产热与散热的方式和部位。 6.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代谢率; 3.人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波动; 4.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教学难点】 1.能量代谢的测定。 2.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问、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第一节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1.能量的来源: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是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和储能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糖是体内主要的功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在长期不能进食等特殊情况下也参与供能。 2.能量的利用: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3.能量平衡: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1.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2.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4)非蛋白呼吸商: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量和消耗O2量的比值。 3.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 (2)间接测热法: (3)双标记水法:

西医综合-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西医综合-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22,分数:27.00) 1.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测定的数据是 (分数:1.00)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二氧化碳产生量 解析:[解释] 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不需要实测呼吸商,只需测出一定时间的耗氧量,再乘以混合食物呼吸商(0.82)时的氧热价(4.8),换算即可。 2.下列关于体温正常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分数:1.00) A.一昼夜中清晨较低,午后较高√ B.成年男子体温平均较女子高 C.新生儿体温偏高 D.老年人体温偏低√ 解析:[解释] 体温在一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的高0.3℃,而且其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其体温调节机构的发育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因此体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也偏低,因而也应注意保温。 3.呼吸熵是 (分数:1.00) A.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摄入O2与呼出CO2量的比值 B.呼出气与吸入气的比值 C.一次呼吸中,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 D.呼出气与肺容量的比值 E.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解析: [解释] 呼吸熵是指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4.下列关于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1.00) A.主要成分为水分 B.渗透压高于血浆√ C.Na+浓度受醛固酮调节 D.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 解析: [解释] 汗液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则不到1%。汗液不是简单的血浆滤出物,而是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的。刚刚从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与血浆是等渗的,但在流经汗腺管腔时,在醛固酮的作用下,汗液中的Na+和Cl-被重吸收,因此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当机体因大量发汗而造成脱水时,常表现为高渗性脱水。 5.新生儿棕色脂肪组织具有代谢产热功效的关键性生物分子是 (分数:1.00) A.瘦素 B.解偶联蛋白√ C.增食因子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A型选择题 1.影响能量代谢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A.肌肉运动B.睡眠C.环境温度 D.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E.内分泌疾病 2.特殊动力效应最强的食物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E.无机盐 3.间接测算能量代谢,临床上只需测定 A.食物热价B.食物氧热价C.一定时间内耗氧量 D.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E.呼吸商 4.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最佳温度是 A.10--20℃B.20--30℃C.0--10℃ D.30--45℃E.20--35℃ 5.测定某人的基础代谢率相对值为+60%,你认为该患者可能患有下列哪种疾病? A.垂体功能低下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D.阿狄森氏病 E.肾病综合征 6.生理学所指的体温是指 A.机体表层温度B.舌下温度C.直肠温度 D.腋窝温度E.机体深部平均温度 7.关于体温的正常波动下列哪项是错误 A.通常体温在清晨2--6时最低,下午1--6 时最高 B.女子体温略高于男子,排卵日最高C.新生儿体温易波动 D.老年人体温往往低于成年人E.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使体温升高8.人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A.寒战性产热B.非寒战性产热C.肝脏代谢亢进 D.全部内脏代谢增强E.肌紧张 9.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 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环境湿度D.皮肤和环境温差E.风速10.给高热病人用酒精擦浴是增加 A.辐射散热B.对流散热C.蒸发散热D.传导散热E.皮肤血流量增加11.人体在高热环境中的反应不包括 A.汗腺分泌增多B.产热减少C.皮肤血管收缩 D.代谢率增加E.骨骼肌张力降低 12.激烈运动时,骨骼肌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是 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葡萄糖的无氧酵解 C.脂肪酸代谢 D.氨基酸代谢

能量代谢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 5.非蛋白呼吸商(NPRQ)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 9.体温(body temperature)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16.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二、填空题 17.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____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____与所作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 18.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____关系,计算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____。 19.机体内氧化分解的蛋白质可由____乘以____得到。 20.体温是指机体的____温度,临床上常用____的温度来代替体温。 2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和____。 2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____,其主要部位是____。 23.在致热源作用下,下丘脑-视前区中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____,调定点____导致发热。 三、选择题 A型题 24.糖元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 A.肝脏 B.脑 C.肌肉 D.脂肪组织 E.血液 25.机体吸收的糖元远超过消耗量时,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肝糖原 B.肌糖元 C.血糖 D.脂肪 E.蛋白质 26.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 A.是维持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 B.是肝糖元储备的主要形式

201607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考查内容: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 床的简化测定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知识点1: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可利用的能量形式:ATP(直接供能物质);磷酸肌酸(ATP的储存库) A型题 1.(1992)关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 体内合成反应所需的能量均由ATP直接供给 B 能量的生成、贮存、释放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C ATP的化学能可转变为机械能、渗透能、电能以及热能等 D ATP通过对氧化磷酸化作用调节其生成 E 体内ATP的含量绝少而转换极快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ATP 解析:体内合成代谢所需的能量不是全部由ATP直接供给,例如GTP参与DNA 的复制和转录、UTP参与糖原合成、CTP参与神经细胞脑磷脂和核酸的合成。 2.(1993,1994)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葡萄糖 B 脂肪酸 C 磷酸肌酸 D GTP E ATP 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ATP 解析:ATP是体内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 二、能量来源:糖(70%);脂肪(30%);蛋白质 A型题 3.(1995)静息状态时,体内耗糖量最多的器官是: A 肝 B 心 C 脑 D 骨骼肌 E 红细胞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脑的能量来源

解析:脑的能量供应主要依赖于糖的氧化分解,是静息状态下消耗糖最多的器官。 三、能量利用:热能(最低形式的能量);机械能 A型题 4.(2005)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的是: A 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 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 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 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能量的转换形式 解析:总的来说,体内各种功能活动消耗的能量主要转化为热能,只有肌肉收缩消耗能量可以转化为机械能而非热能。 知识点2: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代谢率= 热能+ 机械能 二、相关概念 1 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 L O2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影响因素 代谢物质:糖1.0;脂肪0.71;蛋白质0.8 呼吸运动:深快呼吸增加呼吸商 A型题 5.(1993)呼吸商数值不同表示: A 耗氧量不同 B 产热量不同 C 氧化的营养物质不同 D 代谢水平不同 E 以上都不对 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呼吸商的影响因素 解析:呼吸商主要受代谢的物质种类影响,因此呼吸上的数值不同可代表代谢的营养物质种类不同。 6.(1994)呼吸商是: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 未利用的能量(5%) O 2 能量释放 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 CO 2+ H 2O 肌肉收缩 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 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 (1)糖 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 GS —————— CO 2+H 2O+ 能量 缺氧 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

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 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 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所以,ATP既是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的合成与分解是能量转换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二、能量代谢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概念:是指1g食物在体内氧化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其分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生物热价----体内氧化;物理热价----体外燃烧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价: 糖:物理卡价=生物卡价≈17.2kJ(4kCal) 脂肪:物理卡价=生物卡价≈39.8kJ(9.5kCal) 蛋白质:物理卡价:23.4kJ(5.6kCal);生物卡价:18.0kJ(4.3kCal) 在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4:9:4 2.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概念:是指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氧热价:糖>脂肪>蛋白质 3.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 ①概念:是指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同一时间氧化时,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8能量与体温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人体一切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食用的食物要转化成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必须经过代谢。代谢的能量主要变成热能,维持体温,少部分能量变成化学能。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当人体处于不同的状态下,需要的能量不同,代谢的速率也会会不同。 1.当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时候,代谢的水平最低,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内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则称为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异常,常常提示机体正处于疾病状态下。 2.当机体在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作用下和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代谢速率则会增加。①劳动强度增加,则耗氧量增加,代谢水平相应增加,产生更多的热量;②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及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机体代谢;③当人体进食后,会引起机体代谢加快,额外产生热量;④环境温度较低时,寒冷刺激引起肌肉紧张度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量。

人体正常情况下处于能量平衡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增加了,则必须有更多的供能物质。能量代谢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当机体感知到体内贮存能量减少,会抑制饱中枢,兴奋进食中枢,产生饥饿感,并分泌一系列激素促进代谢;反之,则抑制进食中枢,兴奋饱中枢。 糖类:糖是体内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吃下去的糖类经过消化吸收,变成葡萄糖经过血液循环。大部分时间,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浓度偏高,葡萄糖会在肝内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或进入肌肉内被合成肌糖原(肌糖原是运动中的肌肉组织可以动用的供能物质);如果浓度偏低,可由肝糖原分解而及时得到补充。 葡糖糖的分解代谢可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1mol 葡萄糖完全氧化生成32molATP,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1mol葡萄糖氧化生成2molATP。 在组织细胞中,ATP裂解成ADP和Pi,释放能量。 脂肪:脂肪的代谢首先在脂肪酶的催化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主要在肝脏被利用,经过磷酸化和脱氢后进入糖代谢途径分解供能;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经过活化和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而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或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供能物质是其次的功能。 要想知道到底人体在吃下食物后,到底利用了其中多少的能量,就需要进行测定,可以用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直接测热:将受试者置于特殊的隔热装置中,收集一定时间内散发的总热量。 间接测热:测出一定条件下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得出总的释放热量。 涉及的几个知识点: 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和耗氧量的比值。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 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 二、ATP与ATP稳态 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 → ADP+Pi+E 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完成。CP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 CP+ADP→C+ATP 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 B、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 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 D、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 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 A、水的吸收 B、肌肉做机械功 C、兴奋的传导 D、细胞膜上各种"泵"的工作 2.ATP稳态的概念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ATP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ATP的需求。 另一方面,ATP稳态被打破,机体会迅速出现疲劳状态。 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A、糖酵解 B、糖类的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三、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一)糖代谢糖代谢---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70%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 %。 A、50 B、60 C、70 D、80 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为吸收单位。 A、葡萄糖 B、麦芽糖 C、糖原 D、淀粉 正常情况下血糖的去路有()。 A、有氧氧化 B、合成糖原 C、转变呈非糖类物质 D、随尿排除体外 ()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 )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糖贮存于( ) 部位最多。

(整理)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学习要求 1 了解机体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2 了解能量代谢及其测定原理;熟悉食物的卡价、氧热价和呼吸商;了解临床应用的简化测算方法;了解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熟悉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熟悉基础代谢率。 3 熟悉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4 熟悉产热、散热过程及它们的调节反应。 5 掌握体温恒定调节过程。 各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机体70%的能量来自: A 糖的氧化 B 脂肪的氧化 C 蛋白质的氧化 D 核酸的分解 E 脂蛋白的分解 2 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 磷酸肌酸 B 三磷酸腺苷(ATP) C 葡萄糖 D 环磷酸腺苷 E 脂肪酸 3 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能量代谢时,必须测定的数据是: A 食物的卡价 B 食物的氧热价 C 呼吸商 D 单位时间内耗O2量 E 体重 4 体内能源的主要贮存形式是: A 肝糖原 B 肌糖原 C 脂肪 D 蛋白质 E 葡萄糖 5 机体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作外功,当体重不变时,其消耗的能量最终都转变为: A 热能 B ATP C 脂肪 D 电能 E 糖原 6 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A 1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 B 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能 C 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能 D 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O2量 E 以上都不是 7 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是: A 体表面积 B 体重 C 身高 D 性别 E 年龄

8 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 进食 B 肌肉活动 C 环境温度 D 精神活动 E 性别 9 机体安静时,能量代谢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 A 0~5℃ B 5~10℃ C 15~20℃ D 20~30℃ E 30~35℃ 10 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能最多的是: 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混合食物 E 维生素 11 能量代谢率的表示单位是: A kJ/(kg·h) B kJ/(cm·h) C kJ/(m2·h) D kJ/kg E kJ/h 12 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 A 耗O2量/混合食物 B 混合食物/耗O2量 C 耗O2量/CO2产生量 D CO2产生量/耗O2量 E CO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 13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变化百分率应为: A ±25% B ±20% C ±15% D ±30% E ±5% 14 人体基础代谢率: A 与体重成正比 B 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C 与身高成正比 D 与身高×体重成正比 E 与体重×体表面积成正比 15 基础代谢率常用于下列什么病的诊断? A 垂体功能低下 B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下 C 肾上腺皮肤功能亢进 D 糖尿病 E 肥胖病 16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错误的是: A 清醒 B 静卧 C 餐后6h D 室温25℃ E 肌肉放松 17 体温是指: A 体表的平均温度 B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C 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 D 胸腔内的平均温度 E 腹腔内的平均温度 18 体温的昼夜间波动不超过: A 0.1℃ B 0.3℃ C 0.5℃ D 0.8℃ E 1℃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糖的生理功能 ①供给能量。糖类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糖类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反应后,释放大量的能量,可供生命活动之用。在人体供能物质中,糖产热量最快,供能及时,所以又称其为快速能源。人体所需能量的70%是由糖氧化分解供给的,棺1g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可释放出约16.7kJ热量。人的大脑及神经组织只能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给能量,如果血糖过低,可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食物经消化吸收进入人体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有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吸收后经过肝脏也全部变成葡萄糖,所以有病不能进食或发热消耗能量大时,我们输液总是用葡萄糖,体内的糖代谢也是以葡萄糖代谢为中心。血液中含的糖主要是葡萄糖,一般称为血糖,血糖是糖的运输形式。正常人早晨空腹时,每1OOmL静脉血含葡萄糖为80mg~120mg。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血糖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因此血糖含量常作为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的一项指标 ②构成体质。糖类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糖是神经和细胞的重要物质。所有神经组织和细胞粒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作为控制和代替遗传物质的基础——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都含有核糖。糖也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原生质、细胞核、神经组织中均含有糖的复合物。 ③ 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体内脂肪代谢需要有足够的糖类来促进氧化,糖类量不足时,所需能量将大部分由脂肪提供,而脂肪氧化不完全时,则体内脂肪酸氧化过程中,不能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产生酮体,酮酸积聚过多易产生中毒,所以糖类具有辅助脂肪氧化的抗生酮作用。摄入体内的糖类释放的热能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食物中糖的供给充足,可使蛋白质作为抗体等的能量免予消耗,使蛋白质用于最合适的地方。当糖类与蛋白质共同摄食时,体内贮留的氮比单独摄入蛋白质时多,这主要是同时摄入糖类后可增加机体ATP的合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与合成蛋白质,此即糖类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或称糖类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④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保肝解毒。糖类对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尽管大多数体细胞可由脂肪和蛋白质代替糖作为能源。但是,脑、神经和肺组织却需要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若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下降(低血糖),脑缺乏葡萄糖可产生不良反应。 糖有解毒作用,机体肝糖元丰富则对某些细菌毒素的抵抗能力增强。又如葡萄糖醛酸是葡萄糖代谢的氧化产物,它对某些药物的解毒作用非常重要。吗啡、水杨酸和磺胺类药物等

2021临床医学 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二节体温 1知识点:体温的概念;人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人体的产热;人体的散热部位;散热方式;体温调节机制。 2导学:掌握体温的概念;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散热方式及影响因素;熟悉人体的散热部位;人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了解机体的产热形式及其调节;体温调节机制。 3知识拓展:中暑是以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分轻度中暑:面部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升高等表现;重度中暑:有热射病(体温高达40o C以上,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热痉挛(有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和热衰竭(头晕、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三型。 4思考题:根据散热原理,举例说明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特点:人体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死亡。 一、人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通常测量体温的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1直肠温:正常为~℃。• 2口温:约比直肠低℃,为~℃。 3腋温:约比口腔低℃,为~℃。 直肠温度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试不便,临床常测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腋窝干燥、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5~10min) (二)体温的生理波动 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体的活动等而有所变动。 1昼夜变化(日周期)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 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1~6h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昼夜节律是生物节律的表现之一。与人昼动夜息的生活规律和环境温度变化,以及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 2性别差异(月周期)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孕激素 3年龄的影响: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活动逐渐降低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其他因素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使体温升高。 全身麻醉时,因抑制了体温调节中枢、血管扩张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